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藥材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10:15:35

《中國藥典》:九香蟲
拼音注音 : Jiǔ Xiānɡ Chónɡ
英文名 : ASPONGOPUS
來源 : 本品為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體。11月至次年3 月前捕捉。置適宜容器內(nèi),用酒少許將其悶死,取出陰干
;或置沸水中燙死
,取出
,干燥
。
性狀 : 本品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6~2cm,寬約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頭部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卵圓狀,單眼1對,觸角1對各5節(jié),多已脫落。背部有翅2對,外面的1對基部較硬,內(nèi)部1對為膜質,透明;胸部有足3對,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jié)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脆,折斷后腹內(nèi)有淺棕色的內(nèi)含物。氣特異,味微咸。
貯藏 : 置木箱內(nèi)襯以油紙,防潮、防蛀。
炮制 : 九香蟲:除去雜質。炒九香蟲:取凈九香蟲
,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有香氣。
歸經(jīng) : 歸肝、脾
、腎經(jīng)。
性味 : 咸,溫
。
功能主治 : 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用于胃寒脹痛
,肝胃氣痛
,腎虛陽痿,腰膝酸痛
。
用法用量 : 3~9g。
摘錄 : 《中國藥典》
《全國中草藥匯編》:九香蟲
拼音注音 : Jiǔ Xiānɡ Chónɡ
別名 : 屁巴蟲、打屁蟲
來源 : 為半翅目,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n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全體。春、冬兩季均可捕捉。
生境分布 : 此蟲以成蟲越冬,隱藏于石隙間。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等省。
原形態(tài) : 全體橢圓形而扁,長1.7~2.2厘米,寬1.0~1.2厘米
。體紫黑色
,帶銅色光澤。頭小略呈三角形
,黑色
,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的翅兩對,棕色或棕褐色
。觸角黑色5節(jié),第1節(jié)較粗
,圓筒形
,長度約為第2節(jié)之半
,其余4節(jié)較細長而扁,第2節(jié)長于第3節(jié)
,2
、3節(jié)長度比例約為4:3到5:3之間,為本種的一個重要特征
。腹部有環(huán)節(jié)
,足3對,褐色
,以后足最長
。
性狀 : 藥材足多脫落,質脆,折斷腹內(nèi)有淺棕色油質樣的內(nèi)含物
。有特異的腥臭氣,味微咸
。
化學成分 : 含脂肪,蛋白質及甲殼質等。
藥理作用 : 抑菌試驗:九香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
、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均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炮制 : 放入罐內(nèi),加酒
,蓋緊將其悶死,或置沸水中燙死
,曬干或烘干
。
性味 : 咸,溫。
功能主治 : 理氣止痛,溫中助陽。主治胸腹脹滿
,胃痛
,腰膝酸痛,性神經(jīng)衰弱
。
用法用量 : 0.8~1.5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九香蟲
拼音注音 : Jiǔ Xiānɡ Chónɡ
別名 : 黑兜蟲(《綱目》),瓜黑蝽(蔡邦華《昆蟲分類學》),屁板蟲(《藥材資料匯編》)
,蜣螂蟲、打屁蟲、屁巴蟲(《中藥志》)
。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蝽科昆蟲九香蟲的干燥全蟲。冬、春二季捕捉
。捕得后放罐內(nèi)
,加酒,蓋緊
,將其悶死
,或置沸水中燙死,取出曬干或烘午
。
生境分布 :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
、福建
、臺灣、廣東
、廣西
、江西、湖北
、湖南
、四川、貴州
、云南等地
。主產(chǎn)云南、四川
、貴州
、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全體橢圓形 ,長1.7~2.2厘米
,寬1~1.2厘米,體一般紫黑色
,帶銅色光澤
,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
。頭小
,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
,呈卵圓形
,位于近基部兩側
;單眼1對,橙黃色
;喙較短
,觸角6節(jié),第1節(jié)較粗
,圓筒形,其余4節(jié)較細長而扁
,第2節(jié)長于第3節(jié)
。前胸背板前狹后闊,前緣凹進
,后緣略拱出
,中部橫直,側角顯著
;表面密布細刻點
,并雜有黑皺紋,前方兩側各有1相當大的"眉形區(qū)"
,色澤幽暗
,僅中部具刻點。小盾片大
。翅2對
,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
,翅末1.3為膜質
,縱脈很密。足3對
,后足最長
,跗節(jié)3節(jié)。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
,后胸腹板近前緣區(qū)有2個臭孔
,位于后足基前外側,能由此放出臭氣
。雄蟲第9節(jié)為生殖節(jié)
,其端緣弧形,中央尤為弓凸
。成蟲越冬
,隱藏石隙間。若蟲無翅
,成蟲有翅能飛
,均能食害瓜類植物
。
性狀 : 干燥蟲體呈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表面紅棕色咸棕黑色 ,長約2厘米
,寬約1.2厘米。頭很小
,呈類三角形
。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的翅2對,將翅除去后可見背部橙紅色
,有節(jié)
,近邊緣有1毫米寬的邊,棕褐色與棕色相間排列成節(jié)紋狀
。胸部的足多己脫落
。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有油光
,每節(jié)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
。質脆,折斷后腹內(nèi)有淺棕色油樣粉狀物
。氣如茴香
,味微咸。以個均勻
、棕褐色
、油性大、無蟲蛀者為佳
。
化學成分 : 蟲體含脂肪、蛋白質及甲殼質。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櫚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離存在。其臭味來源于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炮制 : 揀凈雜質,篩去泥土,或用文火微炒用。
歸經(jīng) : 入肝、腎經(jīng)。①《本草新編》:"入腎經(jīng)。"②《四川中藥志》:"入肝、脾、腎三經(jīng)。"
性味 : 咸,溫。①《綱目》:"咸,溫,無毒。"②《本草新編》:"味甘辛,氣微溫。"
注意 : 陰虛陽亢者慎服。
功能主治 : 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用于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酸痛。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元陽不足。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桔皮各四錢,白術(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人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開水或鹽酒磅下,早晚各服一次。①《綱目》:"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②《本草新編》:"興陽益精。"③《現(xiàn)代實用中藥》:"適用于神經(jīng)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悶,因精神不快而發(fā)胸窩滯痛等癥,配合其他強壯藥同服有效。"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復方 : ①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于四錢(微炒)
,陳皮四錢,白術五錢
,杜仲八錢(酥炙)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錢五分
,鹽白湯或鹽酒送下,空心服
,臨臥仍服一次
。(《攝生眾妙方》烏龍丸)②治胸脘脅痛:九香蟲三兩,炙全蝎二兩
。研末
,蜜丸,每丸一錢重
。每次半丸
,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九香蟲
拼音注音 : Jiǔ Xiānɡ Chónɡ
別名 : 黑兜蟲、瓜黑蝽
、屁板蟲
英文名 : Jiuxiang Bug, Stink Bug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九香蟲,產(chǎn)于貴州永寧衛(wèi)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
,狀如水,身青黑色
。至冬伏于石下
,至驚蟄后即飛出,不可用矣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蝽科動物九香蟲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ongopus chinesis Dallas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捕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成蟲有翅能飛翔,常在土塊、石塊下及石縫中越冬,每年3月飛出。資源分布:除東北、西北外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九香蟲,全體橢圓形
,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
。頭部狹尖
,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
,卵圓形
;單眼1對。喙較短
,觸角5節(jié)
。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規(guī)則橫皺紋。翅2對
,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
,翅末1/3為膜質
。足3對,后足最長
。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
,后胸腹板近前緣區(qū)有2個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氣
。
性狀 : 性狀鑒別,本品略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6-2cm
,寬約1cm
。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
。頭部小
,與胸部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
,卵圓狀
,單眼1對,觸角1對各5節(jié)
,多已脫落
。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每節(jié)近邊緣外有突起的小點。質脆
,折斷后腹面有淺棕色的內(nèi)含物
。氣特異味微咸。以個均勻
、棕褐色
、油性大、無蟲蛀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棕紅色。①體壁片呈深棕色
,表面有魚鱗狀突起并有黃色凹窩散在
,上有短剛毛著生,剛毛長3-4mm
。②橫紋肌纖維較多
,單個或成束,多碎斷呈薄片狀
,有細密橫紋
,明暗相間呈波狀紋理。③所近壁碎片淡棕色
,具棕色螺旋絲
,排列呈柵欄狀,絲間有淡灰色小斑點
。
化學成分 : 全蟲含脂肪,蛋白質,甲殼(chitin)等
。脂肪中有硬脂酸(stear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
。其特殊臭味來源于醛
、酮成分。還含錳
、鎂等微量元素
。
藥理作用 : 九香蟲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杜菌 、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元素分析表明,九香蟲的抗癌、抑癌元素錳和鎂的含量較高
,至癌元素鎳
、鉻、砷
、鎘
、鈹?shù)暮枯^低,似可能有抗癌作用
。
炮制 : 1.九香蟲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篩去灰屑
。2.炒九香蟲,取凈九香蟲置鍋內(nèi)
,用文火加熱
,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
,放涼
。
歸經(jīng) : 肝;腎 ;脾
性味 : 味咸 ;性溫
注意 : 凡陰虛內(nèi)熱者禁服。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 ;溫腎壯陽
。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歷脅胃脘脹痛以及堅陽不足之腰痛;陽痿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
;或入丸
、散
,0.6-1.2g。
復方 : 1.利膈間滯氣,助肝腎虧損
;九香蟲一兩(半生半熟),車前子四錢(微炒)
,陳皮四錢
,白術五錢,杜仲八錢(酥炙)
。上為細未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
,鹽白湯或鹽酒送下
,空心服
,臨臥仍服一次。(《攝生眾妙方》烏龍丸)
。2.治胸脘脅痛:九香蟲三兩
,炙全蝎二兩。研末
,蜜丸
,每丸一錢重。每次半丸
,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本草新編》:九香蟲,蟲中之至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