大臣以為只要忠心就會被皇帝重用,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
大臣以為只要忠心就會被皇帝重用,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大臣以為只要忠心就會被皇帝重用,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
,給大家一個參考。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的朝代更替
,有一個王朝 ,前前后后總共30年時間 ,算下來還沒有其他朝代的一個皇帝在位的時間長。這個王朝叫做北齊 。雖然經(jīng)歷的時間短 ,但是它的幾任皇帝卻都做事風格十分奇葩。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 ,高緯。
,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
!.png" />這個人做皇帝的時間很短,也沒有什么功績
,但是卻十分有名,提到我們國家歷代的昏君 ,那是一定要說到他的 。他的一生中總共有過三位皇后,其中最后一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想出了一個辦法,還把一個服侍自己的宮女送給皇帝 。沒想到 ,這個叫做馮小憐的侍女倒是很合他的心意 ,兩人一起互相鼓勵 ,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據(jù)說馮小憐是個很特殊的女人,她的身體散發(fā)一種迷人的香氣,長相也是十分魅惑,這讓高緯一刻也不想與她分開,就連面見朝臣時也要將她抱在懷里,一直陪伴。更奇葩的是
,高緯覺得這個女人的身體實在太誘人了,竟然生出了與大家分享的念頭。他讓她身著薄紗,躺在朝堂之上,然后喊來眾位大臣,讓大家一個一個地上前去觀察。而高緯則坐在一旁,觀察大臣們的表情,以此為樂。有一次打仗的時候
,本來是非常棒的戰(zhàn)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墒邱T小憐卻說自己從來沒看過打仗,一定要好好看一下。高緯聽說之后,立即下令 ,大軍停止前行 ,等待馮小憐畫好了妝,前來陣前觀看時再前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悄莻€時候,早就錯過了戰(zhàn)機 。還有就是在北齊即將滅亡的時候,這件事就更荒唐了。高緯拋下自己的母親不管
,帶著這個女人逃命 。可是這馮小憐似乎不懂得什么叫逃命,她還幾次要求停下來化妝。終于因為耽誤了太多時間,北周軍隊趕到,將兩人都抓了起來。高緯不僅是見到美人的時候頭腦不清楚,他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表現(xiàn)很昏庸
。早年時繼承了皇位,過程相當順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墒抢^位后的他并不操心國事,還是交給自己的父親處理。而他呢,大部分時間用來玩樂。養(yǎng)了很多寵物,每天帶在身邊,哪有個帝王的樣子。當時的丞相,掌管著一國的大權
,按說是必須要有真本事的,可是他高緯的丞相卻沒有什么才能,完全是憑借著拍馬屁、奉承皇帝的功夫上位的。丞相都是如此,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還有皇室宗親,也同樣行事荒唐。當時有一個親貴,就把嬰兒丟在地上喂狗,行為之殘忍令人難以想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歉呔曋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僅沒有責罵他,反而與他一起討論野狗撕咬嬰兒的細節(jié),這件事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反感。作為一個皇帝,毫無憐憫之心。即便如此,朝廷中還是有忠臣存在的
,比如斛律光。他常常勸諫,可是高緯從不放在心上。自古忠奸不能同道,這丞相當然是記恨忠臣的。他多次在皇帝面前說斛律光的惡言,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效果。更要命的是,當時斛律光掌握兵權,這讓皇帝十分忌憚,就怕哪天他造了自己的反。有天皇帝越想越不對勁,就叫來了丞相
,倆人商議如何處死斛律光。丞相很興奮,他出主意說:不如您賞他一匹好馬,他必然會來謝恩,到時候我們安排人殺了他。事情真的就這樣進行了,忠直的斛律光一直以為只要自己忠心
,奸臣再挑撥,皇帝自有判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撬麤]有想到,這一次,是自己太自信了。當他得到好馬,正在開心的時候,以為皇帝還會重用自己。沒想到這進宮謝恩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就這樣,他被埋伏好的刀斧手取了性命。高緯不信忠臣
,一味的放縱自己,終究也沒有等太長時間,就把這個王朝結束在了自己的手中。14.劉瑾權傾金鑾殿,陽明忠言遭牢獄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因病去世
,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明孝宗一生勤政愛民,崇尚節(jié)儉,善于納諫,開創(chuàng)了明朝的“中興”局面。在明孝宗一朝,縱然有奸佞小人存在,卻始終被清正廉潔、一腔正氣的群臣們壓制著。明孝宗死后為明武宗留下了一朝清廉正氣的老臣。明孝宗希望這些老臣全力輔佐朱厚照,將“中興”延續(xù),但事與愿違。
明武宗身邊的“八虎”將他帶入了歧途,也成就了明朝歷史上最有個性的皇帝。八虎包括:劉瑾、谷大用、馬永成、張永、魏彬、羅祥、丘聚、高鳳,以劉瑾為八虎之首。劉瑾自幼入宮當了太監(jiān),有幸侍奉當時的東宮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即位后,對劉瑾更加寵幸。為了獲得皇帝的重用,劉瑾等八虎無所不用其極地討好15歲的皇帝。武宗好勇逞強,喜歡微服私訪,荒唐地四處出巡和征討,逐漸荒廢了朝政,使朝政更加腐敗不堪 。
孝宗的顧命大臣劉健等人對武宗進行勸諫,并請求罷免劉瑾 。在很多朝廷老臣的壓力下 ,武宗決定將劉瑾貶到南京 。為除后患 ,劉健、謝遷 、韓文等人決定再次向武宗諫言 ,一定要將劉瑾等人置之死地。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 ,禮部尚書焦芳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劉瑾 。劉瑾大吃一驚,但很快就冷靜下來。他急忙召集八虎中的其他七人,一同到武宗面前哭訴,最終博得了武宗的同情。
武宗不但沒有貶斥、斬殺劉瑾等人,還將司禮監(jiān)、東廠、西廠的權力交給了他們。劉瑾生性兇狠,睚眥必報,對彈劾他的老臣們以牙還牙。通過對武宗的蠱惑,劉健、謝遷、韓文等人被迫致仕。劉瑾等人把持著朝政,引來了南北兩京言官的義憤。
明代的言官系統(tǒng)由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聯(lián)合構成,負責對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明代六科給事中不再隸屬于其他單位,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 ,下有左右給事中為從七品,另還有給事中(從七品)若干,各科人數(shù)不同 ,但六科的權力卻很大 。六科給事中有“封駁” 、“科抄”、“注銷”等特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怦g”即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科抄”即稽查六部事務 ;“注銷”指圣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 ,每五日一送內(nèi)閣備案,執(zhí)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nèi)奉旨處理政務 ,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銷 。
由于言官有南北兩套機構,一般情況下 ,有關北京的事情,由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 ;有關南京的事情 ,由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如果在所論之事有爭論 、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南北兩京的言官機構可以相互聲援 。在輿論的壓力下,皇帝往往選擇屈服,然而這次劉瑾的事件并非那么簡單。
就像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并非臣子們不忠心,而是宦官與皇帝狼狽為奸。言官們都認為皇帝是天下之主,應該主持公道,他們沒有想到皇帝被太監(jiān)們迷惑著,不知不覺地做了奸佞的槍手。武宗皇帝被劉瑾等人蠱惑,完全聽不進忠言。那些赤膽忠心的言官有的看出了苗頭選擇蟄伏,有的還在堅持原則冒死上疏言事。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人上疏,對劉瑾等宦官弄權進行了抨擊,并要求武宗皇帝收回讓劉健等人致仕的命令。戴銑的奏疏讓劉瑾非常憤怒,也為戴銑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劉瑾以皇帝的名義派出錦衣衛(wèi)到南京,將戴銑押解至北京。身在北京的王陽明對孝宗老臣致仕的事情已經(jīng)有所不滿,如今又聽聞戴銑被抓,便挺身而出 ,上疏言事:
“君仁臣直。銑等以言為責 ,其言如善 ,自宜嘉納;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以開忠讜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事拘囚,在陛下不過少示懲創(chuàng),非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切惜之!自是而后,雖有上關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從而聞之?陛下聰明超絕,茍念及此,寧不寒心?伏愿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擴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圣德昭布,遠邇?nèi)嗣耨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豈不休哉!”
王陽明通過這個奏疏張弛有度地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言官直言無罪,不應拘禁。自古諫言之臣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但從來沒有退縮過。唐朝時有魏征對唐太宗忠言進諫,讓唐太宗知道個人得失。他們不僅成就了對方忠臣賢君的美名,還共同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言官都是據(jù)理力爭、毫無保留地向皇帝進言,如果說得在理,皇帝可以采納,并加以獎賞,即使不在理,也不應有所懲罰。如果對進言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懲罰,就會阻塞言路。秦始皇、秦二世因為朝堂爭論而濫殺無辜進諫之人,從而導致了君臣離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言路大開才能保證朝廷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更加有利于統(tǒng)治。
第二層意思,陛下聰慧,定會明斷是非。在王陽明心中,正君是臣子最重要的責任。在王朝中,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只有用柔和的手段將皇帝塑造成一代明君,才是天下之福。雖然武宗是一個荒唐的皇帝,王陽明還是違心地稱贊了他。對待荒唐的皇帝,適當?shù)姆Q贊也許能讓他愚蠢的行為有所收斂,走出自我圖強的一步。
皇帝也需要鼓勵,才會逐漸建立勤政愛民的信心。武宗在孩提時也是一個聰明好學、品學兼優(yōu)的皇子。只是在劉瑾等太監(jiān)的誘惑下,才逐漸迷戀游戲、迷戀各種玩樂的東西。武宗猶如仲永一樣,具備先天聰慧的頭腦,在后天的培養(yǎng)中被錯誤引導,才成為一個不能明斷是非的昏君。王陽明的夸贊就像一粒被狂風吹起的沙塵,不知道將歸屬何地。
第三層意思,懇請讓戴銑等官復原職。王陽明用言官進諫無罪的事實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又盛贊武宗皇帝聰明仁慧,最后才提出釋放戴銑的事情。本希望通過這樣委婉的言語打動武宗,沒想到卻給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戴銑并非是武宗皇帝要抓,而是劉瑾。王陽明的奏疏也是先到了劉瑾的手中,而后才到武宗手里。劉瑾作為武宗的寵臣,影響著武宗的一言一行。
經(jīng)過劉瑾的挑唆,武宗恩許劉瑾獨斷專行。劉瑾派出錦衣衛(wèi)將王陽明抓進了大牢,并對其進行了嚴密看管。此時正是寒冬時節(jié),天空飄雪,北風席卷,王陽明備感凄苦。身在牢中,他夜不能寐;身在牢中,他思緒萬千;身在牢中,他心系家人;身在牢中,他看透政治;身在牢中,他意志更堅;身在牢中,他交心獄友……
一個月之后,詔令下來,王陽明被杖責三十,貶謫龍場驛做驛丞。廷杖起于明洪武年間,在成化年間成為一種特殊的刑罰 。它不需要特定的程序 ,只待皇帝諭旨一下,即由司禮監(jiān)監(jiān)刑 ,錦衣衛(wèi)校尉行刑 。劉瑾主管司禮監(jiān)和東廠、西廠 ,對王陽明這個諫言之人更不會心慈手軟。廷杖二十棍 ,很多犯人就招架不住 ,命歸九泉了 。而王陽明被判了三十棍 ,可見皮肉之苦多么嚴重。
幸運的是 ,王陽明沒有被打死,而且貶謫的文書也已經(jīng)下來 。此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雖為禮部左侍郎 ,但也幫不上忙。對于劉瑾的惡行,王華素來看不慣,以堅決的不合作表示對劉瑾的抗爭。他對兒子王陽明的行為甚為贊賞,曾說:“吾子得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墒窃谕蹶柮鞅毁H謫后,王華也被貶到南京,之后又被勒令致仕。自己的莽撞行為給家人帶來了災禍,王陽明心中不禁愧疚萬分。
將要離開京師,王陽明的京中好友都來相送,主要有倪宗正、湛若水、崔銑、汪俊等人,并作詩相贈。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風光之時逢迎的朋友不是朋友,在危難之時相送的朋友才是知己。劉瑾權傾朝野,總想將王陽明置之死地 。很多與王陽明有交往的人都不敢去送他 ,這也在情理之中。但英雄人物總是惺惺相惜 。
英雄的倪宗正是浙江余姚人,王陽明的同鄉(xiāng) ,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此人在京城中以詩文聞名 ,與當時的文壇四杰共同倡導模仿秦漢古文 ,又與前七子相熟。倪宗正并非僅僅沉醉于詩文 ,而是有著忠君報國的志向。他遷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因為勸阻武宗南巡而遭廷杖之刑 。在嘉靖年間,他被贈學士 ,死后謚號文忠。
王陽明要離開京師 ,倪宗正作一首《送王伯安謫龍場》:
一鳳鳴初日 ,悠悠別上林。
流離文士命,慷慨逐臣心。
但得精神繼,何憂瘴癘侵?
風花長滿月,豪情還自珍。
王陽明雖然已經(jīng)決意遠離文壇,在京師講學,學做圣賢,但并不掩蓋他詩文的才華。倪宗正將王陽明視為當世文士,希望他在龍場那樣瘴癘侵襲、猛獸橫出的地方,也要保持自己應該具有的品位。古代的文人多吟詩以自娛自樂,從而在人生失意的時候,幫助自己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時段。
英雄的湛若水是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號甘泉,人稱湛甘泉。他年輕的時候師從儒學大師陳獻章,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進士,與王陽明在京城共同講學,名噪一時。王陽明后來倡導“致良知”,而湛若水主講“隨處體認天理”,世人將兩人的學說稱為“王湛之學”。他曾出使安南國,之后又在各處廣建學校,授課講學。嘉靖年間,他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歿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享年95歲,謚號文簡。
王陽明與湛若水互為知音,在相送之時,有說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情。二人暢飲多時,不禁詩興大發(fā)。湛若水連作九首詩,表達對王陽明的深情厚誼。詩中雖有離別的愁緒,卻對王陽明充滿了期許。其中一首寫道:“皇天常無私,日月常盈虧。圣人常無為,萬物常往來。何名為無為?自然無安排。勿忘與勿助,此中有天機。”
在湛若水眼中,世間很多事情都有定數(shù),不要拘泥于一時的成敗,要看堅持的結果。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就不要再糾結,否則只會成為心靈的負累。未來的事情太遠,讓人捉摸不透,只是苦勞心神。最重要的還是抓住當下的時光,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王陽明對湛若水的期許感同身受,并作了八詠,其三寫道:
洙泗流浸微,伊洛僅如線。
后來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遠。
屢興還屢仆,惴息幾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節(jié)倡予敢。
力爭毫厘間,萬里或可勉。
風波忽相失,言之淚徒泫。
王陽明與湛若水兩人,不僅在辭章上可以爭輝,在思想造詣上也并駕齊驅(qū)。人生難覓知音,特別是在興趣愛好上特別契合的朋友。其實很多時候,知音就是精神上的戀人,有起承轉(zhuǎn)合的過程,也有離愁別緒縈繞心頭的時刻。
英雄的崔銑是安陽人,與湛若水都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崔銑少年的時候就為人豪爽,愛打抱不平,看不慣世間的惡行。為此,他在年少的時候惹了不少事,成為眾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后來他立志做學問,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但仍然不改其鄙視奸邪、倡導正義的個性。
武宗初期,劉瑾弄權,人人畏懼劉瑾,唯獨崔銑剛正不屈。他與王陽明雖然相交時日不多,卻是志趣相投。因為得罪了劉瑾,崔銑在正德四年(1509年)被外放到南京做吏部驗封司主事。劉瑾伏誅后,崔銑才重新回到北京。在嘉靖年間 ,他曾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南京禮部右侍郎 ,死后謚號文敏。
崔銑此人如果與人為知己 ,定然用實際行動作為附和。在王陽明遭劉瑾陷害后,崔銑對劉瑾更是恨之入骨,以自己的個性來對抗劉瑾的專橫跋扈。王陽明有這樣的好友相送,真是此生最大的榮幸。
英雄的汪俊是江西弋陽人,字抑之,弘治六年(1493年)會試第一名。正德年間,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因為不愿意與劉瑾、焦芳等人同流合污,被調(diào)任南京工部員外郎。在劉瑾伏誅之后,汪俊官復原職,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之后又做過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死后謚號文莊。
汪俊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 ,其弟汪偉為翰林院檢討 。他對朝廷的很多弊端早有察覺 ,一朝為官 ,就站在正義一邊,誓與奸佞小人為敵 。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但仍然不失忠心 ,盡心盡力地為朝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他一生尊崇程朱理學,與王陽明的思想可謂相左 ,但兩人卻是摯交好友。
在王陽明離京之時 ,汪俊以詩文相贈 ,王陽明也以詩文回應。王陽明這次遠赴謫地 ,首先得回余姚老家與祖母告別,所以走的依然是京杭大運河。在漫漫的水路上 ,王陽明看江中清水泛泛 ,寒風吹動,不禁思緒萬千 。他又想到了汪俊,為此寫下了《懷抑之》:
一日復一日,去子日以遠。
惠我金石言,沉郁未能展。
人生各有際,道誼尤所眷。
嘗嗤兒女悲,憂來仍不免。
緬懷滄洲期,聊以慰遲晚。
在離別的時候,汪俊曾勸說王陽明要學會隱忍,不要喪失經(jīng)世致用的斗志。有摯友的良言安慰,王陽明心中感覺很溫暖。然而離開朋友,獨自一人在舟船之上,未免又有些沉郁和憂愁。在那孤寂之時,他又頻頻地回想著那分離的畫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行程中,王陽明有一晚居然夢到了汪俊及其弟汪偉,還有湛若水、崔銑 。
!
大臣以為只要忠心就會被皇帝重用,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
,給大家一個參考
。
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的朝代更替
,有一個王朝
,前前后后總共30年時間
,算下來還沒有其他朝代的一個皇帝在位的時間長。這個王朝叫做北齊
。雖然經(jīng)歷的時間短
,但是它的幾任皇帝卻都做事風格十分奇葩。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
,高緯。
,誰知皇帝送他馬時竟是他的死期
!.png" />
這個人做皇帝的時間很短,也沒有什么功績
,但是卻十分有名,提到我們國家歷代的昏君
,那是一定要說到他的
。
他的一生中總共有過三位皇后,其中最后一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想出了一個辦法,還把一個服侍自己的宮女送給皇帝
。沒想到
,這個叫做馮小憐的侍女倒是很合他的心意
,兩人一起互相鼓勵
,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據(jù)說馮小憐是個很特殊的女人,她的身體散發(fā)一種迷人的香氣
,長相也是十分魅惑,這讓高緯一刻也不想與她分開
,就連面見朝臣時也要將她抱在懷里,一直陪伴。
?墒邱T小憐卻說自己從來沒看過打仗,一定要好好看一下。高緯聽說之后,立即下令更奇葩的是
,高緯覺得這個女人的身體實在太誘人了,竟然生出了與大家分享的念頭。他讓她身著薄紗,躺在朝堂之上,然后喊來眾位大臣,讓大家一個一個地上前去觀察。而高緯則坐在一旁,觀察大臣們的表情,以此為樂。有一次打仗的時候
,本來是非常棒的戰(zhàn)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大軍停止前行
,等待馮小憐畫好了妝,前來陣前觀看時再前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悄莻€時候,早就錯過了戰(zhàn)機
。
還有就是在北齊即將滅亡的時候,這件事就更荒唐了。高緯拋下自己的母親不管
,帶著這個女人逃命
。可是這馮小憐似乎不懂得什么叫逃命,她還幾次要求停下來化妝。終于因為耽誤了太多時間,北周軍隊趕到,將兩人都抓了起來。
?墒抢^位后的他并不操心國事,還是交給自己的父親處理。而他呢,大部分時間用來玩樂。養(yǎng)了很多寵物,每天帶在身邊,哪有個帝王的樣子。高緯不僅是見到美人的時候頭腦不清楚,他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表現(xiàn)很昏庸
。早年時繼承了皇位,過程相當順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當時的丞相,掌管著一國的大權
,按說是必須要有真本事的,可是他高緯的丞相卻沒有什么才能,完全是憑借著拍馬屁、奉承皇帝的功夫上位的。丞相都是如此,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還有皇室宗親,也同樣行事荒唐。當時有一個親貴,就把嬰兒丟在地上喂狗,行為之殘忍令人難以想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歉呔曋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僅沒有責罵他,反而與他一起討論野狗撕咬嬰兒的細節(jié),這件事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反感。作為一個皇帝
,毫無憐憫之心。
即便如此,朝廷中還是有忠臣存在的
,比如斛律光。他常常勸諫,可是高緯從不放在心上。自古忠奸不能同道,這丞相當然是記恨忠臣的。他多次在皇帝面前說斛律光的惡言,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效果。更要命的是,當時斛律光掌握兵權,這讓皇帝十分忌憚,就怕哪天他造了自己的反。有天皇帝越想越不對勁,就叫來了丞相
,倆人商議如何處死斛律光。丞相很興奮,他出主意說:不如您賞他一匹好馬,他必然會來謝恩,到時候我們安排人殺了他。事情真的就這樣進行了,忠直的斛律光一直以為只要自己忠心
,奸臣再挑撥
,皇帝自有判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撬麤]有想到
,這一次,是自己太自信了
。當他得到好馬,正在開心的時候
,以為皇帝還會重用自己
。沒想到這進宮謝恩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
。就這樣
,他被埋伏好的刀斧手取了性命。
高緯不信忠臣
,一味的放縱自己,終究也沒有等太長時間
,就把這個王朝結束在了自己的手中
。14.劉瑾權傾金鑾殿
14.劉瑾權傾金鑾殿,陽明忠言遭牢獄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因病去世
,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明孝宗一生勤政愛民,崇尚節(jié)儉,善于納諫,開創(chuàng)了明朝的“中興”局面。在明孝宗一朝,縱然有奸佞小人存在,卻始終被清正廉潔、一腔正氣的群臣們壓制著。明孝宗死后為明武宗留下了一朝清廉正氣的老臣。明孝宗希望這些老臣全力輔佐朱厚照,將“中興”延續(xù),但事與愿違。
明武宗身邊的“八虎”將他帶入了歧途,也成就了明朝歷史上最有個性的皇帝。八虎包括:劉瑾、谷大用、馬永成、張永、魏彬、羅祥、丘聚、高鳳,以劉瑾為八虎之首。劉瑾自幼入宮當了太監(jiān),有幸侍奉當時的東宮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即位后,對劉瑾更加寵幸。為了獲得皇帝的重用,劉瑾等八虎無所不用其極地討好15歲的皇帝。武宗好勇逞強,喜歡微服私訪,荒唐地四處出巡和征討,逐漸荒廢了朝政,使朝政更加腐敗不堪 。
孝宗的顧命大臣劉健等人對武宗進行勸諫,并請求罷免劉瑾 。在很多朝廷老臣的壓力下 ,武宗決定將劉瑾貶到南京 。為除后患 ,劉健、謝遷 、韓文等人決定再次向武宗諫言 ,一定要將劉瑾等人置之死地。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 ,禮部尚書焦芳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劉瑾 。劉瑾大吃一驚,但很快就冷靜下來。他急忙召集八虎中的其他七人,一同到武宗面前哭訴,最終博得了武宗的同情。
武宗不但沒有貶斥、斬殺劉瑾等人,還將司禮監(jiān)、東廠、西廠的權力交給了他們。劉瑾生性兇狠,睚眥必報,對彈劾他的老臣們以牙還牙。通過對武宗的蠱惑,劉健、謝遷、韓文等人被迫致仕。劉瑾等人把持著朝政,引來了南北兩京言官的義憤。
明代的言官系統(tǒng)由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聯(lián)合構成,負責對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明代六科給事中不再隸屬于其他單位,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 ,下有左右給事中為從七品,另還有給事中(從七品)若干,各科人數(shù)不同 ,但六科的權力卻很大 。六科給事中有“封駁” 、“科抄”、“注銷”等特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怦g”即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科抄”即稽查六部事務 ;“注銷”指圣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 ,每五日一送內(nèi)閣備案,執(zhí)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nèi)奉旨處理政務 ,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銷 。
由于言官有南北兩套機構,一般情況下 ,有關北京的事情,由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 ;有關南京的事情 ,由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如果在所論之事有爭論 、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南北兩京的言官機構可以相互聲援 。在輿論的壓力下,皇帝往往選擇屈服,然而這次劉瑾的事件并非那么簡單。
就像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并非臣子們不忠心,而是宦官與皇帝狼狽為奸。言官們都認為皇帝是天下之主,應該主持公道,他們沒有想到皇帝被太監(jiān)們迷惑著,不知不覺地做了奸佞的槍手。武宗皇帝被劉瑾等人蠱惑,完全聽不進忠言。那些赤膽忠心的言官有的看出了苗頭選擇蟄伏,有的還在堅持原則冒死上疏言事。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人上疏,對劉瑾等宦官弄權進行了抨擊,并要求武宗皇帝收回讓劉健等人致仕的命令。戴銑的奏疏讓劉瑾非常憤怒,也為戴銑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劉瑾以皇帝的名義派出錦衣衛(wèi)到南京,將戴銑押解至北京。身在北京的王陽明對孝宗老臣致仕的事情已經(jīng)有所不滿,如今又聽聞戴銑被抓,便挺身而出 ,上疏言事:
“君仁臣直。銑等以言為責 ,其言如善 ,自宜嘉納;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以開忠讜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事拘囚,在陛下不過少示懲創(chuàng),非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切惜之!自是而后,雖有上關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從而聞之?陛下聰明超絕,茍念及此,寧不寒心?伏愿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擴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圣德昭布,遠邇?nèi)嗣耨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豈不休哉!”
王陽明通過這個奏疏張弛有度地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言官直言無罪,不應拘禁。自古諫言之臣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但從來沒有退縮過。唐朝時有魏征對唐太宗忠言進諫,讓唐太宗知道個人得失。他們不僅成就了對方忠臣賢君的美名,還共同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言官都是據(jù)理力爭、毫無保留地向皇帝進言,如果說得在理,皇帝可以采納,并加以獎賞,即使不在理,也不應有所懲罰。如果對進言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懲罰,就會阻塞言路。秦始皇、秦二世因為朝堂爭論而濫殺無辜進諫之人,從而導致了君臣離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言路大開才能保證朝廷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更加有利于統(tǒng)治。
第二層意思,陛下聰慧,定會明斷是非。在王陽明心中,正君是臣子最重要的責任。在王朝中,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只有用柔和的手段將皇帝塑造成一代明君,才是天下之福。雖然武宗是一個荒唐的皇帝,王陽明還是違心地稱贊了他。對待荒唐的皇帝,適當?shù)姆Q贊也許能讓他愚蠢的行為有所收斂,走出自我圖強的一步。
皇帝也需要鼓勵,才會逐漸建立勤政愛民的信心。武宗在孩提時也是一個聰明好學、品學兼優(yōu)的皇子。只是在劉瑾等太監(jiān)的誘惑下,才逐漸迷戀游戲、迷戀各種玩樂的東西。武宗猶如仲永一樣,具備先天聰慧的頭腦,在后天的培養(yǎng)中被錯誤引導,才成為一個不能明斷是非的昏君。王陽明的夸贊就像一粒被狂風吹起的沙塵,不知道將歸屬何地。
第三層意思,懇請讓戴銑等官復原職。王陽明用言官進諫無罪的事實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又盛贊武宗皇帝聰明仁慧,最后才提出釋放戴銑的事情。本希望通過這樣委婉的言語打動武宗,沒想到卻給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戴銑并非是武宗皇帝要抓,而是劉瑾。王陽明的奏疏也是先到了劉瑾的手中,而后才到武宗手里。劉瑾作為武宗的寵臣,影響著武宗的一言一行。
經(jīng)過劉瑾的挑唆,武宗恩許劉瑾獨斷專行。劉瑾派出錦衣衛(wèi)將王陽明抓進了大牢,并對其進行了嚴密看管。此時正是寒冬時節(jié),天空飄雪,北風席卷,王陽明備感凄苦。身在牢中,他夜不能寐;身在牢中,他思緒萬千;身在牢中,他心系家人;身在牢中,他看透政治;身在牢中,他意志更堅;身在牢中,他交心獄友……
一個月之后,詔令下來,王陽明被杖責三十,貶謫龍場驛做驛丞。廷杖起于明洪武年間,在成化年間成為一種特殊的刑罰 。它不需要特定的程序 ,只待皇帝諭旨一下,即由司禮監(jiān)監(jiān)刑 ,錦衣衛(wèi)校尉行刑 。劉瑾主管司禮監(jiān)和東廠、西廠 ,對王陽明這個諫言之人更不會心慈手軟。廷杖二十棍 ,很多犯人就招架不住 ,命歸九泉了 。而王陽明被判了三十棍 ,可見皮肉之苦多么嚴重。
幸運的是 ,王陽明沒有被打死,而且貶謫的文書也已經(jīng)下來 。此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雖為禮部左侍郎 ,但也幫不上忙。對于劉瑾的惡行,王華素來看不慣,以堅決的不合作表示對劉瑾的抗爭。他對兒子王陽明的行為甚為贊賞,曾說:“吾子得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墒窃谕蹶柮鞅毁H謫后,王華也被貶到南京,之后又被勒令致仕。自己的莽撞行為給家人帶來了災禍,王陽明心中不禁愧疚萬分。
將要離開京師,王陽明的京中好友都來相送,主要有倪宗正、湛若水、崔銑、汪俊等人,并作詩相贈。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風光之時逢迎的朋友不是朋友,在危難之時相送的朋友才是知己。劉瑾權傾朝野,總想將王陽明置之死地 。很多與王陽明有交往的人都不敢去送他 ,這也在情理之中。但英雄人物總是惺惺相惜 。
英雄的倪宗正是浙江余姚人,王陽明的同鄉(xiāng) ,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此人在京城中以詩文聞名 ,與當時的文壇四杰共同倡導模仿秦漢古文 ,又與前七子相熟。倪宗正并非僅僅沉醉于詩文 ,而是有著忠君報國的志向。他遷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因為勸阻武宗南巡而遭廷杖之刑 。在嘉靖年間,他被贈學士 ,死后謚號文忠。
王陽明要離開京師 ,倪宗正作一首《送王伯安謫龍場》:
一鳳鳴初日 ,悠悠別上林。
流離文士命,慷慨逐臣心。
但得精神繼,何憂瘴癘侵?
風花長滿月,豪情還自珍。
王陽明雖然已經(jīng)決意遠離文壇,在京師講學,學做圣賢,但并不掩蓋他詩文的才華。倪宗正將王陽明視為當世文士,希望他在龍場那樣瘴癘侵襲、猛獸橫出的地方,也要保持自己應該具有的品位。古代的文人多吟詩以自娛自樂,從而在人生失意的時候,幫助自己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時段。
英雄的湛若水是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號甘泉,人稱湛甘泉。他年輕的時候師從儒學大師陳獻章,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進士,與王陽明在京城共同講學,名噪一時。王陽明后來倡導“致良知”,而湛若水主講“隨處體認天理”,世人將兩人的學說稱為“王湛之學”。他曾出使安南國,之后又在各處廣建學校,授課講學。嘉靖年間,他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歿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享年95歲,謚號文簡。
王陽明與湛若水互為知音,在相送之時,有說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情。二人暢飲多時,不禁詩興大發(fā)。湛若水連作九首詩,表達對王陽明的深情厚誼。詩中雖有離別的愁緒,卻對王陽明充滿了期許。其中一首寫道:“皇天常無私,日月常盈虧。圣人常無為,萬物常往來。何名為無為?自然無安排。勿忘與勿助,此中有天機。”
在湛若水眼中,世間很多事情都有定數(shù),不要拘泥于一時的成敗,要看堅持的結果。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就不要再糾結,否則只會成為心靈的負累。未來的事情太遠,讓人捉摸不透,只是苦勞心神。最重要的還是抓住當下的時光,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王陽明對湛若水的期許感同身受,并作了八詠,其三寫道:
洙泗流浸微,伊洛僅如線。
后來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遠。
屢興還屢仆,惴息幾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節(jié)倡予敢。
力爭毫厘間,萬里或可勉。
風波忽相失,言之淚徒泫。
王陽明與湛若水兩人,不僅在辭章上可以爭輝,在思想造詣上也并駕齊驅(qū)。人生難覓知音,特別是在興趣愛好上特別契合的朋友。其實很多時候,知音就是精神上的戀人,有起承轉(zhuǎn)合的過程,也有離愁別緒縈繞心頭的時刻。
英雄的崔銑是安陽人,與湛若水都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崔銑少年的時候就為人豪爽,愛打抱不平,看不慣世間的惡行。為此,他在年少的時候惹了不少事,成為眾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后來他立志做學問,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但仍然不改其鄙視奸邪、倡導正義的個性。
武宗初期,劉瑾弄權,人人畏懼劉瑾,唯獨崔銑剛正不屈。他與王陽明雖然相交時日不多,卻是志趣相投。因為得罪了劉瑾,崔銑在正德四年(1509年)被外放到南京做吏部驗封司主事。劉瑾伏誅后,崔銑才重新回到北京。在嘉靖年間 ,他曾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南京禮部右侍郎 ,死后謚號文敏。
崔銑此人如果與人為知己 ,定然用實際行動作為附和。在王陽明遭劉瑾陷害后,崔銑對劉瑾更是恨之入骨,以自己的個性來對抗劉瑾的專橫跋扈。王陽明有這樣的好友相送,真是此生最大的榮幸。
英雄的汪俊是江西弋陽人,字抑之,弘治六年(1493年)會試第一名。正德年間,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因為不愿意與劉瑾、焦芳等人同流合污,被調(diào)任南京工部員外郎。在劉瑾伏誅之后,汪俊官復原職,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之后又做過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死后謚號文莊。
汪俊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 ,其弟汪偉為翰林院檢討 。他對朝廷的很多弊端早有察覺 ,一朝為官 ,就站在正義一邊,誓與奸佞小人為敵 。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但仍然不失忠心 ,盡心盡力地為朝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他一生尊崇程朱理學,與王陽明的思想可謂相左 ,但兩人卻是摯交好友。
在王陽明離京之時 ,汪俊以詩文相贈 ,王陽明也以詩文回應。王陽明這次遠赴謫地 ,首先得回余姚老家與祖母告別,所以走的依然是京杭大運河。在漫漫的水路上 ,王陽明看江中清水泛泛 ,寒風吹動,不禁思緒萬千 。他又想到了汪俊,為此寫下了《懷抑之》:
一日復一日,去子日以遠。
惠我金石言,沉郁未能展。
人生各有際,道誼尤所眷。
嘗嗤兒女悲,憂來仍不免。
緬懷滄洲期,聊以慰遲晚。
在離別的時候,汪俊曾勸說王陽明要學會隱忍,不要喪失經(jīng)世致用的斗志。有摯友的良言安慰,王陽明心中感覺很溫暖。然而離開朋友,獨自一人在舟船之上,未免又有些沉郁和憂愁。在那孤寂之時,他又頻頻地回想著那分離的畫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行程中,王陽明有一晚居然夢到了汪俊及其弟汪偉,還有湛若水、崔銑 。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因病去世
,太子朱厚照即位
,是為明武宗。明孝宗一生勤政愛民,崇尚節(jié)儉,善于納諫,開創(chuàng)了明朝的“中興”局面。在明孝宗一朝,縱然有奸佞小人存在,卻始終被清正廉潔
、一腔正氣的群臣們壓制著。明孝宗死后為明武宗留下了一朝清廉正氣的老臣
。明孝宗希望這些老臣全力輔佐朱厚照
,將“中興”延續(xù),但事與愿違
。
明武宗身邊的“八虎”將他帶入了歧途
明武宗身邊的“八虎”將他帶入了歧途
,也成就了明朝歷史上最有個性的皇帝。八虎包括:劉瑾
、谷大用、馬永成
、張永
、魏彬
、羅祥
、丘聚、高鳳
,以劉瑾為八虎之首。劉瑾自幼入宮當了太監(jiān)
,有幸侍奉當時的東宮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即位后,對劉瑾更加寵幸
。為了獲得皇帝的重用,劉瑾等八虎無所不用其極地討好15歲的皇帝
。武宗好勇逞強
,喜歡微服私訪
,荒唐地四處出巡和征討
,逐漸荒廢了朝政,使朝政更加腐敗不堪
。
孝宗的顧命大臣劉健等人對武宗進行勸諫,并請求罷免劉瑾
孝宗的顧命大臣劉健等人對武宗進行勸諫,并請求罷免劉瑾
。在很多朝廷老臣的壓力下
,武宗決定將劉瑾貶到南京
。為除后患
,劉健、謝遷
、韓文等人決定再次向武宗諫言
,一定要將劉瑾等人置之死地。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
,禮部尚書焦芳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劉瑾
。劉瑾大吃一驚
,但很快就冷靜下來
。他急忙召集八虎中的其他七人,一同到武宗面前哭訴
,最終博得了武宗的同情
。
武宗不但沒有貶斥、斬殺劉瑾等人
武宗不但沒有貶斥、斬殺劉瑾等人
,還將司禮監(jiān)、東廠
、西廠的權力交給了他們。劉瑾生性兇狠
,睚眥必報
,對彈劾他的老臣們以牙還牙
。通過對武宗的蠱惑
,劉健、謝遷
、韓文等人被迫致仕。劉瑾等人把持著朝政,引來了南北兩京言官的義憤。
明代的言官系統(tǒng)由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聯(lián)合構成,負責對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明代六科給事中不再隸屬于其他單位,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明代的言官系統(tǒng)由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聯(lián)合構成,負責對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明代六科給事中不再隸屬于其他單位,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
,下有左右給事中為從七品,另還有給事中(從七品)若干,各科人數(shù)不同
,但六科的權力卻很大
。六科給事中有“封駁”
、“科抄”、“注銷”等特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怦g”即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科抄”即稽查六部事務
;“注銷”指圣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
,每五日一送內(nèi)閣備案,執(zhí)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nèi)奉旨處理政務
,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銷
。
由于言官有南北兩套機構,一般情況下
由于言官有南北兩套機構,一般情況下
,有關北京的事情,由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
;有關南京的事情
,由南京言官機構發(fā)表意見。如果在所論之事有爭論
、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南北兩京的言官機構可以相互聲援
。在輿論的壓力下,皇帝往往選擇屈服,然而這次劉瑾的事件并非那么簡單。
就像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并非臣子們不忠心,而是宦官與皇帝狼狽為奸。言官們都認為皇帝是天下之主,應該主持公道,他們沒有想到皇帝被太監(jiān)們迷惑著,不知不覺地做了奸佞的槍手。武宗皇帝被劉瑾等人蠱惑,完全聽不進忠言。那些赤膽忠心的言官有的看出了苗頭選擇蟄伏,有的還在堅持原則冒死上疏言事。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人上疏,對劉瑾等宦官弄權進行了抨擊,并要求武宗皇帝收回讓劉健等人致仕的命令。戴銑的奏疏讓劉瑾非常憤怒,也為戴銑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劉瑾以皇帝的名義派出錦衣衛(wèi)到南京,將戴銑押解至北京。身在北京的王陽明對孝宗老臣致仕的事情已經(jīng)有所不滿,如今又聽聞戴銑被抓,便挺身而出
就像東漢末期的黨錮之禍,并非臣子們不忠心,而是宦官與皇帝狼狽為奸。言官們都認為皇帝是天下之主,應該主持公道,他們沒有想到皇帝被太監(jiān)們迷惑著,不知不覺地做了奸佞的槍手。武宗皇帝被劉瑾等人蠱惑,完全聽不進忠言。那些赤膽忠心的言官有的看出了苗頭選擇蟄伏,有的還在堅持原則冒死上疏言事。
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人上疏,對劉瑾等宦官弄權進行了抨擊,并要求武宗皇帝收回讓劉健等人致仕的命令。戴銑的奏疏讓劉瑾非常憤怒,也為戴銑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劉瑾以皇帝的名義派出錦衣衛(wèi)到南京,將戴銑押解至北京。身在北京的王陽明對孝宗老臣致仕的事情已經(jīng)有所不滿,如今又聽聞戴銑被抓,便挺身而出
,上疏言事:
“君仁臣直。銑等以言為責
“君仁臣直。銑等以言為責
,其言如善
王陽明通過這個奏疏張弛有度地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言官直言無罪,不應拘禁。自古諫言之臣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但從來沒有退縮過
,自宜嘉納;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以開忠讜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事拘囚,在陛下不過少示懲創(chuàng),非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切惜之!自是而后,雖有上關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從而聞之?陛下聰明超絕,茍念及此,寧不寒心?伏愿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擴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圣德昭布,遠邇?nèi)嗣耨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豈不休哉!”王陽明通過這個奏疏張弛有度地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言官直言無罪,不應拘禁。自古諫言之臣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但從來沒有退縮過
。唐朝時有魏征對唐太宗忠言進諫
,讓唐太宗知道個人得失。他們不僅成就了對方忠臣賢君的美名
,還共同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言官都是據(jù)理力爭
言官都是據(jù)理力爭
、毫無保留地向皇帝進言
,如果說得在理,皇帝可以采納
,并加以獎賞,即使不在理
,也不應有所懲罰
。如果對進言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懲罰,就會阻塞言路。秦始皇、秦二世因為朝堂爭論而濫殺無辜進諫之人,從而導致了君臣離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言路大開才能保證朝廷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更加有利于統(tǒng)治。
第二層意思,陛下聰慧,定會明斷是非。在王陽明心中,正君是臣子最重要的責任。在王朝中,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只有用柔和的手段將皇帝塑造成一代明君
第二層意思,陛下聰慧,定會明斷是非。在王陽明心中,正君是臣子最重要的責任。在王朝中,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只有用柔和的手段將皇帝塑造成一代明君
,才是天下之福
。雖然武宗是一個荒唐的皇帝,王陽明還是違心地稱贊了他
。對待荒唐的皇帝,適當?shù)姆Q贊也許能讓他愚蠢的行為有所收斂
,走出自我圖強的一步
。
皇帝也需要鼓勵
皇帝也需要鼓勵
,才會逐漸建立勤政愛民的信心
。武宗在孩提時也是一個聰明好學、品學兼優(yōu)的皇子
。只是在劉瑾等太監(jiān)的誘惑下
,才逐漸迷戀游戲、迷戀各種玩樂的東西
。武宗猶如仲永一樣
,具備先天聰慧的頭腦
,在后天的培養(yǎng)中被錯誤引導
,才成為一個不能明斷是非的昏君。王陽明的夸贊就像一粒被狂風吹起的沙塵
,不知道將歸屬何地。
第三層意思
第三層意思
,懇請讓戴銑等官復原職
。王陽明用言官進諫無罪的事實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又盛贊武宗皇帝聰明仁慧,最后才提出釋放戴銑的事情
。本希望通過這樣委婉的言語打動武宗,沒想到卻給自己惹來了牢獄之災
。戴銑并非是武宗皇帝要抓
,而是劉瑾
。王陽明的奏疏也是先到了劉瑾的手中
,而后才到武宗手里。劉瑾作為武宗的寵臣
,影響著武宗的一言一行
。
經(jīng)過劉瑾的挑唆
經(jīng)過劉瑾的挑唆
,武宗恩許劉瑾獨斷專行。劉瑾派出錦衣衛(wèi)將王陽明抓進了大牢
,并對其進行了嚴密看管。此時正是寒冬時節(jié)
,天空飄雪
,北風席卷,王陽明備感凄苦
。身在牢中,他夜不能寐
;身在牢中
,他思緒萬千
;身在牢中
,他心系家人;身在牢中
,他看透政治;身在牢中
,他意志更堅
;身在牢中,他交心獄友……
一個月之后
一個月之后
,詔令下來,王陽明被杖責三十,貶謫龍場驛做驛丞
。廷杖起于明洪武年間
,在成化年間成為一種特殊的刑罰
。它不需要特定的程序
,只待皇帝諭旨一下,即由司禮監(jiān)監(jiān)刑
,錦衣衛(wèi)校尉行刑
。劉瑾主管司禮監(jiān)和東廠、西廠
,對王陽明這個諫言之人更不會心慈手軟。廷杖二十棍
,很多犯人就招架不住
,命歸九泉了
。而王陽明被判了三十棍
,可見皮肉之苦多么嚴重。
幸運的是
幸運的是
,王陽明沒有被打死,而且貶謫的文書也已經(jīng)下來
。此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雖為禮部左侍郎
,但也幫不上忙。對于劉瑾的惡行
,王華素來看不慣,以堅決的不合作表示對劉瑾的抗爭
。他對兒子王陽明的行為甚為贊賞
,曾說:“吾子得為忠臣,垂名青史
,吾愿足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墒窃谕蹶柮鞅毁H謫后
,王華也被貶到南京
,之后又被勒令致仕
。自己的莽撞行為給家人帶來了災禍,王陽明心中不禁愧疚萬分。
將要離開京師,王陽明的京中好友都來相送,主要有倪宗正、湛若水、崔銑、汪俊等人,并作詩相贈。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風光之時逢迎的朋友不是朋友,在危難之時相送的朋友才是知己。劉瑾權傾朝野,總想將王陽明置之死地
將要離開京師,王陽明的京中好友都來相送,主要有倪宗正、湛若水、崔銑、汪俊等人,并作詩相贈。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風光之時逢迎的朋友不是朋友,在危難之時相送的朋友才是知己。劉瑾權傾朝野,總想將王陽明置之死地
。很多與王陽明有交往的人都不敢去送他
,這也在情理之中。但英雄人物總是惺惺相惜
。
英雄的倪宗正是浙江余姚人,王陽明的同鄉(xiāng)
英雄的倪宗正是浙江余姚人,王陽明的同鄉(xiāng)
,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此人在京城中以詩文聞名
,與當時的文壇四杰共同倡導模仿秦漢古文
,又與前七子相熟。倪宗正并非僅僅沉醉于詩文
,而是有著忠君報國的志向。他遷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因為勸阻武宗南巡而遭廷杖之刑
。在嘉靖年間,他被贈學士
,死后謚號文忠。
王陽明要離開京師
王陽明要離開京師
,倪宗正作一首《送王伯安謫龍場》:
一鳳鳴初日
一鳳鳴初日
,悠悠別上林。
流離文士命,慷慨逐臣心。
但得精神繼,何憂瘴癘侵?
風花長滿月,豪情還自珍。
王陽明雖然已經(jīng)決意遠離文壇,在京師講學,學做圣賢,但并不掩蓋他詩文的才華。倪宗正將王陽明視為當世文士,希望他在龍場那樣瘴癘侵襲、猛獸橫出的地方,也要保持自己應該具有的品位。古代的文人多吟詩以自娛自樂,從而在人生失意的時候,幫助自己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時段。
英雄的湛若水是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號甘泉,人稱湛甘泉。他年輕的時候師從儒學大師陳獻章,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進士,與王陽明在京城共同講學,名噪一時。王陽明后來倡導“致良知”,而湛若水主講“隨處體認天理”,世人將兩人的學說稱為“王湛之學”。他曾出使安南國,之后又在各處廣建學校,授課講學。嘉靖年間,他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歿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享年95歲,謚號文簡。
王陽明與湛若水互為知音,在相送之時,有說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情。二人暢飲多時,不禁詩興大發(fā)。湛若水連作九首詩,表達對王陽明的深情厚誼。詩中雖有離別的愁緒,卻對王陽明充滿了期許。其中一首寫道:“皇天常無私,日月常盈虧。圣人常無為,萬物常往來。何名為無為?自然無安排。勿忘與勿助
流離文士命,慷慨逐臣心。
但得精神繼,何憂瘴癘侵?
風花長滿月,豪情還自珍。
王陽明雖然已經(jīng)決意遠離文壇,在京師講學,學做圣賢,但并不掩蓋他詩文的才華。倪宗正將王陽明視為當世文士,希望他在龍場那樣瘴癘侵襲、猛獸橫出的地方,也要保持自己應該具有的品位。古代的文人多吟詩以自娛自樂,從而在人生失意的時候,幫助自己度過人生最灰暗的時段。
英雄的湛若水是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號甘泉,人稱湛甘泉。他年輕的時候師從儒學大師陳獻章,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進士,與王陽明在京城共同講學,名噪一時。王陽明后來倡導“致良知”,而湛若水主講“隨處體認天理”,世人將兩人的學說稱為“王湛之學”。他曾出使安南國,之后又在各處廣建學校,授課講學。嘉靖年間,他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左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歿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享年95歲,謚號文簡。
王陽明與湛若水互為知音,在相送之時,有說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情。二人暢飲多時,不禁詩興大發(fā)。湛若水連作九首詩,表達對王陽明的深情厚誼。詩中雖有離別的愁緒,卻對王陽明充滿了期許。其中一首寫道:“皇天常無私,日月常盈虧。圣人常無為,萬物常往來。何名為無為?自然無安排。勿忘與勿助
,此中有天機
。”
在湛若水眼中
在湛若水眼中
,世間很多事情都有定數(shù)
,不要拘泥于一時的成敗,要看堅持的結果
。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
,就不要再糾結,否則只會成為心靈的負累
。未來的事情太遠
,讓人捉摸不透
,只是苦勞心神。最重要的還是抓住當下的時光
,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王陽明對湛若水的期許感同身受,并作了八詠
,其三寫道:
洙泗流浸微
洙泗流浸微
,伊洛僅如線。
后來三四公
后來三四公
,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遠。
屢興還屢仆,惴息幾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節(jié)倡予敢。
力爭毫厘間,萬里或可勉。
風波忽相失,言之淚徒泫。
王陽明與湛若水兩人,不僅在辭章上可以爭輝,在思想造詣上也并駕齊驅(qū)。人生難覓知音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遠。
屢興還屢仆,惴息幾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節(jié)倡予敢。
力爭毫厘間,萬里或可勉。
風波忽相失,言之淚徒泫。
王陽明與湛若水兩人,不僅在辭章上可以爭輝,在思想造詣上也并駕齊驅(qū)。人生難覓知音
,特別是在興趣愛好上特別契合的朋友
。其實很多時候,知音就是精神上的戀人
,有起承轉(zhuǎn)合的過程,也有離愁別緒縈繞心頭的時刻
。
英雄的崔銑是安陽人
英雄的崔銑是安陽人
,與湛若水都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進士
。崔銑少年的時候就為人豪爽
,愛打抱不平,看不慣世間的惡行
。為此
,他在年少的時候惹了不少事,成為眾人眼中的不良少年
。后來他立志做學問
,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但仍然不改其鄙視奸邪
、倡導正義的個性。
武宗初期
武宗初期
,劉瑾弄權
,人人畏懼劉瑾,唯獨崔銑剛正不屈
。他與王陽明雖然相交時日不多,卻是志趣相投
。因為得罪了劉瑾
,崔銑在正德四年(1509年)被外放到南京做吏部驗封司主事
。劉瑾伏誅后
,崔銑才重新回到北京。在嘉靖年間
,他曾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南京禮部右侍郎
,死后謚號文敏。
崔銑此人如果與人為知己
崔銑此人如果與人為知己
,定然用實際行動作為附和。在王陽明遭劉瑾陷害后
,崔銑對劉瑾更是恨之入骨,以自己的個性來對抗劉瑾的專橫跋扈
。王陽明有這樣的好友相送
,真是此生最大的榮幸
。
英雄的汪俊是江西弋陽人
英雄的汪俊是江西弋陽人
,字抑之
,弘治六年(1493年)會試第一名
。正德年間
,參與修撰《孝宗實錄》
,因為不愿意與劉瑾、焦芳等人同流合污
,被調(diào)任南京工部員外郎
。在劉瑾伏誅之后,汪俊官復原職
,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之后又做過禮部右侍郎
、吏部左侍郎
、禮部尚書,死后謚號文莊
。
汪俊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
汪俊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
,其弟汪偉為翰林院檢討
。他對朝廷的很多弊端早有察覺
,一朝為官
,就站在正義一邊,誓與奸佞小人為敵
。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但仍然不失忠心
,盡心盡力地為朝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他一生尊崇程朱理學,與王陽明的思想可謂相左
,但兩人卻是摯交好友。
在王陽明離京之時
在王陽明離京之時
,汪俊以詩文相贈
,王陽明也以詩文回應。王陽明這次遠赴謫地
,首先得回余姚老家與祖母告別,所以走的依然是京杭大運河。在漫漫的水路上
,王陽明看江中清水泛泛
,寒風吹動,不禁思緒萬千
。他又想到了汪俊,為此寫下了《懷抑之》:
一日復一日
一日復一日
,去子日以遠
。
惠我金石言,沉郁未能展
惠我金石言,沉郁未能展
。
人生各有際
人生各有際
,道誼尤所眷。
嘗嗤兒女悲
嘗嗤兒女悲
,憂來仍不免。
緬懷滄洲期,聊以慰遲晚。
在離別的時候,汪俊曾勸說王陽明要學會隱忍,不要喪失經(jīng)世致用的斗志。有摯友的良言安慰,王陽明心中感覺很溫暖。然而離開朋友,獨自一人在舟船之上,未免又有些沉郁和憂愁。在那孤寂之時,他又頻頻地回想著那分離的畫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行程中,王陽明有一晚居然夢到了汪俊及其弟汪偉,還有湛若水、崔銑
緬懷滄洲期,聊以慰遲晚。
在離別的時候,汪俊曾勸說王陽明要學會隱忍,不要喪失經(jīng)世致用的斗志。有摯友的良言安慰,王陽明心中感覺很溫暖。然而離開朋友,獨自一人在舟船之上,未免又有些沉郁和憂愁。在那孤寂之時,他又頻頻地回想著那分離的畫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行程中,王陽明有一晚居然夢到了汪俊及其弟汪偉,還有湛若水、崔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