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當(dāng)修道變成了一種潮流時
      ,你知道應(yīng)怎樣去修行嗎

      三官廟 2023-09-17 13:28:35

      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1

      ,你知道應(yīng)怎樣去修行嗎.png" />

      很多東西變成了潮流

      ,也就失去了他本來的面目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如今學(xué)道修行似乎在一夜之間也成為了一種潮流,肆意的橫行在這片土地之上。

      我想學(xué)道修行變得很潮流應(yīng)該是一種好事,道教中有:“本道立教,以教化人”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此等話語都是圣德大賢們希望
      ,世間之人盡皆受吾度化,也好早日離苦得樂

      然今日學(xué)道修行已成潮流

      ,為何世間之人不見離苦得樂
      ,反而日益恣意縱情,沉淪于苦海之中

      其實大家應(yīng)該明白

      ,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說,變得潮流也就失去了本質(zhì)
      ,大多之人不明白何為修行
      ?只是盲目地跟隨。不知信仰與修行為何物
      ,只知空念幾句經(jīng)文
      ,行幾件善事,便以為能得福報
      ,更有那等癡迷之人
      ,終日靜坐家中以為日日叩拜燒香便可得了正果!豈不知善事不行
      ,豈有功德
      ?若無功德,豈可成道矣

      三豐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學(xué)以功德為體

      ,金丹為用,而后可以成仙”
      。所謂修行第一步便要明自身之根骨
      ,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也才算步入了正道
      ,道有三千
      ,法有萬法,總可以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
      ,若只知盲目跟風(fēng)
      ,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2
      修行人需具備幾種基本的素質(zhì)

      ,首先就是要明白區(qū)分正邪之法,所謂教無三教
      ,只分正邪
      !若是正邪不分,最終也只能落一個下乘
      ,而后就是擇道
      ,無論是道還是佛,入了門便是好的
      。入門之后第一點非是什么誦經(jīng)打坐
      ,而是要懷有一顆堅定之心
      ,好叫世人知曉,經(jīng)文易讀
      ,修行可修
      ,倘若無一顆堅定之心,這一切恐怕也便如水中花
      ,鏡中月一般了

      至此之后定要日日精進(jìn)修行,多多研習(xí)經(jīng)文要義

      ,我個人還是建議
      ,從宗教歷史源頭,教義
      ,人物
      ,盛衰歷程等等。這樣對宗教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
      ,所謂世事通明皆學(xué)問
      ,人情練達(dá)即文章。學(xué)習(xí)這些東西的意義是在于
      ,能夠把自己的眼界放開
      ,站的越高就會看得越遠(yuǎn),修行要懷有一顆廣博之心
      ,若把眼界局限于一點
      ,則是很難得道了!

      然后呢

      ?就是一個“敢”
      ,什么叫“敢”?我們每個人自身必然有很多缺點
      ,日常生活中必然也會做錯很多的事情
      ,這些都是必然的,但我們是否敢于面對和承認(rèn)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這是十分重要的
      ,《道德經(jīng)》有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這一點我比較欣賞儒家中的許多東西,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大羹必有淡味

      ,至寶必有瑕穢,沒有什么絕對完美的東西存在,人身都是有罪障和劣根性
      ,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清楚地認(rèn)識到
      ,敢于破除這些東西。還有就是關(guān)于性命雙修
      ,現(xiàn)在不少人打出修心的口號
      ,誠然,丹經(jīng)中有云:修命不修性
      ,此是修行第一病
      ,點明了修心的重要性。

      然萬物生于陰陽

      ,陰陽互相牽扯才萬物平衡
      ,《道德經(jīng)》洋洋灑灑五千言,平衡占了很大一點
      !修行之人
      ,性命雙修同等對待是很重要的,身無病
      ,則精神暢
      ,精神暢,則身無病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對于只強(qiáng)調(diào)修心,或者只強(qiáng)調(diào)修行肉體的
      ,都不是上上之選

      “生態(tài)”蓋指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有機(jī)聯(lián)系。生態(tài)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道德觀念

      、基本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
      。20世紀(jì)以來,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jī)的廣泛體認(rèn)
      ,生態(tài)意識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
      ,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huán)境實踐
      ,維護(hù)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
      ,成為世界顯學(xué)。道教不是生態(tài)學(xué)
      ,但其生態(tài)倫理精神因其獨(dú)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xué)說和宗教不可替代
      ,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fù)興,流傳至今
      ,影響深遠(yuǎn)。在倫理認(rèn)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
      、寧靜
      、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kuò)展為特色
      ,關(guān)注自我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
      ,以人為本,內(nèi)容簡而深
      、博而約
      ,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
      ,道教致力于體玄修道
      ,韜光養(yǎng)晦,淡泊名利
      ,求得生命在情感
      、行為、自然
      、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
      ,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tài)和人的關(guān)系的認(rèn)識上,表現(xiàn)出開發(fā)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
      、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rèn)識的整體系統(tǒng)性
      。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zhì)之自然、人生之自然
      、社會之自然
      。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zhì)
      ,求得生命與本性應(yīng)有的風(fēng)格
      、態(tài)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biāo)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體現(xiàn)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nèi)容和吸引世人的內(nèi)涵中

      ,蘊(yùn)涵在使它延續(xù)、發(fā)展久遠(yuǎn)的生命力中
      。具體而言
      ,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

      。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
      ,得道成仙
      。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
      ,因此
      ,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xiàn)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
      ,世間萬物是一體的
      ,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
      ,應(yīng)當(dāng)以生為樂
      ,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
      。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
      。早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rèn)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
      ,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
      ,他認(rèn)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xiàn)“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
      ,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
      。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
      老子指出
      ,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
      ,物我一也
      。”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rèn)識和把握人類的意愿
      。萬物一體的生態(tài)倫理精神告訴人們
      ,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

      。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guān)聯(lián)
      ,道教認(rèn)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zhǔn)則是產(chǎn)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rèn)為
      ,人的肉體修煉
      、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暗馈笔侨绾萎a(chǎn)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貴無偶
      ,各居一處
      ,以象天、地
      、人
      ,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 并且自認(rèn)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fā)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
      ,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芍挥小暗婪ㄗ匀弧辈欧系赖碌乃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
      ,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
      ,引導(dǎo)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xué)者
      、醫(yī)學(xué)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
      ,他的醫(yī)學(xué)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chǔ)
      ,謂“天有四時五行”
      ,“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
      ,陰用其精
      ,天人之所同也”,“良醫(yī)導(dǎo)之以藥石
      ,救之以針劑
      ,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
      ,故形體有可愈之疾
      ,天地有可消之災(zā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4 孫思邈本人“學(xué)殫數(shù)術(shù)
      ,高談?wù)弧保粌H醫(yī)術(shù)精湛
      ,而且品德高尚
      。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dāng)?shù)膶嵺`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xù)平衡發(fā)展的觀念
      ,揭示出人類要順應(yīng)自然
      ,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才能得心應(yīng)手
      ,取得成果;如果強(qiáng)行索取
      ,則會適得其反
      ,破壞和諧,不能達(dá)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

      。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疤斓亟惶┖笠载敵商斓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輔相天地之宜
      。”這里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xié)調(diào)的
      ,其協(xié)調(diào)是由人來作中介的
      。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僅依附于自然
      ,受制于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guī)律
      。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
      ,要與自然進(jìn)行物質(zhì)交換。道教于此進(jìn)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
      ,審時度勢
      ,求仙問道而不強(qiáng)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
      ,勢必敗壞心性
      ,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xí)者認(rèn)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yīng)的
      ,感應(yīng)的基礎(chǔ)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
      ,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
      ,生生不息
      ,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yīng)該以促進(jìn)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biāo)
      ,而不應(yīng)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jī)
      。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
      ,以安身立命或?qū)⒆⒁饬Ψ旁诮塘x教規(guī)的完善和遵守上
      ,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
      ,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guī)具體化為各種道功
      、道術(shù),進(jìn)而形成操作體系
      ,引導(dǎo)眾信徒去實踐力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哉f,道教是重視道
      、術(shù)
      、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
      ,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yǎng)術(shù)
      。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于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
      ,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
      ,還要作道術(shù)的訓(xùn)練,努力積累道功
      ,日進(jìn)無疆
      ,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
      ,就充分強(qiáng)調(diào)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
      ,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yīng)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xié)調(diào)者
      ,既要順應(yīng)自然
      ,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dǎo)
      ,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tǒng)倫理學(xué)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

      。道教《太平經(jīng)》提出:“中和者
      ,主調(diào)萬物者也”,認(rèn)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
      ,皆包含陰
      、陽、和三種基本要素
      ,合而構(gòu)成一物
      ,故名三名同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霸?dú)庥腥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太陰、中和
      。形體有三名:天
      、地、人。天有三名:日
      、月
      、星,北極為中也
      。地有三名為:山
      、川、平土
      。人有三名:父
      、母、子
      。治有三名:君
      、臣、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xiàn)天意
      ,所以人要順應(yīng)陰陽之理
      ,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和順
      ,才能消災(zāi)去異,致力世界太平
      。為了達(dá)到這樣的目的
      ,道教在信仰系統(tǒng)、丹術(shù)符箓
      、儀式規(guī)范中發(fā)展了和合的思想
      。合而不同的生態(tài)智慧,幫助人們認(rèn)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
      。保護(hù)了事物的多樣性
      ,就有可能達(dá)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是循環(huán)再生的精神

      。在關(guān)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
      ,傳統(tǒng)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biāo),并認(rèn)為為了達(dá)到這個目標(biāo)
      ,人要有中正的德性
      ,效法天地,用制度節(jié)制人的無窮欲望
      ,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
      。《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
      ,其一是“九二貞吉
      ,以中也
      。”其二是“中正以通
      。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節(jié)以制天下,不傷財
      ,不害民
      。”道教也發(fā)展了類似的思想
      ,強(qiáng)調(diào)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rèn)是圣人之智
      、圣人之德,是圣人之業(yè)
      ,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
      ,認(rèn)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huán)連續(xù)
      、周流罔停
      、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rèn)為古之得仙者
      ,或身生羽翼
      ,變化飛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
      ,甚至化身異形
      ,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
      。后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
      ,從生命循環(huán)再生的角度出發(fā),把“老而不衰
      ,延年久視
      ,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xué)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
      、人生和社會
      ,提出:“虛化神,神化氣
      ,氣化形
      ,形化精,精化眄
      ,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tǒng)一的過程中
      。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jié)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jī)與發(fā)展活力
      ,這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依時令進(jìn)山伐林
      ,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
      、禁殺魚蟹
      ,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dāng)一致的
      。人與生物資源相處
      ,要進(jìn)行物質(zhì)交換。進(jìn)行物質(zhì)交換不是強(qiáng)行占有
      ,而是對自然作順應(yīng)與調(diào)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tǒng)

      ,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jī)地聯(lián)系著
      ,宇宙在其歷程中運(yùn)行,是時間坐標(biāo)和空間坐標(biāo)的交叉線
      。從老
      、莊之始便探其玄機(jī),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guān)系
      。老子說:“大道泛合
      ,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8 也就是說
      ,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
      ,毫無偏意
      ,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hù)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yǎng)育而生
      。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
      ,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hù)生態(tài)環(huán)境
      。莊子曰:“萬物皆種也
      ,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
      ,莫得其倫
      ,是謂天均。天均者
      ,天倪也
      。” 10 也就是說
      ,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
      ,但在不同物質(zhì)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lián)系和轉(zhuǎn)換,如同圓環(huán)一樣
      ,分不出始終和次序
      。這種自然的聯(lián)系性,可以叫做“天均”
      。道教認(rèn)為道為世界的本原
      ,道是創(chuàng)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
      。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
      ,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
      ,德固無稱焉
      。嘗試論之,天地人物
      ,靈仙鬼神
      ,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
      。生者不知其始
      ,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
      ,莫窺其宗
      ,入有之末,出無之先
      ,莫究其朕
      ,謂之自然。自然者
      ,道德之常
      ,天地之綱也
      。” 11 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
      ,推理道德本體對于物象世界的意義
      ,其中蘊(yùn)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tài)倫理智慧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
      ,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fā)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
      ,天地同一
      ,萬物一齊,物我無分
      ,無此無彼
      ;天地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
      ,但說到根本上
      ,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
      ,各自自然
      ,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
      ,相異之中的不異
      ,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
      ,也就體悟到了大道
      ,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

      ,上述諸方面
      ,落實到現(xiàn)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huán)境
      ,可以為維護(hù)生態(tài)平衡
      ,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貢獻(xiàn)。這就意味著
      ,道教生態(tài)倫理必然并且能夠進(jìn)行現(xiàn)代性轉(zhuǎn)換。而轉(zhuǎn)換的契機(jī)
      ,則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xiàn)代性人格的塑造
      。因為根據(jù)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jīng)過修煉而達(dá)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
      ,遙不可及
      ,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xiàn)
      。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
      ;二是精神境界高超
      ,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
      ;三是智慧超群
      ,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yù)見性,卻又大智若愚
      ,和光同塵
      ;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功德在世
      ;五是瀟灑自在,豁達(dá)從容
      ,善于化解煩惱
      ,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
      ,就可以稱為活神仙
      。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鞓返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便是優(yōu)美宜人的環(huán)境。藍(lán)天白云
      ,青山綠水
      ,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
      ,其樂融融
      ,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rèn)為
      ,人們只要努力建設(shè)
      ,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
      、曲成萬物
      、合而不同、循環(huán)再生
      、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
      ,融會灌注到現(xiàn)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jìn)我們的物質(zhì)和文化建設(shè)
      ,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xiàn)的

      所以說修行人這些要素是要具備的

      ,上述的只是入門之前就應(yīng)該準(zhǔn)備好的,對于修行或者說是學(xué)道修行
      ,在我個人看來
      ,首先能立德是最為重要的,在最初幾年能認(rèn)真地踐行一些關(guān)于君子的修行
      ,是很利于以后的修行的
      ,好比一棵樹,先扶正了才能更好地成長
      ,用道家的思想來打根基
      ,是最好不過了!

      3

      一個修行人如何去修行肉體上的功法

      ,這一點我想不必談
      ,個人有個人的機(jī)緣不能一概而論!那么對于剛剛修行之人
      ,有一種心態(tài)的養(yǎng)成我認(rèn)為是當(dāng)務(wù)之急的
      ,那就是一定要有一種三教一家的心態(tài)。重陽祖師曾言:“儒門釋道互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fēng)”
      ,宗教之根,立教之基
      ,都在于引導(dǎo)世人向善
      ,只是手段各有千秋,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信仰
      ,而去抨擊其他的宗教
      ,其實學(xué)道者知道生萬物,眾生平等
      ,倘若都能做到
      ,我也不必多談這一句了!

      其次

      ,小隱隱于山林
      ,大隱隱于朝堂,不要以為自己修行了便比世俗之人清高幾等
      ,反而修行之人要比世俗之人更加苦
      ,此點我想諸位同修當(dāng)有所感受!修行人需持戒
      ,要小心躲避各種造業(yè)之事
      ,還要普度眾生,可以說修行人是比是俗人更苦上百倍的
      !因為修行人之初要背負(fù)太多的東西(以后的超脫暫時還不談)
      ,對于那些認(rèn)為修行就要跑到深山老林的認(rèn)知,我想說是大錯而特錯的

      修行人生在塵世

      ,長在塵世,你的根在這里
      ,樹無根不活
      ,水無源將涸。修行人就應(yīng)該好好在塵世之中
      ,磨煉自己的心境
      ,修行人,不要因為自己的修行而改變對工作
      ,家庭
      ,周圍朋友的態(tài)度,我們和常人唯一的不同心中有向道之心
      ,慈悲之心
      ,普度之心。如果我們連家庭工作都不能好好地去對待
      ,又何況是解脫之道呢
      ?只是我們要學(xué)會處事,學(xué)會比常人多一份寧靜
      ,多一份隨緣與灑脫的氣質(zhì)
      ,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周圍的人,言傳身教此為度人首選
      !和光同塵
      ,出世入世,隨心所欲
      ,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之人

      撥亂反正,正確的認(rèn)識很多事物

      ,方能更好的度化別人
      。很多入門的學(xué)道修行之人,入門之時有太多的誤解
      ,這是因為當(dāng)今社會處于末法時代
      ,正法不傳導(dǎo)致很多正確的東西流傳不出來。首先
      ,修行不是說空口念幾句經(jīng)文
      ,在家燒燒香就是什么修行,心誠則靈
      ,修行是為了解脫自己和世人
      ,誦經(jīng)懺罪固然是一種手段
      ,但是領(lǐng)導(dǎo)人向善是更為重要的, “心中常有度人意
      ,自有天尊護(hù)我身”就是證明這個道理的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去度化周圍的人,不知道多行善事

      ,一味磕頭燒香
      ,我說這種人至死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而且不要因為自己信了什么
      ,就強(qiáng)迫身邊的人去信
      ,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你可以在適合的時機(jī)
      ,跟他們談一談
      ,但不要強(qiáng)迫別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機(jī)緣
      ,不是我們?nèi)詢烧Z就能改變的

      4

      很多善信居士,不懂得為什么要拜神

      ,神仙是覺悟智慧的人
      ,是超脫的人,我們叩拜他們是出于對他們的敬意
      ,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
      ,也是對自己信仰的一種虔誠!而燒香是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心意通達(dá)給神靈
      ,大多數(shù)人說寺廟道觀騙錢
      ,其實大家根本不明白為何要燒香,燒香是為了把自己的心愿和祈求上達(dá)給神靈
      ,如果心誠就能點燃自己的心香
      ,一炷真香通靈去!

      有人說燒香積功德

      ,能消罪業(yè)
      ,其實這種說法對也不對。若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燒香祈求逃避警察追捕
      ?難道這能被保佑
      ?更有一等無知之人,有事便燒香磕頭
      ,平時不積功德
      ,不修德行,此等人神仙難道也保佑?答案我想大家都明白
      !大家可知為何捐香火錢會有功德
      ,劉真人在通關(guān)文中就說道:修行人獲得錢財,自己只能留極小的一部分
      ,剩下的都要作為法財布施給眾生
      ,如此我們捐的香火錢才是有功德。

      古往今來修行的人

      ,有被稱為圣人,真人
      ,至人
      ,賢人,但這些都脫離不了一個人字
      ,所以修行人也是普通人
      ,吃飯睡覺自然之理罷了,有人認(rèn)為修行人求財是錯的
      ,我想說他更錯
      ,沒錢難道喝西北風(fēng)去?其實現(xiàn)世我們學(xué)習(xí)戒律的時候
      ,之所以會限制我們那么多的行動
      ,是因為社會整體環(huán)境所決定的,因為社會越來越復(fù)雜
      ,人心再不是上古時了
      ,我們一旦追求了名利財色便很難克制住自己,便逐漸沉淪了
      ,所以道教才在懺悔文里警誡世人:今既獲人身
      ,叨親正教!其實學(xué)道修行跟我們追求事業(yè)名利錢財不矛盾
      ,只是我們世人有幾人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樣的道理呢
      ?所以我們才加以禁止,衍生出這許多的戒律

      大道至簡

      ,本來沒有我說的這么繁瑣,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是屬于萬物之中
      ,我們修行就是為了三歸二
      ,二歸一,一歸道
      ,必然要經(jīng)歷這個繁復(fù)到至簡的過程

      希望善信居士,修行之時能時時刻刻的反省自己

      ,改正自己
      ,能孝敬雙親,立志向善
      ,修好德行
      ,無論在家出家便已經(jīng)得道了,人生百年
      ,百年一到
      ,縱然你有金山銀山,世俗之中有多么大的權(quán)力與力量
      ,也買不來半分性命
      ,所以我衷心的祈望所有修行之人,修己度人
      ,蕓蕓眾生皆能向善
      ,福生無量天尊,慈悲慈悲

      人都想修行,怎么才是真的修行

      如何才是真正的修行
      關(guān)于修行是什么

      ?很多人都會聯(lián)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廟
      ,坐在蒲團(tuán)上,正襟危坐
      ,眼睛半開半閉
      ,燈光半明半暗”,這是“黑白來”
      ,這不是修行
      ,這樣子既不衛(wèi)生,也容易心亂
      。若說修行是打坐
      ,那也不然,有個故事說:
      馬祖當(dāng)初只管打坐
      ,誰來了也不理
      。一天南岳懷讓大師走到山上,看到這個山上有一股靈氣,發(fā)現(xiàn)有真修行的人
      ,就問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沒有修道的人哪
      ?”答說:“哪個不是修道的人!”那個和尚以為出家就是修道
      ,不然
      !其實還沒有見到道怎么修?“聽說后山有個和尚
      ,平常人們跟他打招呼
      ,他也不理。這個家伙怪怪的
      ,恐怕與眾不同吧
      !”
      南岳禪師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后山
      ,跟他(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
      。南岳這老頭很絕──你不理我
      ,我有辦法!就拿個磚頭在他旁邊磨呀磨地?zé)┧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焕聿恍辛耍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他不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庇谑菃柕溃骸皫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你磨磚頭干什么
      ?”大師說:“我磨它作鏡子啊
      !”馬祖說:“磚頭怎能磨成鏡子呢
      ?”“那么你打坐干什么?”“我打坐成佛呀
      !”“我磨磚不能成為鏡子
      ,你打坐又怎么成佛呢?佛無定相嘛
      !”馬祖說:“那我就不懂了
      ,要怎樣才能成佛呢?”“我打個比方:如果車若是不走
      ,你是打車
      ,還是打牛?”馬祖說:“當(dāng)然打牛呀!”“你這樣打坐
      ,卻是在打車嘛
      !”馬祖當(dāng)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
      ,真正修行
      ,像馬祖那樣在深山里結(jié)庵,身心不動
      ,誰來也不理
      ,遠(yuǎn)離我相、人相
      、眾生相
      ,尚且不是修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
      ,在能平等地普度眾生;菩薩的可敬
      ,在于熱情熾然而又超越自我
      ,完全為眾生而獻(xiàn)出心力。離開本來面目的參究
      ,離開對眾生的悲憫
      ,根本就不是修行。若是心灰意冷
      ,果然敗種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
      ;等到老年退休以后再修行
      ,表層意識已經(jīng)硬化,修行就來不及了
      。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癥
      ,什么是失心癥?跟小朋友搶糖果吃
      ,在馬路上解小便
      ,你見過沒有?像這樣老了以后
      ,腦細(xì)胞僵化了
      ,還能修行嗎?
      如果你問我:“什么時間修行最好
      ?什么地點最好修行
      ?”這無須找風(fēng)水先生
      。我看到報上說:“一個人為了修行,找了一個風(fēng)水最好的地方
      ,活人住在那里就長生不老
      ,死人埋葬了,下一代會大富大貴”
      ,沒有這個事
      ;當(dāng)初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沒有看風(fēng)水
      。所以修行不是個神秘的名詞
      ,不是限定對象的一種行為,而是人人可以修行
      ,人人應(yīng)該修行
      ,人人有責(zé)任修行。因為
      ,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與行為
      ,也就是孟子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當(dāng)你做一件事情
      ,做不通的時候,不要向別人抱怨
      、發(fā)牢騷,應(yīng)該反過來向自己求答案
      ,為什么他做得通
      、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錯了
      ,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適

      所以修行的時間是現(xiàn)在,修行的地點是眼前
      ,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
      。(文:耕云先生)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功德

      許多修行人在座上能精進(jìn)修行,可一下了座

      ,回到生活中
      ,就把修行拋在腦后了,貪嗔癡又都來了
      ,原來怎樣還怎樣
      。我們在這里就講講平時生活中修行的訣竅,如何保持時刻都在修行
      ,這樣才是真正的修持

      (一)隨喜
      最近我南方的一個弟子來跟我談起他修行的體會
      ,他說:“師父啊,我今年一年只修了一個法
      ,就是隨喜
      ,各種情況都有好轉(zhuǎ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彪S喜就是別人作了功德
      ,不僅沒有嫉妒,自己打心里替人家高興
      ,這個修法最為劃算

      隨喜是積累資糧的非常善巧的方法。比如別人建了個敬老院
      ,你打心眼里高興:“哎呀
      ,這個人真好,隨喜他!”或者這個人生意不錯
      ,蓋了座寺院
      ,打心里隨喜他的功德。如果你能隨喜了
      ,內(nèi)心里高興
      ,你也具有了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赡苡腥藭惶嘈牛谝蚬膹?fù)雜關(guān)系上
      ,只有佛才能完全洞悉
      。佛這樣說的,我們應(yīng)該有信心

      從前
      ,勝光王迎請世尊及其眷屬,供齋四個月
      ,并供養(yǎng)一切受用
      。當(dāng)時,一位乞女心想:這位國王因往昔所累積的福德力今日才成為君王
      ,又遇到釋尊這樣殊勝的福田
      ,如今也正在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實在希有
      。她內(nèi)心很隨喜
      ,因此獲得了無量福德。世尊得知后
      ,在傍晚回向功德時問國王:“你所累積的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給你自己
      ,還是回向于比你獲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國王說:“誰的善根大就回向于誰
      。”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貧女的名字作回向
      。連續(xù)三天一直如此作回向
      。勝光王很不高興,就與大臣商議對策
      。大臣們說:“明日世尊來應(yīng)供時
      ,我們阻止其他人拾取,這樣會有效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诙欤俏回毰謥硎叭”粊G掉的食品時
      ,受到阻攔并遭到毆打
      ,便心生嗔恨而摧毀了善根。當(dāng)天佛陀便念國王的名字作了回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婋S喜對于修福德的重要。
      但是有時
      ,人們明明知道隨喜道理
      ,卻無論如何隨喜不起來,為什么呢?還是菩提心不夠
      。菩提心如何表現(xiàn)呢?就是四無量心:慈
      、悲、喜
      、舍
      。其中的喜修得不夠,說明菩提心還不夠
      。要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成功了
      ,開始慶功設(shè)宴
      ,與他們同樂!要是關(guān)系一般的人,或害過你
      ,給你提過意見
      ,或生活中的對頭成功了或做了什么善事,你就發(fā)自內(nèi)心地高興不起來
      。比如
      ,某人出錢捐修了個寺院,有的人知道后就想:“他肯定是因為得病了才這樣做
      ,他沒病也不會捐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就是嫉妒了。修隨喜最根本一點是具有菩提心
      ,一定要修菩提心
      ,不是說看看經(jīng)本就算了。
      想想你這一世對你最好的親人——母親
      ,給予你生命
      ,百般疼愛地呵護(hù)你,生病的時候焦慮地守在你身旁
      ,還到菩薩那兒禱告:“讓我代孩子承受病苦吧
      ,多嚴(yán)重都可以”,父母甚至于肯為孩子去死
      。有的家長在孩子出門的時候一直守在門口看著孩子走遠(yuǎn)
      ,提心吊膽直到孩子平安歸來。好
      ,我們想想母親
      ,再想想所有人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都跟這一世的母親一模一樣
      ,母親有困難你一定要出手相助
      ,母親做了功德取得了成績你難道不高興嗎?要反復(fù)修菩提心之后才能隨喜,一定要修隨喜!大家要將隨喜銘刻在心
      ,這確實是快速
      、簡便地增長福報的好方法。
      (二)回向
      回向也是一個積累資糧的方法
      。你來拜佛
      ,作了供養(yǎng),這功德是很大的
      ,你把這功德分給所有的親人朋友和所有眾生
      ,你這一回向,眾生就都具有了你拜佛
      、供養(yǎng)的功德
      ,你給人家種了成佛的因,種下了善緣
      ,而你的功德一點兒也沒少
      ,這是多好的事啊!
      回向這個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往往不知道回向有這么大的功德
      。比如一盞燈下
      ,我自己在看書,沒問題
      ,光線挺清楚
      ,那么把大家都請來
      ,五個人、十個人
      、二十個人或者再多的人來此看書
      ,燈光的效果不會因此而有所變化。大家與你共同分享了這盞燈帶來的益處
      ,何樂而不為呢?同理
      ,我們每做一件功德事都要做回向,回向就是把功德變得無量
      。有的人問:“佛教一說就是無量
      ,哪有那么多啊?”咱們可以算筆賬,哪怕只有一分錢
      ,你捐給眾生每人一分錢
      ,你也是無量功德,為什么?因為眾生無量啊
      ,這個一分錢乘上無量
      ,等于是無量。所以要把這個功德一定回向給眾生
      ,變成無量
      。你想想給每個眾生一分錢,反過來大家都給你一分錢
      ,這就是無量的還報啊!你的財富
      、智慧會一下子成倍地增長起來。
      而且回向可以鞏固住你的修行功德
      ,也就是保存福報最保險的辦法
      。比如你賺點錢,一會兒看這個好
      ,買一個
      ,那個好,買一個
      ,幾天錢花光了
      。回向是什么意思呢?你做功德了
      ,幫了一個人
      ,或修了一座廟
      ,或證悟了智慧的功德
      ,你趕緊回向給眾生,這些功德就會增長為無量并不會失去
      。你要是不回向
      ,功德是很容易消失的
      。因為人的貪嗔癡多呀,無數(shù)個小小的嗔恨心或貪念
      、癡心累積起來
      ,你那些有限功德就被劃掉了,本來功德挺大
      ,抵消后就沒了
      。我們的心又亂又雜,走在路上不小心被別人踩了一腳
      ,馬上就罵人家一句
      ,這種行為都是減損功德的!你捐一座佛像,再發(fā)一次怒
      ,功德沒啦!一把火燒斷菩提根哪!你回向以后
      ,那功德就抹不掉了。所以回向這個訣竅一定要掌握住
      。做完任何有功德的事立刻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
      ,愿他們都離苦得樂。
      (三)供養(yǎng)
      供養(yǎng)是積累福報資糧的最主要方法
      ,須知福報皆從供養(yǎng)布施而來
      。只有供養(yǎng)才能顯示出修行的決心、不退心和信心
      。應(yīng)將自己實際擁有的財富以清凈心
      ,不可以吝嗇、虛偽
      、炫耀的心態(tài)作供養(yǎng)
      。供養(yǎng)有實物供,有觀想之供
      ,如果你實供不行
      ,就可觀想供,我們以觀想供養(yǎng)世間有主人
      、無主人的一切人天受用
      。自己能觀想多少就供養(yǎng)多少,從圓滿資糧而言
      ,觀想供養(yǎng)與真實財物供養(yǎng)沒有絲毫差別
      。所以不必認(rèn)為自己沒有財力供養(yǎng)。而且隨時隨地看見自己或別人所擁有的任何財物等
      ,心里首先應(yīng)想:此供養(yǎng)三寶
      、供養(yǎng)根本傳承上師。甚至見到美麗風(fēng)景、鮮花等任何賞心悅意的事物都應(yīng)意念供養(yǎng)上師三寶
      。睡覺時
      、坐車時都能觀想,隨時隨地可進(jìn)行觀想
      ,應(yīng)該這樣行持

      我就從觀想供養(yǎng)法得益不少,比如有些事情開始運(yùn)作時并不順利
      ,我就早上起來就打坐觀想供養(yǎng)
      ,隨后幾天中業(yè)務(wù)就發(fā)生顯著的起色,經(jīng)濟(jì)效益就出現(xiàn)了
      。這是妙供
      ,來得快而容易。
      增長福報的另一個方法與財神相應(yīng)
      ,與福佛相應(yīng)
      。為了眾生的成就,本師安排這么多財神
      ,文財神
      、武財神、白財神
      、黃財神
      、綠財神、黑財神
      ,他們是干什么的?他們都有任務(wù)啊
      ,就是輔助學(xué)子修行成就,但是別忘了我們還得申請
      ,這申請就是修法
      ,就是相應(yīng),尤其修財神法主要是相應(yīng)
      。釋迦牟尼佛把他們收過來作了皈依
      ,然后就分配他們?nèi)蝿?wù)“哪個弟子缺錢了,一定得送錢啊
      ,幫助他日后多做善事
      、多多救度眾生”。現(xiàn)在你是佛的弟子你不申請
      ,不讓他了解你
      ,他怎么幫你呀?所以必須相應(yīng)。
      修增福法
      ,還有一點千萬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喊l(fā)心一定要正
      。你想人都騙不了,你能騙了老佛爺和護(hù)法?有的人發(fā)心就不對:“求老佛爺讓我把這生意做成了吧
      ,成功后我拿出十分之一捐給佛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氵@不是跟財神做買賣嗎?這就是發(fā)心不對
      ,絕對不靈。你要從內(nèi)心發(fā)愿:為弘法利生
      ,為眾生解脫
      。要這么想,你再去修相應(yīng)
      。我今年正月傳了個白財神法
      ,八百人接法,除當(dāng)時出現(xiàn)驗相外
      ,接法后眾人后來的反饋也很好
      ,有好幾個人發(fā)生明顯的改觀了,還有一個人要捐助蓋財神廟呢
      。這就是相應(yīng)了
      ,關(guān)鍵是相應(yīng)。在咱們這共修的人
      ,我簡單看了一下
      ,一半以下經(jīng)濟(jì)是拮據(jù)的,咬著牙來求法學(xué)法
      ,那么一定要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垭p運(yùn)的福報上加大力度。
      (四)上師相應(yīng)
      密乘與顯宗的最主要區(qū)別是什么?我們怎么準(zhǔn)確把握密乘的特點
      ,疾速使自己成就?就是相應(yīng)
      ,與上師、本尊相應(yīng)
      。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持
      ,他的法脈傳承包含著普賢王如來以及所有佛菩薩和歷代大成就者的信息,你與他相應(yīng)一致
      ,你就能得到和佛菩薩對他一樣的加持力
      ,所以說一定要與上師、本尊相應(yīng)!
      禪宗主要靠自力成就
      ,直觀自心
      ,見性成佛,但沒有上上根器確實很難成就
      ,所以禪宗這百十年來成就的很少很少
      凈土
      ,依仗佛的愿力和自己的愿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后再成就
      。密乘的特點就是與佛一致
      ,相應(yīng),把自己先觀成佛
      ,產(chǎn)生佛慢:“我就是佛”
      ,這就成就一半了。這是倒著來
      ,從果上起修
      ,叫果乘。
      顯宗是戒
      、定
      、慧,密宗返過來修:慧
      、定
      、戒。反正都是佛
      ,我也是佛
      ,通過上師這個法脈加持,把自己先觀成佛
      ,入定還不容易嗎?入了定
      ,智慧就生起了,戒也好守了
      。密宗的相應(yīng)主要依靠上師的法脈傳承

      我常把上師比作插座,只要插上插座
      ,就能接到來自普賢王如來的強(qiáng)大電流
      ,就能完成我的修行任務(wù),這是加持相應(yīng)
      。所以密乘就是相應(yīng)
      。凡夫的貪嗔癡,無明蓋住真心就通過身口意表現(xiàn)出來
      。相應(yīng)就是由我們自己把這三個方面與成就的佛陀直接通電
      ,變成一致,我們直接先成佛
      ,通過他對我們的加持
      ,把我們身口意的污濁氣排凈,給我們增福增慧
      ,激發(fā)佛性而開悟
      ,這就是他的特殊所在

      相應(yīng)須身、口
      、意三密相應(yīng)
      ,修密宗首先要懂得三密相應(yīng),然后直接與上師相應(yīng)
      ,你就變成上師了
      ,有了上師的智慧、功德
      ,你就已成就一半了。這是相應(yīng)的要點

      密宗修行中的最基本
      、實用,各派都重視的一個修法
      ,就是上師相應(yīng)法
      。但是因為我們通常學(xué)佛是學(xué)佛,做事是做事
      ,分開了
      ,一坐下就是念經(jīng)、打坐
      、安住
      ,下了座就一切照舊,與修行沒關(guān)系了
      ,這就把大好時光都浪費(fèi)了
      ,一天你沒多少時間在修法。如果我們24小時都在修法
      ,那進(jìn)步將突飛猛進(jìn);要做到這一點
      ,最竅訣、最機(jī)密
      、最實用的就是上師相應(yīng)法
      。比如皈依根本上師之后,就要做到全身心地皈依他
      ,這才能起到真正皈依的目的
      。皈依之后和上師相應(yīng)要注意幾點:第一,要知道“我必須跟上師相應(yīng)才能成就!”實實在在反復(fù)這么想;第二
      ,行住坐臥的時候
      ,觀想根本上師就在自己頭頂上,一定要時時持有這個意念
      ,而且隨時祈請

      上師是三寶的總持
      。千萬記住不舍三寶,只要不舍三寶
      ,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直到成佛
      ,三寶都會來幫你。不舍三寶不僅要在心里
      ,還要注意很多細(xì)節(jié)
      ,比如:要對出家人恭敬,掉在地上的經(jīng)書撿起來在頭上頂一下然后放好
      ,損壞的佛像趕緊清理一下
      ,找一塊干凈地方埋了,這些都是功德
      。一定要恭敬地對待佛
      、法、僧三寶!命沒了
      ,下次轉(zhuǎn)世再來
      ,佛還可以度你,直到成佛他都可以幫助你
      ,可是你要是為了性命把三寶丟了
      ,那可是舍棄了根本。若能寧舍生命不舍三寶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成佛都有希望!
      (五)發(fā)菩提心
      做到以上幾點最根本的是發(fā)菩提心
      。只要你有菩提心,上面所說的就都可以做到
      。比方
      ,喜就是給人以歡樂,讓人歡樂自己也隨喜他的歡樂
      。悲就是救人于痛苦危難之中
      。眾生一體,慈悲普度
      ,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持
      ,你遇到事就會想了,噢
      ,所有眾生
      ,都曾做過我的父母,要是母親好一點兒
      ,我肯定不會妒忌
      ,母親多發(fā)一些獎金,生活過得舒坦一些
      ,我應(yīng)該高興才是
      ,這樣一想
      ,隨喜的心就成了;誰遇到大災(zāi)大難,你想
      ,這是自己的父母在受難啊
      ,那你肯定急著去幫他;一想到他是為我才犯的殺戒,現(xiàn)在正在地獄飽受煎熬
      ,我得去救他呀!實際上事實也是如此
      ,孩子小的時候,哪個母親沒為他殺過生
      。過滿月
      ,請眾多親友,就又開始?xì)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每次過生日也殺
      ,這些都是為你殺的,為你造了殺生的過患
      ,她現(xiàn)在這么痛苦
      ,你看著忍心啊?這大悲心馬上就發(fā)出來了
      。我有菩提心的法本
      ,大家修一修。修菩提心
      ,那真是一坐下就流淚啊!從父母開始想
      ,一直想到整個法界的眾生,他們還在水深火熱之中
      ,發(fā)心要救他們
      ,但自己又沒這個力量,怎么辦?好好修行
      ,逼著自己修行
      ,得趕緊有成就,當(dāng)了菩薩就能救度他們啦
      。所以說菩提心是基礎(chǔ)
      ,這個竅訣應(yīng)該好好掌握。
      (六)觀緣起性空
      生活中的修行竅訣
      ,以上所說都是世俗諦的
      ,而勝義的修法是觀緣起性空。每一個人根基不同
      ,緣分不同
      ,當(dāng)然成就的方法也不同。我在修行道路上有了一些證悟之后
      ,感悟到所有心境的對治法就是四個字——緣起性空
      ,這就是我的竅訣

      “緣起”包括了緣起緣滅的整個過程,緣起由空性而起
      ,因為緣起之前是空性
      ,但又緣滅于空性。本師在涅槃時曾經(jīng)講過:“我沒說法
      ,一個字也未說
      。”實際上世尊轉(zhuǎn)*輪四十九年
      ,說法無數(shù)
      ,他為什么說“一個字未說”呢?這就是從性空角度來講的。你看
      ,本師從因地發(fā)愿成佛
      ,后來成就,再示現(xiàn)人間
      ,創(chuàng)立佛教
      ,轉(zhuǎn)*輪,到佛教延續(xù)下來
      ,直到最后佛法在娑婆世界示滅
      ,這也是一個緣起緣滅的過程。不過這個過程過于龐大
      ,在大的因果中有無數(shù)小的因果
      ,在大的緣起緣滅中又有無數(shù)個小的緣起緣滅,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認(rèn)識
      ,但畢竟還是一個緣起于性空又歸于空性的一個大過程
      ,構(gòu)成一個緣起緣滅的大過程。從整個所有的過程看一切都是無常的
      、短暫的示現(xiàn)
      ,進(jìn)而更證明空性。佛法的一起一落
      ,也是起于空性最后落于空性
      ,所以從空性的角度講本師講法四十九年,講法無數(shù)也是空

      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
      ,我在修這“緣起性空”的過程中,也不是一次就全然頓悟的
      。比方在創(chuàng)建事業(yè)
      ,建立友誼及親情中,就往往會偏重“有”,偏重情
      ,使“性空”淡化
      ,這在修行中是危險的。這時候要再觀空性
      ,因為畢竟是得到教導(dǎo)的
      ,就再觀空性,如此“有”就得到了糾正
      。偏“有”得到糾正后
      ,久而久之,又易落入空道
      。落入空道就是覺得世間沒意思
      ,就玩世不恭,對什么都不感興趣
      ,這樣就障礙了隨緣和恒順眾生
      ,這就耽誤了很多該做的事情。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再觀“空有不二”的妙用
      ,結(jié)果必須是“空”
      ,但“有”是實在又有用,是妙用
      ,這是空有不二的妙用
      ,這樣就糾正了“執(zhí)空”。就這樣時時
      、處處
      、事事觀住這個“空有不二”
      ,使空有圓融雙運(yùn)
      ,圓滿中道,才能夠使自己安住于自然
      ,安住于法性
      ,這時才能顯現(xiàn)本覺智慧。也就是在承認(rèn)緣起的時候要觀空
      ,在“執(zhí)空”的時候要清醒“空有不二”的妙用
      ,回到雙運(yùn)上來。只有雙運(yùn)地住于中道
      ,本覺智才能顯現(xiàn)
      ,這就是我修行的最深體會。
      摘自《禪露》2010年秋之卷

      怎樣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一)生活與生死。 佛教講兩個問題

      ,一個是生活
      ,一個是生死
      。實際上佛教有時候是把兩個問題揉合在一起,生死問題也包括了生活問題
      ,生活問題也包括了生死問題
      。佛教是把兩者放在同一個位置、同一個點上來思考和處理的
      。 這兩個問題在分析的時候做兩點來分析是可以的
      ,但是解決的時候就要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決,不能分成兩次來解決
      ,要一次性解決
      。解決生死問題就是解決生活問題,解決生活問題也就是解決生死問題
      。為什么呢
      ?我們眾生或者我們?nèi)祟惖囊磺谢顒泳褪巧睿褪巧砜谝馊龢I(yè)的活動
      ,它既包括生活問題
      ,也包括生死問題,因為生死問題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 我們一般人在討論生死問題的時候
      ,總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認(rèn)為我們從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
      ,到臨終咽氣的那一刻就是死
      。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帶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實際上是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念當(dāng)中
      ,所謂念念生死
      。沒有生活當(dāng)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種階段性的生死
      ,如果把生死僅僅看做是生的那一刻
      、死的那一刻,就沒有因果的相續(xù)
      。因為生死是一個因果念念相續(xù)的過程
      ,所以佛教在處理生活問題和生死問題時,把它們擺在一個點上做一個統(tǒng)一的思考
      、統(tǒng)一的處理
      。這一個點在什么地方呢?這一個點就是歷代祖師所說的——當(dāng)下一念
      。當(dāng)下一念既有生活問題也有生死問題
      ,把當(dāng)下這一念處理好了,生活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也解決了
      。 這樣講是不是有些玄呢
      ?我們大家仔細(xì)思考一下,實際上問題就是這么直接
      。每天晚課都要念的放蒙山儀規(guī)
      ,一開頭有四句話:‘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yīng)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裁词欠ń缧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就包括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的本來
      、生活問題的本來就是法界性
      。法界性在哪個地方呢?一切唯心造
      。心有凡心
      、圣心,有生死心
      、菩提心
      ,區(qū)別何在?一念迷悟之別
      。一念迷就是生死心
      ,一念悟就是圣賢心。所以
      ,佛陀教導(dǎo)我們修行不要繞圈子
      ,而是直接了當(dāng)?shù)貜漠?dāng)下這一念來修。當(dāng)下這一念把握好了
      ,就能夠了生死于生活中
      ;當(dāng)下這一念把握好了
      ,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在了生死中生活。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
      。了生死的目的是為了自利利他,進(jìn)一步成佛度眾生
      。 生活可以說就是生死問題
      ,修行也可以說就是生活問題。為什么呢?修行就是覺悟
      ,生死是迷惑
      。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千頭萬緒,我們面對自己的心靈也是千頭萬緒
      ,種種的問題
      ,把它概括起來,很簡單
      ,就是一個生死問題
      、一個生活問題,或者說一個迷的問題
      、一個覺的問題
      。無論職位高低、錢財多少
      、年齡大小
      、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皆有煩惱
      。但在覺悟者面前煩惱轉(zhuǎn)化了
      。覺者也要面對我們?nèi)祟愃鎸Φ倪@些問題,但是對覺者來說
      ,他在煩惱當(dāng)中把煩惱轉(zhuǎn)化了
      ,所謂轉(zhuǎn)煩惱為菩提156,轉(zhuǎn)生死為涅槃157
      ,在有些地方叫滅除煩惱
      、斷煩惱。 所以
      ,煩惱隨時會遇到
      ,煩惱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念當(dāng)中,我們每一念都有生死
      ,所謂‘念念相續(xù)
      ,無有間斷’。煩惱是‘念念相續(xù)
      ,無有間斷’
      ,修行也同樣要如此,要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
      ,而且還要不能有疲厭
      ,不能有滿足感。這個很現(xiàn)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我們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
      ,年青的人也好,一定要把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同時來解決
      。要在生活中解決生死問題
      ,在解決生死問題的同時來生活。這樣才是我們修道者
      、求道者的生活
      。能如此,我們一天24小時都沒有空過的時候
      。如果隨時都在觀照自己
      ,我們一天24小時都能生活在圓滿、幸福
      、安祥之中
      。 因為沒有一念一念的遷流,哪有生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個念念遷流是從我們有這一期生命、從你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
      。如果把這個念念遷流往前延伸
      ,那就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過去的無量劫中
      ;而把它往后延伸
      、往未來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來的無量劫中
      ,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
      。我們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
      ,法身是無始終
      、無內(nèi)外的。我們?nèi)巳司咦愦朔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雖然在迷失當(dāng)中你不能確知
      ,但是這一點靈明不昧的覺知覺照,永遠(yuǎn)沒有離開你
      ,永遠(yuǎn)是你最親密的朋友
      ,也可以說永遠(yuǎn)都是你的本來面目。當(dāng)我們還沒有覺知的時候
      ,他是我們的朋友
      ;當(dāng)我們一念回光返照的時候——啊
      !原來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本來面目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自己
      。所以學(xué)佛的人要從根本上來學(xué)
      ,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
      ,何愁末
      ?本是體,末是用
      ,得了體
      ,自然就能起用。 人類的這個問題
      ,科學(xué)家也存在
      ,農(nóng)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
      ,而且他的這個問題更突出
      。所以
      ,人們經(jīng)?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吹侥切﹤ト嗣鎸γC
      ?嗪R矔l(fā)出長嘆
      。什么是茫茫的苦海
      ?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迷失
      ,我們不要以為在我們心之外有個苦海
      ,苦海就在我們方寸之間
      ,把方寸之間的問題解決好了
      ,那就是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仡^是很快的
      ,一步也不用走動,就到了彼岸
      。學(xué)佛要學(xué)到這樣的地步了
      ,那么對佛法可以說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
      。所以
      ,再建議大家認(rèn)真地讀《六祖壇經(jīng)》,讀《金剛經(jīng)》
      ,讀《普賢行愿品》
      。 (二)修行要經(jīng)常看經(jīng)典
      ,經(jīng)常親近善知識
      ,聽聞?wù)ā?修行要經(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唇?jīng)典,經(jīng)常親近善知識
      ,聽聞?wù)?58
      。能夠經(jīng)常得到善知識的啟發(fā),修行就可以少走彎路
      ,就能夠沿著一條捷徑來修
      。如果把這個方法比做革命的話,它是要革自己當(dāng)下的命
      ,不是等待很久
      ,不是革別人的命,而是革自己命
      。你當(dāng)下的煩惱怎么解決
      ?一事當(dāng)前你是怎么面對的?人家罵你
      ,你是跟人家沒完沒了
      ,還是問問自己他為什么會罵我?如果你能反問自己
      ,你就不會去想對方怎么樣怎么樣
      ,你就會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對。 我們很多的事情往往總不知道要求自己
      ,總是要求別人
      ;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怎么做,總是希望別人做的事事都滿你的意
      ,怎么可能呢
      ?我們每個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
      ,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聽你的話
      ,家里人所想的一切問題,都跟你想的一樣
      。怎么可能呢
      ?一百個人就有一百條心,滿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滿第二個人的意
      ,張三這么想
      ,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個想法
      ,怎么辦呢
      ?大家總要取得一些妥協(xié),取得一些諒解
      ,能做到大體上過得去就可以了
      。 在生活中了生死
      ,這一法門就是生活禪。生活當(dāng)中要有禪
      ,要在禪悅當(dāng)中生活
      ,在在處處都用得上
      ,都有力量
      。 總之,生死問題和生活問題
      ,佛教的根本出發(fā)點是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考慮
      ,因為解決好了生活問題也就解決了生死問題,解決了生死問題也解決好了生活問題
      。用什么方法來解決
      ?就是時時覺照,念念覺照
      。因為生死在念念中
      ,所以需要念念覺照,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進(jìn)而成佛度眾生
      。備注: 156 【菩提】意譯覺、智
      、知
      、道。廣義而言
      ,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即佛、緣覺
      、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
      。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
      ,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
      、無上正真道
      、無上菩提。 157 【涅槃】譯為滅度
      、寂滅
      、圓寂
      、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
      ,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
      。又作白法
      、凈法,或稱妙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06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道家?guī)煾覆粫漳銥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不會傳你道法? rel="prev"> 這十種人,道家?guī)煾覆粫漳銥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不··?/span>

      相關(guān)文章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除10大元帥,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jìn)科技的引進(jìn)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qiáng),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