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人莊子是一個寓言家,他常常把人世間的許多哲理放到故事中作解讀
《莊子》全文開篇寫了第一個故事——“逍遙游”
故事讀到這里便已明白莊子的用意
正如太上道祖在《道德經(jīng)》第五章寫下了“天地不仁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小無法視大的問題
在大自然的演化中,人類掌握了思考的技能
,并開始主動去反思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猶太人格言稱“人類一思考但超越之后呢
道教認為
,天地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間社會在內(nèi))都有其本身的運行法則,使萬物各歸其法度,這是道之使然。萬物有序,便是合道。所言之“有序”,是指一切事物都能各安其位,彼此不會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情,更不會以自己的視角去對他人的行為妄加猜度和評判。修行人稱此“妄”為魔障。我們每一個人都身在魔障之中,甚至當心中升起了妄想、妄欲,往往也很難認識到已經(jīng)僭越了本分。天地無情、無性,其只遵循著陰陽有度、物極必反以及因果使然的道理,把萬物自身所生成的果報最終又返還給萬物。除此外,它并不會在乎世間人的肆意評斷。能夠在人世紛雜中得到一顆安穩(wěn)的心,這才是修為的體現(xiàn)。天地縱然“不仁”,但并非不知善惡
。我們常言之善惡,本質(zhì)上是在以人類的文明認知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若是以人間社會的善惡標準去界定天地自然的因果循環(huán)那么
,究竟如果做,才能超越對大小之境的執(zhí)念呢?莊子又為我們講了“子非魚”的故事:莊子和惠子站在橋上看魚兒在水中嬉戲
,莊子說他能感知到魚兒的快樂。惠子則質(zhì)問他,你又不是魚如何能知道魚兒的快樂。莊子反問,你又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在這則故事中,魚兒到底是否快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作為岸上的觀賞者,莊子已經(jīng)進入到了與眼前自然相合為一的情態(tài)中。他不需要去思考孰大孰小、誰人誰魚的現(xiàn)實問題,而只是用心在體味感知到的一切情與景。生命的真諦本是一場體悟,是把自然宇宙與心中天地相互聯(lián)結(jié),使天人之道與自我之道相合為一。若能與萬物同悲同樂,世上還有什么能拘系身心上的逍遙呢?莊子已然入道,惠施卻還執(zhí)拗于是非對錯
!而對于生在凡塵的你我來說,雖然人人都渴望成為超然物外的莊子,最終卻總會變成充滿執(zhí)念的惠子。更甚者,尚有許多人難以企及惠子的高度作者:清虛道人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51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9月21號諸事宜忌老黃歷!
下一篇: 屬羊人如何在事業(yè)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