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家第二篇來了
,距離發(fā)布第一篇已經(jīng)過去十一天,“連續(xù)劇”還是要繼續(xù)的人物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
歷史背景
上篇說到
公元前362年
秦孝公繼位時
求賢令一發(fā)
變法內容
商鞅兩次變法時間約21年
。這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實行法治。頒布《秦律》,在《法經(jīng)》基礎上增加連坐法;強調法令的執(zhí)行, 不允許議論國家法令
。有來言法令好者, 認為乃阿諛奉承, 說不好者乃亂化之民,都要處罰。決定遷都咸陽,有人說不方便者, 一次就斬殺六七百人, 其后民莫敢議令。取信于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變法法令頒布后, 為取得民眾的信服, 在南門立木, 讓人把木頭扛到北門, 給予獎勵十金, 人們不信, 后來提高到五十金。法令實行一年, 太子犯法, 商鞅指出:“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將法太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改革戶籍制度。禁止父子
、兄弟同室居住, 即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 加倍征收戶口稅。編訂戶口, 五家為伍, 十家為什, 規(guī)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 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責令每家互相監(jiān)督。一家有罪, 九家必須連舉告發(fā), 若不告發(fā), 則十家同罪連坐。告發(fā)“奸人”的與斬敵同賞改革官僚和軍隊制度
推進經(jīng)濟改革
變法結果
孝公去世后,商鞅沒有了后盾
,被太子舊黨公子虔等人報復,最終被施以車裂(五馬分尸)之刑。商君雖死
,秦法不滅。秦國因此變得更加強盛,收復了失地,走在了七國前列,離一統(tǒng)天下更近了一步。筆者簡評
商鞅變法大體是以李悝變法的措施為基礎
,又增添細化了一些條例,比如法律變得更加細密嚴苛,增加了連坐法等。雖說也有一些局限性,但總體上是絕對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商鞅用他的鐵腕手段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壓制住了剽悍野蠻的秦風,幫助新興地主階級發(fā)展壯大,讓經(jīng)濟煥發(fā)出自由的活力。后來秦國能夠一統(tǒng)天下,孝公和商鞅功不可沒。可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最后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被五馬分尸而死,下場很慘。根據(jù)《史記—商君列傳》的記載,商鞅本人帶些傲氣的性格以及他一些矯枉過正的措施共同造就了他自己這個悲劇式的結局。商鞅為相也是為了順應秦孝公的意愿一心實施霸道,只想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主地位,而沒有實行帝王之道,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推行嚴刑峻法
,不論王公貴族,一律不予赦免,這在秦國以前可是從沒出現(xiàn)過的新政,因此得罪了一大批舊貴族。比如有一次太子犯了新律,太子犯罪實在是不好懲罰,畢竟以后是要成為一國之君的,于是商鞅竟然在太子老師公子虔的臉上刺字,后來公子虔再次犯約,商鞅按律直接割了他的鼻子,來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此公子虔八年沒有出門,對商鞅絕對是恨之入骨。日后孝公死后舊貴族報復商鞅時公子虔也是沖在前面的。另外商鞅居功自傲,輕德尚刑,不舉賢才等短板也為他日后悲慘離場埋下了伏筆。但從另一方面來想
,商鞅的死,與其說是“作法自斃”,不如說是“以身殉法”,功業(yè)已經(jīng)完成,理想也已實現(xiàn),他想要的只是讓變法的成果得以延續(xù)。因此,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完成了最后壯烈的一筆,為變法血祭。商君雖死
,秦法不滅。另外
,在最后提出一個小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思考或者搜索答案。魏國李悝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主要措施大同小異,而且魏國變法還要早于秦國,那為何一統(tǒng)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魏國呢?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高士榮《秦獻公:戰(zhàn)國時期推動秦國興起的前驅者》
陳炳才《歷史上的改革家為何要變法》
張莉蕊《商鞅“刻薄寡恩”辨》
著名改革家商鞅姓什么?
姓公孫
最早著名的改革家是商鞅
。其在秦執(zhí)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不僅推動了秦國社會的發(fā)展,而且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tǒng)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后世有人說:“百年猶得秦政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36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下一篇:
書家簡介:王羲之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第1個僅有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