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艾灸關節(jié)炎

">
<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怎樣艾灸關節(jié)炎

    時間: 閱讀:1378

    怎樣艾灸關節(jié)炎


    最佳回答

    祝由師

    祝由師

    2023-07-17 04:57:29

    患有關節(jié)炎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艾灸患處區(qū)域

    ,局部或者是進行腹部的艾灸來進行緩解
    ,一般情況下關節(jié)炎癥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針灸或者是按摩理療,以及藥物綜合控制
    ,才可以達到有效的治療
    。建議應明確當前的病癥嚴重程度,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周口-李**
      回復
      2023-07-17 07:07:23

      當然可以

      。長生鶴(高品質艾條)推薦,艾灸壓痛點
      ,以及這些穴位:
      內膝眼
      ,外膝眼,梁丘
      ,陰陵泉
      ,血海,陽陵泉等穴位


      壓痛點必灸
      ,穴位可以嘗試,看哪個穴位有灸感
      ,灸感就是感覺熱感滲透身體
      ,或者熱感擴散,或者有痛癢酸脹等反應


      最后請灸到灸感消失為止

    • 周口-李**
      回復
      2023-07-17 07:07:23

      1 阿是穴

      位置:關節(jié)疼痛的部位即是阿是穴

      類風濕局部施灸以阿是穴(即疼痛點)或者紅腫變形部位為主。

      方法:讓患者可以平躺在床上

      ,施灸者手持艾灸棒
      ,將艾灸棒的火頭慢慢移近患者疼痛部位,圍著疼痛部位尋找疼痛點
      。當火頭烤到某一點時
      ,患者感到很舒適,感到熱氣迅速向深處傳導
      ,或有其他異常感覺
      ,這就是最好的治療點
      。然后在疼痛點周圍滾動艾灸棒,或者移動艾條熏灸

      2 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

      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肩肘關節(jié)疼痛

      、上肢癱瘓、高血壓
      、蕁麻疹
      、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
      、甲狀腺腫大
      、急性胃腸炎等。用艾條做溫和灸
      ,每穴每次15-20分鐘
      ,10日一個療程。

      3 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

      ,當犢鼻(膝蓋)下3寸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

      ,它具有調理脾胃
      、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疏風化濕
      、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條做溫和灸
      ,每穴每次15-20分鐘
      ,10日一個療程。

      4 腎俞穴位(腰眼)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功效:灸腎俞區(qū)有強腎的功效

      。對腎臟、內分泌
      、骨頭以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都有治療作用
      。是治療類風濕的首要選擇。

      方法:每次灸治應在30-40分鐘以上

      ,最好能灸到兩個腎發(fā)燙

    • 北京-梁**
      回復
      2023-07-17 07:07:23

      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 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所引起的以肌肉、關節(jié)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

      ,本病中醫(yī)辨證常分為風重
      、濕重
      、寒重、風濕
      、寒濕等五種證型
      ,臨床治法較多
      ,多采用理療等方法


      膏肓灸法是中醫(yī)針灸學中傳統(tǒng)的特種灸法,某院自1997年以來用傳統(tǒng)膏肓灸法試治本病
      ,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結果如下。?

      基本資料

      某院收治147例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86例 。

      年齡28~72歲
      ,平均46
      、47歲 ;膝關節(jié)痛58例
      ,背腰部痛21例
      ,肘關節(jié)痛12例,膝關節(jié)合并其它關節(jié)
      、部位痛56例


      艾灸方法

      膏肓灸法 :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
      。前臂交叉
      ,雙手扶膝,低頭
      ,面額抵于手背
      ,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
      ,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
      ,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
      ,即是膏肓穴


      配穴:氣海、足三里
      ;足背冷痛者加至陰穴


      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13壯
      ;再使患者平臥
      ,取氣海
      、足三里3穴,大艾炷各灸7壯
      。若需加灸至陰穴
      ,則與灸膏肓穴同時進行。小艾炷兩側各7壯
      。每日治療1次
      ,15次為1個療程。

      結果

      近期治愈 :受累關節(jié)
      、肌肉疼痛消失
      ,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ESR降至正常


      顯效 :受累關節(jié)
      、肌肉疼痛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ESR恢復正常
      ,關節(jié)疼痛未消失


      有效 :受累關節(jié)疼痛或腫痛有好轉。

      無效 :經連續(xù)治療 1~2個療程以上
      ,受累關節(jié)癥狀無好轉
      。?

      147例經治療全部獲效,其中近期治愈128例
      ,顯效12例
      ,有效7例 。治療時間3次~3個療程
      。?

      案例

      姚某
      ,女性,43歲
      ,2000年1月19日初診
      。患者膝關節(jié)冷痛3年余
      ,近日加重
      ,伴后背畏寒,踝以下及足背冰涼曾多方治療效果不佳
      。檢查局部無紅腫
      ,ESR、ASO
      、RF均正常
      。診斷為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用膏肓灸法治療1次后,背部畏寒癥狀明顯減輕
      ,治療3次后獲愈
      ,隨訪2年未復發(fā)。

      小結

      1
      、結合現(xiàn)代臨床情況
      ,一般灸10壯為宜。本組病例灸13壯


      2
      、灸完膏肓穴后必須灸氣海、足三里
      ,以防氣火壅盛于上


      3
      、膏肓穴列于膀胱經
      ,通過艾灸膏肓,并配合氣海等穴
      ,可激發(fā)經氣
      ,溫通經絡,補火祛寒
      ,散風逐濕
      ,扶正祛邪,用于治療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臨床療效佳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機器
      ,和機器一樣,每個器官
      、部位都有最初的設計使用壽命
      ,而膝關節(jié)的壽命就是70年,那為什么還常有三四十歲的人
      ,年紀輕輕就膝蓋疼呢




      膝蓋氣血不足,你就“攤上事兒”了

      人到中年
      ,大家發(fā)現(xiàn)膝蓋開始出現(xiàn)問題了
      ,比如:有酸痛感、彎曲時“咔咔”作響
      、靈活度降低等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膝蓋發(fā)酸
      ,所以
      ,一到休息日,大家都想宅在家里
      ,能躺著絕不站著
      ,能站著絕不坐著


      其實, 上面那些現(xiàn)象多半都是“上實下虛”之癥
      , 說白了
      ,就是氣血不通了,下不到膝蓋乃至整條腿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膝蓋氣血不通就不通唄
      ,不就累點兒么,能有多大事兒呀


      別說
      ,膝蓋氣血不通還真能讓你“攤上事兒”,而且是大事兒


      為啥呢


      我們先看看,膝蓋氣血不通說明什么
      ?說明經絡堵塞了
      ,而氣血要輸送到腳部就必須經過膝蓋,經絡堵得連膝蓋的氣血都供應不上了
      ,又何談它的下一站——腳呢


      神醫(yī)扁鵲說過: 兩腳之氣血雍滯不行,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宜通
      。 就是說
      ,腳部的氣血不通,渾身的氣血就都通暢不了


      氣血是生命的基礎
      ,“氣血調和則五臟安,氣血不和則疾病生”
      ,會產生什么后果
      ,不用我多說了吧。

      所以
      ,膝蓋氣血不通之所以糟糕就在于:它的影響是逐層遞進的
      ,它會直接影響腳部氣血,而后影響全身氣血
      ,讓你“攤上事兒”




      灸膝,有哪些好處


      要想疏通膝蓋經絡
      、暢通膝蓋氣血,最佳方法莫過于灸膝。

      具體來說
      ,灸膝最主要可以帶來兩大好處:

      1

      引血下行

      膝蓋是最易損傷的關節(jié)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40歲以上的群體
      ,膝蓋損傷的幾率高達3成
      !很多人甚至同時伴有膝蓋冷痛、積液
      、水腫
      、骨刺等癥狀。

      平白無故地
      ,膝蓋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膝蓋歸根到底是一個關節(jié),我們每天走路
      、下蹲
      、跳躍都要用到它,時間長了
      ,它就跟軸承一樣會產生磨損
      。所以
      ,如果膝蓋不好
      ,還拼命鍛煉,就是“作死”
      ,會讓膝蓋磨損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鍛煉非但沒有收到健身效果,膝蓋卻越來越疼


      軸承磨損了
      ,需要潤滑油, 氣血就是膝蓋的“潤滑油”
      。 人到中年
      ,氣血開始虧虛,供給膝蓋的“潤滑油”少了
      ,膝蓋就會干磨
      ,損傷就會越來越重。 這就會加劇風寒濕等外邪入侵的機會
      ,冷痛
      、積液、水腫等就都來了


      艾灸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提高溫度、打通經絡、排出寒濕
      ,同時讓膝蓋收到新鮮血液的供養(yǎng)
      ,這樣一來,寒濕散了
      、積液消了
      、腫痛化了。

      再來看骨刺
      ,骨刺為什么疼痛
      ?有人認為是刺戳的,其實并不是這樣
      , 骨刺本身并不會讓人疼痛
      ,而是骨刺旁邊的瘀血壓迫神經,引起疼痛
      。 借用艾灸把瘀血都化解掉
      ,膝蓋自然就不疼了。一位灸友就是這樣
      ,艾灸一個冬天
      ,膝蓋再也沒有疼過,但是一拍片子
      ,骨刺還在那里
      ,并沒有減少。

      2

      盤活全身

      雙腳是距離心臟最遠的地方
      ,心臟負責泵血
      ,把血輸送到腳部算是“長途”。顯然
      ,要一下子把氣血引到雙腳是不容易的


      膝蓋就好比心臟與雙腳之間的“中轉站”, 灸膝可以先將氣血引到膝蓋
      ,膝蓋氣血充足
      ,就能順利下行到雙腳,雙腳氣血暢通了
      ,全身氣血才能暢通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看, 凡是有窩的地方都比較容易瘀堵
      , 膝蓋正對膝窩
      ,故而整個膝蓋周邊一圈的氣血都容易瘀堵。 足三陰經都循行經過膝關節(jié)
      ,脾統(tǒng)血
      、肝藏血
      、腎藏精(精血互生),故而灸好膝蓋
      ,有助于打通足三陰經
      ,暢行一身氣血。

      此外
      ,灸透膝蓋
      ,還能補益肝腎, 因為“膝為筋之府”
      ,“肝主筋”
      , 膝蓋是筋的房子,房子好
      ,筋住著才舒服
      ,肝好,才能筋骨強健
      ,關節(jié)硬朗
      。反之,同樣成立
      。所以
      ,我們補益肝腎其實有一條捷徑——從筋調治,就從灸膝開始




      膝蓋應該怎么灸


      重在艾灸5個穴位:膝陽關穴、膝眼穴
      、鶴頂穴
      、犢鼻穴、陽陵泉穴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時最好能講究順序


      第1步:艾灸膝陽關穴
      ,關,就是關卡的意思
      , 艾灸膝陽關就是為了打通膝關節(jié)的關卡
      ,起到疏利關節(jié)的作用。

      第2步:膝眼穴:經外奇穴
      ,包括內膝眼穴和外膝眼穴
      ,這一步之所以要艾灸膝眼穴, 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活血通絡利關節(jié)
      , 還能調理膝關節(jié)痛
      、下肢痿軟等問題


      第3步:艾灸鶴頂穴, 鶴頂穴是氣血下行沖開犢鼻穴的必經之路
      , 鶴頂穴灸透之后
      ,會先被氣血沖開,幫助身體祛風除濕
      ,消除膝蓋的部分疼痛


      第4步:艾灸犢鼻穴, 目的是通經活絡
      、疏風散寒
      、理氣消腫,為身體補足氣血
      , 還能緩解膝痛
      、下肢麻痹、屈伸不利等


      第5步:陽陵泉:屬膽經
      ,膽屬木,木主生發(fā)
      ,故而陽陵泉可生發(fā)陽氣
      ,并且,木能生火
      ,木氣一旺
      ,則能生火。陽陵泉是“筋之會”
      ,凡筋病皆可灸陽陵泉




      哪些人群需要灸膝?

      1
      、“上實下虛”
      、“上熱下寒”的人,比如腿寒
      、腿酸
      、腳力差的人;

      2
      、心情煩躁
      、焦慮不安的人;

      3
      、久坐且運動量不夠的人(容易加重膝關節(jié)瘀堵)


      4、本身體質虛寒
      、氣血凝滯
      、身體乏困的人(灸之
      ,能改善氣血、排出垃圾
      、提高免疫)




      膝蓋日常保養(yǎng)妙法

      日常保養(yǎng):一揉二按三拍打

      如揉膝關節(jié)內側的痛點,按足三里
      、陽陵泉
      、血海、陰陵泉等穴位
      ,拍打兩邊膝蓋
      ,可以幫助膝蓋氣血運行溫經通絡。

    • 逍遙子
      回復
      2023-07-17 06:06:13

      1 類風濕關節(jié)炎自我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早期有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

      ,腫脹和功能障礙
      ,晚期則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僵硬
      ,肌肉萎縮和功能喪失
      ,病變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jié)開始,且左右基本對稱

      2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艾灸常用穴位

      極泉:在腋窩頂點

      ,腋動脈搏動處。

      夾脊:在腰背部

      ,當?shù)?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
      ,后正中線旁開0.5寸,左右各17穴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

      ,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大椎:在后正中線上

      ,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俞:在骶部,當后正中線上

      ,適對骶管裂孔

      3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艾灸方法

      極泉: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鐘

      ,每日1次,每灸10次
      ,休息3日
      ,灸至癥狀消失為止。

      委中:用雀啄灸

      ,每次15-20分鐘
      ,每日1次
      ,每灸10次,休息3日
      ,灸至癥狀消失為止

      夾脊:用瘢痕灸或隔蒜灸,每次15-20分鐘

      ,3日1次
      ,每灸10次,休息3日
      ,灸至癥狀消失為止

      大椎到腰俞的督脈:用瘢痕灸或隔蒜灸,每次15-20分鐘

      ,3日1次
      ,每灸10次,休息3日
      ,灸至癥狀消失為止

      4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艾灸特效穴

      陽陵泉穴:位于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左右各1個

      膽屬膽經,膝外側屬陽

      ,腓骨小頭部似陵
      ,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像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
      ,又名筋會
      ,陽陵,陽之陵泉
      。陽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穴
      ,為筋之會穴,故可治療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

      艾灸方法:用點燃的艾條對準陽陵泉

      ,距離皮膚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鐘。

    電休克會不會對智力造成影響

    鞏膜炎針灸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