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王陽明成就卓著
      ,祖上更具傳奇,強大基因遺傳想不出名都難

      飛花默吟 2023-09-21 13:17:24

      王陽明的祖上個個都是傳奇,父親王華高中狀元

      ,王家告別隱居
      ,開啟入仕時代
      。元末明初
      ,是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生活的時代
      。王綱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
      ,一開始
      ,他只是個落魄的文人。在那個天下大亂
      、山頭林立的特殊時期
      ,本來像王綱這樣的人是能夠在亂世中求聲名
      ,建功立業(yè)的,但偏偏他沒有野心
      ,不求功名
      ,只知道陶醉于山水之中。

      照理說

      ,像王綱這種比陶淵明隱得還深的人是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并且被請入世的
      ,但奈何他交友不慎,偏偏有個劉伯溫這樣的“最佳損友”
      。歷史上對于這兩人的記載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兩人是老鄉(xiāng),小時候一起捉過螃蟹釣過魚
      ,偷過西瓜挨過打
      ,所以交情比較好;另一種是,兩人是在一次算命中相識的
      。但不管哪一種
      ,都不影響劉伯溫“坑友”的事實。

      ,祖上更具傳奇

      ,強大基因遺傳想不出名都難.png" />

      為什么這樣說呢?

      其實在輔佐朱元璋之前,劉伯溫就出過一次山

      。當時大元朝拿在南方作亂的海盜方國珍毫無辦法
      ,便請他去對付。劉伯溫剛把方國珍逼上絕路
      ,方國珍就派人送了金銀給京城里的大官
      。結果,大官很有大官的樣子
      ,拿了銀子
      ,直接把方國珍從海盜變?yōu)榱藝夜珓諉T,而且職位比劉伯溫還高

      劉伯溫知道情況不妙

      ,在方國珍回來找自己麻煩前就悄悄溜走了。逃跑途中
      ,劉伯溫誤入王綱所在的那片山林
      。那時候他與王綱大概有20年未見
      ,結果一看到王綱
      ,嚇了一大跳—王綱赫然還是20年前與他分別時的模樣。

      王綱和劉伯溫說起了自己這些年的經歷

      。原來他旱年曾跟終南山隱士學習《周易》里的卜筮法和相面術
      ,所以不僅能夠容顏永駐
      ,而且卜算命運也是一絕。

      劉伯溫一聽

      ,像所有人對于算命的態(tài)度那般
      ,說:“算命這事能信嗎?有本事你算給我看。雖然你是我朋友
      ,但在這事上我可是六親不認的!”

      王綱當下沒接話

      ,而是端詳了劉伯溫半天。在劉伯溫開始懷疑自己臉上是否有飯粒時
      ,他才開口說道:“你呀
      ,以后會有大機遇,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但是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情—等你有了身份地位
      ,切記不要想起我!”

      劉伯溫聽后頓時熱淚盈眶,心想:這人多好啊

      ,既給了我美好的祝愿
      ,又要求我發(fā)達時不要惦記他,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啊
      ,我一定會記得你的
      ,放心吧!

      果不其然,后來朱元璋起義

      ,把劉伯溫召了過去幫忙打天下
      。經過折騰,氣數(shù)已盡的元朝終于被朱元璋給終結了
      ,大明時代到來
      。這新朝剛立,百廢待興
      ,政權還不穩(wěn)定
      ,邊境地區(qū)強盜匪寇猖獗,朝廷急需人才

      朱元璋就對劉伯溫說:“小溫啊

      ,招聘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你給我找點兒能干的人來!”

      提到人才

      ,劉伯溫腦子里馬上浮現(xiàn)出了王綱的名字
      。于是,他說道:“有一個隱居山林的神人
      ,就是不知道死了沒
      。上次與他相見是50歲,這一別又20年了
      ,他若在
      ,必定也是七十高齡
      ,恐怕也沒什么戰(zhàn)斗力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話雖如此

      ,劉伯溫還是去找了王綱。誰料王綱不僅健在
      ,而且容貌與20年前無甚差別
      ,乍一看就如一個二十出頭的帥小伙。王綱一見劉伯溫
      ,就知道壞了
      。先前給自己卜卦,卦象顯示自己70歲有兇兆
      ,之前千叮萬囑讓他不要惦記自己的劉伯溫果然還是來了
      。罷了,該來的躲不過
      ,凡人不能逆天改命
      ,便只好跟著他去了朝中,當了個兵部郎中

      但王綱在這個職位上沒待多久

      ,就變成了廣東參議,負責去廣東各地催繳糧款
      ,說白了
      ,就是一要賬的。因為所有人都覺得
      ,你王綱
      ,20多歲的小伙子,正是歷練的時候
      ,當什么兵部郎中啊!

      年己古稀的王綱只好欲哭無淚地帶著自己僅十余歲的孩子王彥達趕赴廣東

      。事實證明,姜還是老的辣
      ,寶刀雖老鋒芒仍在
      。王綱到了廣東之后,討債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各地的糧款交得很齊很迅速

      王綱的業(yè)務能力如此之強,不僅讓朝中的文武百官很高興

      ,也讓廣東地區(qū)的苗民強盜很高興
      。于是在王綱父子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務,正準備榮歸故里的時候
      ,一群苗民流寇半路攔截了他們
      。苗民頭子是個文化強盜
      。他對王綱說:“王先生啊
      ,我看得出
      ,您是一個難得的奇才,如果由您來當我們的頭兒
      ,那我們肯定能夠大有發(fā)展啊!”

      王綱說:“你這胡扯呢

      ,我是朝廷命官,正派人士
      。你們是流寇土匪
      ,邪派人士。我怎么可以帶領你們去為非作歹呢!”

      苗民頭子還沒說什么

      ,隊伍里沒文化的強盜們卻不高興了
      。可王綱絲毫沒意識到
      ,依舊數(shù)落著強盜平時的種種惡行
      ,直到一個脾氣暴躁的強盜實在聽不下去了,跳出來喊道:“你才是邪派人士!”喊完一刀就把王綱給殺了
      。王彥達愣了一秒
      ,然后嚎啕大哭。

      苗民頭子無奈擺擺手

      ,對那個強盜說:“哎呀
      ,做人不要這么沖動。這王綱是個人才
      ,被你這樣結果了實在可惜
      。我平時教導你們沒事的時候多讀點書,就算做強盜也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強盜
      ,你們就是不聽
      。罷了,

      罷了

      ,給這孩子一張羊皮
      ,讓他裹了父親的尸首回去吧!”

      一個強盜還在嘟嚷:“老大,這斬草不除根……夜來風雨聲……”話音未落

      ,苗民頭子一個大嘴巴子扇了過去:“我讓你斬草不除根!讓你夜來風雨聲!武俠評書聽多了吧?這王家是書香世家
      ,能跟你們這群草莽一般見識啊!是不是還要來一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其實對于王綱是如何死掉的,各類史書上眾說紛紜

      ,但我們至少知道一點
      ,王綱是死在了廣東,而尸首被當時年僅16歲的王彥達用一卷破羊皮背回了老家

      王綱為國捐軀這件事

      ,朝廷壓根不知道
      ,因此不僅沒有給王綱烈士身份,也沒給烈士直系親屬王彥達撫恤金
      。此時王彥達憎恨父親生前的為官清廉
      ,居然半毛錢也沒留給自己,只好把除了內褲之外的一切物什都當了
      ,才湊齊銀兩勉強安葬了王綱

      此后王彥達便一直學父親隱居在山林中,躬耕養(yǎng)母

      ,自然也讀書
      ,但不為功名。事實上經歷了父親之死后
      ,他已經明白功名利祿皆是浮云
      ,甚至才華也能帶來殺身之禍,唯有隱士最逍遙
      。不久之后
      ,王彥達找了

      一個姑娘,兩人合力把王家的下一代血脈—王與準創(chuàng)造了出來

      王與準深得爺爺與父親的真?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僅學識超群,還不喜世俗功名
      ,當隱士的決心無比堅定
      。奈何這孩子什么都好,偏偏有個和他爺爺王綱一樣的毛病—喜歡卜卦算命
      。年輕的時候他曾拜在一個趙姓老師門下
      ,學習《易經》之道。當時老師有個女兒
      ,師妹與師哥相互愛慕仿佛總是天經地義的
      ,王與準學有所成之日,也是他與師妹喜結連理之時
      ,之后他們陸續(xù)生下了三個娃

      王與準拖家?guī)Э诨氐嚼霞遥瑢iT給鄉(xiāng)親算命

      ,而且一算一個準
      。當?shù)氐目h令一看大家都熱衷于找王與準算命,心想自己雖然高于群眾
      ,但也應該適當融入群眾
      ,便笑嘻嘻地請王與準給他算一卦,看看自己啥時候能升官發(fā)財。

      這位縣太爺向來不得人心

      ,王與準本來就看他不順眼
      ,如今若自己替他算命,那豈不是給百姓留下一種事權貴的不良印象嗎?秉持著王家的高風亮節(jié)
      ,王與準當著來者的面把卦書燒了
      ,并惡狠狠地說:“縣太爺?shù)母哔F命我王與準可算不出來!”

      縣令得知王與準拒絕給自己算命,頓時怒了:“你給張三李四王五麻子算命

      ,偏偏不給老子算命
      ,這不明擺著跟我過不去嗎?這下看我不整死你!”

      但王與準身為一個算命的

      ,自然不可能傻乎乎地待在家中等待縣太爺來收拾他
      。對于危險,他有著敏銳的直覺
      ,所以老早就躲進了四明山的山洞里

      縣令撲了個空,心里十分憋屈

      。正巧朝廷的欽差來到這里尋覓賢才
      ,縣令趕緊湊上前去惡人先告狀:“我們這兒有個人才叫王與準,因為當年他爺爺為國捐軀朝廷沒有重視
      ,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對朝廷很有意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更是一個異黨煽動分子,不僅每天裝神弄鬼地給人算命
      ,還到處宣揚做官的壞處
      。”欽差一聽就怒了:“做官多好啊
      ,不做官每天算命能有出息啊?!”

      于是欽差大人下令:就算把四明山翻個底朝天也要把這王與準給搜出來

      王與準算到了縣令會找自己麻煩,但他沒算到會招惹上欽差這個大麻煩

      。欽差能調動的兵力豈是縣令所能比量的
      ,在千軍萬馬搜山的過程中,王與準避無可避
      ,但他再一次給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在被逮住之前
      ,把自己的腿給摔斷了。

      欽差見了遍體鱗傷的王與準

      ,覺得這人“言貌坦直無他”
      ,不像是異黨分子,便問了他事情的前因后果
      ,又找來鄉(xiāng)里村民詢問
      ,結果得出結論:王與準是個助人為樂、刻苦鉆研的好青年。欽差大臣覺得非常尷尬
      ,便說:“與準啊
      ,你看,雖然你是無辜的
      ,但你沒事兒躲在四明山山洞里干嗎呀?

      現(xiàn)在我出了這么多兵

      ,結果是一個鬧劇,這怎么下臺嘛!”王與準說:“您來此無非是尋覓人才
      ,但您看我
      ,腿都斷了,您總不能對朝廷說我是鐵拐李下凡吧
      。所以我也幫不了您的忙
      ,做不成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睔J差點點頭
      ,說:“這是自然,但我看你二兒子王世杰聰明絕頂啊
      ,小小年紀便能將九九乘法表倒背如流
      ,不如讓你的兒子代林你入世做官?”

      王與準咬咬牙,只得應允

      。于是王世杰搖身一變
      ,便成了特招生,從此有了秀才的身份

      奈何王世杰雖然跟他父親一樣繼承了王家的極品基因

      ,卻多了一絲倔強。當時明朝的科舉考試
      ,為了防止考生帶小抄等作弊情況的發(fā)生
      ,考生進場前一律得散發(fā)脫衣接受檢查。王世杰去考試的時候
      ,一看居然要自己赤身裸體站在幾個男人面前讓他們細細打量
      ,一怒之下便棄考回家了。

      這讓世杰媽很生氣

      ,于是便不停地嘮叨
      ,最后王世杰實在忍受不了了,只得再去參加一回考試
      ,面對一群男人
      ,把衣服一脫,然后考了一個第二名回來
      。奈何
      ,還沒等朝廷召喚他
      ,死神便先召喚了他。究其原因
      ,很可能是積郁成疾
      。這件事告訴我們:勉強得來的不會幸福。

      但是不得不說

      ,王家到了王世杰這一代
      ,隱士思想已經淡薄,入世頗有眉目
      。那讓我們來看看王世杰的兒子王天敘又有何作為

      王天敘依舊讓大家失望了,他也未能去做官

      ,究其原因
      ,還是沒這愛好。因為王天敘不是一個政治家
      ,而是一個音樂家

      王天敘從小便喜歡吹笛子

      ,常常把竹林里的翠竹砍下來削成長笛
      ,一排排擺在墻根。逢人就送
      ,遇見漂亮姑娘更是會挑選一只最好的給她
      。姑娘說:“喂,這是你的長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跆鞌⑿Φ?“不,這是你的長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長大之后的王天敘更是英俊瀟灑,長年一襲白衣

      ,于山水間彈琴奏樂
      ,于明月下飲酒賦詩,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所以很多時候

      ,在王天敘的媽媽看來,王天敘的兒子王華倒是比其父更有出息

      王華是公認的神童

      。念書識字皆是過目不忘,最難得的是
      ,人品還極其端正
      。有記載,王華六歲那年,一次與伙伴于河邊玩耍時撿到了金子
      。當時他沒有像很多孩子那樣大喊著發(fā)財了
      ,也沒有像很多小氣鬼那般悄

      悄找個地方把金子藏了。他只是把金子收好

      ,然后靜靜地坐在河邊等待
      。直到日落時分,遠處傳來了哭喊聲
      。一會兒
      ,一個大漢便過來了,小王華問他:“你找什么?”

      大漢抓著頭發(fā)一臉急躁地說:“金子啊

      ,我的命根啊!”小王華用審視的目光打量了這個大漢兩眼
      ,又問:“你丟的金子有多重啊?”

      大漢說:“五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這時候小王華才把金子拿出來交還給大漢

      ,并囑咐其下次一定要注意保管好。

      從這件事中

      ,我們不僅可以看出王華從小便具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更重要的是,還體現(xiàn)了他對人情世故的洞若觀火
      。小小年紀便有審度人心之力
      ,大時怎能不成大事?

      到了求學的年紀,王華的表現(xiàn)更是與眾不同

      。比如私塾的老師讓孩子們去春天的田野玩耍
      ,但他卻坐在座位上看書。問其原因
      ,他坦然答道:“觀春何若觀書
      。”又有一次
      ,知縣來私塾視察教育工作
      ,很多學生都

      很緊張,唯獨他依然安于座前看書

      ,巋然不動
      。有人問其原因,他答:“知縣是人
      ,我也是人
      ,再說我又沒犯法,為何要怕他?”

      自此

      ,王華膽大便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14歲那年
      ,他跟同學去龍泉山寺廟讀書。傳說這座寺廟鬧鬼
      ,當然
      ,真鬼肯定是沒有的,假鬼倒是不少
      。那晚一些和尚故意裝神弄鬼去嚇唬王華他們
      ,結果卻被王華用石子砸到了腦袋。從此
      ,王華的淡定傳至街頭巷尾

      王華成年之后,他的淡定不僅表現(xiàn)為不懼鬼神

      ,還表現(xiàn)為不近女色
      。說起來,也是一段極其有趣的故事

      王華參加科舉考試前

      ,曾在一個富翁家里當家庭教師。這富翁有些生理缺陷
      ,所以膝下無子
      。他見王華相貌堂堂,學識又好
      ,人品更是值得稱贊
      ,于是想了一個饅主意。

      那晚

      ,一個漂亮姑娘敲開了王華的房門。當時王華正在看書
      ,抬頭一看
      ,只見進來的姑娘身材窈窕,容貌秀美
      ,且穿得極其單薄
      ,燭火一照,姻娜體態(tài)盡收眼底
      。王華忙垂下眼簾
      ,問她有何貴干。

      姑娘移到王華跟前

      ,湊到他耳邊說:“如此良辰美景
      ,孤男寡女共處一室,帥哥你說我有何貴干呢?”

      王華忙咳嗽道:“我認得你

      ,你是我老板的小妾
      。這有夫之婦
      ,晚上還是少出門為好啊!”

      姑娘笑道:“就知道你們讀書人放不開,我老公特意給你寫了一句話!”說完便展開手中的折扇

      。王華定睛一看
      ,上面寫的居然是:“欲借人間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王華恍然大悟

      。他想了想,便揮毫潑墨
      ,在扇子的另一面憤然寫道:“恐驚天下神
      。”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第二天一早

      ,王華便不告而別,再也不敢來教書
      。這件事一度讓富翁很委屈
      ,因為即使借種,也是他戴綠帽子
      ,他吃虧
      。結果王華卻搞得自己吃了多大虧一樣,實在讓他胸悶
      。當然
      ,令他更胸悶的還是借種計劃泡湯,自己的兒子再次沒了著落

      無可奈何之下

      ,富翁只好請了一個道長來家里登壇作法以求神仙賜子。道長在祭壇上折騰了一番之后
      ,靠在桌腳睡著了
      。一覺醒來,他便告訴富翁自己做了個怪夢
      。夢里鑼鼓喧天
      ,本來自己是上天庭求子的,結果一群天神浩浩蕩蕩堵住了自己的前路
      ,一問之下
      ,才知道是新科狀元發(fā)榜。

      富翁聞言

      ,心想這也快到發(fā)榜的時候了
      ,便問道長:“那你可看清今年我朝的新科狀元是誰?”

      道長一臉迷茫,搖頭說道:“不知道啊

      ,就看見兩面很大的旗幟
      ,上面寫著奇怪的話—欲借人間種
      ,恐驚天下神!”

      富翁和他的小妾頓時被驚得說不出話來。

      不久之后

      ,新科發(fā)榜
      ,王華果然高中狀元。至此
      ,王家算是正式告別了隱居時代
      ,入了仕。

      王船山與王陽明誰厲害

      不斷有人問我:王船山

      、王陽明有什么區(qū)別
      ?看來這是一個不得不回答的問題。
      王陽明
      ,生活于明朝中期
      。王船山,主觀上生活于明朝晚期
      ,客觀上生活于明朝晚期
      、清朝初年。
      王船山不承認清朝
      ,頭不頂清朝的天
      ,腳不踏清朝的地,出門打傘
      、穿木屐
      ,“懸續(xù)”于明朝。我思考了很多年
      ,今日姑且創(chuàng)造一個新概念
      ,曰“懸續(xù)”。續(xù)
      ,是延續(xù)過去的事實
      。懸,是甲事實在乙事實之中
      ,既表示中止乙事實,也表示乙事實包容甲事實之匯入
      。據(jù)此
      ,你想當唐朝人,馬上進入唐朝
      。你想生活于宋朝
      ,當下來到宋朝。博物館里面一件唐朝的文物或古董
      ,是“懸續(xù)”的

      王陽明面對的主要問題
      ,是明朝社會失序,人性異化
      ,權力
      、金錢(市場)不受制約。王船山面對的主要問題
      ,是明朝滅亡
      、清朝興起,一切都崩潰了
      ,在當時謂之“夷狄滅中國”“亡文化”“亡天下”
      。這是顛覆基本價值底線的問題,絕對不可接受
      ,必須尊王攘夷
      ,重建中華文化正統(tǒng)。
      王陽明批判的主要對象
      ,是程朱理學的異化
      、世俗偏見、楊墨
      、佛老等
      。在當時,程朱理學
      ,是官方哲學
      ,科舉考試的指導思想。王船山批判的主要對象
      ,是滿清夷狄
      、世俗偏見,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的異化
      ,還有佛老、楊墨等
      。有一點
      ,必須承認,王陽明心學是王船山的批判對象

      以今日的眼光看來
      ,是明朝各個方面都出了問題,讓一種“思想”完全對此負責
      ,有失偏頗
      。理性不足,生產力低下
      ,一切都不平等
      ,自然產生自私自利的分配方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制度
      ,又難以制衡權力、金錢
      ,整個社會處于一個不均衡狀態(tài)
      ,當然會出大問題。
      生產力不發(fā)達
      ,利益分配偏向不平等
      ,強勢者多得,弱勢者少得
      。如果平均分配
      ,大伙一起過苦日子。不仁道的分配方式
      ,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領域
      。譬如說,古代的工匠學徒制
      ,拜師求學
      ,在三年之內,相當于奴隸
      。資源有限
      ,教會徒弟
      ,餓死師傅
      。一般而言
      ,徒弟學成,要遠離師傅的地盤(領地)
      ,避免利益沖突

      在古代,大量的體力勞動者通過辛苦的勞作來養(yǎng)活少數(shù)人
      。少數(shù)人
      ,也包括文人騷客。這些大量體力勞動者
      ,既處于社會的底層
      ,又受到了壓制和歧視,可謂普遍遭遇不人道的對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唬骸凹核挥鹗┯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有多少人為此主持正義呢
      ?又有多少人為此懺悔過呢

      當然
      ,理性不足,知識分工不精細
      ,各界處于相對蒙昧狀態(tài)
      ,也無法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優(yōu)良辦法。幾千年來
      ,雖然在實踐之中自發(fā)萌生“天下為公”的追求
      ,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但是尚未上升到理性
      。譬如孟子主張以道抗勢
      ,有制衡權力、金錢的追求
      ,但是沒有硬的制度設計
      ,道德太軟了,無法證成天道正義

      應當說
      ,內在價值,需要用硬的外在制度來獲得保障
      。古人也曉得
      ,道德必須依靠寶劍來證實,因此
      ,孔子
      、屈原、王船山均佩有寶劍

      也顯然
      ,在古代,不仁道的分配
      ,也是通過制度
      、道德、習俗
      、價值觀念等多種東西來提供保障
      。因此,古代的有些“道德”
      ,現(xiàn)在看來并不符合現(xiàn)代的道德了

      傅山《圣人為惡篇》講到一個問題:不平等的東西,有各種理論依據(jù)
      ,并且貼上了“善”的標簽
      ;平等的東西,既找不到理論依據(jù),也被視為“惡”
      。怎么辦
      ?靠創(chuàng)造發(fā)明,靠圣人為“惡”
      。浙江宋恕是王船山的粉絲
      ,“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可謂站立在公道上為“苦人”創(chuàng)造意義
      、理論依據(jù)

      依發(fā)生學而言,各種利益體主張自己的訴求
      ,通過實力博弈確立了利益分配樣式
      ,并立下法則,成為共識
      、傳統(tǒng)
      。但是,社會變化日新
      ,需要不斷修改分配樣式
      。既得利益群體要繼續(xù)維持現(xiàn)狀,實力增強的或新生的群體要重新立法
      ,修改既成分配樣式
      ,于是發(fā)生沖突,當然
      ,最后雙方達成妥協(xié)

      在明朝中期,理性不足
      ,生產力低下
      ,一切不平等,世人走向了爾虞我詐的博弈
      ,充滿怨尤
      、仇恨、鄙視
      ,相互排斥
      、隔離,大多數(shù)人充滿“失意感”
      、“煩悶感”
      。王陽明《答顧東橋書》云:“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
      ,而習以成性也
      ,幾千年矣
      。相矜以知,相軋以勢
      ,相爭以利
      ,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
      。”為此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的“萬物一體之仁”
      ,像墨子一樣用“兼愛”來化解矛盾,謂之“拔本塞源”
      。其實
      ,宋朝的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也是這個意思

      對此
      ,王船山則提出“人類一體”、“人
      、物一體”
      、“人、物相協(xié)”
      、“同類相救”
      、“強弱互保”等主張
      。人
      ,首先應當是一個理性的人,自己的主人
      ,一個公民
      ;其次應當承擔天道正義的責任,與他人
      、萬物和諧相處
      ,共同進步,最后證實“各正性命”
      。譚嗣同受此啟發(fā)
      ,提出了“以心挽劫”說,要拯救東方
      、西方一切生命
      ,被梁啟超稱贊為“世界主義”。
      仁愛
      ,是儒家的核心概念
      。俗話說
      ,結婚,先要談情說愛
      。一對夫妻
      ,相互不愛了,充滿怨恨
      ,自然會分離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
      、一個國家
      ,莫不如此。究其原因
      ,仁愛是建立一個共同體的基礎
      。儒家講仁愛,分兩種
      ,一是普世性的仁愛
      ,對任何一個人持有相同的愛意,平等對待
      ,曰公愛
      ;一是對私人領域內的仁愛,有情分的厚薄
      ,等差對待
      ,曰分愛。國家
      ,對于任何一個人持平等的仁愛
      ,曰一視同仁,曰普同一等
      。因此
      ,政府公務員之德為仁,仁
      、義
      、中、正
      、公
      ,不能淪為分愛,只愛熟人

      儒家發(fā)仁愛之心
      ,佛教發(fā)菩提心,都是建構信仰的前提
      。仁愛之心如山若石
      ,不動搖
      ,堅貞不貳,主體對外宣散擴充
      ,“王者無外
      ,無遠近,大小若一”
      ,所以孔子說“仁者樂山”
      。不管遭遇什么,此心不動
      。然而在現(xiàn)實之中
      ,人沒有發(fā)仁愛之心和修持工夫,因受到過多的傷害
      ,會怨天尤人,內心充滿仇恨
      ,報復他人
      ,傷害無辜。其實
      ,古人也認識到了
      ,一方面,不傷害他人
      ,尊重他人
      ;另一方面,受到傷害
      ,仁愛之心不動搖
      ,寬恕他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作為現(xiàn)代公民倫理的基礎,不傷害他人
      、尊重他人和寬容他人
      ,并非什么新鮮的理論。
      王船山還提出了“成均”理論
      。他認為
      ,天地之數(shù)五十五,陰數(shù)三十
      ,陽數(shù)二十五
      ,陰陽之數(shù)不均,怎么辦
      ?制器成均
      。制器
      ,可解釋為創(chuàng)造器物、制度
      、意義等
      。成均,相互制衡
      ,成就平等

      一個東西處于制衡狀態(tài),才是穩(wěn)定
      、和諧的
      。夏天酷熱,少穿衣服
      ;冬天寒冷
      ,多穿衣服。權力制衡權力
      ,金錢制衡金錢
      ,公民社會制衡權力、金錢(市場)
      ,這是啟蒙運動以來的常識了
      。但是,王船山早在啟蒙運動之前已提出來了

      對于一般人而言
      ,信用與資本成正比。借錢
      ,要有抵押物提供擔保
      。即使借債人將來破產或逃跑了,也不必擔心
      。古代訂婚
      、結婚,要先送彩禮(訂金)
      ,也是有道理的
      。用訂金表示誠信,讓人遵守契約
      ,是古人發(fā)明的一種制衡辦法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不平等是永恒的
      。不平等
      ,有理性不平等、機會不平等
      、資源不平等
      、能力不平等
      ,等等。不平等
      ,會產生沖突
      ,必須采取“尊王進夷”的辦法,扶助弱勢
      ,促進平等
      。沒有理性的人,往往是一味采取尊王攘夷的辦法
      ,排斥
      、隔離弱勢,甚至于欺壓
      、鄙視弱勢
      。自然,弱勢會報仇
      ,摧毀強勢
      。不平等的狀態(tài),會引發(fā)相互仇恨
      、鄙視,彼此摧毀
      。王陽明《答顧東橋書》所講的明朝現(xiàn)實
      ,就是這樣一個狀態(tài)。
      怎么辦
      ?設計優(yōu)良制度
      ,成均。譬如說
      ,王船山作為中華法系的重要法學家
      ,提出了虛君共和、依憲治國
      、寬下嚴上的主張
      ,這些思想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所以
      ,譚嗣同說:“惟船山先生純是興民權之微旨
      。”現(xiàn)代新儒學開山祖師熊十力說:“儒者尚法治
      ,獨推王船山
      。案其言預定奕世之規(guī),置天子子有無之外
      ,以虛靜統(tǒng)天下
      。遠西虛君共和之治
      。此先發(fā)之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醮竭€有許多“成均”的主張
      ,不一一不贅述。
      觀照幾千年的歷史
      ,人類必須承認自身不足
      ,有種種缺陷。因此
      ,要設計制度
      ,防范缺陷帶來的災難。王陽明尚未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王船山則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優(yōu)良辦法

      在心學方面,王陽明
      、王船山都講“心外無理”
      ,但是又有分別。王陽明講“心外無理”
      ,是心即理
      ,是“以心造理”。王船山講“心外無理”
      ,是心具理
      ,理生心,心生理
      ,“以理造心”
      、“以心造理”兼?zhèn)洹?br>從哲學來說,先要認識世界
      ,再依據(jù)所知內化于心
      ,之后依據(jù)心作出價值判斷。也就是說
      ,先認識事物
      ,產生事實判斷,即“以理造心”
      、“心具理”
      ,再作出價值判斷,即“以心造理”
      。價值判斷內化于心
      ,即良知。良知是存量,應當不斷擴充知識
      ,繼續(xù)儲存
      。良知發(fā)用,呈現(xiàn)出來
      ,是作出價值判斷
      ,即“以心造理”。
      朱熹主張認識外在的“天理”
      ,但是如果內心動力不足
      ,則要安裝王陽明的“良知”,才能持久行動
      。如果僅只安裝“良知”
      ,沒有新知識,在面對新事物的情況下
      ,“良知”雖有作出價值判斷的追求
      ,但是不能作出有實效的價值判斷,完全無效
      。譬如
      ,一個不懂開飛機的人去開飛機,雖有“良知”
      ,但是“良知”無法產生效果

      為此,王船山主張“研幾”
      ,此幾
      ,為內幾、外幾
      。幾,是理性
      、德性
      ,也即道、德
      ,又表現(xiàn)為未來趨勢
      。合內外之幾,“良知”才能有效
      。幾
      ,既是永動機,也是校正機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討論問題
      ,是基于當時的知識、技術的
      ,或者說
      ,基于事實判斷上升為價值判斷的
      。在王陽明時代,沒有知識大爆炸
      ,已有“良知”夠用
      ,可以忽視知識、技術
      ,或者說
      ,當時的知識、技術是自明的
      ,不需要隨時提起
      。而今,對世界的認識日新月異
      ,科技也水漲船高
      ,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
      ,新的事實判斷尚未達成
      ,遑論新的價值判斷?如轉基因
      、人工智能等問題
      ,至今爭論不休,沒有一個定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使有“良知”,也無法在轉基因領域內呈現(xiàn)效用
      。因此
      ,王船山提出“知能”日新,求知是無止境的
      ,不能在已有“良知”之處停下腳步

      “以理造心”,是追求知識
      ,在低級階段
      。“以心造理”
      ,是追求價值
      ,在高級階段。王陽明的“致良知”立基于已有知識
      ,偏重于高級階段
      。這個也沒錯,受眾不同。但是
      ,受眾“理性不平等”
      ,可能誤解王陽明,忽視“以理造心”
      ,產生流弊
      。也許這正是陽明后學的不足之處。
      王船山講“心外無理”
      ,是看到王陽明心學的漏洞
      ,因此提出了“以理造心”、“以心造理”兼?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辯證看待
      ,不可顧此失彼。
      港臺新儒家牟宗三以陸王為正統(tǒng)
      ,程朱別子為宗
      ,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我并不完全同意
      。依據(jù)我的私見
      ,陸王心學講的偏向高級階段的事情,程朱理學講的偏向低級階段的事情
      。對于全球的學問而言
      ,西方文化為中國文化提供低級階段的學問,中國文化可多講高級階段的學問
      。問題是
      ,沒有低級階段的學問,高級階段的學問也不好講
      。二者是一個整體
      ,相互作用,不可割裂

      王陽明心學講“致良知”
      ,是給人安裝“永動機”和“校正機”,讓人無所畏懼
      ,自信自在,充滿無窮無盡的能量
      ,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
      ,也時刻作出價值判斷而保證正確。對于一個人而言
      ,“致良知”是安心
      、安命,即使受到挫折,也不會充滿“失意感”
      、“煩悶感”
      ,保障個人正確。對于一個企業(yè)而言
      ,老板
      、員工“致良知”,心心相通
      ,團體組織效率最大化
      ,保障企業(yè)正確。當然
      ,這是基于既有知識而言的
      ,面對新知識爆炸的處境,“致良知”無效
      ,要請王船山來搞科研

      王船山看到了這兩種情況的不同,安心
      、定心的法門也就有所不同
      。王船山看到了“不均而不測”,即未來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
      ,要“知能”日新,擴充知識
      ;另一方面
      ,要自信、守氣
      ,“不動如山
      ,決機如水”。
      自信
      ,尤其是顛覆一切
      、自主創(chuàng)造的自信,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前提
      。全球研究自然科學史的專家無不十分敬佩中國古人所取得科技成果
      ,認為每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原創(chuàng)性的。為什么現(xiàn)代中國人喪失了這種創(chuàng)造力了呢
      ?我傾向于認為
      ,在眾多原因之中,失去了自信
      ,是一個首要原因
      。沒自信心
      ,缺乏勇氣,談何創(chuàng)造呢

      在古代
      ,中國人有一種特別的自信,相信“中國人”居住在天下的中心
      ,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
      。古人講,“中土難生”
      ,意思是說
      ,降生在中國,是十分難得的事情

      王陽明
      、王船山都有“圣人精神”,主張人人可以成為圣人
      。王陽明的圣人精神
      ,偏向于高級階段的價值判斷,忽視了低級階段的事實判斷
      。王船山的圣人精神
      ,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兼顧
      ,是科學精神
      、仁義精神的統(tǒng)一,德性領導理性
      。為此
      ,王船山依據(jù)《周易》提出了“三圣”說,先圣發(fā)明創(chuàng)造器物
      ,相當于科學家
      ;中圣發(fā)明創(chuàng)造制度,相當于政治家
      、企業(yè)家
      ;后圣發(fā)明創(chuàng)造、傳授各種知識
      、技藝
      ,相當于學者、教師等
      。王船山認為
      ,中國古代有一個“圣人傳統(tǒng)”,圣人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
      ,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幾千年不滅,并且在古代長達1000多年內為世界第一大國
      ,各個方面保持全球領先
      ,為人類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三種圣人
      ,是“永動機”
      ,乾乾不息,“從大段辛苦來”
      ,可謂之堅苦
      。持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有冒險的膽識
      ,接受不確定性
      ,無所畏懼,永遠向前
      ,勇猛精進
      ,這是圣人的大雄大力。圣人承擔著天道正義
      ,對天下負責
      ,因此,天下有罪
      ,是圣人之罪
      。自明朝以來,中國文化停滯不前
      ,不斷被歐美超越
      ,從世界第一大國淪落為屢遭歐美侵略、奴役
      ,是圣人之罪

      人,一旦啟動了莊子所謂的“機心”
      ,會進入競爭狀態(tài)
      ,追求效率最大化。實現(xiàn)效率最大化
      ,一是靠理性
      ,或者說知識、科技
      ;二是靠團體組織
      ;三是靠內心動力。現(xiàn)代新儒學開山祖師梁漱溟認識到了中國文化在現(xiàn)代化面前的不足之處
      ,因此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主旨定為八個字:“團體組織
      ,科學技術”
      。其實,王船山在闡述“圣人傳統(tǒng)”時早已言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技術,是先圣的事情
      。團體組織
      ,是中圣的事情。對于一個企業(yè)而言
      ,團體組織
      、科學技術是基礎,文化精神是靈魂
      ,此即三圣之事
      。目前王陽明心學對于企業(yè)管理的貢獻,僅限于內心動力
      ,而對團體組織
      、科學技術的而言,必須依靠王船山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蛘哒f,在擁有團體組織
      、科學技術優(yōu)勢之后
      ,可以暢談王陽明心學。
      熊十力對王船山偏重于“知能”日新
      、不講“致良知”有所不滿
      ,他晚年在家里設立三方牌位,一是孔子
      ,一是王船山
      ,一是王陽明,每日祭祀
      。我覺得
      ,熊十力對王船山有所誤解。王船山對于“知能”日新
      、“致良知”兼?zhè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下方以智
      ,前
      、后圓而神,只是因為當時“致良知”流弊太大
      ,怕誤導人
      ,表述的形式有所不同
      ,明的講得少一些,暗的講得很多
      。從邏輯上講
      ,讀王船山的書,可彌補王陽明的不足

      王陽明心學具有顛覆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向度
      ,在世人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點燃了進步的希望,因此十分流行
      ,門徒遍布天下
      ,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影響,而其流弊也大
      ,到了明末清初成為一個被批判的對象
      。尤其是明朝滅亡后,一些士大夫有負罪感
      ,紛紛懺悔
      ,隱居起來,批判王陽明心學
      。從此
      ,王陽明心學退出了歷史舞臺,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沒什么影響
      。而在17世紀初
      ,王陽明心學東傳日本,后來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對明治維新有催化作用
      ,二是與陸九淵心學一起成為建構日本商道思想的原料。日本充滿傳奇色彩的稻盛和夫
      ,是王陽明的粉絲

      王船山在明末清初沒什么影響,躲藏于深山老林
      ,預言死后200年著作“始顯”
      、500年“吾道”“大昌”,重建中華文化正統(tǒng)
      。也果真如此
      ,1839年開始,王船山的著作開始大量出版
      ,其思想既是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崛起的指南針
      ,也成為辛亥革命的理論武器
      ,有無數(shù)著名歷史人物追隨,譬如曾國藩
      、左宗棠
      、郭嵩燾、張謇
      、章太炎
      、孫中山、黃興
      、蔡鍔
      、宋教仁、秋瑾
      、蔡元培
      、陳天華、于右任
      、宋恕
      、梁啟超、胡適等
      ,在海內外產生深遠影響
      ,被追尊為中國近現(xiàn)代精神領袖。1906年
      ,《東方雜志》認為
      ,王船山與亞當·斯密并駕齊驅,是中國最大經濟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
      ,范旭東、龍璋
      、聶云臺等湘商對王船山推崇有加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洪門至少在清朝末年推崇王船山為五大始祖之一
      。據(jù)朱琳于1940年寫成《洪門志》
      ,1947年正式出版,被司徒美堂稱作“洪門圭臬”
      。該書《香堂總令》中說:“始祖只留五個人
      ,一個一個說分清。一名本是殷洪盛
      ,傅青主是第二名
      ,三名本是顧炎武,黃梨洲是第四名。五名本是王夫之
      ,反清復明大舉義
      。”
      醫(yī)藥說明書
      ,既指出有效性
      ,又指出缺陷,這值得我們學習
      。我主張客觀分析
      ,指出一個人的長處,也指出一個人的短處
      ,研究其背后的“為什么”
      ,討論這些東西對現(xiàn)在、未來有何參考價值
      ,并且考察有效性的變遷。
      知識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
      ,帶有抽象性
      ,也具有偏差性,隨時被推翻(證偽)
      ,而在實踐中
      ,已有知識在新條件下可能有效,也可能失效
      。有兩位企業(yè)家似乎有點不自信
      ,說他們理解的王陽明,未必“正確”
      。我說
      ,不要太在意“錯誤”“正確”,而在歷史上
      ,“錯誤”的東西有效
      ,屢見不鮮。在實踐的過程之中
      ,也不要太在意對書本“理解”的“錯誤”“正確”
      ,只要行之有效,不必管“錯誤”“正確”

      朱熹
      、王陽明、王船山
      ,都是大儒
      。從朱熹到王陽明,再到王船山,是一個辯證邏輯鏈
      。雖然學術史評價朱熹
      、王船山并駕齊驅,為兩座哲學最高峰
      ,甚至于說王船山與康德
      、黑格爾媲美,說王船山
      、黑格爾是東西哲學的兩座最高峰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陸九淵
      、王陽明
      。陸九淵、楊簡
      、王陽明
      ,是心學的最高峰,但著作相對于朱熹
      、王船山而言太少了
      。楊簡的成就比老師陸九淵要大,可是古人礙于名分
      ,不太提及他

      評價一個思想家的偉大成就,一個方面看著作內容
      ,另外一個方面還是要看心智
      、境界。論著作內容
      ,朱熹
      、王船山的學問十分博大,陸九淵
      、王陽明沒法比
      ,有點單薄。但是
      ,論心智
      、境界,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王船山是可以平等的
      ,都是一流哲學家
      ,可以啟發(fā)世人,并產生效用,只是有“時”罷了

      當然
      ,今人要善于吃火鍋,兼容并蓄
      ,集百家之長
      ,不可盲從、狹隘
      、偏執(zhí)
      ,墮落為邯鄲學步。

      文章來源于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25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入美國國籍后,說:美國不能打中國" rel="prev"> 上將張自忠的孫子
      ,加入美國國籍后
      ,說···

      相關文章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而清末的道光
      、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假設劉備確實是漢室宗親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