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中風(fēng)兼喘證治以什么方

">
<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太陽中風(fēng)兼喘證治以什么方

    時間: 閱讀:7774

    太陽中風(fēng)兼喘證治以什么方


    最佳回答

    過山龍

    過山龍

    2023-07-17 22:41:58

    太陽中風(fēng)證

    ,主要會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
    ,出汗等表現(xiàn),太陽中風(fēng)證一般都是皮表的疾病治療是發(fā)表解肌
    ,調(diào)和營衛(wèi)
    ,伴有喘證的時候可以使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不僅可以治療太陽中風(fēng)癥
    ,還可以治療氣逆作喘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逍遙子
      回復(fù)
      2023-07-18 01:01:32

      【哮喘常用的偏方

      、驗方
      、秘方】 哮喘是一種以發(fā)作性的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征的肺系疾患
      。此病以春秋二季的發(fā)病率較高,常反復(fù)發(fā)作
      ,每因氣候驟變而誘發(fā)
      ,以夜間和清晨居多,往往遷延難愈
      。病程越長
      ,對患者機(jī)體的影響則越大
      。臨床常用的偏方
      、驗方主要如下。方一:羅漢果半個
      ,柿餅2--3個
      ,冰糖少許
      。將羅漢果洗凈
      ,與柿餅一起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
      ,加冰糖少許調(diào)味,去渣
      。1日分3次飲用
      。本方清熱,去痰火
      ,止咳喘。方二:川貝母
      、生名膏
      、橘紅茶30克,杏仁20克
      ,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
      ,雪梨6個
      ,冬瓜條100克,冰糖150克
      ,白礬適量
      。先將石膏
      、杏仁
      、前胡:甘草共煎取汁的一小碗,待用;將冬瓜條切成黃豆大顆粒
      ,貝母打碎
      ,橘紅研成粉,雪梨削皮搗爛調(diào)入白礬水
      ,入冬瓜粒
      、冰糖
      、貝母、橘紅粉
      ,再倒入藥汁
      ,共盛一大碗內(nèi)和勻
      。置于蒸鍋中隔水蒸約50分鐘
      ,合成粘稠膏狀即成
      ,分次酌量食用。本方清熱
      ,止咳
      ,平喘
      ,適用于熱性哮喘者
      。方三:蚯蚓100克,桑白皮150克
      。將蚯蚓炒成焦黃色
      ,共研成末
      ,每服5克
      ,日服2次,忌食辛辣食物
      。本方適用于痰黃而粘的哮喘者
      。方四:薄荷15克,橘皮
      、紫蘇各10克。一起煎湯服
      ,1日2次;本方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引起的咳嗽氣喘
      。方五:杏仁、旋復(fù)花
      、款冬花各10克
      ,粳米50克
      。前三味煎水去渣
      ,人米煮粥,空腹食
      。方六:干姜30克
      ,淡豆豉15克,飴糖250克
      ,植物油少許。干姜
      、淡豆豉同放鍋內(nèi)
      ,加水適量,文火煎煮
      ,每30分鐘取汁1次
      ,取2次后合并,文火煎煮至濃
      ,加飴糖調(diào)勻
      ,繼續(xù)煎熬至挑起糖漿成絲時停火
      ,倒入涂有植物油之搪瓷盤內(nèi)
      ,攤平
      ,稍涼后劃成小塊
      。每服3塊,日3次
      。本方適用于肺寒咳喘
      。方七:椒母若干。研粉
      ,每次3克,裝入膠囊
      ,內(nèi)服
      ,每日3次。本方除痰平喘
      ,適用于哮喘。方八:炙麻黃9克
      ,鉤藤15克
      ,葶藶子9克,烏梅6克
      ,蟬衣9克
      ,石韋30克,甘草3—15克
      。水煎服,日分2次服
      。本方為江蘇省中醫(yī)研究所朱秀峰方
      ,適用于哮喘。方九:糯米100克
      ,冰糖少許。洗凈糯米燜飯
      ,或上籠蒸熟
      ,另將冰糖整熬,澆在飯上
      ,每日午餐溫?zé)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可過量。本方適用于肺氣虛弱所致急喘
      。方十:水發(fā)白果150克,白糖100克
      ,生粉25克
      。白果砸去外殼,放鍋內(nèi)加清水
      、堿適量;燒沸后
      ,用竹帚刷去皮
      ,挖去白果心
      ,再放人碗內(nèi),加清水
      ,上籠蒸熟
      ,取出,鍋內(nèi)放白糖
      、白果,清水250克
      ,武火燒沸;去浮汁
      ,用生粉勾芡,倒入盤中
      ,單食或佐餐。本方適用于肺氣虛之喘證
      。方十一:蘿卜1000克
      ,半夏、茯苓
      、陳皮
      、白術(shù)各10克,白糖適量
      。蘿卜、洗凈,刮細(xì)絲
      ,與四藥同人鍋中
      ,加水煎煮半小時,濾出湯汁
      ,另置小火煎熬至較稠時入白糖,待成膏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鹬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每次1--2匙,日3次沸水沖服
      。本方適用于中焦痰濕
      ,食少
      ,咳喘
      。方十二: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
      ,冰糖少許
      。將薏苡仁煮粥,待半熟時
      ,加入杏仁,文火煮至熟
      ,加冰糖
      ,早晚食用。本方適用于咳嗽痰多之喘癥
      。方十三:核桃肉500克
      ,姜末0.5克
      ,白糖120克
      ,熟植物油1000克(實耗100克)甜面醬100克,堿25克
      。將核桃肉用堿水浸泡半小時后
      ,浸水漂凈,撈出瀝干
      ,置火燒至七成熟的油鍋內(nèi)不斷炒動,至金黃色
      ,浮出油面上撈出;鍋底留油25克
      ,加白糖70克
      ,至溶化后,加入甜面醬
      ,姜末翻炒
      ,加水200克拌勻,倒人核桃肉
      ,略炒離火,不斷翻炒至冷卻
      ,入熟油翻炒
      ,使汁濃縮
      ,裹住核桃肉
      ,佐餐服食,或作點(diǎn)心用
      。本方補(bǔ)腎納氣
      ,適用于久喘,久嗽
      。方十四:粳米100克,靈芝
      、核桃仁各20克
      ,精鹽2克。將靈芝洗凈切成3塊
      ,米洗凈
      ,核桃仁用開水泡10分鐘
      ,剝?nèi)シN衣;砂鍋置火上
      ,注入清水1000毫升
      ,下米
      、靈芝、核桃仁
      ,燒開后
      ,小火煮至米湯爛稠,表面浮有粥油時
      ,放入精鹽調(diào)味
      。本方適用于肺腎虛之咳喘。方十五:墨魚骨(海鰾硝)150克
      ,紅糖少許
      。將黑魚骨曬干
      ,用小刀刮成粉末,每次15克
      ,用紅糖拌吃
      ,早晚各1次。本方適用于哮喘
      、氣促證
      。方十六:鯉魚1條,糯米200克
      。將鯉魚去鱗
      ,紙裹炮熟,去刺研末
      ,同糯米煮粥
      ,空腹食之。本方適用于咳嗽氣喘
      。方十七:炙麻黃、杏仁各10克
      ,化橘紅12克
      ,半夏10克,茯苓15克
      ,炒蘇子
      、萊菔子各10克,白芥子
      、茶葉、訶子各6克
      ,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次
      ,病情較重者;每日1.5劑,日服3次
      。本方為著名老中醫(yī)焦樹德治療哮喘經(jīng)驗方
      ,適用于肺脾兩虛所致哮喘。方十八:麻黃
      、桂枝
      、半夏各9克,細(xì)辛6克
      ,五味子9克
      ,干姜6克
      ,白芍9克,甘草6克
      ,生石膏30克
      。水煎服,1日1劑
      ,分2次服
      。本方適用于喘息不能平臥者
      。方十九:射干
      、麻黃、半夏
      、紫菀各9克,細(xì)辛3克
      ,生姜9克
      。水煎服,1劑1天內(nèi)分2次服完
      。本方散寒平喘
      ,適用于喉間哮鳴音重,但咳嗽痰不甚多而痰出不爽的
      。方二十:蜜麻黃6克
      ,苦杏仁9克
      ,炙甘草3克
      ,紫蘇子10克,白芥子
      、葶藶子(布包)
      、蜜款冬各6克,蜜橘紅5克
      ,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水煎服
      ,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名為止咳定喘湯
      ,為著名中醫(yī)俞慎初方,適用于風(fēng)寒哮喘
      。方二十一:熟地30克
      ,淫羊藿20克
      ,當(dāng)歸10克,麻黃6克
      ,紫石英30克,肉桂3克
      ,白芥子6克
      ,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
      ,桃仁10克
      ,皂角3克。日1劑
      ,水煎分溫2服。本方為陽和平喘湯
      ,為胡翹武主任醫(yī)師方
      。方二十二:1、咳喘飲:冬瓜仁
      、葦莖各15克
      ,杏仁10克
      ,炙麻黃9克
      ,甘草6克,前胡
      、百部
      、浙貝各10克,瓜蔞15克
      ,炙杷葉10克
      ,雙花12克,公英15克
      。2
      、咳喘膏:細(xì)辛3克,白芥子5克
      ,麻黃9克
      ,杏仁10克
      ,沉香5克
      ,膽南星6克,川貝
      、白前各10克
      ,白果9克
      ,雙花12克,連翹10克
      ,仙鶴草12克,紫菀
      、蘇子
      、五味子各10克等,共研細(xì)末
      ,用生姜汁調(diào)成軟膏
      ,貼肺俞
      、心俞
      、膈俞三對穴位,每天貼1次
      ,每次8—10小時
      。咳喘飲水煎溫眼
      ,每天1劑
      ,頭煎與二煎共取藥汁300毫升
      ,和勻,分2口3次溫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却噘N用法詳前。功能宜肺
      、清熱、止咳
      、化痰
      、平喘,臨床上用來主治:咳嗽
      ,如急性氣管炎
      、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
      。痰多,呈白稀或粘及黃粘痰
      ,含肺部感染
      。哮喘
      ,如支氣管哮喘
      、喘息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擴(kuò)張,含咳血痰
      。肺癰
      ,即肺膿腫。肺瘺
      ,病久咳喘,由肺氣不宣
      ,影響至腎
      ,而腎不納氣。肺氣腫
      、早期肺心病等咳喘癥
      。若發(fā)熱,痰黃者
      ,加魚腥草30克,黃苓10克
      ,大青葉15克
      ,連翹10克,膽星6克
      。若口渴痰粘者
      ,有陰虛證候,宜加玉竹
      、天花粉各15克,天麥冬各10克
      。喘重者加沉香粉3克(沖服)
      、白果9克,蘇子
      、萊菔子
      、五味子各10克
      。咽喉紅腫者
      ,加射干、牛蒡子、黃芩各10克
      ,板藍(lán)根15克
      ,.山豆根9克。若惡寒
      ,遇冷咳喘加重,咯白稀寒痰者
      ,加細(xì)辛3克
      ,桂枝9克,干姜6克
      ,姜半夏10克
      。若咳血或痰中帶血絲者,加仙鶴草
      、茅根、生側(cè)柏各15克
      ,三七粉3克(沖服)
      。方二十三:蘇子、地龍
      、前胡各15克
      ,麻黃5克,川芎15克
      ,射干、黃芩各10克
      ,苦參5克,白鮮皮
      、劉寄奴各10克
      。兩日1劑。水煎2次
      ,煎出液總量約300毫升(5歲量),分6次溫服
      ,每日3次
      ,每次50毫升。功能止哮平喘
      ,活血化瘀
      ,可用治哮喘。本方性偏涼
      ,用于小兒哮喘發(fā)作期的熱哮
      。包括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毛細(xì)支氣管炎等
      。癥見咳嗽氣促、喉間哮鳴顯著
      ,甚則呼吸困難
      ,喘憋
      ,煩躁不得臥
      ,雙肺滿布哮鳴音。咽紅
      、舌紅
      、苔黃、溲赤
      、便秘。喘甚者重用蘇子加馬兜鈴
      ,哮重者重用地龍
      ,痰盛者加瓜蔞、葶藶子
      、膽南星祛疾平喘
      ,久哮多瘀重用桃仁,喘憋伴便秘
      ,輕者用萊菔子以降氣豁痰、消導(dǎo)通便
      ,稍重者加枳實
      ,干結(jié)者加番瀉葉以盛者下之,清大腸而瀉肺止喘
      。方二十四:生雞脯肉150克
      ,發(fā)好的凈海蜇頭絲300克,雞蛋清半個
      ,香菜梗15克
      ,精鹽、味精、醋
      、胡椒粉
      、麻油
      、花椒水
      、蔥、姜
      、蒜
      、生油、水淀粉
      。把雞脯肉切成細(xì)絲,放入碗內(nèi)
      ,加雞蛋清
      ,水淀粉,用手抓勻;香菜梗切成段
      ,蔥
      、姜切成細(xì)絲,蒜切成片
      。鍋內(nèi)放人生油,燒到四五成熱時
      ,放入雞絲
      ,用筷子劃開,熟時出鍋
      。海蜇用熱水燙一下瀝干水
      。鍋內(nèi)放入少量生油,燒熱時用蒜炸鍋
      ,烹入酷,添雞湯
      ,把雞絲
      、蜇頭放入鍋內(nèi)
      ,加上精鹽
      、味精、花椒水
      、胡椒粉
      、蔥絲、姜絲
      、香菜梗
      ,湯開時撇去浮沫,點(diǎn)上麻油
      ,出鍋盛碗即成
      。本菜肴在正餐時用,每天一次
      。海蜇性味咸平,具有清熱化痰
      ,軟堅消積
      、潤腸通便的作用。配以甘溫
      ,補(bǔ)氣益中的雞肉
      ,其作用特點(diǎn)在于“宣氣、化痰
      、消積、行食而不傷正
      ,補(bǔ)虛扶正又不礙祛邪
      。”有攻補(bǔ)兼施的療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委熛灾夤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高血壓、痰飲
      、帶下等癥

    • 姜齊
      回復(fù)
      2023-07-18 01:01:32

      桂枝湯為群方之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金匱要略》

      、《溫病條辨》里把桂枝湯均列為第一張方劑
      ,是耐人尋味的。其加減方劑
      ,向被歷代醫(yī)家所重視
      。本方可貴之處
      ,就在于它有調(diào)和陰陽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
      ,本于陰陽這一涵義。方中五味藥物
      ,分陰陽兩類
      ,即桂枝、生姜為陽
      ,芍藥
      、大棗為陰,至于炙甘草則介于陰陽之間而能兼顧
      。本方的配伍意義:桂枝、生姜辛溫為陽能發(fā)散衛(wèi)分風(fēng)邪
      ,芍藥
      、大棗酸甘化陰以滋榮分之陰,炙甘草溫中補(bǔ)氣
      ,兼調(diào)榮衛(wèi)而諧和陰陽
      。凡服桂枝湯
      ,必須啜熱粥以助藥力
      ,并應(yīng)溫覆衣服,微似汗出為佳
      。若發(fā)汗不出
      ,或汗出如水流漓,則病必不除
      ,用本方時以此為準(zhǔn)


      在《傷寒論》113方中
      ,有桂枝的計41方
      ,以桂枝湯進(jìn)行加減的則不下29方。所以在臨床中
      ,桂枝湯的應(yīng)用機(jī)會為多
      。為此,我們不但應(yīng)從理論上進(jìn)行探討
      ,還必須結(jié)合實踐加以印證,謹(jǐn)將臨床有關(guān)醫(yī)案附載于下
      ,以供參考


      1.桂枝湯的臨床應(yīng)用

      一、治療蕁麻疹:一男性患者
      ,60歲
      ,患蕁麻疹,瘙癢鉆心
      ,數(shù)月不愈
      。切其脈浮而緩
      ,并見汗出惡風(fēng),舌苔薄白而潤
      。證屬風(fēng)邪稽留肌腠,榮衛(wèi)不和
      ,因發(fā)為風(fēng)疹
      。治宜祛風(fēng)調(diào)和榮衛(wèi),方用桂桂湯原方
      ,不增添一味
      ,藥后啜熱稀粥,溫覆取汗
      ,則疹消癢止。

      、治發(fā)熱汗出:李某
      ,女,53歲
      。每天都有兩
      、三次發(fā)熱汗出之證,患病已一年
      ,聞其飲食二便尚可。曾按陰虛發(fā)熱治療
      ,服藥20余劑無效
      。脈緩軟,舌淡苔白
      。辨為榮衛(wèi)不和之證
      ,為疏桂枝湯原方,服后取微汗
      ,果熱退汗出而瘥


      、治汗出偏沮:孫某,男
      ,39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疾樽蟀肷斫?jīng)常汗出
      ,而右半身則反無汗,左有汗而右無汗
      ,界限分明
      。切其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說:“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此證為陰陽氣血不和
      ,故汗出偏沮
      ,而左右陰陽不相諧和,致氣血之乖戾
      。治宜調(diào)諧陰陽,令氣血相和則愈
      。用桂枝湯原方
      ,服后啜粥取微汗,從此其病獲痊


      2.桂枝湯加減的應(yīng)用

      、加味桂枝湯:

      1.桂枝加桂湯:此方治療火劫迫汗,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
      ,必發(fā)奔豚
      ,氣從少腹上沖于心等證
      。如治一崔姓婦女,50歲
      ,患病頗奇
      ,自覺有一股氣從內(nèi)踝沿陰股上竄,行至小腹則脹
      ,抵心胸則氣短心悸
      ,頭出冷汗;少頃氣下行則諸證隨減
      ,每日發(fā)作兩三次
      ,甚為恐怖。其人面色青黃不澤
      ,舌質(zhì)淡嫩,苔白而潤
      ,脈弦數(shù)
      ,按之無力


      此證中醫(yī)名“奔豚”
      ,然如此證者實屬罕見。且奔豚發(fā)作
      ,皆因心陽虛于上坐鎮(zhèn)無權(quán)
      ,下焦腎之陰邪得以上沖。今陰來搏陽而與之爭
      ,故脈雖弦數(shù)而按之無力;況弦脈屬陰
      ,陰氣上逆是以脈弦
      。當(dāng)奔豚所過之處,則發(fā)脹
      、憋氣
      、心悸等證,亦勿怪其然
      。舌質(zhì)淡嫩則是心陽之虛
      。治宜助心陽
      ,伐腎降沖
      ,用桂枝加桂湯原方,另服黑錫丹6g
      ,共服五劑
      ,其病不發(fā)。

      2.桂枝加芍藥湯: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陽病下之后腹?jié)M時痛之證
      。余取其義用治慢性菌痢有效
      。錄其案如下:王某,男
      ,46歲
      。癥見:每日大便作痢
      ,達(dá)3-6次,不成形且有紅色黏液
      ,兼有里急后重
      。其脈沉弦而滑,舌質(zhì)紅而苔白
      。西醫(yī)診為慢性菌痢
      ,糞檢有紅、白細(xì)胞
      ,病延一年而治療無效


      余辨此證為肝脾不調(diào),氣血不和
      ,肝木乘脾,脾失運(yùn)化
      ,則陰陽不得升降
      ,是以腹痛下痢,而脈弦
      。此證非寒非熱
      ,介于虛實之間,故補(bǔ)之無功
      ,而寒熱之治亦無效
      。治宜平肝和脾
      ,調(diào)其氣血
      ,則不專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湯加芍藥
      ,共進(jìn)四劑
      ,大便逐漸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湯
      ;此方治中風(fēng)汗出惡風(fēng)
      ,反見項背強(qiáng)幾幾等證
      。在臨床用它治療冠心病的胸背作痛
      ,陽明病的口眼 斜,隨證加減均有療效
      。如張某
      ,女,26歲。因乘長途 汽車
      ,面朝敞窗
      ,疾風(fēng)拂面,當(dāng)時殊覺涼爽
      ,比及抵家
      ,發(fā)覺面肌拘緊,口眼歪斜
      。切脈浮
      ,舌苔白而潤。證屬風(fēng)中陽明經(jīng)絡(luò)
      ,正如《金匱要略》所說:“絡(luò)脈空虛
      ,賊邪不瀉,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渦僻不遂”之證。治宜疏散陽明經(jīng)中風(fēng)邪
      ,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另加白附子
      、全蝎
      。服兩劑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參湯(簡稱新加湯):此方治發(fā)汗后身疼痛
      ,脈反沉遲等證。余在臨床用治婦女產(chǎn)后
      、或行經(jīng)后
      ,由于失血榮虛出現(xiàn)的身體疼痛
      ,用此方往往獲效
      。曾治樊姓婦女,新產(chǎn)之后忽而身痛
      ,曾服生化湯兩帖無效
      。隨我實習(xí)的學(xué)員診為氣血兩虛的身痛,用當(dāng)歸
      、黃芪等補(bǔ)藥服之有效
      ,但未痊愈。切其脈沉緩無力
      ,舌淡苔薄白
      。囑改用新加湯,三劑而痛止
      。學(xué)員不解其意
      ,余說關(guān)鍵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參
      、芍藥補(bǔ)營血的作用于體表
      ,它補(bǔ)而不滯,又使榮衛(wèi)作用加強(qiáng)
      ,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湯:此方治發(fā)汗遂漏不止,惡風(fēng)而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
      ,可見此方有固陽攝陰
      ,又有祛風(fēng)止汗等作用
      。余認(rèn)為對老人陽虛患外感
      ,脈沉而汗出惡風(fēng)的
      ,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劑量
      ,以溫經(jīng)扶陽為正邪兼顧之計
      。它與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證的區(qū)別
      ,是以汗之有無為抉擇
      。如服桂枝加附子湯不瘥
      ,則當(dāng)急固其本
      ,用四逆湯。

      6.桂枝加黃芪湯:仲景用此方治療黃疸脈浮
      ,日久衛(wèi)虛之證
      。意在言外,當(dāng)具有發(fā)熱汗出的證候在內(nèi)
      。然此方在臨床上治療神經(jīng)炎、手足麻木也極有效


      7.桂枝加當(dāng)歸湯:此方治療榮衛(wèi)不和所致榮衛(wèi)不足
      ,或因汗出過多,榮陰外泄等證。故徐靈胎主張應(yīng)于桂枝湯內(nèi)再加當(dāng)歸
      。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
      ,而脈細(xì)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樓根湯:此方治津液不足
      ,太陽經(jīng)脈燥急發(fā)生的痙證,表現(xiàn)為身體強(qiáng)
      ,幾幾然
      。它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對比,而有脈浮與脈沉
      、口渴與不渴之別


      9.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中風(fēng)證兼見氣喘。在臨床凡外感風(fēng)寒
      ,脈浮緩而舌苔白的皆可用
      。用此方應(yīng)與麻杏甘石湯相比
      ,以辨出寒熱
      ;若與麻黃湯相比,則應(yīng)辨出表虛與表實


      、減味桂枝湯:

      桂枝去芍藥湯:此方治療太陽病
      ,下之后脈促胸滿之證
      ,以及心臟病伴發(fā)的胸滿、短氣
      、咳嗽等證,也同樣有效


      、有加有減桂枝湯: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此方治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強(qiáng)痛
      ,翕翕發(fā)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之證
      。余用此方治療“水悸”和“水痞”
      ,腹診時又有腹肌痙攣的,此方有效。昔陳修園于嘉慶戊辰
      ,治吏部謝芝田令親之頭項強(qiáng)痛
      ,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
      ;服表藥無汗反煩
      ,六脈洪數(shù)
      。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
      ,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
      ,今病在有形之太陽
      。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得利,則所有病氣
      ,俱隨無形之經(jīng)氣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遂瘥。

      2.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此方治火劫迫汗
      ,心胸陽虛,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竅
      ,發(fā)為驚狂臥起不安等證
      。余師其說,用治精神分裂癥
      ,舌淡苔潤滑的用之有效
      。服藥后有時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此方治療太陽病
      ,下之后脈促胸滿,而且惡寒等證
      。余宗其義
      ,治療心胸陽虛,寒邪凝滯為痹
      ,亦有療效
      。今錄治案如下:王某,男
      ,46歲
      ,建筑工人
      。多年來胸中發(fā)悶
      ,甚或疼痛
      ,遇寒冷氣候則甚,并伴有咳嗽氣短等證
      。切其脈沉弦而緩
      ,握其手則涼,詢其溲則清長
      ,視其舌質(zhì)淡嫩
      ,苔白略滑。證屬心陽不振
      ,陰霾布于胸中
      ,氣血為之不利,亦胸痹之證類也
      。治宜溫補(bǔ)心陽
      ,以解寒凝。用桂枝湯除姜棗僅三味藥
      ,患者流露不信之色
      。一周后欣然來告,稱連服六劑
      ,一次比一次見輕
      ,多年之胸中悶痛得以解除


      綜上所述
      ,桂枝湯能解肌發(fā)汗,又能調(diào)和榮衛(wèi)
      、調(diào)和氣血
      、調(diào)和脾胃、調(diào)和陰陽
      ,又能下氣降沖
      、擴(kuò)張血脈
      、緩解痙攣,故為群方之冠
      ,而有它的獨(dú)特之功
      ,故其治療范圍為廣。

      每日一文
      ,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 周口-李**
      回復(fù)
      2023-07-18 01:01:32

      43.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劉渡舟

      這條論述表證不解
      ,兼有邪陷導(dǎo)致喘的證治。太陽病
      ,只要外證還在
      ,即使大便不利也不能下,先解表為上
      。前面20條說的是新感誘發(fā)宿喘
      ,不在治喘,而是為了解表同時兼顧喘
      ,是治標(biāo)的方法。這里是邪氣內(nèi)陷導(dǎo)致的喘
      ,所以用本方
      ,說是主之。

      寒飲射肺用小青龍湯
      ,肺熱作喘
      ,用麻杏甘石湯。對于風(fēng)寒外感導(dǎo)致的汗出而喘
      ,二者其實都不太適合
      ,用本方恰如其分,以見脈緩
      、有汗者為準(zhǔn)。葉天士只加杏仁
      ,不用厚樸
      ,效果也很好。

      胡希恕

      太陽病不該用下法
      ,但是這里誤用下法
      ,導(dǎo)致病人微喘。前面說過下之后
      ,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這里喘也是氣上沖的表現(xiàn)
      ,所以還是用桂枝湯。但是由于微喘
      ,還加入厚樸
      、杏仁消脹定喘。臨床上
      ,當(dāng)病和方證有出入
      ,就要加減
      ,這里也一樣。

      劉志杰

      這條放在這里是為了和小青龍湯作對比
      ,這里的喘是太陽中風(fēng)誤下導(dǎo)致的

    • 周口-李**
      回復(fù)
      2023-07-18 00:00:22

      目錄1拼音2概述3辨證施治 3.1太陽病兼證3.2陽明病兼證3.3少陽病兼證3.4太陰病兼證3.5少陰病兼證1拼音

      shāng hán jiān zhèng

      2概述

      傷寒兼證是指傷寒兼挾其它病邪

      ,或兼正氣不足所致的多種病證
      。也包括一經(jīng)病兼它經(jīng)病證,如太陽兼陽明證
      、少陰兼太陽證等

      傷寒兼證名見《通俗傷寒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夺t(yī)學(xué)心悟》稱“傷寒兼癥”

      3辨證施治

      傷寒兼證證狀不一

      ,傷寒諸經(jīng)病各有兼證
      。多因傷寒兼挾其它內(nèi)外之邪
      ,或治療不當(dāng),調(diào)攝失宜所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锻ㄋ讉摗孀C》:“兼證者,或寒邪兼他邪
      ,或他邪兼寒邪
      ,二邪兼發(fā)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夺t(yī)學(xué)心悟·傷寒兼癥》:“傷寒兼癥者
      ,非傳經(jīng)六經(jīng)之正病,亦非直中三陰之正病
      ,而實為傷寒所恒有之癥,故皆以兼癥名之
      。其間有見于手經(jīng)者; 有因誤治而變癥者;有病中調(diào)攝失宜而變癥者;有病氣相傳染而變癥者
      。臨癥之工,按法取之
      ,曲盡其法,則傷寒無余蘊(yùn)矣”
      。傷寒兼證的治療
      ,因兼挾它邪
      ,或正氣不足,多見表里同病之候
      ,故應(yīng)根據(jù)正邪盛衰之情,按表證
      、里證的先后緩急
      ,分別選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之法進(jìn)行治療

      3.1太陽病兼證

      原稱“太陽兼證”

      ,見《傷寒指掌》。指傷寒太陽病兼挾其它證候的各種病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虼人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或兼里熱
      ,或兼水飲,或表里不足
      ,氣陰虛虧等所致
      。如太陽中風(fēng)兼喘證,證見頭痛發(fā)熱
      ,汗出惡風(fēng)
      ,更兼喘咳。多因素患喘證
      ,復(fù)感風(fēng)寒而引發(fā);或表邪內(nèi)迫
      ,肺氣上逆所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け嫣柌∶}證并治》:“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治宜解肌祛風(fēng)
      ,降逆定喘。方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如太陽病風(fēng)寒外束
      ,內(nèi)兼郁熱,證見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或重
      ,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或浮緩者
      。即《尚論篇》所謂“風(fēng)寒兩傷營衛(wèi)證”
      。宜大青龍湯清內(nèi)攘外。如太陽病表邪不甚
      ,兼有里熱
      ,證見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并見煩渴者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外解表邪
      、內(nèi)清郁熱
      。如太陽表證內(nèi)兼水飲,證見發(fā)熱惡寒
      ,頭疼身痛,兼見咳喘
      ,或干嘔
      ,或噎,或渴
      ,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等。因表邪不解
      ,水氣內(nèi)停
      ,水寒相搏所致。若水寒射肺故咳喘;水留胃中故干嘔而噎;水停不化
      ,津不上承故渴;水漬腸間故下利;水蓄下焦則小便不利,少腹?jié)M
      。雖然水氣內(nèi)漬
      ,兼證不一,總宜解表化飲
      ,方用小青龍湯
      。太陽病兼證除兼挾他邪所致者外,也有因正氣不足而成的
      。如太陽病發(fā)汗后
      ,身疼痛,脈沉遲
      。為表證未除
      ,更兼氣陰不足,不能充灌滋養(yǎng)
      。治宜調(diào)和營衛(wèi)
      ,補(bǔ)益氣陰
      。方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為病邪在表
      ,兼以陰陽營衛(wèi)俱虛。治宜扶正托邪
      。方用小建中湯。溫養(yǎng)中氣
      ,兼調(diào)營衛(wèi)
      。又如,傷寒脈結(jié)代
      、心動悸
      ,為太陽病兼里虛,心血衰少
      ,心力不繼
      。宜用炙甘草湯生血復(fù)脈,通調(diào)營衛(wèi)
      。此外
      ,亦有認(rèn)為太陽兼經(jīng)病證也屬太陽兼證,如《傷寒指掌·太陽兼經(jīng)新法》云:“一感外邪
      ,即從太陽而入陽明、少陽
      ,或從太陽而入太陰
      、少陰,總屬太陽兼癥”
      。如太陽表證兼陽明里證
      ,邪迫大腸而下利,上逆犯胃而嘔
      ,治宜雙解二陽
      ,兼以和胃降逆。方用葛根湯或葛根加半夏湯
      。參見“太陽陽明合病”條
      。又如太陽表證兼少陰病脈證,病發(fā)熱頭痛,身體疼痛
      ,脈反沉
      ,或下利清谷。當(dāng)用四逆湯急溫其里

      3.2陽明病兼證

      多指病邪侵襲陽明而兼太陽或少陽證候的一些病證

      。有陽明兼表證、陽明兼半表半里證等
      。陽明兼表證
      ,證見汗出多,微惡寒
      ,脈遲等
      。為病邪入里,傳至陽明而表邪未解的陽明兼表虛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陽明病,脈遲
      ,汗出多
      ,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可發(fā)汗
      ,宜桂枝湯”。因其病偏于表
      ,仍宜解表為主
      。方用桂枝湯。若陽明病兼見無汗惡寒
      ,氣喘微咳
      ,脈浮,為陽明兼表實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陽明病,脈浮
      ,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
      ,宜麻黃湯”
      。因其病偏于表,故仍宜解表發(fā)汗
      ,祛邪外出
      ,方用麻黃湯
      。陽明兼半表半里證,證見發(fā)潮熱
      ,胸脅滿悶
      ,大便溏,小便自可
      ,腹無滿痛; 或見胸脅痞滿
      ,嘔逆
      ,不大便
      ,脈弦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陽明病,發(fā)潮熱
      ,大便溏
      ,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與小柴胡湯”
      。因其病偏于少陽,故仍宜和解少陽為主
      ,方用小柴胡湯

      3.3少陽病兼證

      指病邪侵襲少陽而兼其他證候的一些病證

      。常有兼表
      、兼里、兼水飲等不同情況
      。如少陽兼表證
      ,證見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
      ,頭痛
      ,肢節(jié)煩疼,微嘔
      ,心下支結(jié)
      ,脈浮或弦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け嫔訇柌∶}證并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
      ,肢節(jié)煩痛
      ,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乃太陽邪傳少陽,兩經(jīng)俱受病邪
      ,故宜柴胡桂枝湯發(fā)散表邪
      ,和解少陽。少陽兼里實證
      ,證見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
      ,嘔吐不止,上腹拘急疼痛
      ,或痞鞕
      ,郁郁而煩,大便秘結(jié)
      ,或潮熱
      ,或下利,苔多黃燥
      ,或白厚而干
      ,脈弦有力等。乃少陽病不解
      ,邪熱內(nèi)傳陽明
      ,燥實結(jié)于腸腑而成。治宜和解少陽
      ,兼通陽明為主。如少陽病未解
      ,腸中燥屎已結(jié)
      ,證見嘔不止,心下急
      ,郁郁微煩
      ,或心下痞鞕、下利等證
      ,宜用大柴胡湯
      ,和解少陽,兼通里實;如少陽證
      ,內(nèi)兼陽明燥結(jié)
      ,但正氣已傷
      ,證見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
      ,微利等。方用柴胡加芒硝湯
      。和解軟堅
      ,兼顧正氣;若少陽證為主,里實不顯著者
      ,亦可先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然后審證施治。少陽兼水飲證
      ,證見往來寒熱
      ,胸脅滿微結(jié),心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小便不利等
      。本證多因傷寒誤于汗下
      ,邪熱內(nèi)陷少陽
      ,水飲停積不化,邪與水結(jié)
      ,陽氣郁而不宣所致
      。治宜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湯
      。方中柴胡、黃芩以和解少陽;桂枝
      、干姜以溫化停飲;牡蠣散結(jié);栝蔞生津;甘草以調(diào)和諸藥
      。此外
      ,少陽半表半里證兼太陽表證
      ,可見下利,或嘔
      。因熱邪偏于少陽
      ,膽胃熱熾,故不以汗解
      ,宜黃芩湯清解少陽之里
      。若嘔者
      ,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和胃降逆。參見“太陽少陽合病條”

      3.4太陰病兼證

      指太陰病兼挾其它證候的一些病證

      。如既有下利腹脹滿的太陰虛寒證,又兼發(fā)熱惡寒
      ,身體疼痛的太陽表證,為太陰挾表證
      。其治療一般以先溫里
      ,后解表為原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け嫣幉∶}證并治》:“下利腹脹滿
      ,身體疼痛,先溫其里
      ,乃攻其表
      。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但如因太陽病誤下
      ,病邪內(nèi)陷太陰而表證未解者,因癥情有所不同
      ,故治法亦有區(qū)別。如太陰兼表證
      ,證見下利
      ,胃脘痞塞,時或腹痛
      ,發(fā)熱惡風(fēng)頭痛
      ,脈浮緩者。多因表證誤下
      ,損傷脾陽
      ,或因脾氣不足,復(fù)感外邪而成
      。宜據(jù)證情之緩急分別治之
      。若表證偏重而下利不甚者,仍可解表
      。《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太陰病
      ,脈浮者
      ,可發(fā)汗”
      ,方用桂枝湯以透邪外出。如下后表邪未解而里氣虛寒
      ,因而利下不止
      ,心下痞塞,為太陰虛寒兼表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け嫣柌∶}證并治》:“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shù)下之
      ,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
      ,心下痞鞕
      ,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溫中補(bǔ)虛,兼解表邪
      。此外
      ,如太陽病誤下,表邪未解
      ,傷及太陰
      ,證見惡風(fēng)寒,發(fā)熱汗出
      ,腹?jié)M時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刚啤ぬ幈静∈龉拧吩疲骸按颂栔疅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內(nèi)陷太陰之里也”。治宜調(diào)和營衛(wèi)
      ,緩急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藥湯
      。如大實痛者
      ,宜桂枝加大黃湯。若患者脈弱
      ,為胃氣虛弱
      ,大黃、芍藥當(dāng)減用之
      。參見“傷寒太陰病”條

      3.5少陰病兼證

      指少陰病兼有其它證候的病證

      。少陰兼證有兼表證、兼里實
      、兼水氣等不同
      。少陰兼表證即少陰太陽兩感證。證見惡寒發(fā)熱
      ,無汗頭痛,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脈沉等。乃少陰陽虛
      ,感受風(fēng)寒
      ,或外邪同時侵襲少陰、太陽兩經(jīng)而成
      。如發(fā)熱
      ,頭痛身疼
      ,脈沉
      ,宜四逆湯溫里
      。參見“太陽病兼證”條。如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fā)熱
      ,脈沉者,宜溫經(jīng)發(fā)表
      。方用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若少陰邪尚未深,而有微發(fā)熱
      ,微惡寒等表證
      。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發(fā)表兼以溫經(jīng)。少陰病兼里實證
      ,即少陰三急下證
      。參見“少陰病變證”條。此外
      ,如少陰病兼見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
      ,或咳,或小便不利
      ,或嘔等證
      ,為少陰寒化兼水氣證。因少陰藏寒
      ,水寒相搏
      ,浸淫內(nèi)外所致。宜溫經(jīng)導(dǎo)水
      ,方用真武湯
      。又如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
      ,為少陰熱化兼水氣證。由于心陰不足
      ,兼水熱互結(jié)所致。水氣郁而不化
      ,下滲大腸而為下利
      ,上逆于肺為咳逆,中犯于胃而致嘔
      。陰虛內(nèi)熱
      ,水氣不化,津不上承
      ,故見口渴
      。治宜滋陰清熱,兼以分利
      。方用豬苓湯

    天皰瘡濕氣怎么治

    天皰瘡一定要吃激素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