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 此人用慘重的代價,告訴世人答案
小天說歷史
2023-09-22 01:25:42
蜀漢后期
,人才出現(xiàn)凋零的情況
,叱咤風(fēng)云的五虎將均已去世
,好在諸葛亮智謀過人,精力也還可以
,苦苦支撐著劉備留下的爛攤子。此時的諸葛亮,事無大小親力親為
,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幸虧還有一位名將可用
,他就是奉命鎮(zhèn)守漢中的魏延
,僅次于五虎將的猛將。
魏延既不像關(guān)羽張飛與劉備結(jié)拜,也沒有趙云追隨劉備早
,屬于后來投奔者之一
,但劉備對他非常器重,一方面是魏延能力強(qiáng)
,屢次立下戰(zhàn)功
;另一面,因為劉備慧眼識英雄
,斷定魏延日后將成為蜀漢的頂梁柱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魏延天生反骨
,且被諸葛亮一眼識破
,一直提防著他,其實這根本就是瞎掰
。
,告訴世人答案.png" />
正史中的魏延沒有反骨,諸葛亮死前也沒有留下錦囊殺他
。相反
,諸葛亮認(rèn)為魏延堪當(dāng)大用,除了性格略微孤傲
,不擅長搞人際關(guān)系
,其他方面都挺好。身為三國時期出色將領(lǐng)
,魏延具有不錯的軍事才能
,提出的建議或意見,基本都會被采納
,卻也有例外
,比如子午谷奇謀。
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呢
?查閱史書得知
,答案是肯的,絕非羅貫中老先生虛構(gòu)出來的事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龂尽な駮酚涊d:“聞夏侯楙少,主婿也
,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fù)糧五千
,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
,當(dāng)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
。比東方相合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北伐過程中
,魏延不止一次勸諸葛亮,只要給他五千精兵
,帶上所需干糧
,悄悄從子午谷進(jìn)軍,十日內(nèi)就能直搗黃龍
,拿下長安城
。為了讓諸葛亮贊同他的計策,羅列出一些理由
,認(rèn)為魏將夏侯楙(夏侯惇的兒子)能力平庸
,只因娶了公主才得以上位,既膽小又缺乏謀略
,名副其實的酒囊飯袋
。
在魏延看來,一旦諸葛亮同意此計策
,定能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
,北伐必然成功,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然而
,聽完魏延的匯報,諸葛亮不假思索就拒絕了
,并且警告魏延
,以后不許再提此事。有人認(rèn)為
,諸葛亮之所以不贊成
,是性格所決定,他做事謹(jǐn)慎
,若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絕對不會冒險,穩(wěn)扎穩(wěn)打最靠譜
。
也有人認(rèn)為
,既然魏延能想到走子午谷
,智慧超群的諸葛亮也能想到
,畢竟他的智商比魏延高多了
。權(quán)衡利弊,哪怕攻破長安
,也未必動得了曹魏的根基
,甚至得不償失。那么問題來了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呢
?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末年,闖王高迎祥用慘重的代價
,告訴世人答案
。
崇禎九年初,孫傳庭主動請求擔(dān)任陜西巡撫
,皇帝爽快答應(yīng)
,同僚紛紛為孫傳庭擔(dān)憂,因為當(dāng)時高迎祥就在陜西
,而且孫傳庭以前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
。孫傳庭用實際行動證明,有一種能力叫天分
,不需要學(xué)習(xí)就可以達(dá)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過這些都是后話。
三月份
,孫傳庭來到陜西
,以最快的時間組建一支不滿兩萬人的軍隊,帶著將士開始締造傳奇
。四個月后
,孫傳庭遇到闖王高迎祥,二話不說就開打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獲勝
。高迎祥兵敗后產(chǎn)生畏懼,明白自己不是孫傳庭的對手
,計劃帶兵直奔長安(此時已改名為西安)
,并且選擇了子午谷這條路線。
估計高迎祥讀過《三國演義》
,把魏延視為偶像
,打算實施偶像當(dāng)年未完成的計劃。高迎祥手下有五萬多士兵
,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
,做夢也沒想到,這是一條不歸路
,因為孫傳庭早已料到他會走子午谷
,提前多天帶著近兩萬名將士埋伏在前方
,等待高迎祥的到來。
多日之后
,高迎祥的部隊人困馬乏
,孫傳庭一聲令下,猛然發(fā)動攻擊
,雖然高迎祥頑強(qiáng)抵抗
,但并不能改變什么,畢竟子午谷道路狹窄
,周圍懸崖峭壁
,想撤退都不可能。結(jié)局不難猜測
,高迎祥慘敗
,受傷后被俘,而后被殺
。如果他在地下與魏延相遇
,肯定會哭著說:魏大哥,你的子午谷奇謀
,一點(diǎn)都不靠譜
,把我害得好慘啊
!
假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計策
,允許他帶兵走子午谷,你認(rèn)為結(jié)局會怎樣呢
?
子午谷奇謀可行嗎?后來有4人用5次實踐反駁諸葛亮
,向魏延致敬
后來,有4人用5次實踐反駁諸葛亮
,向魏延致敬
。
1、三國:后來才2年的230年
,曹真兵出子午谷伐蜀
。結(jié)果天降暴雨,道路被沖垮
。
行軍1個月還沒過一半(全程310公里,魏延說用10天)。 因此
,哪怕不看后世
,三國時就有人不信邪
,偏要用實踐去向魏延致敬。
2
、東晉:三國之后的桓溫伐蜀,想一舉消滅殘弱的成漢
。
又遇暴雨,道路泥濘, 白跑一趟
。
3
、還是桓溫,到了公元354年換成北伐前秦
,還是堅定不移的致敬魏延
。派司馬勛從子午谷2路出兵。
這次快出谷了, 結(jié)果被前秦軍隊包圍
,司馬勛丟下軍隊逃得性命。而桓溫的第一次北伐也宣告破產(chǎn)
。
4
、明末:1400后,公元1636年7月
,高迎祥帶著5萬大軍想徑通子午谷
。
也快要出谷了,也剛好用時15天。 然后
,看到了孫傳祥的2萬伏兵……
論勇猛程度,高迎祥不比魏延差哦
!他
仗著人多連續(xù)突破敵人的3層封鎖線。然而, 還是被孫傳祥拿捏得死死的
。因為黑水峪只有1條小道
,軍隊展不開。最后
,5萬條人命交代了
,一代闖王被俘。
5
、萌國:時間進(jìn)入近代
。
1936年,王耀武兵出子午谷。 可是
,面對險峻的山勢找不到水源
,后勤又跟不上,部隊沒吃的
,半途而廢
。
王耀武或許 覺得自己帶的是近代軍隊, 終于可以打臉諸葛亮了
。而事實證明:哪怕是過了千年
,蠢材還是蠢材,天才還是天才
。
迄今為止
,從子午谷出發(fā),
4人用5次實踐來反駁諸葛亮 ,致敬魏延的
,全部失敗。 所以吶
,真正的偉人早已做過定論:此計太懸危
!沒錯,一個經(jīng)常用“四渡赤水”玩奇謀的都說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鞘钦鎽椅A?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2個不存在的比喻。第一個:如韓信故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游绻绕嬷\”取自《魏略》。而《三國志》僅僅是說:魏延一直想跟諸葛亮分兵:就像韓信和劉邦那樣
。但具體是指
韓信和劉邦的哪次分兵?并沒有說明。
如:榮陽之戰(zhàn)韓信也想分兵
,破魏滅趙韓信也想分兵……誰說一定是打三秦了
?且只要仔細(xì)點(diǎn)就會發(fā)現(xiàn)1個讓人顛覆的大新聞——那就是:
“暗渡陳倉”這個著名成語典故有點(diǎn)問題。 什么問題
?其實 翻完《史記》甚至《淮陰侯》本傳
,關(guān)于關(guān)中之戰(zhàn)只有一句:“漢王出陳倉,定三秦”
。之前
具體走了哪條路還真沒說過 。也沒有韓信在此領(lǐng)兵的事跡。
可與之相比 如周勃、曹參
、樊噲等漢軍主要將領(lǐng):都有詳細(xì)的戰(zhàn)場記錄。 說明真實的“暗渡陳倉”是否就是:其實韓信沒有參與關(guān)中之戰(zhàn),或者沒有立過戰(zhàn)功呢?
《史記高祖本紀(jì)》倒是說了:“ 漢軍從故道 ,戰(zhàn)章邯于陳倉
,邯敗而還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里的“故道”按《集解》說法:武都縣故道縣。相當(dāng)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的——武都方向
,跟子午谷謬之千里
!
那么是不是可以認(rèn)為,與其說《三國志》里的“如韓信故事”是指魏延想象韓信那樣分兵走子午谷
,倒不如說是
魏延想象韓信那樣跟諸葛亮(劉邦)爭奪1部分兵權(quán) 呢
?
所以
,《三國志》并沒有什么“5千人作戰(zhàn)
,5千人背糧”的擴(kuò)展記錄。而《魏略》以“如韓信故事”這5個字充實了不少情節(jié)
,
編出來了1個故事 , 想搞個大新聞,這才造成了千年疑案……
論《魏略》的可信度就是個笑話
。為了抹黑蜀漢居然編出:諸葛亮去世前想將大權(quán)交給魏延
,結(jié)果被楊儀暗害的段子——被裴松之罵道:
“此誣敵國之言,非可與原傳作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裴松之看來,《魏略》就是本《三國演義》罷了
。
你想想啊
。
魏延曾在漢中駐防多年 ,他對漢中乃至關(guān)中地區(qū)的兵地要志還不熟悉嗎
?作為當(dāng)時首屈一指的蜀漢大將
,他怎么可能向諸葛亮提出這么一個LOW到底的方案。
——也害慘了上述4個大將軍以及5次實踐
,哈哈
,真是信了魏延的邪。再加一句:
一直到今天 ,也沒有“暗渡陳倉”的考古發(fā)現(xiàn)
。
第二個:暗渡陰平。小王家產(chǎn)100億
,拿5000萬出來體驗下人生當(dāng)然無所謂
。你家100萬,
拿200萬出來蕩蕩試試? 凡是鼓吹出奇制勝的:
都是這幾年覺得自己也是小王
,結(jié)果和小王一起被割過了的韭菜
。對,事實證明你跟小王的格局和智商都相差無幾
,但是……
也僅僅就是格局和智商相差無己了。 同理,一邊是占據(jù)天下9州的曹魏
。一邊是只有1個州的蜀漢
。鄧艾死了,曹魏不過損失萬把人的偏師(事實上滅蜀的主力也是被堵在劍閣的鐘會中軍)
。而魏延帶著1萬人死了
,那是
蜀漢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10——15%精兵 。
也不是說不能出奇制勝
。而是
鄧艾的暗度陰平只需賭贏2個步驟 :其一
,陰平恰好無人可守。其二
,劉禪恰好能降
。這么算下來,層層消減的成功概率為25%
。
而魏延的子午谷至少需要賭贏4個步驟 :其一:賭萬人隊途徑600里山路
,恰好不被人發(fā)現(xiàn)。其二:賭夏侯楙在發(fā)現(xiàn)一群沒有攻城器械的輕步兵時
,恰好會放棄堅城而逃跑
。其三:賭這5000精兵,恰好能守住10天
。
其四:賭魏國的其他軍隊:如張郃
、司馬懿等都是看戲的,恰好放任諸葛亮大搖大擺從渭水殺到長安
。
如此算下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概率不到5%…… 。
二士爭功,蜀漢只有1個姜維兵團(tuán)
,繞過了就繞過了
。第一次北伐,曹魏有
郭淮的前出兵團(tuán) ,張郃的5萬兵團(tuán)
、司馬懿的增援兵團(tuán),曹真在斜谷被牽制兵團(tuán)
,還有曹睿在洛陽的本軍軍團(tuán)
, 還有這是長安
,不是洛陽……繞過了去試“天爐戰(zhàn)法”?
我卡里有5塊錢
,還不夠刷1頓午飯
。旁邊一個姓魏的跟我說,拿2塊出來買張彩票
,到時中了500萬如何如何……估計諸葛亮當(dāng)時的心理活動便是如此……
魏延子午谷奇謀可有勝算?諸葛亮或失逆襲曹魏唯一戰(zhàn)機(jī)
三國時期
,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
,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魏延親自率領(lǐng)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
,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guān),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jìn)兵長安
、潼關(guān)
,兩軍異道會師于潼關(guān)。諸葛亮一向用兵謹(jǐn)慎
,認(rèn)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
,所以棄而不用
。后世有人認(rèn)為諸葛亮過于謹(jǐn)慎
,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jī)
;也有人認(rèn)為
,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
,他的目標(biāo)應(yīng)當(dāng)是先取涼州
,然后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
本文的觀點(diǎn)
,“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在計謀本身
,而是在攻守雙方
。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反對“子午谷”行不通的理由是拿“明末闖王高銀祥失敗”做例子,下面就來具體分析
。
第一:進(jìn)攻的兩方(魏延VS高銀祥)
魏延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
魏延字文長
,義陽人也。以(率領(lǐng))部曲(私人武裝)隨先主(劉備)入蜀
,數(shù)有戰(zhàn)功
,遷(被任命為)牙門將軍。
先主為(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遷治成都
,當(dāng)?shù)弥貙⒁枣?zhèn)漢川
,眾論以為必在(大家都議論一定是)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張飛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
。
先主乃拔延(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yuǎn)將軍
,領(lǐng)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全軍無人不感到驚訝)
。
先主大會(劉備大宴)群臣
,問延曰(問魏延道):“今委卿以重任“(現(xiàn)在對你委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你作何打算)
?”
延對曰(魏延回答說):“若(如果)曹操舉天下而來
,請為大王拒之(請讓我為大王您去抗擊他);偏將十萬之眾至(如果是其他將領(lǐng)帶領(lǐng)十萬人馬前來)
,請為大王吞之(請讓我為大王您把他們吞并)
。”
先主稱善(劉備聞言叫好)
,眾咸壯其言(眾人也都覺得他出言豪壯)
。
先主踐尊號(劉備稱帝后),進(jìn)拜鎮(zhèn)北將軍(又升魏延為鎮(zhèn)北將軍)
。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
,魏延封都亭侯。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
,諸葛亮駐漢中
,更以魏延為督前部,領(lǐng)丞相司馬
、涼州刺史
,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使延(派遣魏延率軍西進(jìn))西入羌中
,魏國后將軍費(fèi)瑤
、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戰(zhàn)于陽溪,魏延大破淮等
,于是被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
,假節(jié),進(jìn)封南鄭侯
。
分析:
由上面的信息
,我們可以得知幾個信息:
1、魏延在追隨劉備之前,已經(jīng)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隊
,說明有一定的領(lǐng)導(dǎo)能力
、組織能力。
2、既然是私人武裝部隊
,就不能沒有根據(jù)地駐扎,有根據(jù)地
,說明有一定的民政管理能力
。后面被劉備任命為漢中的軍政一把手,也是論證了1
、2兩點(diǎn)
。
3、“東漢末年分三國”,投靠曹操
、劉備、孫權(quán)的都是有眼光的
,投靠其他人
,都是戰(zhàn)敗被殺的。魏延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隊和根據(jù)地
,卻選擇投靠劉備
,說明具有大局觀和政治眼光,知道跟著劉備走有好前途
,后面封侯拜將
,也是證實了這點(diǎn)。
除了上面三點(diǎn)
,從 歷史
,還可以得知: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zhàn)”之前
,“劉備軍政集團(tuán)”投靠荊州江夏太守劉琦(已故荊州牧劉表的嫡長子);
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赤壁之戰(zhàn)”之后
,劉琦病逝,江夏被東吳吞并
;“劉備軍政集團(tuán)”攻打“荊南四郡”
;
這個時候年僅25歲的魏延就看出了劉備的“前途”不可限量,率領(lǐng)自己的親兵
,投靠了“劉備軍政集團(tuán)”
。
要知道之前,劉備一直是“喪家之犬”
,先后投靠劉焉
、公孫瓚
、呂布、袁紹
、劉表等人
,也自立多次,一直被曹軍四處追殺
;可是魏延卻把自己的前途押寶在了劉備身上
。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應(yīng)益州牧劉璋之邀
,率部進(jìn)入益州
,把投靠自己第三年,年僅28歲的魏延
,也帶上了
,說明信任他、也看好他
。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
,“漢中之戰(zhàn)”結(jié)束,劉備軍攻下漢中
,大家都認(rèn)為劉備的二弟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
,做荊州的軍政一把手,那三弟張飛當(dāng)然也是漢中的一把手
,理所應(yīng)當(dāng)
。
但是劉備卻力排眾議,讓年僅34歲的魏延當(dāng)了漢中的軍政一把手
,說明高度信任魏延
,高度認(rèn)可魏延管理漢中的民政能力,防御曹軍的軍事能力
,說明把魏延當(dāng)成了“帥才”
。
要知道這個時候,魏延投靠劉備
,連十年都不到
。
從218年魏延當(dāng)上漢中太守,到234年魏延被殺
,魏延鎮(zhèn)守漢中整整十六年
,
前3年(218年~220年)防御曹操的曹軍。
中間6年(220年~226年)防御曹丕的魏軍
。
后8年(226年~234年)防御曹睿的魏軍
。
尤其是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的時候,“劉備軍政集團(tuán)”的大部分軍事實力都集中在東吳邊境
,這個時候如果曹軍南下漢中
,漢中可是很危險的
,但是魏延還是鎮(zhèn)守成功了。
高銀祥 (1591年 1636年)
看完魏延
,再來看看高迎祥:
大明崇禎元年(1628年)
,37歲的高迎祥率眾起事
大明崇禎4年(1631年),41歲的高迎祥自稱“闖王”
。
大明崇禎9年(1636年)
,46歲的高迎祥實行“子午谷奇謀”,兵敗被殺
。
除此之外
,高迎祥在37歲之前就沒啥 歷史 記載了,說明就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而已
,受教育程度不高
,也沒機(jī)會學(xué)武,更加別說學(xué)什么兵法了
。
和上面“有軍政管理能力
,有政治敏銳度,有預(yù)見性
,有勇有謀
,做了防御曹軍,鎮(zhèn)守漢中整整十六年”的魏延
,完全一個天一個地
,沒有任何可比性。
第二:防御的兩方(夏侯楙VS孫傳庭)
夏侯楙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生
,曹操部下夏侯惇之子(《三國演義》改成夏侯淵之子,過繼給夏侯惇)
。
夏侯楙的生父是誰
,在本文里,一點(diǎn)也不重要
,反正他就是靠著父親的關(guān)系
,才娶了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做了“駙馬”
。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前后,年僅27歲的夏侯楙憑著“夏侯二代
、曹操女婿”的關(guān)系
,混到了長安一把手的位置。
剛好公元227年也是“蜀漢劉禪建興五年”
,諸葛亮發(fā)表《出師表》
,準(zhǔn)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
。
諸葛亮率領(lǐng)蜀漢大軍剛北伐不久,當(dāng)時的魏主曹叡就覺得這個姑丈(曹睿的父親是曹丕
,姑姑就是清河公主
,姑丈自然是夏侯楙)不靠譜,所以把夏侯楙撤了長安一把手的位置
,自己親自西征
,防御諸葛亮的北伐。
我們再來看看夏侯楙的 歷史 評價——“性無武略 ,而好治生”(《魏略》
,魚豢編撰)
魚豢作為一個和夏侯楙同時期,同國籍的 歷史 學(xué)家
、朝廷命官
,他的史書比較客觀和嚴(yán)謹(jǐn),不存在“偏見”
。
加上年僅27歲的夏侯楙剛當(dāng)上長安一把手沒多久 ,就被撤職;更加證明了他就是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
、吃喝玩樂
、文武都不行的人而已,僅僅靠著“夏侯二代
、曹操女婿”的關(guān)系
,混到了長安一把手的位置。
再看孫傳庭——
孫傳庭(1593~1643年)
孫傳庭
,字伯雅
,號白谷,代州振武衛(wèi)(今山西代縣)人
,明末名將
。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26歲的孫傳庭進(jìn)士及第
,授永城縣令
。因為不滿閹黨專政,所以棄官回鄉(xiāng)
。
崇禎帝即位后
,34歲的孫傳庭起為吏部(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組部)驗封郎中,遷順天府丞
。
崇禎九年(1636年)
,43歲的孫傳庭出任陜西巡撫(陜西省的一把手),組建“秦軍”
,伏殺闖王高迎祥
。
崇禎十一年(1638年)
,45歲的孫傳庭于潼關(guān)南原大破李自成(第二任闖王),被稱為“農(nóng)民起義軍的克星”
。
崇禎十五年(1642年)
,49歲的孫傳庭接任陜西三邊總督職務(wù),加督河南
、湖廣
、四川、江南等地七省軍務(wù)
,掛兵部尚書銜
,賜尚方寶劍。
列舉對比了“子午谷奇謀”的攻守雙方
,可以開始對比了
。
第1次是蜀漢的諸葛亮北伐,“軍政帥才”魏延PK“吃喝玩樂
、文武雙廢”的夏侯駙馬
。
本來可以成功的,卻因為諸葛亮的過于謹(jǐn)慎
,還沒開始就被夭折
。
第2次是明末,“沒有任何文武學(xué)習(xí)經(jīng)歷的奔5老農(nóng)民”高迎祥PK“大明兵部尚書+七省軍務(wù)一把手+秦軍的締造者+農(nóng)民起義軍的克星”孫傳庭
;以奔五老農(nóng)民的兵敗被殺而告終
。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點(diǎn)
,也就是“事先準(zhǔn)備”
。
第1次“子午谷奇謀”,長安一把手
,夏侯楙肯定想不到魏延會有這個奇襲
,就算想到,憑他的腦子
,要么不會設(shè)下伏兵
,要么魏延來了,就棄城投降或者跑路
。
而第2次“子午谷奇謀”
,“軍政帥才”孫傳庭,肯定能猜到高迎祥會走子午谷
,不然也不會才5天不到
,就擊潰高迎祥。
因此很多反對“子午谷奇謀”的讀者
,僅僅因為一次的失敗
,就否定了“子午谷奇謀”,我覺得是片面的
。
“子午谷奇謀”的成功
,不在于計謀本身,而是在于攻守雙方
。
要是諸葛亮信任魏延
,賭一次,說不定蜀漢第一次北伐就能奪取長安
。有意思的是
,就是因為鄧艾敢賭,所以偷渡陰平才成功了
,直接導(dǎo)致蜀漢帝國的滅亡
。
子午谷奇謀真的不可行嗎?
對子午谷奇謀可行與否
,一直以來都爭議不斷,兩極分化非常嚴(yán)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