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學習杜甫的《石壕吏》,因此知道詩人還有《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
,便又順便讀之。
很多年后
,除了《石壕吏》,《新安吏》只記得其中一聯(lián)“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潼關(guān)吏》亦只記得最后一句“
請囑防關(guān)將 ,慎勿學哥舒”
。
然后便在腦海里留下固定印象
,認為哥舒翰是個失敗的將軍,是不可以被學習的悲劇個例
,后來讀《舊唐書》
,至哥舒翰篇
,才得以完整全面了解哥舒翰波瀾壯闊而又令人扼腕嘆息的一生
。
,深得唐玄宗賞識
,最后卻兵敗降敵不得善終.png" />
作為大唐戰(zhàn)神的他
,四十歲以后,那猶如開掛一般的人生
,在與吐蕃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斗中
,他屢戰(zhàn)屢勝
,更在石堡城之戰(zhàn)中,一舉攻下吐蕃軍事要地
,為大唐開疆拓土一千余里
,他也因此功成名就
,直接躋身大唐名將之列
。
可誰知,盛極必衰
,五十歲以后的他
,醇酒美人不離左右
,不久又罹患中風
,后來在安史之亂中,奉旨慟哭出潼關(guān)
,兵敗降敵后
,終被安慶緒所殺
。
其大起大落的一生,盛名在朝時
,富貴如日中天
;虎落平陽時
,又命如螻蟻
,實在讓人為之感嘆惋惜不已
。
人到四十:學書學劍為封侯
古語說,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于哥舒翰而言
,四十歲以前的他,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
,當然不需要立
,成天渾渾噩噩
,一味只知賭博吃酒
,更談不上不惑。
他是西域突騎施人
,復姓哥舒
,他的父親哥舒道元,官任安西副都護,世代居住在安西
。
有個當官的父親
,家里錢又多,所以年輕時候的哥舒翰
,是典型的富貴公子
,成天帶著一幫小弟
,賭博吃酒
,《舊唐書》對年輕時候的他的評價是:
翰家富于財,倜儻任俠,好然諾,縱蒱酒。這是偏好聽的評價
,說不好聽點
,不過就是一酒囊飯袋之徒
,成天到處混
。說你重義氣重然諾
,不過是因為你人傻錢多,又舍得花
,跟著你
,有肉吃
,所以看在錢的份上,就賣你個面子
,說你為人不錯
。
四十歲那年
,父親去世
,哥舒翰流落京城,做了京漂一族,在長安混了三年。這三年,依舊是啃老本,仍然是不改富貴公子做派
,到處混
。
后來,有個長安尉
,很瞧不起他,猜想大約是在某次宴會上
,或者是他前去拜謁時,也有可能是成天只知賭博吃酒的他們這一群人
,有事犯在長安尉手里,因為這長安尉
,本就是分管追捕盜賊、伺察奸非之事
,所以人家在例行掃黑除惡時
,和他狹路相逢
,這個很有個性的長安尉
,鳥都不鳥他
,直接來一句
,
你這混蛋敗家坑爹玩意兒,你爹都死三年了,你還在坑他
?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一記棒喝
,醍醐又灌頂
,四十年來如一夢
,而今夢醒始為人。
痛定思痛后的哥舒翰
,開始發(fā)憤圖強,于天寶元年
,慨然“
仗劍之河西”,要去建功立業(yè)
,光耀門楣
。
河西,在今甘肅一帶
,這哥舒翰到了河西
,先是跟著河西節(jié)度使王倕后面混,后來又跟著王忠嗣后面混
。
這王倕攻下新城之后
,為了一試哥舒翰的才干,就把這新城的駐軍管理事務(wù)
,全權(quán)交給他打理
,這哥舒翰倒也不負眾望
,把軍中大小事務(wù)
,治理得井井有條
,還成功憑借個人能力
,令“
三軍無不震懾”
。
在河西數(shù)載邊疆基層鍛煉,他刻苦自勵
,文武兼修
,武的方面
,自不必說
;文的方面
,他歡喜挑燈夜讀《左傳》及《漢書》,同時又極力發(fā)揮當混混時交朋結(jié)友的豪爽江湖氣
,每多仗義疏財
,因此深得士兵們的擁護和愛戴。
因為士兵基礎(chǔ)打得好
,所以后來在天寶六年
,繼任的王忠嗣
,不久就把他由低級衙將
,直接提拔為大斗軍副使,后又升任左衛(wèi)郎將
。
既然被領(lǐng)導委以重任
,且職位一升再升,怎么著也要在領(lǐng)導面前露一手
,以證明領(lǐng)導慧眼識英雄
,哥舒翰很快就迎來了他人生中第一場漂亮的大勝仗
。
當時的土蕃經(jīng)常騷擾邊境地區(qū)
,這哥舒翰與吐蕃軍大戰(zhàn)于苦拔海
。
吐蕃軍分成三個梯隊
,憑借有利地勢,從高山之上
,分作三隊,次第殺來
。
但見哥舒翰手執(zhí)半截長槍
,率眾軍士,與吐蕃軍展開肉搏戰(zhàn)
。
一見主帥都如此奮勇殺敵
,眾軍士也不敢懈怠
,和哥舒翰一道
,奮勇沖殺,最終連破三路吐番軍
,所向披靡
,把吐蕃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滿地找牙
。
從此
,哥舒翰聲名大振
。
經(jīng)此一戰(zhàn)成名
,哥舒翰不久又擢授右武衛(wèi)員外將軍,充隴右節(jié)度副使
、都知關(guān)西兵馬使
、河源軍使
。
出任河源軍使后
,哥舒翰再接再厲
,一鼓作氣
,又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
這吐蕃軍隊
,原先在每年麥秋時節(jié),便出動大批兵馬至青海,一個叫積石軍的地方搶收小麥
。
在哥舒翰之前
,因?qū)Ψ饺硕鄤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又出沒不定
,唐軍守將竟無人能夠防御,因此這一群吐蕃士兵,如入無人之境
,他們儼然成了當?shù)佧溙锏闹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所以這一群人又被稱為“吐蕃麥莊”。
天寶六年七月,哥舒翰就任河源軍使后
,決心給這一群吐蕃強盜厲害嘗嘗。
他首先安排部將王難得、楊景暉
,率兵馬在積石軍東南谷方向暗自設(shè)伏
,然后等吐蕃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糧,待吐蕃軍放馬脫甲
,正準備入田割麥,毫無防備之時
,自己親率驍勇善戰(zhàn)騎兵,風馳電掣般突襲而來
,與先前設(shè)下的伏兵
,前后夾擊
,喊殺之聲響徹山谷
。
此一戰(zhàn)
,吐蕃五千騎兵
,被殺了個片甲不留
,“
匹馬不還”
。
從此吐蕃軍隊,再也不敢前來搶麥
。
好馬配好鞍,哥舒翰也不例外
,擅使長槍的他
,在與敵作戰(zhàn)時
,和他一個身手矯捷的家奴
,這主仆二人配合的天衣無縫
。
這家奴名喚左車
,年十五六歲,以力氣大聞名
。擅使長槍的哥舒翰
,每次追上敵人時
,總是先把長槍扣至敵人肩上
,隨之一聲大喝
,敵人甫一回頭
,說時遲那時快
,鋒利長槍便順勢迅速直刺對方咽喉
,而后哥舒翰奮力一舉
,就將敵人挑至五尺多高
,再重重摔到地上。
然后這左車
,便如獵犬一般,突奔而至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迅速斬下首級。
這一幅主仆配合殺敵圖
,怎么看都是一幅活脫脫的秋野快意狩獵圖啊
。
石堡之戰(zhàn):一將功成萬骨枯
因為名聲越來越大
,天寶六年十一月的一天
,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了哥舒翰,和他相談甚歡
。
很快
,哥舒翰就被委以重任。
這月的十九日
,唐玄宗正式認命他為鴻臚卿,兼西平郡太守,攝御史中丞
,隴右節(jié)度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
。
這一長串官職里
,最值得細說的就是最后那個隴右節(jié)度使
,因為這一官位,原先是王忠嗣的
,這王忠嗣
,前面已經(jīng)說過
,他對哥舒翰是有提攜之恩的
。
為什么這一次
,昔日的下屬
,對上司之位
,直接逆襲取而代之呢
?這事說來話長
。
唐玄宗在位期間
,極喜邊功
。天寶六年七月
,他讓時任隴右節(jié)度使的王忠嗣
,去攻打吐蕃戰(zhàn)略要地石堡城
。
這石堡城
,依山而建
,地勢極為險要
,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
,險絕異常
,而且當時的吐蕃國,動用了幾乎舉國之力
,防守此城
,城內(nèi)軍糧準備充足
,又備有大量檑木
、滾石
,易守難攻
。
從開元十七年起
,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
,唐軍多次向該城發(fā)起進攻
,卻都無功而返
。
但是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已任的王忠嗣卻認為
,急于攻下此城
,其實得不償失,不如靜觀其變
,徐徐圖之: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
。若頓兵堅城之下
,必死者數(shù)萬
,然后事可圖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
,請休兵秣馬
,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 一面是上司求功心切;一面是下屬主張按兵不動
,當領(lǐng)導意圖和個人意志發(fā)生沖突時,當然是要以領(lǐng)導的意圖為自己的意圖
,不然個人前途性命都堪憂啊。
可是這王忠嗣偏偏牛性
,他不贊同的事
,就是不愿意去干
,搞得唐玄宗很不爽
。
再加之天寶六年十月
,唐玄宗再派大將董延光前去攻打石堡城
,讓王忠嗣積極配合時
,結(jié)果這王忠嗣不得已
,雖勉強出了兵,卻消極而戰(zhàn)
,最終董延光亦未能攻下此城
。
當然
,就是王忠嗣積極配合
,要攻下此城
,也不大可能
,但是董延光卻借此由頭
,把責任一股腦兒都推到王忠嗣身上。
再加上當時的宰相李林甫
,因王忠嗣功名日盛
,遂起了嫉恨之心
,又在玄宗面前誣陷說王忠嗣“
欲尊奉太子“,火上澆油。
唐玄宗聞訊大怒
,遂將王忠嗣火速召回朝中
,令三司嚴加審訊
,不久即被判死罪
。
哥舒翰聞訊大驚
,為救昔日上司一命,他只身入朝面見玄宗
,直接要求以自己的官爵為王忠嗣贖罪
,玄宗不理睬他
,昂然走入內(nèi)室
,他竟一路叩頭隨之
,且言辭慷慨
,聲淚俱下
,玄宗終被其一腔忠義之心深深打動
,最終將王忠嗣改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后
,王忠嗣郁郁而終。
經(jīng)此一事,朝廷上下對哥舒翰稱贊不已
,哥舒翰也因此贏得了極好口碑。然而這石堡城仍舊是要攻的
。
天寶八年六月
,唐玄宗命哥舒翰統(tǒng)領(lǐng)隴右
、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
,又增朔方
、河東等部兵馬
,共六萬三千人
,向石堡城發(fā)起進攻
。
前面說過
,此城三面臨山
,到處懸?guī)r峭壁,只有唯一一條山路,可以發(fā)起進攻
,唐軍兵力因此無法展開
。
最終,哥舒翰率攻城先鋒官副將高秀巖
、張守瑜
,以唐軍死傷數(shù)萬人的巨大代價,艱難攻下石堡城
,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400余人
,一如王忠嗣先前所料
。
石堡一戰(zhàn)后
,哥舒翰因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
,一子任五品官,賜物千匹
、莊宅各一所
,加攝御史大夫
。
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
雖然石堡一戰(zhàn),得不償失
,但是經(jīng)此一戰(zhàn),對吐蕃國的打擊也是沉重的
。
從此后,唐軍在河西
、隴右的防衛(wèi)力量大大增強
,唐軍在河隴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也更加明顯。
天寶十二年五月
,哥舒翰率兵又一舉收復了洪濟城和大漠門城,同時收復了全部九曲部落
,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后勤基地,再次予吐蕃以沉重打擊
。
與此同時
,在當時的西域戰(zhàn)場
,唐軍在高仙芝
、封常清的率領(lǐng)下
,也是捷報頻傳
。
唐朝也在此時,迎來了它發(fā)展的巔峰時刻: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
北斗七星高
,歌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
,不敢過臨洮
。 當時流傳于河隴地區(qū)的著名民歌《哥舒歌》
,亦誕生于這一時期
。
彼時的盛世大唐
,和她的盛世大將哥舒翰
,都如花開月圓至最美最圓時刻
,光華奪目
,榮耀無限
,我們沉醉流連于它們綻放的炫目華彩
,可是也深深知道
,衰敗凋零與虧損的時刻,也在悄悄逼近和來臨
。
哥安之爭:不是冤家不聚頭
在大唐進入空前鼎盛期之后,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朝政愈加腐敗
。為一心寵愛楊妃,玄宗把軍國政務(wù)
,全都委于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
,同時對安祿山
、高仙芝
、哥舒翰等大將亦恩寵有加。
看多了宮斗劇
,我們總以為后宮佳麗們?yōu)閭€君王恩寵,會成天機關(guān)算盡
,爭個你死我活
,其實不單女人
,男人也一樣
。
這李林甫和安祿山是一隊人,他們都瞧不起楊國忠
。然后楊國忠和哥舒翰又是一隊人。
這兩隊人
,成天明爭暗斗,吵鬧不已
。有好幾次都鬧到了玄宗那里,玄宗親自為他們調(diào)解矛盾糾紛
,還讓李林甫楊國忠兄弟相稱
,但也無濟于事
。
后來
,楊國忠仗著自己是貴妃之兄
,成功排擠了李林甫
,從此二人更是結(jié)下了冤仇似海深。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
,李林甫病逝。
這年十二月
,哥舒翰
、安祿山
、安思順(安祿山族弟)等人相繼入朝
。唐玄宗特意派宦官高力士
,在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設(shè)宴招待他們
。
目下,李林甫也死了
,玄宗的意思
,不過是要他們言歸于好,不要再成天吵鬧喧嚷爭斗無休
,安祿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席間特意對哥舒翰
,說了一段意在拉攏改善彼此關(guān)系的話:
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
,母是胡。與公族類同
,何不相親乎
?
沒想到哥舒翰卻恥與其為伍,遂應(yīng)道:古人云,野狐向窟嗥
,不祥,以其忘本也
。敢不盡心焉
!
這話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既譏諷安祿山是胡人
,還嘲諷他忘本
,然后一本正經(jīng)說自己可不是那樣的人。
安祿山一聞此言
,暴跳如雷,在酒席上就跳腳大罵道:
突厥敢如此耶!
哥舒翰正準備給罵回去,這時
,高力士拼命向他使眼色,他才作罷
,最后托醉離席而去。
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
,從此
,二人關(guān)系更加惡劣。
好在彼時的哥舒翰
,有了大靠山楊國忠
,也不怕和安祿山鬧翻
,反正其時貴妃正得寵
,所以有了楊國忠的極力推薦,天寶年間的哥舒翰
,一路官運亨通。
天寶十二年五月
,楊國忠向唐玄舉薦哥舒翰兼任河西節(jié)度使、進封涼國公
、食邑三百戶
。八月,進封西平郡王
。
天寶十三年,拜太子太保
,加食邑三百戶,兼御史大夫
。
這兩年
,哥舒翰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
他平生有兩大愛好
,一是美酒,二是美人
,此時
,更是日日不離左右
。
可是畢竟五十多歲的人了
,到底年歲不饒人
,這哥舒翰逐日醉生夢死
,色欲無度,很快便被掏空了身子
。
天寶十四年二月
,因為洗浴導致中風的哥舒翰,倒地昏迷良久
,方才蘇醒過來。醒是醒了
,人卻已經(jīng)成了廢人
,后來
,他便閉門在家養(yǎng)病
。
說句狠心話
,當時的哥舒翰
,若就這么一跤摔死,倒也好了
;或者摔成個行動不能自理的廢人,然后一年半載
,默默死去
,也都保全了他的一世英名
,可是他最終卻顫巍巍病歪歪活了下來
,一直活到了這大唐天下大亂
,最后又犯在仇家安祿山手里
,不得善終,真是造化弄人
,徒喚奈何啊。
安史之亂:慟哭三軍出潼關(guān)
因為楊國忠和安祿山一向關(guān)系不好
,所以楊國忠多次提醒唐玄宗
,說安祿山必反
,唐玄宗當然全不信
。
直至天寶十四年十一月
,安祿山率領(lǐng)15萬大軍
,以討伐楊國忠
,清君側(cè)為名
,長驅(qū)南下,向洛陽
、長安騰騰殺來,這時
,玄宗才終于相信了,可是也遲了
。
由于承平日久
,中原久無戰(zhàn)事
,地方官兵早已忘了如何去打仗
,逃跑或投降他們倒在行,所以
,叛軍一至
,他們或棄城而逃
、或開門迎敵。
于是
,安祿山叛軍輕輕松松就占領(lǐng)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十二月
,安祿山率眾從靈昌渡過黃河
,又接連攻陷陳留
、滎陽等地
。這月十二日,東都洛陽又淪陷
。
唐將封常清在洛陽戰(zhàn)敗之后,被迫退至陜郡
,高仙芝退守潼關(guān),以防叛軍突入關(guān)中。
雪上加霜的是
,被玄宗派往陜州監(jiān)軍的宦官邊令誠
,因為向高仙芝一再索賄不成
,竟向玄宗進讒言說
,高、封二人無故棄地
、貪污軍糧賜物,玄宗大怒
,下旨將二人同日誅殺
。仙芝死前
,數(shù)呼冤枉:
仙芝曰:我退
,罪也,死不辭
;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
。謂令誠曰:上是天
,下是地
,兵士皆在
,足下豈不知乎
? 封常清
、高仙芝雙雙赴死后
,唐玄宗又想到了病退在家的哥舒翰
。
但此時的哥舒翰,早已不是當年叱咤沙場的英武大將軍
,他的殘年衰病之軀,早就不適合出征作戰(zhàn)
,無奈國家有難、皇上有召
,他不得不從
。
哥舒翰應(yīng)詔入朝來,立即被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
,玄宗又為他親自組合全新的作戰(zhàn)隊伍:
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
,充行軍司馬,以王思禮
、鉗耳大福
、李承光
、高元蕩
、蘇法鼎
、管崇嗣及蕃將火拔歸仁
、李武定
、渾萼、契苾寧等為裨將
。 然后又為他調(diào)集河隴、朔方兵馬及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