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姓的來源,陽姓的人口分布,陽姓名人,陽姓百家姓排名
國學(xué)夢
2023-06-09 00:18:38
陽姓簡介
“陽”字拼音:yáng
,“陽”屬于常用字,“陽”字部首是:阝
,構(gòu)造是:阝日
,繁體字和筆畫為:陽:12;陽:17
;陽的五行屬性是土
陽姓全國人口約 64 萬,屬常見姓氏
,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00位
,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陽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jìn)行的統(tǒng)計
,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
,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陽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qū)
、新泰市,云南省文山州壯族自治區(qū)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桂林市陽朔區(qū)、臨桂區(qū)
、靈川縣
,甘肅省的東鄉(xiāng)市、隴西縣
,河北省的玉田縣,湖南省的道縣
、醴陵縣
、攸縣
,四川省的廣元市朝天區(qū)
、南充市營山縣、南充市西充縣(觀鳳
、青獅、仁和
、雙河等鄉(xiāng)鎮(zhèn))
、瀘州市瀘縣立石鎮(zhèn)
、毗盧鎮(zhèn)
、巴中市平昌縣、自貢市
、宜賓高縣,廣漢市
,貴州省的威寧市
,重慶市的梁平縣
,湖北省的廣水市
,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省南康市
,江西省上猶縣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
,臺灣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地,均有陽氏族人分布
。
陽姓起源(來源)
陽姓主要源自:姬姓
、羋姓、復(fù)姓
。
陽(Yāng)姓
,源出有:
陽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東周時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
,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周景王姬貴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
,將自己的小兒子姬樊封在陽邑(今河南濟(jì)源)
,史稱其為“陽樊”
。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間(公元前520~前516年)
,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發(fā)動了叛亂
。在此期間,陽樊為避王室之亂而奔居燕國
。燕惠公接納了陽樊
,將自己的別邑唐(游獵玩耍之園區(qū)
,今山西冀城)賜予他
,此后燕國的別唐又改稱為陽邑。后來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啟動了政治改革
,欲重用下層有才華的官吏以取代貴族諸大夫,卻遭到了上層貴族們的強(qiáng)烈反對
,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
。有意思的是:當(dāng)時齊國大夫高偃率齊軍接應(yīng)燕惠公
,并將其保護(hù)起來后
,也將其安置于陽邑(今山東臨沂沂水)。燕國諸貴族擁立了新君
,即燕悼公
,并對要復(fù)立燕惠公的齊、晉聯(lián)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
,迫使得齊國承認(rèn)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xiàn)狀
。從此以后
,燕國一直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
,就此在政治上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其他各諸侯國,一直到秦始皇滅燕國。
陽樊在此期間又不得不轉(zhuǎn)遷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
,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稱為姓氏
,稱陽氏,子孫后代皆因之
,成為陽氏一大族。陽氏族人大多尊奉陽樊為得姓始祖
。
陽姓起源二
源于鮮卑族
,出自代北鮮卑莫胡盧氏部落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胡盧氏
,代人
,(魏)孝文改為陽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帶)鮮卑族人入主中原后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順利平定地方叛亂后
,把徹底的漢化政策當(dāng)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業(yè)
,誰敢阻攔,就會遭到最無情的懲罰
。他的親生兒子、十五歲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違抗父親的漢化政策而送了命
。
在元宏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
,莫胡盧氏改為漢姓陽氏,后逐漸融入漢族
,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太傅陽處父
,屬于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
,晉國有一太傅叫處父
,以擅長使用“虛餌之計”聞名天下
,并導(dǎo)演了晉國“三易中軍”的歷史事件
。因他被封于陽邑(今山西太谷東陽城),因此稱陽處父
,時人尊稱其為“陽子”。晉襄公姬歡(姬環(huán))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
,一大批晉文公姬重耳時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繼去世
,大夫趙盾和狐射姑等都升遷高層,但相互之間為權(quán)利時有爭執(zhí)
。
在陽處父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
,稱陽氏
,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四
源于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瑕,屬于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個兒子名叫揚(yáng)
,公子揚(yáng)的孫子叫公子瑕
。在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
,公子瑕出任令尹
,被封于襄水之陽(今湖北襄陽),號稱陽匄
。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吳王僚即姬諸樊八年
,公元前519年)
,吳國與楚國爭奪江南霸主地位
,出兵伐楚,當(dāng)時吳軍以公子光為元帥
。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馬蒍越迎戰(zhàn)
,可惜子瑕抱病出征
,病逝于途中
,楚軍士氣因此低落,行軍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部)與吳軍遭遇
,楚軍尚未列陣即自行潰退,結(jié)果楚國大敗
,損兵折將
,失地丟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
,稱襄陽氏
,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五
源于復(fù)姓,出自古代以陽為字的復(fù)姓
,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
。在中國歷史上
,有帶“陽”字的復(fù)姓四十余個
,即:歐陽氏、高陽氏
、靑陽氏、孫陽氏
、子陽氏
、周陽氏、涇陽氏
、逼陽氏、梗陽氏
、戲陽氏
、鮭陽氏、葉陽氏
、陵陽氏
、鮮陽氏、櫟陽氏
、濮陽氏、太陽氏
、兩陽氏
、老陽氏、安陽氏
、成陽氏、南陽氏
、咸陽氏
、朱陽氏
、索陽氏
、螺陽氏、東陽氏
、灌陽氏、襄陽氏
、丹陽氏
、風(fēng)陽氏、平陽氏
、鳳陽氏、邵陽氏
、溧陽氏
、吉陽氏
、陽高氏
、陽信氏、昆陽氏
、演陽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復(fù)姓。
到了秦
、漢朝時期以后
,這些復(fù)姓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
,多有稱陽氏者
,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陽氏姓源繁復(fù)
,不可一論。
陽姓起源六
源于契丹族
,出自宋朝時期西遼政權(quán)納喇氏部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納喇氏
,源為契丹族,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的八代孫耶律·大石之部眾
,史稱黑契丹、哈剌契丹
,世居西遼(今新疆額爾齊斯河
、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額敏河地區(qū),東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
、西至也迷里河即今葉密里河流域廣大地區(qū))
,后被蒙古別速惕氏部落首領(lǐng)
、成吉思汗屬下大將別速惕·哲別擊敗吞并,逐漸成為蒙古別速惕氏部族民
,漢義“太陽”。
元末明初
,蒙古族納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漢義改漢姓為陽氏者
,世代相傳至今
。在明
、清朝時期,滿族中有引稱納喇氏者
,滿語為Nara Hala,后多冠漢姓多為那氏、納氏
、何氏等
,亦有稱陽氏者
,皆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時期蒙古乃蠻部太陽汗之后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乃蠻部
,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紀(jì)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語的一個游牧民族部落
,漢譯又稱乃馬部、乃滿部
、廼蠻部、奈曼部
、奈蠻部
、耐滿部
,相傳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區(qū)
,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時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關(guān)。
在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別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孫和族人中
,多有以先祖汗稱“太陽汗”為漢化姓氏者,稱陽氏
,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時期開國男楊大巽
,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楊大巽
,南宋末期著名將領(lǐng)
,以功封醴陵縣開國男(南宋王朝官爵,相當(dāng)于縣侯
,五爵中的末位)
,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橋。楊大巽的次子楊霖
,在元朝初期避難遠(yuǎn)遁
,改姓陽氏,稱陽霖。
至元朝時期政局平穩(wěn)了
,陽霖復(fù)遷回瓜畬(今江西省吉安市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h瓜畬鄉(xiāng)地區(qū))。下傳十二世至陽明季
,族分今湖南醴陵鯉浦
、湖南攸縣東沖、江西安福瓜畬三大衍派
,皆不復(fù)楊氏而沿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成為今天著名的瓜畬陽氏大族
。
陽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侗族
、土家族
、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
,均陽氏族人分布
,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
、元、明
、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
,流改為漢姓陽氏
,世代相傳至今
。
陽姓起源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時期的古陽國
,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考》記載
,周王朝初期
,有一個附庸的小方國,稱陽國,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東臨沂沂水)
。由于陽國緊鄰強(qiáng)大的春秋霸主齊國,在周惠王十五年(齊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
,公元前660年)
,齊桓公出兵擊破陽國
,并將自己齊國之人遷入其都
,陽國就此滅亡。
陽國亡國之后
,原陽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陽氏
,世代相傳至今
,為陽氏之始。
陽姓起源十一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晚期魯國大夫季孫陽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陽虎
,即陽貨
,姬姓季孫氏
,是魯國執(zhí)政上卿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魯國大夫
。魯國季氏家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
,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
。在執(zhí)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陽虎專權(quán)
,自己執(zhí)掌魯國政事,是當(dāng)時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
,后挑起了著名的“陽貨之亂”
。“陽貨之亂”的社會背景
,就是齊國勢力的介入
。陽虎與公山弗擾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魯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謀囚禁了執(zhí)政上卿季桓子(季孫期)
,關(guān)押在蒲圃(今山東曲阜南門外泰安一帶),為此曾求見孔子征求意見
,孔子拒絕與之相見
。季桓子被迫與陽貨訂盟后方獲釋。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魯定公姬宋八年
,公元前502年),陽虎勾結(jié)“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
,謀刺季桓子于蒲圃
,計劃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孫武叔的庶兄叔孫輒代替叔孫武叔
,自己則代替孟懿子。魯國其他三家貴族即“三桓”聯(lián)合起來攻擊陽虎
,陽虎的軍隊被叔孫武叔和孟懿子聯(lián)手打敗
,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陽關(guān)(今山東寧陽)
。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魯定公姬宋九年
,齊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
,陽貨看看自己勢孤,遂奔逃齊國
,不料齊景公見其無用了
,根本就不收留他,無奈之下
,陽虎又奔往晉國,投靠了晉國的趙簡子(趙鞅)
。據(jù)史籍《春秋左氏傳·定公五年》中記載:“魯陽貨執(zhí)季桓子
。陽貨欲見孔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凇蹲髠鳌ざü四辍分杏钟涊d:“魯三家攻陽貨
,陽貨奔陽關(guān)
。是年
,公山弗擾召孔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在季孫陽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
,稱陽虎氏、陽貨氏
,后又省文簡改為單姓陽氏
,世代相傳至今。
陽姓郡望
沂水郡: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的境域
。在夏王朝時期,即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jì)
,沂水北境
、東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
。商王朝時期,沂水地屬人方
。西周時期
,沂水地屬魯國
。春秋時期
,沂水地為鄆縣,莒魯之爭后地入齊國
。戰(zhàn)國時期,沂水地為蓋邑
。秦朝時期
,沂水地屬瑯琊郡莒縣。西漢時期
,沂水地東境屬徐州刺史部瑯琊郡東莞縣,西境為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蓋邑
,南境為城陽國陽都
、東安。東漢時期
,漢光武帝廢城陽國
,沂水地屬徐州刺史部瑯琊國。東漢末年
,東莞
、蓋兩縣升為郡
。三國時期
,沂水地北境屬魏國徐州刺史部東莞郡東莞、東安兩縣
;南境屬瑯琊國陽都。晉朝前期
,沿用魏國舊制
,晉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年)分東莞置東安郡
。自東晉永嘉年以后,十六國紛爭割據(jù)
,沂地歸屬多變
。自東晉咸和二年~義熙五年(公元327~409年),沂水地先后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后趙
、前燕、前秦
、后燕
、南燕等五國所屬。南燕慕容德改東莞縣為團(tuán)城
。南北朝時期,沂地南北互爭
,歸屬時南時北
,先后隸屬于東徐州
、南青州
、東安郡、莒州
。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
,廢東安郡
,置東安縣(治團(tuán)城)
,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正式改名沂水縣
,別置東安縣于古蓋縣
。隋朝末年
,廢東安縣并于沂水縣,縣屬瑯琊郡
,沂水縣名從此沿用至今。唐朝時期的武德五年(壬午
,公元622年)
,沂地屬莒州,唐貞觀八年(甲午
,公元634年),廢莒州
,縣屬河南道沂州瑯琊郡(今山東臨沂)
。五代十國時期
,沂水地先后隸屬后梁
、后唐、后晉
、后漢
、后周
,均屬沂州
。北宋時期,沂水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瑯琊郡
。金國時期
,金太宗天會四年(丙午,公元1126年)滅北宋
,淮河以北被金國占領(lǐng)
,縣屬山東東路莒州。宋端平元年(甲午
,公元1234年)
,元、宋聯(lián)手滅金國
,沂地此時歸蒙古汗國
,(己卯
,公元1279年)滅南宋,統(tǒng)一全中國
,沂水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初期因之,明洪武九年(丙辰
,公元1376年)
,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
,清雍正八年(庚戌
,公元1730年)改屬莒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
,公元1734年)改屬沂州府。民國二年(癸丑
,公元1913年)廢府設(shè)道
,沂水縣屬岱南道。民國四年(乙卯
,公元1915年)改屬濟(jì)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
,公元1925年)改屬瑯琊道
。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裁道
,沂水縣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公元1936年)2月設(shè)山東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沂水縣屬之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公元1939年)6月,日寇第二次侵犯沂境
,占據(jù)沂水城
,沂水淪陷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公元1940年)3月,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東分局直接領(lǐng)導(dǎo)
。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
,屬山東省戰(zhàn)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魯中區(qū)沂蒙專署
。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原沂水縣境除中部改為沂中縣外
,西南部劃為沂南縣,南部劃為沂臨邊聯(lián)縣
,東南部劃為沂東縣
,東北部劃為莒沂邊縣
,北部劃為沂北縣,西北部劃為沂源縣
,而后又幾經(jīng)分合
,歸屬不一。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公元1943年)8月
,沂中、沂東縣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省戰(zhàn)工會改稱)魯中區(qū)行政聯(lián)合辦事處沂蒙專署
。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公元1944年)1月,沂北
、莒沂邊縣屬沂山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7月
,沂中縣屬魯中行政公署沂蒙專署
;同年8月13日屬山東省政府(省行政委員會改稱)魯中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公元1948年)7月17日
,屬山東省政府魯中南行政區(qū)公署第二專署
。民國三十八年(己丑
,公元1949年)7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恢復(fù)沂水縣名
,沂北與莒沂二縣合并為莒沂縣,屬沂蒙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沂水
、莒沂縣仍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1950年5月11日屬山東省人民政府沂水專署
。1953年8月沂水專署撤銷,并入臨沂專署
,莒沂縣撤銷
,九個區(qū)歸沂水縣,沂水縣屬臨沂專署
。1967年縣改屬臨沂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8年臨沂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改為臨沂行政公署
,1995年4月21日臨沂行政公署撤銷
,建立臨沂市(地級市),縣仍屬之
。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
,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
、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
、臨洮縣、鞏昌縣
、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
、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
、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陽都縣:漢朝時期縣名
,隸屬于徐州瑯琊郡
,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xiāng)之東的黃疃村一帶
。漢朝滅亡后即被廢黜
。
陽姓堂號
沂水堂:以望立堂
。
陽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
啟胤堂:以夏啟后胤立堂。
諫議堂:以祖先陽城官職立堂
陽姓源流
一
、
陽(陽)yá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
。今山東之東平、湖北之監(jiān)利
、江西之南康、福建之青流
、廣西之田林
、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河口
、隴川等地均有分布
。漢
、滿、回
、侗
、土家
、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
。其源不一:
1
、《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陽
,古國名
。周惠王時,齊人遷陽
,子孫以國為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编嶉砸嘧ⅲ骸捌鋰R
,閔二年齊人遷之,子孫以國為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蜓裕褐芫巴醴馍僮佑陉柗詾殛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誤矣
。陽樊,周畿內(nèi)之邑
。”
2
、《廣韻》亦注:“周景王封少子于陽樊
,后裔避周亂適燕,因邑命氏
。”陽樊在今河南濟(jì)源縣
,現(xiàn)名皮城
。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
3、鄭樵又注:“楚有陽氏
,羋姓
。”春秋時晉有陽處父
,魯有陽貨
;漢代有陽雍伯
;后魏有陽球
,九江太守;宋代有陽孝本
,隱士。
陽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
、陽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yáng
,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陽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
,這樣讀起來很拗口
,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
2
、陽姓陽筆畫有6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