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名過其實 (míng guò qí shí)
簡拼 : mgqs

近義詞 : 名不副實
反義詞 : 名副其實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主謂式
成語解釋 : 名聲超過實際才能
。
出處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祿過其功者削
,名過其實者損
。”
成語用法 : 主謂式
;作謂語
、定語;含貶義
例子 : 宋·劉炎《邇言》:“曰:漢祖實副其名
,唐宗名過其實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名副其實的意思是什么?
名副其實的意思是名聲或稱謂(號)與實際一致、相符合
。
1
、出處
出自漢·曹操《與王修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
,忠能成績
,為世美談
,名實相符
,過人甚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2、釋義
您修身養(yǎng)性
,水流聲本州
,忠誠能成績,為后世美談
,名實相符,超過別人很遠
。
3
、成語用法
主謂式
;作謂語
、定語;含褒義
。
擴展資料:
近義詞
名符其實
1、意思是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
2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
;指名義和實際相符。
3
、成語出處
茅盾《全運會印象》:“那邊的國術場還有一個老頭子穿了長衫舞刀
,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來
,還不是名符其實的大雜耍么
?“
反義詞
名不副實
1
、意思是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
。
2、成語用法
主謂式
;作謂語
、定語、定語
;指空有虛名。
三國演義中最名不副實的是誰
名過其實第一名:關羽關羽
,三國名將
,蜀國前將軍
,襄陽太守
,都督荊州事務,建安二十四年
,關羽北攻襄樊
,荊州被孫權奪取
,關羽被孫權擒殺
。關羽以忠心、守義
、勇猛、武藝高強傳名于世
,在民間
,關羽的故事中被附會上了三結義
,斬華雄,戰(zhàn)呂布
,走單騎
,單刀會,淹七軍等等傳說
。在朝廷
,關羽也受到歷代王朝的褒封,侯而王,王而帝
,帝而圣
,圣而神,成為和孔夫子齊名的武圣人
,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
,廟祀無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稍跉v史著作中
,我們看到了關羽下邳降曹的不忠,臨陣討婦的不義
,罵使拒婚的不智
,敗軍授首的不武。名過其實第二名:諸葛亮諸葛亮
,蜀國丞相
,劉備集團最重要的謀士,對劉備集團來說
,諸葛亮最重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先三分鼎立
,后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略和實施的步驟
,在當時
,這一戰(zhàn)略對于走投無路,前途渺茫的劉備來說
,無異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成功的道路
,在黑暗中彷徨的劉備終于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二年
,曹操南征,諸葛亮出使東吳
,說服孫權聯(lián)劉抗曹
,獲得了赤壁大捷,擊退曹操
,劉備占有荊州,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塊根據(jù)地
。建安二十二年
,劉備獲得益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規(guī)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自劉備章武三年病逝后
,諸葛亮得以獨斷國政十二年,政事無巨細
,咸決于亮,于是外聯(lián)東吳
,內(nèi)修法度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
,內(nèi)平南越,外伐曹魏
,五出祁山
,用兵不戢,最后于建興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
。諸葛亮國士無雙
,功勛卓著
,名聲顯赫
,至于劉備之上。正是在這顯赫的功名之上
,諸葛亮在民間的傳說便有了想象的廣闊空間,于是諸葛亮便被當成智慧的化身
,在《三國演義》中
,諸葛亮是事實上的第一主角,不僅奇謀妙計令人瞠目結舌
,甚至搞出了什么縮地法這類神妖鬼怪的把戲。事實上
,諸葛亮的才能
,主要在行政管理和外交上,在這一點上
,他自比管仲并非虛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于戰(zhàn)略方面
,這由《隆中對》可見一斑
,但若兩軍對壘,決勝沙場
,諸葛亮便智計不足了,自比樂毅實有自夸之嫌
。戴著“智圣”的高帽
,擁有獨斷的權威
,五出祁山卻喪師辱國
,寸土未得,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
名過其實第三名:趙云趙云,白馬銀槍
,當陽長坂坡為保護甘夫人和劉禪
,在曹操千軍萬馬中七進七出,槍挑劍砍
,殺曹軍名將五十四員,砍旗兩面
,奪槊三條
,名震天下。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對趙云在當陽戰(zhàn)役中的描述
。在《三國志》中,對趙云在當陽戰(zhàn)役中的記述則是“云身抱弱子
,即后主也
,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
,皆得免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彪m然肯定了趙云的功勞
,可和演義一比,便有天壤之別
。趙云就是在這樣的演義之下,樹立起了英俊
,威武
,忠誠
,勇敢
,謙遜
,仁愛的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英雄
。歷史上的趙云,忠誠
,勇敢
,嚴肅,厚重
,謹慎,是道德品格十分高尚的軍人
,而且趙云很有政治頭腦
,孫權襲荊州殺關羽
,劉備東征伐吳
,當其盛怒之下,諸葛亮尚且禁言
,趙云卻能犯顏直諫
,赤膽忠心之外
,體現(xiàn)了趙云清醒的政治覺悟
。但也正是這樣的特點,用以保身則可
,用以建功則不足,趙云一生
,自在桂陽太守任上犯了嚴重錯誤后
,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究其原因
,首先是趙云上不能結交豪雄,劉備入益州
,當時有人議論
,想要把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云就堅決反對
,予以公開駁斥,雖說“先主即從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w云肯定得罪了一大批荊州集團的權利人物
。其次,趙云中亦不善厚蓄壯士
,赤壁戰(zhàn)后
,趙云為偏將軍
,領桂陽太守,進占桂陽
,原桂陽太守趙范投降,想要將守寡的嫂子嫁給趙云
,趙云因為“范迫降耳
,心不可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肮剔o不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種謹慎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導致了趙范逃走的嚴重后果
。趙范的逃走
,肯定影響了桂陽原官吏和軍士的大量逃亡
,不是好事,《三國志趙云傳》中便只說“遷為牙門將軍”
。不過劉備入益州時
,趙云不僅被留在了荊州
,而且被降職成了留營司馬
,這個處分也夠重的吧。第三
,趙云下不知撫慰士卒,諸葛亮一出祁山
,趙云領疑兵出箕谷
,被曹真擊敗,但斂眾固守
,兵將軍資略無丟棄,甚至還有余絹
,諸葛亮要趙云賞賜將士
,被趙云回絕:“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
,須十月為冬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绱藨B(tài)度,三軍誰肯用命
。名過其實第四名:張昭第一次聽到張昭之名,就和這樣一句遺言聯(lián)系在一起:“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
,外事不決問周瑜
。”張昭之名
,亦由此顯耀于天下,不過在史書之中
,此言并不見記載
,倒是記載了孫策這樣一句遺言:“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張昭本彭城人
,避亂江南
,初為孫策長史,“升堂拜母
,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
,一以委昭
。”于是昭名初顯于四方
。孫策亡,張昭受顧命之托
,“率群僚立而輔之
。”“然后眾心知所歸
。”“權每出征,留昭鎮(zhèn)守
,領幕府事
。”“常在左右
,為謀謨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凇度龂緩堈褌鳌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們沒有看到一位謀士張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諫臣
。張昭:“容貌矜嚴
,有威風
,……舉邦憚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罢衙砍姡o氣壯歷
,義形于色
,”張昭立朝,多有勸諫
,少有建樹
,有顧命之勛,無謀劃之功
。孫權初為會稽太守
,就不用眾望所歸的張昭,“此公性剛
。”而用顧雍為丞相
。孫權稱帝
,張昭來祝賀,還沒發(fā)言
,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罢汛髴M
,伏地流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牵罢岩岳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還官位及所統(tǒng)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堈呀瓥|重臣
,受顧命之托,本當盡忠輔政
,不意臨難茍且,勸權迎曹
,一失也;諫勸不用
,閉門拒主,二失也;荷國重任
,不建謀劃,三失也
。有此三失
,而負大名,得無愧乎?名過其實第四名:張昭
。名過其實第五名:姜維姜維本天水人,建興六年降蜀
,歷任倉曹掾
、奉義將軍,中監(jiān)軍
、征西將軍,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死后
,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
,統(tǒng)諸軍
。后又任涼州刺史、鎮(zhèn)西大將軍
,衛(wèi)將軍
,錄尚書事
,十九年為大將軍
。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
,”“甚敏于軍事
,既有膽義
,深解兵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睍r人亦謂姜維“樂學不倦
,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蜀官屬皆天下英俊
,無出維右
。”自諸葛亮死后
,姜維九伐中原
,各有勝負
,景耀六年
,魏鐘會、鄧艾率眾攻蜀
,鄧艾從陰平景谷道奇襲成都,在綿竹擊破諸葛瞻
,劉禪投降
,姜維奉旨降于鐘會。姜維不甘失敗
,挑撥鐘會反魏
,意圖復國,失敗而死
。自姜維歸蜀
,深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后
,姜維政事錄尚書事,當丞相之任
,兵事統(tǒng)諸軍
,當大將軍之職,位高權重
。但內(nèi)迫于黃皓
,外制于鄧艾,九伐中原
,勞師無功
。正既難成,行險求勝
,竟廢除魏延利用地利
,重兵堅守一線,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
,意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立不世功業(yè)
,但魏軍一旦進入漢中,鄧艾就得到機會
,從陰平道突破劍閣防線,于是主降國破
,維之罪也
。姜維受諸葛厚望,掌國家重權
,負當世大名,本當持重謀國
,保國治民
。但其為人,好立功名
,自負才武
,常欲建不世功業(yè)。昔在魏時
,就“陰養(yǎng)死士
,不修布衣之業(y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茋螅峙d師伐魏
,國力虛耗
。更改弦易章,希圖一時之僥幸
,終于國破主辱
,身死族滅
。
名不如實第六名:荀彧
世人知有諸葛亮
,不知有荀彧,豈不冤哉!荀彧
,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
。荀彧少時
,就被譽為“王佐才也”
,29歲為曹操司馬,興平元年
,曹操攻徐州
,張邈陳宮叛亂
,荀彧臨危不亂,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軍
,向曹操提出了先兗后徐
,在保有兗州的基礎上再攻徐州的建議,終于擊退呂布
,使曹操得到了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俺>又谐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ò苍辏窒虿懿偬岢隽恕胺钪魃弦詮拿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扶弘義以致英俊”的建議
,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許
,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yōu)勢
。在當時,曹操東有呂布
,南有張繡
,北有袁紹
,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勢
,認為能夠與曹操爭天下的只有袁紹,袁紹雖強
,但曹操在度、謀
、武
、德四個方面勝過袁紹,必能擊敗袁紹
。又進一步指出
,應該先擊敗呂布才能和袁紹爭勝
。建安五年
,官渡之戰(zhàn),曹操糧盡欲退
,荀彧以為“情見勢竭,必將有變
,此用奇之時
,不可失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浜笤S攸來降
,曹操奇襲烏巢
,大敗袁紹
。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劉表
,荀彧勸曹操乘勝追擊
,擊敗袁紹,首先平定北方
,又勸曹操廢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
,建安八年,曹操終于平定了北方
,兵鋒直指荊州,荀彧又建議“可顯出宛
、葉而間行輕進
,以掩其不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懿僖烙嫵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迫使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投降
。觀荀彧智計
,都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戰(zhàn)略,決定勝負的關鍵方向
,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提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計謀,二十年間
,就協(xié)助曹操擊敗群雄
,平定北方,建立了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
,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
,而其功績不著于史籍
,名聲不顯于四海
,故事不傳于街巷,反不如一諸葛
,其可怪也歟?
名不如實第七名: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獨列一傳
,人臣中得此殊榮者,唯諸葛與陸遜二人
,蓋二人之功
,非其他人可比
。建安二十四年
,陸遜協(xié)助呂蒙
,韜隱驕敵,白衣渡江
,奪取荊州,擒殺關羽
。黃武元年
,劉備舉國攻吳,陸遜以大都督
,假節(jié),領兵拒之
。其部或是孫策舊將
,或是公室貴戚,不肯聽命于一晚輩書生
,陸遜案劍明法
,計略百出
,終于火燒連營七百里
,取得夷陵大捷。劉備死傷數(shù)萬
,軍資盡凈,羞憤而死
。黃武七年
,魏國大司馬曹休南犯,陸遜為大都督領兵迎戰(zhàn)
,兩軍在石亭決戰(zhàn),陸遜親領中部
,三道俱進
,大敗曹休,魏軍死傷數(shù)萬
,曹休病死
。這兩戰(zhàn)
,是陸遜一生最為輝煌的表演
,劉備當代梟雄,曹休一世名將,陸遜素非行伍中人
,卻能戰(zhàn)而破之,于是孫權假陸遜黃鉞
,用御蓋為陸遜遮擋太陽
,親自為陸遜執(zhí)鞭策馬,百官屈膝相見
,一時榮耀莫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觀三國史
,出將入相者只有諸葛陸遜數(shù)人而已,諸葛街亭敗績
,陸遜疆場揚名,夷陵之役
,挽危難于一時
,是與官渡赤壁齊名的三大決戰(zhàn),何況再敗曹休
,揚威敵國
。陸遜之功
,不在諸葛之下
。但只聽世人演說諸葛六出祁山,武功遠勝于諸葛的陸遜反而無名于后世
,實在可惜
。
名不如實第八名:周瑜周瑜之功
,盡在赤壁一役
。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荊州
,劉琮投降,曹操全軍約二十五萬眾
,兵臨城下
,江東震恐,眾人皆曰當降
。周瑜力排眾議
,為孫權分析曹操必敗的原因,堅定了孫權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
。赤壁對壘,周瑜用部將黃蓋火攻之計
,火燒赤壁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北軍大壞
,曹公退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啾谥畱?zhàn)決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決定了天下七十二年的分分合合
,真有一戰(zhàn)定乾坤之功
。但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只看到諸葛舌戰(zhàn)群儒
,看不到周瑜決策抗曹;只看到諸葛裝神弄鬼
,看不到周瑜火燒赤壁;只看到諸葛捉曹放曹
,看不到周瑜以弱勝強
。那個“有姿貌”,“性度恢廓”
,“精意于音樂”的周郎被“周郎妙計安天下
,賠了夫人有折兵”糟蹋得形象全無了。名不如實第九名:張遼我們一說到三國武將
,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
,可這不過是個人的武力排名,若真說到三國名將
,張遼當為第一
。張遼武力過人,且有一支屬于自己的隊伍
,建安三年
,曹操擒殺呂布,張遼降曹
,拜中郎將
,爵關內(nèi)侯,此后二十五年
,張遼成為曹操集團戰(zhàn)功最為顯赫的將軍,降昌豯,攻袁尚袁譚
,收破緣山遼東諸賊
,討陳蘭梅成,守衛(wèi)合肥
,威震江東。凡大小數(shù)十戰(zhàn)
,沒有敗績
,武功赫赫,為曹軍諸將之冠
。這其中有兩戰(zhàn)堪稱經(jīng)典,一是建安十二年
,曹操懸軍北征烏丸
,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
、右北平單于能臣等數(shù)萬騎逆戰(zhàn),兩軍相遇
,曹軍輜重在后
,大部分戰(zhàn)士沒有披甲,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害怕
,只有張遼斗志高昂
,勸曹操出戰(zhàn)
,于是曹操令張遼為先鋒
,將自己的軍旗交給張遼,張遼領軍奮擊
,大破匈奴騎軍
,斬蹋頓
,投降的敵人達二十余萬
,逃跑的僅數(shù)千人馬。為北征烏丸
,取得消滅袁尚袁熙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是合肥保衛(wèi)戰(zhàn)
,建安十三年
,孫權領軍十萬向合肥進攻
,張遼與樂進,李典領兵七千守衛(wèi)合肥
,眾寡不敵,援兵難至
,眾將疑心
,張遼以為須“折其盛勢,以安眾心
,然后可守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谑沁B夜招募敢死隊800人,第二天
,張遼披甲陷陣
,殺吳軍數(shù)十人
,斬二將
,直沖到孫權面前,孫權大驚
,躲到一個土堆上防守
,張遼呵斥孫權下來作戰(zhàn),孫權不敢應戰(zhàn)
,后來見張遼人不多
,將張遼重重包圍
,張遼率數(shù)十人沖出包圍,見其他人沒有出來
,又沖進包圍圈,救出其余的人
,雙方激戰(zhàn)了一個上午
,吳軍無人可敵張遼的神武,斗志全失
,圍攻合肥僅十多天,就不得不撤軍
,張遼乘機突擊
,孫權毫無防備
,靠著凌統(tǒng)甘寧等人的拼死保護,騎馬越過斷橋才得以全身而退
。合肥一戰(zhàn),張遼在赤壁失敗之后
,以少擊眾
,吳人奪氣,不敢北窺
,確立了曹軍第一名將的地位
。這一戰(zhàn)的影響是如此巨大,即便在十多年后
,張遼病重
,孫權仍告誡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
,慎之!”綜觀三國武將,能令一國之主忌憚如此者
,張遼之外
,又有何人?名不如實第十名:法正法正,劉備集團中的主要謀士
,陳壽認為“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
,”可以和程昱郭嘉相并列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雖然在荊州暫時穩(wěn)住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