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古人形容男女之間感情的詩句
,這句話形容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卻是再貼切不過了。但是不同的是,當時的翩翩才子愛上的美嬌娘,卻是勾欄出生的楊翠喜。
楊翠喜在晚清時期可謂是聲名大動,她原姓陳
,小名叫做二妞兒
。幼時家中貧困,于是父母就將其賣給了以楊姓的樂戶習藝
,取得藝名就叫做楊翠喜
。 十四五歲時楊翠喜就出落了一副好容顏,且生就又一副好嗓子
,雖說是習藝
,但習得都是些勾欄小曲
,被打造成了一位頗具盛名的歌妓。她有多美呢?看完這幾張老照片
,你就知道了
。

而出生于1880年的李叔同也十分喜愛音律
,也十分精通
。他在聽到楊翠喜的嗓音之后就為之驚艷,其唱的內容根本不管
。他開始尋找楊翠喜一起交流音律
,楊翠喜也喜歡這種純粹的有關音律的討論。
如今有名的《梵王宮》以及《紅梅閣》等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而在這種亦師亦友的相處交流之下
,二人也漸漸地產生了一絲絲異樣的情感。在1901年
,李叔同因為學業(yè)原因不得不趕往上海
,二人終于在臨別之際將窗戶紙捅破,并許下了相互等待的承諾
。
然而1907年
,慶親王之子載振前往天津。載振是當時大權在握的慶親王最寵愛的兒子
,所以當時的各界權貴紛紛嚴陣以待
,就連袁世凱也是親自作陪。還在全城廣招名妓接待
,作為名角的楊翠喜自然就在其中
。
當楊翠喜出場之時載振就看呆了,楊翠喜婉轉噥噥的唱腔
,溫婉的面容以及婀娜的身段直接俘虜了這位公子
。當時袁世凱的一位干兒子段芝貴恰好看到了載振的反應,當時這位極盡諂媚之事的道員就開始想著怎樣才可以更好地討好載振
,楊翠喜的出現讓他找到了機會
。
可他想要這位小小的歌妓并不容易,楊翠喜本身名氣就甚大
,不好買賣
。還因為李叔同的緣故楊翠喜并不愿意嫁給小王爺做妾。但是楊翠喜有一位極度貪財的師傅
,當段桂芝將價格加到了12000金的時候
,其師傅就直接拍板同意了。
楊翠喜這一位天津第一美人兒就這樣被當作貨物一般送給了小王爺載振,段芝貴這個諂媚的小人也因此成為了一地巡撫
。但是當時恰好李叔同結束學業(yè)回鄉(xiāng)尋楊翠喜打算結束這場等待
,可佳人已經進了慶親王府。
這一切已經定下結局
,李叔同也毫無辦法
。1908年,傷心之下李叔同只好再次東渡日本留學專注于學業(yè)
。最終在1918年遁入空門
,成就了以后的“弘一法師”。后來的中國佛教協會主席對李叔同的評價是“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愿終成苦行僧”
。
離了楊翠喜的李叔同萬念俱灰,選擇遁入空門
。而詩句中的“茶花女”楊翠喜也并不是很好
。就在其被送給載振的同年,段芝貴萬金聘美賄賂載振的事情被人告到了慈禧面前
。慈禧隨之派出人員專門調查此事
。
在萬般不舍的情況下,載振也只能將楊翠喜送給鹽商王益孫做妾
。并聲稱楊翠喜自始至終都是王益孫的偏方小妾
,以此躲過慈禧的調查。雖說王益孫也是臣服于楊翠喜的裙角之下對其萬分寵愛
。
但是思念李叔同的楊翠喜卻還是終日郁結在心
,就算是王益孫為其遍尋名醫(yī)也是無用,心病還需心藥醫(yī)
。她的心藥李叔同此時遠在海外
,心灰意冷。于是最后楊翠喜因心病抑郁而亡
。一代佳人就此隕落
,可惜可嘆。
楊翠喜:開女性登臺演戲之先河 李叔同都為她著迷 ,楊翠喜的生平簡介
楊翠喜十四歲時在侯家后協盛茶園初登舞臺,清朝有律
,嚴禁女子登臺唱戲
,甲午戰(zhàn)爭后關東已有女子登臺獻藝,隨著上海女班戲園在光緒二十六年開張稱“髦兒戲”
,此風傳入天津
,商埠、碼頭的青樓女子
,開始學梆子腔
,以投顧客所好。
圖為楊翠喜
,本姓陳
,小名二妞兒,楊翠喜是藝名
。原籍直隸北通州
。清末至民國初名妓,哄動一時的楊翠喜案的女主角
。
楊翠喜是直隸(今河北)通州人
,生于光緒十五年(1889),家素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義和拳亂
,楊翠喜方十二歲,“由其父母攜來天津
,時京畿之間拳匪鴟張
,乃逃往蘆臺,匪亂既熾
,無可謀生
,其父母為糊口計,售翠喜于土棍陳某
,只值京錢十千”
。
以“京錢十千”把楊翠喜賣給土棍陳某,“京錢十千”在光緒丁酉年(1897)以后約等于銀一兩
,以這么低的價錢賣出
,而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段芝貴以天津富商王益孫名義,以一萬兩千元買得楊翠喜
,再準備數千元首飾衣物及兩萬元嫁妝以為入慶親王府犒賞各仆婢之用
,將楊翠喜送給農工商部尚書貝子載振,再用十萬元獻給載振父親慶親王奕劻為壽禮
,從當年的一兩賣身到后來數萬元的身價
,楊翠喜義父楊茂亭和義母楊李氏從中獲利頗豐。
這是后話
。
當年“會西國聯軍攻破天津城
,設立于都統(tǒng)門,陳某遂挈翠喜至津
,居城中白家胡同
,與楊二(一名楊茂亭者)為鄰
,乃轉售翠喜與楊稱為義女”。
從義和團起事到聯軍進入天津
,歷經一年多的動蕩
,津沽地區(qū),據《瓦德西拳亂筆記》1900年9月29日所見“從大沽至天津之間
,以及天津重要部分
,已成一種不可描寫之荒蕪破碎,所有沿途村舍皆成頹垣廢址”
。
1900年7月5日聯軍成立“都統(tǒng)衛(wèi)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tǒng)治后
,陳某帶楊翠喜至天津住在“城內守營都司署”旁的白家胡同,其地位于天津城西北角
。
陳某又將楊翠喜再轉賣給鄰居楊茂亭
,而楊茂亭因看到上天仙戲園陳國璧購入翠鳳、翠紅兩女演淫戲得善價
,所以叫楊翠喜跟著翠鳳學戲
,這是楊翠喜學戲的緣起。
但當時天津登臺優(yōu)伶?zhèn)€個小腳伶仃
,翠鳳和后來在哈爾濱名噪一時的 *** 小榮喜都是有名的小腳美人
,當時美人的養(yǎng)成較費時費事的就是要裹一雙纖瘦的小腳,裹小腳非得數年功夫才能成就
。
北宋時期就有許多雜技藝人用布纏腳
,纏裹后的腳尖瘦上翹,穿著尖瘦上翹的舞鞋
,表演時生動婀娜多姿受人欽羨
。
許多樂戶,本就是貴族的家妓
,將這種纏足風俗傳入官宦權貴家中的女眷
。
到了明代,女性藝人不能公開登臺
,纏足婦女公開演出的場面消失了約五百年
,小腳 *** 只在私人筵席間、妓院內
、酬酢間為人彈唱
,更無在舞臺上回旋弄姿的機會。
尖瘦上翹可以回風扭轉的舞鞋
,歷經五百年演變
,以短弓時尚,追求“三寸金蓮”
,三寸是腳長小于10厘米的意思
,這么短小的腳別說跳舞了
,連走路都得顫顫巍巍,扶墻靠壁
,最甚者如李漁的《閑情偶寄》筆下的“抱小姐”說:
“足小之
,至寸步難行,每行必須人抱
。”
纏足風俗近千年流行后
,幾乎成為大家閨秀基本的儀容妝飾
,成為性別的認同。
當時 *** 的養(yǎng)成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于是就有專門培養(yǎng)“美人”的各種人才
,形成了一種專門“畜養(yǎng)女娃”的職業(yè)。
最有名的在明清兩代的揚州
,俗稱“揚州美人”
,但這揚州美人的養(yǎng)成,背后藏著多少辛酸血淚
。
揚州位于蘇北
、江淮大地,處黃河
、淮河和長江下游
,三水匯流,俗稱洪水走廊
。
明清時代連年洪水成災
,蘇北平原淹成一片汪洋,田舍盡沒
,人畜俱亡
,幸存者身無衣、住無處
、吃無糧
,只得牽兒攜女,離鄉(xiāng)背井
,逃亡他鄉(xiāng)
,陷入絕境后,唯一生機
,只有賣掉親生骨肉為奴
、為仆、為婢
、為娼
。
還有路邊賣女孩的
,為了讓人知道賣女,在女孩子頭上插草作標示
。
蔣世煥《插草吟》詩中寫道:
“月凄凄
,風裊裊,大婦小姑頭插草
。街南巷北行人多
,呼天但乞生離早。剜肉可醫(yī)
,骨斷難治
,爹娘夫妻揮手別,眼中無血身存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寫盡了一幅慘絕人寰、生離死別的凄楚
,源源不斷的災民
,四面八方涌向揚州城,城里的官吏束手無策
,把災民視為洪水猛獸
,甚至緊關城門,相應不理
,被買走的孩子也許算幸運的
,能保住一線生機。
剛從災貧手中買來的女孩面黃肌瘦
、蓬頭垢面
、不通音律,更不懂豪門世家的儀節(jié)
,必須經過漫長的調理
、訓練、教養(yǎng)和美容
,才能成為“揚州美人”
。
清代丁耀元在《續(xù)金瓶梅》一書中說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彈琴吹簫
、吟詩寫字
、畫畫、圍棋
、打雙陸
、抹骨牌、百般淫巧”
,同時施予身形美容“束足布指
、涂妝綰發(fā)
、節(jié)其食欲,以見其肥瘠
,教之歌舞弦索之類
,以昂其身價”
徐珂《清稗類鈔》,讓這些女孩子長得清瘦苗條
,腳小伶仃
,琴棋書畫,能歌善舞
,揚州人稱“揚州瘦馬”
。
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記有“揚州人日飲食于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
明代揚州鹽商壟斷全國鹽運業(yè)
,腰纏萬貫,富甲天下
,養(yǎng)“瘦馬”是為了滿足這些財大氣粗的鹽商
、官宦、地主
,作為侍妾
,
挑選“瘦馬”有一套嚴格的鑒定程序,其中最為客商看重的就是“瘦馬”的小腳
,能否符合“瘦
、小、尖
、彎
、香、軟
、正”七個標準
。
《陶庵夢憶》書中《揚州瘦馬》一篇寫道,想娶妾的人只要稍微露出本意
,那牙婆中介立刻全集到家里
,一大早媒人就帶到“瘦馬”家里。
“至瘦馬家
,坐定
,進茶,牙婆扶瘦馬出
,曰:‘姑娘拜客
。’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摺T?‘姑娘轉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身向明立,面出
。曰:‘姑娘借手瞧瞧
。’盡褫其袂
,手出臂出
,膚亦出。曰:‘姑娘瞧瞧相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眼偷覷,眼出
。曰:‘姑娘幾歲了?’曰幾歲
,聲出。曰:‘姑娘再走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允掷淙梗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然看趾有法
,凡出門裙幅先向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岀者必小
。曰:‘姑娘請回
。’一人進
,一人又出
。看一家必五六人
,咸如之
。”
這樣一個一個一家一家地看過去
,但到有中意的
,就用金釵插到她們的鬢發(fā)上,選好的
,客人回去還沒回到住所
,敲鑼打鼓的送親儀隊和花轎就送拜堂,不到中午辦事的人已領了賞錢,急著去辦下一攤
。
選“瘦馬”的過程
,不過看臉,看眼神
,看看皮膚
,但對于小腳卻看待十分仔細,牙婆扶著走出來
,讓姑娘轉身再多走幾步
,看她小腳走路的步姿步態(tài),出來時充滿了自信
,裙子拉得很高
,還沒進門就先亮出小腳的,肯定就是很小的腳
,這是張岱給選“瘦馬”的人留下來的經驗指南
。
“揚州瘦馬”被出賣為妾的為數不少,出賣后淪為娼妓的為數更多
。
清末民初作家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寫到他和友人冶游南京秦淮妓院:
“秦淮的 ***
,十之八九為揚州一帶的人,他們稱之為揚幫
,與蘇州
、上海的 *** 稱之為蘇幫的
,實為東南 *** 中的兩大勢力
。”
當時中國各大城市如北京
、上海
、南京妓院中,相當多的 *** 都來自“揚州美人”
。
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
、親貴公子納為小妾的“瘦馬”并不一定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那些養(yǎng)“瘦馬”的人口販子
,卻是賺得荷包滿滿
。
楊翠喜十四歲時在侯家后協盛茶園初登舞臺,清朝有律
,嚴禁女子登臺唱戲
,甲午戰(zhàn)爭后關東已有女子登臺獻藝,隨著上海女班戲園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張稱“髦兒戲”
,此風傳入天津
,商埠、碼頭的青樓女子
,開始學梆子腔
,以投顧客所好
。
茶園為招攬買賣,就邀請青樓女子到茶樓清唱
,這種茶樓就被時人稱為“花茶館”
。
楊翠喜剛開始只是受聘清唱稱為“唱手”,接著受聘至北馬路大觀茶園演劇
,除了唱戲已加入做功
。
又改至北大關福仙、北門內景春茶園
,每日早晚兩出演唱
、演劇。
早期天津茶園只收茶資
,不收戲票
,重品茶不重聽戲,是一般民眾聊天
、社交
、談生意場所。后來為了招攬顧客
,就請來優(yōu)伶登臺唱作
。
梆子戲在天津經魏聯升改了唱腔形成“河北梆子”“衛(wèi)梆子”后更合乎天津人口語,當時“河北梆子”在京
、津
、冀以及東北沈陽、營口
、哈爾濱等關外城市
,相繼出現以青樓女子為主的清唱優(yōu)伶在“花茶館”做“唱手”,甚至擴大到山東
、上海
、江蘇、浙江等地
,都有河北梆子的女演員演出
。
楊翠喜義父楊茂亭就因為聽到天津 *** 小榮喜在哈爾濱演劇,名噪一時
,獲利不貲
,乃攜翠喜至哈爾濱。
當時為日俄戰(zhàn)爭前
,大量俄軍駐在哈爾濱
,戲價昂升,但中俄言語不通,用最原始的本錢賣笑為娼更能獲利
,楊茂亭貪心不足
,在楊翠喜登臺唱戲之暇,就順勢推入兼以賣淫為生
。
賣笑受到巨創(chuàng)
,休養(yǎng)一個多月起不來,這才又回到天津
,在大觀園登臺
,受到王益孫和段芝貴力捧,再到天仙茶園
。
楊翠喜的成名可說在天津的茶園
,天津茶園“戲好、角兒好
、水好
、茶葉好”成就了天津茶園獨特的茶園文化,茶園是將舞臺伸出三面敞開的戲臺
,舞臺下設八仙桌和凳子
,朝舞臺一面空著,觀眾圍著八仙桌相對而坐側臉看戲
,商賈也常利用茶園作為社交談生意做買賣的場所
。
“河北梆子”“衛(wèi)梆子”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是由于演出劇目不斷豐富精進
,和表演藝術技巧不斷提高所致
。光緒初年(約1877年左右)天津興起茶園,被稱為四大名園的“金聲茶園”“慶芳茶園”“協盛茶園”“襲勝軒”相繼開業(yè)
,提供戲劇曲藝的演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后
,天津出現了梆子女伶
,由于女伶唱戲做功火熾,讓“梆子戲”的表演更增生色
。
同時天津早期的京劇票房——“雅韻國風社”成立
,參加活動的票友多為鹽商、富商
、富家子弟
,其中有不少人成為天津名票。
女伶的加入促使衛(wèi)梆子聲腔音樂變革
,戲路擴寬
,有的妓院老鴇也延聘梆子戲男藝人去傳授,使不少 *** 改業(yè)從伶,上天仙茶園陳國壁買來兩個 *** 翠鳳和翠紅在茶園里演出梆子戲
,收入豐厚
,
楊茂亭看了羨慕,就讓義女楊翠喜跟著翠鳳學戲
,學的是《拾玉鐲》《賣胭脂》《青云下書》這些當年認為有傷風化的淫劇
。
《拾玉鐲》演的是少女孫玉姣情竇初開的故事,她母親靠賣雞為生
,她就幫著照顧雞同時還做女紅
,年輕書生傅朋偶游孫家莊,遇到刺繡中的孫玉姣一見鐘情
,借口買雞認識
,孫玉姣以母親不在家為由請他到別家買,并走進屋內
,傅朋故意將玉鐲遺落在地上讓孫玉姣拾去
,此事經過恰為鄰居劉媒婆所見,答應為孫玉姣撮合婚事
,
劇中楊翠喜扮演情竇初開的孫玉姣
,踩著小金蓮撒飼料喂雞,顫顫巍巍的肢體動作
,喂完雞
,接著坐在門口,橫蹺金蓮拿出針黹
,繡弓鞋鞋面
,書生借故攀談時,躲入屋內反復偷窺
,行動中將初戀少女嬌羞
、企盼、青春活潑的氣息鮮活呈現
,在一大段啞劇的身體表現中
,楊翠喜讓人驚艷的小腳身段,挑動觀眾的悸動與愛憐
。
《賣胭脂》寫的是書生郭華與王月英一見鐘情
,王月英與母親以開店賣胭脂為生,郭華便常借買胭脂為名與月英相見
,月英動情
,寫下一詩由丫鬟梅香送去,約郭華正月十五日元宵燈會時
,在相國寺觀音殿相會
,元宵日郭華與友人飲酒
,酩酊大醉,隱約記得相約之事
,來到相國寺醉臥佛殿后
,月英到寺,見郭華醉臥推之不醒
,脫下繡鞋一只
,手帕包好,放入郭華懷里而去
,郭華酒醒
,未見月英赴約,忽見繡鞋手帕
,后悔莫及
,吞鞋帕自殺身亡,告于開封府
,從郭華口中取出繡鞋
,包拯令衙役扮作貨郎持鞋至街坊去賣,尋找繡鞋主人
,尋出為王月英留鞋
,再尋得郭華口中手帕,取出手帕
,郭華便蘇醒過來
,并為月英說情,最后包拯主持
,二人喜結良緣
。
楊翠喜扮賣胭脂店里的少女王月英,在閨房中繡弓鞋
,點出弓鞋纖小
,在元宵夜相約不遇,郭華一口可吞下鞋帕自殺
,更強調鞋小不滿一口
,鞋帕是婦女最私密的信物,由衙役持往街坊尋賣
,哪會不釣著正主
。
李叔同在看了楊翠喜《賣胭脂》后寫出了《菩薩蠻?憶楊翠喜》
,寒冬元宵夜“燕支山上花如雪
,燕支山下人如月”。
除了想念她的劉海
、她的豐頰
、她的淡眉
,也想到她纖小的弓鞋,“額發(fā)翠云鋪
,眉彎淡欲無
,夕陽微雨后,葉底秋痕瘦”
。
這些生動調情的梆子戲
,配上甜潤婉轉的唱腔,身長玉立
,走起臺步如若柳扶風
,一步步緊扣著臺下眾人的心弦,在百年前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戲劇
,在民國成立以后的1915年9月5日天津警察廳廳長楊以德諭知令戲團禁演的三十五個劇目中
,楊翠喜常演的《賣胭脂》《青云下書》《梵王宮》,都列名在禁演的名單
。
楊翠喜
,本姓陳,小名二妞兒
,楊翠喜是藝名
。原籍直隸北通州。清末至民國初名妓
,哄動一時的楊翠喜案的女主角
。作品有《梵王宮》、《紅梅閣》
。
晚清名妓楊翠喜有多美?
歷史上的揚州自從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后
,一直是一個富庶的城市
,因為航運和販鹽的發(fā)達,揚州有不少商人富甲一方
。到明清時期
,這里有一項產業(yè)開始興盛,就是瘦馬業(yè)
,人稱揚州瘦馬
。其實,瘦馬也就是嬌瘦的女子
,她們被窮苦人家賣出后統(tǒng)一進行蓄養(yǎng)
,然后賣給一些富商和權貴。
《紅樓夢》中的香菱就是以瘦馬的身份賣給薛蟠為妾
,她本是甄府的小姐
,名英蓮
。女子自淪為瘦馬后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她們的一生大多命運凄苦
,過著身不由己
、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日子。晚清名妓楊翠喜也有著和瘦馬類似的遭際
,因為年少貌美
,最后身價高達12000金。
楊翠喜有多美呢
?她本名陳二妞兒
,因家境貧寒被賣給一楊姓樂戶,自小便開始學唱戲
。到是十四五歲的時候
,她已經亭亭玉立,眉眼間清秀之中不乏嫵媚
,黑白照都難掩麗質
。加上她擅長唱曲,嗓音婉轉動聽
,最早登臺表演后就名動京城
。
近代著名的音樂藝術家李叔同就是在協盛園的戲臺子上看到楊翠喜的表演,當即對這個豐容盛鬢的女子一見鐘情
。后來
,楊翠喜改在天仙園唱戲,李叔同便日日來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