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連接漢陽區(qū)與武昌區(qū)的過江通道,位于長江水道之上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
,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志性建筑之一
,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
。
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
;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
;于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營
。
武漢長江大橋西起楚琴立交
,上跨長江水道
,東至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米
,主橋全長1156米
;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道,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
,下層為雙線鐵軌
,設計速度160千米/小時;總投資額為1.38億人民幣
。

民國2年(1913年)
,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國立北京大學(現(xiàn)北京大學)工科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帶領夏昌熾
、李文驥等13名土木門學生
,到武漢來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雖此次規(guī)劃未獲實行
,但其選址被歷史證明為十分適宜
,與此后幾次規(guī)劃選址基本相同。
民國18年(1929年)
,國民政府成立武漢特別市政府
,而劉文島就任武漢特別市市長后,再次邀請華德爾來華
,研商武漢長江建橋之事
,可惜由于建橋耗資巨大而無下文,加之國民政府正忙于應付內部軍事派系斗爭
,包括蔣桂戰(zhàn)爭
、中原大戰(zhàn)等內戰(zhàn),無暇顧及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
。
民國24年(1935年)
,鑒于粵漢鐵路即將全線建成通車,平漢
、粵漢兩路有必要在武漢連通
,原鐵道部曾考慮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鐵路輪渡,但由于武漢的長江水位漲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兩岸引橋工程較困難
,被迫擱置鐵路輪渡的方案
。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
,63歲橋梁專家李文驥聯(lián)合茅以升等一批橋梁專家
,向中央人民政府遞交了《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建議建造武漢長江大橋
,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筑。同月21日至30日
,毛澤東在北平主持召開第一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
,會議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
1950年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指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周蓓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事項
,并成立“武漢大橋測量鉆探隊”,開始大橋籌備工作
。
1953年4月1日
,經(jīng)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正式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
,對武漢長江大橋進行籌備建設等工作
。
7月,彭敏率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代表團
,帶著武漢長江大橋的全部設計圖紙及技術資料
,赴莫斯科請?zhí)K聯(lián)專家?guī)椭瑢υ摌蚪ㄔO進行技術鑒定
。
9月
,蘇方派出了25位橋梁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武漢長江大橋的方案進行了反復研究
、完善
,后應中方要求,派遣以康坦斯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為組長的28位橋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前來武漢提供技術指導
。
1954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召開第203次政務會議,會議通過《關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
,并采用蘇聯(lián)交通部鑒定意見正式批準了武漢長江大橋初步設計
;2月6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
,號召中國全國人民支援武漢長江大橋建設
。
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作為中國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動工建設。
1956年5月31日
,武漢長江大橋進行8個江心墩的施工建設
;10月,武漢長江大橋完成各橋墩下沉管柱和從管柱內向降低巖盤鉆孔的全部工作
。
1957年3月16日
,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橋墩建設工程;5月4日
,武漢長江大橋鋼梁順利合攏
,并舉行了慶祝大會;7月1日
,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最后一根鋼梁安裝
,并完成合龍工程;9月25日
,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竣工
;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交付使用
。
2002年8月至9月
,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第一次維修工作。
2015年6月3日至9日
,武漢長江大橋進行靜動載檢測工作
。
2016年3月4日至31日,武漢長江大橋進行第二次橋面維修工程
。
2018年3月17日
,為迎接第七屆世界軍運會的到來,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第七次路燈照明的更換工程
;6月13日至15日
,武漢長江大橋進行鐵路橋面的鋼軌更換工作。
2019年3月25日至4月13日
,武漢長江大橋再次進行橋面維修工程
;4月20日,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電梯進行維修工作
。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