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1偶遇某君初發(fā)道心
,可少走許多彎路.png" />
世人常言“修道”此乃“修身立德、學道至真”二者合為一詞
白真人玉蟾先生于《道法九要》之中有以下之言:學道之人首先須當“立德
、修身”。自愧今世得生“人道”
,得生人道雖不為惡道之流,但此道是非糾葛離惡道亦不遠矣,以此可知自身宿緣糾纏不為清妙之果,是而乃生于此再為人身,故須常發(fā)慚愧之心而誡己,勿可自滿自賤于形色境遇之惑。每日焚香誠其心意祈請皈依于太上大道三寶
,徹徹底底的“懺悔”過往諸多的非道之行,祈請我三清道祖授予洗心自新之機會與庇佑。廣閱至道玄門清靜正教之經(jīng)典
,使其自心靈性能受歷代各玄門宗師、真人、至人等等合道清靜之言所啟發(fā),在與至道同羽之間言論可不落俗鄙之語,與道門信士交談之間引經(jīng)據(jù)典可揚我道玄門清靜灑脫之言。內(nèi)者時時在自心之中斬除害人損物之惡心
孜孜不倦努力為善
2欲學至道之人勿可令淫邪妄想孳溢橫流于心內(nèi),心滿邪念何能清靜之學留于心中
。勿放蕩形駭遐游于煙花酒肆之間,行舉放肆必然無能自戒自律,無能自律者何能堅心向道不退。欲學至道之人勿臨刑殺屠宰之地
,須知天有好生之德惡殺生之舉,勿久留置尸墳塋之地,當知長生之道取其生氣,墳塋敗尸者死穢之氣也當避而遠之。欲學至道之人當宜清靜身心遠離所行非道之朋黨
。立德、修身行之有達爾后即可開始訪道四方尋覓名師請教于高修之人
,有此之行乃為初學至道之人的正確行為。司馬宗師承禎先生于《坐忘論》之中有以下之言:
習道之根本來自于堅定之信仰
,德行之基礎(chǔ)原自于誠敬之心意,所以信念愈堅之人習以清靜之道必可長久,心意愈誠之人其德行愈可廣披四方。雖言是如此何以戰(zhàn)國之人卞和獻璞玉于楚王,卻反受楚王誤認為其撒謊而剁其雙腿
,又如伍子胥規(guī)諫初獲大勝之吳王,望以保全吳國,卻反受吳王之怒責處以極刑。這些都是因為專注于有形之事物,而心眼已然迷失忽視于現(xiàn)況,綜觀局勢之先兆雖已全然明了,卻疏忽了當下他人志得意滿之情。且至玄之道超乎于有形有色之世界
,身內(nèi)之真性情隔于妄想欲念之心,而能聽聞稀有微妙之言而立堅信,能聽空廣冥寂之虛相而不生疑惑3信念是為修清靜道法之首要,敬仰
行坐忘之人何有什么可以忘舍不去的
,于內(nèi)者此身塵覺觸全然消逝,于外者此形色宇宙杳然無蹤,與道深合故之紅塵之中萬項萬物不再思慮全然放下。莊子之言“同于大通”,此句言淺而意深。不明其真意者聞之必然不信
道德經(jīng)中有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司馬宗師承禎先生于《天隱子》之中有以下之言:
于易經(jīng)之中有漸卦之說
,而老君之學有眾妙之門,凡常之人修改陋習以符真元爾后而達天真元性漸者從何為之
何謂齋戒
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
何謂存想
何謂坐忘
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
由此五門漸進而學之
4所謂齋戒,并非僅是不食葷腥不近酒色而已
人者秉受五行之氣而存活之,而食之以五行所屬之物
但是俗常之人不知斷食服氣之理
齋戒之食法
手常摩擦使至溫熱
以上這些都是保養(yǎng)身形之法
敝人總合二位真人之言
敝人以此粗學之言簡陋之身證腆而論之《入手五要》,但望有助益于初心向道之人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03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下一篇:
三月里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第1個僅有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