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根本提不出克敵致勝的方略。與此相反
,林則徐在廣東主張的是"制炮造船
,則制夷已可裕如"
,"以通夷之銀兩為防夷之用,從此制炮必求其利
,造船必求其堅
,似經(jīng)費可以酌籌,即祈裨益實非淺鮮矣"
。魏源進一步在《海國圖志》談"議戰(zhàn)"時指出:"英夷船炮在中國視為絕技
,在西洋各國視為尋常。廣東互市二百年
,始則奇技淫巧受之,繼則邪教
、毒煙受之
;獨于行軍利器不一師其長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請于廣東虎門外之沙角
、大角二處,置造船廠一
,火器局一
。行取法蘭西、彌利堅二國各來夷目一二人
,分攜西洋之匠至粵
,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掄師司教行船演炮之法
,如欽天監(jiān)夷官之例
。而選閩粵巧匠、精兵以習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魏那樣深刻,但他能閃現(xiàn)出設(shè)廠造船
,"以之制敵"的思想火花
,這是難得可貴的。因為在那個時代
,朝野上下對"師夷長技"普遍取敵視態(tài)度
,林則徐"制炮造船的建議被道光皇帝朱批為"一片胡言"
,魏源的《海國圖志》也遭到守舊勢力的詆毀,林
、魏的主張只能束之高閣
。第三點是"變局"觀的出現(xiàn)。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黃鈞宰首倡此說
。他指出,中國人"初不知洋人何伏
,英法何方也
。乃自中華西北環(huán)海而至東南,梯琛航贐
,中外一家
,亦古今之變局哉。"②此后
,黃恩彤也說:"迨英吉利立市開關(guān)
,粗角條理,而米利堅
、佛蘭西各使踵至
,均不免非分之干,其余各小國亦竊睨其旁
,妄生覬覦
,均數(shù)百年中外一大變局也。"變局觀的提出
,對于重新審勢中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此時的變局思想還主要基于對面方列強不斷東犯的初步認識。左宗棠對英國"數(shù)十艇之眾越重洋九萬里而來"所發(fā)出的驚呼
,恰折射出他對變局的最初理解
。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探討"自強"之策的過程中
,左宗棠的洋務思想日臻成熟
。咸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在為兩江總督曾國藩"捉刀"而作的《復陳洋人助剿及采米運津折》中提出了如此見解:
"馭夷之道
,貴識夷情
。……此次款議雖成
,豈可一日而忘備
?河道既改海運,豈可一歲而不行
?如能將此兩事妥為經(jīng)畫
,無論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遠
,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
,尤可期永遠之利
。"史學界常以此說把曾國藩視為洋務運動的首倡者,而真正的倡導者當屬左宗棠
。事實是
,左宗棠能夠提出這一主張并非偶然,這恰是他自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建議"譏造船之廠"
,"更造炮船
、火船之式"想法的延續(xù)。更重要的是
,左宗棠通過以曾國藩的名義上奏的形式
,率先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將來學習西方以造炮制船的主張,這就為幾年后洋務派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舉動之開始和洋務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
,起到了具有倡導性的歷史作用。因此
,可以把此說定為左宗棠洋務思想開始形成的標志
。
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上書總理衙門
,強調(diào)中國今后"當圖仿制輪船"
,以此"為海疆長久之計"。兩年后
,左宗棠又把仿造輪船的主張同"求強"思想結(jié)合到一起
。他指出:至中國自強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練兵勇外
,必應仿造輪船
,以奪彼族之所恃。此項人斷不可不羅致
,此項錢斷不可不打算
,亦當及時竭力籌維。轉(zhuǎn)瞬換約
,屆期須預為綢繆也
。
這表明左宗棠以謀求自強為目的的洋務思想業(yè)已成熟。所以
,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關(guān)于籌議洋務事宜的奏折中認為:"西洋各國
,向以船炮稱雄海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拦馐拍旰I鲜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適火輪兵船已成
,英吉利遂用以入犯。厥后尋釁生端
,逞其狂悖
,瞰我寇事方殷,未遑遠略
,遂敢大肆狓猖"
。要改變這種狀況,中國必須"習造輪船
,兼習駕駛"
。對此,左宗棠說他"懷之三年
,乃有此請"
。這一年,他在致總理衙門函中也說:"宗棠于此事思之十余年
,諏之洋人
,謀之海疆官紳者又已三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左宗棠在同治二三年間已決心仿造輪船,至同治四年他把仿造輪船納入"自強之策"也就順理成章了
。
據(jù)左宗棠自己說
,他對外國的"火輪兵船之制",自"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即已予以注意
。他在任閩浙總督后又與法國人德克碑
、日意格"往返講論,漸得要領(lǐng)"
,且"謀之海疆官紳者又已三載"
。因此他才敢于力排雇船和買船的議論,毅然提出自造輪船的設(shè)想和具體計劃
,并反復向清廷和總理衙門陳述防止外人干預和不為浮言所惑的主張
。左宗棠說:
"就局勢而言,借不如雇
,雇不如買
,買不如自造。至自造輪機成船
,較買見成輪船多費至數(shù)倍
,即較之購買見成輪機配造成船,亦費增過半,所以必欲自造輪機者
,欲得其造輪饑之法
,為中國永遠之利,并可與別項之利
,而紓目前之患耳
。外國多方阻撓,乃意中必有之事
,見在英國領(lǐng)事等屢以造船費大難成
,不如買見成船為便宜,此即暗中使壞之一端
,不然伊何愛于我
,而肯代為打算乎!惟既能造船
,必期能自駕駛
,方不至授人以柄。此時東南要務
,以造輪船為先著
,人皆知之。其所以不敢遽議及此者
,以事體重大
,工費繁巨,難要其成
,遂莫執(zhí)其咎。其留意此事者
,又率存姑為嘗試之心
,欲泯其學習制造之跡,彼亦靳不肯與
,固無如何
。茲既開設(shè)船局,名正言順
,彼無所庸其阻撓
,我亦無所庸其秘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洋人聞有開設(shè)船廠之舉
,明知無可阻撓,多謂事之成否尚未可知
,目前浪費可惜者
。實乃暗行阻撓之意。合計自始事至威事五年之中,需費至三百萬兩
,可謂多矣
,然而果有成,則海防
、海運
、治水、轉(zhuǎn)漕一切歲需之費所省無數(shù)
,而內(nèi)紓國計利民生
,外銷異患樹強援,舉乎在此
!惟賴朝廷堅持定見
,力排浮議,方能宏此遠謨
,持此險局
。……宗棠首倡此議
,所恃者由寒素出身
,除當年舌耕所得薄置田產(chǎn)二百余畝外,入官后別無長益
,人所共知
。數(shù)年之后,彼之所長皆我之長也
。惟賴朝廷堅持定見
,不為浮言所惑,則事可有成
,彼族無所挾以傲我
,一切皆自將斂抑。自強之道
,此其一端
。"設(shè)廠造船遇到重重阻力,而左宗棠敢于承擔風險
,并且抱有很大的決心
,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曾國藩
、李鴻章所不及的
。
左宗棠把制造槍炮、輪船都視為"自強之策"
,這是毫無疑問的
。關(guān)鍵是誰的決心更大,考慮得更為深遠。顯然左宗棠把"制造輪船"看作"實中國自強要著"
,強調(diào)此舉"實以西洋各國恃其船炮橫行海上
,每以其所有做我所無,不得不師其長以制之"
,并且希冀由此"去海之害
,收海之利",為"吾中國一大轉(zhuǎn)機
,由貧弱而富強
,實基于此"。左宗棠以仿造輪船為主的"制洋器"思想能達到如此高度的認識水平
,這正是李鴻章等人所望塵莫及的
。
左宗棠"求強"思想的另一主要內(nèi)涵是"采西學"。他在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的過程中上奏指出:"夫習造輪船
,非為造船也
,欲盡其制造、駕駛之術(shù)耳
;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
、駕駛也,欲廣其傳
,使中國才藝日進
,制造、駕駛展轉(zhuǎn)授受
,傳習無窮耳
。故必開藝局,選少年穎悟子弟習其語言
、文字
,誦其書,通其算學
,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國
。"他致書總理衙門也說:"欲窮其制作之原
,通其法意
,則固非習其圖書、算學不可
,故請于船局中附設(shè)藝局
,招十余歲聰俊子弟,延洋師教之
,先以語言
、文字,繼之圖書、算學
,學成而后督造有人
,管駕有人。"同治五年(1866年)底福州船政學堂的設(shè)立
,恰開近代軍事工業(yè)興辦新式學堂風氣之先
,并與前此設(shè)立的專門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遙相對應
,代表了近代以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來引進西方"長技"的進步趨向
。繼福州船政學堂之后,江南制造總局于同治八年(1869年)將廣方言館并入
,作為局內(nèi)所設(shè)學堂
。天津機器局于同治九年(1880年)設(shè)水師學堂。"采西學"的結(jié)果使得"制洋器"的水平不斷提高
。誠如總理衙門大臣奕?所說:"中國之宜謀自強
,至今日而已亟矣。識時務者莫不以采西學
、制洋器為自強之道
。疆臣如左宗棠、李鴻章等
,皆能深明其理
,堅持其說,時于奏牘中詳陳之
。上年李鴻章在上海設(shè)立機器局
,由京營揀派兵弁前往學習;近日左宗棠亦請在閩設(shè)立藝局
,選少年穎悟子弟
,延聘洋人教以語言、文字
、算法
、畫法,以為將來制造輪船機器之本
。由此以觀
,是西學之不可不急為肄習也,固非臣等數(shù)人之私見矣
。"奕?所謂京營揀派兵弁往江南制造總局學習一事
,是指北京神機營在訓練威遠隊時需洋槍洋炮,派人到上海學此技術(shù)
。這同福州船政學堂聘外國教師傳習西方科技是有著明顯差別的
。但奕?把福州船政學堂的設(shè)立與"采西學"相提并論
,且視此為"自強之道",這是符合實際的
。因此
,左宗棠積極倡導"采西學",并身體力行地率先忖諸于實踐
,這正是他的獨到之處
。
左宗棠"求強"與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的主張,確為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起到了具有開拓性意義的積極作用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的興辦
,實開中國早期近代化運動之先河。尤為可貴的是
,左宗棠在晚年能夠在總結(jié)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
,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他的"求強"思想。光緒十一年(1885年)
,擔任欽差大臣
、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上奏總結(jié)了以往的造船情況,他說:
同治五年奏設(shè)船政
,于福建仿造外國兵船
,甫蒙俞允。即拜西征之命
,一切制造
,經(jīng)歷任船政大臣斟酌辦理,不敢耗費財力
。所制各船
,多仿半兵半商舊式,近年雖造鐵脅快船
,較舊式稍利
,然仿之外洋鐵甲,仍覺強弱懸殊
。船中槍炮概系購配外洋
,兵船所用又有多寡利鈍之分,所以夷釁一開
,皆謂水戰(zhàn)不足恃也
。
左宗棠作為福州船政局的創(chuàng)辦者,并不因仿造輪船的式樣陳舊而掩掩遮遮
,他主張迎頭追趕西方的先進造船制炮技術(shù)
,建議拓增船炮大廠
,"以圖久遠"
。他指出:
攘夷之策
,斷宜先戰(zhàn)后和,修戰(zhàn)之備
,不可因陋就簡
,彼挾所長以凌我,我必謀所以制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缒芑I得二三百萬金,礦
、炮并舉
,不惟炮可自制,推之鐵甲兵船與夫火車鐵路
,一切大政皆可次第舉辦
,較向外洋購買,終歲以銀易鐵
,得失顯然
。……此次法夷犯順
,游弋重洋
,不過恃其船堅炮利,而我以船炮懸殊之故
,匪獨不能海上交綏
,即臺灣數(shù)百里水程,亦苦難于渡涉
。及時開廠制辦
,補牢顧犬,已覺其遲
。若更畏難惜費
,不思振作,何以謀自強而息外患耶
!穆源鐵礦
,臣接見閩省官紳,均謂便于開采
,似應委員試辦
,并拓馬江船廠興工鑄炮。臣又聞江南徐州鐵礦
,礦苗之旺甲五大洲
,若能籌款開辦,即于吳楚交界之處
,擇要設(shè)立船政炮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