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君到庸帝,唐德宗李適的生平經(jīng)歷了什么
從明君到庸帝,唐德宗李適的生平經(jīng)歷了什么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硖频伦诶钸m的生平介紹
,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公元805年
,唐德宗李適病逝,享年64歲,和唐朝前面9位皇帝相比,李適在登基前并沒有經(jīng)歷什么波折
,順風(fēng)順?biāo)妥狭藢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惜他把一手好牌生生打爛了
。
,唐德宗李適的生平經(jīng)歷了什么.png" />
從初期
,百姓以為是上蒼派來拯救眾生的皇帝
,可是到最后卻是在官員
、百姓的唾棄中潦草結(jié)束一生,他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是什么讓他從一個(gè)好皇帝變成令后世鄙夷的庸帝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唐德宗李適
一
、帝位
在唐朝
,想要成為一國之君可不簡單,從李淵建立唐朝開始,歷史悠久的嫡長子繼承制已經(jīng)被丟到一邊。唐太宗李世民通過殘殺手足才奪得帝位,這樣的歷史讓李世民在選擇繼位者時(shí),變得猶豫不決。
結(jié)果
,最窩囊的李治意外獲得江山,之后在武則天的干預(yù)下,大唐走了一圈彎路
,最后才把江山還給李氏王朝,這還要感激李隆基發(fā)動(dòng)的兩次宮變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確實(shí)勵(lì)精圖治,但無奈禍起蕭墻
,安祿山因討得楊貴妃歡心
,接觸到了皇權(quán)中心,嫉妒和貪婪讓他成了“安史之亂”的導(dǎo)火索
。
圖片:貪婪的安祿山劇照
唐朝曾經(jīng)的輝煌在這次叛亂中一去不復(fù)返
,連兒孫也嘗盡了戰(zhàn)火的苦楚。安史之亂爆發(fā)時(shí)
,李適已經(jīng)14歲了
,他的家人在這時(shí)已經(jīng)沒了皇家的尊嚴(yán)
,唐玄宗則棄都逃到四川避難。
李適和他的家人在時(shí)不僅受到戰(zhàn)火的威脅,還要擔(dān)負(fù)起重振家國的責(zé)任
。爺爺李亨在此時(shí)被推上皇帝寶座
,但李亨僅在位六年就撒手而去
。李適的爸爸李豫又經(jīng)過一場內(nèi)斗外爭才當(dāng)上皇帝,李適順勢被封為皇太子
。
圖片:安史之亂爆發(fā)劇照
二、勵(lì)精圖治的前期
從14歲開始經(jīng)歷家國戰(zhàn)亂,一路踩著血腥勾心斗角
,到24歲當(dāng)上太子
,李適的少年和青年時(shí)期是艱苦的
,這使得他有了節(jié)省的習(xí)慣。
20歲的時(shí)候
,在大將郭子儀的輔佐下
,李適順利清除了安史之亂的余孽
,這為他之后被封為太子,繼承皇位都加持不少
。
可以說
,李適雖然年輕的時(shí)候遭受了不少苦難
,但是相比之前的9位皇帝
,他當(dāng)上皇帝真的順利太多了
,也沒有什么血腥事件發(fā)生
。
李適的父親李豫想要當(dāng)皇帝時(shí)
,一邊要壓制安史之亂的叛黨
,另一方面還要和李亨的張皇后斗智斗勇,想要斗過后宮
,肯定少不了宦官的幫助。
圖片:清除安史之亂的余孽劇照
所以
,李豫當(dāng)上皇帝后對宦官的放任和重用
,也成了腐敗的一個(gè)重要原因。李適在當(dāng)太子的時(shí)候就知道宦官當(dāng)?shù)赖谋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也知道他們收刮民脂,惹得百姓怨聲載道。
于是即位后
,李適就開始了一系列針對宦官的措施
,當(dāng)時(shí)李適派一名宦官給節(jié)度使李希烈送旌節(jié),結(jié)果李希烈回送給宦官大量禮物
,其中就包括奴婢和精良的馬匹
。
李適知道后勃然大怒
,打了收禮的宦官60板子后發(fā)配邊疆
,這無疑是殺雞給猴看。
之后
,那些宦官就不得不低調(diào)做人
,不敢亂要禮物
,唐德宗初年時(shí)
,宦官開始在政界偃旗息鼓
,默默無聞。
圖片:宦官收禮劇照
除了懲戒宦官
,李適當(dāng)上皇帝后還特別節(jié)儉,由于少年時(shí)期經(jīng)受過戰(zhàn)亂,李適對于當(dāng)下的生活非常珍惜,將一些不必要的進(jìn)貢都停止了,免去百姓納稅之苦。并且
,他還頒布法則禁止捕殺珍稀動(dòng)物,這是我國最早白紙黑字保護(hù)珍稀野生動(dòng)物的文字規(guī)定,就連當(dāng)時(shí)老撾送的大象他也放養(yǎng)到深山野林,舍不得用來娛樂。除此之外,他還對宮人編制進(jìn)行縮減
,不需要的崗位直接放出宮去
,節(jié)省皇室開支,自己的吃穿用度也一切從簡
。
李適的這些舉措讓唐朝上下看到希望
,百姓也特別擁護(hù)他
,唐德宗前期呈現(xiàn)一片祥和、奮發(fā)向上的局面。
圖片:免去百姓納稅之苦劇照
三
、突變唐朝的李世民、武則天
、李隆基,在前期這幾位皇帝可以說是大有作為,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就足以說明當(dāng)時(shí)唐朝的興盛,但是皇帝一旦安于現(xiàn)狀只顧享樂,國家滅亡的跡象就出現(xiàn)了。唐玄宗中期,李隆基就算不努力
,還有祖上留下來的基業(yè),讓這個(gè)時(shí)候的李隆基面對天下升平的安樂時(shí)期,他開始放縱自己,將權(quán)力一再下放,這個(gè)過程中,藩王的勢力慢慢起來了。李適在戰(zhàn)亂的時(shí)候就知道
,藩王不安定帶給皇帝將會(huì)是怎樣的致命打擊,安史之亂就是藩王叛變活生生的例子。于是
,李適當(dāng)上皇帝之后,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開始收拾藩王
。
圖片:李隆基開始放縱自己劇照
然而從武則天開始
,府兵制度已經(jīng)破滅,到了唐玄宗后期不聞不問,節(jié)度使已經(jīng)失去了忠誠,藩王勢力做大,李適一時(shí)間根本就無法對抗。李適下了決心要削藩,首先要做的就是免去藩王可以繼任的制度。李正去世之后
,他的兒子李訥就來請示承襲封號,結(jié)果李適拒絕,之后李訥就聯(lián)合其他藩王發(fā)動(dòng)叛變,這就是有名的“奉天之難”。當(dāng)時(shí)的李適毫無招架之力
,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平日自己十分看重的禁衛(wèi)軍,但沒想到這些禁衛(wèi)軍一個(gè)也沒來。李適的處境非常危險(xiǎn),為了保命他必須逃走,這個(gè)時(shí)候是之前一直疏遠(yuǎn)的宦官來救了李適。李適雖然在宰相的勸說下沒有逃到成都
,而是繼續(xù)當(dāng)皇帝
,但是他的雄心壯志在這次叛亂中已被消磨殆盡
。最可怕的是,他自認(rèn)為在這次生死攸關(guān)的時(shí)候他看透了“人心”,覺得宦官還是值得自己信賴的
。
因此,曾經(jīng)對宦官敬而遠(yuǎn)之的李適
,從此開始和宦官交心,將權(quán)力再一次交給了宦官
。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唐德宗李適畫像
而由于自己沒有錢,國庫空虛導(dǎo)致自己無法掌控武力
,逃跑路上的尷尬讓李適看到了錢的重要性
,對以前節(jié)儉的自己非常唾棄,重新回到皇宮之后的他判若兩人
,開始斂錢
。
在宦官的慫恿下主動(dòng)去向官員討要錢財(cái)
,任由宦官胡作非為。這些行為讓晚年的李適臭名昭著,百姓怨恨。最終
,李適對藩王的妥協(xié),對宦官的放任,讓唐朝剩余的根基再次被消磨殆盡,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也是他被稱為唐朝最壞皇帝的原因
。
唐朝第八位皇帝的簡介
唐朝第8位皇帝是唐代宗李豫
。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生于東都上陽宮,唐肅宗長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新唐書評價(jià)其為“蓋亦中材之主也”
。而在舊唐書中
,得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jié)論。 公元758年
,李豫被立為皇太子,762年即位
,次年平定安史之亂。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yùn)
、鹽價(jià)
、糧價(jià)等,實(shí)行了“以養(yǎng)民為先”的財(cái)政方針
,但其為求暫時(shí)安定大封節(jié)度使
,造成了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779年去世,廟號代宗
,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葬于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
出生地
東都上陽宮
別稱
李俶
出生地
東都上陽宮
別稱
李俶
、唐代宗
謚號
睿文孝武皇帝
廟號
代宗
主要成就
收復(fù)長安
謚號
睿文孝武皇帝
廟號
代宗
主要成就
收復(fù)長安
、洛陽
,平定安史之亂
,改革稅收實(shí)行養(yǎng)民為先的財(cái)政方針
性別
男
去世時(shí)間
779年6月10日
年號
寶應(yīng)
性別
男
去世時(shí)間
779年6月10日
年號
寶應(yīng)
、廣德
、永泰、大歷
陵墓
元陵
妻子
睿真皇后沈氏
陵墓
元陵
妻子
睿真皇后沈氏
、貞懿皇后獨(dú)孤氏
、崔貴妃
在位時(shí)間
公元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本名
李豫
子女
唐德宗李適
在位時(shí)間
公元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本名
李豫
子女
唐德宗李適
、李邈
、永清公主等
出生時(shí)間
727年1月9日
所處時(shí)代
中國唐朝
職業(yè)
皇帝
民族
漢族
收起
人物生平
生平經(jīng)歷
唐代宗李豫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以開元 農(nóng)歷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于東都上陽宮 。
唐代宗繼位后
出生時(shí)間
727年1月9日
所處時(shí)代
中國唐朝
職業(yè)
皇帝
民族
漢族
收起
人物生平
生平經(jīng)歷
唐代宗李豫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以開元 農(nóng)歷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于東都上陽宮 。
唐代宗繼位后
,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
,竟然對 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
,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陔m然心中不滿
,但懾于他手握兵權(quán),只好委曲求全
,尊稱他為 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
,都要與他商量后才能決定。不久
,代宗乘李輔國不備
,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后假裝下令追捕盜賊,并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公元762年(寶應(yīng)元年)十月 代宗任命 雍王李適為統(tǒng)兵元帥、朔方 節(jié)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占據(jù)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 唐軍投降。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正月, 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xù)七年零三個(gè)月的 安史之亂。但是,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亂,唐朝元?dú)獯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由盛轉(zhuǎn)衰。東有 藩鎮(zhèn)割據(jù)
公元762年(寶應(yīng)元年)十月 代宗任命 雍王李適為統(tǒng)兵元帥、朔方 節(jié)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占據(jù)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 唐軍投降。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正月, 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xù)七年零三個(gè)月的 安史之亂。但是,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亂,唐朝元?dú)獯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由盛轉(zhuǎn)衰。東有 藩鎮(zhèn)割據(jù)
,西有吐蕃侵?jǐn)_
,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jià)交換的困難局面
。 代宗又迷信 佛教,慫恿寺院占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cái)政經(jīng)濟(jì)每況愈下。
由于討伐安史叛軍,西部的軍隊(duì)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nèi)地,大舉攻唐,占領(lǐng)了陜西 風(fēng)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十月,又占領(lǐng)了 奉天(今陜西 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lǐng)了長安,他們把唐 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guān)鍵時(shí)刻
由于討伐安史叛軍,西部的軍隊(duì)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nèi)地,大舉攻唐,占領(lǐng)了陜西 風(fēng)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十月,又占領(lǐng)了 奉天(今陜西 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lǐng)了長安,他們把唐 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guān)鍵時(shí)刻
,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 雍王 李適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
。 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
。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陜西藍(lán)田
,白天擊鼓揚(yáng)旗
,夜晚點(diǎn)火以為疑兵
。以數(shù)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里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zhàn)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15日的長安被唐軍收復(fù)。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 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阗n給他 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 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jìn)爵。同時(shí)削免程元振官爵
,放歸田里
。
自 安史之亂后
自 安史之亂后
,唐王朝內(nèi)部矛盾重重,公元763年(廣德元年)
, 仆固懷恩叛唐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八月,仆固懷恩引吐蕃
、 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 華陰趨赴藍(lán)田
,直取長安。京師震恐
,代宗急召 郭子儀
,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 仆固懷恩暴病于軍中
。 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
,大破吐蕃
,使唐王朝又一次轉(zhuǎn)危為安。
公元779年(大歷十四年)五月初二
公元779年(大歷十四年)五月初二
,宮中傳出代宗生病的消息。這一病很是不輕
,不到十天,代宗就無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
,下達(dá)了令皇太子監(jiān)國的制書
,當(dāng)天晚上
,代宗就在紫宸之內(nèi)殿駕崩了( 公元779年6月10日)
。
中國古代君主以及皇帝的事跡以及人物。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gè)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
,過眼云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并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辟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quán)容易
3.漢景帝(劉啟)——政績并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辟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quán)容易
,守權(quán)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莊)——東漢時(shí)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xiàn)帝(劉協(xié))——東漢最后一個(gè)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dú)v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智勇兼?zhèn)涞挠⑿?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shí)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后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后趙國太祖(石虎)——?dú)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偏激、猜?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jiān))——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dú)v史上最為昏庸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莊)——東漢時(shí)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xiàn)帝(劉協(xié))——東漢最后一個(gè)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dú)v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智勇兼?zhèn)涞挠⑿?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shí)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后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后趙國太祖(石虎)——?dú)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偏激、猜?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jiān))——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dú)v史上最為昏庸
、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dú)v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jiān))——?dú)v史上有名的“懼內(nèi)”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gè)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dú)v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gè)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zhàn)火的洗禮和考驗(yàn)
46.唐順宗(李誦)——進(jìn)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時(shí)期的第一個(gè)皇帝
50.五代十國后唐莊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后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shí)后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后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后漢高祖(劉禺)——后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時(shí)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shí)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shí)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后廢吳主自立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dú)v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jiān))——?dú)v史上有名的“懼內(nèi)”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gè)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dú)v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gè)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zhàn)火的洗禮和考驗(yàn)
46.唐順宗(李誦)——進(jìn)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時(shí)期的第一個(gè)皇帝
50.五代十國后唐莊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后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shí)后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后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后漢高祖(劉禺)——后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時(shí)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shí)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shí)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后廢吳主自立
,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亡國之后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恒)——信小人、遠(yuǎn)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shí)期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qiáng)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臺(tái))——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gè)平庸老實(shí)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dāng)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tǒng)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fù)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dú)v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dāng)U土、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dú)v史上有名的風(fēng)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jiǎng)?lì)精圖治卻未能扭轉(zhuǎn)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
58.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亡國之后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恒)——信小人、遠(yuǎn)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shí)期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qiáng)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臺(tái))——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gè)平庸老實(shí)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zhèn))——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dāng)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tǒng)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fù)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dú)v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dāng)U土、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dú)v史上有名的風(fēng)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jiǎng)?lì)精圖治卻未能扭轉(zhuǎn)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
,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tǒng))——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gè)皇帝 秦:(統(tǒng)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tǒng))——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gè)皇帝 秦:(統(tǒng)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
,歷三帝,嬴姓
,建都:咸陽。
1
1
、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
、子?jì)?l年
。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
,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后漢)
。在兩漢之際
,還有
王莽
王莽
、劉玄兩個(gè)短暫的統(tǒng)治時(shí)期
。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共214年,劉姓
,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
l
l
、高祖幫 12年
。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后專政) 8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后專政) 8年
。
4
4
、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
,l3年。
8
8
、宣帝詢 本始,25年
。
9
9
、元帝爽 初元
,16年。
lO
lO
、成帝驁 建始,26年。
ll
ll
、哀帝欣 建平
,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12、平帝珩 元始
, 5年。
l3、孺子?jì)?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莊 永平 l8年
l3、孺子?jì)?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莊 永平 l8年
。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zhì)帝鉆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xiàn)帝協(xié)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于22O年魏國代漢,終于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xiàn)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zhì)帝鉆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xiàn)帝協(xié)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于22O年魏國代漢,終于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xiàn)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
,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
魏:公元220--265年
,共46年,曹姓
,歷五帝
,建都:許昌。
l
l
、文帝丕 黃初 7年
。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
4、高貴鄉(xiāng)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xiāng)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
4、高貴鄉(xiāng)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xiāng)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
,共43年,劉姓
,歷二帝
,建都:成都。
l
l
、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
2
2
、后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
,孫姓,歷四帝
,建都:建業(yè)。
l
l
、大帝 權(quán) 黃武 31年
。
2
2
、會(huì)稽王亮 建興 7年。
3
3
、景帝 休 永安 7年
。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
,歷四帝
,先都洛陽,后遷長安
。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
、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
4
4
、憨帝司馬業(yè)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
。歷十一帝
,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
3
3
、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
4
4
、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權(quán)有:蜀(成漢)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權(quán)有:蜀(成漢)
、漢和前趙、
后趙
后趙
、前燕
、前秦
、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nèi)
內(nèi)
。后期的政權(quán)有:后秦、后燕
、南燕、北燕
、后涼
、南涼
、西涼、北涼
、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nèi)。
蜀: 303--347 共七個(gè)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nèi)。
蜀: 303--347 共七個(gè)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
、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
、劉l 杰 l年 5
、劉 曜 l3年
后趙:319--352 歷7帝
后趙:319--352 歷7帝
,羯族人
,建都:襄國(河北邢臺(tái))
。
l、石 勒 l5年 2
l、石 勒 l5年 2
、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jiān)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jiān)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
、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
前涼:313--376 漢族
,歷7帝
,建都:姑臧
。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zhí)扈?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zhí)扈?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
、慕容熙 7年 5
、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
南燕:398--4lO 鮮卑族
,歷二帝
,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
1、慕容德 7年 2
1、慕容德 7年 2
、慕容超 6年
。
北燕:409--436 漢族
北燕:409--436 漢族
,歷二帝,建都:昌黎
。
l
l
、馮 跋 22年 2
、馮 弘 6年。
后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后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
南涼:397--4l4 鮮卑族
南涼:397--4l4 鮮卑族
,歷三帝
,建都:樂都。
l
l
、禿發(fā)烏狐 3年 2、禿發(fā)利鹿狐 3年 3
、禿廢傉檀 13年
。
西涼:4O0--42O 漢族
西涼:4O0--42O 漢族
,歷二帝
,建都:敦煌
。
l、李 暠 17年 2
l、李 暠 17年 2
、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
北涼:397--439 匈奴
,歷三帝,建都:張掖
。
1
1
、段 業(yè) 4年 2
、沮渠蒙遜 33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