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如何艾灸

">
<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肝炎如何艾灸

    時(shí)間: 閱讀:1593

    肝炎如何艾灸


    最佳回答

    蒼耳子

    蒼耳子

    2023-07-17 20:22:45

    肝炎一般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需要及時(shí)的進(jìn)行抗病毒保肝的治療
    ,才可以起到緩解病情的效果的,單純的艾灸并沒有治療的效果
    ,建議在日常的生活當(dāng)中
    ,肝炎的患者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xí)慣!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廣東熊**
      回復(fù)
      2023-07-17 23:23:05

      1.如何用艾條灸治療乙肝
      艾條灸



      應(yīng)根據(jù)患者及病情選擇灸法
      。首先是溫和灸,術(shù)者手執(zhí)點(diǎn)燃的艾條
      ,對(duì)準(zhǔn)需灸的穴位或患部
      ,一般距離皮膚1.5 ~3cm,以病人感到溫?zé)岫蛔仆础⑹孢m為度


      每穴灸3~ 10分鐘
      ,灸到皮膚產(chǎn)生紅暈為止。此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


      其次是雀啄灸
      ,手持點(diǎn)燃的艾條,對(duì)準(zhǔn)穴位或患部
      ,如鳥雀啄食狀
      ,一起一落斷續(xù)施灸。艾火與皮膚一般相距3cm左右
      ,每穴灸3~5分鐘。

      最后為同旋灸
      ,用點(diǎn)燃的艾條在皮膚上往復(fù)盤旋施灸
      。治療乙肝的操作法如下:① 灸天樞、水分
      、足三里隔姜灸
      ,也可在肚臍上施隔姜灸和隔附子灸,可控制乙肝病復(fù)發(fā)


      ② 觸分
      ,說三焦俞、三陰交.脾俞
      ,齡穴
      ,可治療肝炎。
      2.艾條灸對(duì)乙型肝炎的治療如何
      艾條灸:艾條的制作是取艾絨24克
      ,平鋪在長26厘米
      、寬 20厘米、質(zhì)地柔軟疏松而又堅(jiān)韌的桑皮紙上
      ,將其卷成直徑約1. 5 厘米的圓柱形
      ,卷得越緊越好,用膠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也有在艾 絨中摻入其他藥物粉末而制成的艾條
      ,這種艾條稱“藥條”。 艾條灸是將艾條或藥條點(diǎn)燃后
      ,在穴位或患處進(jìn)行熏灸的一 種施灸方法


      按艾條灸的不同操作方法,艾條灸又分為溫和灸和 雀啄灸兩種
      。溫和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diǎn)燃
      ,對(duì)準(zhǔn)施灸的部位,距皮 膚3?5厘米進(jìn)行熏灸
      ,使患者局部有溫?zé)岣卸鵁o灼痛


      一 般每處灸3?5分鐘
      ,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雀琢灸是艾條燃著的 一端
      ,與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
      ,而是像鳥雀琢食一樣, 一上一下地移動(dòng)施灸
      ,另外也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dòng)或 反復(fù)旋轉(zhuǎn)施灸

    • 西安-杜*
      回復(fù)
      2023-07-17 23:23:05

        艾灸安全可靠,是養(yǎng)生保健比較好的方法

      。 那么有哪些穴位適用于艾灸養(yǎng)生呢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10大保健養(yǎng)生必知穴位:

        艾灸養(yǎng)生穴: 1.足三里-延年益壽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側(cè),犢鼻穴下3寸

      ,距脛骨外緣一橫指

        【功能】:調(diào)節(jié)機(jī)體免疫力、增強(qiáng)抵抗力

      、預(yù)防衰老
      、調(diào)理脾胃、補(bǔ)中益氣
      、通經(jīng)活絡(luò)
      、疏風(fēng)化濕、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腸炎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胃下垂
      、痢疾、闌尾炎
      、肝炎
      、高血壓、冠心病
      、心絞痛
      、貧血、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腎炎、膀胱炎
      、遺尿
      、陽痿、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
      、盆腔炎
      、頭痛、失眠
      、神經(jīng)衰弱
      、面神經(jīng)麻痹、腦血管病
      、癲癇
      、眼疾、口腔疾病
      、耳鳴
      、耳聾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每次10到15分鐘

      ,以局部溫?zé)峒t暈為度
      ,前三天每日灸,后可隔日一次
      ,10天為一療程。

        直接灸:在穴位涂抹凡士林

      ,避免艾柱滾落
      ,艾炷燃近皮膚或有灼痛感時(shí)移去,繼續(xù)試第二壯
      ,每次灸5-7壯
      ,每日1-2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2.神闕-補(bǔ)中益氣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陽救逆

      、補(bǔ)益脾胃
      、理氣和腸。

        【主治】:腹痛

      、泄瀉
      、脫肛、水腫
      、虛脫
      、昏厥、下痢
      、便秘
      、小便不利、失禁、淋證
      、不孕
      、身體虛弱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艾條點(diǎn)燃后對(duì)準(zhǔn)神闕

      ,以皮膚感到溫?zé)崾孢m能耐受為度
      ,灸10到15分鐘。

        隔鹽灸:將食鹽放入臍中

      ,填平臍孔
      ,把艾柱放置在鹽上,點(diǎn)燃施灸
      ,當(dāng)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盡時(shí)立即更換艾炷
      ,避免燙傷。每次灸5-7壯
      ,每日1-2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3.關(guān)元-培腎固本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3寸處

        【功能】:有培腎固本,調(diào)氣回陽的功效

      。能增強(qiáng)生殖系統(tǒng)功能
      ,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
      ,主治諸虛百損
      ,能壯一身之氣。

        【主治】:陽痿

      、早泄
      、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
      、子宮脫垂
      、盆腔炎、不孕癥
      、遺尿
      、尿閉、尿失禁
      、膀胱炎
      、腎炎、尿道炎
      、外陰濕疹;痢疾
      、疝氣
      、脫肛、高血壓
      、糖尿病;健忘
      、神經(jīng)衰弱;虛脫、身體虛弱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

      ,感到局部有溫?zé)岣械珶o灼痛為宜。灸10-20分鐘
      ,灸至皮膚潮紅
      、身體舒適為宜。每兩日施灸1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4.中脘-健脾益胃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

        【功能】:健脾益胃

      ,培補(bǔ)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

      、腹脹
      、腹瀉、腹痛
      、腸鳴
      、吞酸、嘔吐
      、便秘、黃疸
      、目眩
      、耳鳴、座瘡
      、精力不濟(jì)
      、神經(jīng)衰弱、惡心
      、燒心
      、噯氣、慢性肝炎
      、慢性胃炎
      、胃痛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

      ,感到局部有溫?zé)岣械珶o灼痛為宜
      。對(duì)知覺遲鈍患者或小兒應(yīng)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cè)感受溫度
      ,以免灼傷皮膚。灸10-15分鐘
      ,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
      、身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5.命門-補(bǔ)腎壯陽穴

        【定位】:位于腰部

      ,在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
      。與神闕穴前后相對(duì)
      ,取一繩子過臍水平繞腹一周,與后正中線交點(diǎn)即為命門穴

        【功能】:對(duì)腎氣不足

      、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遺尿

      、泄瀉
      、遺精、陽痿
      、早泄
      、赤白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
      、習(xí)慣性流產(chǎn)
      、汗不出、寒熱瘧
      、胃下垂
      、前列腺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灸10-15分鐘

      ,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
      、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隔姜灸:生姜切片0.2-0.5cm厚

      ,用針扎數(shù)孔
      ,把姜片放在命門穴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若有痛疼可提起姜片
      ,反復(fù)進(jìn)行。每次灸3-5壯
      ,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6.涌泉-清腦醒神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時(shí)足前部凹陷處

      。足底第二趾
      、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于后2/3交點(diǎn)上

        【功能】:清腦醒神、安神定志

      、清熱散風(fēng)

        【主治】:休克、昏迷

      、眩暈
      、中暑、健忘
      、頭痛
      、三叉神經(jīng)痛、癲癇
      、癔癥
      、精神病、小兒驚風(fēng)
      、腦出血
      、功能性癱瘓、功能性失語
      、面部痙攣
      、高血壓病、心絞痛
      、心肌炎
      、扁桃體炎、咽炎
      、咳嗽
      、黃疸、胃痛
      、水腫
      、陽痿、腰痛
      、膝關(guān)節(jié)痛
      、胸痛
      、視力減退
      、麻疹
      、疝氣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

      ,直接灸
      。直接灸每次3-7壯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若起水泡不必處理
      ,2-3天后會(huì)結(jié)痂脫落

        艾灸養(yǎng)生穴: 7.大椎-清熱解表穴

        【定位】:位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熱

      、疏風(fēng)散寒、息風(fēng)止痙
      、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體炎、咳嗽

      、氣喘
      、熱病、瘧疾
      、咽炎
      、項(xiàng)強(qiáng)、肩背痛
      、腰脊強(qiáng)
      、小兒驚風(fēng)、癲癇
      、精神病
      、血液病、中暑
      、霍亂
      、嘔吐、黃疸
      、皮膚病及一切虛弱病癥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zé)岣械珶o灼痛為宜

      。灸20分鐘
      ,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8.曲池-清熱解毒穴

        【定位】:位于肘橫紋外側(cè)端,屈肘

      ,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踝連線中點(diǎn)上

        【功能】:涼血潤燥、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

      、發(fā)熱、肺炎
      、扁桃體炎
      、痢疾
      、肩周炎、肘關(guān)節(jié)骨關(guān)節(jié)炎
      、咽喉炎
      、牙痛、瞼腺炎
      、高血壓病
      、乳腺炎、甲狀腺腫大
      、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
      、皮膚病、過敏性疾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

      ,10到20分鐘,患者感到舒適
      、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yǎng)生穴: 9.氣海-升發(fā)陽氣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

      ,臍中下1.5寸

        【功能】:升發(fā)陽氣。

        【主治】:下腹疼痛

      、大便不通
      、瀉痢不止、遺尿
      、陽痿
      、遺精、滑精
      、閉經(jīng)
      、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
      、子宮脫垂
      、脘腹脹滿、疝氣
      、腸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10到20分鐘

      ,患者感到舒適
      、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施灸者應(yīng)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cè)感受溫度
      ,以免灼傷皮膚。

          艾灸養(yǎng)生穴: 10.三陰交-養(yǎng)血補(bǔ)氣穴

        【定位】: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

      ,在足內(nèi)踝尖上3寸
      ,脛骨內(nèi)側(cè)緣后方。

        【功能】:健脾和胃

      、調(diào)肝補(bǔ)腎
      、行氣活血、疏經(jīng)通絡(luò)

        【主治】:消化不良

      、腹脹、腸鳴
      、腹瀉
      、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
      、帶下
      、閉經(jīng)、子宮脫垂
      、難產(chǎn)
      、產(chǎn)后血暈、遺精
      、陽痿
      、水腫、小便不利
      、遺尿
      、腳氣、失眠
      、濕疹
      、蕁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
      、高血壓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以皮膚有溫?zé)岣械珶o灼痛感為度

      。灸10-20分鐘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 艾江
      回復(fù)
      2023-07-17 22:22:55

      可以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
      ,病程超過半年,而轉(zhuǎn)為慢性的肝炎。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
      ,起病隱匿
      ,發(fā)現(xiàn)時(shí)已經(jīng)成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傳染性較強(qiáng)
      。甲肝和戊肝一般不會(huì)發(fā)展為慢性肝炎
      ,但是急性甲肝有遷延不愈的現(xiàn)象。丁型肝炎只能和乙型肝炎同時(shí)發(fā)生或在病人已經(jīng)攜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下才會(huì)發(fā)生
      ,因?yàn)槎⌒透窝撞《臼且环N有缺陷的病毒
      ,它必須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傳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轉(zhuǎn)變?yōu)槁愿窝住?br>
      主穴:隔俞
      、肝俞
      、脾俞、右期門
      、承滿
      、天樞、足三里
      。施灸方法:用艾柱無瘢痕灸
      ,每次取2-3穴,用小艾柱各灸3-5壯
      ,隔日灸一次
      。一般10次為一個(gè)療程。

      若在肝俞
      、陽陵泉穴經(jīng)常采用艾條溫和灸
      ,可以預(yù)防肝炎

    肋間肌肉神經(jīng)痛是怎么造成的

    心肌梗塞艾灸哪個(g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