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氣致祥,乖氣致戾,為人處世四原則
清代王永彬的《圍爐詩話》說:“和氣迎人,平情應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剐南9牛仄鞔龝r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trong>簡單的十六個字,就將待人接物,進德修業(yè)的道理闡述的明白親切
。對于我們的社會交往與個人修養(yǎng)成功之路,均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
和氣迎人

用和氣的態(tài)度與人交往。
《周易》說:“和氣致祥,乖氣致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trong>和氣能帶來吉祥,乖張會導致禍殃
。
秦穆公丟失了一匹駿馬
,親自出去尋找,看到有人已經(jīng)把自己的馬殺死并且還在一起吃馬肉
。
那些人得知是秦穆公的馬十分驚恐
,秦穆公并沒有責罰他們,卻說:“我聽說吃馬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死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谑怯纸o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羞慚而去
。
三年后,晉國攻打秦國
,秦穆公被圍
。
原先殺馬吃肉的人都相約前去報恩,秦穆公遂得解圍
。
如果秦穆公當初一怒之下將他們解決了
,在戰(zhàn)爭中也就不可能化險為夷,和氣致祥
,豈虛言哉
!
《增廣賢文》說“只有和氣去迎人,那有相打得天平?”
以和為貴,則萬事皆興。和氣方能生財,平易才能近人。
平情應物
以平常之心對待事物,處理事情。
行者問和尚:“您得道前
,做什么?”
和尚說:“砍柴擔水與做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
和尚說:“還是砍柴擔水與做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那行者說:“得道前后都一樣
,何謂得道呢?”
這時
,和尚十分鄭重地說:“不一樣
。得道前,我砍柴時惦記著擔水
,擔水時惦記著做飯
;得道后,砍柴即砍柴
,擔水即擔水
,做飯即做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
《群書治要》中說:“和氏之璧,不能無瑕
,隋侯之珠,不能無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trong>即使是舉世無雙的和氏璧也不可能沒有小斑點,即便是舉世罕有的隋珠也不可能沒有小缺點
。
不僅是在對待具體事物上需要平常心
,在待人上,也應作如是觀
,人無完人
,再優(yōu)秀的人也總存在不足。
一味求全責備,不僅自己徒勞無功
,還引得他人非議。
抗心希古
以古代圣賢的高尚志向相期許。
如果一個人把伊尹的志向作為自己的志向
,使其君為堯舜;學習顏回所學的東西
,在體圣人之道中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
。若超過他們就成為圣人,趕上了他們就成為賢人,即使趕不上也能得到美名
。
據(jù)《宋史·文天祥傳》記載:
文天祥在孩提時
,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xiāng)先生歐陽修、楊邦義
、胡銓的畫像
,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
,羨慕不已
。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弊罱K仁至義盡,名垂青史
。
藏器待時
謹守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以發(fā)揮的時機。
《周易》云:“潛龍勿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trong>時機未到,如龍潛深淵
,應藏鋒守拙
,待機而動。勿用不等于不用
,而是該用的時候才用
。所以要掌握合理時機,用的恰到好處
。
齊威王統(tǒng)治時,過度享樂
,徹夜飲酒
,沉淪不改,把政務(wù)委托給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廢亂政
,各國同時侵犯,國家存亡危在旦夕
,齊王左右的人都不敢進諫
。
淳于髡用隱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只大鳥,停駐在大王的庭院里
,三年不飛又不鳴
,大王知道這鳥是為什么嗎?”
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于是就詔見各縣令七十二人
,獎賞一人,誅殺一人
,發(fā)兵出城
,各國諸侯感到驚恐,都歸還齊國被侵占的土地
。齊王的聲威持續(xù)了三十六年
。
善意和氣待人,平和理性處世,克己學習榜樣
,用真本事發(fā)揮。注意這四點
,自然無往而不利
。
★道緣風水館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
!★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是誰
因為人的壽命有限
,所以追求長生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也因此養(yǎng)生成為了學問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也被當成了珍寶被研究者探訪研究他的長生秘訣
,那么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究竟是誰呢?他的長生秘訣究竟是什么呢?且隨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strong>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根據(jù)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錄:報道的最長壽者是中國長壽氣功養(yǎng)生家李慶遠
,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
,享年256歲
。李慶遠原籍云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
,一直到去世
。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
,但當時卻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懷疑和否認
,后來經(jīng)多方考證,才得到證實
。
據(jù)2000年統(tǒng)計
,中國現(xiàn)有百歲壽星一萬人
,中國貴州的龔來發(fā),1996年去世時147歲;四川青城山采藥道人李青蓮去世時154歲;伊朗老婦穆赫辛
,1997年161歲;日本有個叫滿平的
,長壽242歲,妻 221歲
,兒196歲
,兒媳193歲,孫子151歲
,孫媳138歲
。中國中醫(yī)學者李慶遠,1933年去世時256歲
。以上證明
,人活到百歲、甚至二百歲已成就
,無可非議
。又據(jù)《新民晚報》報道:據(jù)史書記載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是英國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9歲
,經(jīng)歷了12個王朝
,(但奇怪的是英國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卻未有記載,本書作者注)
。
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究竟有多長呢?科學家們認為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測算:一是按性成熟的年齡來測算
,為14-15歲的10倍即140-150歲;二是按成長期年齡來計算,為20- 25歲的7倍即140-175歲;三是按細胞分裂次數(shù)來計算
,為50次乘以細胞每次分裂平均周期2.4年即120歲
。比較多的專家傾向于第三種算法。 1994年2月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的“衰老的分子觀”討論會上
,在回答“人的壽命究竟有多長”這個問題時
,與會的40多位生命科學家的答案是:
從理論上講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歲。
中國長壽氣功養(yǎng)生家李慶遠的百歲真諦 《長生不老訣》
中國長壽氣功養(yǎng)生家李慶遠
,生于清康熙十八年
,死于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歲
。據(jù)報道是世界最長壽者。李慶遠原籍云南省
,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
,一直到去世。
《長生不老訣》是李慶遠給后人流下一本書
,大概是民國時期出版的
。附文如下:
長生之術(shù)其道有十曰
打坐,降心,煉性
,超界
,敬信,
斷緣
,收心
,簡事,真觀
,泰定
。
能解此十道,始足于言延齡
。得此十道之精微
,始足于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
,返老還童之機
,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
行體端莊
,合眼瞑目
,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
,二六時中
,行往坐臥,心似泰山
,不動不搖
,六根不出,七情不入
。素富貴行于富貴
,素貧賤行于貧賤。無遇不安
,無入不得
。能如此,則不必參禪入定
,便是肉身仙
降心之法
湛然不動
,昏昏默默,不見萬物
,杳杳冥冥
,不分內(nèi)外,絲毫欲念不生
。此乃真定
,不必降也
。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
,覓頭尋尾
,或靜有所見聞,現(xiàn)出無數(shù)幻象
,則心生敗壞
,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
至于 如理搖琴
。慢則不應,促則玄斷
,
。緊慢得中,則琴調(diào)美
。又如鑄劍
,鋼多易折,鐵多易錈
。鋼鐵得中
,則劍利矣。真旨如此
。煉真性者
,宜深體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
為欲界
、色界
、無色界。私欲渾忘
,即超欲界
。塵境葷忘,即超色界
。不著空相
,即超無色界。超此三界
,則煩惱不生
,邪魔遠避。
敬者道之根
主一無適之謂
。信者決然無疑
、真實不虛之謂也。能手敬信
,即是圣賢仙佛
。孔子曰:敬而信
,以親信
。可見圣人亦從次下手
。
斷緣者
斷塵緣也
。塵緣不斷,最足蔽心
,萬般聰明
,皆為所蒙。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
,則機械之念生
。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干時求利事作
。于是乎紛紛擾擾
,塵緣擾人,心無片刻安
,神無片刻定
,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
。古人曰:棄事則形不勞
,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
,勿彰己而抑人
。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系于念
。一切生老病死之事
,不蒙于心,則塵緣自斷矣
。古人修長生之道者
,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
則又進一層矣
,心乃一身之主
,全神之舍,靜則生慧
,動則昧矣
。人情迷于幻境,以為真實
,甘受污染
,不加洗濯
,蒙蔽日深,離道愈遠
。若日新又新
,絕塵離境,虛靈空洞
,不著一物
,心與道合,名曰歸根
,歸根不離
,名曰定靜,歸根定靜之后
,其心泰然
,內(nèi)無所看,外似無為
,不垢不凈
,毀譽不生,非智非愚
,利害不侵
,各守其中,各行其常
,與時常息
,此為上智。夫心猶眼也
,纖塵入眼
,眼常不安,小事朦心
,心常不定
,不安不定,其病愈深
,易隨起隨治
,勿令不動,調(diào)和純熟
,自得安閑
。無晝無夜,行往坐臥
,應事接物
,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xù)安養(yǎng)
,勿令煩惱
,少得安逸,漸漸訓狎
,惟益清遠
,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 事
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
。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
,財中金玉
,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
,足以亂我心神者
,宜遠避之。簡事之旨
,如是而已
。一寐一餐,損益寄之
。一言一動
,福禍隨之。能先見者
,時刻防微杜漸
,而消之于無形。然事有不可費
,物有不可棄者
,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
,生煩躁
,自病其心。最難除者
,莫過色欲
。當知色有想生,想若不生
,終無色事
。色即是空,想即是幻
。心已冰冷
,何事不除。有真見者
,早已看破
,不受其害
。
故曰觀真者
達人之先覺。夫定者
,出俗之極地
,至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
,持安者事畢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無心于定
,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
泰 定
心乃載道之器
,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
。慧生于本性之固有
,故曰天光
。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奂疵饕樱鹨远嘀嵌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生慧非慧
,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
,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
,是忘名也
。
莊子曰:以恬養(yǎng)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
,謂之以知養(yǎng)恬
。知與恬交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
。恬知則定慧也
,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
,而道成德備矣
。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能如此
,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
活了257歲的李慶遠的《養(yǎng)生自述》 從清代活到民國的人很多,但是
,長壽最高記錄保持者是從清代的頭一直活到清代的結(jié)束并且活出了清代——從康熙18年即1679年
,一直活到民國即1935年,活了257歲!他就是中國歷史上除傳說中的
彭祖以外
,可能最長壽的人——李慶遠
。
長壽之人,必然引起人的好奇
,希望其貢獻長壽養(yǎng)生秘訣
。李慶遠在他250歲這年,寫了一篇《養(yǎng)生自述》
,算是貢獻出了長壽秘訣。全文如下:
予年二百五十
,而動作不衰
,人其我為神仙乎?
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
。(他說是你身體的元氣即能量決定了你的壽命長短)元氣有厚薄
,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
,濫用而戕賊之
,亦足以促壽。(人的身體狀況即元氣先天有差異
,有的人元氣足
、旺,但不知道珍惜和保育
,也會短壽)如燭有長短
,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
。若置長燭于風中
,則其燼也自速。護短燭于籠內(nèi)
,則其滅也必遲
。(就像蠟燭,再長的蠟燭迎風讓它燃燒
,也會燒燃得快;再短的蠟燭
,放在籠內(nèi)避風燃燒,就慢)養(yǎng)生之道,亦如是也
。
然上古之人
,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曾稍衰
。今人則不然
,未及半百,而龍鐘衰老矣
。(清至民國
,就產(chǎn)生了健康問題,跟我們今天一樣
,覺得生活好了
,人的病多了,也怪了
。)豈時世不同
,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耶?非也。養(yǎng)生之道不同也!(這老先生寫的也是批評當時人不懂養(yǎng)生和健康生活的文字)
古之人
,法于陰陽
,調(diào)于術(shù)數(shù),飲食有節(jié)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這是說古代長壽者成功的原因)故能形神相俱
,泰然百歲以上
,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
。
今之世
,事物繁于古,機械甚于前(跟我們今天一樣
,你沉迷上網(wǎng)打游戲
,就耗費精神);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喝了酒還那啥)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逆于生樂,務(wù)快其心(說的正是現(xiàn)代城市人的生活)
。如此
,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鐘衰老
,其可得乎?(這樣不短命才怪呢!)故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
。蓋山野之人
,作息有時,起居有常
,無名利之系其心
,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
,如葛天(上古部落)之民
,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
,飲食無節(jié)
,起居無時,機械生于內(nèi)
,名利擾于外
,而狗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
。心無片刻寧
,神無片刻安,膠擾不休
,故足以促壽也。(說得真好!)
陸清獻公(陸隴其)嘗曰:“足柴足米
,無憂無慮
,早完官糧(不偷逃稅),不驚不辱(情緒穩(wěn)定,不太容易受刺激)
。不欠人債而起利(不按揭)
,不入典當之門庭(當了也就當了,但別以典當過日子)
,只消清茶淡飯
,便可益壽延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苏骛B(yǎng)生之妙訣
、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
,不必采靈藥
、煉金丹也。
老子之言曰:“毋勞女形
,毋搖女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闶古紤]縈縈(別憂慮金融危機),寡思路以養(yǎng)神(不太想事兒,尤其不太想自己管不了的事兒,或者想著玩兒,別當真)
,寡嗜欲以養(yǎng)精(別老惦記著金錢美女)
,寡言語以養(yǎng)氣(別上百家講壇上說書去,你看閻老師挨打了吧?)
。此中妙旨
,庸人忽之。
昔人有論致壽之道者
,謂不外慈
、儉、和
、靜四字而已
。
蓋人心能慈,即不害物
,即不損人
。慈祥之氣,養(yǎng)其天和也
。(慈不是最大限度地不負責任
,那是鄉(xiāng)原,恰為丑惡猥瑣心態(tài)
,有害健康)
老子以儉為寶
。所謂儉者,非止財用
,儉于飲食則養(yǎng)脾胃
,儉于嗜欲則聚精神,儉于言語則養(yǎng)氣息
,儉于交游則潔身寡過
,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蠲除煩惱(儉于鉆營,必少惹煩惱)
。凡事省得一份
,即受一份之益。(地球離了你
,照常轉(zhuǎn))
和者
,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
,兄弟和則手足提攜
,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
。故《易》曰:和氣致祥
,乖氣致戾
。(對他人要盡可能地好,要助人為樂
。比如趙世民先生
,約見一位中年女性朋友,見了面
,用手指點對方:你媽呢?你是某某(即眼前這位女性)的女兒吧?她干嘛不親自來?說得人家一整天都是樂的
。)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
,心不可輕動也
。蘇老泉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右而目不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