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蔣海波:上海大同譯書局翻刻本《大東合邦新義》述評

    澎湃新聞 2023-09-17 07:16:18

    本文梳理了清末大同譯書局翻刻的《大東合邦新義》挖改日本漢文原著《大東合邦論》的情況

    。梁啟超等人并不同意《大東合邦論》原著中關(guān)于日韓“合邦”的各種論述,但是它所提供的思想養(yǎng)分是可以為維新運(yùn)動提供借鑒的
    。為了消除和稀釋《大東合邦論》關(guān)于日韓“合邦”構(gòu)思中的政治毒素
    ,他們采取了挖改這一稚拙的方法來部分地否定或淡化森本的日韓“合邦”主張在全書中的重要程度
    ,同時為讀者提供一份吸收日本自由民權(quán)運(yùn)動思想成果的文本
    。《大東合邦新義》這部尷尬的出版物反映了清末維新派在接納日本自由民權(quán)思想過程中的艱難性和曲折性
    ,這才是它的歷史意義

    緒言

    1897年10-11月間,康有為維新派在上海開設(shè)了大同譯書局

    ,由康廣仁掌管
    。10月16日,梁啟超在《時務(wù)報》第四十二冊上發(fā)表了《大同譯書局?jǐn)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將該書局的業(yè)務(wù)范圍規(guī)定為“以東文為主,而輔以西文
    ,以政學(xué)為先,而次以藝學(xué)
    。至舊譯稀見之本
    ,邦人新著之書
    ,其有精言
    ,悉在采納”
    ,希望通過翻譯“政學(xué)”
    、“憲法”等外文著作
    ,為變法維新事業(yè)提供借鑒
    。梁啟超還宣稱:“本局系集股所立
    ,不募捐款
    。印出各書,譯費(fèi)印費(fèi)
    ,所糜甚巨。已在上海道署存案
    ,翻印射利者究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898年9月25日
    ,戊戌政變發(fā)生后
    ,大同譯書局被清廷封殺
    ,它像一顆彗星
    ,驟然出現(xiàn)在上海出版界
    ,又倏然消失。據(jù)筆者初步調(diào)查
    ,大同譯書局共刊行了康有為著作九部
    ,康氏門人著作六部
    ,翻譯日文著作五部
    ,翻刻日本漢文著作兩部
    ,翻刻或代銷書籍三部
    ,還代銷雜志三種。本稿對大同譯書局翻刻的《大東合邦新義》挖改日本漢文原著《大東合邦論》的情況做一些梳理
    ,對其意義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康廣仁

    一 《大東合邦論》綜述

    1

    、《大東合邦論》其書其人

    大同譯書局翻刻的《大東合邦新義》(以下簡稱《合邦新義》)是《大東合邦論》(以下簡稱《合邦論》)的翻刻本。

    《合邦論》的作者樽井藤吉(1850-1922

    ,后改姓森本,號丹芳)出生于大和國宇智郡(現(xiàn)奈良縣五條市)木材商人家庭
    。1882年
    ,樽井在肥后(現(xiàn)熊本縣)創(chuàng)建“東洋社會黨”,一個月后即遭封禁
    ,入獄
    ,一年后出獄。1884年
    ,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東洋學(xué)館
    。1885年因參與“大阪事件”( 日本自由黨人大井憲太郎等人糾集同志赴朝鮮
    ,策劃政變。1885年12月
    ,成員139人在大阪等地集合時被警方逮捕入獄),再度入獄
    ,1889年獲特赦出獄
    。出獄后,樽井用日文起草了十六章
    ,后改寫成漢文
    ,并于1891年5月至11月,在中江兆民(1847-1901
    ,名篤介,介又作助
    ,號兆民)創(chuàng)辦的《自由平等經(jīng)綸》雜志上以《大東合邦論》為題,連載了其中的十章
    。1892年
    ,樽井改姓森本
    ,當(dāng)選為眾議院議員
    。1893年8月
    ,在同鄉(xiāng)林業(yè)家土倉佐莊三郎(1840-1917)的贊助下
    ,印行了《合邦論》三千冊。

    《合邦論》約四萬字

    ,一百五十一頁,金屬制版
    。全篇用漢文寫成,共十六章
    ,包括序言
    、國號釋義
    、人世大勢(上下)
    、事態(tài)變遷(上下)、萬國情況
    、俄國情況、漢土情況
    、朝鮮情況、日本情況
    、日韓古今之交涉
    、國政本元
    、合邦利害
    、聯(lián)合方法、論清國宜與東國合縱
    、附錄:宇內(nèi)獨(dú)立國一覽表
    。其中第三章“人世大勢”和第四章“事態(tài)變遷”各有上下兩篇,所以有的讀者認(rèn)為是“十四篇”
    。附有漢文返點符號和句點
    ,西方人名和地名右側(cè)分別印上單線和雙線。因在文字上得到了岡本監(jiān)輔(1839-1904
    ,號韋庵)
    、依田百川(1833-1909,號學(xué)海)等漢學(xué)者的指點和修改
    ,該書文意基本通暢
    。中國士人如果把《合邦論》中的返點符號和西方典故等暫時放在一邊的話
    ,可以不費(fèi)力地在一兩天內(nèi)讀完
    ,無需“譯”書之勞

    《合邦論》的主要論點是:日韓兩國自古以來就分別以“和”“仁”為立國基礎(chǔ)

    ,在弱肉強(qiáng)食的世界大勢下,面對俄國的虎視眈眈
    ,東亞各國如果不攜手抵抗的話,就會遭遇被奴役
    、被淘汰的命運(yùn)。這個攜手的方式是
    ,首先將韓國從清帝國的宗藩體制中脫離出來
    ,然后與日本合邦成“大東國”
    ,最后與清國結(jié)成一種類似于戰(zhàn)國時代六國合縱抗秦的局面
    ,共同對付西方列強(qiáng)、尤其是俄國
    。這樣既能對應(yīng)近代西歐型的國際體系
    ,又能保持東亞傳統(tǒng)的德治政治
    。在最后一章“論清國宜與東國合縱”中,森本強(qiáng)調(diào)了在國家與個人“自主”的基礎(chǔ)上
    ,實現(xiàn)亞洲黃種人的“大聯(lián)邦”
    。 這種論點是日本早期亞洲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對內(nèi)伸張民權(quán)
    ,以西歐的自由民權(quán)法制為立國之本;對外擴(kuò)張國權(quán)
    ,在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等方面取代清朝在東亞的統(tǒng)治地位。

    2

    、《大東合邦新義》概要

    在《合邦新義》的版權(quán)頁上印有“大同譯書局刊”

    ,左下角有“書經(jīng)存案
    ,翻刻必究”的字樣
    ,七十五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谖煨纾?898)年春二月
    ,其著述者是“日本森本藤吉述
    、東莞陳高第霞騫校定”

    在《合邦新義》的敘中,梁啟超有以下一段說明:

    合邦云者

    ,蓋護(hù)教之庸墻,保民之規(guī)矩焉爾
    。惜乎,摭論繁蕪
    ,立意狙險
    ;似持公論,旋狃私見
    ;攘我藩服
    ,搖我心腹
    ;援隙奮筆
    ,殊屬枝梧
    。然于列國情弊
    ,合縱條理,批謬剔瑕
    ,洞中肯腓
    。固歷朝史案之余唾,亦東方自主之長策也
    。爰屬門人陳霞騫因其義正其文,據(jù)縞素而增采繪焉
    。靈曜耿耿
    ,無私覆些
    ,改弦更張
    ,必來取法。丹芳子或當(dāng)(口+虔)養(yǎng)歟

    梁啟超認(rèn)為森本的合邦論既是“護(hù)教之庸墻,保民之規(guī)矩”

    ,也看出了原著“摭論繁蕪,立意狙險
    ;似持公論
    ,旋狃私見”的問題所在
    ,而且從維護(hù)清朝宗藩體制正統(tǒng)性的立場出發(fā)
    ,認(rèn)為日韓合邦會產(chǎn)生“攘我藩服
    ,搖我心腹”的結(jié)局
    ,對森本的構(gòu)想提出了警戒
    ,但由于該書“于列國情弊
    ,合縱條理,批謬剔瑕
    ,洞中肯腓。固歷朝史案之余唾
    ,亦東方自主之長策也”,梁氏最終還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認(rèn)識中翻刻
    、出版了該書
    ,原因究竟何在?

    當(dāng)然

    ,梁氏等人并沒有原封不動地翻刻《合邦論》,不僅更改書名
    ,而且刪除和改造了正文以外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刪除了岡本監(jiān)輔的序文(1382字)
    ,太田代(1834-1901,號不知庵)的“跋”(316字)和稻津濟(jì)(1834-1898
    ,號南洋)的“書大東合邦論后”(293字)
    。二是刪除了《合邦論》正文上方的眉批欄目
    ,岡本監(jiān)輔
    、太田代、奧宮東鳴
    、鈴木皜堂、金山等人的眉批(共4848字)在《合邦新義》中消失了
    ,只留下了他們附在每章后的評語。三是加上了梁啟超的“敘”(636字)
    。四是修改了香月恕經(jīng)(1842-1894
    ,號晦處)的序文(1158字)
    ,將原篇名“大東合邦論序”改成“原序”
    。岡本監(jiān)輔于1879年出版了漢文著作《萬國史記》,不久就被上海申報館
    、慎記書莊等出版機(jī)構(gòu)翻刻,頗受中國讀者歡迎

    《合邦新義》對《合邦論》做了許多“挖改”處理,某些章節(jié)非常多

    ,甚至是整行整段
    ,更有甚者是整頁增補(bǔ)或刪除
    ;某些章節(jié)只做了極少的挖改
    ,很容易被疏忽。不管怎樣挖改
    ,在畫面上還是留有痕跡的
    。其技術(shù)操作可能是采用“排照影印”的做法
    ,即將原版書《合邦論》拆開
    ,在要修改的文字(老字)上面,蓋上寫有修改后文字(新字)的紙
    ,然后用照相機(jī)逐頁翻拍,曬版后印刷就成了新的畫面了
    。在《合邦新義》上,許多挖改后的文字
    ,即使是同樣的文字
    ,字跡也迥然不同
    ,手寫之故也
    。因為在當(dāng)時尋找能夠書寫出一手近似刻字的手民應(yīng)該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對于梁氏等人這種翻刻形式,蔡元培(1868-1940)在對照閱讀了原本《合邦論》和翻刻本《合邦新義》之后

    ,例舉了兩者之間的十三項相異之處
    ,批評了后者的挖改行為。

    閱日本森本丹方(藤吉)《大東合邦論》

    ,十四篇
    ,(中略)。其宗旨在合朝鮮為聯(lián)邦
    ,而與我合縱以御歐人
    。引繩切事,傾液群言
    ,真杰作也。大同譯書局翻刻之
    ,題為《大東合邦新義》
    。據(jù)梁卓如序,謂嘗薦門人陳高第霞騫
    ,因其義
    ,正其文
    ,故更名耳
    。今以元本校之
    ,乃用原本復(fù)刻
    ,挖改數(shù)處
    。(中略)。所刪者二義:一慫恿朝鮮自主
    ,一說中國滿漢不相安
    。所增者二大義:一廣孔教
    ,一男女平等
    。其余漢土例改中國
    ,我國或改日本,皆無關(guān)宏旨
    。挖改之文,以遷移行墨
    ,多無聊語
    。乃至改李鴻章為某總兵,可笑甚矣

    藏書家徐維則(1867-1919)在對照了原本(東洋刊本)和翻刻本之間的異同后指出

    ,所謂的“校定”,實際上就是挖改

    《大東合邦論一卷附宇內(nèi)獨(dú)立[國]一覽表》,東洋刊本

    ,上海譯書局本
    ,一冊
    。日本森本藤吉著
    。書作于甲午以前,尚未甚輕量中國
    ,又審中國之輕日本必?zé)o合理,故昌言合朝鮮而微見中國當(dāng)合之義
    ,名理疊出
    ,近日中日聯(lián)盟之先聲也。上海譯書局翻刻易名《新義》,凡言朝鮮當(dāng)自主不必藩屬中國
    ,及言中國滿漢不洽者皆刪去之,補(bǔ)以表章孔教及男女平權(quán)二義
    ,尋行數(shù)墨
    ,多無聊語
    ,且有遷就字?jǐn)?shù)
    ,徑刪一葉者,亦是書之厄矣

    在這部被蔡元培稱為“引繩切事,傾液群言

    ,真杰作也”,被徐維則稱為“名理疊出
    ,近日中日聯(lián)盟之先聲”的東洋刊本上
    ,梁啟超及其門人陳霞騫所作的“校定”內(nèi)容不僅僅蔡元培指出的十三處,也不止是徐維則指出的“滿漢不洽”或“補(bǔ)以表章孔教及男女平權(quán)二義”
    ,兩者已經(jīng)不是原著與“譯著”的關(guān)系了
    ,而是兩部就內(nèi)容而言
    ,在某些章節(jié)中發(fā)生里面目全非的改變
    ,而某些章節(jié)卻完全一致的,似是而非的“兄弟著作”

    3、“東洋刊本”在上海

    在初版《大東合邦論》的書尾印有“發(fā)賣書肆”一覽

    ,除了東京、大阪以外
    ,還有設(shè)在“上海英租界河南路
    、天津紫竹林
    、漢江新街
    、四川重慶府、福州南臺
    、仁川朝鮮新報社”等處的樂善堂代銷處
    。樂善堂最初是岸田吟香(1833-1905)于1877年在東京銀座開設(shè)的藥鋪,從銷售眼藥水“精綺水”起家
    。1880年岸田在上海河南路開設(shè)了樂善堂,兼營雜貨
    、書籍,還以銅版細(xì)字印制了用于應(yīng)考的袖珍書籍
    ,頗受歡迎
    。樂善堂銷售日本書籍
    ,為中國士人了解日本現(xiàn)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是中國士人直接購入東洋刊本的一個重要窗口。

    1884年8月

    ,日本早期亞洲主義團(tuán)體興亞會舉辦的東洋學(xué)館在上海昆山路開設(shè),僅有十幾名日本青年入學(xué)
    ,一年后關(guān)閉
    。末廣重恭(號鐵腸,1849-1896)任館長
    ,平岡浩太郎(1851-1906)
    、森本藤吉
    、中江兆民
    、杉田定一(1851-1929)等人參與
    。末廣鐵腸所著《雪中梅》
    、《二十三年未來記》、《東亞之大勢》等著作
    ,對包括梁啟超在內(nèi)的中國士人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末廣鐵腸、中江兆民和森本藤吉等人的著作極有可能在這一時期流入上海

    1890年9月

    ,荒尾精(1859-1896)帶領(lǐng)200多名日本青年,在上海大馬路泥城橋畔開設(shè)了“日清貿(mào)易研究所”
    ,不久后在河南路開設(shè)了“日清商品陳列所”
    ,又稱“瀛華廣懋館”,作為該所學(xué)生的實習(xí)基地
    ,銷售日本商品
    。在這些商品中
    ,書籍也是一個重要項目

    上述蔡元培和徐維則的評論中

    ,都提到了《合邦論》的元(原)本
    ,即“東洋刊本”
    。也就是說,1880年代以后
    ,特別是從甲午到戊戌,東洋刊本已經(jīng)進(jìn)入中國士人的視野
    。在上海的中國士人通過與日本人直接筆談
    ,購買或受贈
    、閱讀東洋刊本
    ,尤其是日本的漢文著作等形式來了解日本
    ,已經(jīng)不是特別困難之事了
    。大同譯書局用挖改的形式刊行了這部既非“譯”著又非完整翻刻的《合邦新義》,不僅無視了東洋刊本已經(jīng)開始在上海流通的現(xiàn)狀
    ,而且對梁啟超在《大同譯書局?jǐn)⒗分袑λ恕胺∩淅呔恐巍钡膰?yán)厲警告也是一個諷刺。梁氏等人挖改東洋刻本的不良先例
    ,無意中為中國士人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增加了障礙。

    二 《大東合邦新義》挖改透視

    、挖改概況

    《合邦新義》對《合邦論》的正文進(jìn)行了許多挖改

    ,其總字?jǐn)?shù)為4611字
    ,占后者全文中的比例9.91%
    。挖改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改和刪增

    “改”是指文字形式和稱呼的修改,前者是改寫原著中的疊字

    ,如“年々”改成“年年”之類
    ,這類改變無損文意
    。后者則包括對國家
    、地名
    、人群等稱呼的改動,例如改漢土
    、支那
    、清國、清廷等為中國或中華
    ,改漢人為華人
    ,改漢族為華族之類。嚴(yán)格地說
    ,稱呼的改動意味著敘述主體的角色轉(zhuǎn)換
    。在原作者森本的文脈中
    ,這些名稱的含義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最明顯的就是漢土、支那
    、清國、清廷等概念
    ,而《合邦新義》將它們改成中國或中華
    ,這樣敘述主體的角色在無意間由森本轉(zhuǎn)換成了梁氏等人
    ,模糊甚至改變了森本的立場
    。同時
    ,《合邦新義》中這類挖改雖然數(shù)量較多,但也有沿用《合邦論》中稱呼而不作任何修改的現(xiàn)象
    ,說明梁氏等人對此類稱呼的含義并沒有作深層的考量。所以本稿還是將這類挖改歸類為單純的“改”
    ,它們共有170字
    ,在全文中所占的比例為0.43%。但將“我國”改為“日本”一項是對原著的重要改變
    ,應(yīng)列為“刪增”類。

    《合邦新義》是在原著《合邦論》的版面上翻刻而成

    ,后者反映的是森本的立場和主張
    ,《合邦新義》既要利用《合邦論》的版面
    ,保留其主要內(nèi)容
    ,又要體現(xiàn)梁氏等人的意圖和立場,僅僅挖改稱呼是不夠的
    ,相關(guān)的文字也必須做相應(yīng)的增減
    。于是就有了“刪增”兩大類挖改
    ,就是指既改變了文字
    ,又完全改變了文意,如“大東”改成了“亞洲”
    ,“忠孝之教,非不善也
    ,然其弊遂忘政治之大本”
    ,改成了“科舉之制
    ,非不密也
    ,然其弊遂忘政教之大本”等。這類挖改的數(shù)量分別是2200字和1594字
    ,占全文比例分別是5.50%和3.99%。一般而言
    ,“刪”“增”的工序與“改”是一樣的
    ,刪多少字就增多少字
    ,但是在《合邦新義》與原著《合邦論》之間卻產(chǎn)生了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就是
    ,《合邦新義》的刪字
    ,有些部分整段地改寫,有些部分是整頁的刪增
    ,甚至還有一處是整頁刪掉原文,成了“有刪無增”的死文字
    ,兩者并不對稱
    。正是這些“刪”“增”所產(chǎn)生的不對稱,才是我們深入理解這部糟糕的出版物意義的重要線索

    《大東合邦新義》對《大東合邦論》挖改一覽表

    2

    、挖改舉要

    從第四章《人世大勢下》開始,《合邦新義》對《合邦論》文意的刪增逐步擴(kuò)大

    ,到第七章《萬國情況》改和刪增越來越多
    ,內(nèi)容涉及也越來越廣
    。第四章《人世大勢下》改三處各改1字,刪增五處17字
    。第五章《世態(tài)變遷上》改五處17字,刪增三處35字
    。第六章《世態(tài)變遷下》改一處1字
    ,刪增九處15字
    。到了第七章《萬國情況》挖改規(guī)模驟然擴(kuò)大
    ,改3字,刪增分別為309字和311字
    。試舉其中兩例如下,《合邦新義》的刪增完全改變了原意

    忠孝之教,非不善也

    ,然其弊遂忘政治之大本
    ,而致國勢委靡。宗族之制
    ,非不美也,然其弊貴同宗
    、賤他族
    ,而至不悟有異邦優(yōu)于己者
    。(《合邦論》28頁3-5行)

    科舉之制

    ,非不密也
    ,然其弊遂忘政教之大本,而致國勢委靡
    。建官之法
    ,非不美也
    ,然其弊襲虛名
    、忘實功,而至不悟有異邦優(yōu)于己者
    。(《合邦新義》14葉里3-5)

    漢人古代不屈于外人

    ,至?xí)x代五胡之亂,其大半從之三四十年
    ,至元代則全土從之九十年。至清則既經(jīng)三百年
    ,后世受屈辱
    ,益甚益久者
    ,習(xí)慣成性也
    。(《合邦論》46頁3-5行)

    中國自漢以來,屢攖邊患

    ,晉代五胡之亂,宋代金遼之禍
    ,芻狗萬物
    ,虔劉萬家
    。迨鴻溝既定
    ,和議既成
    ,民猶屈于國制虛與委蛇
    ,而莫可如何者,習(xí)慣成性也
    。(《合邦新義》23葉里3-5行)

    第九章《漢土(中國)情況》的挖改最為顯著,改十五處37字

    ,刪增十三處
    ,刪565字
    ,增567字
    。其比例分別高達(dá)1.64%、25.0%
    、25.1%。以下這段挖改是集“改刪增”于一體的例子
    ,既有不損原意的技術(shù)性改字
    ,也有完全改變原意的刪增。

    我國推尊漢土古圣賢之道尚矣

    ,以為其文物教化
    ,超越于萬邦
    。頃讀泰西人記東亞近世之情狀者
    ,四百年來我國文化,反有出于漢土之上者
    ,而國人未嘗自悟也。豈漢土有不如古者耶
    ,抑亦因我國進(jìn)歩之速耶
    。觀清國近狀,則知西人所記
    ,亦非虛言也
    。而其國勢之逡巡
    ,動有促我國之危機(jī)者
    。若萎靡不振,則更嫁禍于我
    ,亦未可知,安得不望其富強(qiáng)開明哉
    。(《合邦論》67頁2-8行)

    日本推尊中國古圣賢之道尚矣,其沈浸文物教化

    ,已有成効矣
    。頃讀泰西人記東亞近世之情狀謂數(shù)百年來日本文化,反有出于中國之上者
    ,而中國人不自悟也,豈中國有不如古者耶
    ,抑日本有加人一等者耶
    。觀中國近狀則知西人所記
    ,亦非中國也國權(quán)日弱
    ,國政日微
    ,民俗日漓
    ,民心日渙。若猶萎靡不振,則東方諸國
    ,亦有不利焉者
    。安得不輔車相倚哉。(《合邦新義》34葉表2-8行)

    第十章《朝鮮情況》改五處10字

    ,刪增八處
    ,刪181字,增170字
    。第十一章《日本情況》改五處7字
    ,刪增一處
    ,刪98字
    ,增88字。第十二章《日韓古今之交陟》改二處3字,刪二處574字
    ,增一處27字。在這三章中
    ,挖改后的《合邦新義》與《合邦論》的意思完全不同了

    更觀朝鮮外部事情,其所恃者漢土也

    。今清國之力
    ,能足援朝鮮乎。彼之黒龍江州
    ,既為俄國所奪
    ,安南亦為法國所侵,其國人在米國濠洲等者數(shù)百萬人
    ,未聞有一軍艦保護(hù)之者。且其國內(nèi)饑餓相望
    ,而不能救之也
    。何以能援域外之朝鮮哉。頃聞有欲使英國壟斷朝鮮之議
    ,其不可恃也明矣。俄國今欲伸志于東洋
    。(《合邦論》第十章《朝鮮情況》
    ,81頁3-8行)

    更觀朝鮮外部事情

    ,其所恃者漢土也
    。所畏者俄國也。夫中國積數(shù)千年深仁厚澤
    ,情若父子
    ,義則君臣,無怪其戀戀然
    ,而不能舍去也。至俄國則非我種類
    ,其心必異
    。猝有事變
    ,能保其不為長蛇封豕
    ,蠶食鄰國乎。俄之不遽發(fā)其機(jī)者
    ,前有日本攖其胸,后有英法德奧躡其跡
    ,故不敢先為戎首耳。今俄人欲伸志于東洋
    。(《合邦新義》同上
    ,41葉表3-8行)

    八曰,開國以來

    ,不為他邦所屈者,世界萬國中
    ,獨(dú)有我國耳
    。漢人自古不知世界之廣
    ,以其世稱御宇
    ,以其國為天下,僅保一隅
    ,以蔑視四鄰。四鄰皆媚事
    ,獨(dú)我日本
    ,以敵對之禮接之。其通國使也
    ,始于隋
    。隋書載我國書曰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
    ,無恙否
    。(往昔嘗有筑紫豪族
    、任那鎮(zhèn)將
    、與彼邦相往來者、然非國使也
    。)其后北條氏斬?zé)o禮之元使、豐臣氏怒明人之不敬
    、皆可以證也
    。(《合邦論》第十一章《日本情況》,88頁9行-89頁3行)

    八曰

    ,開國以來,歷世相傳不滅者
    ,世界萬國中
    ,獨(dú)有我國耳
    。華人自古不知世界之廣
    ,以其世稱御宇,以其國為天下
    ,僅保一隅,以蔑視四鄰
    。四鄰皆雄視之。日本固中國人
    ,其言語狀貌
    ,聲明文物,多有與中國同者
    。隋唐以來
    ,兩相結(jié)納,日益膠固
    。為親者諱,何所褒貶
    。然其中興衰治亂
    ,沿革得失
    ,中國屢蹶
    ,日本屢興,其故何也
    。好高者勢必危,積原者流自光也
    。(《合邦新義》同上
    ,44葉里9行-45頁表3行)

    朝鮮國王謙讓

    ,猶稱臣于清廷
    ,然其國民,既自主獨(dú)立之民也
    ,非清廷之臣民也。顧使朝鮮至稱大朝鮮國者
    ,日本誘導(dǎo)之力也
    。然日本人中
    ,有不喜其措置者
    。朝鮮之民,亦有不感日本之德義者
    。(《合邦論》第十二章《日韓古今之交陟》102頁1-4行)

    朝鮮國王謙讓,猶稱臣于中國

    ,然其國民
    ,既自主獨(dú)立之民也,則政教由己出可也
    。政教由己出
    ,而不思變法以自強(qiáng),是自惑也
    。然日本人中
    ,有不喜其措置者。朝鮮之民
    、亦有不明日本之本義者。(《合邦新義》50葉里1-4行)

    另外

    ,在第十二章里
    ,梁氏等人還刪除了《合邦論》整整一葉(兩頁)547字(99頁8行至101頁8行)的關(guān)于明代中日朝三國關(guān)系史的論述。這一刪除表明了梁氏等人在通讀森本的著作后
    ,拒絕了森本的東亞歷史觀
    ,用刪除這一毅然決然的手段
    ,從根底上否定了其合邦論主張的歷史必然性

    第十六章《論清(中)國宜與東國合縱》的挖改也相當(dāng)多

    ,改二十五處68字,刪增十處
    ,刪337字,增310字
    ,其比例分別達(dá)到了2.14%
    、10.61%
    、9.76%
    ,其中臨近最后結(jié)論部分的一段,《合邦新義》刪去了森本關(guān)于南方漢人必將“謀恢復(fù)”
    ,清朝如果與“大東國”合縱,才是“不勞兵
    ,而制漢族之心”的根本手段的論述268字
    ,加上了自己批判基督教
    ,宣揚(yáng)孔教論述的251字
    ,完全改變了這一章節(jié)的論調(diào)。

    余更有欲為清國一言者焉

    。夫清國者,滿人以兵力併諸大國
    ,而所成者也
    ,其各邦民族以漢人為最多。漢族雖外形服之
    ,然未必心服
    ,而其抱恢復(fù)之念者,亦不寡矣
    。而今日滿漢強(qiáng)弱,有與昔日相反者
    。顧今日戰(zhàn)爭之勝敗
    ,不因身體之健軟
    ,膂力之強(qiáng)弱
    ,而專因器械之精粗。其精銳之利器
    ,則購諸海外諸國者多矣。今清國漢族所居
    ,皆濱海
    ,而滿人根據(jù)
    ,遠(yuǎn)于海濱
    。且清國今日之富,在南方漢族
    ,故謀恢復(fù)者
    ,必將自南方起矣。當(dāng)此時
    ,則清廷將假英法之兵以鎮(zhèn)之
    。英法果可常恃乎
    ,彼之根據(jù)既在東亞
    ,其報酬與昔日不同也
    ,則何以待之乎
    。凡謀反興兵者
    ,豫算勝敗之?dāng)?shù)而起
    ,少算則不叛也
    。今清國與我東方合縱
    ,而根本鞏固
    ,則雖有叛心不能起。是不勞兵,而制漢族之心也
    ,慮清國平安者,宜致思焉
    。(《合邦論》139頁3行-140頁2行)

    余更有欲為中國計者焉

    。夫地球積面
    ,諸教蕃布
    ,救世教居其七,儒釋道回回等教居其三
    。則孔教之微,可概見矣
    。況乎彼教徒侶
    ,堅忍不拔
    ,歷洋海而如接
    ,蹈湯火其如飴
    。自順治年間,荷蘭通市以來
    ,凡屬教士
    ,作奸犯科,訛詐鄉(xiāng)愚
    ,欺凌孤弱等,種種弊竇
    ,更仆難數(shù)
    ,此疆臣所以掣肘
    ,黎庶所由切齒者也
    。倘與東方諸國,創(chuàng)立縱約
    ,掊擊異類,恢閎教宗
    ,使泰西教士
    ,裹足而不敢前
    ,叛教頑民
    ,鼠身而無可據(jù)
    ,則孔教章明
    ,有可翹足而待者
    。昔印度拒額力士教,德國逐耶蘇會
    ,葡萄牙西班牙皆藉教黨財產(chǎn)入官,意大利封教堂七十余間
    ,簿錄其產(chǎn)
    。日本亦能撤教堂
    、逐教士
    ,與民更新,而中國猶瞑然鼾睡焉
    。此何心哉,曾印度葡萄牙之不若耶
    ,不為白人所笑者鮮矣
    。(《合邦新義》69葉表3行-69葉里2行)

    3、《合邦新義》未挖改部分舉要

    與上述第四至第七章

    ,第九至第十二章,第十六章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合邦新義》對《合邦論》最初三章的挖改基本上僅限于改字
    ,而且次數(shù)極少
    。即第一章《序言》刪增一處2字
    ,第二章《國號釋義》改一處1字,第三章《人世大勢上》改一處1字
    ,刪增三處3字。其中有些純屬潤色
    ,如“朱熹曰” (《合邦論》10頁3行)改為“朱子曰”(《合邦新義》5葉里3行)
    。有些挖改雖然與原意有所不同
    ,但基本通順
    ,如“合邦之利害清國之關(guān)系” (《合邦論》5頁5行)改為“合邦之利害合縱之關(guān)系” (《合邦新義》3葉表5行)。“我大東之人士深思熟察” (《合邦論》15頁8行)改為“我亞洲之人士深思熟察” (《合邦新義》8葉表5行)等
    。另外,第八章《俄國情況》的挖改相對較少
    ,刪增七處16字
    。第十三章《國政本原》改六處7字
    ,無增刪
    。第十四章《合同利害》改一處1字,增刪一處1字
    。第十五章《聯(lián)合方法》改一處2字,刪增二處21字
    。這七章幾乎沒有什么刪增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點
    。在這些基本上未經(jīng)挖改的章節(jié)里
    ,或許能夠發(fā)現(xiàn)梁氏等人刊行《合邦新義》的秘密。

    《合邦論》在闡發(fā)政治本原

    、倡導(dǎo)自主精神、認(rèn)清世界大勢
    、奮起改革弊政等方面的論述引起了梁氏等人共鳴
    。它們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章《序言》和第三章《人世大勢上》,第十三章《國政本原》和第十四章《合同利害》。這些論述非常多
    ,都一字不變地收錄在《合邦新義》里了
    。試舉數(shù)例如下:

    近年泰西人唱萬國相約以廢戰(zhàn)爭之說,由是觀之

    ,立萬國裁判所,設(shè)萬國民法刑法
    ,制萬國度量衡
    ,鑄萬國通貨
    ,作萬國歷
    ,定萬國統(tǒng)語文字等事,亦當(dāng)不遠(yuǎn)而興也。曷可坐井中以背世界大勢哉
    。(《合邦論》第三章《人世大勢上》,16頁6-9行
    ,《合邦新義》同
    ,8葉里6-9行)

    故人之所以成國者

    ,出于生存之必須
    。生存之必須,有四要
    ,曰生命,曰自由,曰名譽(yù),曰財產(chǎn)。然人有智愚
    ,事有善惡
    ,故欲保四者之安全,則愚者不可不教
    ,惡者不可不懲。于是推有智者以平章萬事
    ,是即國政也
    。故政治者
    ,因保全四者之必須而起也
    。(《合邦論》第十三章《國政本原》107頁7-11行,《合邦新義》同
    ,53葉表7-11行)

    嗚呼,堯舜周公之道

    ,今日行于歐米
    ,而不行于東亞。歐洲昔日之野蠻
    ,化為今日之富強(qiáng)開明,而東亞諸國萎靡不振
    。古今東西
    ,盛衰易地者
    ,豈非以其不悟國政之本
    ,而守專制之弊乎
    。(《合邦論》第十三章《國政本原》112頁6-9行,《合邦新義》同
    ,55葉里6-9行)

    然政綱紊亂

    ,治化敗頹
    ,猶如朽墻
    ,一朝有風(fēng)雨,則安得無破壞哉
    。宜深思熟計,以講興國安民之大計也
    ,若失其計則將有不忍言者
    。試征諸我日本,開港以來二十余年
    ,幕府遂為之亡,而明治維新以后
    ,民權(quán)(謂人民有之權(quán)力)自由之說勃然起
    ,動輒抗政府
    ,然不至過激者
    ,我皇室為國民之宗家也。朝鮮政治
    ,酷于我幕府,而其王室非國民之宗家
    ,故民權(quán)自由之說
    ,一入人腦中,則未可保無法國革命之慘狀也
    。(《合邦論》第十四章《合同利害》125頁3-9行,《合邦新義》同
    ,62葉表3-9行)

    上述各項言論,不正是清末維新派也想大聲疾呼的聲音嗎

    ?有的言論在他們自己的著述中也時常出現(xiàn)。最后一段的引用
    ,用朝鮮李朝的事例來比喻清王朝不也有幾分相似嗎?用法國大革命的慘狀來促使光緒帝支持變法
    ,回避革命
    ,不也是康有為的一條重要說項嗎
    ?梁氏等人把“明理疊出”“真杰作”的《合邦論》中反映日本自由民權(quán)運(yùn)動啟蒙思想成果的部分
    ,以比較完整的形式保存下來了,而日本早期亞洲主義思潮中對東亞的擴(kuò)張思想和情緒在《合邦新義》卻被淡化甚至否定了

    第十五章《聯(lián)合方法》中這段唯一刪增過的論述,是一個很好的例字

    ,它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
    ,梁氏等人贊同、容納了森本的哪些論述
    ,拒絕、改變了哪些論述
    。森本在羅列當(dāng)時世界上的四種“邦國聯(lián)合”類型
    ,即“以事相合,以君相合
    ,以邦相合,以主權(quán)相合” (《合邦論》127頁
    ,11-12行
    ,《合邦新義》63葉表
    ,11-12行)后指出:

    邦國聯(lián)合之制

    ,其不一定如此矣。新圖合同者
    ,宜出新機(jī)軸,以開彼此之便也.若兩國立約
    ,行之?dāng)?shù)年
    ,而有情形猶未便者,則更解制
    ,以復(fù)其舊亦可矣。若夫虞他日之禍
    ,則宜記之盟約章程也
    。自主自立之國,相依相輔
    ,以圖安寧福利
    ,不容他人鼾睡者,是為萬國公法之通義
    。今朝鮮國王實臣事清廷矣。然其國之自主
    ,既為萬國所認(rèn)
    ,安可使其民為他邦之奴隸哉。(《合邦論》131頁9-11行)

    這段論述在《合邦新義》中

    ,前大部分照錄原著
    ,但最后一句則改成了“今朝鮮國王實臣事中國矣。然其自主之權(quán)
    ,猶未滅也
    。既為萬國所認(rèn),安得仍分其軒輊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合邦新義》65葉表9-11行)

    梁氏等人在贊同森本對“邦國聯(lián)合”的制度設(shè)想應(yīng)建立在“自主自立之國,相依相輔

    ,以圖安寧福利”的基礎(chǔ)上的同時
    ,否定了森本對朝鮮與中國關(guān)系的認(rèn)識。

    結(jié)語

    森本藤吉于1893年刊行的《大東合邦論》是一部通順的漢文政論著作

    ,無需翻譯就可以為中國士人所理解
    。大同譯書局于1898年春二月刊行《大東合邦新義》也有可能是在翻譯作品嚴(yán)重不足的情況下,匆忙出版的翻刻本
    。在《大東合邦論》等東洋刊本已經(jīng)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流通的情況下,大同譯書局的做法在出版界是不足為訓(xùn)的

    包括作者森本在內(nèi)

    ,為《合邦論》作序跋
    ,撰寫眉批的作者大都是參與過日本國內(nèi)的自由民權(quán)運(yùn)動的早期亞洲主義者
    ,可以說《合邦論》的完成,也是這些既通曉漢文典籍
    ,又放眼世界的民權(quán)運(yùn)動家們共同參與的結(jié)果
    ,包括序跋、眉批等文字在內(nèi)的《合邦論》反映了他們對東亞的認(rèn)識
    、主張和情緒
    。在他們的亞洲觀里,既有向東亞擴(kuò)展民權(quán)
    ,倡導(dǎo)自由憲政等思想養(yǎng)分
    ,又有擴(kuò)張國權(quán),宣揚(yáng)以天皇制為核心的擴(kuò)張主義的政治毒素
    ,諺曰“是藥三分毒”是也
    。《合邦新義》對《合邦論》部分章節(jié)的大規(guī)模挖改
    ,就其內(nèi)容和形式而言
    ,確有牽強(qiáng)附會
    ,風(fēng)馬牛不相及
    ,甚至有可笑無聊之處。但是我們更應(yīng)該看到的是
    ,在全書的結(jié)論部分,梁氏等人通過挖改的方式
    ,在歷史認(rèn)識和方法論等層面上
    ,與森本等人畫出了一條雖然不太清晰但卻是明確存在的界限。

    梁啟超在《合邦新義》的敘中贊賞了《合邦論》“于列國情弊

    ,合縱條理
    ,批謬剔瑕,洞中肯腓
    。固歷朝史案之余唾
    ,亦東方自主之長策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褪钦f,雖然梁氏等人并不同意《合邦論》中關(guān)于日韓“合邦”的各種論述
    ,以及其關(guān)于世界形勢
    ,尤其是對東亞形勢和歷史的認(rèn)識,但是《合邦論》所提供的思想養(yǎng)分是可以為維新運(yùn)動提供借鑒的
    。為了消除和稀釋《合邦論》關(guān)于日韓“合邦”構(gòu)思中的政治毒素,他們采取了挖改這一稚拙的方法來部分地否定或淡化森本的日韓“合邦”主張在全書中的重要程度
    ,同時為讀者提供一份吸收日本自由民權(quán)運(yùn)動思想成果的文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昂习睢彪m然是《合邦論》的主要概念
    ,但并不是《合邦新義》想要推廣的重點概念
    ,民主、立憲
    、共和、國家
    、社會
    、進(jìn)化、競爭
    、自由、民權(quán)
    、名譽(yù)等等豐富的漢字新概念和論述
    ,揉古今中外先賢哲人的言論于一體的行文
    ,才是維新運(yùn)動所急需的思想資源
    。傳揚(yáng)這些新概念和論述,才是梁啟超們在戊戌年早春的言論環(huán)境下
    ,只能以挖改的形式刊行《合邦新義》的正真意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洞髺|合邦新義》這部尷尬的出版物反映了清末維新派在接納日本自由民權(quán)思想過程中的艱難性和曲折性
    ,這才是它的歷史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

    ,更多原創(chuàng)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197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據(jù)路透社報道
    ,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tuán)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jìn)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是一段特殊記憶的日子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假設(shè)劉備確實是漢室宗親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