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幾種常用的煲湯藥物 ,現簡單介紹其藥性:
1.山藥、芡實:二藥性味甘平
,有健脾益腎祛濕作用
,煲湯時可少佐陳皮以行氣,其用量為15~30克
,適用于脾胃稍虛
、大便軟或偏爛者。
2.沙參
、玉竹:性味甘平偏寒
,有滋陰潤肺養(yǎng)胃作用,適用于大便偏干或有少許咳嗽
、口干者
,用量為10~20克。
3.龍眼肉
、百合:龍眼肉性味甘溫
,有補心脾
、益氣血之功;百合味甘微寒
,有清心安神潤肺止咳作用
,二藥配伍煲湯適用于久體虛、失眠健忘者
。龍眼肉可用10~15
,百合則可用量稍大約15~30克。
4.石斛
、枸杞:石斛味甘微寒
,有養(yǎng)胃生津明目之用;枸杞其性甘平
,滋腎補骨明目
,適用于久體虛或肝腎陰虛,而見口燥咽干
、頭暈目眩
、眼澀、腰膝酸軟等
。枸杞子用量約15~20克
,石斛15~20克。
5.羅漢果
、甜杏仁:羅漢果其性甘涼
,可清熱潤肺、止咳通便
;甜杏仁又稱南杏
,其性苦微溫,有小毒
,可滋潤養(yǎng)肺通便
。適用于陰虛肺熱、咳嗽
、咽干舌燥
、大便干結者。羅漢果用15~30克
,或1~2枚
。甜杏仁有小毒,用量為3~6克
。
6.玉米須
、赤小豆:玉米須味甘淡平,可利水消腫
、清肝膽濕熱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
,有利濕消腫之用。適用濕熱證之脘滿
、納減尿少或水腫等。赤小豆用40~60克
,玉米須可用20~30克
。
溫馨提示: 中醫(yī)是我國的,雖然說見效比較慢
,但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多少副作用
。而且能夠的根本。
-
2023-07-27 23:23:56
骨關節(jié)炎可以采用中草藥治療
,經常用的有川烏
、草烏、透骨草
、海桐皮等
。但是中草藥治療比較麻煩,而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患者最好到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一下病情
,然后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這樣才可以達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