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諸子百家 >歷史探究

      以史為鑒  2023-06-26 14:05:57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還不知道:劉備說的君可自取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有一段著名的歷史公案。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章武三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篤
      ,召(諸葛)亮于成都
      ,屬以后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

      這里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什么意思?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說?對此眾說紛紜

      ,猜測不已
      ,遂成為一樁公案。

      劉備托孤于諸葛亮

      、對“君可自取”的通常理解

      通常而言

      ,人們理解“君可自取”就是諸葛亮可以取劉禪而代之的意思。

      例如中州出版社1995年版的《三國志文白對照》中對“君可自取”的白話翻譯就是“您可以自己取代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直接取材于《三國志》

      ,并對一些文義難懂的地方進(jìn)行改寫
      。例如劉備遺言中的“君可自取”,在《三國演義》中就改寫為“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雖然是小說之言
      ,但《三國演義》的這一改動表明了人們對“君可自取”的理解,就是“取而代之”的意思

      爭議的問題在于

      ,劉備為什么要這樣說?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與諸葛亮大致生活于同一時代的《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看法,劉備是“舉國托孤于諸葛亮

      ,而心神無貳
      ,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J(rèn)為劉備托孤所說的“君可自取”沒有什么特別的目的,就是高度信任諸葛亮
      ,是開誠布公的表現(xiàn)
      ,堪稱君臣關(guān)系的模范,給予高度評價

      但是到了東晉時

      ,史學(xué)家孫盛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龂尽ぶT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孫盛語
      ,認(rèn)為“備之命亮,孰亂甚焉!”又說:“詭偽之辭
      ,非讬孤之謂
      。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
      ,諸葛威略
      ,足以檢衛(wèi)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
      ,殆生疑隙不逞之釁
      。謂之為權(quán),不亦惑哉!”孫盛的意思是說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是詭計
      ,他怕諸葛亮篡位,因此先把這話說出來
      ,諸葛亮心思被識破
      ,反而不敢篡位了。孫盛還認(rèn)為
      ,劉備這樣說非常不妥,大錯特錯
      ,幸虧諸葛亮本來就沒有貳心
      ,劉禪智力有限也沒有猜忌諸葛亮,否則
      ,劉備的“君可自取”這句話會造成君臣之間的相互懷疑
      ,諸葛亮即使沒有謀反之心也會被逼上謀反之路。

      清朝時

      ,康熙皇帝在《通鑒輯覽》中對《資治通鑒》中記載劉備“君可自取”之語(與《三國志》記載完全相同)作了批注:“昭烈(指劉備)于亮
      ,平日以魚水自喻。亮之忠貞
      ,豈不深知?受遺時何至作此猜疑語?三國人情
      ,以譎詐相尚,鄙哉!”康熙的意思是說
      ,劉備說的“君可自取”
      ,不但不是高度信任諸葛亮,而且是猜疑諸葛亮的表示
      ,劉備本應(yīng)深知諸葛亮之忠
      ,但在臨死前仍然加以猜疑,可見其疑心之重

      康熙皇帝

      陳壽認(rèn)為劉備說的“君可自取”是真心話

      ,是信任諸葛亮的表現(xiàn)。而孫盛和康熙的意見則正好相反
      ,他們認(rèn)為劉備說的“君可自取”不是信任
      ,而是猜忌、懷疑諸葛亮

      孫盛

      、康熙都是長期參與政治、經(jīng)歷過政治斗爭的人(孫盛曾任桓溫的幕僚,參與西征
      、北伐
      ,官至秘書監(jiān)、給事中)
      ,他們對現(xiàn)實中人心的復(fù)雜
      、險惡、殘酷顯然有著更為深刻
      、直接
      、切身的體會,他們認(rèn)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不能簡單理解為完全的信任
      ,而是帶有猜忌
      、懷疑的成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易中天、方北辰先生對“君可自取”的新解

      1995年

      ,四川大學(xué)教授方北辰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發(fā)表論文《劉備遺囑“君可自取”句辯釋》
      ,認(rèn)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不是“你可以取而代之”的意思,而是指“你可以自行選取(你認(rèn)為適當(dāng)?shù)霓k法)”

      也就是說

      ,按照劉備的意思,如果劉禪不才
      ,諸葛亮可以選擇的適當(dāng)辦法包括:首先進(jìn)行教育
      、訓(xùn)誡,再不行
      ,可以暫攝其位
      ,實在還是不行,可以從劉備的兒子中另擇賢能立為新君

      方北辰先生上述主張的理由有幾點:

      (一)三國劉備的終生事業(yè)是“興復(fù)漢室”

      ,如果允許諸葛亮奪位,那蜀漢政權(quán)就不姓劉
      ,也就不是漢室了
      。這不符合劉備的初心。

      (二)從《辭源》《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芬约啊度龂尽返挠迷~慣例來看

      ,“取”字的用法,都是用作“拿來”“攻擊”“奪占”“選擇”“導(dǎo)致”等等意思
      ,沒有用作“取代”的例子
      。按照當(dāng)時的詞語用法
      ,要說“取代”一般只用一個“代”字。

      (三)《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病篤

      ,托孤于丞相亮
      ,尚書令李嚴(yán)為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碑?dāng)時與諸葛亮一起同受顧命的
      ,還有李嚴(yán)。既然托孤之人有兩個
      ,為什么只允許一個人取代劉禪?顯然不合情理

      (四)劉備除劉禪之外還有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兩個兒子

      ,諸葛亮的權(quán)限就是在劉備的這幾個兒子中“自取”
      ,即自行選擇一個立為皇帝。

      (五)劉備托孤于諸葛亮

      ,在后世成為典故
      。東晉時,桓溫希望晉簡文帝禪位于己
      ,或者遺命他像周公一樣居攝政之位。但經(jīng)過謝安
      、王坦之等人的操作
      ,最后下來的遺詔是“依武侯、王公故事”
      ,也就是像諸葛亮
      、王導(dǎo)那樣輔佐皇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笢貙Υ撕懿粷M意
      ,以致“日憤憤少懷”。這說明
      ,諸葛亮輔政的權(quán)限是小于周公居攝的
      ,更不會有自立為帝的可能。否則桓溫也不會憤憤不已了

      諸葛亮

      方北辰先生的觀點

      ,得到了易中天先生的支持。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以及在《百家講壇》中極力贊成此說
      ,擴(kuò)大了這種觀點的影響

      然而,方北辰先生的觀點

      ,看似有理有據(jù)
      ,其實未見得全部都能成立
      。以下一一分析:

      (一)劉備在說“君可自取”之前還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之所以拿諸葛亮和曹丕比較
      ,是因為此時劉備所念念不忘的
      ,與其說是“興漢”,不如說是“滅魏”

      換句話說

      ,劉備所注重的,并非一家一姓的利益
      ,而是整個集團(tuán)
      、組織的利益。

      事實上

      ,在劉備之前
      ,就有過這樣的先例。那就是:孫策

      孫策

      《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吳歷》載

      ,孫策被刺殺受重傷,臨終前指定弟弟孫權(quán)繼位
      ,并托孤于張昭
      ,孫策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fù)不克捷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O策說的“君便自取之”,和劉備說的“君可自取”
      ,何其相似!

      孫策和父親孫堅一樣

      ,是“輕佻果躁”的游俠人物,身上的江湖氣很重
      ,而江湖氣
      ,重的是兄弟義氣,輕的是親情
      。像孫策這樣的江湖游俠式軍閥
      ,在長期征戰(zhàn)中,身邊早已形成一個情同兄弟的政治軍事集團(tuán)
      。孫策對這些同一集團(tuán)的兄弟們(例如張昭
      、周瑜
      、朱治、呂范
      、黃蓋
      、程普等人),看得遠(yuǎn)比自己的親人更重要
      ,所以他才會說
      ,如果孫權(quán)擔(dān)當(dāng)不了大事,就由張昭取代孫權(quán)
      ,領(lǐng)導(dǎo)其他兄弟們離開江東
      ,返回淮南故地,圖謀東山再起

      而劉備

      ,年輕時也是“好交結(jié)豪俠,年少爭附之”
      ,是個和孫策一樣的江湖游俠
      、豪俠。劉備打仗一旦兵敗就拋妻棄子
      ,但他和關(guān)羽
      、張飛卻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劉備的這種“輕色重友”“輕親情重兄弟”
      ,很大程度上是江湖義氣使然。

      劉備不但價值取向與孫策相似

      ,臨死前的客觀處境和主觀心理也很相似,就是大業(yè)未成而身先死
      ,對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們放心不下
      。這時劉備心里想的,很大概率不是什么“興復(fù)漢室”之類的空洞口號
      ,而是眾多兄弟們的前程和出路

      劉備最終的選擇,和孫策一樣

      ,就是先讓兄弟們擁立自己的兒子(或弟弟)
      ,如果兒子(或弟弟)不行,就由眾兄弟中最可靠的領(lǐng)頭者(對孫策來說是張昭
      、對劉備來說是諸葛亮)取而代之
      ,帶領(lǐng)兄弟們另謀大計。

      所以

      ,劉備說的“君可自取”
      ,就是讓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的意思
      。千百年以來人們一直都是這樣理解的,錯不了

      (二)從“取”字的詞義上來說

      ,“君可自取”的字面意思是“你可以自行取得(其權(quán)力地位)”,進(jìn)而引申
      、變通為“取而代之”
      。《三國志》也有這樣的詞語用法

      例如《三國志·孫討逆?zhèn)鳌酚涊d孫策寫給袁術(shù)的信

      ,信中說:“當(dāng)與天下合謀,以誅丑類
      。舍而不圖
      ,有自取之志,非海內(nèi)所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里的“自取”,指的是袁術(shù)僭號稱帝一事
      ,是“自行取得權(quán)位”“自己取漢朝而代之“的意思

      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就是這個意思

      。方北辰先生遺漏了《孫討逆?zhèn)鳌返倪@個用例
      ,故而論證有所不周。

      (三)諸葛亮與李嚴(yán)同受顧命

      ,但劉備授權(quán)諸葛亮“君可自取”
      ,對李嚴(yán)卻無所表示,這很正常
      。李嚴(yán)之所以能夠和諸葛亮同受顧命
      ,是有著深刻背景和原因的,這一點下面再詳細(xì)討論
      。但同為顧命大臣
      ,諸葛亮與劉備的親密關(guān)系,遠(yuǎn)非李嚴(yán)能比
      ,諸葛亮的地位也遠(yuǎn)高于李嚴(yán)
      。《三國志·先主傳》也說的很清楚:“尚書令李嚴(yán)為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就明確了二人輔政,諸葛亮為主
      、李嚴(yán)為副的體制

      而且

      ,既然“君可自取”是取得皇帝權(quán)位的意思,當(dāng)然是只有一人可以“自取”
      ,兩人都來取
      ,豈不是亂套了?所以,托孤雖有二人
      ,但只有諸葛亮一人可以得到“君可自取”的授權(quán)
      ,這才是合情合理的。方北辰先生認(rèn)為劉備只允許諸葛亮一個人取代劉禪不合情理
      ,大概是把邏輯思路弄反了

      (四)劉備確實還有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兒子皆為庶出

      ,生母是誰都沒有記載
      ,是否有資格繼位,很成問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尽は戎鱾鳌分挥涊d劉備臨終前交代魯王劉永:“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這是把劉永也托付給諸葛亮
      ,看不出有要讓劉永繼位的意思

      (五)至于桓溫對“武侯故事”非常不滿,也不能說明問題

      。這里的“武侯故事”指的是后來諸葛亮在蜀漢執(zhí)政的實際情況
      ,諸葛亮執(zhí)掌大權(quán)卻沒有任何逾矩之處,而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為千古名臣
      。“武侯故事”并不是指劉備說的“君可自取”
      。簡文帝遺詔是要桓溫像諸葛亮一樣盡忠于晉朝,桓溫當(dāng)然不樂意了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的真正用意

      既然方北辰、易中天兩位先生的新解觀點不能成立

      ,那么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就還是多年來人們所理解的“取而代之”的意思

      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于,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說?是因為陳壽所主張的劉備和諸葛亮親密無間

      、心神無貳
      ,還是孫盛
      、康熙所主張的劉備信不過諸葛亮,故而作此猜疑之語?

      劉備

      其實

      ,仔細(xì)還原劉備臨終前的現(xiàn)場語境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劉備交代遺言的時候
      ,身邊除了諸葛亮
      ,至少還有兩人:魯王劉永、尚書令李嚴(yán)

      據(jù)《三國志·李嚴(yán)傳》:“章武二年

      ,先主征(李)嚴(yán)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三年
      ,先主疾病,嚴(yán)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
      。以嚴(yán)為中都護(hù)
      ,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姡瑒洳{前后
      ,李嚴(yán)一直都在永安

      其實方北辰先生也注意到了,在同受顧命的李嚴(yán)也在場的情況下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
      ,李嚴(yán)是否會感到有一些不自然?

      說到這里,一些讀者可能會猜到結(jié)論了:劉備說“君可自取”

      ,主要不是對諸葛亮說
      ,而是對李嚴(yán)說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蜀漢政權(quán)的政治構(gòu)造(或者說政治派系)說起了

      話說劉備早期經(jīng)歷曲折

      ,他在入蜀之后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中,成員的構(gòu)成也非常復(fù)雜
      ,大概來自六個方面:

      一是元從派

      ,主要是最早追隨劉備的關(guān)羽、張飛
      、趙云
      、簡雍等(出身地均為黃河以北的人士)。

      二是徐州派,包括劉備任徐州牧期間歸順的孫乾和出身徐州豪族的糜竺兄弟等

      三是荊州派

      ,包括在劉備奪取荊州過程中歸屬的諸葛亮、伊籍
      、魏延
      、黃忠、蔣琬
      、馬良等

      四是益州派,即劉備入蜀時歸屬的原劉璋集團(tuán)的益州人

      ,包括黃權(quán)
      、張裔、費詩
      、楊洪等

      五是僑居派(東州兵),據(jù)《三國志·劉璋傳》注引《英雄記》:“先是

      ,南陽
      、三輔人流入益州數(shù)萬家,收以為兵
      ,名曰東州兵
      。”這些在劉焉劉璋時期僑居益州的外地人
      ,被稱為“東州兵”
      ,包括法正(扶風(fēng)人)、李嚴(yán)(南陽人)等

      六是涼州派

      ,包括馬超、馬岱等

      蜀漢政權(quán)派系圖

      此外還有一些派系界限不那么明確的中間人士

      ,例如許靖、劉巴
      、賴恭等人
      ,但數(shù)量不多,影響不大
      ,姑且不論

      為便于分析,以上的六分法可以簡化一下

      ,分成兩派:一是在益州生活時間較長的益州派和僑居派
      ,可以籠統(tǒng)稱為“(益州)本土派”,二是其他幾派可以統(tǒng)稱為“外來派”

      劉備集團(tuán)中的本土派和外來派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

      。劉備政權(quán)作為一個外來政權(quán),其核心當(dāng)然必須是外來派
      ,但其統(tǒng)治益州地區(qū)
      ,又必須依靠在當(dāng)?shù)厝穗H關(guān)系基礎(chǔ)深厚的本土派。因此
      ,劉備集團(tuán)基本人事方針是:優(yōu)先加強(qiáng)外來派地位
      ,同時協(xié)調(diào)兩派關(guān)系,防止本土派出現(xiàn)異動

      在這一方針中

      ,僑居派(東州兵)的地位比較特殊,一方面
      ,僑居派可以劃歸本土派
      ,但僑居派有明顯有別于本土派,特別是僑居派中有很多荊州南陽郡人
      ,其與荊州派有著天然的親近性
      ,所以僑居派人士一向都是劉備積極籠絡(luò)的對象。

      劉備在入蜀初期重用的法正

      ,就是僑居派的代表人物
      。法正死后,劉備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直到臨終前
      ,因為形勢嚴(yán)峻(元從派、荊州派在此前的戰(zhàn)爭中損失嚴(yán)重)
      ,才突擊起用李嚴(yán)代替法正的地位

      劉備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本土派看到升官重用的希望

      ,同時將李嚴(yán)拉攏過來
      ,讓他幫助諸葛亮協(xié)調(diào)兩派關(guān)系。

      諸葛亮

      、李嚴(yán)二人
      ,雖同受顧命,但明顯有別
      ,李嚴(yán)的能力
      、聲望、資歷
      、地位等等均與諸葛亮相差甚遠(yuǎn)
      ,根本不可能跟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劉備明確規(guī)定了“李嚴(yán)為副”
      ,并且當(dāng)著李嚴(yán)的面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之語
      ,這實際上是說給李嚴(yán)等本土派聽的,目的就是強(qiáng)化諸葛亮的地位
      ,以此鞏固外來派人士的地位
      ,確保“以外來派為核心”的組織路線能夠貫徹下去
      ,斷絕益州本土派有任何非分之想

      劉備說的“君可自取”,確實是詭詐之語

      ,但其基礎(chǔ)恰恰是劉備高度信任諸葛亮
      ,對諸葛亮絕對信得過,他確信“君可自取”可以極大地鞏固諸葛亮的地位
      ,同時又不會有弄假成真的危險
      ,才會用這樣的“帝王心術(shù)”來對付李嚴(yán)。

      所以

      ,陳壽
      、孫盛、康熙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要結(jié)合起來
      ,充分考慮劉備當(dāng)時的客觀處境和主觀心理,才能準(zhǔn)確理解劉備說這話的真正用意

      另一方面

      ,我們也可以看到,劉備對把握和掌控人心的帝王之術(shù)的運用
      ,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
      、嫻熟自如的地步,就連他死后一段時期的政治格局
      ,也盡在他的部署之中

      參考文獻(xiàn)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

      ,中華書局2012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

      易中天:《品三國》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方北辰:《劉備遺囑“君可自取”句辯釋》,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劉備言“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是什么意思?

      正面的意思應(yīng)該是如果劉禪不成器

      ,就(從劉禪的兩個弟弟中)再選一個
      ,這樣就給了諸葛亮廢立大權(quán)。當(dāng)然
      ,老奸巨滑的劉備不排除說的就是雙關(guān)語(另一層意思是“如果劉禪不成器
      ,你就取而代之吧”),含有暗暗敲打諸葛亮的意味呢

      其實
      ,劉備始終沒有十分重用過諸葛亮,起碼遠(yuǎn)遠(yuǎn)不像演義中說得那么依賴
      。以前的“三顧”只是個過去的慣例
      ,即“事不過三”。也就是說
      ,如果第三次諸葛亮還撐勁不見
      ,那就意味著他就確實沒有輔佐劉備的意思,劉備也就不會再堅持來第四次了
      ,不然就成了胡攪蠻纏
      ,有損形象;但如果劉備來了兩次就不來了
      ,依照慣例那就說明他求賢誠意不足
      ,道理屈在劉備了,所以劉備不“顧”則罷
      ,“顧”必三次
      ,除非被“顧”的那人不想撐架子,輕易請來
      。曹操也曾三請王朗
      ,重慶談判時,蔣也曾三請毛
      ,都是未必有表面那么深刻的誠意的
      。諸葛亮真正大權(quán)在握并在真正的歷史上留下那么厚重的痕跡
      ,正是在劉禪登基之后的事了。真正重用或信任諸葛亮的
      ,是劉禪
      ,不是劉備。
      補(bǔ)注:有人說諸葛亮全仗著《三國演義》才打出了名氣
      ,其實在明朝以前
      ,諸葛亮就有很高的歷史聲望了,有不少專門寫他的詩作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杜甫的《蜀相》
      ,其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已成千古名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龂萘x》則是進(jìn)一步把他的聲名強(qiáng)化,把他從能人
      、賢人推升成近乎神仙的角色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認(rèn)為何意

      劉備托孤給諸葛亮,不僅是看重諸葛亮舉世無雙的能力

      ,更是兩個人多年形成的默契與絕對的信任
      。首先,劉備愛才世人皆知
      。他前半生的坎坷
      ,很大程度上就是身邊沒有一個能干的謀士。在接連錯過田豫
      、陳群
      、徐庶等一干人才后,諸葛亮可以說是他最后一點希望
      。對于劉備而言
      ,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才能在刀光劍影的三國中逃出一片生天

      反觀諸葛亮

      ,他自比管仲,滿腹經(jīng)天緯地之學(xué)遇到劉備才能釋放
      。兩個人互相成就
      ,劉備給了他一個平臺
      ,他就毫無保留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華。管仲當(dāng)年忠于齊桓公
      ,諸葛亮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做出對不起劉備的事
      。他們兩個人的關(guān)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關(guān)系

      托孤白帝城公元219年

      ,劉備為了給關(guān)羽報仇,發(fā)動了遠(yuǎn)征東吳的戰(zhàn)爭
      。結(jié)果在夷陵
      ,被陸遜的一把火,把蜀漢的國運幾乎澆了個透心涼

      劉備大敗后,率軍退到白帝城駐防

      。這其實是一招妙棋
      ,既可以收攏敗軍、穩(wěn)定軍心
      ,又可以震懾東吳
      、以圖后事。

      也就是說

      ,即使退到了白帝城
      ,劉備還是期待能有反敗為勝的機(jī)會。然而天不遂人愿
      ,第二年四月
      ,劉備突染重病。彌留之際
      ,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叫來
      ,詳細(xì)地托付了一番。

      《三國志》中記載:章武三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篤
      ,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
      ,繼之以死
      !”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_認(rèn)過眼神,遇上對的人從三顧茅廬到平定益州
      ,諸葛亮陪伴劉備經(jīng)歷了從低谷到頂峰的幾乎全過程
      。諸葛亮多次力挽狂瀾,幫助劉備逐漸成為三國中貨真價實的主角

      這一路走來

      ,兩個人早已知根知底,結(jié)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就因為彼此太熟悉了
      ,他們倆的關(guān)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關(guān)系

      所以

      ,要論這世上有誰了解劉備,諸葛亮一定要比關(guān)羽
      、張飛更有發(fā)言權(quán)
      。先主剛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如果一般臣子
      ,可能會說自己一定會忠于后主
      ,安分守己,絕無非分之想之類

      但諸葛亮卻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這句話中
      ,既有舍我其誰的決絕,又有敢為人先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

      這就是劉備認(rèn)識并相信的諸葛亮

      ,一個心中只有蜀漢江山,從不考慮自己的諸葛亮

      再回到當(dāng)時的語境

      。劉備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叫到跟前
      。一個將死的老人
      ,難道就為了試探一下臣子的忠心
      ,就大老遠(yuǎn)地把人叫過來,末了還告訴自己的兒子說要“事之如父”

      任何一個父親都不能這么坑兒子的吧

      ?而從后面的故事來看,劉禪確實也做到了“事之如父”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用生命踐行了當(dāng)初與劉備的誓言。

      劉備與諸葛亮心神無貳

      ,古今無雙公元220年
      ,劉封與魏軍交戰(zhàn),結(jié)果丟了上庸
      ,跑回來向劉備請罪
      。諸葛亮勸劉備殺掉劉封,他給出的理由是:

      封剛猛

      ,易世之后終難制御
      。——《三國志》 劉備同意了
      。沒錯
      ,劉備同意了
      。常言道
      ,疏不間親。諸葛亮當(dāng)著老劉家的面讓老爸殺兒子
      ,而且這個兒子還屢立戰(zhàn)功頗有威望
      。這的關(guān)系好到什么程度才敢這么說?

      更何況

      ,劉備殺了劉封之后
      ,就再也沒提過這事,就像從沒發(fā)生過似的
      。如果不是諸葛亮一心為公無半點私心
      ,如果不是兩個人彼此信任毫無芥蒂,劉備能任由諸葛亮這么插手自己家務(wù)事嗎

      必不可少的同理心劉備就好比一個公司老板

      ,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到行業(yè)老大,但是經(jīng)營不善一直賠本
      。公司快要黃了終于盼來了諸葛亮
      ,從此一路看漲家大業(yè)大。

      好不容易有點底子了

      ,就想和同行硬碰硬
      ,結(jié)果不僅把一幫老伙計搭上了
      ,還差點又把自己搞垮了。如果沒有把公司當(dāng)作理想與追求
      ,誰會接手這個爛攤子呢

      諸葛亮就是這樣臨危受命,他明白“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是他與劉備的共同追求
      。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則是多年來兩個人同生共死
      、不分彼此的最佳注腳。

      劉備托孤對諸葛亮說了“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你認(rèn)為何意呢?

      劉備對諸葛亮說這話首先是出于真心

      ,其次不是諸葛亮代替劉禪
      ,讓諸葛亮從其他皇子中選出合適的人選。

      夷陵戰(zhàn)敗后

      ,劉備衰落
      ,希望諸葛亮孤立,輔佐劉禪
      。劉備拜托孤兒時
      ,曾對諸葛亮說:?如果嗣子能輔佐,輔佐
      ;如果沒有才能
      ,你可以自己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我覺得劉備在網(wǎng)上試過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回答不正確的話,我就殺了諸葛亮
      。這種說法顯然很奇怪

      這種程度的探詢沒有意義。哪個智商普通的人這時怎么回答

      ?即使諸葛亮變成董卓
      、曹操、司馬懿,劉備同樣得到滿意的回答
      ,也絕對不知道他們有什么異心

      劉備也是經(jīng)歷了那么多大浪的人,諸葛亮又是他一手輔佐劉禪的人選

      ,當(dāng)然知道諸葛亮的政治水平
      ,期待這樣去找出他。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
      。你在玩什么
      ?劉備不會做那樣的事。

      而且關(guān)羽

      、張飛已經(jīng)死了
      。在蜀漢集團(tuán)中,沒有一個人能代替諸葛亮
      。劉備即使看穿了諸葛亮的異心
      ,也沒能選擇這個時候。所以劉備不是測試諸葛亮
      ,而是真的放心諸葛亮
      ,或者把希望寄托在諸葛亮身上的真心話。

      但是

      ,?你自己拿也可以?這句話有和以前不同的解釋

      劉備的意思也有人用諸葛亮自己代替劉禪

      。有些人只想說這是劉禪真正沒用的話
      ,劉備希望諸葛亮能換皇子的繼位。

      之后的情況在漢代并不少見

      。當(dāng)君王德行吃虧的時候
      ,他多次被新帝免職
      。當(dāng)劉備需要直接授權(quán)給諸葛亮?xí)r
      ,可以建立新帝
      。這也是比較正常的選擇。與劉備托付給太子劉禪
      、次子劉永等的?父親丞相?也一致

      當(dāng)然劉備的意思是什么?我想如果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史料就可以確認(rèn)了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唐睿宗的劉皇后是一位什么樣的人
      2023-11-21
      唐睿宗的劉皇后是一位什么樣的人
      新都公主人物介紹:唐中宗李顯庶長女
      2023-11-19
      新都公主人物介紹:唐中宗李顯庶長女
      武則天為什么不讓養(yǎng)貓,
      2023-11-12
      武則天為什么不讓養(yǎng)貓,
      管仲:輔佐齊桓公一生有哪些貢獻(xiàn),
      2023-11-12
      管仲:輔佐齊桓公一生有哪些貢獻(xiàn),
      李清照文學(xué)成就盤點
      2023-11-12
      李清照文學(xué)成就盤點
      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為什么會被處死,
      2023-10-31
      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為什么會被處死,
      陶淵明與少年討論學(xué)習(xí)的方法:與李白鐵棒磨成針相類
      2023-10-31
      陶淵明與少年討論學(xué)習(xí)的方法:與李白鐵棒磨成針相類
      李白的故鄉(xiāng)和出生地分別在哪,
      2023-10-08
      李白的故鄉(xiāng)和出生地分別在哪,
      老子的徒弟都有什么人,
      2023-10-08
      老子的徒弟都有什么人,
      張著人物解讀(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比如說像常山趙子龍)
      2023-10-08
      張著人物解讀(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比如說像常山趙子龍)

      Copyright ? 2023-2024 大道家園 版權(quán)所有
      身體不適時請至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勿延誤

      !站內(nèi)信息時效及準(zhǔn)確性不足
      !部分文章及資料為作者提供或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愛好者學(xué)習(xí)和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