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中游則是多支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主根脈所在,是歷史傳說中炎黃部族的主要活動地區(qū),黃河中游或者中原地區(qū)就像盛開的史前中國之花的花心。正確認識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游地區(qū)的中心地位,對于客觀理解早期中國文明的本質特點、傳承發(fā)揚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基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探索中原的歷史地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黃河流域考古發(fā)現迅速增多
,“黃河流域中心論”或者“中原中心論”在史前考古領域頗為盛行,夏鼐、安志敏、石興邦等考古學家都持這種認識。比如1959年安志敏就說“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搖籃”事實上
不過,無論“重瓣花朵式”理論或“新中原中心論”
黃河中游發(fā)揮引領作用
雖然國家是文明的顯著標志
賈湖遺址的較大墓葬隨葬有骨規(guī)形器
距今7000年左右進入仰韶文化時期,陜西西安半坡
廟底溝時代
,中原文化大幅度擴張影響,帶動周圍的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崧澤文化等漸次加快了文明化進程步伐,造成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化”和黃河上中游文化的空前趨同局勢。廟底溝式的花瓣紋彩陶遍及大江南北,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文化交融聯系成一個超級文化共同體或文化圈。這個超級文化共同體,無論在地理還是文化意義上,都為夏商周乃至秦漢以后的中國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上“早期中國”的正式形成,堪稱最早的中國。而西坡大墓闊大的規(guī)模和簡陋的隨葬品形成鮮明對照,初現生死有度、重貴輕富、井然有禮、樸實執(zhí)中的“中原模式”或者“北方模式”的特質。李伯謙視其為文明演進的“王權”模式黃河中游具有特殊地位
距今5000年左右
距今5300年以后
,甘肅中部的秦安大地灣遺址出現了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以及42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筑,已初具前堂后室內外有別、東西兩廂左右對稱、左中右三門主次分明等中國古典建筑的基本格局特征。河南中部的鞏義雙槐樹聚落遺址也有100多萬平方米,發(fā)現了三重大型環(huán)壕、大型夯土基址,其長排宮殿式建筑與大地灣前堂后室式的宮殿式建筑有別,共同開創(chuàng)了后世兩類宮殿建筑的先河。大地灣和雙槐樹聚落,可能分別是仰韶文化晚期甘陜和豫中地區(qū)兩大“古國”的中心聚落距今4500年進入龍山時代以后
,隴東和陜北的中心地位繼續(xù)加強,出現了面積達600萬平方米的靈臺橋村遺址,以及核心區(qū)面積達200萬平方米的延安蘆山峁遺址。兩個遺址都發(fā)現了較多可能覆于宗廟宮殿建筑之上的板瓦、筒瓦,出現了玉器。在蘆山峁遺址已經揭露出面積16000平方米的夯土臺基,其上建筑群中軸對稱、主次分明,與大地灣的建筑格局一脈相承,只是更為宏大復雜。這時,山西南部興起了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陶寺古城距今4000多年以后
中國史前文化固然具有多樣性特點,文明要素也并非都發(fā)源于中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韓建業(y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文章來源于網絡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31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下一篇:
,女兒在整理遺物時發(fā)現一封信,才知親生父母的真實身份" rel="prev">
養(yǎng)父去世,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