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郜麗梅:夏后氏與山東地區(qū)的國族

    歷史研究 2023-09-22 03:17:17

    夏代即是由眾多國族組成的早期國家

    ,所謂“禹合諸侯于涂山
    ,執(zhí)玉帛者萬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爱斢碇畷r,天下萬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墨I記載的山東地區(qū)這個時期就曾居住著許多國族,其中
    ,東夷集團是活動在這一區(qū)域的重要部族
    。自夏王朝建立前夕,東夷國族首領(lǐng)在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就有重要的地位
    。如皋陶作士,禹曾欲傳位于皋陶
    ,因其早亡
    ,而又欲傳位于伯益
    。“我們從關(guān)于皋陶
    、伯益的傳說中,至少可以捕捉到兩點歷史信息:一是夏王朝建立前后
    ,東夷族和地處中原的夏族有著緊密的修好往來,夷夏關(guān)系曾經(jīng)有過平等和睦的時代
    ;一是東夷顯貴參與了‘中央王國’的治理,甚至有條件
    、有能力‘代天子之位’或‘爭天子之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备尢蘸筒娑际菛|夷部落的首領(lǐng)
    ,在此可以看出東方異姓國族在夏初政治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的重要的地位。夏王朝“開國”之后
    ,夏代的東方更成為其經(jīng)略的重點
    。山東地區(qū)的國族如薛
    、有仍氏
    、有鬲氏、斟灌
    、斟尋等都曾是維護夏王朝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
    ,世移勢易,夏末山東地區(qū)異姓國族的反叛也加快了夏王朝的滅國

    、政治拉攏

    夏初的益

    、啟之爭是爭奪最高權(quán)力的斗爭,也是夏代第一次的夷夏之爭
    ,其結(jié)果是伯益在帝啟二年敗逃,帝啟六年
    ,去世。然啟在益死后仍“祠之”
    ,“益死之后,啟歲善犧牲以祠之
    。” 或又封其子若木于箕山
    ,為費氏
    。益啟之爭
    ,夏啟雖然獲得勝利
    ,然而,剛剛從“邦國”轉(zhuǎn)變到“王國”的夏王朝并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控制力去統(tǒng)治所有的異姓國族
    。啟先殺益,而復(fù)祠之
    ,又分封其子,實為當時政治形勢使然
    ,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夏啟在“建國”之初
    ,為了維護其王權(quán)統(tǒng)治,對當時異姓國族尤其是其中不服和觀望者采取政治拉攏和懷柔的手段

    薛國是夏代山東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國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追f達《正義》曰:“薛,任姓

    黃帝之苗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蹲髠鳌份d薛的先祖奚仲在夏時為車正,然《淮南子·齊俗訓(xùn)》云:“堯之治天下也
    ,舜為司徒,稷為司馬
    ,禹為司空,后稷為大田師
    ,奚仲為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肪砥呤拢骸把κ铣鲎匀涡铡|S帝孫顓頊少子陽封于任
    ,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薛侯
    ,其地魯國薛縣是也
    。奚仲遷于邳,十二世孫仲虺
    ,復(fù)居薛,為湯左相
    。”奚仲在夏禹時被封為侯
    ,則不可能還曾在堯之世為“工”
    ,《淮南子》把奚仲與舜
    、稷、禹放于同時期
    ,抑或拉長了“時間深度”,似為古書習慣
    。然夏后氏任命奚仲為夏代車正,主要的原因或許是當時夏后氏國家的實力和政治形勢與格局使然
    ,但不能排除夏后氏借此對其他異姓國族拉攏以維護其政治統(tǒng)治。

    九夷是東夷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夏后氏的關(guān)系一直若即若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駮o年》中關(guān)于這方面的記載頗多
    。(后相)七年,于夷來賓
    。后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帝泄二十一年
    ,加畎夷等爵命
    。”等等
    ,《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下有“由是服從”四字
    ,表明夏后氏在政治上給九夷部分族長“加爵命”,亦即政治籠絡(luò)方式
    ,強化對他們的控制。

    后來的夏桀時期的有仍之會雖然更大意義上是夏桀炫耀武力和好大喜功的原因促成

    ,但毫無疑問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懷柔的手段和策略

    、征伐

    夏后氏對于山東地區(qū)的經(jīng)營,除了拉攏以外

    ,對于不愿臣服、歸順者或不忠于職守者往往予以征伐
    。帝仲康時胤征羲、和
    ,即是因為羲、和二族不能忠于“王事”
    ,“廢天時,亂甲乙”
    ,以至于“不知日食”。夏末
    ,夏桀在有仍會盟諸侯,有緡反叛
    ,于是桀起兵伐之

    《竹書紀年》也有征伐東夷的記錄:

    《紀年》又有:(帝相)元年

    ,征淮夷

    《今本竹書紀年》:帝杼“八年,征于東海及三壽

    ,得一狐九尾
    。”

    《竹書紀年》曰:后相即位

    ,二年
    ,征黃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逗鬂h書·東夷傳》注

    《紀年》:二年

    ,征風夷及黃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接[》卷八二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相)二年,征黃夷

    。《通鑒外紀》卷二

    《古本竹書紀年》:后荒即位

    ,元年,以玄皂賓于河
    ,命九夷(夷
    ,王國維補)東狩于海
    ,獲大鳥

    《古本竹書紀年》: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夏后氏對山東國族的武力征服,所謂“誅不從命”

    通過政治上的拉攏和武力的征伐,夏后氏能夠有效地控制東方

    。雖然“夏代的夷夏關(guān)系經(jīng)歷了修好、交惡
    、再修好、再交惡的反復(fù)過程”
    ,但通觀有夏一代,東夷臣服于夏后氏是主要的
    ,亦即夏后氏的實力已經(jīng)從中原擴張到了東方極遠之地。至于夏末
    ,“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
    。’桀怒
    ,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
    ,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
    ,是罪在我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瘻酥x罪,請服
    ,復(fù)入貢職”。其時
    ,亦即商滅夏前夕,夏后氏在東夷仍然有實際的影響和控制力
    ,這與夏后氏一直堅持不懈地對東方的經(jīng)略密切相關(guān)。

    、復(fù)國與滅國

    夏后氏分封同姓國族之后,由于夏王朝內(nèi)部權(quán)力的爭奪以及與異姓國族的沖突

    ,同時也由于領(lǐng)土擴張尤其是對東方經(jīng)略的需要,許多同姓國族外遷
    ,遂與異姓國族在地域上共處和融合
    ,在山東出現(xiàn)了交錯雜居的地域模式。有夏一代
    ,夏后氏的復(fù)國與夏王朝的滅國都與東夷國族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后羿和寒浞都是東夷的首領(lǐng)

    ,他們先后篡夏大約近四十年的時間
    ,是東夷國族與夏后氏最直接的一次沖突
    ,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夷夏之爭
    ,幾乎終結(jié)了夏王朝的歷史。作為夏后氏異姓國族的有鬲氏
    ,是夏后氏主要支柱國族之一,夏后氏滅寒浞及其二子過
    、戈,主要依靠有鬲氏之力量
    。《左傳·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
    。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
    ,而立少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焙窚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取代了羿的統(tǒng)治地位,夏遺臣靡逃奔有鬲氏
    ,依靠有鬲氏
    、有虞氏聯(lián)合夏后氏同姓斟灌、斟尋二國的遺民來滅掉了寒浞
    ,少康才得以復(fù)國,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復(fù)禹之績,祀夏配天
    ,不失舊物”,夏代的歷史得以延續(xù)

    所以,山東地區(qū)的國族

    ,是夏王朝在東土的依靠力量
    ,為維護夏王朝東部地區(qū)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但同時也是顛覆夏王朝的重要力量

    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世之君,好大喜功

    ,驕奢淫逸,用盡百姓之財來筑造傾宮
    ,修飾瑤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帝發(fā)崩
    ,子帝履癸立
    ,是為桀。帝桀之時
    ,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wù)德而武傷百姓
    ,百姓弗堪”
    ,致使眾叛親離
    ,諸夷內(nèi)侵,遂至亡國

    首先起來叛夏的是九夷之一的畎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駮o年》記:“桀三年
    ,畎夷入于岐以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鯂S在《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說此本于《后漢書·西羌傳》。《后漢書·西羌傳》有“后桀之亂,畎夷入居豳
    、岐之間”
    。嚴師古注《漢書·匈奴列傳》:“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
    ,昆字或作混,又作緄
    ,昆緄畎聲相近
    ,亦曰犬戎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且灶耙挠衷谖鞣健H恍煨裆J為“這是范曄當日把東方的畎夷與西方的犬戎鬧不清楚
    ,所以既把畎夷載于《東夷傳》,‘夷有九種’下
    ,卻把后相‘征畎夷’(只見《西羌傳》)
    ,后泄對諸夷‘始加爵命’及‘畎夷入居邠岐’事記于《西羌傳》中
    。《路史》記此事
    ,注中雖也引用‘畎(無夷字)遂入居邠、岐之間’
    ,可是正文卻正作‘犬戎侵岐,居之’
    ,不誤。今本《竹書紀年》不曉得范曄的錯誤
    ,遂致沿用”。是畎夷應(yīng)居于東方
    。畎夷叛亂是夏后氏周圍異姓國族反叛的先兆,也是夏后氏德衰的結(jié)果

    有緡為夏后氏的異姓國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跋蔫顬槿灾畷芯嚺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蔫钤谟腥詴酥T侯
    ,有緡反叛
    ,于是桀起兵伐之,“帝桀
    ,十一年,會諸侯于仍
    ,有緡氏逃歸
    ,遂滅有緡
    。”夏桀克有緡是夏代后期一次重要的對異姓國族的征伐
    ,也致使夏后氏各異姓國族離心,在很大程度上導(dǎo)致了夏王朝滅亡
    。夏桀雖滅掉有緡氏,同時也消弱了自己的力量
    ,也是其最后滅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左傳》有“桀克有緡
    ,以喪其國”之言。

    夏桀之時

    ,曾為夏代同盟之國的薛國仲虺則為商湯左相,助商滅夏
    。則薛又作為商湯之聯(lián)盟國族,成為推翻夏王朝的一支力量

    可見,夏王朝四百多年的統(tǒng)治期間

    ,山東地區(qū)的國族與夏王朝始終具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在王朝中始終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四、余論

    有夏一代

    ,山東地區(qū)遷出、遷入的國族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钴S
    。在夏代山東地區(qū)存在的國族中
    ,有窮氏、過
    、鬷夷
    、三鬷(鬷夷之后)、費
    、斟尋、斟戈氏
    、莘氏都曾有過遷徙。有窮氏初居曲阜
    ,后遷至河南滑縣一帶,經(jīng)過數(shù)次遷徙
    ,最后居于河南鞏縣斟尋附近
    。過或初居河南太康縣一帶
    ,后遷至山東掖縣
    。三鬷或由山東定陶遷至河南唐河縣。而夏代的同姓國族費
    、斟尋氏、斟戈氏
    、辛氏東曾東遷山東。

    、斟尋氏、斟戈氏
    、莘氏等夏后氏同姓國族東遷,留居?xùn)|夷之地
    ,與之雜處,中原夏文化也應(yīng)隨之被帶至東夷
    ,與東夷文化融合,具備了新的文化特征
    。這是否屬于夏文化范疇,卻為多數(shù)研究者所忽視或避而不談
    。然而弄清楚這些問題,對夏文化的探索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同時,東夷地區(qū)國族的西漸
    ,例如有窮氏、寒浞的西侵
    ,把傳統(tǒng)的東夷文化帶入到夏代統(tǒng)治的政治中心,東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到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中去
    ,又該如何理解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傅斯年先生的《夷夏東西說》認為

    ,夏后一代的大事“統(tǒng)是和夷人的斗爭”
    ,夷夏東西對峙而交勝
    ,“夷曾一度滅夏后氏
    ,夏亦數(shù)度克夷,但夏終未盡定夷地”
    ,并說“夷羿必是敵國之君”,而非夏之屬臣
    、叛臣。李學勤先生也說“夏朝的統(tǒng)治在相當程度是建立在對夷人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之上
    ,夏朝不是一個夷夏東西的問題
    ,而是夷本身就在夏朝的范圍之內(nèi)”

    事實上,夏后氏同姓國族東遷

    ,同時也是夏文化的東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熬拖拇裕耆锌赡艿囊环N情況是
    ,在東方的山東地區(qū)有一支夏代的文化,這支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夏朝的范圍之內(nèi)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毕暮笫贤諊暹w徙到東方
    ,與東方的異姓國族雜居
    ,必然帶來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
    ,夷夏“因?qū)χ哦鸂幎罚驙幎范鸹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因混合而文化進展”。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顯示
    ,在豫東、魯西有二里頭文化和岳石文化融合的遺存的大片區(qū)域
    ,這雖不足以證明兩種文化在整個夏代的東方發(fā)生融合或融合到什么程度,但起碼可以說明“豫西地區(qū)的夏與山東地區(qū)的夷人一定存在著關(guān)系”
    ,就此而言夏文化已經(jīng)超出中原的范圍。

    夏后氏的中心開始于豫西

    、晉南一帶,勢力并不能擴張到遠在山東的東夷地區(qū)
    。而東方諸國開始也并不都臣服于夏后氏。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掘看
    ,相對于其他地區(qū),山東地區(qū)部族眾多
    ,互不統(tǒng)屬,岳石文化似乎也并不落后于二里頭文化
    。隨著夏后氏實力的強大,本來與東方關(guān)系密切的夏王朝勢力開始東漸
    ,并逐步擴大其控制范圍。又由于地緣關(guān)系
    ,東方必然是夏后氏擴張的首要目標
    ,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東方異姓國族發(fā)生直接的關(guān)系
    ,而開疆拓土對于一個實力強大的國族則是必然之事
    ,自然競爭的法則也適用于人類的某些時候和歷史階段。夏王朝要擴大疆域
    ,要控制和征服東方
    ,必須控制和征服東方的國族。于是
    ,有夏一代,東方始終是其經(jīng)略的重點
    ,這是夏代的夷夏關(guān)系和東西關(guān)系的交惡和修好不斷反復(fù)的根本原因。因此
    ,在某種意義上
    ,夏代的歷史就是一部夷夏東西交通的歷史

    列舉黃帝在人類生活上的偉大貢獻
    。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

    ,從黃帝時代起,就告別了蠻荒混沌的歲月
    ,拉開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軒轅黃帝率領(lǐng)先民們
    ,磨

    礪智慧,統(tǒng)一華夏
    ,安定四方,立中華創(chuàng)業(yè)自強之精神
    ,領(lǐng)世界文明古國之風騷
    。從此以后
    ,先祖生息的場所,就成為中華民族的

    搖籃
    ,黃陵縣橋山這塊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便成為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
    。因此,歷朝歷代
    ,不論是達官顯貴
    ,還是平民百

    ;也不論黨派政別
    、國內(nèi)同胞,還是海外僑胞
    ,在黃帝陵前無一例外地同祭一個始祖,追尋一個根系
    ,魂牽一個神州;也不論是

    莊嚴肅穆的公祭
    ,還是敦厚淳樸的民祭,以及葉落歸根的游子之祭
    ,無不顯示出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因為如此
    ,無

    論哪個時代,無論在哪個國度里
    ,只要憑借炎黃子孫這一熟悉的稱謂,就能夠跨越無限時空,穿過無數(shù)障礙
    ,消融一切隔膜
    ,找到

    自己的同胞和兄弟
    ,尋到一種亙古不變的民族聚合力。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中華民族以漢民族為主體
    ,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漢

    族則是在黃帝部族為主的古華夏族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
    ,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是由黃帝的后裔,

    在中原地區(qū)以外的邊陲地帶輾轉(zhuǎn)遷徙繁衍而成
    。因此,軒轅黃帝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

    。 其一,就血緣關(guān)系來考察
    。軒轅黃帝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那時候
    ,我國黃河中

    下游地區(qū)以及山東、蘇北一帶已形成了眾多的氏族和氏族部落
    ,其主要是活動于以華山中

    心的西部地區(qū)的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以及居住在山東
    、蘇北的九黎族部族。其中黃帝部

    族后裔夏后氏和有虞氏等12個部落
    ,以及炎帝后裔
    ,聯(lián)合組成夏,稱為“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跋摹迸c

    “華”古字相同,“夏”即“華”
    ,“華”即“夏”
    ,“華”“夏”聯(lián)稱還是夏
    。所以中

    華民族就是由黃帝部族后裔為胚胎的華夏族繁衍而來的。故世代繁衍生息于黃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都與黃帝有血緣聯(lián)系
    。 其二,就

    地緣關(guān)系來考察
    。根據(jù)考證,黃帝部族主要分布于渭水以北的陜北高原
    、渭北高原,炎帝部族主要分布于陜西岐山
    、寶雞一帶。

    黃帝炎帝部族都有東徙的歷史
    。黃帝部族主要沿北洛水南下,東渡黃河
    ,依中條山、太行山向東發(fā)展
    ,直至山西南部和河北涿鹿


    炎帝部族東進軌跡則較黃帝部族偏南
    ,其順渭水
    、黃河而東,至河南
    、山東一帶,勢力范圍與九黎族落形成犬牙交錯
    ,并肩抵足

    之勢。后來
    ,經(jīng)過黃帝與蚩尤
    、黃帝與炎帝幾次戰(zhàn)爭
    ,黃河中下游,包括山東
    、蘇北地區(qū),共同統(tǒng)一于黃帝部族
    ,形成以中原為

    中心
    ,以黃帝部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大融合
    。又經(jīng)過幾千年的民展,華夏族的族居地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
    、珠江流域及其他他

    區(qū)。至公元202年
    ,華夏族在關(guān)中地區(qū)建立西漢王朝,成為漢族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quán)
    。當時亞洲、非洲人就稱中國人為漢族
    ,因

    而出現(xiàn)了漢族這個稱謂。這時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正式形成
    。 漢族的形成
    ,為中華民族的定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其他少

    數(shù)民族
    ,也是黃帝后裔發(fā)展而成的。如被稱為“五胡”的鮮卑族
    、羌族、匈奴族
    ,以及犬戎、北狄皆黃帝之后
    。因此
    ,“是中華

    民族之全體
    ,皆均黃帝子孫”,而軒轅黃帝則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共同始祖


    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炎帝也是我國遠古時期一位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與黃帝為同胞兄弟
    ,因居于姜水,故姓姜
    。其部族活動于

    陜西渭水之濱的武功、岐山一帶
    ,為周人的祖先。炎帝部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
    ,對我國農(nóng)業(yè)文明做出了許多巨大貢獻
    。但是隨

    著其部族勢力的日益壯大
    ,也逐漸滋生了許多邪端異行
    ,恃強仗勢,欺凌弱小
    ,大行無道,民怨迭起
    。具有剛直勇武、嫉惡如仇

    秉性的軒轅黃帝
    ,為維護各部族利益和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反復(fù)規(guī)勸炎帝
    ,希望其改弦更張,棄惡從善
    。但炎帝一概置若罔聞


    依然我行我素
    。于是黃帝便準備以武力相勸戒。他教民習武
    ,操練干戈,積極備戰(zhàn)
    。戰(zhàn)爭進行的相當激烈
    、殘酷,“尸橫遍野


    血流漂櫓”,雙方傷亡慘重
    。最后,炎帝部落終于抵擋不住日益興旺強大和正義在握的黃帝部族的進攻
    ,敗退涿 鹿城東的阪泉

    (今在河北省涿 鹿)。其時
    ,黃帝率領(lǐng)以熊、羆
    、豹
    、 虎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揮舞著用雕
    、鷹
    、鶡、鳶等飛禽的羽毛裝飾的旗

    幟英勇追殺
    。經(jīng)過多次艱苦戰(zhàn)斗
    ,終于打敗了炎帝,統(tǒng)一了其部落
    ,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使一度戰(zhàn)端迭起、民無寧日的中原地區(qū)

    呈現(xiàn)出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景象
    。黃
    、炎之戰(zhàn)
    ,是我國上古時期姬、姜兩個異姓部落的一次激烈沖突
    ,也是我國原始社會由母系

    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zhuǎn)變的歷史反映。新石器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
    ,發(fā)展到新石器中晚期,已經(jīng)過渡為父系氏族社會
    ,爾后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之久,再進入奴隸社會
    。因此,從黃陵時代直至夏代前期
    ,我國下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原始公有制逐

    漸向私有制轉(zhuǎn)變
    ,部落之間為了土地、牲畜等產(chǎn)生的糾紛越來越多
    ,沖突與戰(zhàn)爭不斷出現(xiàn),于是
    ,一些近親部落逐漸結(jié)成一種穩(wěn)

    定性的部落聯(lián)盟
    ,組成聯(lián)盟議事會
    ,選出軍事首領(lǐng),這表明當時氏族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已具有軍事性質(zhì)。黃帝戰(zhàn)勝炎帝成為中

    央之帝
    ,這正是氏族公社向奴隸制國家演變的萌芽表現(xiàn)
    。戰(zhàn)爭之后
    ,黃帝部落依然生活在北方
    ,炎帝部落向南方和東方轉(zhuǎn)移
    ,與

    長江流域苗蠻逐漸融合。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zhàn):的炎黃阪泉戰(zhàn)火初熄
    ,居于黃河下游亦即今山東
    、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部落便向黃帝部族居住的黃河

    中下游進犯。其部首領(lǐng)蚩尤
    ,智勇雙全
    ,精明強干
    。他通曉天道,精通律歷
    ,其部族人也本領(lǐng)高強,勇猛過人
    。他們曾“爍金為

    兵,割革為甲”
    ,進行過長期的軍事訓(xùn)練與備戰(zhàn)。正是憑借強大的兵力
    ,蚩尤率其部族兼并了許多部落而所向無敵
    。面對強敵咄

    咄逼人之勢
    ,黃帝及其部族曾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企圖以仁義去感化蚩尤
    ,以化干戈為玉帛,免得生靈涂炭。但蚩尤覬覦黃帝

    的中央天帝寶座已久
    ,毫無所動,志在不移
    ,反而愈益驕橫
    ,驅(qū)逐榆罔與炎帝
    ,以示挑釁
    。在與蚩尤談判的同時,黃帝仍未放棄

    戰(zhàn)爭的準備
    。他制造武器,訓(xùn)練士兵
    ,設(shè)置軍器,創(chuàng)作軍樂
    ,趕制甲胄,部族上下同仇敵愾
    。經(jīng)過比較充分的準備,黃帝部族基

    本具備了迎戰(zhàn)蚩尤的條件
    ,于是便率領(lǐng)以熊、羆
    、豹 、虎等為圖騰的部族
    ,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zhàn)
    。由于九黎部族驍勇善戰(zhàn)
    ,常

    常戴角披皮
    ,以角抵人
    ,沖鋒陷陣
    ,勢若猛獸
    ,所以黃帝部族損失慘重
    ,“流血萬里”,久戰(zhàn)不勝
    ,但黃帝憑借個人智慧,并且

    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
    ,扭轉(zhuǎn)戰(zhàn)局,化險為夷
    ,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擒殺了蚩尤
    ,征服了蚩尤部落,使我國黃河流域的眾多部

    落統(tǒng)一到黃帝麾下
    。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是文明程度較高的華夏集團戰(zhàn)勝文明程度較低的九黎族的一場原始戰(zhàn)爭。關(guān)于這一戰(zhàn)爭的許

    多傳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帝部族與黃河下游的九黎族經(jīng)過戰(zhàn)爭互相融合的歷史
    。這在中華民族史上
    ,是華夏族

    形成的重要一步。這一歷史過程已為考古材料所證實
    。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就是華夏部族與九

    黎部族融合的歷史沉積
    。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黃帝威震天下
    ,聲名遠揚,黃帝部族因此信譽鵲起
    ,日益強大
    。于是黃帝大會諸侯于釜

    山(今河北省涿鹿西南)
    ,與會首領(lǐng)多達“萬國”,黃帝被諸侯尊為天子
    ,各部族均稱臣納貢,咸來賓從
    。接著黃帝又游歷四方,

    所到之處
    ,外族人民為黃帝的仁義之德深深感動,紛紛向黃帝族朝貢稱臣
    ,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以華

    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相通融合的局面
    ,構(gòu)建起中華民族的基本框架。

    胡曹
    、于則發(fā)明鞋帽: 上古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
    。但是出于抵御風寒
    ,以及奔走于荊

    莽叢林中狩獵捕魚而防膚護肌之需
    ,必須有衣冠。而且
    ,此時人類早已告別了群眾婚陋史,進入了配偶婚姻
    ,更加注重避諱文飾,

    男女大防
    ,衣冠同時具備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
    。而生產(chǎn)的發(fā)展
    ,人類智慧的不斷開發(fā),為衣冠的制作提供了思想基礎(chǔ)和智力支

    ;嫘祖養(yǎng)蠶繅絲,則為衣冠的創(chuàng)制做了物質(zhì)上的準備
    。史書記載:“黃帝作旃冕
    ,胡曹作冕
    ,伯余作衣裳,于則于扉屨
    。”根

    據(jù)歷史記載
    ,考察服飾的起源和演進歷史
    ,我們認為這些記載是確實可信的。另外
    ,衣裳服飾的最初發(fā)明還是人類長期蓄積
    、偶

    爾得之的產(chǎn)物,其直接受啟迪于某種偶爾意外的發(fā)現(xiàn)
    。傳說隆冬季節(jié)
    ,黃帝派胡曹、于則兩人率眾進山狩獵
    。那時天氣特別寒冷


    獵人們腰纏獸皮
    ,赤腳露頂左波于高山密林之中
    。當他們滿載而歸時,氣溫聚降
    ,胡曹部眾竟有20多人耳朵被凍掉,于則帶領(lǐng)的

    30多人
    ,半數(shù)以上雙腳凍爛
    ,無法行走。兩位頭領(lǐng)在愁苦之際
    ,胡曹隨手拾起一塊石子,向樹上的一個空鳥巢擲去
    ,擊落鳥窩,

    正巧落于一個人頭上
    。由于鳥窩是用鳥羽和細軟材料織成的,質(zhì)地柔軟
    ,極富保暖性,此人頓感暖意融融
    。其他人紛紛效仿,頃

    刻鳥巢蓋頂
    ,無一例外。這就形成原始的帽子雛形
    。于則部光腳站在雪地里,大家雙腳麻木
    ,不能繼續(xù)前進,于則心情煩躁
    ,不

    斷以足蹬一朽樹,以排遣心頭郁悶
    。不意雙腳陷進樹身的軟木中,非常暖和
    。于是他靈機一動,令大家動手
    ,將軟木砍倒
    ,截成

    短截
    ,將其掏空,塞上軟草
    ,綁在腳上,既保暖又松軟
    ,這就形成原始的鞋子雛形。以后
    ,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鞋子和帽子不斷得

    到改進完善
    ,演變出許多類型和款式
    ,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
    。我國古代儒家認為
    ,黃帝制作的衣冠,標志著人與動

    物的區(qū)別
    ,認為有衣冠的人類當有仁義道德,故有“衣冠文明”之說
    ,而穿衣戴冠無仁義者則被斥為“衣冠禽獸”。所以說
    ,衣

    冠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從此跨入文明時代之說是有道理的。

    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 史書曾有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的記載
    。西陵氏即黃帝夫人嫘祖。關(guān)于她發(fā)明養(yǎng)蠶
    、繅絲的故事見諸

    史籍較多,也在民間廣泛流傳
    。嫘祖是一位聰慧勤勞的山野少女
    ,后遇軒轅遂結(jié)良緣
    ,輔佐黃帝
    ,治理天下
    。一次黃帝命嫘祖為

    負責制帽的胡曹和做鞋的于則提供原料
    。嫘祖率婦女剝樹皮,剔麻線
    ,集裘皮,雖艱苦備嘗
    ,但所集原料杯水車薪,遠不足用


    嫘祖勞累過度,又心急中焚
    ,竟心力交瘁,抱病臥床
    。她悉腸百結(jié),不思飲食
    。盡管周圍女子為其精心備飯,然嫘祖毫無胃口


    日漸消瘦。于是眾女子上山采集鮮果
    ,以供嫘祖食用
    。偶爾她們采集到一筐潔白晶瑩
    ,狀若蠶豆的果子
    ,但嚼之不碎,棄之不忍,

    便置于沸水
    ,希冀煮熟食用。偶用木棒攪動
    ,細絲成縷,纏滿細棒
    ,越拉越長,以至不盡
    ,眾皆驚奇,告之嫘祖
    。嫘祖上山觀察


    才在桑樹林中
    ,見到白絲球乃蠶吃桑葉
    ,吐絲作繭自縛而成。于是她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細心觀察蠶的成長過程,掌握了養(yǎng)蠶成

    繭技術(shù)
    ,開創(chuàng)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第一縷天然纖維之先河,并不遺余力地推行養(yǎng)蠶植桑技術(shù)
    ,教民繅絲織錦,從此
    ,中華民族

    開始了養(yǎng)蠶織錦的歷史
    。今黃陵縣城南,傳說就是當年嫘祖養(yǎng)蠶處
    。后人在此曾修建了“嫘祖廟”以紀念這位養(yǎng)蠶的發(fā)明者
    。由

    于年代久遠,廟宇已不存在
    。所幸的是這次整修黃帝陵
    ,已將恢復(fù)“嫘祖養(yǎng)蠶織帛處”列入總體規(guī)劃之中
    。 養(yǎng)蠶的發(fā)明
    ,為我們

    先祖造衣冠提供了條件
    ,衣冠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由于絲織業(yè)的發(fā)展
    ,我國被稱為“絲綢之國”,絲帛

    曾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征和古代王權(quán)的代表
    ,并作為和平友好的信使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使中華民族開始走向世界


    與世界各民族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化干戈為玉帛”也成為和平
    、友好、團結(jié)
    、合作的美喻。因此
    ,以蠶桑、絲織為核心而發(fā)展

    成“嫘祖文化”不僅包含了物質(zhì)文明的重要內(nèi)涵
    ,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內(nèi)涵,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樹起了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嫘祖也因其卓越貢獻被人們譽為“先蠶娘娘”而受到特殊的尊奉。早在后周時代
    ,我國勞動人民就曾以太牢這一最高禮儀祭祀嫘

    祖,唐代對嫘祖更是推崇備至
    ,幾乎與黃帝相提并論,從而使嫘祖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


    倉頡造字: 上古時代
    ,在文字發(fā)明之前,人們主要采取結(jié)繩記事方法
    ,既不方便,又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逎瑖乐赜绊懥苏Ia(chǎn)生活秩

    序和社會發(fā)展
    。有鑒于此,黃帝便命史官倉頡造字
    。一個大雪初霽之晨,倉頡上山打獵
    ,看到從白雪皚皚的山谷中,飛出兩只小

    ,在山野覓食。蹤跡遠去
    ,只留下兩行抓印。又有兩只山鹿竄出山林
    ,遠遁而去,留下清晰的

    蹄印
    。倉頡思付良久,頓然大悟:兩種動物其形不一
    ,爪跡迥異
    ,各繪其形
    ,以示其狀
    ,不就可

    以創(chuàng)造出代表萬物的文字嗎
    ?于是他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
    ,熟視人物器皿,摹形狀物


    創(chuàng)造出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
    。文字的初創(chuàng)
    ,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文

    字發(fā)明之前
    ,人類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要貯存于掌握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的頭腦中
    ,依靠言傳身教來傳

    。隨著掌握知識者的死亡,知識也就失傳了
    。而文字則使人類具備了獨立于人體之外的知識

    貯存系統(tǒng)和難以泯滅的物質(zhì)載體,從而極大地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 關(guān)于倉頡造字之說,過

    去曾有諸多質(zhì)疑
    。傳統(tǒng)說法認為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初創(chuàng)時間應(yīng)在殷商時代
    。但1985年,

    西安西郊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15塊獸骨上的楔刻形文字
    ,其形體結(jié)構(gòu)與殷商甲骨文很相似,

    但時間可能比殷商甲骨文早1700年
    。又據(jù)1993年3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山東大學考古實習

    ,在山東鄒平縣苑城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陶書上的5行11個字
    ,其年代比殷商甲骨文早800年之久


    由此推斷,文字初創(chuàng)時期至少應(yīng)在距今4500年以上
    。因此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并非無稽之談

    關(guān)于黃帝

    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

    ,從黃帝時代起,就告別了蠻荒混沌的歲月
    ,拉開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軒轅黃帝率領(lǐng)先民們
    ,磨

    礪智慧,統(tǒng)一華夏
    ,安定四方,立中華創(chuàng)業(yè)自強之精神
    ,領(lǐng)世界文明古國之風騷。從此以后
    ,先祖生息的場所,就成為中華民族的

    搖籃
    ,黃陵縣橋山這塊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便成為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
    。因此,歷朝歷代
    ,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

    ;也不論黨派政別
    、國內(nèi)同胞
    ,還是海外僑胞,在黃帝陵前無一例外地同祭一個始祖
    ,追尋一個根系,魂牽一個神州
    ;也不論是

    莊嚴肅穆的公祭,還是敦厚淳樸的民祭
    ,以及葉落歸根的游子之祭,無不顯示出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正因為如此,無

    論哪個時代
    ,無論在哪個國度里,只要憑借炎黃子孫這一熟悉的稱謂
    ,就能夠跨越無限時空
    ,穿過無數(shù)障礙
    ,消融一切隔膜,找到

    自己的同胞和兄弟
    ,尋到一種亙古不變的民族聚合力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中華民族以漢民族為主體,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
    。漢

    族則是在黃帝部族為主的古華夏族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
    ,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是由黃帝的后裔,

    在中原地區(qū)以外的邊陲地帶輾轉(zhuǎn)遷徙繁衍而成
    。因此,軒轅黃帝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

    。 其一,就血緣關(guān)系來考察
    。軒轅黃帝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那時候
    ,我國黃河中

    下游地區(qū)以及山東
    、蘇北一帶已形成了眾多的氏族和氏族部落,其主要是活動于以華山中

    心的西部地區(qū)的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
    ,以及居住在山東、蘇北的九黎族部族
    。其中黃帝部

    族后裔夏后氏和有虞氏等12個部落
    ,以及炎帝后裔
    ,聯(lián)合組成夏,稱為“夏”
    。“夏”與

    “華”古字相同
    ,“夏”即“華”,“華”即“夏”
    ,“華”“夏”聯(lián)稱還是夏。所以中

    華民族就是由黃帝部族后裔為胚胎的華夏族繁衍而來的
    。故世代繁衍生息于黃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都與黃帝有血緣聯(lián)系。 其二
    ,就

    地緣關(guān)系來考察。根據(jù)考證
    ,黃帝部族主要分布于渭水以北的陜北高原、渭北高原
    ,炎帝部族主要分布于陜西岐山、寶雞一帶


    黃帝炎帝部族都有東徙的歷史。黃帝部族主要沿北洛水南下
    ,東渡黃河,依中條山、太行山向東發(fā)展
    ,直至山西南部和河北涿鹿。

    炎帝部族東進軌跡則較黃帝部族偏南
    ,其順渭水、黃河而東
    ,至河南
    、山東一帶
    ,勢力范圍與九黎族落形成犬牙交錯
    ,并肩抵足

    之勢。后來
    ,經(jīng)過黃帝與蚩尤、黃帝與炎帝幾次戰(zhàn)爭
    ,黃河中下游,包括山東
    、蘇北地區(qū),共同統(tǒng)一于黃帝部族
    ,形成以中原為

    中心,以黃帝部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大融合
    。又經(jīng)過幾千年的民展
    ,華夏族的族居地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他

    區(qū)
    。至公元202年,華夏族在關(guān)中地區(qū)建立西漢王朝
    ,成為漢族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quán)。當時亞洲
    、非洲人就稱中國人為漢族
    ,因

    而出現(xiàn)了漢族這個稱謂
    。這時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正式形成。 漢族的形成
    ,為中華民族的定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少

    數(shù)民族
    ,也是黃帝后裔發(fā)展而成的。如被稱為“五胡”的鮮卑族
    、羌族、匈奴族
    ,以及犬戎、北狄皆黃帝之后
    。因此,“是中華

    民族之全體
    ,皆均黃帝子孫”,而軒轅黃帝則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共同始祖


    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炎帝也是我國遠古時期一位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與黃帝為同胞兄弟
    ,因居于姜水,故姓姜
    。其部族活動于

    陜西渭水之濱的武功、岐山一帶
    ,為周人的祖先
    。炎帝部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
    ,對我國農(nóng)業(yè)文明做出了許多巨大貢獻。但是隨

    著其部族勢力的日益壯大
    ,也逐漸滋生了許多邪端異行,恃強仗勢
    ,欺凌弱小,大行無道
    ,民怨迭起。具有剛直勇武
    、嫉惡如仇

    秉性的軒轅黃帝,為維護各部族利益和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
    ,反復(fù)規(guī)勸炎帝,希望其改弦更張
    ,棄惡從善。但炎帝一概置若罔聞


    依然我行我素。于是黃帝便準備以武力相勸戒
    。他教民習武
    ,操練干戈,積極備戰(zhàn)
    。戰(zhàn)爭進行的相當激烈
    、殘酷,“尸橫遍野


    血流漂櫓”,雙方傷亡慘重
    。最后
    ,炎帝部落終于抵擋不住日益興旺強大和正義在握的黃帝部族的進攻,敗退涿 鹿城東的阪泉

    (今在河北省涿 鹿)
    。其時
    ,黃帝率領(lǐng)以熊
    、羆、豹
    、 虎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揮舞著用雕
    、 鷹、鶡
    、鳶等飛禽的羽毛裝飾的旗

    幟英勇追殺。經(jīng)過多次艱苦戰(zhàn)斗
    ,終于打敗了炎帝,統(tǒng)一了其部落
    ,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使一度戰(zhàn)端迭起
    、民無寧日的中原地區(qū)

    呈現(xiàn)出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景象。黃
    、炎之戰(zhàn),是我國上古時期姬
    、姜兩個異姓部落的一次激烈沖突,也是我國原始社會由母系

    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zhuǎn)變的歷史反映
    。新石器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發(fā)展到新石器中晚期
    ,已經(jīng)過渡為父系氏族社會,爾后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之久
    ,再進入奴隸社會
    。因此
    ,從黃陵時代直至夏代前期,我國下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
    ,原始公有制逐

    漸向私有制轉(zhuǎn)變,部落之間為了土地
    、牲畜等產(chǎn)生的糾紛越來越多,沖突與戰(zhàn)爭不斷出現(xiàn)
    ,于是,一些近親部落逐漸結(jié)成一種穩(wěn)

    定性的部落聯(lián)盟
    ,組成聯(lián)盟議事會,選出軍事首領(lǐng)
    ,這表明當時氏族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已具有軍事性質(zhì)。黃帝戰(zhàn)勝炎帝成為中

    央之帝
    ,這正是氏族公社向奴隸制國家演變的萌芽表現(xiàn)。戰(zhàn)爭之后
    ,黃帝部落依然生活在北方,炎帝部落向南方和東方轉(zhuǎn)移
    ,與

    長江流域苗蠻逐漸融合。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zhàn):的炎黃阪泉戰(zhàn)火初熄
    ,居于黃河下游亦即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部落便向黃帝部族居住的黃河

    中下游進犯
    。其部首領(lǐng)蚩尤,智勇雙全
    ,精明強干。他通曉天道
    ,精通律歷
    ,其部族人也本領(lǐng)高強
    ,勇猛過人。他們曾“爍金為

    ,割革為甲”,進行過長期的軍事訓(xùn)練與備戰(zhàn)
    。正是憑借強大的兵力,蚩尤率其部族兼并了許多部落而所向無敵
    。面對強敵咄

    咄逼人之勢,黃帝及其部族曾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企圖以仁義去感化蚩尤
    ,以化干戈為玉帛,免得生靈涂炭
    。但蚩尤覬覦黃帝

    的中央天帝寶座已久,毫無所動
    ,志在不移,反而愈益驕橫
    ,驅(qū)逐榆罔與炎帝,以示挑釁
    。在與蚩尤談判的同時,黃帝仍未放棄

    戰(zhàn)爭的準備
    。他制造武器,訓(xùn)練士兵
    ,設(shè)置軍器,創(chuàng)作軍樂
    ,趕制甲胄
    ,部族上下同仇敵愾
    。經(jīng)過比較充分的準備,黃帝部族基

    本具備了迎戰(zhàn)蚩尤的條件
    ,于是便率領(lǐng)以熊、羆
    、豹 、虎等為圖騰的部族
    ,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zhàn)
    。由于九黎部族驍勇善戰(zhàn)
    ,常

    常戴角披皮,以角抵人
    ,沖鋒陷陣,勢若猛獸
    ,所以黃帝部族損失慘重,“流血萬里”
    ,久戰(zhàn)不勝,但黃帝憑借個人智慧
    ,并且

    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扭轉(zhuǎn)戰(zhàn)局
    ,化險為夷,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擒殺了蚩尤,征服了蚩尤部落
    ,使我國黃河流域的眾多部

    落統(tǒng)一到黃帝麾下。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是文明程度較高的華夏集團戰(zhàn)勝文明程度較低的九黎族的一場原始戰(zhàn)爭
    。關(guān)于這一戰(zhàn)爭的許

    多傳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帝部族與黃河下游的九黎族經(jīng)過戰(zhàn)爭互相融合的歷史
    。這在中華民族史上
    ,是華夏族

    形成的重要一步。這一歷史過程已為考古材料所證實
    。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就是華夏部族與九

    黎部族融合的歷史沉積
    。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黃帝威震天下
    ,聲名遠揚
    ,黃帝部族因此信譽鵲起,日益強大
    。于是黃帝大會諸侯于釜

    山(今河北省涿鹿西南)
    ,與會首領(lǐng)多達“萬國”,黃帝被諸侯尊為天子
    ,各部族均稱臣納貢
    ,咸來賓從。接著黃帝又游歷四方


    所到之處
    ,外族人民為黃帝的仁義之德深深感動
    ,紛紛向黃帝族朝貢稱臣,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
    ,形成以華

    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相通融合的局面,構(gòu)建起中華民族的基本框架


    胡曹、于則發(fā)明鞋帽: 上古時期
    ,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
    。但是出于抵御風寒,以及奔走于荊

    莽叢林中狩獵捕魚而防膚護肌之需
    ,必須有衣冠
    。而且,此時人類早已告別了群眾婚陋史
    ,進入了配偶婚姻,更加注重避諱文飾


    男女大防,衣冠同時具備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
    。而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類智慧的不斷開發(fā)
    ,為衣冠的制作提供了思想基礎(chǔ)和智力支

    持;嫘祖養(yǎng)蠶繅絲
    ,則為衣冠的創(chuàng)制做了物質(zhì)上的準備。史書記載:“黃帝作旃冕
    ,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
    ,于則于扉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备?

    據(jù)歷史記載,考察服飾的起源和演進歷史
    ,我們認為這些記載是確實可信的。另外
    ,衣裳服飾的最初發(fā)明還是人類長期蓄積、偶

    爾得之的產(chǎn)物
    ,其直接受啟迪于某種偶爾意外的發(fā)現(xiàn)。傳說隆冬季節(jié)
    ,黃帝派胡曹、于則兩人率眾進山狩獵
    。那時天氣特別寒冷


    獵人們腰纏獸皮
    ,赤腳露頂左波于高山密林之中。當他們滿載而歸時
    ,氣溫聚降,胡曹部眾竟有20多人耳朵被凍掉
    ,于則帶領(lǐng)的

    30多人,半數(shù)以上雙腳凍爛
    ,無法行走。兩位頭領(lǐng)在愁苦之際
    ,胡曹隨手拾起一塊石子
    ,向樹上的一個空鳥巢擲去
    ,擊落鳥窩


    正巧落于一個人頭上。由于鳥窩是用鳥羽和細軟材料織成的
    ,質(zhì)地柔軟,極富保暖性
    ,此人頓感暖意融融。其他人紛紛效仿
    ,頃

    刻鳥巢蓋頂
    ,無一例外
    。這就形成原始的帽子雛形。于則部光腳站在雪地里
    ,大家雙腳麻木,不能繼續(xù)前進,于則心情煩躁
    ,不

    斷以足蹬一朽樹,以排遣心頭郁悶
    。不意雙腳陷進樹身的軟木中,非常暖和
    。于是他靈機一動,令大家動手
    ,將軟木砍倒,截成

    短截
    ,將其掏空,塞上軟草
    ,綁在腳上,既保暖又松軟
    ,這就形成原始的鞋子雛形。以后
    ,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鞋子和帽子不斷得

    到改進完善
    ,演變出許多類型和款式,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
    。我國古代儒家認為,黃帝制作的衣冠
    ,標志著人與動

    物的區(qū)別,認為有衣冠的人類當有仁義道德
    ,故有“衣冠文明”之說,而穿衣戴冠無仁義者則被斥為“衣冠禽獸”
    。所以說,衣

    冠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從此跨入文明時代之說是有道理的。

    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 史書曾有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的記載
    。西陵氏即黃帝夫人嫘祖。關(guān)于她發(fā)明養(yǎng)蠶
    、繅絲的故事見諸

    史籍較多,也在民間廣泛流傳
    。嫘祖是一位聰慧勤勞的山野少女,后遇軒轅遂結(jié)良緣
    ,輔佐黃帝,治理天下
    。一次黃帝命嫘祖為

    負責制帽的胡曹和做鞋的于則提供原料。嫘祖率婦女剝樹皮
    ,剔麻線,集裘皮
    ,雖艱苦備嘗,但所集原料杯水車薪
    ,遠不足用


    嫘祖勞累過度,又心急中焚
    ,竟心力交瘁,抱病臥床
    。她悉腸百結(jié),不思飲食
    。盡管周圍女子為其精心備飯,然嫘祖毫無胃口


    日漸消瘦
    。于是眾女子上山采集鮮果,以供嫘祖食用。偶爾她們采集到一筐潔白晶瑩
    ,狀若蠶豆的果子
    ,但嚼之不碎,棄之不忍


    便置于沸水
    ,希冀煮熟食用。偶用木棒攪動
    ,細絲成縷
    ,纏滿細棒,越拉越長
    ,以至不盡,眾皆驚奇
    ,告之嫘祖。嫘祖上山觀察


    才在桑樹林中,見到白絲球乃蠶吃桑葉
    ,吐絲作繭自縛而成。于是她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細心觀察蠶的成長過程,掌握了養(yǎng)蠶成

    繭技術(shù)
    ,開創(chuàng)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第一縷天然纖維之先河,并不遺余力地推行養(yǎng)蠶植桑技術(shù)
    ,教民繅絲織錦,從此
    ,中華民族

    開始了養(yǎng)蠶織錦的歷史。今黃陵縣城南
    ,傳說就是當年嫘祖養(yǎng)蠶處。后人在此曾修建了“嫘祖廟”以紀念這位養(yǎng)蠶的發(fā)明者
    。由

    于年代久遠
    ,廟宇已不存在
    。所幸的是這次整修黃帝陵
    ,已將恢復(fù)“嫘祖養(yǎng)蠶織帛處”列入總體規(guī)劃之中
    。 養(yǎng)蠶的發(fā)明
    ,為我們

    先祖造衣冠提供了條件,衣冠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由于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我國被稱為“絲綢之國”
    ,絲帛

    曾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征和古代王權(quán)的代表,并作為和平友好的信使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使中華民族開始走向世界,

    與世界各民族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
    ,“化干戈為玉帛”也成為和平、友好
    、團結(jié)
    、合作的美喻
    。因此,以蠶桑
    、絲織為核心而發(fā)展

    成“嫘祖文化”不僅包含了物質(zhì)文明的重要內(nèi)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內(nèi)涵
    ,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樹起了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嫘祖也因其卓越貢獻被人們譽為“先蠶娘娘”而受到特殊的尊奉
    。早在后周時代
    ,我國勞動人民就曾以太牢這一最高禮儀祭祀嫘

    祖,唐代對嫘祖更是推崇備至
    ,幾乎與黃帝相提并論
    ,從而使嫘祖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


    倉頡造字: 上古時代,在文字發(fā)明之前
    ,人們主要采取結(jié)繩記事方法,既不方便
    ,又非常晦澀
    ,嚴重影響了正常生產(chǎn)生活秩

    序和社會發(fā)展。有鑒于此
    ,黃帝便命史官倉頡造字
    。一個大雪初霽之晨
    ,倉頡上山打獵,看到從白雪皚皚的山谷中
    ,飛出兩只小

    雞,在山野覓食
    。蹤跡遠去,只留下兩行抓印
    。又有兩只山鹿竄出山林
    ,遠遁而去
    ,留下清晰的

    蹄印。倉頡思付良久
    ,頓然大悟:兩種動物其形不一,爪跡迥異
    ,各繪其形,以示其狀
    ,不就可

    以創(chuàng)造出代表萬物的文字嗎
    ?于是他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
    ,熟視人物器皿,摹形狀物


    創(chuàng)造出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文字的初創(chuàng)
    ,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文

    字發(fā)明之前
    ,人類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要貯存于掌握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的頭腦中,依靠言傳身教來傳

    。隨著掌握知識者的死亡,知識也就失傳了
    。而文字則使人類具備了獨立于人體之外的知識

    貯存系統(tǒng)和難以泯滅的物質(zhì)載體,從而極大地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 關(guān)于倉頡造字之說,過

    去曾有諸多質(zhì)疑
    。傳統(tǒng)說法認為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初創(chuàng)時間應(yīng)在殷商時代
    。但1985年,

    西安西郊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15塊獸骨上的楔刻形文字
    ,其形體結(jié)構(gòu)與殷商甲骨文很相似,

    但時間可能比殷商甲骨文早1700年
    。又據(jù)1993年3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山東大學考古實習

    ,在山東鄒平縣苑城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陶書上的5行11個字
    ,其年代比殷商甲骨文早800年之久


    由此推斷,文字初創(chuàng)時期至少應(yīng)在距今4500年以上
    。因此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并非無稽之談
    參考資料:/huangdiling/hdwh/
    回答者:verayang86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 13:59

    --------------------------------------------------------------------------------

    提問者對于答案的評價:
    你說的最詳細
    ,所以就用你了。

    --------------------------------------------------------------------------------

    評價已經(jīng)被關(guān)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 共 1 條

    我國陜西省中部
    ,有個黃陵縣,黃陵縣城北有座橋山
    ,橋山頂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的墓
    。人們稱它為黃陵,因此把這個原稱為“中部”的縣
    ,改名為黃陵縣。

    黃帝陵①壯麗威武
    ,古書記載說
    ,它座山環(huán)水:“其山勢如橋
    ,沮水環(huán)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陜北高原
    ,山上古柏成林
    ,郁郁蔥蔥,參天聳立
    ,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古老
    、挺撥、蒼勁


    傳說這座黃帝陵漢朝時就已存在了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黃帝葬于橋山”。西漢著名的皇帝漢武帝曾經(jīng)來到這里祭祀
    。關(guān)于這事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漢武帝北巡朔方(今內(nèi)蒙古河套一帶)南歸
    ,帶著十余萬大軍,路過橋山
    。當他看到黃帝陵時
    ,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對臣下說:“我聽說黃帝并沒有死
    ,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了他的墳,這是什么緣故呢
    ?”臣下回答說:“黃帝成仙上天去了。這個陵墓是黃帝的臣下為紀念他
    ,葬了他的衣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焙髞恚鞒拈_國皇帝朱元璋
    ,清朝的康熙皇帝
    ,也都親自寫過祭文
    ,祭祀黃陵。這都說明:我國歷朝歷代
    ,祭祀祖先黃帝
    ,由來已久。

    抗日戰(zhàn)爭時期
    ,1937年清明節(jié)
    ,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黃陵活動。這年4月6日
    ,當時陜北出版的《新中華報》對這次活動有一段十分醒目的報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
    ,特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民族掃墓盛典,以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驅(qū)的決心
    。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還共同寫了《祭黃帝文》
    ,文中盛贊黃帝的功勞:“赫赫始祖,吾華肇(zhào兆
    ,開始的意思)造;胄(zhòu晝)衍(后代延續(xù))社綿(國家長存)
    ,岳峨(山高)河浩
    。聰明睿(ruì銳)智,光被遐(xiá狹)荒(遠近)
    ;建此偉業(yè)
    ,雄立東方”。祭文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
    、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征
    。魯迅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
    ,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wèi)中華民族
    。近年來,每逢清明節(jié)
    ,我國人民紛紛來到黃帝陵
    ,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
    。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大陸
    ,差不多也都要到這里來尋根,表示后代對祖先的敬意
    。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
    ,為人類作出更多的貢獻


    黃帝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對我們民族有過什么功績呢
    ?可惜
    ,黃帝離我們太遙遠了,關(guān)于他的事跡
    ,很難征之信史
    ,只有借助于古代的神話傳說。來勾畫他偉大的形象


    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
    ?這在古書里是有解釋的。《淮南子》一書說:“中央土也
    ,其帝黃帝
    ,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zhí)繩(法)而制四方”
    。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lǐng)
    ,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
    ,故名“黃帝”
    。黃帝為什么又名軒轅氏呢?根據(jù)史料記載
    ,黃帝曾發(fā)明一種車戰(zhàn)法
    ,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zhàn)車上
    ;停戰(zhàn)休息時
    ,將戰(zhàn)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
    ,指揮員在中間
    ,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
    。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zhàn)車叫“軒”
    ,把兩輛戰(zhàn)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zhàn)法的發(fā)明者
    ,所以后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大概黃帝是屬于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
    。當時還是部落
    、氏族聚居的狀況,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chǎn)生
    。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
    ,歷史記載各有不同。有的說
    ,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漉縣的山彎彎里
    ,史書上叫做“涿漉之野”。也有的說
    ,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
    ,名曰“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
    ,部落經(jīng)常遷徙
    ,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天陜西
    、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


    在傳說中
    ,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干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
    ,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歷法
    ,又會制造車、船和指南車
    。他還精通醫(yī)術(shù)
    ,和神醫(y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guān)于醫(yī)學的對話
    ,被后人編成我國最早的一部醫(yī)書棗《黃帝內(nèi)經(jīng)》。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
    ,她教人民養(yǎng)蠶
    ,總結(jié)出一套喂蠶、繅絲
    、織帛的經(jīng)驗
    。從此,人們既會制衣
    ,又會作冕
    ,還能制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
    ,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
    。古代的人受飲水限制,居者靠河流
    ,牧者逐水草
    ,很不方便。黃帝發(fā)明了井
    ,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fā)
    。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
    ,構(gòu)木為巢
    ;又是黃帝教給人們“伐木構(gòu)材,筑作宮室
    ,上棟下宇
    ,以避風雨”。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
    ,他們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比如,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
    ,音樂家伶?zhèn)惙殖鍪綦A
    ,配成樂曲;精通數(shù)學的隸首
    ,制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
    。當然,這些發(fā)明
    ,摻雜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份
    ,實際上任何一項發(fā)明,都絕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
    。歷史上的這些記載
    ,只不過反映了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黃帝
    ,因為是古代學者一致承認的華夏始祖
    ,所以人們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黃帝還是古代主持正義力量的代表
    。古書上說
    ,他辦事公道,受到了周圍許多鄰近部落的擁戴
    。當時有一個南方部落的首領(lǐng)蚩尤
    ,勇猛善戰(zhàn),常常賃借自己的強大力量
    ,進攻別的部落
    ;燒殺搶掠,使得人們不能安定生活
    。蚩尤把矛頭指向了曾與黃帝結(jié)成聯(lián)盟的炎帝部落
    ,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區(qū)。蚩尤乘勝追擊
    ,又跟蹤到了涿鹿
    。在這里,終于和黃帝部落展開了一場惡戰(zhàn)
    。涿鹿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次相當激烈的戰(zhàn)爭
    。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shù)
    ,突然間風雨大作
    ,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制勝的陣式
    ,又利用了風后所制造的指南車
    ,辨別了風向
    ,才把蚩尤打敗。黃帝乘勝追到山東
    ,捉住蚩尤殺掉
    ,把蚩尤的頭帶回涿鹿,埋在那里
    。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的涿鹿縣
    ,還有一座蚩尤墳。

    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
    ,威信更高了
    ,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lǐng)袖。后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
    ,統(tǒng)稱為華夏族
    。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
    。古書記載說
    ,黃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堯、舜
    、禹,和后來的夏
    、商
    、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后代
    。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
    ,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
    、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
    ,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關(guān)于黃帝之死
    ,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
    。據(jù)說,他并沒有死
    ,最后的歸宿是乘龍升天了
    。因此,現(xiàn)在陜西黃陵前的圍墻正面
    ,還有一塊石碑
    ,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叫做“橋山龍馭”
    ,就是指的這個故事
    。這更說明黃帝受到人們無比的崇敬
    ,人們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
    。這個神話
    ,表達了他的部族和后代們的美好愿望。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45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衛(wèi)生員用不用帶槍 看老兵是怎么說的!" rel="prev"> 在戰(zhàn)場上
    ,衛(wèi)生員用不用帶槍 看老兵是···

    下一篇:

    ,陳毅曾提出去紅7軍或者鄂豫皖紅軍,為何沒去成" rel="prev"> 古田會議后
    ,陳毅曾提出去紅7軍或者鄂···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