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艾灸師小愛
2023-07-19 04:26:00
針灸是可以治療腎虛喘證的,一般針灸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臟腑功能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促進血液流通等作用,它對腎虛傳中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建議患者一定要去正規(guī)的醫(yī)院,找專業(yè)的中醫(yī)大夫,經過辯證之后進行針灸。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太原`趙**
回復
-
松柏友
回復1
、 《靈樞》又稱《針經》, 實際《黃帝內徑》各篇所載的穴名大約160穴。
《針灸中乙經》記載經穴349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針灸大成》譜加5穴,計359穴。
《針灸逢源》計361穴。 目前國家標準記載362個穴位 。
2、針灸的治療作用: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
3、針灸治療原則:
(1)補虛瀉實: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2)清熱散寒:熱則疾之,即指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快速進針,快速出針而不留針;
寒則留之,指寒性病癥應深刺而久留針。
4、 同病異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癥狀雖然相同,但病機不同,所以在治則和治法上也因之而異。
5異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癥狀雖然不同,但其病機相同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6、近部取穴:指在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臨床應用。
7、遠部取穴:指臨床選取與病證較遠部位有關穴進行治療的方法。
8、隨證取穴:根據臨床辯證選取治療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經配穴法:指某一臟腑、經脈發(fā)生病變時,循本經選取其局部與遠部的腧穴配成處方。
10、表里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絡的陰陽表里為依據,當陰經有病時,陪相表里的陽經腧穴,陽經有病時,配相表里的陰經腧穴;臟腑有病,也可配表里經有關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脈交會穴是前人總結上下配穴法的實踐經驗之一
12、前后配穴法:是將胸腹部與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為其中的一種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經脈循行左右對稱,絡脈縱橫交錯的特點為配穴依據的配穴方法。繆刺與巨刺。
14、五腧穴: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在臟者取之井; 病變于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病變于音取之經;經滿而血者, 病在胃及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jié)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
15、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jié)附近的一個重要經穴。
絡穴是指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任脈絡穴鳩尾,督脈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合稱十五絡穴。五臟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稱為 原絡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屬表里(陰陽)配穴法的范疇,以原發(fā)疾病經脈的原穴為主,以相表里的經脈的絡穴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達內外、貫徹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膀胱經第一側線)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于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在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通于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八穴的相互交匯關系:公孫與沖脈相通;內關與陰維脈相通;外關與陽維脈相通;臨泣與帶脈相通;申脈與陽蹺脈相通;后溪與督脈相通;照海與陰蹺脈相通;列缺與任脈相通。、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特定穴。
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療急性病,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中都治崩漏等;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經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陽維脈,陰,陽蹺脈各有一個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門,陰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個合穴,共六個,故稱六腑下合穴。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膽合于陽陵泉,大腸合于上巨虛,小腸合于下巨虛,三焦合于委陽。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證的主要穴位。
19、刺手,就是持針的手,臨床醫(yī)生多用右手持針。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針刺的體位:(1)仰臥位(2)側臥位(3)伏臥位
21、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適宜短針或有動脈的地方。(2)夾持進針法適用于長針。
(3)舒張進針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腧穴。
(4)捏提進針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針刺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循法是指在進針后不得氣時,用手指沿經脈上下輕揉拍打,按摩體表,促使氣至的一種方法。
24、得氣的表現(xiàn): 一是患者進針后的針刺感覺,施術者根據患者的針感調整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術者手指對于針刺入皮膚以后的感覺,施術者根據這種感覺去尋找、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響得氣的因素:角度、行針、深度、取穴不當、久病氣血衰敗。
?催氣即針刺入穴位后,施行提插捻轉,后輕輕地搖動針柄等手法促使經氣速至針下的方法。
25、留針的目的是候氣和調氣,加強針刺感應,延長刺激,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就
26影響針刺補瀉效果的因素: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tài),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針刺手法的質量不同。
27、基本的補瀉手法:
提插補瀉法,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捻轉補瀉法,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后退用力稍輕為補。
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迎隨補瀉法,迎就是迎著經而來,隨就是隨著經而去。
所以“迎而奪之”為之瀉,“隨而濟之”為之補。
徐疾補瀉法,緩慢地進針,快速地出針,為補發(fā),快速地進針,緩慢地出針為瀉法。
復式補瀉手法:燒火山(補)、透天涼(瀉)。
28 暈針的原因 :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過度勞累,饑餓,或大汗、大瀉、大失血之后,或體位不適,或施術手法過重。處理:將針迅速起出,讓患者平臥,給予熱茶或溫開水飲之。
滯針的原因:患者精神緊張,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一方向捻針太過,留針時間長。斷針部位在針根。血腫的處理:冷敷止血,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
29、灸法的分類:
艾灸類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間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隔鹽(回陽救逆)、隔蒜(解毒,止癢,殺蟲)、隔附子餅灸(溫腎補陽,陽痿,早泄)。
艾條灸包括懸起灸: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實按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
非艾條灸類:燈火灸、黃蠟灸。在施灸處涂以少量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補瀉: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灸法的作用:1.疏風解表,溫經散寒2.溫通經絡,活血逐痹3.回陽固脫,升陽舉陷
4.消瘀散結,拔毒泄熱5.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隔姜灸: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隔蒜灸:解毒,健胃,殺蟲,止癢
隔鹽灸:回陽救逆
隔附子灸:溫腎補陽
30、拔罐法古稱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閃罐法,留罐法(5-15分鐘),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選穴原則:(1) 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2)按病變的相應部位選穴
(3)根據中醫(yī)學理論辨證選穴(4)根據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選穴(5)根據臨床經驗選穴。
32、三菱針:宛陳則除之。操作方法有點刺法、散刺法、挑刺法、瀉血法(刺絡法)。
適應范圍:急證、熱證、實證、瘀證、痛證。
33、皮膚針法的理論依據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經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內針法: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有顆粒型和撳釘型兩種。皮內針法常用于慢性頑固性疾病,以及經常發(fā)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喎,半身不遂主癥的一種疾病。
中經絡1)半身不遂? 治則: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環(huán)跳 陽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侖?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還可以取患側井穴,點刺出血,取接續(xù)經氣之意,上肢還可取肩髎、陽池、后溪等,下肢還可取風市、懸鐘等;
病程日久,上肢癱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癱可配腰陽關、白環(huán)俞等;
如患側經筋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陽病取陰之意;如語言謇澀,配啞門、廉泉、通里;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叩刺患部。
中臟腑1)閉證:水溝十二井 太沖 豐隆 勞宮
?????? 2)脫證:關元 神闕(隔鹽灸)
36、腰痛 主穴:委中 腎俞 大腸俞?
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溫陽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腎虛腰痛加灸命門,益腎壯腰。
37、不寐:因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稱失眠。
主穴:神門內關百會安眠?
加減: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三陰交補益心脾,益氣養(yǎng)血;
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丘墟補心壯膽,安神定志;
肝郁化火加行間、太沖、風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發(fā)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常見的反復發(fā)作性疾患。
????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豐隆?
加減:寒飲伏肺加風門、太淵疏風宣肺;肺腎陰虛加腎俞、關元、太溪滋腎益肺。
? 邵氏五針: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風門。
如咳嗽配尺澤和太淵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氣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內關穴,針刺后需在相應部位拔罐。
39、胃痛? 主穴:中脘 內關 公孫 足三里??
加減:寒邪犯胃加神闕、梁丘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加梁門、建里消食導滯;
肝氣犯胃加期門、太沖疏肝理氣;
胃陰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陰交滋陰養(yǎng)胃。
40、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病證。
主穴:天樞支溝水道歸來豐隆?
?加減:熱秘者,加合谷、內庭清泄腑熱;
氣秘者,加太沖、中脘疏調氣機;
虛秘者,加脾俞、氣海健運脾氣以助通便。
41、痛經? 主穴:關元 氣海 三陰交?
?加減:寒濕凝滯者加地機可溫通胞脈,祛邪調經;
肝郁氣滯者加太沖、次髎可疏肝解郁;
氣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氣補血。
42、遺尿?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在標病不急迫的情況下,應該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
根河-李**
回復(1)仙茅人參內金飲
[主治]心腎不足
、腎不納氣而致的喘咳。[處方]仙茅12克,人參6克
,阿膠10克,雞內金8克,糯米15克。[用法]仙茅須米泔浸,阿膠應另烊
,共水煎服。(2)益氣利水補腎湯
[主治]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扶陽益氣。治療慢性腎炎。[處方]制附片10克(先煎)
,熟地黃25克,炒白術15克,桂枝8克,山茱萸肉15克,炒山藥10克,生黃芪40克,淫羊藿15克,茯苓25克,豬苓15克,仙茅12克,車前子20克(包煎),當歸13克。[用法]每日1劑
,水煎,分3次服,早晚分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如浮腫明顯不退,伴高血壓者,加水蛭10克,桑寄生20克,地龍15克;伴血尿者加白茅根25克;尿少加石韋20克,車前子30克(包煎);非蛋白氮及肌酐明顯升高者加大黃8克,牡丹皮12克;短氣乏力者加人參10克;蛋白尿不降者加芡實15克,金櫻子15克;遇新感有表癥者,選加麻黃5克,細辛3克。(3)健脾溫腎湯
[主治]健脾溫腎
,清熱利濕。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處方]人參10克,枸杞子30克
,菟絲子10克,車前子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益母草30克。[用法]每日1劑
,水煎至150~300毫升,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兼濕熱者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重樓、雷公藤等;有瘀血者加牛膝、牡丹皮、丹參、澤蘭、桃仁、川芎等;水腫明顯者加豬苓、白茅根等;腎虛明顯者加生地黃、肉桂、制附子等。(4)溫陽消白湯
[主治]溫補腎陽
,益氣健脾,化瘀通脈。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處方]菟絲子20克,山茱萸15克
,金櫻子15克,芡實10克,肉蓯蓉20克,黃芪30克,白術2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炙甘草10克,白茅根20克,益母草20克,丹參20克,茯苓15克。[用法]每日1劑
,水煎,分早、晚服用。10天為1個療程,重者可重復2~3個療程。(5)保腎祛濁湯
[主治]溫腎健脾,活血排毒。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
。[處方]生黃芪30克
,生地黃、生大黃、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澤瀉、石韋、半夏各10克,車前子(包)、丹參、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制附子5克。[用法]每日1劑
,水煎,早晚分服。8周為1個療程。(6)溫腎泄?jié)釡?/p>
[主治]溫腎益氣
,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處方]淫羊藿15克,黃芪50克
,白術2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