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朱元璋墓碑多一橫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
,接著往下看吧~
最近有人看到了這個明孝陵朱元璋的墓碑上面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明孝陵的“明”字多一橫
,那么有的人要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看看到底是為什么吧,有感興趣的網(wǎng)友可以看看,別錯過!
如果到南京旅游,明孝陵肯定是必須去的一個地方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秀英的合葬陵墓,它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
,被稱贊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

在明孝陵中,有兩座非常著名的石碑
,一座是屹立在四方城的功德碑
,高8.78米
,它是朱棣所修建,上書九個大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
另一座是屹立在朱元璋陵墓寶頂旁邊的墓碑
,上面刻有七個大字:此山眀太祖之墓,其中“明” 字的“日”字旁里面
,多了一橫
。
很多人自然會很好奇,為什么同樣的“明”字
,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寫法呢?尤其是為什么要特意在明字中多加一橫呢?這里面究竟有什么樣的故事?很多好事者不免各種猜測
。
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康熙為防止大家繼續(xù)思念大明,就大興文字獄
,嚴厲打擊使用“明”字的人
,搞得百姓們只好將“明”字中特意多加一橫,以此來避諱“明”字
。
這樣久而久之
,“眀”也就代表著明,所以后人在重修這座墓碑時
,也就采用了“眀”字
。
客觀來說,這種情況比較常見
,當年李世民當皇帝后
,為避諱“世民”兩字,百姓們也是將“世”字改成“卅”
,“民”字改成“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很多唐朝文獻古跡中都還存有這兩個字,所以康熙這樣做
,也在情理之中。
還有一種說法
,是說康熙(又說乾隆)祭拜明孝陵時
,故意這樣寫的,意思是諷刺大明朝“日月無光”
。因為
,“明”字本身所代表的是日月,現(xiàn)在在日的中間再添上一行
,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隔斷作用
,讓日月從此都無光。換句話說
,就是從風水上讓明朝再無復立之日
。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但問題是,根據(jù)歷史記載
,康熙六次南巡
,曾有五次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還有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到明孝陵祭拜
,并且二人在祭拜時
,都是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yōu)渥有加
,他們的目的就是為收攏漢族百姓們的民心
。
既然如此,康熙或乾隆搞出這么一出“日月無光”的東西出來
,豈不是打自己的臉?那他們還需要費盡心思來祭拜明孝陵
,來給朱元璋三跪九叩么?一方面不惜在明孝陵下跪來收攏人心,另一方面又各種貶低明朝
,還特意搞出一個“陰險”的石碑
,這是有病么?他們究竟想干嘛。
從這層意義上說
,第二種說法明顯就是不成立的;至于第一種說法
,其實也不太準確,因為在康熙或乾隆年間留下的諸多文獻古跡中
,在提到明朝時
,仍然都是用的“明”字,并沒有特意去加這一橫
,所以所謂的文字獄避諱
,也是值得推敲的。
最后還有一種說法
,說是多一筆的“眀”字
,屬于“明”的異體字,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一樣
,可以相互替代
。對此,根據(jù)中國漢字的發(fā)展演變看
,“明”字最初的寫法是“朙”
,其中“囧”是窗戶的形狀,象征月光通過窗戶射入室內(nèi)
,達到照明的效果
。
后來,漢字經(jīng)過簡化之后,就有了“明”和“眀”這兩個字
,都屬于是“朙”的簡化寫法
。
只不過,“明”字更多用在日常生活中
,而“眀”字則多用于書法之中
,尤其是一些名家在寫書法時,都會特意選擇用“眀”字
,因為它寫起來更順手
,也更有欣賞性。
比如
,大書法家王獻之的《洛神賦》貼中
,明字便寫成了“眀”;還有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九成宮醴泉銘》
,也是將其中的明字便寫成了“眀”
。還有成都諸葛武侯祠中的牌匾:明良千古,這其中的明字
,也是多家了一橫
。
甚至,我們在建國后
,南京市政府所立的“明孝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
,其中的“明”字,也是選擇用的多一橫的“眀”
。從這層意義上說
,當時人們在書寫“此山眀太祖之墓”時,選擇用“眀”字
,也在情理之中
。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