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一生到底有多慘被罷官貶謫六次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6 05:05:56
李綱一生到底有多慘被罷官貶謫六次
你們知道李綱一生到底有多慘嗎
,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李綱是北宋末
、南宋初一位抗金名臣
、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滿坎坷
,仕途曲折,經歷了宋徽宗
、宋欽宗和宋高宗三位君主
,多次進言都未被采納,短短的人生58年中
,遭六次貶謫
,境遇悲慘。他一生都在堅持抗金
,但只被任命過一次抗金戰(zhàn)爭主帥
,之后還慘遭誣陷,可謂是史上最慘主帥
。

1117年
,他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但很快宋徽宗認為他議論朝政不合時宜罷免了他的諫官之職
,之后的很長時間他都沒有被重用
。這是他第一次被罷官。
1119年
,京師水災泛濫
,李綱在這個時候上報宋徽宗,要多注意內憂外患
,宋徽宗大怒
,認為他再次議論的時間不對,一氣之下把他貶為了南劍州沙縣
。這是他第二次被貶
。
七年之后他才被召回,任命為太常少卿
。之后女真首領毀棄宋金的“海上盟約”
,舉兵攻擊宋朝,直逼首都開封
。朝廷上下慌亂不已
,這時候李綱向宋徽宗建議傳位給太子趙恒,號召軍民抗金,這是唯一一次他的建議被宋徽宗采納
。
之后宋欽宗繼位
,升李綱為尚書右丞,命他率領軍隊對抗金兵
,金朝主帥完顏宗假裝投降
,李綱看穿了他的計謀,于是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
,萬萬沒想到懦弱的宋欽宗竟然答應了
。金兵撤離后,李綱遭到了朝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
,于是他被遠調河北
。這是他第三次被貶謫。
他在河北就任后
,朝廷官員繼續(xù)排擠他折磨他
,他被迫辭任,這是第四次貶謫
。
后來他又因為“專主戰(zhàn)役
,喪師廢財”的罪名,被貶到了白帝城
。這是第五次貶謫
。
宋欽宗以為割地求和之后就可以安穩(wěn)度日,沒想到李綱被貶后
,金兵再次入侵
。宋欽宗想跟上次一樣投降就行,以為金兵就會退兵
,但是這次金兵直接攻到汴京
,直到被俘之前,宋欽宗才想到李綱
,但悔之莫及
。
1127年,趙構繼位
,史稱宋高宗
,高宗再次起用李綱,命他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中書侍郎即右相
,接到任命的李綱立刻啟程,開始苦心思索
,辛苦謀劃
,想要振興朝廷,組織抗金
,他認為只要全國齊心協力
,共同抗金,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萬萬不可投降
。
在李綱的努力之下,南宋政局開始逐漸穩(wěn)定
。但是宋高宗和投降派不認可堅決抗金和反對投降活動
,于是只當了75天宰相的李綱,再次被驅逐出朝
,流放到海南島的萬安軍
。這是他第六次被貶謫。
他雖然一直被朝廷排斥在外
,卻始終關心政治和人民
,繼續(xù)反對割地投降,支持岳飛抗金斗爭
。1135年
,他寫文章分析國情,認為宋朝衰弱是因為整個國家都安于享樂
,一直求和只會讓國破人亡
,希望高宗不要忘記國恥,一定要重視軍事
,這樣才能使國家強大起來
,可惜宋欽宗已經無可救藥,他的建議一直未被重視
。
1140年
,坎坷一生的李綱病死在福州,終年58歲
。
他一生愛國
,為宋朝奉獻了一輩子,多次被貶
,還依然毫不氣餒
,積極對待國事,盡心輔佐每任君王
,鞠躬盡瘁
,萬死不辭。他本身也有優(yōu)秀的才能和精明的見解
,只是太可惜當時的幾任統(tǒng)治者毫不作為
,對他的忠心耿耿置之不理
,以至于他抑郁而終,實在是太可悲可嘆!
有關宋代李綱的語文文言文閱讀
1. 《文言文閱讀(19分)“李綱,字文紀”附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愛 作者:文言文閱讀(19分)李綱
,字文紀
。
少慷慨,尚風節(jié)
。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
。
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左其罪
,綱矢死無橈辭
。及憲誅,露車載尸
,故吏奔匿
,綱撫棺號慟,為瘞訖
,乃去
。
事隋為太子洗馬。 太子勇宴宮臣
,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
,又歌《武媚娘曲》。
綱曰:“令則官調護
,乃自比倡優(yōu)
,進淫聲,惑視聽
,誠使上聞之
,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略唬骸爸弥矣麨闃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后勇廢
,文帝切讓,官屬無敢對
,綱獨曰:“陛下不素教
,故太子至此。
太子資中人
,得賢者輔而善
,得不肖導而惡,何特太子罪邪
?”帝曰:“朕過矣
!”擢尚書右丞
。 大業(yè)末,賊帥何潘仁劫為長史
。
高祖受禪
,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
,縱左右攘奪,民愁苦
,宇文歆諫
,不聽。
劉武周入太原
,元吉懼
,棄軍奔京師,并州陷
。帝怒
,謂綱曰:“王年少,不習事
,故以歆及竇誕佐之
。
太原,興王地
,兵十萬
,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
?歆建此計
,我當斬于軍。 ”綱曰:“王過惡
,誕養(yǎng)成之
。
歆事王淺,有闕必諍
。今賴歆計
,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
,又可加罪乎
?”翼日,帝悟
,于是釋歆
。
太子建成浸狎亡賴,猜間朝廷
。綱頻諫不見聽
,遂乞骸骨
。
帝罵曰:“卿為潘仁長史,而羞朕尚書邪
?”綱頓首曰:“潘仁
,賊也,志殘殺
,然每諫輒止
,為其長史,故無愧
。 陛下功成
,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石
,敢久為尚書乎
?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
,是以上印綬
。”
帝謝曰:“知公直士
,幸卒輔吾兒
。”乃拜太子少保
,尚書
、詹事如故。
帝以綱隋名臣
,手敕未嘗名
。貞觀四年,復為少師
。
每聽政
,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侍坐
。 綱發(fā)言陳事
,毅然不可奪。
及疾
,帝遣玄齡至家存問
。明年卒,年八十五
,贈開府儀同三司
,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
(選自《新唐書》第九十九卷
,有刪改)4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
后勇廢
,文帝切讓 讓,謙讓 B
。陛下功成
,厚自伐 伐,夸耀C
。
知公直士
,幸卒輔吾兒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奪 奪,奪取5
。
下列語句編為四組
,全都正面表現李綱是“直士”的一組是( )①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 ②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
,幸卒輔吾兒④謚曰貞
,太子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綱撫棺號慟
,為瘞訖
,乃去A。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
①③④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李綱自幼意氣風發(fā)
,崇尚高風亮節(jié)
,先后在(北朝)周
、隋
、唐三朝做官
。他為人正直
,敢于直言進諫,輔佐過多位太子
。
B
。齊王李元吉任并州總管時,遭逢劉武周叛亂
,元吉沒有聽從宇文歆的建議
,棄城逃回京師
,致使太原淪陷。
C
。因太子不聽勸諫
,李綱申請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對
。
為表達對李綱的尊重
,皇帝親自寫敕令時從來不曾直呼其名。 D
。
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綱
,每次臨朝聽政,必然令李綱和房玄齡
、王珪陪同坐在身邊
。李綱生病,皇帝還派房玄齡去慰問
。
7
。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太子資中人
,得賢者輔而善
,得不肖導而惡,何特太子罪邪
?(2)歆事王淺
,有闕必諍。 今賴歆計
,使陛下不失愛子
,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參考答案:4
。
B 5。C 6
。
B參考譯文:李綱
,字文紀。少年時代意氣風發(fā)
,崇尚高風亮節(jié)
。
在周朝任齊王宇文憲的參軍事。 宣帝準備殺宇文憲
,召來他的僚屬誣陷編造罪名
,李綱誓死沒有屈從的言辭。
等到宇文憲被殺后,李綱用沒有幃蓋的車子載著宇文憲的尸體
。宇文憲生前的屬吏都躲得遠遠的
,李綱扶著棺材嚎啕慟哭,為他安葬之后才離開
。
李綱侍奉隋朝擔任太子洗馬
。 太子楊勇宴請東宮臣子,左庶子唐令則彈奏琵琶
,又唱《武媚娘曲》
。
李綱說:“唐令則甚微 *** 輔佐太子的官員,卻將自己當作歌伎
,進獻淫聲
,惑亂太子的耳目,如果讓皇上知道了
,豈不是要連累殿下嗎
?臣請求對他治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訔钣抡f:“你別管這事
,是我自己想聽音樂而已!”后來楊勇被廢黜
,文帝嚴詞譴責
,東宮里的官吏僚屬沒人敢插話
,惟獨李綱說:“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
,所以才到了今天這種地步。
太子的天資跟普通人無異
,如果讓賢良的人輔佐他就能從善
,如果讓不正派的人誘導他就會向惡,為什么只是太子一個人的罪過呢
?”皇帝說:“是朕的過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碧嵘罹V為尚書右丞
。大業(yè)末年
,賊帥何潘仁強迫他出任長史。
高祖受禪即位后
,任命李綱為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
。 齊王李元吉任并州總管,放縱身邊的人書郎
、太子詹事
。
皇帝認為李綱是隋朝的名臣,親自寫敕令時從來沒有直呼過他的名字
。貞觀四年
,李綱又任太子少師
。
每次皇帝臨朝聽政,必然令李綱與房玄齡
、王珪陪同坐在身邊
。李綱發(fā)表言論陳述事理態(tài)度堅決不可改變。
后來患病
,皇帝派房玄齡到他家里慰問
。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朝廷追贈他開府儀同三司
,謚號為“貞”,太子為他立碑
。
2. 有誰有南宋李綱的《論西北東南之勢》文言原文 初
,余嘗從容奏上曰:“朝廷外則經營措置河北、河東兩路
,以為藩籬
,葺
治軍馬,討平盜賊
。內則修政事
、明賞罰,皆漸就緒
。獨車駕巡幸
,所詣未有定
所,中外人心未安
。夫中原者
,天下形勢根本也,一去中原
,則人心搖而形勢傾
矣
。臣嘗建巡幸之策,以關中為上
,襄陽次之
,建康為下。今縱未能行上策
,猶
當適襄
、鄧,示不去中原
,以系天下之心
。選任將帥,屯列軍馬,控扼要害
,以
折虜人之謀
。使今冬無虞,車駕還闕
,天下之勢遂定
。而近日外議紛紜,皆謂陛
下且幸東南
,果如所言
,臣恐中原非復我有,車駕還闕無期
,而天下之勢遂傾
,
難復振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显唬骸暗钤?太后
,及津遣六宮往東南耳。朕當與卿等獨
留中原
,訓練將士
,益兵聚馬,雖都城可守
,雖金賊可滅矣
。”余再拜
,贊上曰:
“陛下英斷如此
,雖漢之高祖、光武
,唐之太宗
,不是過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蜓月钠D難之運
者,不宜懷安
,高祖
、光武、太宗皆身將兵
,披甲胄
,冒矢石,于馬上得之
。今
固不待如此
,但車駕不去中原,則將士思奮,人百其勇
,盜賊不敢覬覦
,兩河易
為經略。雖少勞苦
,而后享安逸
。倘偷取一時目前之安,如后患何
?中外未知陛
下圣意
,乞降詔以告渝之。上乃命余擬撰詔文頒降
,榜之兩京
,讀者皆感泣。因
措置迎奉隆 太后
,津遣六宮
。以徽猷閣待制孟忠厚為提舉一行事務,步軍指揮
使郭仲茍統(tǒng)兵扈衛(wèi)
,余令有司排辦
。后半月,上忽降手詔
,欲巡幸東南以避狄
,
令三省樞密院條具合行事件以聞。余留之
,因具札子
,極論不可。且言自古中興
之主起于西北
,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
,漢光武、唐肅宗是也
。起于東南
,則不
足以復中原而有西北,晉元帝是也
。蓋天下之精兵
、健馬,皆出于西北
,而中興
之上
,撥亂定功,以兵馬為先
。一失西北
,則二者無自得之形格勢禁
,非特失地
利而已。今翠華倘或南幸
,委中原而棄之
,豈惟金人將乘間以擾吾關、輔
,盜賊
且將蜂起
,跨州連邑,朝廷號令不行
,精兵
、健馬反以遺賊。道路梗塞
,人心驚
潰
,陛下雖欲還闕,有不可得
,況治兵勝敵
,以歸二圣哉!惟南陽
,光武之所以
興
,有高山峻嶺可事控扼,有寬城平野可屯重兵
,西通關中可召將士
,南通荊湖、
巴蜀可取貨財
,東達江淮可運糧餉
,北距三都可遣救援,暫議駐蹕
,自冬徂春
,
兩河措畫就緒,即還汴都
,策無出于此者
。上乃取還巡幸東南手詔,令與執(zhí)政商
議
。
3. 文言文《李綱薦張所》翻譯 【原文】
李綱欲用張所
,然所嘗論①宰相黃潛善
,綱頗難之
。一日遇潛善,款語曰:“今當艱難之秋
,負天下重責
,而四方士大夫
,號召未有來者。前議置河北宣撫司
,獨一張所可用
。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
,孰謂不宜
?第今日勢迫,不得不試用之
,如用以為臺諫
,處要地,則不可
;使之借官為招撫
,冒死立功以贖過,似無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睗撋菩廊辉S之。
【注釋】
①論:劾奏
。
【譯文】
宋朝時李綱想推薦張所為河北宣撫司使
,但是張所曾經非議過宰相黃潛善,因此感覺非常為難
。一天
,李綱恰好遇到黃潛善,就悄悄對他說:“現在國家處境艱難
,身為朝廷命官
,負有維護天下安危的重任,但是四方的士大夫
,號召沒有來的
。前次朝廷提議設置河北宣撫司,唯獨張所可以任用
,但是張所曾經以狂妄的言辭冒犯過相國
,以他所犯的罪,再委任他確實不恰當
,可是迫于現在國家的情勢
,不得不試用他。當然
,如果讓他在京師擔任御史臺的職務或者諫官是行不通的
,不如任命他為招撫使,讓他冒死立功贖罪
,似乎還說得過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秉S潛善欣然同意了。
4. 宋朝李綱的《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返淖g文 賞析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
,力盡筋疲誰復傷”,寫病牛耕耘千畝
,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
,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
,然而
,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這里
,作者從揭示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案缜М€”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系上落筆,將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傲ΡM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迸c“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
、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
。
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通“廂”
,指糧倉)
,并非實指,而是極言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案纭睌盗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勞動收獲之多,同時
,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
、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
,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
詩的后兩句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
,不辭羸病臥殘陽
。”病牛勞苦功高
,筋疲力盡
,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
,更未消極沉淪
。
因為它具有心甘情愿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
。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系起來寫
,以“但得”與“不辭”對舉
,強烈地抒發(fā)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向
。
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
,既指夕陽,又象征病牛的晚年
,它與“臥”等詞語相結合
,有助于表現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后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