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時天下一統(tǒng)再無戰(zhàn)事
,百姓安居樂業(yè),鄉(xiāng)野遍地是牛馬
,到處都有吃不完的糧食在晾曬
,出遠(yuǎn)門的人可以在糧倉里吃住,這是一副人間天堂
、世外桃源的景象
。但是,如此美好的盛世之下隱藏著深刻的危機(jī)
,隨時可能把整個國家燒成灰燼
。
從描述太康之治的兩個細(xì)節(jié)之中,便可看出危機(jī)的端倪
。一是人口
,東西兩漢的人口在鼎盛時都達(dá)到6000萬,晉朝卻不足2000萬
。從曹操統(tǒng)一北方開始
,中原的和平期已經(jīng)有70年,為什么人口增加這么慢
?
另一個細(xì)節(jié)正是“太康之治”最重要的成就“占田制”
,在給民戶授田的同時,司馬炎也規(guī)定了官員們的占田數(shù)量
,一品官占田五十頃
,即5000畝,不但免稅
,還可以擁有50名租戶
。最小的九品官占田數(shù)量是十頃,1000畝
。
▲中原各地遍布士族
這兩個細(xì)節(jié)的本源其實(shí)是一樣的
,都指向東漢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士族高門,他們不但把持著整個九品中正制
,非士族不得官
,還占據(jù)了太多的社會資源,從土地到人口
,已經(jīng)嚴(yán)重?fù)p害了國家的根基。
有人說占田制對官員的優(yōu)待
,是司馬炎給官員的特權(quán)
,事實(shí)卻恰恰相反,司馬炎是在限制他們的特權(quán)
,因?yàn)樗麄冋加械耐恋赝匀f畝計
。如果規(guī)定億萬富翁出門必須乘坐價值五十萬美元的豪車,顯然不是鼓勵而是限制他們的奢侈生活,占田制就是這樣的法令
。
占田制頒布僅兩年(從280年到282年)
,全國戶口數(shù)從245萬一下子增加到377萬。只要去官府處登記一下
,便可享受到100畝田地和三十稅一的政策
,農(nóng)民們當(dāng)然樂意,文景之治時也不過如此啊
。
▲士族掌握的人力和財力超過皇帝
兩年時間增加這么多戶數(shù)和人口
,肯定不會是自然增長,這些人原先藏匿在士族的門下
,繳納的錢糧全都?xì)w了士族
,一點(diǎn)也不會分給國家,因此
,西晉王朝才會出現(xiàn)特別有名的士族斗富
。
石崇用錦緞做屏風(fēng)可以擺出50里,王愷用香料刷墻
,幾十里外仍能聞到香氣
。士族們的斗富之舉不一而足,他們擁有的財富和珍寶超過皇家
,讓司馬家的皇親國戚們眼饞
。
▲司馬炎驢車巡幸圖和白癡皇帝,史學(xué)家把西晉滅亡歸咎于此
這些財富從哪里來
?自然是從土地和佃農(nóng)身上榨取的
。高門士族經(jīng)過數(shù)十、乃至上百年的經(jīng)營
,土地陌阡相連
,比起春秋時期的諸侯來也不遑多讓。
依附在士族土地上的農(nóng)民變成他們的部曲
,消失在朝廷戶籍黃冊中
,因此晉朝官方統(tǒng)計的人口遠(yuǎn)遠(yuǎn)不能反應(yīng)當(dāng)時的實(shí)際人口。這才能解釋為什么晉朝人口會比漢朝差了那么多
。
三、白癡皇帝
了解高門士族后,才能理解司馬衷這個白癡皇帝的幸運(yùn)
,司馬炎不是對這個兒子的傻一無所知
,而是真的無可奈何。司馬衷背后是賈充
,代表著整個士族階層
,換太子就是與士族做對
。
如果換作秦始皇、漢武帝
,這根本不是問題
,不服者殺到服為止,但司馬炎做不到
。曹氏和司馬氏兩次禪讓
,都有賴于士族們的支持,這是他們維系政權(quán)合法性的基礎(chǔ)
,連他自己的皇后楊氏同樣出自士族
。所以司馬炎不能也不敢整治士族。
▲八王之亂極大削弱了中原力量
司馬炎真正看好的繼承人是另一個兒子司馬攸
,一度流露出立司馬攸為太子的心思
。司馬攸最有可能繼承司馬炎的國策,把占田制推行到底
,使晉朝平穩(wěn)延續(xù)下去
。可是在士族眾口一辭的反對下
,司馬炎只好放棄了這個想法
,把司馬攸外放到齊地稱王。
當(dāng)司馬炎確信無法換掉司馬衷這個太子后
,轉(zhuǎn)而把希望放在孫子司馬遹身上
,除了這個孫子夠聰明外,還有一個可能同等重要的原因
,他母親只是名宮女
,沒有任何士族的背景。
▲西晉皇帝直接掌握的軍隊(duì)很少
司馬炎在臨死前最后做了一番安排
,大封司馬氏為王
,想用這些諸侯王來抗衡士族的力量。但他封出去的幾個兒子司馬柬
、司馬瑋
、司馬允先后被殺。
司馬炎原本下詔命汝南王司馬亮入朝輔政
,結(jié)果被老婆楊氏改了遺詔
,由其父楊俊輔政,朝政大權(quán)終于完全落到了士族手里
。白癡的晉惠帝聽?wèi){太后楊氏和皇后賈南鳳的擺布
,占田制被廢除,皇孫司馬遹被誣以謀反罪并處死
。到此為止
,西晉王朝實(shí)質(zhì)上已經(jīng)亡了。
▲打仗都不需要晉朝皇帝操心
西晉滅亡的直接動因是八王之亂
,而這些司馬王爺們之所以起兵造反
,同樣有著復(fù)雜的緣由。但這些王爺本身既沒有足夠的能力
,又缺乏胸懷天下的氣度
,從而引發(fā)了中原三百多年的板蕩。
根據(jù)中國封建王朝300年一輪回的周期律
,從曹操算起的話
,太康之治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中興,晉朝的國祚應(yīng)當(dāng)還能延續(xù)將近200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У氖牵瑑纱味U讓造成的皇權(quán)軟弱
,讓司馬炎不得不給太子找了一位錯誤的老丈人
,最終埋葬了自己的王朝。
參考書目:
《晉書》
《晉紀(jì)》
《中國是部金融史》
《資治通鑒·唐紀(jì)》全文翻譯
原文:神功元年冬
,閏十月
,以幽州都督狄仁杰為鸞臺侍郎。仁杰上疏以為:“天生四夷
,皆在先王封略之外
,故東拒滄海,西阻流沙
,北橫大漠
,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紀(jì)
,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
,國家盡兼之矣
。竊謂宜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之四鎮(zhèn)
,繼高氏絕國
,使守安東。省軍費(fèi)于遠(yuǎn)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螻蟻校長短哉”事雖不行
,識者是之
。
譯文:神功元年冬季,閏十月
,甲寅(二十一日)
,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為鸞臺侍郎
。狄仁杰上疏認(rèn)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
,所以東邊抵達(dá)滄海
,西邊阻隔流沙,北邊橫著大沙漠
,南邊阻隔著五嶺
,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開中原和外夷的險阻。從典籍記載看
,聲威教化所至
,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國家都已經(jīng)全部兼并了
。我以為應(yīng)該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
,委托給他四鎮(zhèn),恢復(fù)已滅亡的高麗國
,讓它的國王高氏鎮(zhèn)守安東
。我們可以節(jié)省戍守遠(yuǎn)方的軍費(fèi),集中兵力于邊塞上
,讓夷狄沒有越境侵侮的禍患就可以了
,何必窮追他們藏身的巢穴,與螻蟻之輩較量長短呢
!”這事雖然沒有實(shí)行
,但有識之士都認(rèn)為他的意見正確。
原文:久視二年夏
,四月
,戊申,(武則天)太后幸三陽宮避暑
,有胡僧邀車駕觀葬舍利
,太后許之。狄仁杰跪于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
,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 彼胡僧詭譎
,直欲邀致萬乘
,以惑遠(yuǎn)近之人耳。山路險狹
,不容侍衛(wèi)
,非萬乘所宜臨也。”太后中道而還
,曰:“以成吾直臣之氣
。”
譯文:久視二年夏
,四月
,戊申(二十九日)
,太后前往三陽宮避暑
,有胡僧邀請?zhí)髤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應(yīng)了
。出發(fā)時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馬頭前說:“佛是戎狄的神
,不值得讓天下的君主屈尊駕臨。那胡僧詭計多端
,是想要邀請到萬乘之尊
,借以迷惑遠(yuǎn)近百姓。同時沿途山路艱險狹窄
,容納不下侍衛(wèi)的人
,也不是萬乘之尊所應(yīng)當(dāng)駕臨的地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笾型痉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說:“這是為了成全我們的正直之臣的正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文:太后信重仁杰
,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爭
,太后每屈意從之。仁杰屢以老疾乞骸骨
,太后不許
。入見,常止其拜
,曰:“每見公拜
,朕亦身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蹦嗣馄渌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戒其同僚曰:“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髧L問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杰曰:“未審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式軐υ唬骸拔膶W(xué)缊藉
,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
;必欲取卓犖奇才
,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
,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為洛州司馬
。數(shù)日
,又問仁杰,對曰:“前薦柬之
,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遷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睂υ唬骸俺妓]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蹦诉w秋官侍郎;久之
,卒用為相
。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數(shù)十人,率為名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蛑^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式茉唬骸八]賢為國,非為私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背酰式転槲褐荽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惠政
,百姓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
,貪暴為人患
,人遂毀其像焉。
譯文: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這方面)大臣們沒有人能比得上(他)
,(太后)常叫他國老而不稱呼名字
。仁杰喜歡當(dāng)面揭發(fā)奸伏,在朝廷上爭辯是非
,太后常改變主意依從他的主張
。仁杰因?yàn)槟昀嫌胁《啻握埱笸诵荩?可)太后并不準(zhǔn)許。仁杰入宮謁見太后
,太后常常勸止他行跪拜禮
,說:“每次見到狄公跪拜,我也覺得身骨子疼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缶兔獬怂归g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誡他的同僚說:“如果不是軍國大事
,就不要再來煩勞狄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笤?jīng)詢問仁杰:“我想找一個德才兼優(yōu)的士人任用
,誰可以提拔?”仁杰問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讓他擔(dān)任什么職事?”太后說:“要用他作將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式艽鸬溃骸叭绻氖俏牟娠L(fēng)流又含蓄寬容的人才
,那么蘇味道、李嶠本來就是合適的人眩如果您一定要選拔卓越出眾的奇才
,那么就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
。那人雖然年紀(jì)大,卻是宰相之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缶吞岚渭碇?dāng)洛州司馬。過了幾天
,太后又對仁杰問起選才的事
,仁杰回答說:“先前我舉薦張柬之,您還沒有起用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笳f:“他已經(jīng)升調(diào)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式芑卮鹫f:“我舉薦的人是可以當(dāng)宰相的
,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笥谑蔷吞岚渭碇吻锕偈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過了很久,終于任用他當(dāng)宰相。仁杰又曾經(jīng)舉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幾十人
,(后來)這些人都成為名臣
。有人對仁杰說道:“天下賢才,都出在您的門下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式苷f:“我舉薦賢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缒辏式軗?dān)任魏州刺史
,因?yàn)樗┱蕫蹖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āng)?shù)匕傩站蜑樗松簟:髞硭膬鹤泳皶煋?dān)任魏州司功參軍
,貪婪殘暴
,成了百姓的禍害,于是老百姓就毀壞了他(仁杰)的塑像
。
[作品簡介]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
,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
,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
,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
,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
在這部書里
,編者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供統(tǒng)治者借鑒
,宋神宗認(rèn)為此書“鑒于往事
,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qiáng)統(tǒng)治
,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
,約300多萬字
,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字君實(shí)
,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
、文學(xué)家
,自稱西晉安平獻(xiàn)王司馬孚之后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
,進(jìn)士及第
,累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宋神宗時
,反對王安石變法
,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
、英宗、神宗
、哲宗四朝
,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
,去世,追贈太師
、溫國公
,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
,配享宋哲宗廟廷
,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
,稱“先儒司馬子”
;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
、剛正不阿
;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
,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xué)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
,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稽古錄》、《涑水記聞》
、《潛虛》等
。
司馬炎最后會國破家亡,只是因?yàn)樗x錯了太子嗎?
歷史上的智障皇帝并不少
,比如蜀后主劉禪
,唐宣宗李忱。
不過他們并不是真的傻
,劉禪之所以樂不思蜀
,那是因?yàn)樗咽峭鰢勒瓶赜谒抉R昭之手
,如若不裝出一副智商欠費(fèi)的樣子
,估計活不長久。最典型的反例就是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
,他倒是沒有樂不思蜀
,還寫詞感慨故國神傷,結(jié)果落得個被毒死于獄中的下場
。
至于唐宣宗李忱
,那更是典型的扮豬吃老虎,他當(dāng)還是那個皇帝之后
,完全換了一個人
,文治武功都頗有作為,開啟了“大中之治”
,人稱“小太宗”
。
當(dāng)然,也有皇帝是真的傻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晉惠帝司馬衷
,他說過非常著名的一句話:
“何不食肉糜?”
話說有一年鬧饑荒
,百姓們顆粒無收
,餓殍遍地。當(dāng)?shù)紫鹿賳T呈報災(zāi)情的時候
,司馬衷卻反問道
,既然百姓們沒有飯吃,那為何不吃肉羹呢
?
這句話弄得底下人哭笑不得
,人家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
,那還能吃肉羹啊
?
很明顯
,這是司馬衷真智障的最好證明。
對于司馬衷
,王夫之評價得好:
“惠帝之愚
,古今無匹,國因以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此話不假,西晉確實(shí)因他而亡
。
司馬衷因?yàn)榘V傻
,導(dǎo)致其無法掌控朝堂,當(dāng)時西晉的大權(quán)為皇后賈南風(fēng)與太尉楊駿把持
。當(dāng)時皇后賈南風(fēng)因與楊駿爭權(quán)
,最終扳倒楊駿,夷滅其三族
。不過
,賈南風(fēng)并沒能因此而大權(quán)獨(dú)攬,當(dāng)時朝政為汝南王司馬亮所把持
,為了爭權(quán)
,賈南風(fēng)又引楚王司馬瑋將其除掉。
此后的賈南風(fēng)一發(fā)不可收拾
,被權(quán)力蒙蔽了雙眼的她
,又廢掉了不是自己所生的太子司馬遹,并將其殺害
。最終引發(fā)眾怒,趙王司馬倫等人乘機(jī)誅殺賈南風(fēng)
,再度把持朝政
。緊接著便是司馬倫稱帝,諸王不服
,大家大打出手
。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親戚打架事件——八王之亂。
而八王之亂極大的虛耗了西晉的國力
,給予北方內(nèi)遷的胡人以幾機(jī)會
,最終五胡亂起,西晉被匈奴人劉淵所攻滅
。
西晉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之一
,自司馬炎代魏立晉開始
,國祚僅五十一年。
結(jié)合前面來看
,雖然晉惠帝司馬衷不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
,但卻脫不了干系。
當(dāng)然
,這并不能怪司馬衷
,他只是一個傻子,這些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
。其罪魁禍?zhǔn)讘?yīng)該是他的父親
,晉武帝司馬炎。如若不是他分封諸王
,并給與其眾多實(shí)權(quán)
,就不會出現(xiàn)諸王起兵大打出手的混亂局面,西晉也不至于羸弱到連曾經(jīng)依附自己的胡人都打不過
。
更關(guān)鍵的是
,司馬衷這個皇帝是他司馬炎親自選的,并不是權(quán)臣擁立的
。如果不是選了司馬衷
,西晉朝堂很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那般不可控制的混亂局面,至少賈南風(fēng)當(dāng)不了皇后
,更無法弄權(quán)擅政
。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炎可不止司馬衷這一個兒子
。僅僅有史可據(jù)的兒子就有十八個
,其中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都還曾參與了八王之亂
。不能說這些兒子個個優(yōu)秀,但絕對要比司馬衷這么一個傻子要強(qiáng)
。
那么司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放著那么多正常的兒子不選,非要選一個智障
?
首先肯定是因?yàn)榈臻L子繼承制
。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比較常用的繼承人選擇辦法,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當(dāng)時司馬衷乃是武元皇后楊艷所生
,妥妥的嫡子。當(dāng)然
,他并不是長子
,他還有個同胞哥哥司馬軌
。但司馬軌死得早,所以司馬衷便相當(dāng)于嫡長子
。
所以
,立司馬衷符合規(guī)矩。
當(dāng)然
,不是不可以改
,畢竟司馬衷是個傻子。但司馬炎還有其他的顧慮
,以至于他要堅(jiān)持這個嫡長子繼承制
。
如果司馬炎不選擇司馬衷,而另立別人做太子
,這就改變了原則
,就是說非嫡長子也可以做皇帝了。這里可不是換個兒子當(dāng)繼承人那么簡單
,很可能是換一脈
。
這就要講到司馬懿,他是司馬炎的爺爺
。而司馬懿有兩個出色的兒子
,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
。
司馬懿死后把家族的事業(yè)交給了司馬師
,但司馬師無子,所以他把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撫養(yǎng)起來
,當(dāng)作自己的兒子
。司馬師不長命,死的早
,此時的司馬家族正處于關(guān)鍵時刻
。
年僅八歲的司馬攸顯然不能承擔(dān)大任,所以司馬昭繼承了司馬師的事業(yè)
,扛起了司馬氏的大旗
。約定以后要傳位給司馬攸。但司馬昭死后欽點(diǎn)的接班人卻是司馬炎
。
因?yàn)楫?dāng)時司馬攸的年紀(jì)尚小,雖然此時他已經(jīng)十八歲
,但此時的司馬氏馬上要面臨的是代曹自立
,當(dāng)然是越大越好,司馬炎已經(jīng)三十了
。更何況司馬炎是嫡長子
,是長兄
,讓他去拜弟弟司馬攸多少有點(diǎn)說不過去。而且對于司馬昭來說
,司馬攸雖然是自己親生的
,但名義上是司馬師的兒子,如果他做皇帝
,以后供奉的一定是司馬師
,而不是他司馬昭。
總之
,皇位又一次從司馬攸身上擦肩而過
。
那么,這一次司馬炎死后
,如果不立嫡長子繼承皇位
,那么輿論導(dǎo)向一定會落在那個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司馬攸,這顯然是司馬炎不想看到的
。
如此一來
,自家這一脈可就與皇位無緣了。
當(dāng)然了
,司馬攸不長命
,他沒活過哥哥司馬炎,要先于司馬炎去世
。
那么問題又來了,沒有了司馬攸的顧慮,為什么此時的司馬炎依舊沒選擇廢掉太子司馬衷
,另立他人呢
?
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一個關(guān)鍵詞——外戚。
司馬衷的背后有著當(dāng)時西晉王朝最為強(qiáng)大的外戚勢力支持
,即弘農(nóng)楊氏
。這個家族是相當(dāng)強(qiáng)大的士族,起自有“關(guān)西孔子”之稱的漢太尉楊震
。在漢代乃是有名的望族
,其祖上四世三公,名滿天下
。在漢末三國時期
,其乃是士族階層執(zhí)牛耳者,這也是楊修敢在曹操面前如此自傲的原因
。后來的隋文帝楊堅(jiān)
,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huán)據(jù)說都是弘農(nóng)楊氏。當(dāng)然
,是真是假需另當(dāng)別論
,不排除以此來為臉上貼金之嫌。
而到了西晉
,楊家女兒楊艷成為皇后
,楊家一躍成為西晉第一外戚家族,國丈楊駿與弟楊珧
、楊濟(jì)權(quán)傾朝野
,時稱三楊。其家族勢力足以影響西晉的國運(yùn)
。
在司馬軌死后
,司馬衷是武元皇后楊艷唯一的兒子,更是楊家在皇族唯一的代表
。他們的意見
,是司馬炎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是司馬炎選了司馬衷
,楊家定然會以自家人視之
,多少會輔助其穩(wěn)固朝堂。要是司馬炎選了其他人
,那么楊家很可能因?yàn)闄?quán)力
,會走到司馬氏的對立面,屆時又會是一場血雨腥風(fēng)
。
當(dāng)然
,除了楊家,還有賈南風(fēng)代表的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