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經(jīng)典網(wǎng)

      壯族醫(yī)學理論體系

      中醫(yī)基礎常識 >雜談

      醫(yī)案日記  2023-06-07 14:19:41

      長期的生產

      、生活和醫(yī)療實踐
      ,以及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壯漢文化的交流
      ,使壯醫(yī)藥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陰陽為本
      ,三氣同步——壯醫(yī)的天人自然觀

      壯族聚居和分布地區(qū)處于亞熱帶,雖然平均氣溫較高

      ,但四季仍較分明

      壯醫(yī)關于天地人三氣同步的學說,是柳州地區(qū)民族醫(yī)藥研究所名老壯醫(yī)蕈保霖先生在“壯醫(yī)學術體系綜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對河池
      、柳州、南寧
      、百色地區(qū)(均為壯族聚居地區(qū))民間壯醫(yī)的實地調查中
      ,也證實確有此說。天地人三氣同步
      ,是根據(jù)壯語“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須順天地”意譯過來的
      。其主要內涵為:①人稟天地之氣而生,為萬物之靈
      。②人的生長壯老死生命周期
      ,受天地之氣涵養(yǎng)和制約,人氣與天地氣息息相通
      。③天地之氣為人體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
      ,但天地之氣又是在不斷地變化。日夜小變化
      ,四季大變化
      ,是為正常變化;而地震、火山
      、臺風
      、洪水、隕石雨等則是異常變化
      ,是為災變
      。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天地之氣的變化有一定的主動適應能力
      ,如天黑了會引火照明
      ,天熱了會出汗,天冷了會加衣被
      ,洪水來臨會登高躲避等
      。甚至婦女月事也與月亮的盈虧周期有關。對于天地氣的這些變化
      ,人如能主動適應
      ,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删S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
      ;如不能適應,就會受到傷害并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④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
      ,是一個有限的小宇宙單元。壯醫(yī)認為
      ,整個人體可分為三部:上部天(壯語稱為“巧”)
      ,包括外延;下部地(壯語稱為“胴”)
      ,包涵內景
      ;中部其象人(壯語稱為“廊”)。人體內三部之氣也是同步運行
      ,制約化生
      ,才能生生不息。形體與功能相一致
      ,大體上天氣主降
      ,地氣主升,人氣主和
      ,升降適宜
      ,中和涵養(yǎng),則氣血調和
      ,陰陽平衡
      ,臟腑自安
      ,并能適應大宇宙的變化。⑤人體的結構與功能
      ,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
      ,共同形成了人體的適應與防衛(wèi)能力,從而達到天地人三氣同步的健康境界

      、臟腑氣血骨肉,谷道水道氣道
      ,龍路火路——壯醫(yī)的生理病理觀

      壯醫(yī)認為內臟氣血骨肉,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基礎

      。位于顱內和胸腔
      、腹腔內相對獨立的實體都稱之為臟腑,沒有很明確的“臟”和“腑”的區(qū)分觀念
      。顱內容物壯語稱為“塢”
      ,含有統(tǒng)籌、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動的意思
      。如精神病出現(xiàn)精神癥狀
      ,壯醫(yī)統(tǒng)稱為“塢亂”或“巧塢亂”,即總指揮部功能紊亂的意思
      。壯語稱心臟為“咪心頭”
      ,有臟腑之首的意思。稱肺為“咪缽”
      ,肝為“咪疊”
      ,膽為“咪背”,腎為“咪腰”
      ,胰為“咪曼”
      ,脾為“咪隆”(意譯為被遺忘的器官),胃為“咪胴”
      ,腸為“咪雖”
      ,膀胱為“咪小肚”,婦女胞宮為“咪花腸”
      。這些內臟各有自己的功能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
      ,沒有什么表里之分。當內臟實體受損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功能失調時
      ,就會引起疾病
      。由于壯醫(yī)沒有五行配五臟的理論,因此認為臟腑疾病也沒有什么必然的生克傳變模式

      骨(壯語稱為“奪”)和肉(壯語稱為“諾”)構成人體的框架和形態(tài)

      ,并保護人體內的臟器在一般情況下不受傷害
      。骨肉還是人體的運動器官。而且人體內的谷道水道氣道以及龍路火路
      ,都往返運行于骨肉之中
      。骨肉損傷,可導致上述通道受阻而引發(fā)其他的疾病

      壯醫(yī)認為

      ,血液(壯語稱為“勒”)是營養(yǎng)全身骨肉臟腑、四肢百骸的極為重要的物質
      。得天地之氣而化生
      ,賴天地之氣以運行。血液的顏色
      、質量和數(shù)量有一定的常度
      ,血液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的許多生理和病理變化。刺血
      、放血
      、補血是壯醫(yī)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方法。查驗血液顏色變化及粘稠度變化
      ,是一些老壯醫(yī)對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jù)

      壯醫(yī)對氣(壯語稱為“噓”)極為重視。這里主要指人體之氣

      。氣為陽
      ,血為陰。氣是動力
      ,是功能
      ,是人體生命活動力的表現(xiàn)。氣雖然肉眼看不見
      ,但可以感覺得到:活人氣息
      ,一呼一吸,進出的都是氣
      。壯醫(yī)判斷一個病人是否已經(jīng)死亡
      ,主要依據(jù)三條:①“巧塢”(即頭腦)是否還清醒。人死了“巧塢”就停止活動
      ,再不會清醒和思考了
      。②“咪心頭”(即心臟)是否還在跳動。人死了“咪心頭”就會停止跳動
      。③鼻孔還有否呼吸
      ,即有無進出氣。人死了呼吸就會停止
      ,自然不會有氣進出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娪袣鉄o氣,是生與死的界限的標志
      。在這個意義上
      ,可以說人體生命以氣為原,以氣為要
      ,以氣為用
      ,有了疾病則以氣為治。氣是壯醫(yī)臨床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壯醫(yī)三氣同步理論主要是通過人體內的谷道

      、水道和氣道及其相關的樞紐臟腑的制化協(xié)調作用來實現(xiàn)的。壯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知道五谷稟天地之氣以生長
      ,賴天地之氣以收藏,得天地之氣以滋養(yǎng)人體
      。其進入人體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稱之為“谷道”(壯語稱為“條根埃”)
      ,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腸
      。其化生的樞紐臟腑為肝、膽
      、胰
      。水為生命之源,人體有水道進水出水
      ,與大自然發(fā)生最直接
      、最密切的聯(lián)系。水道與谷道同源而分流
      ,在吸取水谷精微營養(yǎng)物質后
      ,谷道排出糞便,水道主要排出汗
      、尿
      。水道的調節(jié)樞紐為腎與膀胱。氣道是人體與大自然之氣相互交換的通道
      ,進出于口鼻
      ,其交換樞紐臟腑為肺。三道暢通
      ,調節(jié)有度
      ,人體之氣就能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協(xié)調平衡,即健康狀態(tài)
      。三道阻塞或調節(jié)失度
      ,則三氣不能同步而疾病叢生

      龍路與火路是壯醫(yī)對人體內雖未直接與大自然相通,但卻是維持人體生機和反映疾病動態(tài)的兩條極為重要的內封閉通路的命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蒲腥藛T從對廣西大新縣著名女壯醫(yī)陸愛蓮等人的調查訪問中,了解到這一帶的壯族民間醫(yī)生大都推崇這一傳統(tǒng)理論
      。壯族傳統(tǒng)認為龍是制水的
      ,龍路在人體內即是血液的通道(故有些壯醫(yī)又稱為血脈、龍脈)
      ,其功能主要是為內臟骨肉輸送營養(yǎng)
      。龍路有干線,有網(wǎng)絡
      ,遍布全身
      ,循環(huán)往來,其中樞在心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馂橛|發(fā)之物,其性迅速(“火速”之謂)
      ,感之灼熱
      。壯醫(yī)認為火路在人體內為傳感之道,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也可稱“信息通道”
      。其中樞在“巧塢”
      。火路同龍路一樣
      ,有干線及網(wǎng)絡
      ,遍布全身,使正常人體能在極短的時間內
      ,感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和刺激
      ,并經(jīng)中樞“巧塢”的處理,迅速作出反應
      ,以此來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
      ,實現(xiàn)“三氣同步”的生理平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鹇纷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人體失去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適應能力
      ,導致疾病甚至死亡

      壯醫(yī)對脾臟生理功能認識較晚。因長期弄不清楚其功能作用

      ,好象是多余的被遺忘的器官
      ,故而壯語稱之為“咪隆”(意為“被遺忘的器官”)或“咪蒙隆”(意譯為“不知其作用的器官”)
      。后來大約在屠宰禽畜及解剖中,一再發(fā)現(xiàn)脾臟內藏血較多
      ,加之人生氣時叫“發(fā)脾氣”
      ,慢慢領悟到,脾臟可能是一個人氣血的貯藏調節(jié)庫

      壯醫(yī)認為人體的生殖繁殖機能

      ,也是由天地陰陽之氣交感而形成的。男精為陽精
      ,女精為陰精
      ;男精產生于“咪麻”(即睪丸),女精產生于“花腸”
      。人體順應著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guī)律
      ,到一定年齡就會具有產生繁衍后代的“精”的能力。兩精相搏
      ,形成胚胎
      ,然后在胞宮內發(fā)育成人。人生易老天難老
      ,但天地授予人以繁衍后代的能力
      ,故人類能與天地并存并保持“三氣同步”。

      壯醫(yī)將人的精神活動

      、語言及思考能力,歸結為“巧塢”的功能
      。故凡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在治療上都要著眼于調整“巧塢”的機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扒蓧]”為上部天
      ,位高權重,全身骨肉氣血
      ,內臟器官都要接受“巧塢”的指揮
      ,是名符其實的人體總指揮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扒蓧]亂”或“巧塢壞”就會指揮失靈
      。失誤而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使三氣不能同步而引發(fā)全身性的疾病甚至死亡

      、毒虛致百病——壯醫(yī)的病因病機論

      壯族地區(qū)位于亞熱帶,山林茂盛

      ,氣候濕熱
      ,動植物腐敗產生瘴毒
      ,野生有毒的動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舉凡毒草
      、毒樹
      、毒蟲、毒蛇
      、毒水
      、毒礦等等。無怪乎唐·陳藏器《本草拾遺》稱“嶺南多毒物
      ,亦多解物
      ,豈天資乎?”無數(shù)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實例和教訓
      ,使壯族先民們對毒有著特別直接和深刻的感受
      ,并總結了豐富多采的解救治療方法。據(jù)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
      ,壯醫(yī)認識和使用的毒藥和解毒藥在百種以上
      。邪毒、毒物進入人體后
      ,是否發(fā)病
      ,取決于人體對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強弱,亦即取決人體內正氣的強弱
      。中毒后邪毒阻滯通道或損耗正氣至虛極衰竭
      ,都會導致死亡。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了嶺南俚人(壯族先民)使用的五種毒藥:不強藥
      、藍藥
      、焦銅藥、金藥
      、菌藥
      ;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也記載了嶺南俚人防治沙虱毒、瘴毒和箭毒
      、蛇毒的經(jīng)驗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蘇敬《新修本草》收載了兩種壯族地區(qū)著名的解毒藥——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這些記載都可佐證壯族先民對因毒致病及其治療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視
      ,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
      ,有可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壯醫(yī)的病因論——毒虛論

      壯醫(yī)認為

      ,所謂毒,是以對人體是否構成傷害以及傷害致病的程度為依據(jù)標志的。有的毒性猛烈
      ,有的則是緩慢起毒性作用
      ;有的為有形之毒,有的為無形之毒
      ;有的損傷皮肉
      ,有的則傷害臟腑和體內重要通道。毒之所以致病
      ,一是因為毒性本身與人體正氣勢不兩立
      ,正氣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損傷正氣
      ,兩者爭斗
      ,正不勝邪,則影響三氣同步而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二是某些邪毒在人體內阻滯“三道”、“兩路”
      ,使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
      。因各種毒的性質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別
      ,作用的機制各異
      ,以及人體對毒的抗爭程度不同,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典型癥狀和體證
      ,成為壯醫(yī)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jù)
      ,虛即正氣虛,或氣血虛
      ,虛既是致病的原因
      ,同時也是病態(tài)的反映。作為致病的兩大因素之一
      ,虛本身可以表現(xiàn)出軟弱無力、神色疲勞
      、形體消瘦
      、聲低息微等臨床癥狀甚至衰竭死亡。而且因為虛
      ,體內的運化能力和防衛(wèi)能力相應減弱
      ,特別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襲
      ,出現(xiàn)毒虛并存的復雜臨床癥狀。虛的原因,壯醫(yī)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先天稟賦不足
      ,父母羸弱,孕期營養(yǎng)不良或早產等;二是后天過度勞作,或與邪毒抗爭氣血消耗過度而得不到應有的補充
      ,或人體本身運化失常,攝入不足而致虛
      ,總之
      ,毒和虛使人體失去常度而表現(xiàn)為病態(tài)。如果這種病態(tài)得到適當?shù)闹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人體自我防衛(wèi)
      、自我修復能力能夠戰(zhàn)勝邪毒,則人體常度逐步恢復而疾病趨于好轉痊愈
      。否則終因三氣不能同步
      ,導致人體氣脫、氣竭而死亡

      、眼睛能洞察和反映疾病——壯醫(yī)的重要診斷特色

      壯族稱眼睛為“勒答”。壯醫(yī)對眼睛極為重視

      ,認為這是天地賦予人體的窗口
      ,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氣的精華所在
      。人體臟腑之精上注于目
      ,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
      ,也能反映百病
      。眼睛長在“巧塢”上,直接受“巧塢”指揮
      ,因此在疾病診斷上
      ,把目診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診可以確診疾病
      ,可以推測預后
      ,可以確定死亡。人體內的臟腑氣血
      ,“三道”
      、“兩路”、“巧塢”功能等
      ,都可以通過目診而獲得相對準確的信息

      壯醫(yī)目診的要義是:醫(yī)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

      。兩者配合
      ,就可以診斷疾病。老一輩壯醫(yī)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澤、靈活度
      、干澀
      、視力、脈絡等診斷疾病
      。至后代有總結發(fā)展和提高
      ,并受牛、馬等獸醫(yī)目診的啟發(fā)
      ,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壯醫(yī)目診法
      。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所壯醫(yī)目診專家黃老五副主任醫(yī)師,在繼承前輩目診經(jīng)驗的基礎上
      ,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
      ,并借助現(xiàn)代放大鏡技術,把壯醫(yī)目診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四倍放大鏡下
      ,他可以通過觀察眼睛鞏膜的色澤、形態(tài)以及眼睛上脈絡的細微變化
      ,來判斷疾病的病位
      ,辨別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預后診斷。初步的整理研究觀察表明:人體不同器官
      、不同組織
      、不同部位的病變,都可以在眼白膜(鞏膜)上有特定的訊號反映區(qū)
      ;同一器官
      、組織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區(qū)上可有不同的異變訊號
      。還可據(jù)以判斷疾病的新舊輕重
      。他把目診的規(guī)律概括為:著色深淺判新久,彎曲頻率別輕重
      ,脈絡混濁有濕毒
      ,脈絡散亂為風毒,脈絡近瞳屬于火
      ,脈絡靠邊屬于寒
      ,黑斑瘀來藍斑蟲,目診仔細辨分明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已將壯醫(yī)目診列為重點科研課題
      ,下達給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所壯醫(yī)第一臨床研究室
      ,以期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闡明壯醫(yī)目診的原理并進一步提高診斷水平

      壯醫(yī)重視目診,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種診斷方法。如問診

      、聞診
      、脈診,甲診
      、指診
      、腹診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特別是問診主訴
      ,是癥狀診斷的主要依據(jù)。那些造詣較深的老壯醫(yī)
      ,往往掌握多種診斷手段和方法
      ,在臨床上合參運用,得心應手
      。壯醫(yī)基于天地人三氣同步和人體也是小天地的認識
      ,對人體與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
      、耳
      、鼻、口
      、舌等
      ,認為又可作為人體各部分的縮影或反映,在疾病診斷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預后價值
      。驗之臨床
      ,往往也頗為準確,
      、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壯醫(yī)對“三道”排泄物(尿、糞
      、淚
      、涕、嘔吐物等)的觀察也比較重視和認真
      ,以其顏色
      、形態(tài)、氣味
      、數(shù)量的異常變化
      ,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

      、調氣解毒補虛——壯醫(yī)的治療原則

      壯醫(yī)的這一治療原則

      ,是根據(jù)壯醫(yī)對人體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機的認識而提出來的
      ,并有效地指導實踐。調氣
      ,即通過各種具體的治療方法(多用針灸
      、刺血、拔罐
      、引舞
      、氣功等非藥物療法),調節(jié)
      。激發(fā)和通暢人體之氣
      ,使之正常運行,與天地之氣保持三同步
      。氣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障礙性疾病
      ,一般通過針灸、刺血
      、拔罐或藥物調氣即可恢復正常
      。毒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紅腫痛熱。潰爛
      、腫瘤
      、瘡癤、黃疸
      、血液病等急性炎癥及器官組織器質性病變以及同時出現(xiàn)的功能改變
      。解毒主要通過藥物的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有些毒在人體內可以化解
      ,有些則需要通過“三道”來清除
      ,毒去則正安,氣復而痊愈
      。以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
      ,多見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復期內
      ,治療上以補虛為首務
      。壯醫(yī)重視食療和動物藥,認為這在補虛方面尤其適用
      。因人為靈物
      ,同氣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動物藥來補虛最為有效
      。人應順其自然
      ,通過食療來補虛最為常用。

      壯醫(yī)上述治療原則的形成

      ,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
      。武鳴縣西周古墓出土兩枚醫(yī)用青銅淺刺針
      ,說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壯族先民就知道制作工藝水平很高的金屬微針
      ,作為調氣治療的主要醫(yī)療工具。1976年
      ,廣西考古工作者發(fā)掘貴縣(壯族聚居地)羅泊彎一號漢墓
      ,所得標本M1:248出土時內盛植物葉,經(jīng)廣西植物研究所鑒定為鐵冬青
      ,是流行于南寧的王老吉涼茶原料之一
      ,同時是壯醫(yī)極為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壯醫(yī)對毒藥和解毒藥的知識比較豐富
      ,也佐證了壯醫(yī)解毒治療原則的形成是有實踐依據(jù)的
      。食療在壯族地區(qū)不僅壯醫(yī)熟諳其法,而且?guī)缀趵嫌捉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一些山珍野味
      ,因生長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得天地日月純正之氣最多
      ,壯醫(yī)認為其補力更勝一籌
      。對動物藥的長期應用,壯醫(yī)形成了一些頗帶規(guī)律性的經(jīng)驗:如蟲類藥祛風止痛鎮(zhèn)驚
      ;魚鱗之品化瘀通絡
      ,軟堅散結;介甲之屬滋陰潛陽
      ,安神定魄
      ;飛禽走獸滋養(yǎng)氣血,燮理陰陽等
      。血肉有情之品氣血雙補
      ,且多為美味食物,虛人常服自然有益
      ,盛者宜少食
      ,更不可過量,過量或腐臭則成毒之害

      、壯醫(yī)對病癥名稱的認識以及辨證辨病的基本方法

      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搜集到的壯醫(yī)病癥名稱達數(shù)百種之多。其中不少病癥名稱具有濃厚的嶺南地方民族特色

      。概括起來主要的痧
      、瘴、蠱
      、毒
      、風
      、濕6大類。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嶺南致病因素是一種“惡氣”
      ,亦稱毒氣
      。乃由于嶺南陽氣多宣泄,冬不閉藏
      ,致草水泉皆稟此“惡氣”
      ,“日受其毒,發(fā)而為病’’
      。因此臨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為普遍
      。如痧毒、瘴毒
      、濕毒
      、風毒、蠱毒
      、寒毒
      、熱毒、無名腫毒等等
      。大類下面又可分為許多更為具體的甚至十分形象的病癥名稱
      。如痧毒分為熱痧、寒痧
      、螞蝗痧
      、漂蛇痧、紅毛痧
      、悶痧等
      ;瘴毒分為青草瘴、黃茅瘴
      、冷瘴
      、熱瘴、啞瘴
      、煙瘴
      、嵐瘴、毒氣瘴等
      ;蠱毒又分為蟲蠱
      、食蠱、水蠱
      、氣蠱等
      。風毒包括的疾病更為廣泛,有36種風和72種風之分
      。從馬山縣搜集壯醫(yī)手抄本《此風三十六樣燒圖》就列舉了沖風
      、肚痛風
      、急驚風、嘔迷風
      、撒手風
      、鯽魚風、馬蹄風
      、慢驚風
      、天吊風、看地風
      、挽弓風、蛇風
      、夜啼風
      、鳥宿風、鷺鶿風
      、馬王痧風
      、疳風、上吐下瀉風等

      毒病的命名

      ,除了以上所述外,有些是根據(jù)毒氣所依附的具體事物命名的
      ,如蛇毒
      、藥石毒等。

      壯醫(yī)從長期臨床實踐中認識到

      ,雖然許多病都會有些共同的癥狀
      ,但每一種病都有一二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成為與其他病進行鑒別診斷的依據(jù)
      。這種特征性表現(xiàn)
      ,在臨床上相對固有而比較典型,并能在其他患者身上重復出現(xiàn)
      ,是為主癥
      。一般來說,主癥與邪毒性質
      、病機病位有密切關系
      。每一種病,都有主癥和兼癥
      ,從辨癥而達到辨病
      ,是對壯醫(yī)臨床醫(yī)生的基本診斷要求。

      壯醫(yī)也有“證”的概念

      。但認為只有兩種
      ,“證”——即陰證和陽證
      ,或更具體地分為陰盛陽衰證和陽盛陰衰證。陰盛陽盛證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況
      。證是患者在疾病過程中全身狀況的綜合反映
      。每一種病,在不同的時期
      ,不同的患者身體都可能表現(xiàn)為陰證或者陽證
      ,或經(jīng)治療后由陰證轉為陽證,由陽證轉為陰證
      。這是由于人體內的邪正斗爭狀態(tài)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有所差別的轉變所致。

      壯醫(yī)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以辨病為主
      。辨病,是決定治療原則和選方用藥的主要依據(jù)
      ;辨證
      ,則是處方用藥的重要參考。但從證的變化可以預測疾病的轉歸
      。由陰為陽
      、多為疾病逐漸好轉的征象;由陽轉陰
      ,則提示疾病趨重和惡化
      ,甚至預后不良。隆安縣老壯醫(yī)潘振香診治體內癌瘤病
      ,主要是從面部望診中得知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陽轉陰
      ,以為預后的依據(jù)。因為壯醫(yī)以辨病為主
      ,所以多主張專病專藥
      ,就是證變化了,也不一定立即變更治療原則和原來方藥

      對南寧

      、柳州地區(qū)的十幾位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壯醫(yī)的實地調查表明,壯醫(yī)看病
      ,亦即辨癥
      、辨病、辨證以及決定治療原則和處方用藥
      ,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范的
      。以內科疾病為例:①首先從病人主訴和醫(yī)生問診所得資料來確定主要癥狀和典型癥狀,在此基礎上判斷屬虛或者屬邪毒致病。如屬邪毒致病
      ,則應進一步判明邪毒的種類和性質
      ,作出病名和病性的診斷;②從目診(含望診)
      、聞診
      、甲診、腹診
      、指診
      、脈診所得資料的分析中,對疾病作出病機和定位的診斷
      ;③綜觀患者的全身狀況
      ,辨陰證陽證,對疾病作出輕重預后診斷
      ;④在上述診斷的基礎上
      ,決定治療原則和選定主要方藥,以及輔助方藥
      ;⑤根據(jù)邪毒性質和病機病位
      ,囑以飲食宜忌和護理注意事項

      、壯醫(yī)對針灸及藥物治療作用的認識

      壯醫(yī)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針灸

      、刺血
      、拔罐,刮痧等這一類的治療方法
      ,主要是通過外治的方法
      ,在人體龍路、火路的某些體表氣聚部位(即穴位)施以調氣治療
      ,調整和暢通人體氣血
      ,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體外
      ,使三氣復歸同步而達到治療目的
      。著名壯醫(yī)藥線點灸專家龍玉乾指出:“疾病并非無中生,乃系氣血不均衡”
      ,認為藥線點灸的治療機理就在于調整
      、調節(jié)、調動人體氣血
      ,使之趨于均衡
      ,則疾病自然向愈。

      壯醫(yī)具有豐富的藥物治病的經(jīng)驗,認為藥物的治療作用

      ,在于以其性味之偏
      ,來糾正人體病態(tài)下的陰陽偏勝和三氣不同步狀態(tài)。藥有動物
      、植物和礦物
      。以功用區(qū)分有毒藥和解毒藥、治瘴氣藥
      、治跌打損傷藥
      、清熱藥、補益藥
      、治痧癥藥
      、祛風濕藥、殺蟲藥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偠灾煞譃榻舛竞脱a虛兩大類
      。以毒藥的解毒藥來說
      ,壯醫(yī)是基于一個極其樸實的真理:有什么樣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應的解毒藥治病
      。所謂一物降一物
      。而且毒藥本身,在一定的量內
      ,還是具有重要治療作用的良藥
      ,所謂以毒攻毒。正如曾經(jīng)考察過嶺南瘴區(qū)的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所說:“藥以治病
      ,因毒為能
      。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壯族地區(qū)草樹繁茂,四季長青

      ,使壯醫(yī)形成了喜歡使用生藥的習慣
      ,并提供了使用新鮮藥物的環(huán)境和條件。臨床實踐表明:有不少新鮮藥物
      ,效果優(yōu)于干品和炮制品
      。特別是治療毒蛇咬傷的草藥,一般都是以鮮用為佳
      。在壯鄉(xiāng)廣西靖西縣
      ,每年端午節(jié)都自發(fā)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藥市
      ,上市的生草藥達數(shù)百種之多,趕藥市者上萬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哉f這是交流藥材知識和防治經(jīng)驗的良好機會,也是壯族人民崇尚醫(yī)藥的體現(xiàn)
      。不少民間壯醫(yī)
      ,從生草藥的形態(tài)性味,就能大抵推測出其功能作用
      。并將這些用藥經(jīng)驗編成歌訣
      ,便于吟誦和傳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風
      ,對枝對葉可除紅
      ;枝葉有刺能消腫,葉里藏漿拔毒功
      ;辛香定痛驅寒濕
      ,甘味滋補虛弱用;圓梗白花寒性藥
      ,熱藥梗方花色紅
      ;根黃清熱退黃用,節(jié)大跌打駁骨雄
      ;苦能解毒兼清熱
      ,咸寒降下把堅攻;味淡多為利水藥
      ,酸澀收斂滌污膿……等等

      、對壯醫(yī)理論體系的學術評估

      我國藏醫(yī)

      、蒙醫(yī)、維醫(yī)
      、傣醫(yī)等民族醫(yī)藥都有自己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并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由于歷史的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前壯族沒有本民族的規(guī)范化的通行文字(只有流行不廣的方塊壯字)
      。因此,壯醫(yī)在歷史上的客觀存在雖然已經(jīng)逐步被學術界所承認
      ,但壯醫(yī)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則是值得探討的事情。學者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研究和探討
      ,應當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標準
      ,才能作出客觀的評價和結論。

      首先,壯醫(yī)藥理論所涉及到的有關文字資料

      ,是根據(jù)大量的地方志
      、博物志以及有關的漢族中醫(yī)藥文獻記載中搜集整理出來的。這些文獻記載的作者
      ,大都作為文人流官在嶺南壯鄉(xiāng)居住過
      ,對當?shù)仫L土民情比較了解,因而具有較大的可信性
      。其次是
      ,通過10多年的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和訪問,證實在許多民間壯醫(yī)中
      ,確實掌握了一定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識以及疾病診療理論
      ,并用以指導臨床。就個人而言
      ,他們各個人掌握的理論是比較局限的
      ,但是把許多壯醫(yī)的診療理論集中起來,就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
      ,能反過來全面指導壯醫(yī)的臨床實踐
      。第三,壯醫(yī)的這些理論
      ,在此之前業(yè)已得到部分的整理和認同
      ,如壯醫(yī)天地人三氣同步的理論。第四
      ,壯醫(yī)的這個理論體系屬于樸素的
      、宏觀的理論,是對大自然和人體生理病理進行長期宏觀觀察的結果
      ,而不是現(xiàn)代實驗研究的結果
      ,它的形成,不受現(xiàn)代實驗的條件和環(huán)境所制約和影響
      。第五
      、壯族雖然在1949年以前沒有本民族的規(guī)范化通行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語言
      ,可以進行學術交流和傳授
      、加上長期反復的臨床實踐,使壯醫(yī)的豐富經(jīng)驗有可能上升為理論

      綜上所述

      ,壯醫(yī)理論體系具備了形成的基礎和條件,是壯醫(yī)實踐經(jīng)驗在認識論上的飛躍
      。它不是某一個壯醫(yī)的個人創(chuàng)造
      ,而是無數(shù)壯醫(yī)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總結和升華
      ,初步形成體系并有效地指導著壯醫(yī)的臨床實踐,而且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
      。這是壯醫(yī)理論的生命力所在
      。隨著壯醫(yī)臨床的繼續(xù)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壯醫(yī)理論將在實踐的檢驗中不斷補充修正和完善
      ;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不斷提高
      。古老的壯醫(yī),必將從理論到臨床
      ,以嶄新的面貌自立于我國和世界傳統(tǒng)醫(yī)學之林

      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壯醫(yī)藥不但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而且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以診斷來說,除了前述的較為重視的目診之外
      ,還有望診
      、問診、按診
      、脈診
      、舌診、腹診
      、聞診
      、甲診等多種方法;治療方法則更為豐富多采
      ,除了數(shù)以萬計的驗方
      、秘方、單方之外
      ,還有許多簡便廉驗的治療技術和預防方法
      ,如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壯醫(yī)藥物竹筒拔罐療法
      、壯醫(yī)針挑療法
      ,等等
      。這些診療方法以其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蔚為奇觀
      ,不僅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貢獻,而且吸引著海內外的許多患者前來就診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秦以前的醫(yī)德發(fā)展概況
      2023-11-11
      秦以前的醫(yī)德發(fā)展概況
      王旭高行醫(yī)高尚品德
      2023-11-11
      王旭高行醫(yī)高尚品德
      顏德馨-堅守文化自信-不忘岐黃初心
      2023-11-11
      顏德馨-堅守文化自信-不忘岐黃初心
      把醫(yī)者大愛奉獻給高原
      2023-11-11
      把醫(yī)者大愛奉獻給高原
      斯人雖逝-風范永存——追憶全國名中醫(yī)高上林先生
      2023-11-11
      斯人雖逝-風范永存——追憶全國名中醫(yī)高上林先生
      溫疫派主張大劑解毒的余霖
      2023-11-11
      溫疫派主張大劑解毒的余霖
      經(jīng)典傷寒派重視扶陽倡五段論的祝味菊
      2023-11-11
      經(jīng)典傷寒派重視扶陽倡五段論的祝味菊
      丹溪雜病派擅用參芪補氣的汪機
      2023-11-11
      丹溪雜病派擅用參芪補氣的汪機
      全生派分半陰半陽的鄒岳
      2023-11-11
      全生派分半陰半陽的鄒岳
      火神派崇尚仲景學說的李可
      2023-11-11
      火神派崇尚仲景學說的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