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有多慘
      ,家家哭喪
      ,建安七子5人染病逝世

      攝詩文史版 2023-09-21 20:47:28

      "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漢書》之中短短一句話
      ,背后卻是一場悲慘的災(zāi)難。

      東漢從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瘟疫頻發(fā)時期

      。瘟疫持續(xù)了196年,災(zāi)情持續(xù)時間長
      ,傳播范圍廣
      ,程度劇烈。

      ,家家哭喪
      ,建安七子5人染病逝世.png" />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討伐孫權(quán)

      ,在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中
      ,曹營爆發(fā)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
      。關(guān)于這場瘟疫
      ,學(xué)術(shù)界有很多爭論,有人認(rèn)為
      ,這是由于血吸蟲而引起的傳染病
      ,也有人認(rèn)為這是鼠疫或者傷寒。在赤壁之戰(zhàn)前
      ,曹軍之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少量的患者
      ,后來瘟疫難以控制,曹軍之中死者大半

      建安二十二年

      ,一場瘟疫來勢洶洶,造成了更加慘烈的傷亡

      七子隕落

      ,文壇凋敝曹植的《說疫氣》之中
      ,對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慘狀有著詳盡的記載:"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
      ,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
      ,或覆族而喪
      。"

      對于這次瘟疫,有專家認(rèn)為是出血熱

      ,深究其原始
      ,還要從西漢時期說起。當(dāng)年張謇通西域之后
      ,中原人一直和西域人有著密切的貿(mào)易往來
      。漢武帝多次征戰(zhàn)匈奴,將這種瘟疫帶入了中原之中
      ,因為東漢末期天氣異常所以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爆發(fā)
      ;但也有專家研究認(rèn)為,出血熱并不會在夏季爆發(fā)
      ,但這場瘟疫并沒有季節(jié)性
      ,而是從這一年春季開始一直蔓延到了冬季,不像是季節(jié)流行病
      ,而更像是鼠疫

      曹丕在《與吳質(zhì)書》之中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zāi)

      ,徐(徐干)
      、陳(陳琳)、應(yīng)(應(yīng)玚)
      、劉(劉楨)
      ,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根據(jù)史料記載
      ,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也死在了這一年,王粲去世之時才41歲
      ,王粲隨曹操征吳
      ,這一年曹營之中發(fā)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軍隊之中被感染
      ,在回軍途中突然去世
      。而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兩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殺,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也就是說
      ,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瘟疫
      ,讓"建安七子"成為文壇絕唱,一個都沒有留下來

      這五位隕落在瘟疫之中的文壇巨匠都是上流社會的人物

      ,相比于貧民百姓,他們的飲食和衛(wèi)生條件要好一些
      ,而且與老鼠接觸的機(jī)會并不多
      。他們的離世說明災(zāi)情已經(jīng)無法控制,已經(jīng)波及到了上流階級
      ,老百姓感染者十之八九。

      建安詩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因為這場災(zāi)難
      ,文學(xué)的發(fā)展迅速進(jìn)入了低谷期。建安七子是鄴下文人的標(biāo)志性代表
      ,他們的逝世
      ,代表著鄴下文人集團(tuán)的徹底消亡。建安七子和曹氏三父子交相輝映的文壇盛況
      ,最終只剩下了曹氏父子
      ,而三者之中,只有曹植一個人是專門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的名家
      。隨著建安七子時代的結(jié)束
      ,大量的"悼亡詩"出現(xiàn),這些詩文充斥著對生離死別的傷感
      。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
      ,文人們大多從關(guān)注政治到關(guān)注生命之上來,探索人生真諦

      天災(zāi)人禍

      ,長達(dá)八年曹操面對這樣的災(zāi)情,終于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頒布了賑災(zāi)令
      ,作了以下規(guī)定:但凡女子七十歲以上
      、沒有丈夫兒子的,十二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的
      ,以及眼盲
      、手腳殘疾卻沒有父母妻兒照顧的,都可以"廩食終身"
      ;十二歲以下出身貧寒的幼兒"隨口給貸"

      然而曹操的賑災(zāi)手段對百姓的幫助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天災(zāi)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經(jīng)濟(jì)損失巨大

      ,一方面戰(zhàn)爭依舊在進(jìn)行
      ,人們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之下繼續(xù)為軍隊提供軍糧。戰(zhàn)爭和瘟疫
      ,交織成建安二十二年的人間地獄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跟隨夏侯惇和臧霸征吳

      ,半途之中軍中出現(xiàn)了瘟疫
      ,司馬朗體恤部下,親自巡視發(fā)藥
      ,后感染瘟疫而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災(zāi)情已經(jīng)擴(kuò)張到荊州地區(qū)

      ,光羽大意失荊州
      ,功敗身死,孫權(quán)雖然得到了荊州
      ,但是因為這年災(zāi)情嚴(yán)重
      ,只得見面荊州百姓的租稅。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曹操薨逝
      。禍不單行,瘟疫隨著戰(zhàn)爭快速傳播
      ,已經(jīng)到達(dá)了魏都
      ,漢獻(xiàn)帝遜位,曹丕稱帝
      ,當(dāng)時因為過重的徭役和連續(xù)數(shù)年的瘟疫
      ,軍中騷動不安,臣子上諫曹丕密不發(fā)喪
      ,唯恐天下大亂
      。后來在賈逵的堅持之下,才將靈柩送到了鄴城

      疫情一直持續(xù)到了公元224年

      ,這一年諸葛恪率軍伐魏。因為災(zāi)情嚴(yán)重
      ,死者大半
      ,諸葛恪最終率軍撤退。戰(zhàn)爭
      ,讓這場瘟疫波及范圍越來越廣
      ,病毒隨著軍隊的遷徙和難民的逃亡四處傳播。常年的戰(zhàn)亂百姓貧窮饑餓,更加經(jīng)受不了病痛的折磨
      。這場持續(xù)8年的瘟疫之所以帶來了如此大的傷亡
      ,建安年間的瘟疫是人口大銳減的重要原因。

      民間暴動

      ,道教萌芽漢末到魏晉
      ,是道教萌發(fā)成長的重要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
      、最為苦難的年代
      ,也是貧苦百姓們最需要精神寄托的年代。

      光武帝建武年間

      ,曾經(jīng)爆發(fā)過三次嚴(yán)重瘟疫
      ,也就是這短時間,民間爆發(fā)了三次規(guī)模巨大的"妖巫"事件
      ,史學(xué)家們將這三次運動定義為極端民間道教運動
      。之后,因為瘟疫沒有大肆爆發(fā)
      ,"妖巫"運動也偃旗息鼓了一百多年
      。東漢末年
      ,瘟疫更加嚴(yán)重
      ,民間"妖巫"運動再次高漲。漢靈帝時期出現(xiàn)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兩次大規(guī)模的民間運動

      曹植對瘟疫的解釋是"陰陽失位

      ,寒暑錯時",他認(rèn)為是氣候異常才導(dǎo)致了這樣的災(zāi)害
      。而對于并沒有讀過書的老百姓們來說
      ,這場瘟疫來自于疫鬼的懲罰。對于生死的迷茫和對"疫鬼"的恐懼感
      ,讓百姓們急需要一個控制疫鬼的"神"來幫助他們在這場瘟疫之中活下來
      。所以,當(dāng)有人打著"神"的旗號說可以幫助消滅疫鬼妖魔之時
      ,他就會得到眾多的信徒

      道教大肆宣傳降魔除妖,并且以"長生"和"醫(yī)道"輔佐

      ,在瘟疫流行的鄉(xiāng)村
      ,這些方士們以符水方術(shù)給百姓治病,也推動了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結(jié)語建安二十二年爆發(fā)的瘟疫極有可能是一種傳播性極強(qiáng)的鼠疫

      ,它從軍隊之中開始蔓延,隨著行軍打仗的進(jìn)程,這種病毒傳播到民間
      ,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
      。由此可見,戰(zhàn)爭是加速瘟疫傳播的元兇
      ,天災(zāi)和人禍一同降臨
      ,對社會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建安七子除了已經(jīng)過世的兩位

      ,剩下的五位都在同一年病亡
      ,一時間鄴下文人集團(tuán)失去了中堅力量,建安文壇只剩下了曹家父子三人
      ,詩文主流題材便是悼亡之詩
      。看到這樣的人間慘劇
      ,本來以政治謀士為一生所求的文人階級
      ,慢慢將關(guān)注點轉(zhuǎn)向了哲學(xué)層面,他們探索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
      ,文學(xué)作品種種往往充滿了人生無常的悲涼感

      而在民間,常年的戰(zhàn)亂

      、徭役和瘟疫
      ,讓疫區(qū)家家戶戶家破人亡,百姓將瘟疫的原因歸結(jié)于妖魔鬼怪作祟
      ,寄希望于道教的"降魔"
      、"醫(yī)道"和"長身"之術(shù)。在這個灰暗的年代
      ,道教得以飛速發(fā)展
      ,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漢靈帝時期戶籍統(tǒng)計之時

      ,尚且還有一千萬戶
      ,而到了建安中期,全國僅剩下了三百萬戶
      。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死在瘟疫和戰(zhàn)爭之中,史書之中寥寥幾句
      ,卻是沙場萬骨枯
      ,十室九空的地獄景象。

      建安二十二年

      ,曹丕給王朗寫了一封信:生有七尺之形
      ,死唯一棺之土
      ,唯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
      ,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癘數(shù)起,士人凋落
      ,余獨何人
      ,能全其壽?已經(jīng)奪得王位的曹丕尚且如此悲戚
      ,何況是在底層掙扎的平民百姓呢
      ?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歷史上最嚴(yán)重的疫情

      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多不勝數(shù),《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輯錄1840年以前就有826條記錄

      ,其中有不少疫情對我國政治經(jīng)濟(jì)和社會發(fā)展有過重要影響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曹操軍隊敗于孫劉聯(lián)軍
      ,背后其實有《三國演義》沒有寫的重要影響因素瘟疫

      《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zhàn)

      ,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
      ,乃引軍還
      。唐朝天寶十三年,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
      ,南詔堅壁清野
      ,唐軍糧盡
      ,士卒罹瘴疫及饑死什七八
      ,最終大敗,不但留下了村南村北哭聲哀
      ,兒別爺娘夫別妻

      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的慘痛記憶

      ,并且成為安史之亂的導(dǎo)火索
      ,令大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在南宋后期抵抗蒙古軍隊的戰(zhàn)爭中
      ,四川釣魚城堅守達(dá)36年之久令世人震驚
      。當(dāng)時蒙古軍隊發(fā)生瘟疫,《元史》記載在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征時
      ,駐合州之釣魚山軍中大疫

      方議班師

      ,這使南宋軍民獲得喘息時機(jī),最后一直堅持到1279年
      。在明亡清興之際
      ,瘟疫的暴發(fā)也曾深刻影響歷史進(jìn)程。史載
      ,1641—1643年北京連年大疫
      ,《崇禎實錄》稱: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
      。疫情十分慘烈
      ,甚至導(dǎo)致北京守城軍隊嚴(yán)重缺額,于是在李自成農(nóng)民軍進(jìn)攻時一觸即潰

      以上僅是一些歷史重要關(guān)頭中的典型事例

      。實際上在幅員廣大的中華大地,不同流行規(guī)模的瘟疫可以說無歲不有
      ,嚴(yán)重危害著民眾的生命健康



      擴(kuò)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防疫有豐富的理論與經(jīng)驗,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瓶頸

      第一個瓶頸是缺乏組織性防疫

      。這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局限性決定的。有的統(tǒng)治者殘忍無道
      ,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征
      ,遇到疫疾,大臣都要求退兵
      ,他竟然說
      ,這是“天命”,我只要征服四海
      ,不用擔(dān)心沒有人民
      。有的統(tǒng)治者雖然提倡仁政,但所采取的一些防疫手段也只應(yīng)用于朝廷官員

      在民間

      ,每當(dāng)瘟疫流行,地方政府與社會人士往往只能做一些臨時性的收容
      、散藥等工作
      ,沒有持續(xù)性。明代學(xué)者呂坤曾疾呼
      ,每個州都應(yīng)該撥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睿糜谂囵B(yǎng)醫(yī)生和購置藥材以應(yīng)對疫災(zāi)
      。但在落后和紛亂的封建時代
      ,這些呼吁根本無法實現(xiàn)

      另一個瓶頸是防護(hù)技術(shù)不足。雖然認(rèn)識到疫病會傳染

      ,但無法根本性阻止
      。這種局限給古代防疫帶來倫理難題,引起宋代學(xué)者的討論
      。南宋經(jīng)學(xué)家程迥看到有家屬離棄染病的親人
      ,于是說疫病是天時不正引起的,不會人傳人
      ,要求人們留下來照顧病者

      朱熹則認(rèn)為應(yīng)該公開真相,讓人們在了解的前提下去自主選擇救護(hù)親人

      。南宋教育家歐陽守道進(jìn)一步指出
      ,氣接則病,氣不接則不病也
      。但是古代條件下
      ,如何令氣不接”一直缺乏手段。吳又可雖然認(rèn)識到夫物之可以制氣者
      ,藥物也

      但也感慨受無形雜氣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

      。受科學(xué)技術(shù)因素的制約
      ,古人無法知道空氣中有不同大小的病原顆粒,不能發(fā)明相應(yīng)的隔離防護(hù)用具和有效消除病原

      人民網(wǎng)-中國歷史上的防疫斗爭

      徐干簡介,徐干人物資料,徐干人物介紹

      中文名:

      徐干

      別名:

      徐偉長

      人物簡介:

      徐干(170年-217年)

      ,字偉長
      ,漢末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
      、詩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敖ò财咦印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詩、辭賦
      、政論著稱
      。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
      ,對歷代統(tǒng)治者和文學(xué)者影響深遠(yuǎn)
      。此幅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徐氏宗譜》

      徐干資料

      中文名

      徐干

      別名

      徐偉長

      國籍

      曹魏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北海郡人

      出生日期

      170年(庚戌年)

      逝世日期

      217年(丁酉年)

      職業(yè)

      官員

      、文學(xué)家
      、詩人

      主要成就

      建安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

      《中論》《答劉楨》《玄猿賦》

      徐干(170--217):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壽光市)人

      ,東漢末年杰出文學(xué)家

      其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

      ,宦官專權(quán)
      ,朝政

      腐敗,而徐干卻專志于學(xué)

      。當(dāng)時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禮命蹊躇
      ,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
      ,不耽世榮”
      。曹操曾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xué)
      ,他以病辭官
      ;“潛身窮巷,頤志保真”
      ,雖“并日而食”
      ,過著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
      。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
      ,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
      ,看到曹操平定北方
      ,中國統(tǒng)一有望,即 *** 為司空軍謀祭酒掾?q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轉(zhuǎn)五官將文學(xué)
      ,歷五、六年
      ,以疾辭歸
      。“身窮窮巷
      ,頤志保真”
      ,雖“并日而食”,亦“不以為戚”
      。(引并見《中論序》)后授上艾長
      ,也因病未就
      。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
      ,干亦染疾而卒
      。后來曹丕論及徐干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hù)細(xì)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zhì)
      ,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
      ,可謂彬彬君子矣
      !”

      徐干墓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qū)朱里鎮(zhèn)會泉莊東南方500米處,詳情見“徐干墓”詞條

      1.詩

      徐干一生

      ,以“清玄體道”著稱
      。在創(chuàng)作方面,則以詩
      、賦
      、散文見長。詩歌今存3篇
      ,都是五言詩
      。今存徐干作品,沒有《公宴》
      、《斗雞》之類酬應(yīng)之作
      ,這也是他有別于其他建安作家之處。徐干詩歌成就不高
      ,鐘嶸《詩品》把他列入下品
      。雖鐘嶸貶抑過甚,而從干今存之詩看
      ,較王粲
      、劉楨亦稍遜。干詩大部散佚
      ,今存10首(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
      ,而以《室思》6首和《答劉楨》較為出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宜肌吩O(shè)為思婦之詞
      ,共六章,寫一位婦女對遠(yuǎn)行不歸的丈夫的懷念:“端坐而無為
      ,仿佛君容光”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以至“展轉(zhuǎn)不能寐”
      ,幻想乘鴻鸞之羽飛到丈夫身邊,與之相會
      。有時又擔(dān)心丈夫“重新而忘故”
      ,在外另有新歡。全詩情致繾綣
      ,心理刻畫細(xì)膩
      ,十分委婉動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洞饎E》則語言渾樸
      ,感情真摯,亦為佳作

      2.賦

      徐干在辭賦方面的名聲頗高

      ,他的《玄猿賦》、《漏卮賦》
      、《橘賦》(以上皆佚)
      、《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
      、蔡(邕)不過也”(《典論·論文》)
      ;劉勰也曾把他與王粲一起作為魏之“賦首”而加標(biāo)舉(《·詮賦》)。今存作品不足10篇
      ,而且多有殘缺
      。其中《齊都賦》,從殘文來看
      ,原先的規(gu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赡芟喈?dāng)宏大。

      3.散文

      徐干本人擅長辭賦

      ,能作詩
      ,其五言詩妙絕當(dāng)時。徐干的存世之作
      ,今只有散文集《中論》
      。這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xué)思想及其文章風(fēng)貌。當(dāng)時的人們評價他寫《中論》是“欲損世之有余
      ,益俗之不足”
      ,“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
      。當(dāng)時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
      ,辭義典雅,足傳于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杜c吳質(zhì)書》)

      《中論》的寫作主旨是:“常欲損世之有□、益俗之不足

      ,見辭人美

      麗之文并時而作

      ,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
      、上求圣人之中
      、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
      、賦
      、頌、銘
      、贊之文
      ,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今存輯本分上
      、下兩卷 徐干簡介
      ,上卷10篇,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yǎng)
      ,下卷10篇
      ,大部分論述君臣關(guān)系和政治機(jī)微,因此
      ,它是一部有關(guān)倫理及政治的論集
      。其思想傾向,大體上遵奉儒家旨趣
      ,多祖述先王
      、孔、孟之言
      ,同時
      ,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姓摗穼r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jǐn)慎
      ,一般不指斥時事
      ,所以顯得辭旨邈遠(yuǎn),較少鋒芒
      。與同時的仲長統(tǒng)《昌言》相比
      ,其揭露現(xiàn)實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銳性
      ,都有所遜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姓摗返恼Z言比較平實
      ,論證講求邏輯、條理貫通
      ,還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論說文專著
      。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專著

      他的著作

      ,除《中論》外已散佚,《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5卷
      ,已佚
      。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 6卷
      ,收入《匯刻建安七子集》中
      。《中論》2卷
      ,《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舊《壽光縣志》載有他的詩8首、《齊都賦》1篇

      1.情詩

      高殿郁崇崇

      ,廣廈凄泠泠。微風(fēng)起閨闥
      ,落日照階庭

      踟躇云屋下,嘯歌倚華楹

      。君行殊不返
      ,我飾為誰容。

      爐薰闔不用

      ,鏡匣上塵生
      。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

      嘉肴既忘御

      ,旨酒亦常停。顧瞻空寂寂
      ,唯聞燕雀聲

      憂思連相屬,中心如宿醒

      2.答劉禎

      與子別無幾

      ,所經(jīng)未一旬

      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

      雖路在咫尺

      ,難涉如九關(guān)。

      陶陶朱夏德

      ,草木昌且繁

      3.與妻別

      與君結(jié)新婚,宿昔當(dāng)別離

      涼風(fēng)動秋草

      ,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

      ,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yáng),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

      ,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

      ,會合安可知

      愿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4.室思

      (一)

      沉陰結(jié)愁憂

      ,愁憂為誰興。念與君生別
      ,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湌食
      ,慊慊常饑空。端坐而無為
      ,髣髴君容光

      (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yuǎn)
      ,郁結(jié)令人老。人生一世間
      ,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
      ,賤軀焉足保

      (三)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辭

      。飄飖不可寄
      ,徙倚徒相思。人離皆復(fù)會
      ,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
      。何有窮已時。

      (四)

      慘慘時節(jié)盡

      ,蘭葉凋復(fù)零
      。喟然長嘆息
      ,君期慰我情
      。展轉(zhuǎn)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
      ,仰觀三星連。自恨志不遂
      ,泣涕如涌泉

      (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
      ,覯此心中人。誠心亮不遂
      ,掻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fù)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
      ,今隔如參辰。

      (六)

      人靡不有初

      ,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
      ,君子所尤譏。寄身雖在遠(yuǎn)
      ,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
      ,想君時見思。

      始文帝為五官將

      ,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xué)
      。粲與北海徐干字偉長、廣陵陳琳

      字孔璋

      、陳留阮瑀字元瑜
      、汝南應(yīng)瑒字德璉、東平劉楨字公干并見友善

      干為司空軍謀祭酒掾?q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五官將文學(xué)。先賢行狀曰:干清玄體道

      ,六行脩備
      ,聰識洽聞,操翰成章
      ,輕官忽祿
      ,不耽世榮。建安中
      ,太祖特加旌命
      ,以疾休息。后除上艾長
      ,又以疾不行

      瑀以十七年卒。干

      、琳
      、瑒、楨二十二年卒
      。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zhì)曰:“昔年疾疫
      ,親故多離其災(zāi),徐
      、陳
      、應(yīng)、劉
      ,一時俱逝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hù)細(xì)行
      ,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zhì),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志
      ,可謂彬彬君子矣
      。著中論二十馀篇,辭義典雅
      ,足傳于后
      。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xué)足以著書
      ,美志不遂
      ,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
      ,微為繁富
      。公干有逸氣,但未遒耳
      。元瑜書記翩翩
      ,致足樂也。仲宣獨自善於辭賦
      ,惜其體弱
      ,不起其文;至於所善
      ,古人無以遠(yuǎn)過也
      。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于子路
      ,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
      。諸子但為未及古人
      ,自一時之俊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徐干(170年-217年)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
      。清元道體
      ,六行修備,聰識洽聞
      ,草翰成章
      ,輕官忽祿,不耽世榮
      ,游居鄴下
      。魏文嘗與吳質(zhì)書曰:“偉長懷才抱質(zhì),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節(jié)
      ,可謂彬彬君子矣
      。”

      建安中

      ,曹操認(rèn)為他的才學(xué)與眾不同
      ,特加禮聘,要他出來做官
      ,他因病不行
      。后授上艾縣令,又以疾未就
      。后做過司空軍謀祭酒掾?q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及五官將文學(xué) 徐干簡介 ,為曹操的文學(xué)侍從
      。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疫病

      他善長詩、賦

      。詩以《室思》六首較有名
      ,用比興法,假托女子希望鞏固和男子的愛情
      ,從女子境地設(shè)想
      ,感到吾不能獲得完全的保證,從委婉的言辭中表達(dá)出深意的情意
      。把君臣關(guān)系托于男女愛情
      。強(qiáng)調(diào)人與人的感情要真摯,篤厚
      ,不要“重新忘故”
      。有一定的諷諭意義。語言樸實
      、暢達(dá)
      ,情辭婉曲暢適,有一定的藝術(shù)性

      世界上讓人死得最多的病是什么?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jì)中后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
      ,身邊強(qiáng)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fā)高燒
      ,咽喉和舌頭充血并發(fā)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
      ,聲音嘶啞
      ,因強(qiáng)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一位醫(yī)生發(fā)現(xiàn)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
      ,希波克拉底就已經(jīng)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

      到了19世紀(jì)
      ,德國醫(yī)學(xué)地理學(xué)家Hirsch詳細(xì)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 *** 況


      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fā)生在1510年的英國。

      后來在1580年
      、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xiàn)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guī)模流行病的情況


      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
      ,文獻(xiàn)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


      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
      ,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歐的“俄羅斯流感”
      ,發(fā)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
      ,造成嚴(yán)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fā)生于公元6世紀(jì),起源于中東
      ,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經(jīng)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
      ,幾乎殃及當(dāng)時所有著名國家


      這次流行疫情持續(xù)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
      ,死亡總數(shù)近一億人
      ,這次大流行導(dǎo)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fā)生于公元14世紀(jì)
      ,其起源眾口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xù)近300年
      ,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
      ,尤以歐洲為甚。

      到1665年8月
      ,每周死亡達(dá)2000人
      ,一個月后竟達(dá)8000人。

      直到幾個月后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zāi)”)
      ,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筑
      ,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


      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余年的歷史
      ,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

      早在1566年
      ,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jīng)被記錄下來
      ,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細(xì)菌學(xué)說占統(tǒng)治地位的年代
      ,法國著名科學(xué)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
      ,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


      巴斯德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
      ,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于狗
      ,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強(qiáng)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jì)末至20世紀(jì)初)

      結(jié)核病

      據(jù)資料介紹
      ,自1882年柯霍發(fā)現(xiàn)結(jié)核菌以來
      ,迄今因結(jié)核病死亡人數(shù)已達(dá)2億。

      而今日重提防治結(jié)核病
      ,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
      ,全世界結(jié)核病人死亡人數(shù)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

      75%的結(jié)核病死亡發(fā)生在最具生產(chǎn)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
      ,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jié)核病感染
      ,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jié)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紀(jì)末(1894年)
      ,它是突然爆發(fā)的,至20世紀(jì)30年代達(dá)最高峰
      ,總共波及亞洲
      、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
      ,死亡達(dá)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qū)之廣
      ,遠(yuǎn)遠(yuǎn)超過前兩次大流行
      ,目前,鼠疫在北美
      、歐洲等地幾乎已經(jīng)絕跡


      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qū),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xiàn)


      流感

      1918年
      ,一場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


      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
      ,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


      在那一年
      ,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dǎo)致50多萬人死亡
      ,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dǎo)致11萬多人住院
      ,3.4萬人死亡


      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藥可治
      ,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yù)防
      ,有效率為70%至90%。

      由于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fā)生變異
      ,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
      ,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fā)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
      、歐洲和非洲)流行
      ,在17和18世紀(jì),它是西方最嚴(yán)重的傳染病
      ,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
      ,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


      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
      ,無藥可治,1980年世界衛(wèi)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
      ,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jì)中期至21世紀(jì)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xiàn)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
      、1968年出現(xiàn)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fā)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fā)流行期間
      ,各年齡組均易感染
      ,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

      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xiàn)了較高的死亡率
      ,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qū)


      據(jù)美國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
      ,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


      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lián)“俄羅斯流感”流行


      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xué)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發(fā)流行


      至1978年冬
      ,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xiàn)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于西班牙語
      ,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于關(guān)節(jié)
      、肌肉疼痛
      ,行走步態(tài)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

      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
      ,20世紀(jì)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生過多次大流行
      ,患病人數(shù)多達(dá)數(shù)百萬之多。

      1998年時
      ,登革熱已成為僅次于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


      在東南亞地區(qū)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及華南各省也發(fā)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
      ,“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fā),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
      ,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
      ,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


      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dá)西尼羅河區(qū)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
      ,近年出現(xiàn)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qū)域。

      專家認(rèn)為
      ,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fā)致命疾病
      ,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tǒng)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fā)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


      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
      ,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tǒng),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1981年6月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
      ,隨后
      ,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類似癥狀的病人,后在全世界大規(guī)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qū)突發(fā)埃博拉病
      ,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jīng)死亡


      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dá)出現(xiàn)


      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

      感染病毒的人出現(xiàn)高燒
      ,肌肉劇烈疼痛
      ,鼻腔、口腔和 *** 出血等癥狀
      ,有可能在24小時內(nèi)死亡


      據(jù)報道,烏干達(dá)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
      ,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從西元三世紀(jì)至六世紀(jì)將近四百年里,中國正史記載了二十七次「大瘟疫」
      ,平均一
      、二十年就爆發(fā)一次,當(dāng)時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


      東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一場瘟疫橫掃中國
      ,那時文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陳琳
      、應(yīng)瑒
      、劉楨、王粲都在同一年死於瘟疫


      其實除了中國
      ,外國歷史上也有許多至今仍令人觸目驚心的瘟疫發(fā)生,其中破壞性最大的要屬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


      可怕的黑死病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fā)生於西元六世紀(jì)
      ,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西元五四二年
      ,經(jīng)埃及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
      、歐洲,幾乎殃及當(dāng)時所有著名國家


      這次流行持續(xù)了五、六十年
      ,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
      ,死亡總數(shù)近一億人。

      這次大流行導(dǎo)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fā)生於西元十四世紀(jì)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xù)近三百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
      ,尤以歐洲為甚


      歐洲死亡人數(shù)兩千五百萬人,占當(dāng)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dá)其人口的半數(shù)


      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黑死病」。

      天花
      、黃熱病 威力驚人

      另外
      ,一五二○年,天花隨著一個受感染的奴隸從古巴抵達(dá)墨西哥


      在那里有一個高度發(fā)達(dá)的阿茲特克帝國
      ,阿茲特克對天花沒有什麼抵抗力,在大肆流行的瘟疫面前他們失去了一半的人口
      ,其中包括皇帝


      到一六一八年,墨西哥原來的兩千萬人口銳減到六十萬左右


      黃熱病原本局限於非洲西部


      非洲黑人對於該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一旦感染雖也會出現(xiàn)頭痛
      、發(fā)燒
      、惡心、嘔吐等癥狀
      ,但數(shù)天之后即可痊愈


      由於近代的販賣黑奴活動,黃熱病被帶到了美洲


      毫無抵抗力的白人
      、印第安人和亞洲移民隨即成為黃熱病的犧牲品。

      最嚴(yán)重時
      ,美國當(dāng)時的首都費城的行政機(jī)構(gòu)幾近癱瘓


      就在此時
      ,當(dāng)時受法國控制的海地,爆發(fā)黑奴起義
      ,拿破侖派兵前往鎮(zhèn)壓


      在法軍到達(dá)多明尼加數(shù)日后,黃熱病流行摧毀了這支精銳部隊
      ,兩萬七千人喪生
      ,甚至包括法軍的統(tǒng)帥。

      拿破侖對此束手無策
      ,不得不將當(dāng)時法國占領(lǐng)的路易斯安那拱手賣給美國
      ,歷史就這樣被改寫了。

      霍亂帶來人類浩劫

      霍亂是一個使人類遭受多次浩劫的烈性傳染病


      一八一七至一九二三年間曾發(fā)生過六次世界性大流行


      每次大流行都有數(shù)十萬或上百萬人感染死亡,我們每次也都深受其害
      ,造成人民生命財產(chǎn)損失
      ,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可怕的瘟疫之一。

      霍亂第七次大流行
      ,一九六一年起源於印尼
      ,并迅速向外擴(kuò)散。

      六○年代
      ,主要在亞洲流行
      ,七○年代傳入非洲、歐洲
      、大洋洲
      ,九○年代傳入美洲,流行四十年
      ,仍未減弱


      評價已經(jīng)被關(guān)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相關(guān)問題

      ? 除了“一號病”“非典”外歷史都還出現(xiàn)過哪些災(zāi)難性...

      ? 尋求廣東純中藥去火涼茶配方

      ? 1996年至2008的國家大事

      ? 今年33歲,結(jié)婚七年,沒有小孩.一直沒有懷孕,

      ? 希望提供嚴(yán)寬在<秋潮向晚天>唱的<落葉>

      其他回答 共 3 條

      登革熱~鼠疫~天花~瘧疾~

      天花,黑死病,鼠疫大概是中世紀(jì)的歐洲,在歐洲的這段歷史中是個恐怖的歲月,歐洲的因此減少了大概2/5左右的居民

      瘧疾以及敗血癥,大概發(fā)生在大航海時代,沿海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多發(fā),還有就是遠(yuǎn)洋航船

      還有歐洲殖民者到了新大陸所傳播的一些在歐洲很常見的疾病,具體很多,如感冒天花之類,也曾給美洲的原著民帶來大的災(zāi)難,在歐洲還有尤其西班牙出現(xiàn)的流感大流行
      ,造成的危害也不小
      ,死亡人數(shù)不少。

      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流感疫苗也能預(yù)防一部分的


      在中國歷史好像疾病大的有天花
      、瘧疾。

      綜上所述
      ,死人最多的
      ,到目前為止是:鼠疫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36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何到了宋朝時期
      ,皇帝的龍袍沒了龍紋" rel="prev"> 龍袍是君王的地位象征,為何到了宋朝時···

      下一篇:

      ,亡國之前還將世界強(qiáng)國打得簽投降書
      ,不是唐朝" rel="prev"> 中國最硬氣的王朝,亡國之前還將世界強(qiáng)···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jìn)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jìn)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除10大元帥,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
      。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jìn)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div   id=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