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12:00:45

《中藥大辭典》:龍膽
拼音注音 : Lónɡ Dǎn
別名 : 陵游(《本經(jīng)》),草龍膽(《本草圖經(jīng)》),龍膽草(《履巉巖本草》)
,苦龍膽草
、地膽草(《滇南本草》),膽草(《藥品化義》)
,山龍膽(《浙江中藥手冊》)
,四葉膽(《廣西中獸醫(yī)藥植》),水龍膽(《江蘇植藥志》)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或三花龍膽的根及根莖。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質(zhì)量為佳。采挖后,除去莖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 ①龍膽,又名:粗糙龍膽。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莖短,簇生多數(shù)細(xì)長的根,根長可達(dá)25厘米,淡棕黃色。莖直立,粗壯,通常不分枝
,粗糙,節(jié)間常較葉為短
。葉對生
,無柄,基部葉2~3對
,甚小
,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卵形
、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
,長約3~8厘米,寬0.4~4厘米
,先端漸尖或急尖
,基部連合抱于節(jié)上
,葉緣及葉脈粗糙,主脈3條基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o梗,數(shù)朵成束
,簇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
;苞片披針形;花萼綠色
,鐘形
,膜質(zhì),長約2.5厘米
,先端5裂
,裂片披針形至線形;花冠深藍(lán)色至藍(lán)色
,鐘形
,長約5厘米,先端5裂
,裂片卵形
,先端銳尖,裂片間有5褶狀三角形副冠片
,全緣或偶有2齒
;雄蕊5
,著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
;子房長圓形,1室
,花柱短
,柱頭2裂。蒴果長圓形
,有短柄
,成熱時2瓣裂。種子細(xì)小
,線形而扁
,褐色,四周有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叢
、灌木叢中及林緣
。分布黑龍江、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河北
、山東
、江蘇、安徽
、浙江
、福建、江西
、湖南
、湖北、貴州
、四川
、廣東、廣西等地
。②三花龍膽多年生草本
,高30~80厘米。根莖短
,簇生數(shù)條細(xì)長的根
。莖直立,不分枝
,光滑無毛
。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厘米
,寬0.5~1.2厘米
,先端漸尖,邊緣稍反卷
,光滑無毛
,主脈1條,明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o梗,1~3朵
,罕5朵
,成束著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苞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花萼長2~2.5厘米
,先端5裂
,裂片長短不等,長5~15毫米
;花冠深藍(lán)色
,鐘形,長約3.5~4.5厘米
,先端5裂
,裂片卵形,先端鈍或近鈍狀
;副冠5片
,甚短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9月
。果期9~10月。生于灌木叢中
、林間空地或草甸子中
。分布黑龍扛,吉林
、遼寧等地
。
性狀 : 干燥根莖為不規(guī)則塊狀,長約0.5~3厘米,直徑約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皺縮,有橫紋,上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zhì)堅(jiān)韌 ;難折斷
;斷面略平坦
,黃棕色
。根叢生于根莖上,長約8~20厘米
,上部直徑約0.2~0.4厘米
,下部較細(xì);表面黃色或黃棕色
,有縱皺紋及支根裹
,質(zhì)脆,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
,黃棕色
,木部甚小,類白色
。氣微弱
,味極苦。以根條粗長
、黃色或黃棕色
、無碎斷者為佳;根條細(xì)短及根條少
、色紅黃者質(zhì)次
。主產(chǎn)于黑龍江、遼寧
、吉林
、扛蘇、浙江等地
。以東北產(chǎn)量最大
,習(xí)稱為"關(guān)龍膽。"
貯藏 : 置干燥處。
化學(xué)成分 : 含龍膽苦甙(gentiopicrin)、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龍?jiān)露牵╣entiobiose)、龍膽燦酮(gentisin)和龍膽酸等。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洗凈,潤透后切段,曬干。①《雷公炮炙論》:"凡使龍膽,采得后陰干,欲使時用銅刀切去髭上頭了,銼,于甘草湯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干用。"②《本草圖經(jīng)》:"取根細(xì)銼,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共性,焙干搗。"③《本經(jīng)逢原》:"去蘆,或酒炒。"
歸經(jīng) : 入肝、膽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膽、腎 、膀胱四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足厥陰
、少陰
、陽明三經(jīng)。"
性味 : 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澀。"②《別錄》:"大寒,無毒。"③《醫(yī)學(xué)啟源》:"氣寒,味大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髦蚊卦E》云:性寒,味苦辛
。"④《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味苦微酸
,性寒。"
注意 : 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shí)火者忌服。①《雷公炮炙論》:"勿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②《本草經(jīng)集注》:"貫眾為之使。惡地黃、防葵。"③《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使。"
功能主治 : 瀉肝膽實(shí)火,除下焦?jié)駸帷V胃谓?jīng)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用于濕熱黃疽、陰腫陰癢、帶下
、濕疹瘙癢、耳聾
、脅痛
、口苦、驚風(fēng)抽搐
。①《本經(jīng)》
;"主骨間寒熱,驚瘸邪氣
,續(xù)絕傷
,定五臟,殺蠱毒
。"②《別錄》:"除胃中伏熱
,時氣溫?zé)幔瑹嵝瓜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去腸中小蟲
,益肝膽氣,止驚惕
。"③《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
,壯熱骨熱,癰腫
;治時疾熱黃
,口瘡。"④《日華子本草》:"治客忤
,疳氣
,熱病狂語,瘡疥
,明目
,止煩。"⑤《本草圖徑》:"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
,腸風(fēng)下血。"⑦《醫(yī)學(xué)啟源》:"治黃目赤腫
,睛脹
,瘀肉高起
,痛不可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髦蚊卦E》云:治下部風(fēng)濕及濕熱
,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
,洗瘡疥毒腫。"⑨《醫(yī)學(xué)入門》:"治卒心痛
,蟲攻心痛
,四肢疼痛。"⑩《綱目》:"療咽喉痛
,風(fēng)熱盜汗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
、散。外用:研末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傷寒發(fā)狂:草龍膽為末,入雞子清、白蜜化涼水服二錢
。(《傷寒蘊(yùn)要》)②治肝膽經(jīng)實(shí)火濕熱
,脅痛耳聾,膽溢口苦
,筋痿
,陰汗,陰腫
,陰痛
,白濁溲血:龍膽草(酒炒)、黃芩(炒)
,梔子(酒炒)
、澤瀉、木通
、車前子
、當(dāng)歸(酒洗)、生地黃(酒炒)
、柴胡
、甘草(生用),水煎服
。(《局方》龍膽瀉肝湯)③治雀盲夜不見物:龍膽草一兩
,黃連一兩
。二味為細(xì)末,食后用熱羊肝蘸藥末服
。(《履巉巖本草》)④治暑行目澀:生龍膽(搗汁)一合
,黃連(浸汁)一匙
,和點(diǎn)之
。(《世醫(yī)得效方》)⑤治眼中漏膿:龍膽草,當(dāng)歸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溫水下
。(《飛鴻集》)⑥治谷疸
,食畢頭旋,心佛郁不安而發(fā)黃
,由失饑大食
,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
,牛膽丸如捂子
,以生麥汁服五丸,日三服
。(《補(bǔ)缺肘后方》)⑦治咽喉腫痛:龍膽草一把
,搗汁,汩嗽服之
。(《本草匯言》)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龍膽一握
。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
,分為五服
,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驗(yàn)方》)⑨治傷寒汗后
,盜汗不止
,或婦人小兒一切盜汗,并宜服之:龍膽不以多少
,焙干
,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
,豬膽汁三兩
,點(diǎn)入溫酒少許,調(diào)服
,空心臨臥
。(《楊氏家藏方》龍膽湯)⑩治腎囊風(fēng)瘙癢或破
,流水,又名繡球風(fēng):苦龍膽草
、經(jīng)霜桃葉
、蜂房、藜蘆
、千張紙
。共搗細(xì)末,芝麻油調(diào)搽
。(《滇南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對輕癥能口服者給予20%龍膽草糖漿 ,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
;昏迷或嘔吐不能進(jìn)食者
,給2:1龍膽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毫升肌注
,至熱退3天后停藥
。中、重型者均同時輔以西藥常規(guī)治療
。共觀察23例
,其中重型11例,中
、輕型各6例
,結(jié)果均痊愈。3天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者18例
,15例有抽搐癥狀者
,24小時內(nèi)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內(nèi)控制),神志轉(zhuǎn)清醒者10例
。只有1例重型有后遺癥
。
備注 : 此外,在東北地區(qū)及山東尚用東北龍膽作龍膽入藥。東北龍膽葉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0厘米,寬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長,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銳尖。在云南尚有滇龍膽及其變種點(diǎn)花滇龍膽的根及根莖亦同等入藥。滇龍膽莖單1或2~3分枝。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先端圓或鈍,主脈3條基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ü谧霞t色
,長約2厘米。其藥材:根莖很短
,根長6~15厘米
,上部直徑1~2毫米;外表淡黃色至黃棕色
,表皮易脫落
;質(zhì)堅(jiān)脆
,略呈角質(zhì)樣
,木質(zhì)部黃色。在西藏地區(qū)使用的龍膽草
,為龍膽科扁蓄屬植物濕生扁蓄的全草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龍膽
拼音注音 : Lónɡ Dǎn
別名 : 陵游、草龍膽 、龍膽草
、苦龍膽草、地膽草
、膽草
、山龍膽、四葉膽
、水龍膽
出處 : 出自1.《本經(jīng)》 。2.《本草圖經(jīng)》:龍膽,宿根黃白色
,下抽根十余本
,類牛膝。直上生苗
,高尺余
。四月生葉,似柳葉而細(xì)
。莖如小竹枝
。七月開花如牽牛花
,花作鈴鐸形
,青碧色。冬后結(jié)子
。苗便枯
。二月
、八月、十一月
、十二月采根陰干
。浙中又有山龍膽草,味苦澀
,取根細(xì)銼
,取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于
,搗
,水煎一錢匕,溫服之
,治四肢疼痛
。采無時候,葉經(jīng)霜雪不雕
,此同類而別種也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條葉龍膽、三花龍膽和滇龍膽的根和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Gentiana scabra Bunge2.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3.Gentiana TCMLIBiflora Pall.4.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G.Rigescens Franch.ex Hemsl.var.Stictantha Marq.」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質(zhì)量較好,選大的除去莖葉
,洗凈
,干燥。小的可做種根用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1700m的山坡草地、路邊、河灘灌叢中以及林下草甸。2.生于海拔110-1100m的山坡草地或潮濕地區(qū)。3.生于海拔440-950m的草地、林間空地、灌叢中。4.生于海拔1100-3000m的山坡草地灌叢中、林下及山谷。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2.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
、河北。4.分布于湖南
、廣西
、四川、貴州
、云南等
。
原形態(tài) : 1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短
,其上叢生多數(shù)細(xì)長的根,長可達(dá)30cm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ㄇo單生,不分枝
。葉對生
;無柄;下部葉成鱗片狀,基部合生
,長5-10mm
,中部和上部葉近革質(zhì),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2.5-7cm
,寬0.7-3cm,先端急尖或長漸尖
,基部心形或圓形
,表面暗綠色,下面色淡
,邊緣外卷
,粗糙;葉脈3-5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ǘ鄶?shù),簇生枝頂和葉腋
,無花梗
;每花下具2個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苞片,長2-2.5cm
;花萼鐘形
,長2.5-3cm,先端5裂
,常外反或開展
,不整齊;花冠筒狀鐘形
,藍(lán)紫色
,長4-5.5cm,有時喉部具多數(shù)黃綠色斑點(diǎn)
,花冠先端5裂
,裂片卵形,褶三角形
;雄蕊5
,著生于花筒中部,花絲基部寬
;子房狹橢圓形或披外形
,長1-1.4cm,子房柄長約1cm
,花柱短
,柱頭2裂。蒴果內(nèi)藏,長圓形
,有柄
。種子多數(shù),褐色
,有光澤
,具網(wǎng)紋,兩端具寬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9月,果期9-10月
。2.本種與龍膽不同點(diǎn)在于:葉厚
,近革質(zhì),無柄
,上部葉線狀披針形至線形
,基部鈍,邊緣微外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朵;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
,長于或等長于萼筒
;花冠裂片先端漸尖。3.本種與上2種不同點(diǎn)在于:中上部葉近革質(zhì)
,線狀披針形至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