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
,尋訪名師,研究學(xué)問
,研究人生
。他的知識面廣,上知天文
,下曉地理
,博古通今
。在太學(xué)里,也從不因自己是大官員的子弟而傲視同窗
,同學(xué)們與他多年共學(xué),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兒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磥砝罟套詫W(xué)生時代起就不同凡響。他又結(jié)交四方有志之士
,很多讀書人慕名而向他求學(xué)
,他并不急于功名。當(dāng)時的司隸校尉五次推舉他做孝廉
,益州刺史又舉他做茂才
,他都沒有答應(yīng)和接受,有的官府連連召他去做官
,他也托病退去
。他不愿在學(xué)業(yè)未成之前,過早地踏入宦海
。他雖然不急于去朝中做官
,但他還是不斷掛牽著國家大事,對于當(dāng)時外戚宦官專橫造成的腐敗政治
,更是憂心忡忡
。王綱失墜,擅政不行
,每每想到這些
,他心中就難以平靜。那時梁冀的父親梁商已掌握朝廷實權(quán)
,并精心培植梁家勢力
。就李固的氣質(zhì)和個性來說,對這種外戚專權(quán)的局面又怎么按得住呢
?他自己要勇于參與朝政
,也勸導(dǎo)別的有識之士不要在黑暗勢力面前退縮。
賞析:飽含激勵勸勉情
,扶危傾室言語真
《遺黃瓊書》這封信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李固寫給隱士黃瓊的信
。黃瓊(86年—164年),字世英
,安陸(今湖北云夢)人,漢順帝時官至尚書仆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傅蹠r,梁冀伏誅
,他卻因未阿附梁冀,拜為太尉
。東漢后期,朝政紛亂
,有識之士希望能聚集英才,參與治政
,挽回頹勢
,因此紛紛向朝廷薦才
。黃瓊也被推薦
,受漢順帝之召。當(dāng)時
,黃瓊受征召將到洛陽,卻稱病不進(jìn)
。作者采取委婉的規(guī)勸和強(qiáng)烈的激將法
,成功地說服了他
。作者在開篇之初
,就提出這件事,以“豈即事有漸
,將順王命乎”暗示黃瓊有意為政,有做出一番事業(yè)的志向
。緊接著指出
,圣賢所重視的是“不夷不惠
,可否之間”
,也就是要求黃瓊不應(yīng)該過分狹隘,不要對君主過于挑剔
,那樣只會使自己喪失建功立業(yè)的機(jī)會
,“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委婉的勸誡黃瓊“若當(dāng)輔政濟(jì)民,今其時也”
,鼓勵他抓住時機(jī)
,一展宏圖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
,李固對黃瓊也使出了這一招。他一面勸誡黃瓊抓住時機(jī)
,另一方面又舉樊英、胡元安
、薛孟嘗、朱仲昭
、顧季鴻等處士的功業(yè)平常,“純盜虛聲”
,引用俗語:“峣峣者易折
,曒曒者易污”
,比喻名望高
,過于傲慢
,容易受到打擊和中傷
;引用典故“《陽春》之曲
,和者必寡”
;提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使用激將法,激勵黃瓊要名副其實
,要“弘此遠(yuǎn)漠”“一雪此言”。這封信
,情詞懇切
,語言質(zhì)樸,簡單自然
,因此產(chǎn)生了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
;同時
,又條理清晰
,層次分明,邏輯嚴(yán)密
,具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
。這封信娓娓道來,以理服人
,以情動人
,柔中帶剛
,故而達(dá)到了預(yù)期的目的
。黃瓊收此信后
,立即動身入京
,后來黃瓊果然對朝政的建設(shè)起到了相當(dāng)大的作用
,官至太尉、司空
。做出了“令眾人嘆服”的政績
。這封信對魏晉以后的書信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劉毓慶評論說:“此書雖簡短
,但說服力強(qiáng),柔中帶剛
,語言也很優(yōu)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信中古今引證
,正反襯托,飽含激勵勸勉之情
,呼吁有美好名聲的人,趕快投入到實際的事務(wù)中去
,創(chuàng)建自己的真才實學(xué)
。
善于用典,內(nèi)涵豐富
。如“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武王伐紂大軍剛待出發(fā),有兄弟倆攔在武王的馬前
,長的叫做伯夷,小的名為叔齊
,說是君君臣臣天理常倫,斷不可以下犯上
。武王不聽,最終還是滅了商朝
。兄弟倆于是避居首陽山,傻乎乎的不食周粟而死
。另有春秋時一個叫柳下惠的人,在魯國為官
,被人家罷免了三次,依然厚著臉皮不愿離去
。因此孟子才評論“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意思是伯夷兄弟倆實在是太死心眼了,而柳下惠又少了點骨氣
。所謂“不夷不惠,可否之間”
,就是告誡人們
,做人既不要學(xué)伯夷那樣過分清高,也不要像柳下惠那樣屈志辱身
,關(guān)鍵是要把好一個“度”
。
就這兩個典故,被李固用在了他寫給黃瓊的一封書信上了
。語言蘊(yùn)藉
,令人深思
。東漢后期,朝政昏暗
,很多讀書人隱居山野
,既以避免政治風(fēng)險,又優(yōu)游林間
,博取清高之名。只是這些人中
,魚龍混雜,不乏藉山水而盜取虛名者
,而一旦讓他們參與朝政
,沒幾個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顯得名不副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啊畭i峣者易折,者易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蛾柎骸分驼弑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短短幾句,正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也已成為千古至理
。當(dāng)年毛澤東就曾勸導(dǎo)江青讀讀李固的這篇書信
,告誡她要謙虛謹(jǐn)慎
,力戒孤傲樹敵
,“盛名”之下要意識到“其實難副”
。
看來為人太張揚(yáng)
,名聲在外真不是什么好事,人家對你的期望越高
,就越能發(fā)現(xiàn)你的平庸
,做人之佳處,須是大智若愚
,藏而不露
,這才叫真正的識時務(wù)
,才是知福惜福之人
。
明朝張岱《夜航船》里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僧人
,與一讀書人同船夜航
。士子高談闊論,似乎滿腹經(jīng)綸
,僧人頓生敬畏,抱膝而臥
,生怕怠慢了這個讀書人
。哪知此人越說越離譜,僧人聽其破綻百出
,乃曰:請問相公
,澹臺滅明(孔子弟子
,姓澹臺
,字子羽
,貌丑,孔子曾言: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是一個人
、兩個人
?”士子曰:“是兩個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唬骸澳敲磮蛩词且粋€人、兩個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
!”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對我們每個人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能力
、正確處事都大有益處。千萬莫要落得僧人“且待伸伸腳”了
。李固
、黃瓊都是東漢人,李固曾任荊州刺史
、泰山太守
,黃瓊則曾任尚書令、太尉
、司空
,黃瓊沒有辜負(fù)李固的希冀,也不是浪得虛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旧稀昂氪诉h(yuǎn)謨,令眾人嘆服”,李固《遺黃瓊書》是中國古文名篇。其中“峣峣者易折
,曒曒者易污
,陽春之曲
,和者必寡,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更是警言絕句
。
人贏得別人的尊重,能力僅是一個局部
,更重要的是人的品德
,“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就是這個道理
,切莫曲高和寡,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被孤立于社會之外
,縱有呂望之才
,也難以成事。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