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還不知道:劉備說的君可自取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三國時期有一段著名的歷史公案。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章武三年春
這里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說?對此眾說紛紜
劉備托孤于諸葛亮
一
通常而言
例如中州出版社1995年版的《三國志文白對照》中對“君可自取”的白話翻譯就是“您可以自己取代他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直接取材于《三國志》
爭議的問題在于
按照與諸葛亮大致生活于同一時代的《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看法,劉備是“舉國托孤于諸葛亮
,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但是到了東晉時
,史學(xué)家孫盛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清朝時
康熙皇帝
陳壽認(rèn)為劉備說的“君可自取”是真心話
孫盛
二
1995年
也就是說
方北辰先生上述主張的理由有幾點:
(一)三國劉備的終生事業(yè)是“興復(fù)漢室”
(二)從《辭源》《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芬约啊度龂尽返挠迷~慣例來看
(三)《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病篤
(四)劉備除劉禪之外還有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兩個兒子
(五)劉備托孤于諸葛亮
諸葛亮
方北辰先生的觀點
,得到了易中天先生的支持。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以及在《百家講壇》中極力贊成此說,擴(kuò)大了這種觀點的影響。然而,方北辰先生的觀點
,看似有理有據(jù),其實未見得全部都能成立。以下一一分析:(一)劉備在說“君可自取”之前還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之所以拿諸葛亮和曹丕比較換句話說
事實上
孫策
《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歷》載
孫策和父親孫堅一樣
,是“輕佻果躁”的游俠人物,身上的江湖氣很重,而江湖氣,重的是兄弟義氣,輕的是親情。像孫策這樣的江湖游俠式軍閥,在長期征戰(zhàn)中,身邊早已形成一個情同兄弟的政治軍事集團(tuán)。孫策對這些同一集團(tuán)的兄弟們(例如張昭、周瑜、朱治、呂范、黃蓋、程普等人),看得遠(yuǎn)比自己的親人更重要,所以他才會說,如果孫權(quán)擔(dān)當(dāng)不了大事,就由張昭取代孫權(quán),領(lǐng)導(dǎo)其他兄弟們離開江東,返回淮南故地,圖謀東山再起。而劉備
,年輕時也是“好交結(jié)豪俠,年少爭附之”,是個和孫策一樣的江湖游俠劉備不但價值取向與孫策相似
,臨死前的客觀處境和主觀心理也很相似,就是大業(yè)未成而身先死,對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們放心不下。這時劉備心里想的,很大概率不是什么“興復(fù)漢室”之類的空洞口號,而是眾多兄弟們的前程和出路。劉備最終的選擇,和孫策一樣
,就是先讓兄弟們擁立自己的兒子(或弟弟),如果兒子(或弟弟)不行,就由眾兄弟中最可靠的領(lǐng)頭者(對孫策來說是張昭、對劉備來說是諸葛亮)取而代之,帶領(lǐng)兄弟們另謀大計。所以
,劉備說的“君可自取”,就是讓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的意思。千百年以來人們一直都是這樣理解的,錯不了。(二)從“取”字的詞義上來說
,“君可自取”的字面意思是“你可以自行取得(其權(quán)力地位)”,進(jìn)而引申、變通為“取而代之”。《三國志》也有這樣的詞語用法。例如《三國志·孫討逆?zhèn)鳌酚涊d孫策寫給袁術(shù)的信
,信中說:“當(dāng)與天下合謀,以誅丑類。舍而不圖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就是這個意思
(三)諸葛亮與李嚴(yán)同受顧命
而且
,既然“君可自取”是取得皇帝權(quán)位的意思,當(dāng)然是只有一人可以“自取”,兩人都來取,豈不是亂套了?所以,托孤雖有二人,但只有諸葛亮一人可以得到“君可自取”的授權(quán),這才是合情合理的。方北辰先生認(rèn)為劉備只允許諸葛亮一個人取代劉禪不合情理(四)劉備確實還有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兒子皆為庶出
(五)至于桓溫對“武侯故事”非常不滿,也不能說明問題
三
既然方北辰、易中天兩位先生的新解觀點不能成立
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于,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說?是因為陳壽所主張的劉備和諸葛亮親密無間
劉備
其實
據(jù)《三國志·李嚴(yán)傳》:“章武二年
其實方北辰先生也注意到了,在同受顧命的李嚴(yán)也在場的情況下
說到這里,一些讀者可能會猜到結(jié)論了:劉備說“君可自取”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蜀漢政權(quán)的政治構(gòu)造(或者說政治派系)說起了
話說劉備早期經(jīng)歷曲折
一是元從派
二是徐州派,包括劉備任徐州牧期間歸順的孫乾和出身徐州豪族的糜竺兄弟等
三是荊州派
,包括在劉備奪取荊州過程中歸屬的諸葛亮、伊籍、魏延、黃忠、蔣琬四是益州派,即劉備入蜀時歸屬的原劉璋集團(tuán)的益州人
五是僑居派(東州兵),據(jù)《三國志·劉璋傳》注引《英雄記》:“先是
六是涼州派
蜀漢政權(quán)派系圖
此外還有一些派系界限不那么明確的中間人士
為便于分析,以上的六分法可以簡化一下
,分成兩派:一是在益州生活時間較長的益州派和僑居派,可以籠統(tǒng)稱為“(益州)本土派”,二是其他幾派可以統(tǒng)稱為“外來派”。劉備集團(tuán)中的本土派和外來派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
。劉備政權(quán)作為一個外來政權(quán),其核心當(dāng)然必須是外來派,但其統(tǒng)治益州地區(qū),又必須依靠在當(dāng)?shù)厝穗H關(guān)系基礎(chǔ)深厚的本土派。因此,劉備集團(tuán)基本人事方針是:優(yōu)先加強(qiáng)外來派地位,同時協(xié)調(diào)兩派關(guān)系,防止本土派出現(xiàn)異動。在這一方針中
,僑居派(東州兵)的地位比較特殊,一方面,僑居派可以劃歸本土派,但僑居派有明顯有別于本土派,特別是僑居派中有很多荊州南陽郡人,其與荊州派有著天然的親近性,所以僑居派人士一向都是劉備積極籠絡(luò)的對象。劉備在入蜀初期重用的法正
,就是僑居派的代表人物。法正死后,劉備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直到臨終前,因為形勢嚴(yán)峻(元從派、荊州派在此前的戰(zhàn)爭中損失嚴(yán)重)劉備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本土派看到升官重用的希望
諸葛亮
劉備說的“君可自取”,確實是詭詐之語
,但其基礎(chǔ)恰恰是劉備高度信任諸葛亮,對諸葛亮絕對信得過,他確信“君可自取”可以極大地鞏固諸葛亮的地位,同時又不會有弄假成真的危險,才會用這樣的“帝王心術(shù)”來對付李嚴(yán)。所以
,陳壽、孫盛、康熙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結(jié)合起來,充分考慮劉備當(dāng)時的客觀處境和主觀心理,才能準(zhǔn)確理解劉備說這話的真正用意。另一方面
,我們也可以看到,劉備對把握和掌控人心的帝王之術(shù)的運用,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嫻熟自如的地步,就連他死后一段時期的政治格局,也盡在他的部署之中。參考文獻(xiàn)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
易中天:《品三國》
方北辰:《劉備遺囑“君可自取”句辯釋》,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劉備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
正面的意思應(yīng)該是如果劉禪不成器
,就(從劉禪的兩個弟弟中)再選一個,這樣就給了諸葛亮廢立大權(quán)。當(dāng)然,老奸巨滑的劉備不排除說的就是雙關(guān)語(另一層意思是“如果劉禪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含有暗暗敲打諸葛亮的意味呢。其實,劉備始終沒有十分重用過諸葛亮,起碼遠(yuǎn)遠(yuǎn)不像演義中說得那么依賴。以前的“三顧”只是個過去的慣例,即“事不過三”。也就是說,如果第三次諸葛亮還撐勁不見,那就意味著他就確實沒有輔佐劉備的意思,劉備也就不會再堅持來第四次了,不然就成了胡攪蠻纏
補(bǔ)注:有人說諸葛亮全仗著《三國演義》才打出了名氣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認(rèn)為何意?劉備托孤給諸葛亮,不僅是看重諸葛亮舉世無雙的能力
,更是兩個人多年形成的默契與絕對的信任。首先,劉備愛才世人皆知。他前半生的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身邊沒有一個能干的謀士。在接連錯過田豫、陳群、徐庶等一干人才后,諸葛亮可以說是他最后一點希望。對于劉備而言,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才能在刀光劍影的三國中逃出一片生天。
反觀諸葛亮
,他自比管仲,滿腹經(jīng)天緯地之學(xué)遇到劉備才能釋放。兩個人互相成就,劉備給了他一個平臺,他就毫無保留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華。管仲當(dāng)年忠于齊桓公,諸葛亮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做出對不起劉備的事。他們兩個人的關(guān)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關(guān)系。
托孤白帝城公元219年
,劉備為了給關(guān)羽報仇,發(fā)動了遠(yuǎn)征東吳的戰(zhàn)爭。結(jié)果在夷陵,被陸遜的一把火,把蜀漢的國運幾乎澆了個透心涼。
劉備大敗后,率軍退到白帝城駐防
。這其實是一招妙棋,既可以收攏敗軍、穩(wěn)定軍心,又可以震懾東吳、以圖后事。
也就是說
,即使退到了白帝城 ,劉備還是期待能有反敗為勝的機(jī)會。然而天不遂人愿 ,第二年四月 ,劉備突染重病。彌留之際 ,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叫來 ,詳細(xì)地托付了一番。
《三國志》中記載:章武三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篤 ,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_認(rèn)過眼神,遇上對的人從三顧茅廬到平定益州,諸葛亮陪伴劉備經(jīng)歷了從低谷到頂峰的幾乎全過程。諸葛亮多次力挽狂瀾,幫助劉備逐漸成為三國中貨真價實的主角。
這一路走來
,兩個人早已知根知底,結(jié)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劉備托孤給諸葛亮,不僅是看重諸葛亮舉世無雙的能力
反觀諸葛亮
托孤白帝城公元219年
劉備大敗后,率軍退到白帝城駐防
也就是說
《三國志》中記載:章武三年春
這一路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