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經(jīng)典網(wǎng)

      桂枝甘草湯原文,桂枝甘草湯功效,加減運用醫(yī)案

      中醫(yī)基礎常識 >偏方秘方

      道醫(yī)  2023-06-25 10:29:21

      【桂枝甘草湯原文】

      發(fā)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桂枝甘草湯組成】

      桂枝12g ? 炙甘草6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煎30分鐘,約200ml

      ,頓服。

      【主治】

      汗出過多后心悸

      【加減】

      兼煩躁不安者

      ,加龍骨、牡蠣

      【禁忌】

      1.心悸

      ,兼喜冷、口苦
      、脈數(shù)者
      ,忌之。

      2.心悸

      ,仍汗出不止
      ,脈虛而不調(diào)者,忌之

      3.心悸

      ,兼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陽虛水飲為患者
      ,忌之

      【類方】

      1.真武湯:同為治心悸之方。不同者

      ,真武湯證之心悸
      ,為陽虛陰盛,水氣凌心
      。本證心悸為汗出過多
      ,心陽受損,陽虛程度較真武湯證為輕

      2.炙甘草湯:同可治心悸

      。不同者,炙甘草湯證之心悸為氣血兩虛
      ,必有神疲少氣
      、脈細結(jié)代等虛勞見癥。

      3.小建中湯:同可治心悸

      。不同者
      ,小建中湯證屬虛勞,呈心悸而煩
      ,其悸已久
      ,必有腹痛,脈弦。本證心悸系新病
      ,為汗后引發(fā)
      ,按之可減。

      【桂枝甘草湯運用】

      1.心臟瓣膜病

      、神經(jīng)性心悸亢進
      、神經(jīng)衰弱、貧血
      、恐怖性心悸
      。(《古方臨床之運用》)

      2.心悸而痛,時汗出

      ,六脈微緩
      ,舌苔白滑。(《福建中醫(yī)藥》1964;5:封3)

      3.加石菖蒲治過汗后耳聾

      。伴心悸
      ,畏寒,舌淡紅
      ,脈細軟
      。(《新中醫(yī)》1989;11:43)

      4.大汗后失眠。兼面青

      ,蜷臥
      ,少言少食,脈弦細
      ,舌淡苔少
      。(《名方廣用》)

      【桂枝甘草湯淺議】

      此溫補心陽之方也,臨床使用以汗后心悸

      ,喜溫喜壓為對象

      汗為心液,由陽氣蒸化津液而成

      。若汗法不當
      ,汗出過多
      ,可致心陽虛損
      ;奪汗者亡血,亡血則體液減少
      。陽氣虛弱
      ,復又體液減少,心臟必奮力搏動
      ,臨床表現(xiàn)心胸空虛
      ,外應之虛里跳動不寧,喜捂按心窩,腹中上沖急迫
      ,有似奔豚
      ,脈來促急,重按不足
      ,腹軟無力
      ,舌質(zhì)淡潤,苔薄白等癥狀
      。桂枝辛溫
      ,合甘草辛甘化陽,溫陽補虛
      ,心陽得復
      ,則悸動自止。若心陽虛弱
      ,心神不安
      ,癥見易驚恐,疑慮
      ,煩躁
      ,自汗乏力,精神抑郁
      ,沉默寡語
      ,失眠眩暈,手足不溫
      ,喜熱畏寒
      ,或陽痿遺精,舌淡白潤
      ,脈細緩無力者
      ,則需加龍骨牡蠣治之。

      發(fā)汗過多

      ,致體液減少
      、陽氣虛弱而心悸。由此推演
      ,嘔吐劇烈
      ,下泄無度,及大失血
      ,皆可致陽氣虛弱而悸
      。陽氣虛弱亦不僅心悸一癥,頭暈
      ,耳聾
      ,失眠,脈微細,但欲寐
      ,倦怠懶言
      ,喜溫畏寒,動則短氣
      、汗出亦為應有之癥
      ,故皆可用桂枝甘草湯治之。

      汗多致心悸者

      ,分陽氣虛及氣陰虛兩類
      。本方宜于陽氣虛弱而未至亡陽者。若出現(xiàn)四肢厥逆
      ,冷汗淋漓
      ,則需四逆輩回陽救逆,而非本方所能勝任
      。氣陰虛之心悸
      ,當有舌紅口干,思飲思冷
      ,脈來細數(shù)
      ,多見于暑夏,為生脈散所主之證也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桂湯
      、苓桂棗甘湯
      、苓桂術(shù)甘湯皆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其證皆悸
      ,可見本方為治悸之祖方也

      【桂枝甘草湯醫(yī)案】

      1.驚悸

      潘某,40歲

      ,其夫因肝硬變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谀翅t(yī)院。潘衣不解帶
      ,晝夜奉侍
      ,已四月有余。一日
      ,夫食道靜脈破裂
      ,吐血盈盂
      ,瀕于危境
      。某目睹其狀,肝膽倶裂,驚魂幾絕
      。從此心悸失眠
      ,眩暈眼花,稍有風吹草動便惕惕驚悸
      ,汗出如涌
      ,脛膝酸軟,難于自持
      。自顧不暇
      ,焉能侍夫。

      望其面色無華

      ,槁項黃馘
      ,蹙眉不展,珠淚黏睫
      ,臂手抖顫
      ,不能自已,舌淡紅
      ,苔薄白
      。詢知畏寒喜溫,四末發(fā)冷
      ,腰脊酸痛
      ,納谷無味,口干澀
      ,不思飲
      ,大便二三日一行。切其脈
      ,沉弦細
      ,且有關前一動,復關后一動之感
      。診其腹
      ,心下、當臍悸動

      夫沉疴不起

      ,心為之瘁,形為之疲
      ,歷時已久
      ,心力并耗,陽氣大虛也
      。復因吐血之驚
      ,致心無所倚而悸
      ,神無所歸而搖,汗無所固而泄。本應舒肝安神
      ,補心養(yǎng)血
      ,標本兼治,然弋人治繳
      ,旦暮望獲
      ,故溫心陽,寧驚悸是為首要
      。擬:

      桂枝6g 炙甘草10g 龍骨30g 牡蠣30g 三劑

      二診:心悸

      、汗出、顫抖減輕
      ,畏寒
      、睡眠好轉(zhuǎn),仍頭眩暈
      ,眼模糊
      ,胸滿嘆息,舌脈同前
      。此心陽得溫
      ,肝郁未解也,擬上方合小柴胡湯治之:

      桂枝6g 龍骨30g 牡蠣30g 柴胡12g 半夏12g 黨參10g 炙甘草10g 生姜6g紅棗6g 三劑

      三診:諸癥均有減輕而未盡愈

      ,以夫危若朝露
      ,故一時難愈也。囑守方續(xù)服
      ,并寬言相慰

      2.心悸

      李某,女

      ,54歲
      。本有肝咳夙疾,近復事不遂心
      ,肝氣郁結(jié)
      ,肝木犯胃,嘔吐四日不止
      ,且頻繁而劇烈
      。每嘔吐發(fā)作,汗水淋漓,頭發(fā)盡濕
      ,胃液
      、膽汁盡皆吐凈,仍干嘔不已
      。肢體倦軟如泥
      ,精神疲憊不支
      。某醫(yī)院謂神經(jīng)性嘔吐、中度脫水
      。補液、鎮(zhèn)吐三日
      ,嘔吐始止
      。自知神疲少氣非一日可復,惟心之動悸難以得忍
      ,下床稍動即筑筑不寧
      。故雙手捂按心下以求輕快,不敢稍懈也
      。觀其舌象
      ,淡白潤滑。診得脈來弦細無力
      ,皆一派陽氣不足之癥

      汗為心液,由陽氣蒸化津液而成

      。嘔吐劇烈
      、汗出過多,心陽受損,故悸動不寧
      ,喜手捂按
      。桂枝甘草湯為振奮離宮、汗多心陽虛損之治方
      ,遂擬:

      桂枝10g 炙甘草5g? 一劑

      患者疑方藥輕簡

      ,不能中病。余謂方證相吻
      ,定有奇效
      ,力催速服,已而果然
      。善后方擬炙甘草湯

      相關文章:

      桂枝甘草湯治療月經(jīng)期心動過緩

      傷寒論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65)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發(fā)汗后而變他病為誤治
      ,發(fā)汗藥辛溫
      ,助疏泄而傷收斂,氣血出于表而虛于里(中)
      ,說明發(fā)汗不當
      ,傷氣血而中氣虛
      ;臍下悸,欲作奔豚
      ,臍周為大腸位置
      ,可理解為大腸悸動,有欲作奔豚的感覺
      ;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參考五苓散方病機為中虛寒不運肺燥熱不降,茯苓甘草湯方(苓桂姜甘湯)胃寒水不運化
      ,以及桂枝甘草湯方中氣虛寒心氣不足
      ,苓桂棗肝湯方亦為健運中氣,加大棗生陰津
      ,用茯苓祛濕行水之方


      該條發(fā)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為大腸悸動
      ,說明中氣不運濕盛
      ,濕旺氣郁,津液不行
      ,氣血虛
      ,手陽明經(jīng)氣血虛不升,大腸腑氣血積聚而悸動
      ;‘ 臍上筑者去白術(shù) ’即是說大腸筑動不安
      ,大腸性燥,白術(shù)橫燥所以不宜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茯苓入胃經(jīng)
      ,健脾滲濕利水;桂枝甘草健運中氣
      ;大棗補陰津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
      ,減二升
      ,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2)

      ……

      桂枝的臨床應用

      治療風寒

      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

      、無汗均可應用
      。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
      、生姜
      、大棗等同用,以調(diào)和營衛(wèi)
      ,如桂枝湯
      。表實無汗者
      ,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
      ,以增強發(fā)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治療風濕

      用于風濕痹痛

      、胃寒腹痛、經(jīng)閉
      、痛經(jīng)
      。風濕痹痛,肩臂肢節(jié)冷痛
      ,常與附子
      、生姜、甘草等同用
      ,以溫經(jīng)散寒止痛
      ,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
      ,喜溫喜按
      ,常與飴糖、白芍
      、生姜等同用
      ,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
      。血寒瘀滯
      ,經(jīng)閉腹痛或痛經(jīng),常與當歸
      、川芎
      、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jīng)散寒
      ,活血通經(jīng)
      ,如溫經(jīng)湯
      。心悸脈結(jié)代,常與炙甘草
      、人參等同用
      ,如炙甘草湯。

      治療痰飲癥和膀胱蓄水

      用于痰飲證和膀胱蓄水

      ,心脾陽虛
      ,水濕內(nèi)停,胸脅脹滿
      ,咳逆頭暈等痰飲證
      ,常與白術(shù)、茯苓
      、甘草同用
      ,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
      ,如苓桂術(shù)甘湯
      。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
      、澤瀉
      、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
      ,如五苓散
      。心陽虛,發(fā)汗過多
      ,常與甘草同用
      ,如桂枝甘草湯。


      桂枝配細辛

      桂枝入心

      、肺兩經(jīng)
      ;細辛入心、肺
      、肝
      、腎四經(jīng);兩藥合用
      ,加強溫經(jīng)通痹
      ,通心開竅之功,古人認為血不通五臟不安
      ,桂枝
      、細辛皆通心腎,可安五臟、通精氣

      桂枝配甘草

      以桂枝配甘草(炙甘草湯主方)

      ,能益精養(yǎng)氣,通九竅而利百脈
      ,主治心動悸
      、脈結(jié)代。

      桂枝配蒼術(shù)

      以桂枝搭配蒼術(shù)

      ,能溫陽利水以化痰飲

      桂枝配龍骨、牡蠣

      若以桂枝配以龍骨

      、牡蠣
      ,能治療虛勞失精諸癥候,治療胸痹心悸證


      桂枝藥膳

      桂枝湯


      桂枝(去皮)三錢(9克)

      ,芍藥三錢(9克),生姜三錢(9克)
      ,大棗(切)十二枚(3枚)
      , 甘草二錢(炙
      ,6克)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fā),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漸漸惡風
      ,翕翕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上五味
      ,細切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
      ;服巳須臾
      ,吸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
      ,上五味,各等分
      ,末之
      ,煉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止,加至三丸

      現(xiàn)有中成藥桂枝茯苓丸

      ,與古方類同,該丸主要用來化瘀生新
      ,調(diào)和氣血
      。具體服法可以遵照醫(yī)囑或藥品說明書上服法。

      桂枝茯苓膠囊


      桂枝茯苓膠囊處方來源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全血粘度,緩解子宮痙攣
      、鎮(zhèn)痛等作用
      ,能活血化瘀,緩消征塊
      ,用于治療婦科血瘀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醫(yī)學臨床廣泛用于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及其包塊
      、子宮內(nèi)膜不規(guī)則剝脫之功血
      ,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卵巢囊腫
      、痛經(jīng)等

      桂枝龍骨牡蠣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龍骨湯
      、桂枝牡蠣湯
      、龍骨牡蠣湯。取桂枝
      、芍藥
      、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
      ,大棗12枚
      ,龍骨、牡蠣各45克
      。上七味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分三次溫服
      。可振奮心陽
      ,調(diào)陰陽
      ,和營衛(wèi),兼固澀精液

      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取桂枝12克,芍藥9克
      ,甘草6克
      ,麻黃12克,生姜15克
      ,白術(shù)15克
      ,知母12克
      ,防風12克
      ,附子10克(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蚬鹬?5克
      ,芍藥18.5克,甘草12.5克
      ,麻黃12.5克
      ,生姜12.5克,白術(shù)30克
      ,知母25克
      ,防風25克,附子12.5克
      。以水700毫升
      ,煮取210毫升,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
      。能祛風除濕
      ,通陽散寒,佐以清熱
      。主治諸肢節(jié)疼痛
      ,身體尪羸,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者。

      桂枝生姜枳實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取桂枝/生姜各9克
      ,枳實5枚,以水600毫升
      ,煮取300毫升
      ,分三次溫服。能通陽散寒
      ,開結(jié)下氣
      。主治寒邪或水飲停留于胃,向上沖逆
      ,心下痞悶
      ,并向上牽引疼痛者。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

      ,方劑組成為:飴糖(30克)
      ,桂枝(9克),芍藥(18克)
      ,生姜(9克)
      ,大棗(6枚),炙甘草(6克)
      。能溫中補虛
      ,和里緩急,主治中焦虛寒
      ,肝脾不和證
      。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
      ,神疲乏力
      ,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
      ,虛煩不寧
      ,面色無華
      ;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脈細弦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
      、神經(jīng)衰弱
      、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fā)熱等屬中焦虛寒
      ,肝脾不和者

      外用治凍瘡

      桂枝60g,加清水1000ml

      。武火煎煮
      ,煮沸后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
      ,不燙傷皮膚為度
      ,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舊湯復煎使用)即將患 肢浸于藥液中
      ,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
      。每次大約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上一頁全文完(共 12888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2022-5-25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真武湯治療驚悸半個月

      2022.02.24女性

      ,40歲

      驚悸半個月


      患者訴半個月前出現(xiàn)心悸,心慌
      ,心煩
      ,大便稀,口干
      ,納可,能入睡
      ,四逆
      ,一冷就覺得心悸,肌肉跳動
      ,不固定
      ,舌淡苔白
      ,脈沉細。

      中醫(yī)辨證:太陰病
      ,水飲上沖
      ,心陽不振。

      擬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真武湯


      桂枝20g,炙甘草10g
      ,龍骨45g
      ,牡蠣45g,熟附子15g
      ,茯苓30g
      ,白芍10g,生姜10g
      ,麩炒白術(shù)20g
      ,中藥5付,每天一劑
      ,沖服(煎法)
      ,口服。

      03.01上癥
      ,心悸明顯減輕
      ,大便成型,口干減
      ,四逆明顯減輕
      ,肌肉跳明顯的好轉(zhuǎn),脈沉細
      ,舌淡苔白
      ,守上方加肉桂6g。

      05.23因為咳嗽就診
      ,訴上癥已


      患者大便稀,四逆
      ,一冷就覺得心慌
      ,肌肉跳動,舌淡苔白
      ,脈沉細
      ,為太陰病,里虛寒


      肌肉跳動
      ,陽虛水飲


      口干,為津不上承


      心悸
      ,心慌,為沖逆于心
      ,心陽不振而引起


      心煩,為陽虛心煩
      ,不是少陽
      、陽明心煩,也不是梔子豉湯的心煩


      《傷寒論》第64條:發(fā)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適用于不論是汗、下
      、吐等各種誤治造成的津液大傷
      ,氣上沖是重要的特征。

      一些人誤認為桂枝辛溫發(fā)汗
      ,津傷后出現(xiàn)陰虛證
      ,則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會用桂枝
      ,甚則不能真正理解《傷寒論》


      這首方子,從六經(jīng)層面來說
      ,屬于太陽病
      ,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心下悸欲得按而無里實證者,水飲心悸的厲害
      ,平時我會加上茯苓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在桂枝甘草湯基礎上加上龍牡起到潛降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

      真武湯:真武湯
      ,運用于陽虛水犯
      ,在經(jīng)方醫(yī)學體系里面,屬于少陰太陰合病
      ,在臨床中運用比較多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頭眩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本方證的辨證要點:頭暈心悸
      ,下肢浮腫或痛,脈沉者


      本方為少陰太陰合病


      心下悸、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不利
      、腹痛下利或嘔者,都是應用本方的重要依據(jù)


      我運用在頭暈/眩暈
      ,失眠比較多,加減比較多的是真武湯加龍牡
      ,起到溫陽利水潛降的作用


      真武湯,本方有溫陽利水
      ,健脾蠲飲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滲利水,主治心下動悸


      白術(shù)健脾去濕
      ,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溫燥熱,可以溫通十二經(jīng)絡
      ,有振奮元陽
      ,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嘔散飲
      ,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陰利水,和營除痹


      這五味藥互相配伍
      ,互相監(jiān)制,不但可以協(xié)同發(fā)揮溫陽利水
      ,健脾蠲飲的功效
      ,而且相互之間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與真武湯合用
      ,往往起到很好效果
      ,溫陽利水潛降安神,我常用于治療頭暈
      ,頭痛
      ,心悸之心律失常,失眠


      林佳明
      ,來自廣西

      桂枝甘草湯的藥方用法與方義體會

      水煎分三次溫服 (成人常用劑量: 10劑)
      汗出過多,內(nèi)傷心陽

      ,心中陽氣受損則心下悸動
      ,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
      。方中用桂枝入心
      ,辛溫助陽,甘草甘溫益氣
      ,再助心中陽氣復生
      。二藥合用,辛甘化陽
      ,陽復而陰濟
      ,使心得以安寧。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卷第七,腹脅疼痛-神保丸
      2023-09-22
      卷第七,腹脅疼痛-神保丸
      卷第三,積聚凝滯五噎膈氣-枳殼散
      2023-09-22
      卷第三,積聚凝滯五噎膈氣-枳殼散
      卷第一,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勝金丸
      2023-09-22
      卷第一,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勝金丸
      、酒渣鼻_中藥偏方.png" alt="一、酒渣鼻_中藥偏方">
      十三
      、老婦行經(jīng)_中藥偏方.png" alt="十三、老婦行經(jīng)_中藥偏方">
      二十八
      、兒童手足凍瘡_中藥偏方.png" alt="二十八、兒童手足凍瘡_中藥偏方">
      十一
      、坐骨神經(jīng)痛_中藥偏方.png" alt="十一、坐骨神經(jīng)痛_中藥偏方">
      5.清魂散
      2023-09-22
      5.清魂散
      4.托里溫中湯
      2023-09-22
      4.托里溫中湯
      27.妙香散___十五
      、瀉火之劑
      2023-09-22
      、瀉火之劑.png" alt="27.妙香散___十五、瀉火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