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道德經(jīng)》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
,或許是在作惡.png" />
我們先看第一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字面上的解釋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 ,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如果你僅僅是執(zhí)著于字面上的理解
,那么問題就來了:
何為美 ?何為丑?何為善
?何為惡
?
中國人一向以女人肌膚白嫩為美,而歐美人卻認為女人肌膚為小麥色為美
。唐玄宗喜歡楊貴妃的豐腴,漢成帝卻喜歡趙飛燕的輕盈
。
可見每個人的心里的美都是不一致的
。
曾經(jīng)看過一段話:
學(xué)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這段話出自清代劉熙載的《書概》
,意思是:
學(xué)習書法的人一開始都是由于字體不工整而希望工整,接著再由工整而希望不工整。不工整的書法,才是工整的最高境界。想一想確實如此。
比如下邊的這幾個字:
如果你不知道作者是誰
,估計你可能會嗤之以鼻:這也叫書法
?
但你如果知道了這是弘一大師的絕筆,你可能就會說:這就是返璞歸真
。
看來
,即使是同一個人,美和丑也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
所以說
,美和丑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同樣
,善惡也是
。
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xué)家,叫做蘇格拉底
,有一次他與一個名叫尤蘇戴莫斯的青年進行了一場關(guān)于“什么是善行”的辯論:
蘇格拉底(以下簡稱蘇):請問
,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惡行嗎
?
尤蘇戴莫斯(以下簡稱尤):當然知道
。
蘇:那么請問,虛偽、欺騙
、偷盜
、奴役他人是善行還是惡行?
尤:這些行為當然都是惡行了
。
蘇:可是
,如果一位將軍戰(zhàn)勝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國的敵人,這是惡行嗎
?
尤:這應(yīng)該不是
。
蘇:如果這個將軍在作戰(zhàn)時欺騙了敵人,并偷走了敵人的作戰(zhàn)物資
,這是惡行嗎
?
尤:這也不是。
蘇:你剛才說欺騙
、奴役和偷盜都是惡行
,現(xiàn)在又說不是,這不是自相矛盾么
?
尤:我的意思是對朋友
、親人實施上述行為的話是惡行,而你列舉的情況都是針對敵人的
。
蘇:哦
,這樣啊
?那如果一個將軍率軍作戰(zhàn)時被敵人包圍
,士兵們因傷亡、困乏而喪失了作戰(zhàn)的勇氣
。將軍欺騙他們說:“援軍即將到來
,我們來個里應(yīng)外合將敵人一舉殲滅吧”。聽到了這些話
,士兵的士氣大振
,最終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請問這是善行還是惡行
?
尤:我想這是善行
。
蘇:如果一個孩子生病需要吃藥而又嫌藥太苦,他父親卻欺騙他說藥很好吃
,哄他吃了
,孩子很快恢復(fù)了健康。父親這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
尤:當然是善行
。
蘇:如果有人發(fā)現(xiàn)他的朋友絕望得想自殺
,就偷走了朋友藏在枕頭下的刀,這是善行還是惡行
?
尤:這也是善行
。
蘇:你剛才說對敵人的行為,即便是欺騙
、奴役
、偷盜也不是惡行。但如果是對自己人的話就是惡行
。而我剛才說的幾種情況都是針對自己的親人或者朋友
,你怎么又認為它們都是善行呢?
尤:哎呀
,我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善行
、什么是惡行了。
蘇格拉底于是告訴他
,所謂的善行、惡行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都有著不同的含義
,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
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恍然大悟說:哦
,原來
老子這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背后的真正含義是這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可我要告訴你
,這還不夠
!
因為上面的事例和觀點,僅僅是站在“人”的角度
,如果我們跳出“人”這個范疇
,再回過頭來看,你才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
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jīng)》第五章第一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 天地沒有偏愛,對萬物一視同仁,皆如芻狗。
既然萬物皆如芻狗,那何來的“美、丑;善、惡”?
虎狼捕殺牛羊
,于牛羊來說,虎狼便是殘忍
,于虎狼
,只是本能。
而牛羊吃草
,于草木而言
,牛羊又何嘗不是殘忍?
所以
,
天下萬物,如果以從天地的角度來看,本無美與不美
,善與不善
,所謂的“美、丑
、善
、惡”只是人心的取向罷了。
只有站在“天地”的角度來看世間萬事萬物,才能觸摸到大道的影子
,進而明悟大道。
所以老子才會說: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
可是,如果沒有了“美、丑
、善
、惡”的概念,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后面會說到
。
說一點題外話:
世人讀《道德經(jīng)》,無外乎四種人:
第一種人是單純的喜歡
,說不出什么理由
。
第二種人是求智慧,老子雖然主張“絕圣棄智”
,但五千余字的《道德經(jīng)》確實蘊藏著無窮的智慧
。
第三種人是求真相
,也就是通常說的“悟道”。
第四種人是為了所謂的“裝逼”
,可以動輒引經(jīng)據(jù)典
,云山霧罩,故弄玄虛
,以顯得自己超凡絕俗
,卓爾不群。
不同的人
,看到的是不同的《道德經(jīng)》
。
那么,你是哪一種
?
(未完待續(xù))
明塵道人說《道德經(jīng)》系列四:到哪里去尋找眾妙之門
?
《道德經(jīng)》第27章 :善行無跡,善言無瑕
2021.04.28周三Day118
《道德經(jīng)》第27章 善行無跡
,善言無瑕
【原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
善數(shù)不用籌策
;
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
是謂要妙
。
【譯文】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
;
善于言談的
,不會發(fā)生過失
;
善于計數(shù)的,用不著竹碼子
;
善于關(guān)閉的
,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
善于捆縛的
,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
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
,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
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
。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的老師,
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
,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
雖然自以為聰明
,其實是大大的糊涂
。
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讀】
第一
,“善行無轍跡”
。
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善行無跡”,不露痕跡
,這正是道的自然無為
、自然不痕之表現(xiàn)。也就是說
,只有符合了道
,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聰明智慧。
真正聰明的人善于學(xué)習
,擇善而從
,以善為師,親善遠惡
。而這個學(xué)習
,不在于老師和所謂的資質(zhì),關(guān)鍵卻在于自習自得
,自我領(lǐng)悟
,功夫到家,水到渠成
,無師自通
,一通百通
,這是最高的學(xué)習能力。
所謂“大智若愚”
,那些看起來愚笨木訥的人
,往往蘊藏著大智慧、大聰明
。
真正聰明智慧的人
,不顯山不漏水,不鋒芒畢露
,懂得和光同塵
,韜光養(yǎng)晦,時期一到
,才果斷出手
,從而脫穎而出,一鳴驚人
。
我的感悟:現(xiàn)在的我與真正聰明智慧的人相距遙遠
,但是現(xiàn)在的我能做到“行善”——盡己所能去幫助他人,最好做到“不露痕跡”
。因為“不讓人覺察的關(guān)懷才是體貼
。”
第二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
天下萬物
,各有其性,各有其才
,各有所屬
,圣人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善于利用萬物
,不放棄
、不遺漏任何一個,有教無類
,使之各適其性
,各盡其才,各盡其
,用各得其所
。
那怎樣做到這一點
?
答案是自然無為!讓各物發(fā)揮自然之性
,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展自身
,都能發(fā)展好自己,天下自然可達到大治
。這是符合大道的
,是隱而不遺不露的智慧。
最高明的功夫和境界是自然天成
,渾然一體
,了然無痕;最高明的行為
,都是執(zhí)道而行
,審視度勢,順其自然
,絕不想當然
,或者一廂情愿的勉強為之。
我的感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xué)生
,竭盡全力去引導(dǎo)孩子們快樂學(xué)習
,幫助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
第三
,“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
也就是說: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的老師
,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
我的感悟:所有遇見的人,不管是善良的人
,還是不善之輩
,我都要心懷一顆感恩之心。為什么
?因為善良的人是我的榜樣
,從他們身上,我能學(xué)到如何行善
。相反
,不善之輩也是我的老師,他們的表現(xiàn)會給我敲警鐘——不良行為不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揚長避短
,擇善而從,這就是我的想法
。法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善數(shù)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善結(jié)
,無繩約而不可解。
2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3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
4、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譯文:
1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
;善于言談的
,不會發(fā)生病疵;善于計數(shù)的
,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guān)閉的
,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
;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
這是字面上的解釋
,如果把它落到實處
,都不符合道理,人走過的路
,就一定要留下痕跡
,只要開口說話,就一定能挑出毛病
。老子講的東西不是實的
,是虛的。實到極致就是虛無
,無中生有便是
。
真正的善行,是默默無聞的
,不需要大張旗鼓宣揚的
。也許壞的事情還沒發(fā)生,就已經(jīng)預(yù)防了
。比如說華佗
,人們都知道他是名醫(yī),可別人問他的時候
,他卻說:“我的哥哥醫(yī)術(shù)比我高明
,我是等人病了,才能看出來
,再把病治好
,而我的哥哥,還沒等人生病
,他就能看出來
,提前把病治好了”。華佗治的是已經(jīng)生病了的人
,而哥哥是治未病
,所以華佗有名,而哥哥無名
。所以哥哥屬于“善行無轍跡”
。
善言無瑕謫,真正的善言是無聲的
,“執(zhí)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碑嬅嬷械闹魅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沒有說一句話
,但意味深長
,境界幽遠,如果其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了一句話
,便落到了實地,沒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寂靜空靈的感覺
。
2
、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
,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這就叫做內(nèi)藏著的聰明智慧
。
3、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
,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
4、不尊重自己的老師
,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
,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
。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
“籌”是計數(shù)用的碼子,
“策”是計數(shù)的工具
。
“襲”是延伸的意思
,在無形、無聲
、無色
、不著痕跡的情況中,慢慢將光明延伸出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u明”引申人類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跡
,這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
在品格上有修為的人,必須要做到“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的標準
,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
所謂“善行無轍跡”
,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
,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
,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
。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
,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
,因為他不求名
、不求利,更不望回報
;
“善欲人知
,便非真善。惡恐人知
,便是大惡”
。
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
,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
,但無上大道并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暗馈笔潜咀郧逄摿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
,一有了境界
,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車過留痕
,已有形跡可循
,已非至善了。
莊子說:“絕跡易
,無行地難
。”意思是說
,一個人做事
,表面上不留痕跡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消除留在心田的印痕卻是很難的
。
“善結(jié)”就是沒有繩子捆你
,但你永遠跑不掉
。感情的力量多么大啊
!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圣人不但要救人
,并且要救物
,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
,再救萬物——“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這是中國文化的次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先幫助自己親近的人
,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擴大范圍,把人都救了
,再救萬物
,而且要做到?jīng)]有棄物,這是程序問題
。換言之
,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達大乘,由個人的自我開始而擴大
,而及于“天下為公”
。這樣的行為,是謂圣人之道
,老子為它取個名“是謂襲明”
。
“做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崩献咏形覀冏鋈艘鹬厝魏我粋€人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毙摒B(yǎng)到達最高處
,善惡兩方面都平靜下來,不思善
、不思惡
。
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像個大笨蛋
;真的大笨蛋
,你不要輕視他,可能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大智慧人
。
所以,真正的智慧
,表面上看起來
,像是大迷糊的人。不要認為我們讀了幾本書
,認識了幾個字
,就是有智慧,這是有限公司
;那些沒有讀過書有真智慧的人
,是無限公司,就是“是謂要妙”的意思
。所以做人做事與道德的修養(yǎng)
,是最為緊要的。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178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四分之一的財產(chǎn)捐給了南開大學(xué)" rel="prev">
原創(chuàng)李純:離奇“自殺”的北洋軍閥,四···
下一篇:
!" rel="prev">
叱咤風云的戰(zhàn)國名將中,各國的第一名將···
相關(guān)文章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