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王陽明:忙時守得心不亂,閑時修得心不空

      道家文化 2023-09-19 11:07:29


      大家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


      點上方綠標(biāo)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歲月是公平的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

      有的人忙忙碌碌地活著,有的人卻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了無限的價值,這其中的差異

      ,都能從心上找到原因。

      為了更好的學(xué)習(xí)心學(xué)

      ,王陽明的弟子們共同舉辦了一個心學(xué)讀書會
      ,目的就是讓大家在修行中互幫互助,共同成長

      由于這個寶貴的共修時間稍縱即逝

      ,因此被稱作“惜陰會”,陽明先生對此表示了肯定
      ,并且給予了弟子們足夠的支持

      從此,不管課業(yè)是忙是閑

      ,這個讀書會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每次為期五天。王陽明更是另外增加了非共修的課程
      ,幫助學(xué)生們得到提升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在于忙碌或清閑,而是在于我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

      忙時守得心不亂

      人行走在這個世界上

      ,難免就會忙碌一些。

      因為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太多太雜

      ,總是沒有時間休息
      ,這是身體上的忙碌。

      因為最近心態(tài)不是很穩(wěn)定

      ,總是胡思亂想無法平靜
      ,這是心靈上的忙碌。

      身體上的忙碌只要好好睡一覺就能消除

      ,而心靈上的忙碌則會讓我們寢食難安

      對此

      ,有一位弟子曾經(jīng)詢問王陽明:“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
      ,無事也忙
      ,何也?”

      這位學(xué)生一忙起來就會感到煩躁

      ,有事情的時候心煩意亂做不好事
      ,就算是沒有事情也會被心靈上的忙碌鬧得不得安寧。

      對此

      , 他當(dāng)然是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鄲赖模M玫酵蹶柮鞯拈_釋

      王陽明沒有多解釋什么

      ,只是給他舉了個例子:“令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
      ,其心常役役不寧
      ,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一個內(nèi)心習(xí)慣了忙碌焦躁的人,就算是在吃飯的時候也會感覺煩躁不安

      ,食之無味。心忙慣了
      ,就收斂不住了

      在我們身邊,不乏一些被忙碌綁架的心靈

      ,無時無刻都難以安寧的人

      有人吃飯的時候難以專心吃飯,一邊拿著勺子一邊卻在打電話

      ,玩手機(jī)

      有人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覺,雖然已經(jīng)躺在了床上

      ,但是心里還是無法平靜

      有人走路的時候不好好走路,邊走邊低著頭想事情

      ,結(jié)果導(dǎo)致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然而這些人也并不是每天都有很多事要處理,只因為平時忙慣了

      ,閑散的生活都沒法讓他們收斂心神

      這樣的結(jié)果通常就是身心俱疲

      ,身體得不到應(yīng)有的休息,心靈也因此不堪重負(fù)

      對針對種現(xiàn)象

      ,王陽明先生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精一之功”

      其中的“精一”一詞

      ,指的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
      。一個人若能“精一”,就沒有了擔(dān)心和抱怨的閑工夫

      荀子在《勸學(xué)》中曾經(jīng)說過:“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不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專一能讓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成就一番事業(yè),心亂則讓實力過人的多面手寸步難行

      縱觀古今

      ,成大事者不一定全是天才,但一定都是有恒心
      ,有耐力的人

      守得此心不亂,便能獨自穩(wěn)坐釣魚臺

      ,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閑時修得心不空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曾經(jīng)在寧靜的深夜里思考人生的價值

      在如今這個快節(jié)奏的經(jīng)濟(jì)社會中生活

      ,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獲得快樂的方式也越來越廉價

      于是

      ,一部人就會認(rèn)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及時行樂
      ,其實不然

      當(dāng)忙碌變成了一種習(xí)慣,我們便很難享受高質(zhì)量的清閑時光

      這就像《勸民歌》里所說的:“不見閑人精力長

      ,但見勞人筋骨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人的身體需要鍛煉才能變得強壯

      ,心靈也是如此

      《菜根譚》里講:“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

      心靈太閑了

      ,反而會讓我們開始胡思亂想加重勞累感。倒不如送給自己一場修行
      ,享受一下精神世界的充實

      即便是時間有了空閑,心也不能像是無人掌舵的孤舟一樣任意漂流

      王陽明原本身居兵部主事的要職

      ,在反對宦官專權(quán),得罪了大太監(jiān)劉瑾之后
      ,他被貶謫到貴州龍場
      ,做了一個小小的地方官。

      一下子官降數(shù)級的他

      ,手上的政務(wù)也少了一大半
      ,這使得王陽明變成了一個人生失意的“閑人”。

      同樣的遭遇若是降臨在別人的身上

      ,或許此人就會開始在無限的空虛和無聊中自暴自棄
      ,感嘆上天不公。

      亦或許

      ,他會破罐子破摔
      ,每天只是得過且過,開心一天是一天
      ,混過這段時間就好了

      但是王陽明并沒有這樣做,他在屋后用石頭打造了一口棺材

      ,日夜端坐其中,參悟圣人之道

      上天只會垂愛勤奮的人

      ,在某天夜里王陽明突然從夢中頓悟,參透了“格物致知”的大道

      如果沒有閑時的努力修煉

      ,這世上就少了一位開創(chuàng)心學(xué),挑戰(zhàn)理學(xué)權(quán)威的圣人

      從新的太陽升起

      ,到舊的暮色散去,我們誰都得不到時間給予的特別優(yōu)待

      唯有珍惜清閑時光的人

      ,才會成為笑到最后的強者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名言名句出自哪里

      陽明先生說“花不在你的心外”定然是對的

      ,所以心內(nèi)自有乾坤,花花草草不過是心內(nèi)之物而已
      ,因為自己念及此花
      ,此花此時方有顏色,自己若不念
      ,此花便與心同歸于寂
      ,但是花如何開,花又如何寂滅
      ,并不知曉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xí)錄》。據(jù)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zhèn)

      ,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
      ,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
      ,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
      ,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有一年春天

      ,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jīng)常說
      ,心外無理
      ,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
      ,受你心的控制
      。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
      ,你的心能控制它嗎
      ?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
      ;你的心讓它落
      ,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

      ,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
      ,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dāng)然是自開自落的

      ,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
      。哪怕天崩地裂
      、洪水滔天、電閃雷鳴
      、暴雨大作
      ,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yuǎn)是在桃花源
      、艷陽天

      這就是佛所說的“萬法唯心造”。心靈的一切問題

      ,追到根子上
      ,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
      ,只要我心不動
      ,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擴(kuò)展資料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xué)傳統(tǒng)

      ,并在陸九淵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xué)
      。《傳習(xí)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xiàn)了這些立場和觀點

      “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

      ,王陽明認(rèn)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樣說是強調(diào)社會上的倫理規(guī)范之基礎(chǔ)在于人心之至善。

      從這個原則出發(fā)

      ,他對《大學(xué)》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rèn)為《大學(xué)》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xué)子通過認(rèn)識外物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

      王陽明認(rèn)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體之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耙庵倔w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
      ,不是認(rèn)識了外物才有的
      。這個知是“良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

      ,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谒磥恚熳拥母裎锔F理說恰恰是析心與理為二的
      。由此可見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命題主要是為其修養(yǎng)論服務(wù)的。致良知說是對陸九淵心即理思想的發(fā)展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義上的本體論的含義

      朱子主張知先行后

      、行重知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雖然繼續(xù)了朱子重行的傳統(tǒng)
      ,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評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與理為二
      。他說:“外心以求理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
      ,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說知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

      。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
      ;良知充塞流行、發(fā)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
      ,就是行
      。由這個認(rèn)識出發(fā),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行本是緊密相聯(lián)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說

      在當(dāng)時社會上

      、在理學(xué)發(fā)展中的確有知而不行的情況存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時弊有糾偏的意義
      。但是他強調(diào)知行合一說不是僅僅針對時弊提出的
      ,它首先是要說明“知行之本體”。知行合一說強調(diào)道德意識本來就存在于人心中
      ,這是道德的自覺性

      它也強調(diào)道德的實踐性,認(rèn)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關(guān)于對象的知識

      ,而是道德的實現(xiàn)
      。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認(rèn)識論方面的意義,但它首先講的是道德修養(yǎng)
      ,對于后者長期以來學(xué)術(shù)界一直沒有深入研究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diào)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他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
      ,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
      。”人心能夠知曉行為的善惡
      ,也能自覺地去為善
      ,這就是本心的“明覺”,這是對程顥思想的發(fā)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髁?xí)錄》中對人心的“虛靈明覺”有很多討論。

      在《傳習(xí)錄》中

      ,王陽明也討論了程顥提出的“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這個境界
      ,因此他們看天下的人沒有內(nèi)外遠(yuǎn)近之分
      ,均施之以仁愛之心。他進(jìn)一步提出
      ,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
      ,只因為有了私欲
      ,所以反愛為仇。

      在王陽明看來

      ,仁不僅是修養(yǎng)要達(dá)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
      。王陽明對仁的解釋偏重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
      。程顥所談的仁和張載的“合內(nèi)外之道”一樣,兼有知識論的意義

      《傳習(xí)錄》中記載了為王學(xué)繼承人爭論不休的“四句教”

      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蹶柮鞯谋疽馐钦f
      ,作為人心本體的至善是超經(jīng)驗界的,它不是具體的善的行為
      。有所為而為的善是手段
      ,無所為而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間具體的善惡

      具體的善行只是無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發(fā)用流行

      。王陽明說人心之無善惡是要人們不要去執(zhí)著具體的善行而認(rèn)識本心。王陽明的學(xué)生錢德洪說
      ,王陽明這樣說是針對那些“先有乎善者”的
      。王陽明本人也說過:“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

      ,亦功利耳
      。”(《與黃誠甫》)四句教對人心本體的界說和理學(xué)開創(chuàng)人程顥的思想是一致的
      。程顥說:“圣人之常
      ,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xué)
      ,莫若廓然而大公
      ,物來而順應(yī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就是無心無情

      ,沒有先入之見
      。有了這種心,見父自然知孝
      ,見兄自然知悌
      。四句教顯然是針對才質(zhì)高的人說的,一般的學(xué)生是摸不著頭腦的

      -傳習(xí)錄

      陽明心學(xué)之五2019-01-12

      人皆有良知

      ,為何有好人壞人

      1521年,王陽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這三個字
      ,他后來和弟子們極端嚴(yán)肅的說
      ,我平生講學(xué),只是“致良知”這三個字
      。但我們都知道
      ,王陽明從1508年創(chuàng)建心學(xué)到1521年提出“致良知”這13年時間里,他講學(xué)的概念
      、理論可真不是致良知三個字
      , 心即理、知行合一
      、靜坐
      、事上磨練、存天理去人欲
      ,等等


      那他為何要說,他平生講學(xué)
      ,只是“致良知”三個字呢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的是
      ,“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們有個特點,都有歷史情懷
      。什么是歷史情懷呢
      ?就是尊重先輩,始終在先輩設(shè)置的圈子里轉(zhuǎn)圈
      ,很少跳出那個先輩劃定的圈子去標(biāo)新立異
      。我們注意啊,即使是中國儒家哲學(xué)的開山鼻祖孔子
      ,也是如此
      。他說過這樣的話,老夫我是述而不作的
      。意思是
      ,只陳述古圣先賢的思想
      ,絕不去再重新創(chuàng)造概念。

      可我們都知道
      ,孔子創(chuàng)造了“仁”這個概念
      。但孔子自己卻說,仁這個概念
      ,從前的圣賢們早就說了
      ,但只是不明確,我只是把它明確了


      所以,中國儒家哲學(xué)
      ,無論是孟子說的“義”
      ,荀子說的“禮”,這個禮是禮儀的禮
      ,程頤說的理
      、天理,其實都在他們的前輩那里有了內(nèi)容
      ,只不過他們特意提出來罷了


      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也是如此。他的所有概念
      ,心即理
      、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
      ,他之前的圣賢們都提過
      。那么,致良知也不例外
      ,只是古圣先賢們提的不明朗


      致良知其實就是《大學(xué)》里的“格物致知”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結(jié)合體
      。孟子說人皆有良知良能
      ,王陽明總結(jié)為一個:良知。由此可以再次確定的一點是
      , 王陽明的良知包括兩方面
      ,孟子所說的良知和良能,一方面是道德感
      、一方面是判斷力


      王陽明始終堅持。他的心學(xué)是直承孟子的
      ,這就是證明


      我們來看下
      ,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致良知
      ,王陽明說
      ,就是行良知,就是實現(xiàn)良知的意思
      。致良知就是行良知
      ,從這個角度來說, 什么是行良知
      ,行良知就是依憑良知的判定去行動
      ,就是我們此前所講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依憑良知的判斷去行動


      致良知只是知行合一的一個細(xì)化
      ,其實它的重大意義就是,如何知行合一
      ,那就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王陽明的方法很簡單:他在《傳習(xí)錄》中說
      ,你那一點良知
      ,是你自家的準(zhǔn)則。 當(dāng)你遇到一個情境時
      ,它立即會給出判定
      ,是便是,非便非
      ,你欺瞞它不得
      。你只需要依照著它去做,就行了


      由此可知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有人問王陽明
      ,人皆有良知
      ,為何有好人壞人。王陽明回答
      ,有良知
      ,不能致,知行不一
      ,就是壞人


      我們再復(fù)述一下,什么是致良知:當(dāng)你遇到一個情境
      ,良知會立即給出判定
      ,依此判定去行
      ,就是致良知。

      1519年
      ,王陽明用了不到五十天的時間
      ,徹底平定擁有精銳二十萬叛軍的寧王朱宸濠。這就是致良知的結(jié)果
      ,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擊敗強敵
      ,這就是良知的威力。

      呼風(fēng)喚雨
      ,撒豆成兵
      ,在這一功業(yè)面前,恐怕只是小兒科


      事后
      ,他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時,這樣說道:“致良知
      ,就是對境應(yīng)感……”

      所謂“對境應(yīng)感”就是突然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與境合一
      ,快速得出最佳應(yīng)對的方法。

      王陽明說
      ,在突發(fā)狀態(tài)下
      ,最容易體現(xiàn)良知的宏大價值。平時不遇急事
      ,從容不迫
      ,有充足的時間考慮。但危急時刻
      ,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間
      ,必須全神貫注,剎那之間
      ,念頭頓生
      ,抓住這個念頭,以良知判定
      ,良知一判
      ,立即行動,絕不容轉(zhuǎn)念和思考
      。在這剎那之間
      ,不欺良知,不忘良知
      ,即能天人合一
      ,情境合一
      ,知行合一。

      這種論調(diào)似乎有點玄乎
      ,但在王陽明看來
      ,它確實是真的。因為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
      。王陽明認(rèn)為良知就是個巨大的能量源
      ,一旦爆發(fā),能改變宇宙
      。 很多人之所以在面臨突發(fā)危機(jī)時無法處理好
      ,原因只有一個:良知被遮蔽,無法發(fā)揮威力
      。而遮蔽良知的
      ,就是利害毀譽,確切的說
      ,就是得失之心


      人一旦有得失之心,就會瞻前顧后
      ,前思后想
      。結(jié)局就是沒有抓住那個剎那之念,萬事成空


      這就是致良知的法門
      ,是萬無一失的功夫。但有了得失心
      ,抓不住那個念頭
      ,就成了“一失”,一失
      ,就萬無


      王陽明平定朱宸濠時,理所應(yīng)當(dāng)有得失之心
      。平定不了
      ,朱宸濠造反成功,必會被朱宸濠反噬
      ,王陽明三族就會灰飛煙滅
      。縱然可以平定
      ,因為違抗圣旨來平定朱宸濠
      ,所以仍有后患。

      用王陽明的說法,當(dāng)時真有一點心思考慮這些
      ,之后的功業(yè)就是笑談
      。然而,在致良知的情況下
      ,這一切都無足掛齒了


      當(dāng)然,這還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
      。王陽明的弟子王畿說
      ,“死天下事容易,成天下大難
      ;成天下事容易
      ,不居其功大難;不居其功容易
      ,能忘其功尤其大難
      。”

      王陽明說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
      ,雖然創(chuàng)建了不世之功
      ,但只不過是一時良知的應(yīng)跡,也就是良知的發(fā)揮
      ,過眼便為浮云
      ,馬上忘了。

      良知還有很多事情要指引他的主人
      ,過去的絕對不會留存在心,良知絕不會躺在功勞薄上美滋滋睡大覺
      ,也不會陷在過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從這點而言,良知它是特別理性
      ,甚至說冷酷的東西
      ,來一件事就解決一件事,解決完畢
      ,馬上忘懷
      。人生就應(yīng)該如此,這就是致良知的最高境


      致良知
      ,只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誠”。真誠的對待自己的良知
      ,不欺良知
      。按此方法,去一件一件事上練
      。其所提倡的“事上練”
      ,本意即在此
      。 磨練到最后,真誠無欺成為你的本能
      ,不必考慮
      ,不必運籌,面臨情境
      ,立即發(fā)動
      ,這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了。

      我們必須要經(jīng)歷一些大利害
      、大毀譽過來
      ,才能真正體悟良知的妙用,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


      大利害
      、大毀譽,并非一定非要和江山社稷這種大事掛鉤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這種大利害、大毀譽到處都是
      。針對某些人而言
      ,無足掛齒的事情,對你而言恐怕就是比天還大的事情
      。在這些事情上
      ,努力致良知,形成慣性
      ,這就是我們?nèi)松詈玫牡缆贰?br>
      現(xiàn)在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王陽明那句話“我平生講學(xué),只是致良知三個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f的是對的,無論是心即理
      、知行合一
      、還是事上磨練、存天理去人欲
      ,其實都是致良知的另外的表述
      。歸根結(jié)底,王陽明心學(xué)的目的就是讓人
      ,致良知


      修習(xí)陽明學(xué),也只是在修習(xí)致良知。

      但我們都知道
      ,陽明學(xué)雖然簡易明快
      ,可它畢竟是一種學(xué)說。一種學(xué)說
      ,就必然有它的學(xué)習(xí)基礎(chǔ)
      。不可能一上來,就讓你直奔主題
      ,致良知
      。那么,王陽明心學(xué)的修習(xí)基礎(chǔ)
      ,或者說是 修習(xí)陽明心學(xué)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它就是王門四規(guī)。

      王門四規(guī):做到這八個字
      ,成圣成賢隨你挑

      龍場悟道后不久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和當(dāng)?shù)赝林c中原流亡人士講“心即理”。能聽懂王陽明浙江口音的人都嚎啕大哭
      ,深為從前造下的罪孽而懺悔有了門
      。許多人都說,您這個學(xué)說真是太好了
      。讓我明白了我們原來都有圣人的潛質(zhì)
      ,只要把這潛質(zhì)激發(fā)出來,全人類就都平等了


      王陽明搖頭說
      ,你錯了。 我所謂的人皆可為圣賢
      ,人皆平等
      ,是人靈性上的平等,非是身份
      、財富的平等。必須要使你的靈性(這個靈性就是他后來提出的良知)得到最大發(fā)見與流行


      那么
      ,如何激發(fā)這個靈性;或者說
      ,如何修行陽明學(xué)呢


      王陽明不喜歡固定規(guī)則,當(dāng)然更不喜歡把一種修行方式公式化
      。但若想讓人修行陽明心學(xué)
      ,非有個看似精準(zhǔn)的公式不可。

      這個公式,就是“王門四規(guī)”
      ,它的重要性不在“心即理”之下


      所謂“王門四規(guī)”,表面看是獨立的四個要求:立志
      、勤學(xué)
      、改過、責(zé)善


      實際上
      ,四個規(guī)定,有內(nèi)在聯(lián)系
      ,非但缺一不可
      ,而且有強大的邏輯性。

      立志
      ,古圣先賢談起它沒完沒的
      。你翻開著名人物的傳記,撲面而來的就是立志
      。王陽明也不能免俗
      。他說,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有志向,就如馬有了韁繩
      ,船有了舵手
      。你讓馬左轉(zhuǎn),它不會右跑
      ,你讓船轉(zhuǎn)彎
      ,它不會直行。大有“一志在手
      ,天下我有”的架勢


      談到志向,所有人都會說
      ,這玩意簡單的很啊
      。人誰沒有無志,真的有了志向
      ,就能天下無敵


      沒錯,人皆有志向
      ,從真命天子到販夫走卒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夢
      ,每個人都有可能實現(xiàn)夢,也有可能不實現(xiàn)
      。問題是
      ,真正的圣人,能把志向堅持到底
      ,庸人常立志
      ,卻從未把一個志向堅持到底。圣賢立志
      ,堅定不移
      ,雷打不動,遇到艱難困苦時
      ,總會返回初心
      ,去回憶那個志向,然后繼續(xù)向前


      志向是一個人將念頭形成影像
      ,牢固地刻在心上。

      1)王陽明所謂的立志
      ,其實就是做個善人
      ,最低限度,不要害人
      。他說
      ,如果你做好人,親戚朋友都嫌棄你
      ,那你就不要做了
      ;如果你做惡人,親戚朋友都喜歡你
      ,那你就做下去


      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
      ,心存良知
      ,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绷⒅境蔀樯迫耍褪且獣r刻關(guān)照自己的內(nèi)心
      ,聽?wèi){其對你言談舉止的善的判定。

      行善
      ,可能不會增長你處理問題的智慧
      ;但行善
      ,會使內(nèi)心寧靜,使自己從容于人世間
      ,還問心無愧


      當(dāng)你問心無愧時就是心安,心安就是強大


      勤學(xué)
      ,乍看上去是偽命題。王陽明主張“心即理”
      ,天地萬物的真理皆在我心
      ,不假外求。那還勤學(xué)干什么


      2)所謂勤學(xué)
      ,非是向外尋求,而是去萬事萬物上驗證自己的良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蛘哒f,我們的心
      ,如果不去事物上呈現(xiàn)
      ,那它就不是心學(xué)意義上的心,它只是個器官


      我們的心必須要去事物上呈現(xiàn)才能呈現(xiàn)出真理
      。這個過程,就是勤學(xué)


      人來到世上
      ,帶著心和腦子來的。心是圓滿的
      ,因為有良知
      ;腦子卻是空的,必須要向里面裝東西
      。這些東西包括理論
      、人情世故。我們勤學(xué)的就是把這些東西裝進(jìn)腦子里
      ,成為學(xué)問


      成為學(xué)問不是最終目的,必須要把學(xué)問變成智慧
      ,和我們的心性融為一體
      。這就需要我們的心對腦子里的學(xué)問進(jìn)行判定。如何判定
      ?凡是和我心契合的就是智慧
      ,凡是和我心不契合的就是垃圾
      ,要被祛除。

      讀書是第一等漲學(xué)問的方法就是讀書
      。讀什么書呢
      ?王陽明的主張是讀經(jīng)典。古代經(jīng)典無非是四書五經(jīng)


      今人讀書
      ,什么是經(jīng)典,判定標(biāo)準(zhǔn)很復(fù)雜
      。最低限度
      ,首先讀自己喜歡的書,你的心性是善的
      ,喜歡的東西不會惡到哪里去
      。所以先讀你喜歡的書準(zhǔn)沒錯,然后挑選你自認(rèn)為的經(jīng)典
      ,它可能比較枯燥
      ,但對你有用。最后是將經(jīng)典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能指導(dǎo)你的人生
      ,才叫經(jīng)典,否則就不是經(jīng)典


      3)改過
      ,一大心 學(xué)主題。王陽明說
      ,人只要做事
      ,肯定會犯錯,世界上不犯錯的人只有一種人
      ,他絕對不是圣賢
      ,而是不做事的人。

      什么是圣人
      ,圣人就是知錯能改
      ,知錯了馬上就改,行動力強
      。王陽明說
      ,一念改過,即得本心
      ,也就是良知光明了
      ,剩下的事就好辦多了。王陽明說
      ,我們的心因有良知
      ,所以光明如青天白日
      ,沒有犯了過錯的人而不知他犯錯的,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改
      。一個改過的念頭產(chǎn)生,馬上去改
      ,立即就會良知光明


      凡是人,誰能不犯錯
      ?有錯就改
      ,這才是最寶貴的。很多人都會說“人非堯舜
      ,怎么能沒有過錯”的格言
      。其實,這根本是不了解堯和舜


      如果堯和舜自認(rèn)為自己不會犯錯
      ,那他們就不能稱之為圣人了。所以他們都會對繼承者說:“人心是時常犯錯所以難測的
      ,道心是幽微難明的
      ,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
      ,才能功德圓滿
      。”兩人都認(rèn)為人心是會犯錯的
      ,其實也就證明了他們的心和我們的心是相同的


      人心惟危的“危”就是“過錯”的意思
      。只有小心謹(jǐn)慎
      ,下最純粹的功夫,才能讓我們秉行中正之道而免于過錯
      。從前的圣賢們一發(fā)現(xiàn)自己有過錯
      ,馬上就改,所以才會沒有過錯
      ,并非是他們的心和我們的心有所不同


      4)所謂責(zé)善,就是互相監(jiān)督
      、提醒
      ,從而讓對方的品格臻于美好,它是朋友之間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質(zhì)
      ,這需要真誠告誡并循循善誘講給朋友聽。

      朋友
      ,可以看成是制度。雖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
      ,但外在的監(jiān)督
      、提醒也不可缺少。在好的制度下
      ,壞人也能變好人
      ,在壞的制度下,好人也能變壞
      。而我們必須要去親近那些好的制度
      ,凡是好的制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
      。在我們的人生中
      ,必須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邊,大家互相砥礪
      ,互相糾錯
      ,從而成就彼此。

      這就是責(zé)善


      陽明心學(xué)概念
      、理論、條條框框紛繁復(fù)雜
      ,若想進(jìn)王門
      ,路徑之一就是這王門四規(guī)。立志
      、勤學(xué)
      、改過、責(zé)善
      ,看似毫不出奇的八個字
      ,寄托了王陽明對世人的良苦用心和強大的實操性。

      而在他看來
      ,只要真的做到這八個字的要求
      ,那成圣成賢,隨你挑


      事上練:在名利面前
      ,你能做到無動于衷嗎?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問王陽明:“靜守時感覺不錯
      ,但遇到事情就感覺不同
      。為何會如此?”

      王陽明回答說: “這是因為你只知道在靜守中存養(yǎng),卻不去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
      。這樣一來
      ,遇到事情就會動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下面這段話就非常重要了
      ,王陽明說: “人必須在事情上磨煉自己,這樣才能站得穩(wěn)
      ,達(dá)到‘無論靜守還是做事
      ,都能夠保持內(nèi)心的安定’的境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這就是王陽明 “事上練”的最精準(zhǔn)表述,王陽明的意思是
      ,人必須要去事情上磨練自己
      ,才能站得穩(wěn)。

      在這里
      ,我們不僅要問一個問題:憑什么說
      ,人只有去事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wěn)


      事上練
      ,簡單的三個字,它可不是王陽明隨口說出來的
      。其背后有著不可辯駁的心學(xué)思想基礎(chǔ)
      。這個思想基礎(chǔ)有兩方面,第一方面
      ,是來自王陽明的心學(xué)基石——心即理


      他說,心
      ,在物為理
      ,有此心即有此理。前面我們講過
      ,這句話的意思是
      ,所有的理的確在你心中,但你不把它呈現(xiàn)到事物上去
      ,理沒有呈現(xiàn)出來
      ,就等于沒有。我們的心必須要去事物上呈現(xiàn)良知
      ,事物才具備天理
      ,這樣才能說心即理。否則,只說所有的理都在我心中
      ,卻沒有任何行動
      ,不把心內(nèi)的良知呈現(xiàn)到事物上去,那就是枯禪
      ,沒有任何意義


      一切都以呈現(xiàn)出來為標(biāo)準(zhǔn),而要想呈現(xiàn)
      ,就必須去做事
      ,去行動。說白了
      ,就是要去事上練


      這是事上練的第一個心學(xué)思想基礎(chǔ),事上練的第二個心學(xué)思想基礎(chǔ)就是下面這段話


      王陽明說:“眼睛沒有本體
      ,以萬物的顏色為本體;耳朵沒有本體
      ,以萬物的聲音為本體
      ;鼻子沒有本體,以萬物的氣味為本體
      ;口舌沒有本體
      ,以萬物的味道為本體;心沒有本體
      ,以天地萬物的感應(yīng)是非為本體
      。”

      這段話和心即理異曲同工
      ,但更具體了
      。王陽明的意思是,我們的眼睛
      ,耳朵
      ,鼻子,口舌
      ,固然是在我們身上
      ,可如果你不用它們,它們就是沒有存在意義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此扑麄兪俏覀兩砩系臇|西,其實若想讓它們有價值
      ,必須要去用它們
      。也就是說,它們的價值體現(xiàn)不在我們身上,而在它們的行動


      這兩個心學(xué)思想基礎(chǔ)決定了 事上練這三個字
      ,是陽明心學(xué)的重要概念理論之一,它不是陽明心學(xué)中的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補充,它本身就是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無論是現(xiàn)實給我們的直觀表現(xiàn)
      ,還是心學(xué)思想的基礎(chǔ)
      ,都告訴我們一點,事上練非常重要
      。否則
      ,你就不可能立得穩(wěn)。

      來聽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南宋中期,主角是一個叫郭倪的官員
      。郭倪的價值觀只有一條
      ,那就是,世上沒有讀書人不會的事
      。他認(rèn)為
      ,文人帶兵,就如老貓捕鼠
      ,手到擒來
      。所以,他向來認(rèn)定自己是“大宋諸葛亮”


      為了和諸葛亮有貼心的感覺
      ,郭倪在自己的扇子上面鄭重地題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
      。在屋舍中的墻壁上則寫滿了“伯仲之間見尹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這類贊頌諸葛亮的詩句,實際上也是在贊頌自己


      郭倪的種種行為藝術(shù)傳到了當(dāng)時大權(quán)在握的權(quán)臣韓侂胄耳里
      ,韓侂胄大喜過望。他當(dāng)時正準(zhǔn)備北伐金國
      ,缺一個帥才
      ,于是就任命郭倪為北伐軍總司令,征伐金國。

      接受重任的郭倪洋洋得意
      ,在地圖上排兵布陣
      ,指揮若定,口若懸河
      。眾人都認(rèn)為他真的是在世諸葛亮


      可惜,他指揮的大軍只幾個月功夫
      ,就被金軍打的屁滾尿流
      ,“大宋諸葛亮”更是帶頭落荒而逃。經(jīng)過這么一個陣仗
      ,大家也都看清了郭倪“紙上談兵”的草包本質(zhì)
      ,對其鄙視之下,干脆給他起了個新的外號:帶汁諸葛亮


      人世間有很多郭倪
      ,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滿腹經(jīng)綸
      ,總有真知灼見,一旦獨攬攤子
      ,就會一敗涂地
      。更有些人如王陽明的另一位弟子陳九川所感懷的那樣,平時無事靜坐
      ,感覺自己英明神武
      ,一遇事,就屁滾尿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偸莾?nèi),無事時靜坐思考
      ;外
      ,遇事時傻眼;難以合一


      原因就在于王陽明所說的
      ,人必須要去事上煉,才能達(dá)到內(nèi)外合一之境
      ,無論有事還是無事
      ,都能游刃有余。

      郭倪讀書多
      ,滿腹經(jīng)綸
      ,各種真知灼見
      ,常常修身養(yǎng)性,搞的自己和世外超級高人一樣
      ,但他沒有“事上練”


      什么是事上練?

      是不是只有那些偉大人物才有資格事上練
      ,因為他們遇到過很多艱難困苦
      ,這些艱難困苦最練人。

      王陽明不這樣認(rèn)為
      。每個人都有事上練的機(jī)會
      ,只是很多人都錯過了。

      當(dāng)你面對不義之財時
      ,就要在這件事上練不受誘惑的心
      ;當(dāng)你面對一份責(zé)任時,就要在這件事上練擔(dān)當(dāng)?shù)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āng)你面對壓力時
      ,就要在這件事上練勇往直前的心;當(dāng)年面對艱難困境時
      ,就要在這件事上練克服恐懼的心


      郭倪所以失敗,并不在于他的兵法讀的少
      ,也不在于他的智慧不夠多
      ,只是因為平時,他在名利財貨這些事上沒有練心
      ,一到現(xiàn)場
      ,心就被名利財貨控制了


      他北伐
      ,急迫想的是建功立業(yè)發(fā)大財,想的是千萬別失手
      ,想的是萬一失手怎么辦


      種種對榮辱的恐懼襲上心頭,沒有心思排兵布陣


      王陽明之所以提倡“事上練”
      ,就是讓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面對名利財貨,即使是微不足道
      ,也要以正念面對
      ,而不是每日都被名利財貨所熏染所控制。

      俗語云
      ,狗不見骨頭都是好狗
      ,一旦見了骨頭
      ,全都成了瘋狗。為什么一見骨頭就成了瘋狗
      ,就是因為狗平時沒有克服掉骨頭對它的誘惑


      歸根結(jié)底, 事上練就是練心
      ,練那顆對名利財貨無動于衷的心
      ,只有具備了這顆心,才能遇急事不亂
      ,才能平心靜氣的以良知來判斷
      。最終,內(nèi)外合一
      ,天下無敵


      存天理去人欲:我們總在圣人和惡人之間來回轉(zhuǎn)化

      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
      ,王陽明則說的是
      ,存天理去人欲 。一個滅字
      ,一個去字
      ,是二人學(xué)說的分水嶺。滅字是把人欲當(dāng)成了十惡不赦的東西
      ,非要誅之而后快
      ,去字呢,并沒有把人欲當(dāng)成十惡不赦的東西
      ,把它去掉就是了
      ,并沒有趕盡殺絕。

      舉個例子
      ,比如有只蒼蠅
      ,在你耳邊嗡嗡叫。朱熹的辦法是必須滅掉它
      ,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
      ,那就追著它,直到把蒼蠅滅掉
      。王陽明的辦法則是
      ,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
      ,沒有拍死
      ,也會把它趕走。王陽明絕對不會站起身來扔掉手頭的工作
      ,像朱熹那樣去追著蒼蠅滅


      當(dāng)然
      ,一個提滅人欲,一個提去人欲
      ,歸根結(jié)底是來自二人對我們?nèi)诵呐c生俱來的七情六欲的態(tài)度
      。王陽明就認(rèn)為七情六欲既然與生俱來,你就不可能把它徹底滅掉
      ,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王陽明打比方說,你不能因為喜歡晴天
      ,就讓天不生云彩


      但王陽明并沒有說,任由人欲泛濫而不節(jié)制
      ,再回到蒼蠅的比方中
      ,朱熹緊盯著的是蒼蠅,王陽明的目光固然盯著蒼蠅
      ,但他認(rèn)為
      ,驅(qū)逐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尤其重要。這個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天理


      也就是說
      , 天理和人欲二者,朱熹關(guān)注的是人欲
      ,王陽明關(guān)注的是天理
      。 他有這樣的話,只要存了一分天理
      ,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欲
      。存的天理越多,人欲就越少
      ,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欲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理
      ,什么又是人欲呢


      我們來聽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唐朝
      ,主人公叫盧藏用。盧藏用這個人學(xué)富五車
      ,才高八斗
      ,這樣的人稱為人才。人才就不能藏著
      ,有人勸他去做官
      ,但他卻嗤之以鼻
      。有人勸他去投靠名門望族做門客,盧藏用立即掀了桌子
      ,捂起耳朵大喊:“快走
      ,快走,我不聽這種俗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世人都認(rèn)為盧藏用淡泊名利,只想做個普通百姓
      。盧藏用
      ,也很知行合一,在眾人的稱贊聲中
      ,跑進(jìn)大唐首都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起來
      。開始,很多人都找不見他
      ,即使連對終南山最熟悉的砍柴工也不例外
      。可后來
      ,不知什么原因
      ,連去終南山旅游的游客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盧藏用名聲大噪
      ,很快就傳入禁宮
      。皇帝得知后
      ,要宰相去請他出來做官
      ,盧藏用推辭了很多次,最終
      ,他無法推辭
      ,出山做了官。這就是成語“終南捷徑”的由來
      。意思是
      ,用直線,就是科考無法做官時
      ,可以曲線
      ,隱居混得名氣后做官。

      盧藏用的故事
      ,恰好能說明王陽明對天理人欲的定義


      喜怒哀樂,本是人心具有
      ,屬于天理
      。我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好事
      ,就會驚喜;遇到讓人焦慮的事
      ,會立刻顯出哀傷
      ;看到不平事,會發(fā)自本能的呈現(xiàn)憤怒
      ,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
      ,就是天理。

      但是
      ,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
      ,這就是人欲,就不符合天理了


      比如
      , 我們遇到好事大歡喜是天理,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大歡喜
      ,這就是人欲
      ;我們遇到讓人焦慮的事,會哀傷
      ,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哀傷的死去活來
      ,這就是人欲。

      “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
      ,就是我們在展現(xiàn)感情和做事時
      ,故意想讓人知道,就是別有用心
      ,這就不是天理了
      。正如盧藏用,隱居就是隱居
      ,非要讓別人知道他隱居
      ,其用心是做官,這就是人欲


      見到老鼠
      ,對于一般人而言,肯定會緊張
      ,這緊張就是天理
      ,但你非要夸張地繞柱還走,這就是人欲


      直接而言
      ,就是不端不裝
      ,遇事時全憑我們自然情感的推動
      ,不摻加一點故意讓人知道自己情感的心
      ,這就是天理。反之
      ,就是人欲


      比如,餓了吃飯
      ,就是天理
      ,可吃飯時非要讓別人知道你很有錢,這就是人欲


      再精進(jìn)一些而言
      ,過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欲。餓了吃飯
      ,是天理
      ,非要在經(jīng)濟(jì)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吃生猛海鮮,這就是過了
      ,就是人欲
      。或者是
      ,餓了不吃飯
      ,這是不及,也是人欲


      困了睡覺
      ,這是天理,但你非要找美女陪睡
      ,這就是過了
      ,就是人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蛘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困了不睡覺,這是不及
      ,也是人欲


      那么,天理是在我們心內(nèi)還是心外呢
      ,這已經(jīng)是毋庸置疑的了
      。王陽明認(rèn)為,天理在我們心內(nèi)
      。也就是說
      ,天理不是先天而來的,它是我們心里產(chǎn)生的。我們?nèi)祟愐黄鹩尚膭?chuàng)造了很多天理
      ,比如要安分守己
      ,要助人為樂,要見義勇為
      ,等等
      。這些所謂的人類真理、天理
      ,都是有人類之后才產(chǎn)生的
      。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么多天理呢?是因為我們有人不安分守己
      、不助人為樂
      ,不見義勇為,或者是太安分守己
      ,太見義勇為
      ,擾亂了人類社會運轉(zhuǎn)的秩序,所以我們才制造出這么多天理來


      而這些過或者不及
      ,就是人欲。所以說
      ,是有了人欲才有了天理
      。人欲催生出了天理,天理反過來又遏制
      、規(guī)矩人欲


      我們的人欲越多,天理就越多
      ,一份人欲必然對應(yīng)著一份天理
      。你有食色的人欲,那就有食色的天理
      ,你存了一份天理
      ,就限制住了催生出這份天理的那份人欲。所以
      ,存天理就是去人欲


      我們存了“餓了就吃飯”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大魚大肉的人欲
      ;我們存了“困了睡覺”的天理
      ,就限制住了非要讓美女陪睡的人欲。

      如何存天理
      ,去人欲
      ,就是如何致良知
      。只要我們知道,該干什么就干什么
      ,別在干的這件事上加?xùn)|西
      ,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了
      。餓了該吃飯就吃飯
      ,別在吃飯這件事上故意讓人知道你有錢
      ,別在吃飯這件事上不吃飯
      ,別在吃飯這件事上吃你經(jīng)濟(jì)能力所不允的帆;這就是存天理
      ,去人欲


      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
      ,該取富貴就取富貴
      ,該放棄就放棄。別加任何東西
      ,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最后, 我們要說的是
      ,天理和人欲是互相轉(zhuǎn)化的
      。有時候你是天理,一不小心過了或者不及了
      ,你又有了人欲
      ,所以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圣人,我們總是在圣人和惡人之間來回轉(zhuǎn)化


      存天理
      ,去人欲,就這么簡單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259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小事見人心!" rel="prev"> 時間看人品

      ,小事見人心

      下一篇: !" rel="prev"> 遠(yuǎn)離這六件事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
      ,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tuán)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并稱“對給日本民眾及司法系統(tǒng)造成的麻煩表示歉意”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