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代皇帝對大明宮的修繕(唐朝大明宮如何被毀掉的)
大明宮是唐朝的正宮
,相當于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的地位,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40余年,歷代皇帝都會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對大明宮進行修繕改造,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唐朝歷代皇帝對大明宮的修繕
唐玄宗即位后,于開元十四年(726年)決定移杖興慶宮聽政,為方便皇帝游走于兩宮之間,同年修建了夾城復道,北起大明宮東宮墻,南沿唐長安城東郭城墻,直抵興慶宮,這使大明宮東宮墻五十米外另添一堵城墻,無疑對大明宮較大改動。翰林院和學士院在大明宮右銀臺門附近,唐置翰林,為文藝
、技術(shù)之士待詔之所,但玄宗后
,翰林地位顯著提升
,張說、陸堅
、張九齡、徐安貞等均為翰林待詔
,史載“王者尊極
,一日萬機,四方進奏
,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
。
隨著翰林的參掌機務
,其原有辦公駐地已不能滿足需求,遂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玄宗在翰林院南另置學士院,二院共同組成皇帝的私人顧問機構(gòu)
,掌握草詔權(quán)
,是唐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機構(gòu)。大明宮政治決策機構(gòu)由外朝向內(nèi)廷遷移的變化,標志著皇權(quán)的進一步集中,大唐帝國逐步由律令政治體制向高度集中的皇權(quán)體制過渡。
安史之亂后
,唐王朝財政窘迫、國庫空虛,無力承修浩大工程。忙于平亂的肅、代二帝也無暇顧及大明宮的修繕;德宗、憲宗朝
,外平吐蕃
、內(nèi)緩強蕃,國家財力狀況也有所好轉(zhuǎn)
。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含元殿迎來大修
,這次大修歷時一年多
。德宗還曾修繕過后庭內(nèi)廊、在麟德殿前增建會慶亭等
。
唐憲宗時期,史稱“元和中興”
,整修大明宮的規(guī)模較德宗時期大為增加
。憲宗剛剛登基,便詔左神策軍新筑夾城
,在宮城北面置玄化門、晨輝樓
;在宮城南門建福門外建設待漏院
,以解上朝大臣們的風雨之苦;擴建含元殿前朝堂
、開含元殿西廊內(nèi)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
,又修日華門
、通乾門,以便朝臣出入內(nèi)禁
。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憲宗在后宮太液池西側(cè)建回廊四百間;同年為滿足皇家的宗教需求
,又建西夾城
,便于通往長安城西面修德坊內(nèi)的興福佛寺
;此外
,他還在東內(nèi)苑“浚龍首池,起承輝殿
,雕飾綺煥,徙植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在北部禁苑“浚魚藻池”
。以滿足日常游樂。
唐憲宗死后
,藩鎮(zhèn)割據(jù)日益嚴重,宦官當權(quán)
,黨爭不斷
,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起居聽政于大明宮的八位皇帝都懷有恢復大明宮美好光華的愿望,但是捉襟見肘的國庫已無法支出修繕的經(jīng)費
。唐穆宗修建“百尺樓”
,引起朝臣不滿,“內(nèi)外多事
,土木之工屢興,物議喧然”
。
唐敬宗即位后
,在大明宮中拆舊立新,建清思殿
,“用銅鏡三千片,黃
、白金薄十萬番”
,并在清思殿前院開辟馬球場,終日擊球
,樂此不疲。
唐武宗崇道
,剛登基便在麟德殿修道場,并搭起一座高高的“九天壇”,親受法口 ;會昌元年(841年)
、五年(845年),修建靈符應圣院于龍首池
、望仙臺
。
唐朝大明宮如何被毀掉的
大明宮的毀滅并不是由于自然和地質(zhì)環(huán)境而造成的
,而是人為的故意損毀
!? 從大明宮挖掘的遺跡來看,有明顯的火燒痕跡
。要證明現(xiàn)場有沒有經(jīng)歷過火燒,就要看磚瓦的顏色
,如果是被火燒過
,殘留下的磚瓦就是紅色或者黑色的焦痕。大明宮的火燒范圍很廣
,說明這里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場大面積的燒殺。? 大明宮的消失是由于人為的損毀
?
!那么究竟是誰踏破了這座曾經(jīng)固若金湯的城池宮殿呢?? 到了唐朝晚期
,由于政治的腐敗
,宮廷的斗爭,使得民不聊生
,大唐江山已經(jīng)搖搖欲墜,就在這時
,一支由黃巢帶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踏入了長安城
,踏進了這個曾經(jīng)只有君王將相才能進入的皇家禁地——大明宮。隨著起義戰(zhàn)爭的打響,大明宮就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這場起義一把大火點燃了大明宮,這就是我們發(fā)現(xiàn)遺址中為什么有火燒的痕跡。雖然這場戰(zhàn)爭帶給大明宮的是一場巨大的劫難,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導致大明宮的消失毀滅并不只是這一場劫難,而是經(jīng)過多次的浩劫。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大明宮里到處有地磚被撬,石像被搬走的歷史遺跡。? 黃巢為何要火燒大明宮后,還要進行搶劫式的掠奪呢?這些地板石塊又有何用處呢?? 據(jù)文獻記載,黃巢攻打進長安城后不久,多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長安城就再也沒有消停的時候,今天這個被趕走,明天那個又攻入,大明宮此時也成為了一座廢城。最終,后唐大將朱溫在洛陽謀朝篡位,自成為帝,臨走時,命令將領撬走大明宮里的一磚一瓦
,移去了洛陽
。? 要說這大明宮里最遺憾的事
,當然就屬大明宮的毀滅了。經(jīng)歷了多次浩劫
,曾經(jīng)富貴奢華的大明宮變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廢墟之城
。經(jīng)過了上千年的塵土掩埋,這座宮殿也就完全消失在了地平線上。但是站在今天的這片廢墟上,我們似乎還能依稀看到盛唐時代那段輝煌絢爛的歷史印記。
唐朝大明宮如何被毀掉的?
在歷史上
,大明宮被毀過很多次的,第一次還是唐玄宗那個年代,也就是名噪一時的安史之亂。在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玄宗急急忙忙的跑四川去了皇帝跑了之后,長安一片混亂,安祿山很快攻下了潼關(guān),潼關(guān)是守長安最后一道門檻。之后,安祿山便派孫孝哲帶兵殺進了長安城,在城內(nèi)留守的士兵毫無還手之力,安祿山的軍隊本來對長安城就沒有啥好感,燒殺搶掠幾乎整個長安城都成為了廢墟,大明宮自然也逃不過被毀的命運。
第二次黃巢起義
,這次起義不單單是農(nóng)民起義,別的勢力也混在其中。黃巢軍不就攻破了潼關(guān),也直接殺入了長安城,此時已經(jīng)更換了皇帝,新皇帝唐僖宗和以前的皇帝一樣,跑去了四川避免戰(zhàn)爭。黃巢占領了長安城幾年的時間,自立為大齊皇帝,攻破長安城的時候戰(zhàn)火必然會殃及到大明宮
,只不過這次的破壞沒有前面和后面那么嚴重
。
第三次是最關(guān)鍵的一次,朱溫把整個長安城都給燒了
,大明宮包含其中
,并且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城里。后來昭宗不愿意聽他的話
,就被朱溫殺了
,換了個傀儡皇帝,再后來
,朱溫覺得還是自己當皇帝比較省事
,于是逼迫皇帝讓位,他在開封稱帝了,改國號為梁,史稱后梁,歷史上稱為后梁太祖。
,F(xiàn)在大明宮國家遺址也已對大眾開放了,后期的挽救不錯的,所以想去旅旅游散散心看一看那個偉大王朝的背影就來大明宮吧。
整個長安城最后就這么被毀了,包括那座無比輝煌的大明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求唐朝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內(nèi)部布局,要詳細一點,最好有圖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
、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nèi)”
。其中“大內(nèi)”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
,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
,南北長1492米
,面積約1.92平方公里
。宮內(nèi)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后寢和苑囿三塊區(qū)域
。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
,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
,東西兩側(cè)建有官署
。后寢的主殿是兩儀殿
,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
、甘露殿、神龍殿
、安仁殿等殿堂
。苑囿位于宮殿最后部,有亭臺池沼等
,其北的宮墻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fā)生在此
。由于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
,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后
,認為這里比較潮濕,于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
大明宮位于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
大明宮位于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
。宮殿建于貞觀八年(634年)
,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nèi)”
。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
、含元殿
、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
,后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nèi)庭,分布著麟德殿
、三清殿
、大福殿、清思殿等數(shù)十座殿宇樓閣
。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
,面積約3.2平方公里
,是“三大內(nèi)”中最大的一座
。
興慶宮位于外郭城的東部
興慶宮位于外郭城的東部
,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
,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
。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并周圍的邸宅和寺院
,于十六年(728年)竣工
,稱為“南內(nèi)”。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筑宮墻和城樓
,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墻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
,南至芙蓉園的夾城
,方便宮內(nèi)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
,盛唐后地位降低
,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
。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
,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
,面積約1.35平方公里
,規(guī)模在“三大內(nèi)”中最小
。宮墻四面設門
,正門興慶門在西墻偏北處。宮內(nèi)以園林為主
,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
,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zhì)
。其南部主要是龍池
,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
、沉香亭等亭臺樓閣。北部有興慶殿
、南薰殿
、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
。唐末興慶宮毀于戰(zhàn)火
,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
,并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
大明宮
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
大明宮
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
、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
大明宮含元殿
唐長安大明宮建于太宗貞觀八年(634),是唐代主要朝會宮殿之一
大明宮含元殿
唐長安大明宮建于太宗貞觀八年(634),是唐代主要朝會宮殿之一
。含元殿是大明宮前殿,遺址現(xiàn)已發(fā)掘并經(jīng)復原研究
。殿在臺地南緣
,高出平地15.6米,雄踞于全城之上
,前景開闊
。殿身面闊十一間
,67.33米
,進深四間,29.2米
,面積1966平方米
,與明清北京紫禁城正殿太和殿相近。殿單層
,重檐廡殿頂
,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廊道左右兩端南折
,與建于高臺上的翔鸞
、棲鳳二閣相連
。整組建筑圍成凹字
,好似雄鷹展翅,既是宮闕,也是主要大殿。含元殿是中國最偉大的殿堂,氣魄宏大,性格輝煌而歡樂,體現(xiàn)了一種高昂灑脫、豪健爽朗的文化格調(diào),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藝術(shù)水平。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nèi)最宏偉的建筑。殿前東西兩側(cè)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余米。
大明宮在唐末遭到破壞。遺址內(nèi)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跡,現(xiàn)尚可清楚地看見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nèi)最宏偉的建筑。殿前東西兩側(cè)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余米。
大明宮在唐末遭到破壞。遺址內(nèi)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跡,現(xiàn)尚可清楚地看見
。
唐代太極宮
太極宮建于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nèi)。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于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jù)考古實測并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墻即是外郭城的北墻的一部分,西墻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墻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墻的北部所壓;南墻則在今西安城內(nèi)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臺”恰在宮城南墻之上;東墻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nèi)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jīng)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nèi)苑,東墻外為興安門街,西墻外為芳林門街
唐代太極宮
太極宮建于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nèi)。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于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jù)考古實測并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墻即是外郭城的北墻的一部分,西墻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墻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墻的北部所壓;南墻則在今西安城內(nèi)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臺”恰在宮城南墻之上;東墻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nèi)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jīng)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nèi)苑,東墻外為興安門街,西墻外為芳林門街
,宮城中太極宮
、東宮、掖庭官南北宮墻長度“相齊”
,即南北宮墻長度相同
。
宮城城墻為夯土板筑
宮城城墻為夯土板筑
,墻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
,墻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墻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
。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
。3米)
,墻基寬9米一12米來看
,構(gòu)筑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東
太極宮東
、西
、南
、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
。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為承天門,左永安門,右長樂門;西面和北面各開有二個城門,西為嘉猷門、通明門,也是掖庭宮的東門;北為玄武門、安禮門;東面通向東宮只開有一個城門,名通訓門,也就是東宮的西門。東宮南北尚開有四個城門,南面二門
,為廣運門
、重明門、永春門;北面一門名玄德門
。掖庭宮因為宮女所居
,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
,西面門只稱西門
,無他名。
在所有的這些城門當中
在所有的這些城門當中
,最重要的莫過于承天門了
。承天門位于太極宮南墻的正中
,門址在今西安城內(nèi)蓮湖公園南側(cè)
。據(jù)考古探測其東西殘存部分尚長41.7米
,已發(fā)現(xiàn)三門道
,中間門道寬8.5米,西側(cè)門道寬6.4米
,東側(cè)門道寬6·4米,門道的進深為19米
。門址底下皆鋪有石條和石板
,建筑極其堅固。門上有高大的樓觀
,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門前有廣三百步的宮廷廣場
,南面直對朱雀門
、明德門,寬約150米一
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
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
,位置十分重要
。承天門為太極宮的正門
,是封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
。如元旦、冬至
,設宴陳樂都在此處進行
。朝廷遇有赦宥
,或除舊布新
,或接待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門聽政
。像唐太宗冊李治為皇太子
、睿宗即皇帝位
、玄宗受吐蕃宰相尚欽藏獻盟書等
,都在此舉行大朝會。承天門樓還是皇帝歡宴群臣之處
。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
,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
,并向
樓下拋撒金錢
樓下拋撒金錢
,讓百官爭拾。
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
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
,亦以其重要的政治
、軍事地位稱雄當時
。其地居龍首原余坡
,地勢較高,俯視宮城
,如在掌握:是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
、齊王李元吉的“玄武門之變”就發(fā)生在這里。貞觀十二年(638年)
,太宗李世民又下令
,于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wèi)將軍領之
,其兵名之飛騎,后經(jīng)不斷擴充
,從百騎
、千騎到萬騎,武則天垂拱元年改為左右羽林
軍
軍
,因此
,這里成了中央禁軍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歷次宮廷政變的策源地
。神龍元年
,張柬之翦除張易之兄弟
、景龍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
、唐隆元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翦除韋后等三次宮廷政變均發(fā)生在這里
,這與左右羽林軍的布設以及爭奪禁軍主力的較量有很大的關(guān)系。當然
,在平靜之時這里仍然是皇帝舉行盛宴
、歌舞升平的重要場所。
貞觀十四年(640年)
貞觀十四年(640年)
,太宗曾于玄武門宴群臣及河源王諾曷缽,“奏倡優(yōu)百戲之樂”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二月已丑
,中宗登玄武門樓觀宮女分朋拔河為戲,并“遣宮女為市肆
,鬻賣眾物
,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
,因為忿爭
,言辭猬褻。上與后觀之
,以為笑樂”
。
太極宮宮內(nèi)布局也非常講究
太極宮宮內(nèi)布局也非常講究
,嚴格按照古代宮室建筑原則執(zhí)行。宮內(nèi)主體建筑采用“前朝后寢”的原則
,以朱明門、肅章門、虔化門等宮院墻門為界,把宮內(nèi)劃分為“前朝”和“內(nèi)廷”前后兩個部分。朱明門、虔化門以外屬于“前朝”部分,以內(nèi)則為“內(nèi)廷”部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扒俺辈糠钟职凑铡吨芏Y》“三朝制度”進行布局。以宮門承天門及東西兩殿為外朝,是“舉大典,詢眾庶之處”;以太極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 ,視朝聽政
。另外
,皇帝登基,冊封皇后
、太子
、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jié)等也多在此殿舉行
。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宮和興慶宮
,但每遇登基或殯葬告祭等大禮
,如德宗、順宗
、憲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儀仍移于此殿進行,它在長安三內(nèi)諸殿中地位最尊。為行事方便,在太極殿的東側(cè)設有門下內(nèi)省、宏文館、史館,西側(cè)設有中書內(nèi)省、舍人院,為宰相和皇帝近臣辦公的處所,以備皇帝隨時顧問和根據(jù)皇帝旨意撰寫文書詔令。最后,以內(nèi)廷地區(qū)的兩儀殿為內(nèi)朝,是帝王與宗人集議及退接大夫之處。二儀殿因在禁內(nèi),只有少數(shù)大臣可以人內(nèi)和皇帝商談國事,故舉止較為隨便,這里也經(jīng)常是太宗歡宴大臣與貢使之處,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它是太極宮內(nèi)第二大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皟?nèi)廷”部分也就是“后寢”,在唐代即所謂“北人虔化門,則宮內(nèi)也”其中兩儀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為唐代皇帝進行日常統(tǒng)治活動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區(qū)。全宮在整個建筑布局上仍然與整個長安城總體布局相一致,以中軸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南北排列
,處于全宮的中部,其他殿院與閣門分布于兩側(cè),左右對稱;這就從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這些象征封建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殿門的重要地位。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第一處大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整個構(gòu)成都城長安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其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筑,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nèi)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第一處大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整個構(gòu)成都城長安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其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筑,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nèi)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
,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來。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
,還曾在此殿聽政
,可見地位也不一般。 ’ 凌煙閣因功臣圖形于其中而有名
,它是功臣的畫像閣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
、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
,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
。這就是所謂的“凌煙 閣二十四功臣”。其實唐代圖形功臣于此閣共有三次
,除貞觀年間的一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