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古代云夢澤是什么樣的,云夢澤為什么在歷史上消失了

      諸子百家 >歷史探究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4 01:53:20

      很多人都不了解云夢澤的事情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云夢澤這個名字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吧

      ,在古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里面,有“氣吞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的詩句
      ,很多人一定都還是記憶猶新吧
      。這句詩中所展示的“云夢澤”的景象
      ,也是很讓人向往了。只不過,詩中所說的云夢澤
      ,現(xiàn)如今卻已經(jīng)不存在了
      ,那么究竟云夢澤在歷史上到底是如何消失的?云夢澤在古代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1.云夢澤簡介

      云夢澤 (Yun-meng Lakes ),又稱云夢大澤

      ,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
      。南以長江為界。先秦時這一湖群的范圍周長約450公里
      。后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
      ,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云夢澤范圍逐漸減小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縮小一半
      ,唐宋時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漸淤平
      ,有的則有擴(kuò)展
      ,洪湖就是在清中葉以后迅速擴(kuò)展成的大湖。如今
      ,云夢澤古代湖泊群
      ,已消褪為一些相互分離的湖泊。

      據(jù)《左傳》

      、《國語》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記載
      ,先秦時期楚國有一名為“云夢”的楚王狩獵區(qū)
      。云夢地域相當(dāng)廣闊,東部在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長江江岸一帶
      ,西部當(dāng)指今宜昌
      、宜都一線以東,包括江南的松滋
      、公安縣一帶
      ,北面大致到進(jìn)隨州市、鐘祥
      、京山一帶
      、南面以大江長江為緣。其中有山林
      、川澤等各種地理形態(tài)
      ,并有一名為“云夢澤”的湖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霸茐魸伞币颉霸茐簟倍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二者并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
      ,與漭相通
      ,由于長江泥沙沉積,云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
      ,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
      ,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面。

      江漢平原地勢低下

      ,河道縱橫交錯
      ,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
      ,構(gòu)成典型陸上三角洲景觀
      。在地殼下降時期形成巨大洼地,加上江水累積而成巨大湖泊
      。春秋時代云夢澤的主體位于今荊州市以東
      、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

      先秦時期

      ,由于漢水和長江所帶來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開始改變
      ,云夢澤演變?yōu)槠皆ず拥牡孛簿坝^
      。當(dāng)時云夢澤兩側(cè)有兩大平原。這兩大平原在春秋時代已有村落出現(xiàn)
      。秦漢時期云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化為平陸
      。云夢澤西部接納了大量江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fā)展
      ,形成漢江陸上三角洲
      。隨著三角洲的擴(kuò)展,土地也大量被開辟
      。云夢澤主體被壓縮在當(dāng)時的華容縣境內(nèi)
      。其東其北雖屬于云夢澤,但已退化成為沼澤
      。隨著荊江三角洲不斷擴(kuò)大
      ,云夢澤整體東移,至《水經(jīng)注》時代云夢澤主體已移到華容縣以東,南云夢澤已被新發(fā)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2.云夢澤的歷史變遷

      、漢平原上的云夢澤,在構(gòu)造上屬第四紀(jì)強烈下沉的陸凹地
      ,逐漸發(fā)育成為寬敞的古云夢澤內(nèi)陸湖盆
      。以后由于長江
      、漢水夾帶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積,逐漸形成江漢內(nèi)陸三角洲
      ,使湖面不斷分割
      、解體和縮小。在進(jìn)入歷史時期時
      ,古云夢澤已演變成平原——湖沼形態(tài)的自然景觀
      。云夢澤在古籍中最早見于記載的有《尚書·禹貢》荊州:“云夢土作乂”;《周禮·職方》荊州:“其澤藪曰云夢”。又見于《爾雅·釋地》的十藪
      ,以及《呂氏春秋·有始覽》及《淮南子·墜形訓(xùn)》九藪中的“楚之云夢”
      。只說云夢澤在荊州,在楚地
      ,而未言明其具體方位
      。《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云夢之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逗忧罚骸坝诔瑒t西方通渠漢水云夢之野”
      ,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
      ,中間經(jīng)過云夢,說明云夢澤在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
      。又《水經(jīng)·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說
      ,云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華容故城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南
      ,與《史記》所述一致

      “云夢”一詞在先秦古籍中,并非專指云夢澤而言

      ,它也是春秋
      、戰(zhàn)國時期楚王狩獵區(qū)的泛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秶摺こ摺罚骸坝谑浅跤斡谠茐簦Y(jié)駟千乘
      ,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
      。從所描述楚王在云夢的游獵生活中可見
      ,所指云夢是廣闊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澤。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也有云夢的描寫
      ,其范圍東到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
      ,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區(qū),南緣大江
      。東西約在四百公里以上
      ,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顯指楚王游獵區(qū)而言
      。而他所說的南部“則有平原廣澤”
      。正是古云夢澤的所在。因此
      ,“云夢”一詞從廣義說
      ,它是包括山地、丘陵
      、平原和湖泊等多種地貌形態(tài)在內(nèi)的范圍廣闊的春秋
      、戰(zhàn)國時期楚王的狩獵區(qū),而“云夢澤”則是其中局限于江漢平原以湖沼地貌為主的一部分
      。由于先秦著作記述云夢多以其澤藪為主
      ,漢、晉以來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義
      ,將云夢狩獵區(qū)與云夢澤混為一談
      ,并一直為后世所沿襲。

      演變

      先秦時期

      ,在郢都東南
      ,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沖積而成的荊江東岸陸上三角洲,見于《左傳》昭公七年的章華臺
      ,即位于這一三角洲江陵以東百里處
      。又《左傳》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國故城,則在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cè)的泛濫平原今洪湖縣東北新灘口附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骄虐倮铩钡脑茐魸桑闾幱谶@東西兩大平原之間
      ,北以漢水為限
      ,南則“緣以大江”,約當(dāng)今潛江
      、沔陽南
      ,監(jiān)利、石首北境

      《水經(jīng)·沔水注》:“又東南過江夏云杜縣東

      ,……《禹貢》所謂云夢土作乂,故縣取名焉”
      。按漢云杜縣治今京山縣
      ,轄境兼有今應(yīng)城
      、天門二縣,可見先秦時期云夢澤的北限曾遠(yuǎn)及漢水以北
      。戰(zhàn)國中期以后
      ,應(yīng)城、天門一帶的云夢澤
      ,為漢水所挾帶的泥沙所湮沒
      ,云夢澤已略見縮小。

      西漢時期

      ,因江
      、漢兩水泥沙的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nèi)陸三角洲聯(lián)為一體
      。在荊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側(cè)的原章華臺地區(qū)新設(shè)了華容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竟陵縣(故城在今潛江西北)
      。揚水兩岸的云夢澤區(qū)逐漸淤填分割成路白、東赤
      、船官
      、女觀等湖,云夢澤的主體已南移至華容附近
      。以后
      ,隨著江漢三角洲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又繼續(xù)向南
      、向東推移
      ,南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東略無阻攔
      ,到東漢時
      ,已移至華容東南。澤區(qū)隨著江漢輸沙的堆積
      ,日益縮小淤淺
      ,而以沼澤形態(tài)為主。東漢末年
      ,曹操赤壁戰(zhàn)敗至烏林
      ,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萎縮

      由于江漢地區(qū)新構(gòu)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

      ,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
      。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云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
      ,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
      。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
      。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shè)監(jiān)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

      ,即今沔陽縣城關(guān)附近增設(shè)惠懷縣
      。南朝時,云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云杜
      、惠懷
      、監(jiān)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qū)南)
      ,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
      。整個云夢澤被分割為大浐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dāng)于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
      、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
      。其范圍也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宋時,隨著江漢內(nèi)陸三角洲的進(jìn)一步擴(kuò)展
      ,日漸淺平的云夢澤主體
      ,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浐湖的記載
      。馬骨湖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夏秋汛漲”
      ,雖“淼漫若海”
      ,然“春冬水涸
      ,即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
      。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
      ,陸游、范成大舟行經(jīng)此
      ,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qū)而有“百里荒”之稱
      。北宋初期,在今監(jiān)利縣東北六十里設(shè)置玉沙縣
      ,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
      ,歷史上著名的云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里
      ,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后成為江漢分洪區(qū)

      。同時江漢平原排水不暢
      ,洪湖為積水匯聚。19世紀(jì)后
      ,洪湖發(fā)展成為江漢平原最大湖泊

      云夢澤的萎縮與消失給人們以很大警示。現(xiàn)今長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臨此命運

      。而江漢平原上的湖泊數(shù)量也大幅銳減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機(jī)。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與萎縮
      ,延長湖泊的壽命
      ,是很多生態(tài)及水文學(xué)家面臨的挑戰(zhàn)。

      3.古代的云夢澤是如何消失的

      云夢澤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在湖北省孝感市有個云夢縣
      ,就是出土著名的云夢秦簡的地方,這個名字印證著曾經(jīng)的云夢澤
      。在史料中對云夢澤有零星記載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陵故郢(yǐng)都……東有云夢之饒”。郢都江陵即今荊州市
      ,云夢澤位于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
      。在《史記·楚本紀(jì)》中亦有記載:“庚辰,吳人入郢
      。昭王亡也至云夢
      。云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
      。王走鄖
      。”伍子胥和孫武率領(lǐng)吳國之兵攻入楚國都城
      ,掘楚平王墓
      ,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楚昭王逃入云夢澤
      ,被不認(rèn)識他的子民射傷,后逃到鄖(今安陸縣)

      云夢澤的形成與長江和漢江有關(guān)

      ,長江發(fā)源于青海,流經(jīng)青海
      、西藏
      、云南、四川、重慶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江蘇
      、上海等省
      、市、自治區(qū)
      ,全長6300多公里
      。在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縣為中游
      ,湖口縣以下為下游
      。其中湖北宜都市枝城至湖南岳陽城陵磯這段,被稱為荊江
      。因江漢平原地勢比較低平
      ,歷史上荊江段河床的擺動幅度比較大,河道彎曲異常
      ,洪水期江水常常沖出河道
      ,江水四溢,素有“萬里長江
      ,險在荊江”之說

      江漢平原是第四紀(jì)強烈下沉的陸凹地,地勢比較低

      ,億萬年前整個江漢平原就是一個巨大的湖盆
      ,西起鄂西山地,東至大別山西麓
      ,南至長江
      ,北至大洪山。隨著長江
      、漢江等眾多河流挾帶的泥沙沉積
      ,逐漸形成江漢三角洲和湖澤、濕地共存的地貌
      。據(jù)史料記載
      ,先秦時期已形成東西兩塊三角洲平原帶,西邊的位于荊州以東的江漢之間
      ,東邊的在今湖南岳陽城陵磯至武漢之間的長江西側(cè)
      ,兩塊陸地之間那片巨大的湖泊即為云夢澤。漢朝時期,著名的華容縣就是在荊州以東的江漢三角洲上
      。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
      ,從華容道敗逃,當(dāng)時的華容道是沼澤遍地
      ,很難走的
      ,若不是運氣爆棚,曹操說不定就被干掉
      ,歷史就改寫了

      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南方的開發(fā)程度進(jìn)一步提高

      ,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植被的破壞
      ,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也越來越多
      。江漢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斷地向東推移
      ,云夢澤也不斷地被壓縮、割裂
      ,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
      。這些湖泊還有大量的水道和荊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調(diào)蓄作用
      。唐宋時期
      ,隨著南方人口越來越多,圍垸造田等與河湖爭地活動愈發(fā)頻繁
      。為了開發(fā)肥沃的江漢三角洲
      ,抵御洪水的侵襲,人們開始在荊江沿岸筑堤來約束江水
      。至元朝時
      ,荊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來水通過這些分水口進(jìn)行自然調(diào)節(jié)

      明清時期

      ,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進(jìn)一步增強,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
      ,傳統(tǒng)的土方堤壩被改造成石堤
      。明朝成化至嘉慶年間,荊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
      ,南岸保留太平
      、調(diào)弦兩口,上至堆金臺(荊州城西北六十多里)
      ,下至監(jiān)利縣拖茅埠
      ,長達(dá)124公里的江堤被連成一體,這就是著名的萬城大堤,也叫萬安大堤
      。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
      ,明隆慶元年(1567年),還專門設(shè)了堤甲法
      ,以民夫修守
      ,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

      清朝時延續(xù)明朝的做法

      ,荊江兩岸的堤防不斷延伸加高
      ,北岸江陵
      、監(jiān)利和沔陽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dá)600余里,南岸江陵
      、公安和石首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dá)300余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發(fā)大水造成大堤潰決
      ,江陵城被淹沒
      。為堵塞決口,加固堤身
      ,乾隆皇帝特?fù)?00萬兩庫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睿⒃O(shè)石尺水志
      ,規(guī)定堤防保固期限
      ,改民堤為官堤。

      有人說過

      ,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路
      ,其實江水亦然。隨著泥沙沉積
      ,江漢平原的地勢逐漸抬高
      ,加上江堤的阻擋,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轉(zhuǎn)向南岸地勢較低的洞庭湖平原尋找新的分水道
      。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和咸豐十年(1860年)大洪水
      ,藕池決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決口。這幾次大洪水時江堤決口形成藕池口和松滋口兩個新的分水口
      ,并沖出了兩條河流藕池河和松滋河
      ,加上原有的太平口、調(diào)弦口
      ,形成荊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
      。隨著江水不斷沖入和泥沙沉積,原來面積并不大的洞庭湖變得越來越大。

      當(dāng)然

      ,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比較緩慢的,長期的此消彼長
      ,只不過在唐宋之后明顯加快
      。宋朝之前,荊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
      ,元明之后就主要轉(zhuǎn)至南岸了
      。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東晉南朝時洞庭湖已方圓五百里
      ,到了唐宋時期
      ,已經(jīng)擴(kuò)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夢澤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時逐漸消失
      ,被江漢平原取代
      ,只留下星羅棋布的湖泊,也讓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譽
      。云夢澤消失以后
      ,洞庭湖則擔(dān)負(fù)起接納長江洪水分流調(diào)蓄的作用。因為洞庭湖取代云夢澤的過程比較緩慢
      ,一定時期內(nèi)甚至和荊江
      、云夢澤連成一片,這也是洞庭湖古稱云夢的原因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唐睿宗的劉皇后是一位什么樣的人
      2023-11-21
      唐睿宗的劉皇后是一位什么樣的人
      新都公主人物介紹:唐中宗李顯庶長女
      2023-11-19
      新都公主人物介紹:唐中宗李顯庶長女
      武則天為什么不讓養(yǎng)貓,
      2023-11-12
      武則天為什么不讓養(yǎng)貓,
      管仲:輔佐齊桓公一生有哪些貢獻(xiàn),
      2023-11-12
      管仲:輔佐齊桓公一生有哪些貢獻(xiàn),
      李清照文學(xué)成就盤點
      2023-11-12
      李清照文學(xué)成就盤點
      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為什么會被處死,
      2023-10-31
      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為什么會被處死,
      陶淵明與少年討論學(xué)習(xí)的方法:與李白鐵棒磨成針相類
      2023-10-31
      陶淵明與少年討論學(xué)習(xí)的方法:與李白鐵棒磨成針相類
      李白的故鄉(xiāng)和出生地分別在哪,
      2023-10-08
      李白的故鄉(xiāng)和出生地分別在哪,
      老子的徒弟都有什么人,
      2023-10-08
      老子的徒弟都有什么人,
      張著人物解讀(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比如說像常山趙子龍)
      2023-10-08
      張著人物解讀(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比如說像常山趙子龍)

      Copyright ? 2023-2024 大道家園 版權(quán)所有
      身體不適時請至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勿延誤!站內(nèi)信息時效及準(zhǔn)確性不足
      !部分文章及資料為作者提供或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
      ,僅供愛好者學(xué)習(xí)和研究使用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陜ICP備202201037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