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膚粟股栗 (fū sù gǔ lì)
簡拼 : fsgl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皮膚上起疙瘩
,大腿發(fā)抖
。形容非常恐懼
。
出處 : 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
,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
?君子念此
,膚粟股栗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成語用法 :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什么樣的皮膚四字成語
1. 關(guān)于“皮膚好”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 膚如凝脂【 fū rú níng zhī 】皮膚像凝固的油脂
。形容皮膚潔白且細(xì)嫩
。
2 肌膚勝雪 【jī fū shèng xuě 】形容女子膚色好看、比雪還要白皙
。
3 吹彈得破【 chuī tán dé pò 】好像吹一吹、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
。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xì)嫩
。
4 凝脂點漆 【níng zhī diǎn qī 】形容人皮膚白,眼睛明亮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面如凝脂
,眼如點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5 粉妝玉砌 【fěn zhuāng yù qì 】用白粉裝飾
,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膚 ***
。
6 粉妝玉琢 【fěn zhuāng yù zhuó】白粉裝飾的
,白玉雕成的。形容女子妝飾的漂亮或小孩長得白凈
。也用來形容雪景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士隱見女兒越發(fā)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
。”
2. 肌膚的膚四字成語 切膚之痛
、
體無完膚
、
身體發(fā)膚、
膚粟股栗
、
膚見谫識
、
膚受之言、
膚如凝脂
、
膚寸之地
、
炙膚皸足、
膚受之愬
、
末學(xué)膚受
、
膚寸而合、
兇喘膚汗
、
膚末支離
、
剝膚椎髓
、
膚淺末學(xué)
、
擢筋剝膚
、
鶴骨雞膚、
雪膚花貌
、
陳言膚詞
、
附膚落毛、
剝床及膚
、
山膚水豢
、
柔膚弱體
身體發(fā)膚: 本指身軀
、四肢
、須發(fā)、皮膚
,后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
,自身。
身無完膚: ①指被打得遍體鱗傷
。②比喻遭到攻擊或破壞后難以自存的局面
。
山膚水豢: 本指山上水中出產(chǎn)的美味食物。后泛稱美味
。
皮膚之見: 見:見解
,見識。指膚淺的見解
炙膚皸足: 皮膚曬焦
,足部凍裂
。形容農(nóng)民耕作的辛苦。
椎膚剝髓: 形容殘酷搜刮
。
椎膚剝體: 形容殘酷搜刮
。同“椎膚剝髓”
。
擢筋剝膚: 抽筋剝皮
。比喻剝削深重殘酷。
兇喘膚汗: 形容疲乏到極點
。
柔膚弱體: 指柔弱的身體
。
末學(xué)膚受: 指學(xué)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xué)到一點皮毛
。
銘膚鏤骨: 形容感受極深
,永記不忘。同“銘心鏤骨”
。
雞膚鶴發(fā): 皮膚發(fā)皺
,頭發(fā)蒼白。指老人
。同“雞皮鶴發(fā)”
。
浹髓淪膚: 浹:通
,透;淪:陷入
。浸透肌肉,深入骨髓
。比喻感受極深
。
汗流浹膚: 形容極度驚懼。同“汗流浹體”
。
鶴骨雞膚: 伶仃瘦骨
,多皺的皮膚。形容年老
。
膚末支離: 膚淺瑣碎
。
膚皮潦草: 形容不扎實,不仔細(xì)
。
膚受之言: 膚:膚淺
;受:感受。指膚淺的
,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
。也指不切合實際的言辭。
附膚落毛: 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干
。
膚寸而合: 指(云氣)逐漸集合
。
膚見謭識: 淺陋的見識
。
膚如凝脂: 皮膚像凝固的油脂
。形容皮膚潔白且細(xì)嫩。
膚受之訴: 比喻被人說了有關(guān)切身利益的壞話
。
膚受之愬: 指讒言
。膚受,指浮泛不實
,或指利害切身
。
膚粟股栗: 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fā)抖
。形容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謶帧?/p>
膚見谫識: 淺陋的見識
。
陳言膚詞: 指陳舊而膚淺的言詞
。
剝膚椎髓: 剝:剝?nèi)ィ荒w:皮膚;椎:捶擊
。剝?nèi)似つw
,敲人骨髓
。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
剝床及膚: 剝:六十四卦之一
,坤下艮上
,意即剝落、爛
;及:到
。原指損害及于肌膚。后形容迫切的災(zāi)害或深切的痛苦
。
3. 形容皮膚好的四字詞語 吹彈得破
【解釋】好像吹一吹
、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xì)嫩.
晶瑩剔透
【解釋】剔透:孔穴明晰.晶瑩:光亮而透明.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
,結(jié)構(gòu)細(xì)巧
,如同珍珠一樣.
冰肌玉骨
【解釋】冰:晶瑩.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膚如凝脂
【解釋】皮膚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xì)嫩.
吹彈可破
【解釋】好像吹一吹、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xì)嫩.
玉骨冰肌
【解釋】形容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
4. 形容女子肌膚好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冰肌玉骨
、玉骨冰肌
、吹彈可破、膚如凝脂
、豐肌秀骨
一、冰肌玉骨 [ bīng jī yù gǔ ]
【解釋】:冰:晶瑩
。肌骨如同冰玉一般
。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出自】:戰(zhàn)國 莊子《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藐姑射山,有神和人居住的地方
,肌膚若冰雪
,柔美如處子
二、玉骨冰肌 [ yù gǔ bīng jī ]
【解釋】:形容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
。
【出自】:宋·楊無咎《柳梢青》詞:“玉骨冰肌
,為誰偏好,特地相宜
,一段風(fēng)流
。”
【譯文】: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
,是誰的偏好
,特地相宜,一段風(fēng)流
三
、吹彈可破 [ chuī tán kě pò ]
【解釋】:好像吹一吹
、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xì)嫩
;吹口氣,或在上面彈下就破了
。在這里指皮膚薄
,很嫩,一般用來形容少女的皮膚
。
【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覷俺姐姐這個臉兒
,吹彈得破,張生有福也呵
!”
【譯文】:看俺姐姐這個臉兒
,吹彈得破,張先生有福氣呀
!
四
、膚如凝脂 [ fū rú níng zhī ]
【解釋】:皮膚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xì)嫩
。
【出自】:周 孔子編訂《詩經(jīng)》《碩人》:手如柔荑
,膚如凝脂
,領(lǐng)如蝤蠐
,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譯文】:雙手 *** 如春荑
,膚如凝脂細(xì)又膩
;脖頸粉白如蝤蠐,齒如瓜子白又齊
; 額頭方正蛾眉細(xì)
,笑靨醉人真美麗,秋波流動蘊情意。
五
、豐肌秀骨 [ fēng jī xiù gǔ ]
【解釋】:豐潤的肌膚
,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艷麗而有豐韻
。同“豐肌弱骨”
。
【出自】:宋·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云窗別有天,豐肌秀骨凈娟娟
。獨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
【譯文】:霧閣說窗戶別有天
,肌肉豐滿秀骨凈非常秀麗
。獨立含情羞不語,總變異研究
5. 描寫人的五官和身材
、皮膚
、神態(tài)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描寫五官的:濃眉大眼 櫻桃小口 柳葉彎眉
描寫神態(tài)的:大驚小怪 大驚失色 大惑不解 從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無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氣和 平心靜氣 目瞪口呆 處之泰然 半信半疑 畢恭畢敬 自言自語 喃喃自語 全神貫注 興致勃勃 興高采烈 呆若木雞 將信將疑 含情脈脈 坐臥不安 悵然若失 忸怩作態(tài) 沒精打采 沉吟不決 張口結(jié)舌 張皇失措 遲疑不決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啞然失笑 幸災(zāi)樂禍 若無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顏悅色 和藹可親 垂頭喪氣 受寵若驚 狐疑不決 怡然自得 誠惶誠恐 勃然大怒 惱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聽 舉止失措 神氣十足 神色活現(xiàn) 神色自若 神采飛揚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飛色舞 眉開眼笑 眉來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氣沖天 怒火中燒 怒發(fā)沖冠 怒形于色 破涕為笑 熱淚盈眶 唉聲嘆氣 哭天抹淚 哭笑不得 笑逐顏開 笑容可掬 疾言厲色 談笑風(fēng)生 談笑自若 冥思苦想 捧腹大笑 悠然自得 得意忘形 得意洋洋 驚恐萬狀 驚慌失措 喜上眉梢 慌手慌腳 聚精會神 愁眉不展 愁眉苦臉 精神恍惚 精神煥發(fā) 嫣然一笑 橫眉冷對 嘻皮笑臉 噤若寒蟬 瞠目結(jié)舌 黯然神傷 黯然銷魂 面面相覷
表示懦弱的四字成語
阿斗太子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
,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
,也不能振興蜀漢。指懦弱無能的人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丈夫是個阿斗太子
,哪怕你是諸葛亮
,也只好嘆口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大驚失色非常害怕
,臉色都變了
。
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
,莫敢發(fā)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擔(dān)驚受怕?lián)暮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
出處:《水滸傳》第三五回:“你們?nèi)粢龇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每日同一處,不?dān)驚受怕
,我卻有一條妙計
,只是難教你。”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dān)驚受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膽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膽小怕事膽子非常小
,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
,怕惹麻煩。
出處:巴金《談〈寒夜〉》:“他后來竟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
、見人低頭
、懦弱安分
、甘受欺侮的小公務(wù)員
。”
膽小如豆極言膽子小
。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
,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fā)慌
,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
,手里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膽小如鼠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膽小如鼷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
,膽若鼷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膽戰(zhàn)心寒戰(zhàn):發(fā)抖
。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
,常子是膽戰(zhàn)心寒
。”
膽戰(zhàn)心慌形容十分害怕
。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
,蜂喧蝶嚷須回避
,我因此上膽戰(zhàn)心慌不自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膽戰(zhàn)心驚戰(zhàn):通“顫”,發(fā)抖
。形容十分害怕
。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zhàn),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膽戰(zhàn)心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驚變》:“呀
,你道失機的哥舒翰
,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
,陷了東京
,破了潼關(guān),唬得人膽戰(zhàn)心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吊膽提心提心吊膽
。形容非常擔(dān)心或害怕
。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
,只等姑娘一句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膚粟股栗皮膚上起疙瘩
,大腿發(fā)抖。形容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
,足喻斯慘耶
?君子念此,膚粟股栗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股戰(zhàn)而栗戰(zhàn):怕;栗:發(fā)抖
。兩腿發(fā)抖
,不停地哆嗦
。形容恐懼異常。
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
,股戰(zhàn)而栗
,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惶惶不安惶:恐懼。內(nèi)心害怕
,十分不安
。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啤ゎ亷煿抛ⅲ骸罢隣I,惶恐不安之意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惶恐不安惶:恐懼。內(nèi)心害怕
,十分不安
。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啤ゎ亷煿抛ⅲ骸罢隣I,惶恐不安之意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魂飛魄散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
,極端害怕
。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魂魄去之
,何以能久
?”
魂飛天外形容萬分恐懼
,或受到某種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だ钗奈怠稄堊臃扣輼蜻M(jìn)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
,好教我心驚失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驚愕失色失色:由于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
。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于前
,將士皆驚愕失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
。比喻經(jīng)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四》
;《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
,驚弓之鳥難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驚魂動魄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孔x《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
,心膽墮地也
。”
驚魂喪魄形容十分恐懼
。
驚恐失色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
,似此如何
?’行者笑道:‘放心
!放心
!’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驚恐萬狀驚恐:害怕
;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
,驚惶萬狀而莫支
。”
驚神破膽形容極其恐懼
。
出處: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
,或是卒然
,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驚心悼膽悼:戰(zhàn)栗
。形容恐懼到極點。
出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卷上:“今人言懼
,猶曰驚心悼膽
。”
驚心吊膽形容十分害怕或擔(dān)心
。
驚心裂膽指內(nèi)心十分震驚
、恐懼。同“驚心破膽”
。
驚心破膽指內(nèi)心十分震驚
、恐懼。
驚心喪魄形容十分恐懼
。亦作“驚心褫魄”
。
兢兢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戰(zhàn)戰(zhàn):畏懼的樣子
。形容害怕而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wěn)穩(wěn)守著妝盒做護(hù)身符
,則是我陳琳兢兢戰(zhàn)戰(zhàn)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
跼蹐不安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徐信聞言
,甚跼蹐不安
,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
,細(xì)細(xì)述了
。”
恐慌萬狀恐:害怕
;慌:驚慌
;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
恇怯不前恇怯:恐懼畏縮
。恐懼畏縮
,不敢向前
。
出處:《宋史·楊瓊傳》:“及聞清遠(yuǎn)之?dāng)。鎼b怯不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栗栗危懼栗栗:發(fā)抖的樣子
。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尚書·湯誥》:“栗栗危懼
,若將隕于深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臉無人色形容極端恐懼
。
毛發(fā)倒豎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
、頭發(fā)都豎起來
。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
,很緊張
。亦作“毛發(fā)皆豎”、“毛發(fā)盡豎”
、“毛發(fā)為豎”
。
怕風(fēng)怯雨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艱難困苦
,嬌氣十足
。
怕死貪生貪:舍不得。貪戀生存
,畏懼死亡
。指對敵作戰(zhàn)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
,冬月迫促
,貪生畏死
,即詐僵仆陽(佯)病
,徼幸得逾于須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魄消魂散形容驚恐萬分
,極端害怕
。同“魂飛魄散”
。
怯聲怯氣形容說話的語氣膽小而不自然。
肉跳心驚心里吃驚
,身上肉跳
。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
,十分害怕不安
。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么
,這一會兒心驚肉戰(zhàn),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三魂出竅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喪膽亡魂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
,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
,面不改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縮手縮腳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
。也形容做事膽小,顧慮多
,不敢放手
。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喊了許久,店家方拿了一盞燈
,縮手縮腳的進(jìn)來
。”
縮頭縮頸形容畏縮不前
,或膽小不敢出頭
。同“縮頭縮腦”。
出處:瞿秋白《餓鄉(xiāng)紀(jì)程》十三:“遠(yuǎn)遠(yuǎn)一條長街只看見三四個人
,蹀躞著
,縮頭縮頸歪斜著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縮頭縮腦形容畏縮不前
,或膽小不敢出頭。
出處: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
,并要求學(xué)校當(dāng)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
。”
貪生惡死貪戀生存
,害怕死亡
。同“貪生畏死”。
貪生怕死貪:舍不得
。貪戀生存
,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zhàn)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
,冬月迫促
,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
,徼幸得逾于須臾
。”
貪生畏死貪戀生存
,害怕死亡。
談虎色變色:臉色
。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
。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
。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
,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
,獨田夫色動異于眾
。”
忐上忑下指心神不定
,恐懼不安
。
出處:《宋元戲文輯佚·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
,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
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
,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愿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望而生畏畏:恐懼
,害怕
。看見了就害怕
。
出處:《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唯唯否否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yīng)聲
;否否:別人說否
,自己也跟著說否
。形容膽小怕事,一味順從
。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
,據(jù)(指梁邱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
,據(jù)亦曰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畏敵如虎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領(lǐng)導(dǎo)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shè)防
,節(jié)節(jié)抵御
。”
聞風(fēng)喪膽喪膽:嚇破了膽
。聽到風(fēng)聲
,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心驚膽顫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zhàn)”
。
心驚膽寒形容十分害怕
。同“心驚膽戰(zhàn)”。
心驚膽落形容十分害怕
。同“心驚膽戰(zhàn)”
。
心驚膽戰(zhàn)戰(zhàn):通“顫”,發(fā)抖
。形容十分害怕
。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zhàn),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心有余悸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
,回想起來心里還害怕
。
出處:孫犁《奮勇地前進(jìn)
、戰(zhàn)斗—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
,他就不會心有余悸了。”
伈伈睍睍伈伈:小心恐懼的樣子
。睍睍:也作“伣伣”
,眼睛不敢睜大的樣子。小心害怕或低聲下氣的樣子
。
出處:唐·韓愈《祭鱷魚文》:“刺史雖駑弱
,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
,為民吏羞
,以偷活于此耶?”《明史·鄒智傳》:“及與議事,又唯諾惟謹(jǐn)
,伈伈伣伣
,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
。此陛下所為疑也
,臣竊以為過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懸心吊膽形容十分擔(dān)心或害怕
。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
,告天許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戰(zhàn)戰(zhàn)兢兢戰(zhàn)戰(zhàn):恐懼的樣子
;兢兢: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fā)抖的樣子
。也形容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
惴惴不安惴:憂愁
、恐懼
。形容因害怕或擔(dān)心而不安。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臨其穴
,惴惴其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巍ぶ苕凇躲U刀編·滁州奠枕樓記》:“乾道八年
,濟(jì)南辛侯(辛棄疾)自司農(nóng)寺簿來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
,每大風(fēng)作,惴惴然不自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趑趄囁嚅欲進(jìn)又退,欲言又止
。形容奴顏婢膝
,畏縮不前的樣子
。
出處: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門
,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jìn)而趑趄
,口將言而囁嚅
,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
,僥幸于萬一
,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
前怕狼
,后怕虎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
,清修人物
,前怕狼后怕虎
。設(shè)謀,使毒
,只待把忠良妒
。”
前怕龍
,后怕虎比喻膽小怕事
,顧慮太多。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
,清修人物
,前怕狼后怕虎。設(shè)謀
,使毒
,只待把忠良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一年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
,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著被蛇咬
,三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
,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龍門遠(yuǎn)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w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
,怕風(fēng)了斷井索
。’”
四字成語膚什么應(yīng)什么意思
1. 含"膚"字的四字成語 【剝床及膚】剝:六十四卦之一
,坤下艮上
,意即剝落、爛
;及:到
。原指損害及于肌膚。后形容迫切的災(zāi)害或深切的痛苦
。
【剝床以膚】剝:六十四卦之一
,指傷害;床:臥具
。損害到肌膚
。形容迫切的災(zāi)害或深切的痛苦
。
【剝膚椎髓】剝:剝?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膚:皮膚;椎:捶擊
。剝?nèi)似つw
,敲人骨髓。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
。
【剝膚錘髓】剝:剝?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膚:皮膚;錘:敲擊
。剝?nèi)似つw
,敲人骨髓。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
。
【剝膚及髓】比喻盤剝深重
。
【剝膚錐髓】剝?nèi)似つw,敲人骨髓
。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
。同“剝膚椎髓”
。
【剝膚之痛】剝:剝?nèi)ァDw:皮膚
。指受害極深而引起的痛苦
。
【冰肌雪膚】像冰一樣的肌膚。形容女子潔美的體膚
。
【陳言膚詞】指陳舊而膚淺的言詞
。
【墮指裂膚】手指凍掉了
,皮膚凍裂了
。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膚不生毛】皮膚上長滿了繭
,連毛也長不出來
。形容十分勞苦
。
【膚寸而合】膚寸:古代長度單位
,一指的寬度為寸,一膚等于四寸
。形容云氣密集
。
【膚寸之地】膚寸:古代長度單位,1膚=4寸
。指面積狹小的土地
。
【膚泛不切】膚:膚淺;泛:一般
;不切:不切合實際
。指文章或言論沒有深刻切實的內(nèi)容。
【附膚落毛】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干
。
【膚見謭識】淺陋的見識
。
【膚見谫識】淺陋的見識。
【膚末支離】膚淺瑣碎
。
【膚皮潦草】形容不扎實
,不仔細(xì)。
【膚淺末學(xué)】膚淺: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末學(xué):學(xué)無根底。指學(xué)識淺薄
。
【膚如凝脂】皮膚象凝固的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xì)膩
。
【膚粟股栗】皮膚上起疙瘩
,大腿發(fā)抖
。形容非常恐懼
。
【膚受之訴】比喻被人說了有關(guān)切身利益的壞話
。
【膚受之愬】指讒言。膚受
,指浮泛不實
,或指利害切身。
【膚受之言】膚:膚淺
;受:感受
。指膚淺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
。也指不切合實際的言辭
。
【鶴骨雞膚】伶仃瘦骨,多皺的皮膚
。形容年老
。
【汗流浹膚】形容極度驚懼。同“汗流浹體”
。
【雞膚鶴發(fā)】皮膚發(fā)皺
,頭發(fā)蒼白。指老人
。同“雞皮鶴發(fā)”
。
【浹髓淪膚】浹:通,透
;淪:陷入。浸透肌肉
,深入骨髓
。比喻感受極深。
【肌無完膚】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
。形容遍體都是傷
。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
、責(zé)罵得很厲害
。
【克奏膚功】克:戰(zhàn)勝;奏:臣下向君王陳述事情
;膚:偉大
;功:功績。事情已經(jīng)辦成
,功勞十分顯赫
。
【銘膚鏤骨】形容感受極深
,永記不忘。同“銘心鏤骨”
。
【末學(xué)膚受】指學(xué)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
,只學(xué)到一點皮毛。
【皮膚之見】比喻膚淺的見識
。
【切膚之痛】切膚:切身
,親身。親身經(jīng)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