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沉著痛快 (chén zhuó tòng kuài)
簡拼 : cztk

近義詞 : 沉著痛快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堅勁而流利,遒勁而酣暢
。形容詩文、書法遒勁流利
。
出處 :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其大概有二,曰優(yōu)游不迫
,曰沉著痛快
。”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什么是“宋四家”?
蘇軾、黃庭堅
、米芾
、蔡襄稱為書法宋四家。
蘇 軾(1037-1101)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眉山(今屬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于世
,世稱“三蘇”
。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
,柳公權(quán),褚遂良
,徐浩
,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yǎng)
,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 努力革新
。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
,三者終不能盡妙
,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講他的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
,點畫信手煩推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卦趯憽耙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shù)深刻理解的基礎(chǔ)上用傳統(tǒng)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造
,在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去豐富和發(fā) 展傳統(tǒng)技法
,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蘇軾早年學“二王”
,中年以后學顏真卿
、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
,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
,形成深厚樸茂的風格。他的書法
,用筆多取側(cè)勢
,結(jié)體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guān)系
,蘇軾執(zhí)筆為“側(cè)臥筆”
,即毛筆側(cè)臥于虎口之間,類似于現(xiàn)在握鋼筆的姿勢
,故其字右斜
,扁肥
。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
、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
、中年圓勁、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
,筆觸精到,字態(tài)嫵媚
。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
。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
,書法用筆
、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
,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
,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
、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此二賦以古雅勝
,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
。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
其代表作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
、《中山松醪賦》
、《寒食詩》、《醉翁亭記》等
。蘇軾的書法
,后人贊譽頗高。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莫過于黃庭堅
,他在《山谷集》里說
,“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
,號山谷道人
,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
。北宋詩人
,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俱游學蘇軾門下
,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
。
黃庭堅出身于一個家學淵博的世家
,父親為著名詩人,與當時的王安石
、歐陽修
、梅堯臣都有交往。自小聰慧過人
,一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
,與蘇東坡極為相似
,熱衷佛老,也不遜于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问贰の脑穫鳌贩Q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
,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
,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约赫f:“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
,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
。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
。其后又得張長史
、懷素、高閑墨跡
,乃窺筆法之妙
。” 他的行書
,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
,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
,卻又跳轉(zhuǎn)
,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钠鸸P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
,然后平出
,“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
;收筆處回鋒藏穎
。善藏鋒,注意頓挫
,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
。其結(jié)體從柳公權(quán)的楷書得到啟發(fā),中宮收緊
,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
,縱伸橫逸,如蕩槳
、如撐舟
,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jié)體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書
,趙孟俯說:“黃太史書
,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叭绺呷搜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望之令人敬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
,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
,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
。史傳說他個性怪異
,喜穿唐服
,嗜潔成癖,遇石稱“兄”
,膜拜不已
,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
,七歲學書
,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
,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
。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
、米
、黃、蔡)之一
,又首屈一指
。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
,蘇東坡盛贊其“真
、草、隸
、篆
,如風檣陣馬
,沉著痛快”
;另一方面,他又獨創(chuàng)山水畫中的“米家云山”之法
,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霧迷漫的江南景色
,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
、橫點
、點簇來再現(xiàn)層層山頭,世稱“米點”
。為后世許多畫家所傾慕
,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
,留世作品較多
,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xù),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臺階
,為畫史所稱道
。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cè)重
。
米芾集書畫家
、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收藏宏富
,涉獵甚廣,加之眼界寬廣
,鑒定精良
,所著遂為后人研究畫史的必備用書。有《寶章待訪錄》
、《書史》
、《畫史》、《硯史》
、《海岳題跋>等
。《寶章待訪錄)成書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
,分為“目睹”“的聞”兩大部分
,所錄八十四件晉唐品,開后世著錄之先河
,影響頗大
,甚至有專門模仿此書體例的論著,如明張丑撰《張氏四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稌贰穭t更為詳實,為后世鑒定家的依據(jù)之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逗T馈芬粫饕獢⑹鲎约旱慕?jīng)驗心得,十分中肯
。該書一般認為是后人輯錄米論而在成
。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
。雖然畫跡不傳于世
,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
,多數(shù)刻其法書
,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
,在“北宋四大書家”中
,實可首屈一指
。康有為曾說:“唐言結(jié)構(gòu)
,宋尚意趣
。”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
,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習書
,自稱“集古字”
,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贊美說“天姿轅轢未須夸
,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
。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jù)米芾自述
,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
,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
、褚遂良
、沈傳師、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
,如“門”字右角的圓轉(zhuǎn)、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
,都集自顏之行書
;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
,并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
;米芾大字學段季展
,“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于此
;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
,結(jié)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
,曾贊其字
,“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
,而別有一種驕色”
。
元豐五年(1082)以后
,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
。這先人為主的大令帖
,對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總覺得右軍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羈的米芾并不滿足于小王
,早在紹圣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米芾據(jù)說學過羊欣
,李之儀說,“海岳仙人不我期……筆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學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
,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盡管如此
,米書并沒有定型
,近在元佑三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
、《蜀素帖》寫于一個半月之內(nèi)
,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
,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
,大概在五十歲以后
。這定型的書法面目,由于米芾過于不羈
,一味好“勢”
,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詞》也躍躍欲試。這“勢”固是優(yōu)點
,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
。“終隨一偏之失”
,褒貶分明如黃庭堅者應(yīng)該是比較客觀的
、公道的。黃長睿評其書法
,“但能行書
,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
,并無確指
,不一定是現(xiàn)在的“正楷”
,倘指篆隸,倒也恰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存的米芾篆隸
,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
。他后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tài)度
,又囿于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
。
米芾作書十分認真
,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不假思索一揮而就
。米芾自己說:“余寫《海岱詩》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
,信書亦一難事”(明范明泰《米襄陽外記》)
。一首詩,寫了三四次
,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
,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嚴謹
。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
、結(jié)構(gòu)、用筆
,有著他獨到的體會
。要求“穩(wěn)不俗、險不怪
、老不枯
、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
,無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tǒng)一,把裹與藏
、肥與瘦
、疏與密
、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
,也就是“骨筋、皮肉
、脂澤
、風神俱全
,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
,重視整體氣韻
,兼顧細節(jié)的完美,成竹在胸
,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
,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
,主要是善于在正側(cè)
、偃仰、向背
、轉(zhuǎn)折
、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
。字的起筆往往頗重
,到中間稍輕,遇到轉(zhuǎn)折時提筆側(cè)鋒直轉(zhuǎn)而下
。捺筆的變化也很多
,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
,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
,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cè)傾的體勢
,欲左先右,欲揚先抑
,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
、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
,故而出于天真自然
,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
,即使近水樓臺如
者也不免有失“艱狂”
。宋、元以來
,論米芾法書
,大概可區(qū)分為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
;一種是有褒有貶
,而褒的成分居多
。持第一種態(tài)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
。
米芾以書法名世
,為北宋四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
,則當屬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
,曾見岳麓寺碑
,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
。元佑二年還用張萱畫六幅
、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證之其書法
,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巖題銘摩崖
,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
;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
,亦使人深
感天資實遜學力。米老狡獪
,偶爾自夸也在情理中
,正如前人所云“高標自置”。米芾自敘學書經(jīng)常會有些故弄玄虛
,譬如對皇帝則稱“臣自幼便學顏行”
。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來自后天的苦練,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
,米芾每天臨池不輟
,舉兩條史料為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
,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
。”“智永硯成臼
,乃能到右軍(王羲之)
,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
,可永勉之
。”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jù)孫祖白《米芾米友仁》)
。米芾富于收藏
,宦游外出時
,往往隨其所往
,在座船上大書一旗“米家書畫船”。
米芾嗜石
,《宋史》本傳記有其事
。元倪鎮(zhèn)有《題米南宮拜石圖》詩:“元章愛硯復(fù)愛石,探瑰抉奇久為癖
。石兄足拜自寫圖
,乃知顛名傳不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睋?jù)此詩
,米芾對此癖好自鳴得意,自寫《拜石圖》
。后世畫家亦好寫此圖
,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騰人口,傳為佳話
。米氏寶晉齋前也有異石
,以供清玩,《書異石帖》記有此石
。相傳米芾有“瘦
、秀、皺
、透”四字相石法
。
米芾還愛硯。硯是“文房四寶”之一
,為書畫家必備之物
。米芾于硯,素有研究
。著有《硯史》一書
,據(jù)說對各種古硯的晶樣,以及端州
、歙州等石硯的異同優(yōu)劣
,均有詳細的辨論,倡言“器以用為功
,石理以發(fā)墨為上”
。《寶晉齋法書贊》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須寶硯,……硯為吾首
,……”米芾把硯看得像自己的頭顱一樣重要
,可謂溺愛之深。(“帖身”亦出于《法書贊》)兼有石癖
、硯癖的米芾自然對硯山極為重視
。硯山是一種天然峰巒形成的硯石,在底部山麓處
,琢平可受以水磨墨
,既可作為文房清玩,又能為臨池染墨之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玖帧酚浢总赖靡怀幧蕉呷铡F渲凶钪囊蛔悄咸坪笾骼铎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為結(jié)屋甘露而轉(zhuǎn)讓他人換得宅地一方
,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硯)山圖》傳世
。
米芾晚年居潤州丹徒(今屬江蘇)
,有山林堂。故名其詩文集為《山林集》
,有一百卷
,現(xiàn)大多散佚。目前傳世有《寶晉英光集》
。米芾能書又能詩
,詩稱意格,高遠杰出
,自成一家
。嘗寫詩投許沖元,自言“不襲人一句
,生平亦未錄一篇投豪貴”
,別具一格為其長,刻意求異為其短
。
米芾畫跡不存在于世
。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
、審美情趣
、創(chuàng)作心得等。這應(yīng)該是研究他的繪畫的最好依據(jù)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過某種墨戲的態(tài)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
。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tǒng)的繪畫程式和技術(shù)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鑒定家
,對歷代繪畫的優(yōu)劣得失了然于胸
,更多考慮的是繪畫本體的內(nèi)容;而蘇軾首先是一代文豪
,然后才以業(yè)余愛好者的身份來發(fā)表他的繪畫觀
,較多地以詩(文學)的標準來衡量、要求繪畫
,固然不乏真知灼見
,但終究與畫隔了一層
。所以后多是把米芾當作畫家
,把蘇軾當作美術(shù)理論家來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蘇軾的畫論
,而手中實踐的卻是米家云山
,盡管蘇軾有畫傳世而米芾一無所有。作為歷史研究
,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術(shù)思想遠比蘇軾超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
。
其子米友仁書法繼承家風,亦為一代書家
。
蔡襄(1012-1067)
字君謨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屬福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
,知杭州
,謚忠惠。工正
、行
、草、隸書
,又能飛白書
,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
。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
,小楷第二,草書第三
。與蘇軾
、黃庭堅
、米芾,共稱“宋四家”
。
《宋史·列傳》稱他:“襄工于手書
,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嗡募抑校挲g輩份
,應(yīng)在蘇
、黃、米之前
。宋四家中
,蘇、黃
、米都以行草
、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
,還是蔡襄
。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
、柳公權(quán),渾厚端莊
,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
,積學至深
,心手相應(yīng),變化無窮
,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
,字識淵博
,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额佌媲渥詴嫔戆稀返敏敼P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
。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
,謂之散草,或曰飛草
,其法皆生于飛白
,自成一家
。”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
,他也在追求古趣
,力創(chuàng)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葉鑒別專家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
,任福建轉(zhuǎn)運使,負責監(jiān)制北苑貢茶
,創(chuàng)制了小團茶
,聞名于當世。蔡襄著作的《茶錄》是《茶經(jīng)》后又一部重要的茶葉專著
,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