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20.3
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無以為君子也.png" />
孔子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孔子說:“不知命
,無法成為君子
;不知禮
,無法自立
;不知言語,無法知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孔子曰:或作“子曰”
。
命:人生而有命
,其本原受之于天
,而有窮達
、貴賤
、貧富
、夭壽之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撜Z稽》:“知命,即《易傳》
樂天知命、夫子知天命之‘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读x疏》:“
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故云無以為君子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卞X穆:“
知命,即知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端臅饬x》:“知命故能立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君子:成德之稱。
禮:禮有儀有文
,又有其實,既可事奉天地圣人祖先,又可燮理陰陽
、治平天下,又可修身自立
。朱子:“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
,手足無所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缎⒔?jīng)》:“禮者,敬而已矣
。”《大戴禮記》:“禮上事天
,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
,是禮之三本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立:自立
,既指立己
,又指立于社會人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B聞編》:“禮是扶策人底物
,‘立’字兼內(nèi)外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读x疏》:“
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其身于世也
。故《禮運》云‘得之者生
,失之者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对姟吩疲骸硕鵁o禮,不死何俟
?’是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卞X穆:“
孔子重言仁,又重言禮
。仁者
,人群相處之道
,禮即其道之跡
,道之所于以顯也。若不知禮
,更何以自立為人
?”
言:言語
、言辭
。錢穆:“論辨思議之是非得失
,生于心而發(fā)于言
。若不能知言,何能知其是非得失乎
?”馬融:“聽言則別其是非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知人:看懂人。朱子:“言之得失
,可以知人之邪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論語注疏》曰:此章言 君子立身知人也
。命
,謂窮達之分
。言天之賦命,窮達有時
,當待時而動
;若不知天命而妄動,則非君子也
。禮者,恭儉莊敬
,立身之本
;若其不知
,則無以立也
。聽人之言
,當別其是非;若不能別其是非
,則無以知人之善惡也。
《韓李筆解》曰:命
,謂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窮達 。
程子曰:知命者
,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
,則見害必避
,見利必趨
,何以為君子
?
《韓詩外傳》曰:天之所生
,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
。不知天之所以命生
,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
,謂之小人
。故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
董仲舒曰:天令之謂命
,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貴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
,知自貴于物
,知自貴于物
,然后
知仁義禮智,安處善,樂循理,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此之謂也。
《論語后案》曰:《小雅》曰:“天保定爾
,亦孔之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毖?
天之以仁義禮智保定人之甚固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笱拧吩唬骸疤焐鸁A民
,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毖?
民之秉德以則天也
。
不知所以則天,又焉得為君子乎?董子《對策》曰:“明乎天性……樂循理
,然后謂之君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表n董二子之說
,亦以性命言也
。
謂人不安于窮達之數(shù)者,必枉其仁義之性,知性之賦于天者,以違道之逆天心,自不行險以徼幸。性命、數(shù)命非截然二事也
。
孟子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禮器》曰:先王之立禮也
,有本有文
。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
,禮之文也。無本不立
,無文不行。禮也者
,合于天時,設(shè)于地財
,順于鬼神
,合于人心
,理萬物者也
。是故
天時有生也
,
地理有宜也
,
人官有能也,
物曲有利也
。
《禮運》曰:禮必 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
。圣人以禮示之
,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
《論語正義》曰:言者心聲。言有是非
,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住は缔o傳》:“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丝鬃又约?
知人之學。孟子自許知言,云“诐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亦謂知言即可知人也
。
《論語后案》曰:宣于口,筆于書
,皆言也
。
不知言之善惡、言之醇駁、言之淺深,皆不知也。不知今人
,誤交之
,誤用之焉
,于可交可用者轉(zhuǎn)失之也
;不知古人,誤承其言
,誤師其法焉
,于宜承宜師者反棄之也
。
唐文治曰:知命之學
,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安分素位而已
,
進而上之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如顏子之不改其樂
,孔子之知天命
,疏水曲肱
,樂在其中是已
。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此《易》潛龍之德
,君子所性分定故也
。
知禮之學,亦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品節(jié)詳明
,不越秩序而已;
進而上之
,則非禮勿視、聽
、言、動
,而動作威儀之則
,皆為定命之符矣
。
此尊德性而道問學 ,由知天
、事天而能立命者也
。
知言之學 ,亦由淺而及深者也:
始焉辨善惡邪正而已
,
進而上之則不特知今人之言
,且有以知古人之言
;不特知諸子百家之言
,且有以知圣經(jīng)賢傳之言矣
。
《朱子語類》曰:《論語》首云:“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終云:“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松钣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蓋
學者所以學為君子,不知命則做君子不成。
《此木軒四書說》曰:蓋 真能不惑于利害,斯乃為知命也。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舉錯者不得與焉。
張爾岐曰:貧賤、富貴
、得失
、死生之有所制
,而不可強也
,君子與小人一也
。
命不可知,君子常以義知命矣 。凡義所不可
,即以為命所不有也。故進而不得于命者
,退而猶不失吾義也。
小人常以智力知命矣 。力不能爭,則智邀之
,智力無可施
,而后謂之命也
。
君子以義安命 ,故其心常泰
;小人以智力爭命
,故其心多怨
。
《養(yǎng)一齋札記》曰:知命方可為君子
,非即是君子也。今人固是不肯為君子
,亦有不敢為君子者。懼人之嫌其迂戇(gàng)
,而屏之于名利之外也。不知飲啄尚有定分
,何況窮通禍福
?知命則識精膽決
,而為君子之心乃定
。
看得世間萬事真有一定之命,無可鉆營退避,除為君子,別無置身之處故也。《論語》以此為末章,收攝全部,豈可草草讀過?
《四書反身錄》曰:君子之所以為君子
,以其知命也
。
知命,斯窮通得喪,一一聽之于天而安命,仁義禮智一一修之于己而立命 ,窮理盡性
、自強不息而凝命
,必不行險僥幸付之儻(tǎng)
來而逆命,否則,自以為君子
?
《治家格言》曰: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言 圣學之始事也
。修身處世之道固自多端
,然其要有三:知命
、知禮
、知言而已
。蓋人之有生
,吉兇禍福皆有定命
,必知命而信之
,
盡人事以聽天,乃能為君子。至于禮者
,可以消非僻之心
,振惰慢之氣,知之則德性堅定
,威儀檢攝
,而有以自立
。至于人之邪正
、己之取舍系焉不可不知
,而其要在知言
。蓋人心之動
,因言以宣,即其言語之當否
,可以知其心術(shù)之邪正
。
《論語》以是終篇,誠示人以修己處世之要,道必自知入矣。蓋惟精之功先于惟一
,格致之學先于誠正,故朱子曰:“論輕重
,行為重
;論先后
,知為先
。”
錢穆曰:《韓詩外傳》云:“ 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恢熘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則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當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又洳豢啥鵀橹嗍瞧渲畬W
。孟子自道所長在知言
,在善養(yǎng)浩然之氣
,又曰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
。能知命
,知禮
,又知言
,則所行自無不義
,而浩然之氣自可養(yǎng)而致
。然則孟子之自道所長,正可證其學孔子而得之矣
。司馬遷曰:“余讀孔子書
,想見其為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笫烙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舍從《論語》之語言文字求之
,又將何從
?記者將此章列《論語》之最終,其亦有俟諸百世之思乎
!
《論語傳注》曰:赫赫在上者,天命也
,知之而兢兢業(yè)業(yè)矣
。不然
,何以有
九德六德三德而為君子修己治人之準禮也
?知之而約我以禮,為國以禮矣
。不然
,而于何立
?
人之邪正長短不能掩者,言也。知之而人才入吾洞照矣。不然
,而何以知之,而取之用之
?此圣圣相傳之要道也。按
《鄉(xiāng)黨》記孔子衣食坐臥皆具,而不及刪詩書,作《春秋》
,馀十九篇皆不之及,蓋圣人之道
,以生德于予
,斯文在茲為重
,不在著書
。即及門推圣人
,亦以宗廟美,百官富
,博我文
,約我禮
,而不在著書也
。且子貢宮墻日月,猶屬虛喻
;至答子禽
,歸于得邦家
;末篇歷敘帝王相傳而結(jié)以從政
、知命二章
,更見圣人之道主于用世。
乃后儒專以著書為傳圣道 ,去之遠矣
,可以返矣
。
《論語大義》曰:此章三“不”字
,三“無以”字
,本為淺者而言,然深味之
,則
精微廣大 ,天德
、王道
、圣功
,無所不該
,然后知圣人之言
,義蘊閎深
,挹之不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撜Z》所以此章作結(jié)也
。
陳祥道曰:知言將以窮理,知禮將以盡性
,知命將以至命
。君子畏天命,
居易以俟之;小人不知天命,行險以徼幸
。
學而先時習之說,繼以朋來之樂,而終于知言之君子,此先知命,繼以知禮,而終于知言。則習而知言者
,學之所成終始者也
。明夫?qū)W之所以終始,則孔子可以無言
,故《論語》終也。
徐英曰:“君子居易以俟命”
,即是知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印拔迨烀保兑讉鳌贰案F理盡性以至于命”
。
盡性命之理,乃能安命 。莊生有言:“其知無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性也,其實一也。自天所賦曰“命”,自人所受曰“性”,窮理即所以盡性,盡性則知命,即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知天安命,乃能立命,死生窮達曷足以擾其心哉?孔子知天下之不可為
,周游列國以盡人事
,終亦知其無可奈何
,退而刪詩訂禮,削《春秋》
,贊《易》道
,
以開天下萬世之太平,立天下萬世之準則,所謂“安之若命”者也
。知禮,則出處語默之際
,有以自立
。
戴溪曰:學者 先不要以得喪禍福入其心
。蓋此心既定
,定方能為學
。
知禮,所以修身;知言,所以接物:其本之出于我者,則一也。此三事皆言知,蓋致知之學當如此。
《論語稽》曰:此蓋鄭氏考驗《古論》
,取補《魯論》之闕者
,亦續(xù)編之例也
。(《經(jīng)典釋文》:“魯《論》無此章
,今從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p>
《過庭錄》曰:《公羊傳》:“西狩獲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釉唬骸岬栏F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涡菰唬骸爸亟K?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墩撜Z》自《微子》至《堯曰》,稱孔子并加姓
,亦重終之義。
《四書合講》曰:此示人 以當知之要
。
知命則在我者有定見,知禮則在我者有定守,知人則在人者無遁情。雖分三平
,卻有次第
。三“知”字,一層進一層
。知此三者,則
天人物我之理洞察無疑
,而
君子處世修身之道備矣。
張栻曰:此三者
,學者之所宜先切要之務(wù),必
以是為本而后學可進。不然,雖務(wù)于窮高極遠而終無所益
。
門人以此終《論語》之書,豈無旨哉?
《曲禮》曰:道德仁義
,非禮不成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