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懷山襄陵 (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簡拼 : hsxl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jié)構(gòu) : 聯(lián)合式
成語解釋 : 謂洪水洶涌奔騰溢上山陵。
出處 : 《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成語用法 : 作謂語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懷的成語 如下:
安老懷少
懷鉛握槧
“懷”開頭的成語:
1
、懷安喪志:huái ān sàng zhì。【解釋】懷安:貪圖安逸。貪圖安逸會喪失志氣
。【出處】《左傳·襄公十八年》:“君王其謂午懷懷乎
。”2
【解釋】懷:包圍;襄:上升至高處
【出處】《尚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浮天
【示例】譬如洪水橫行,懷山襄陵
3、懷土之情:huái tǔ zhī qíng
【解釋】懷:懷念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
“懷”結(jié)尾的成語:
1
【解釋】邇:近處
;懷:懷柔,安撫。使近處的百姓得到安定,使遠(yuǎn)處的百姓得到安撫。指全國各地人民都能安居樂業(yè)。【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十五回:“至德所覆
,邇安遠(yuǎn)懷。”2
、觸物興懷:chù wù xīng huái。【解釋】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產(chǎn)生某種情懷。
【出處】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月泉吟社》:“觸物興懷言不盡
,春來非是愛吟詩。”1. 懷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
、思念;懷念。例句1: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懷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譯文:趁著春天美好的時光
,獨(dú)自外出。有時放下手杖,拿起農(nóng)具除草培土。2
、心意;心情。例句:東漢佚名的《孔雀東南飛》:“感君區(qū)區(qū)懷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譯文:感謝你忠誠相愛的心意
3、胸懷
;情緒。例句:魏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譯文: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
,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shí)在很快樂。4
、內(nèi)心。例句:東漢佚名的《孔雀東南飛》:“恐不任不我意,逆以煎我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譯文:恐怕不能任憑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會違背我的心意使我內(nèi)心飽受熬煎
。5
、心中藏著。例句:北宋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例句:現(xiàn)在將軍您外表上假托順從的名義,而內(nèi)心卻懷有猶豫不決的心思
。6
、胸前。例句:明代詩人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汝秭在吾懷
,呱呱而泣。”譯文:你姐姐小時候
,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著。2. 文言文翻譯,懷,去,辭,奇 一:懷這個字的具體解釋:字義 1
、同本義[think of;miss;yearn for] 懷,思念也。――《說文》嗟我懷人
。――《詩·周南·卷耳》維以不永懷有女懷人。――《詩·召南·野有死麕》惟佳人之獨(dú)懷兮
――《楚辭·悲回風(fēng)》懷良辰以孤往
――《后漢書·列女傳》而不懷仁
(國,國都)――范仲淹《岳陽樓記》眷茲典瑞之賢
――《文選·班彪·北征賦》懷瑾握瑜兮
。――《楚辭·九章·懷沙》。注:“在衣為懷
,在手為握。” 懷怒未發(fā)。――《戰(zhàn)國策·魏策》懷信佗傺
。――《楚詞·屈原·涉江》懷猶豫之計。――《資治通鑒》尚懷狐疑
。懷其璧。――《史記·廉頗藺相列傳》懷瑾握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佩紫懷黃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汝姊在吾懷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又如:懷玉(懷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 懷慝(心中懷有不良的意念) 懷貳(懷有二心) 懷袖(擁抱) 懷刺(心懷諷刺)3
、包容;包圍[surround] 蕩蕩懷山襄陵。――《書·堯典》傳:“懷懷萬物
都指懷胎) 懷了六甲(舊時指女懷孕) 懷子(懷孕) 懷身(懷孕)5、歸向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又如:懷向(歸向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又如:懷生(安于生計)
――《詩·小雅·谷風(fēng)》出其父母懷衽之中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感君區(qū)區(qū)懷
聊布往懷。――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予懷愴然
――宋·姜夔《揚(yáng)州慢》又如:懷恩(感念恩德) 懷寄(寄托心志) 懷愛(心中喜愛)10
如:懷素(公元737―799
善草書
~國
3. 已過的
4. 除掉
~勢(a. ***
6. 用在動詞后
7. 用在動詞后
詳細(xì)字義折疊 動詞1. (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
凵( qū)。本義:離開)2. 同本義 [go away;leave] 去,人相違也
——《說文》逝將去女
——《春秋·莊公四年》大去者
——《左傳·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
——唐· 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
——《聊齋志異·狼三則》東向馳去
。——清· 魏禧《大鐵椎傳》3. 又如:去離(分離;離開);去任(因故離開職位);去住無門(進(jìn)退兩難);去來(離去;往來);去位(離開官位)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殺三蟲。——柳宗元《捕蛇者說》明日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5. 又如:去絕根株(斬草除根)
;去疾(除去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蝗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去邪歸正(去掉邪惡——《列子·湯問》西蜀之去 南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清· 彭端淑《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7. 又如:兩地相去50里8. 前往,到別處
——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汝可去應(yīng)之
3. 陸績懷橘古文和翻譯 陸績懷橘
陸績
,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歷法.績年六,于九江見袁術(shù).術(shù)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shù),而橘墜地.術(shù)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 "績跪?qū)υ唬?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shù)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shù)奇之,后常稱說.陸績
,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官職最大時曾居太守之職,精通天文、歷法,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shù),袁術(shù)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了三只,臨走時告辭袁術(shù)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shù)笑著說“陸郎在這里做客卻懷揣著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因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給我母親吃!”袁術(shù)說:“陸郎這么小就知道孝順,長大后必然成大才!”袁術(shù)感到很驚奇,往后常常稱道此事4.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
、因為,由于:例: ⑴此獨(dú)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⑵臣是以無請也
。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⑷以其境過清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2
、而,來。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⑵留五百人鎮(zhèn)之
,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zhàn)。⑷卷石底以出
。 ⑸而托于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御之者。(以: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⑼殺之以應(yīng)陳涉
。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11)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17)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zé)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
(“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 ⑵以錢覆其口。⑶屠懼
,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⑸以縛即爐火
,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jì)詣京師。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4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5、憑
⑵以君之力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⑹以攻則取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⑶余船以次俱進(jìn)。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⑹以次進(jìn)。 ⑺則又 法從事
7
(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yuǎn)
8
⑵日以盡矣。 9
例: ⑴受命以來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11
12
(以:是) 13
例: 忠不必用兮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
「以為」 1
當(dāng)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
,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⑵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蕩。⑸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shè)為。)⑹撰長書以為贄
。 ⑺寡君之以為戮。2
、認(rèn)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制成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5. “于”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一
1.引進(jìn)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處所
A.“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
,作補(bǔ)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例:身直為閨合之臣
,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報任安書》) B.“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例:韓遂等起涼州,復(fù)為中郎將,西拒遂
。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shù)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jìn)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bǔ)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
,計不獨(dú)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jìn)動作行為到達(dá)的處所。“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bǔ)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
,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jìn)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時間。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fā)生或出現(xià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可譯為“在”
。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
,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yuǎn)乎(《報任安書》) 3.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內(nèi)容。“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bǔ)語。可譯為“以”“把”等
。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jìn)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常用在動詞之后
,作補(bǔ)語。不必譯出。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
,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jìn)士為務(wù)(《報任安書》) 5.引進(jìn)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fā)。“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bǔ)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數(shù)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jìn)交付、傳遞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后
例:景公有愛女
可譯為“對”“對于”
可譯為“對”“對于”
“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之后
例:六年春,齊伐宋
,以其不同盟于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jìn)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一般用以說明異同。“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謂語之后
例:當(dāng)此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