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氣填胸、橫眉冷目
、植發(fā)沖冠
臉紅筋漲、眾怒難任
、氣涌如山
、咄嗟叱咤、以忍為閽
8.表示生氣的詞語有哪些怒發(fā)沖冠
橫眉立目
暴跳如雷
怒氣沖沖
義憤填膺
火冒三丈
氣勢兇兇
怒不可遏
惱羞成怒
拍案而起
令人發(fā)指
氣急敗壞
怒目圓睜
怒目而視
怒氣沖天怒氣怒色怒號怒火怒目怒斥怒罵怒視怒容大怒激怒發(fā)怒惱怒動怒憤怒憤慨憤激憤然義憤憤恨怨恨痛恨遺恨憎恨懷恨氣惱生氣火氣惱火
吹胡子瞪眼睛氣呼呼怒沖沖
怒目圓睜怒目而視怒氣沖天怒氣沖沖怒氣填胸
《管子·心術(shù)第36下》詩解
《管子·心術(shù)第36下》詩解
題文詩:
外形不正,真情不來,內(nèi)無精誠,心不能靜.
至情至德,至德至得,形正心靜,至精至誠,
萬物自得,翼然神來,昭知天下,通于四極.
圣人真情,至情至公,氣正行正,若天若地,
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至情至一,至一真誠,
執(zhí)一不失,能通萬物,日月同光,天地同理.
至情真心,心安國安,心治國治,所操非刑,
所威非怒,真情之治,心治自治,不治而治.
圣人知道,至道真情,若存若亡,用之不勤,
歿世不亡,與時變化,應(yīng)物不移,日用不化.
常正常靜,筋韌骨強(qiáng),頂天立地,神清性明,
不言之言,聞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
凡民之生,必以正平,所以失者,喜樂哀怒.
樂禮敬靜,心平氣和,以至精誠,返性暢情.
其心不安,心中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
形然后思,思然后知,過知失生,失生情假.
真心內(nèi)守,內(nèi)聚為原,真泉不竭,表里遂通;
至泉不涸,四支堅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真情不滅,真心永恒.真情所至,通天達(dá)地.
正文:
(圣人)形不正者
,德不來
;中不精者
,心不冶。正形飾德
,萬物畢得
,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
,昭知天下
,通于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
,毋以官亂心
,此之謂內(nèi)德。是故意氣定
,然后反正
。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
。充不美則心不得
,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
,無私覆也
;若地然,無私載也
。私者
,亂天下者也。(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外表不端正的人
,是因為德沒有養(yǎng)成
;內(nèi)里不專—的人
,是因為心沒有治好
。端正形貌,整飭內(nèi)德
,使萬物都被掌握理解
。這種境界好象是飛鳥自來,神都不知道它的究竟
。這樣就可以明察天下
,達(dá)到四方極遠(yuǎn)的地域。所以說
,不讓外物擾亂五官
,不讓五官擾亂心,這就叫作“內(nèi)得”。因此
,先作到意氣安定
,然后才能使行為端正。氣是充實身體的內(nèi)容
,行為是立身持正的儀表(儀器)
。內(nèi)容不美則心意不安,行為不正則民眾不服
。所以
,圣人總是象天一樣。不為私被覆萬物
;像地一樣
,不為私載置萬物。私
,是亂天下的根源
。?
(正名)凡物載名而來,圣人因而財之
,而天下治
。實不傷,不亂于天下
,而天下治
。專于意,一于心
,耳目端
,知遠(yuǎn)之證。能專乎
?能一乎
?能毋卜筮而知兇吉乎?能止乎
?能已乎
?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
,思之
。思之不得,鬼神教之
。非鬼神之力也
。其精氣之極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事物都是帶著它的名稱而來到世間的
。圣人就是根據(jù)它本身的情況來裁定它
,天下便治理好了。定名無害于實際,使它不在天下發(fā)生混亂
,天下便治理好了。專心一意
,耳目端正
,那就知遠(yuǎn)事如在近旁。能專心么
?能一意么
?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兇么?能做到要止就止么
?能做到要完就完么
?能做到不求于人而靠自己解決問題么?所以說
,必須進(jìn)行思考
。思考不得
,鬼神將給予教導(dǎo)
。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氣的最高作用
。?
一氣能變曰精
、一事能變曰智
。慕選者,所以等事也
;極變者
,所以應(yīng)物也。慕選而不亂
,極變而不煩
,執(zhí)一之君子執(zhí)一而不失,能君萬物
,日月之與同光
,天地之與同理。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一概聽任于物而能掌握其變化叫“精”
,一概聽任于事而能掌握其變化叫“智”
。廣求而加以選擇,僅是給事物分分等類
;善于改變方法
,僅是為適應(yīng)事物特點。廣加選擇而自己不可陷于混亂
,善于改變而自己不可陷于煩擾
。一個堅持專一的君子,堅持專一而不放松,就能夠統(tǒng)率萬物
,使日月與之同光
,天地與之同理了。?
(無制)圣人裁物
,不為物使
。心安,是國安也
;心治
,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
,安也者心也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
,治事加于民
,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
。所以操者非刑也
,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
,百姓治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
,非所人而亂
。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 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 保持心安
,國也安定;保持心治
,國也治理
。治理在于內(nèi)心,安定也在于內(nèi)心
。內(nèi)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
,口里說的就會是“治言”,加于民眾的就會是“治事”
,因而事業(yè)振興而人民順服
,百姓就算治理好了。用來掌握百姓的不應(yīng)當(dāng)是刑罰
,用來憂懼百姓的不應(yīng)當(dāng)是發(fā)怒
。掌握人民
,治理百姓,道是最根本的
。道
,最偉大又最虛無,不是什么人能夠敗壞它的
。?
(圣人)凡在有司執(zhí)制者之利
,非道也。圣人之道
,若存若亡,援而用之
,歿世不亡
。與時變而不化,應(yīng)物而不移
,日用之而不化
。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凡是官府各部門所實行的制度辦法,并不是道
。圣人的道
,若有若無,拿過來運(yùn)用
,永世也用不完
。它幫助時世變化,而自身并不改變
;允許萬物發(fā)展
,而自身并不轉(zhuǎn)移。人們天天使用它都不會有所損耗
。?
人能正靜者
,筋肕而骨強(qiáng);能戴大圓者
,體乎大方
;鏡大清者,視乎大明
。正靜不失
,日新其德,昭知天下
,通于四極
。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于形容
,可知于顏色
。善氣迎人
,親如弟兄;惡氣迎人
,害于戈兵
。不言之言,聞于雷鼓
。全心之形
,明于日月,察于父母
。昔者明王之愛天下
,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惡天下
,故天下可離
。故貨之不足以為愛,刑之不足以為惡
。貨者愛之末也
,刑者惡之末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人如能進(jìn)到正和靜的境界
,身體也就筋韌而骨強(qiáng)
,進(jìn)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
,觀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這正與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
,而且能遍知天下事物
,以至四方極遠(yuǎn)的地域。內(nèi)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
,這將表現(xiàn)在形體容貌上
,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善氣迎人
,相親如同兄弟
,惡氣迎人,相害如同刀兵
。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
,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
,比日月還更光亮
,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從前
,明君的心愛天下
,故天下歸附
;暴君的心惡天下,故天下叛離
。所以
,光是賞賜不足以代表愛護(hù),光是刑罰不足以代表厭惡
。賞與罰不過是愛與惡的微末表現(xiàn)而已
。?
(和性)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
;所以失之者
,必以喜樂哀怒,節(jié)怒莫若樂
,節(jié)樂莫若禮
,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nèi)靜者
,必反其性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人的生命
,一定要依靠中正和平
。其所以有所差失,必然是由于喜樂哀怒
。制止忿怒
,什么都比不上音樂;控制享樂
,什么都比不上守禮
;遵守禮儀,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
。外守敬而內(nèi)虛靜
,那就一定能恢復(fù)精氣。?
豈無利事哉
?我無利心
。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
。心之中又有心
。意以先言,意然后形
,形然后思
,思然后知。凡心之形
,過知失生
。(管子37心術(shù)下)
【譯文】?
怎么說沒有好事呢
?只怕自己沒有好心;怎么說沒有安寧之處呢
?只怕是自己沒有安寧之心
。心之中又有心,這個心先生意識
,再說出話來
。因為有了意識然后有具體的形象,有了具體形象然后就據(jù)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