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詳解中國風水寶地之風水名宅:
恭王府(一)
在古老的薊城東北郊,有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河,小河自西山流出
小河名叫高梁河
恭王府花園
這里所記載的薊城
高梁河蜿蜒東流,流至今德勝門時
恭王府就坐落在什剎海景區(qū)的前海之西
今天的什剎海,早已是北京歷史文化區(qū)域及旅游業(yè)界的一頂皇冠
金中都城是在古薊城和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平原以水為龍脈
無論是古薊城,還是燕京城
西北方為乾卦
“天一生水”
水系的變遷讓金都城越來越處在了不利的位置上
相比之下,穿金都城而過的西湖水系
再者
,古薊城本來不大,西湖水系所具氣脈足夠使其繁盛更為不利的是
但至少
金中都城地利氣脈的失勢
,讓統(tǒng)治這塊土地的后朝不得不做出遷移城址的選擇。什剎海水域所在地區(qū),自然且必然地成了唯一的選擇。這里要重點論述的,正是主宰了京華大地700余年風云變幻的什剎海水域。元大都城恰是依什剎海水域而建
。大凡都邑城廓,總要依江河湖泊而建,或引水穿城而過,或左近臨水而建,正所謂水旺而氣脈足。什剎海水域所具的雄壯地利氣脈
,給自元大都以后的北京城,注入了無限生機,數百年來繁盛不已。公元1260年
,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御駕南征。此次南征的目的是為了考察金中都舊城,準備將首都從蒙古的上都開平遷移至此,以便一統(tǒng)中原。他發(fā)現(xiàn)了更適合建都的什剎海水域
。于是他毅然決定放棄金中都舊城,確定在什剎海水域營建造新都城。他聽取了兩個人的建議
。這兩個人是偉大的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之后受命負責新城設計規(guī)劃的郭守敬的老師,民族學者劉秉忠。這兩個人既精通天文、地理,也精通歷算和水利,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精通易學今天再來看,這個臨旺水而建都的抉擇是正確的
。因為這個抉擇合于風水學原理。這個偉大抉擇的正確性,在之后的數百年間,無數次被印證。公元1267-1283年,歷時16年
,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城建成。是元大都城選擇了什剎海水域,也是什剎海水域選擇了元大都城。所說“西北諸泉之水”
,除了原有的高梁河水外,還有郭守敬先后兩次引自西北的諸泉之水。開鑿玉泉山,引來玉泉山諸水入大都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令人稱奇的是
,第二次引水工程中,包含著一個奇跡:昌平的海拔與北京接近,中間還有兩道河——清河和沙河,落差太小,甚至還有副落差,無法直接引水。郭守敬反復測算,先將泉水向西引,在西山腳下匯合諸泉后,再向南引入翁山泊,“西折而南”,最后導入城內。這兩次引水的根本目的
,是為了開通大都城的漕運,使積水潭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與此同時,兩次所引之水大大增加了什剎海的水量
這樣一來
有來龍還得有去脈。并且
水出萬寧橋
,“東折而出南水門。每十里置一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距閘里許,上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引來西北諸泉之水
,修通通惠河,連通京杭大運河,偉大的水利學家郭守敬精心設計規(guī)劃的這一切,讓這片秀美的水域,一時間變得繁花似錦,從而獲得的漕運效益更是盛況空前在修建大都城時,郭守敬在和義門即今西直門南北處各設了一座水關
元大都城的整體設計正是如此——海子之水自北水關入城
所有這一切,來龍去脈
通惠河是大都城的去脈,通惠河上“每十里置一閘
通惠河上的這七道過舟止水的閘門
沿著這條逶迤而綿長的御街
沿著御街紛至沓來的,還有數不清的王朝重臣和各地名士
沿著御街,還走來過一位來自遠方的客人
從大都城的整體規(guī)劃來分析,控制其平面布局的決定因素……是太寧宮以北那一段高梁河上的積水潭
大都城的整體規(guī)劃完全是依據積水潭的水域而預定的
依據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是將積水潭東西兩岸的直線長度,確定為大都城東西寬度的半徑
二是將積水潭東岸端的折拐處
中心為“立極點”
三是將南北縱穿立極點的線
從風水學角度
積水潭和太液池(今北海和中海)
十分明顯,這個折轉處正是整片水域的分永嶺
。折轉處以西的水域便是來龍,是動,為陽,就好比人體的動脈。折轉處以東至西南的水域,則是去脈,是靜,為陰,就好比人體的靜脈。這個折轉處其實是這片水域來去、動靜和陰陽的交匯處。劉秉忠正是將此折轉處,確定為全城的幾何中心——立極點
,并在旁邊建起“中心臺”以作標志。這應該才是確定此處為全城幾何中心的真正原因,因為這個原因遵循了風水學原理。現(xiàn)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
,“這里曾經是北京這座古老都城的幾何中心,一顆曾經躍動的心臟將代表“來龍”部分的水域的長度
再在中心臺處以八卦方位格定“去脈”
,則這片水域的“去脈玄關”通惠河流出的方位,在大都城的東南方巽卦中,遂咸水法中的御街。而這片水域的流歸處,大內皇城西側的太液池,正好處在大都城的西南方坤卦中,坤歲習地。這樣
,整片水域,構成大都城的“龍脈”的水域,在大都城內構成的格局是——自天上來,曲折蜿蜒,流歸于地。而通惠河則是讓這片水域“通竅”的“去脈玄關”。這是多么精妙的設計布局!其對自然水域的走勢
、大小、來去、動靜、陰陽、開合等的梳理和應用,可謂渾然天成。立極點和城池的輪廓確定之后
,還必須再確定出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風水學上稱之為“立向線”劉秉忠給元大都城確定的中軸線是北面“稍偏向西”,南面“稍偏向東”’然后縱穿中心臺的連線
確定中軸線的依據依然是什剎海水域
之所以在此論述元大都城的中軸線,是因為這條中軸線自營建元大都城時確定之后
,歷經元、明、清至今,沿用700多年而未變。今天北京城的中軸線與元大都城的中軸線是同一條線。元大都城的構建
,的確沒有采用子午線作立向線,但這絕不是“不敢用”。在風水學理論中,任一方向線都是可以被確定成中軸線的,更何況子午線還有“真子午線”和“磁子午線”之別。真子午線是通過地面上任一點指向地球南極和北極的方向線即地球的經度線:磁子午線是通過地面上任一點指向地球磁南
、磁北極的方向線。由于地球的磁南、磁北極與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不重合,因此,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與地球的經度方向,存在著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叫磁偏角。今天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北京城的中軸線
,正是北偏西2.06度。守敬不僅知道磁偏角,而且對北京地區(qū)當時磁偏角度數的測定也非常準確。遺憾的是,這些專家學者也許并不知道還有一條磁子午線
。所謂“偏離”,只是相對真子午線而言,對磁子午線來說,恰恰是不偏不歪的元大都城的設計布局是精妙的
2003年
南海是水龍的龍頭
明代中葉,為了保證皇城內太液池水位的穩(wěn)定和水量的供應
小河后來被稱為御河
恭王府就坐落在御河之濱。御河自今前海西街處折轉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bangongfs/477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