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記念劉和珍君》的深遠影響
而早在1924年3月
民國大總統(tǒng)孫中山位居第一位
,新文化革命領(lǐng)袖陳獨秀位居第二,北大校長蔡元培居第三位,而并列第四位的是:大文學家胡適和大軍閥段祺瑞
。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被視為暴戾殘酷的軍閥頭子在民國時期
,竟憑一已之力多次救國家于水火之中,三造共和,居功至偉。他是那個時代所有青年志士的偶像
,連一代大師梁啟超也這樣評價他: “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于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01
1882年的冬天
,段祺瑞第一次出遠門,年僅17歲。他從老家合肥徒步走到山東威海叔父的軍營,走了上千公里。一身意氣扎進凜冽寒風中,身后是妹妹母親淚眼婆娑的深情與不舍。
誰又能夠想到
一見到叔父
從此
1885年
入學后
,他被分在炮兵科學習,從此癡迷打靶,百發(fā)百中。恰逢李鴻章去視察,炮兵科學生正在海上練習打靶
。一連好幾個學生打靶脫靶,李鴻章臉色越來越難看。輪到段祺瑞
,“轟”的一聲,打中!接著“轟轟”兩聲,又全中了!從此李鴻章就將“段祺瑞”三個字記在了心上。四年后
,段祺瑞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yè)。接著又被清政府選派赴德留學,而全國僅有4人。是不是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段祺瑞只是一介草莽軍閥,腹內(nèi)無半點詩書才學
,暴戾恣睢,狼子野心,粗鄙不堪。但事實上
,他是個學霸,文韜武略,既是軍事人才,又是官派留學最早的一批學生。1890年冬天,他學成歸來
。李鴻章調(diào)他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一任就5年。后來隨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
,任炮兵營統(tǒng)帶。到1895年,段祺瑞官任中國第一支野戰(zhàn)炮兵部隊司令1911年
誰敢第一個站出來勸走皇帝,就有可能名垂青史
北洋軍閥黎元洪
,馮國璋一干將領(lǐng)全都靜坐觀望,就連袁世凱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千鈞一發(fā)之際
,46歲的段祺瑞挺身而出: “沒人動,那就放著我來吧!”他聯(lián)合北方諸軍統(tǒng)兵大員42人
,代表40萬將士,給清廷發(fā)千余言的電報。1912年2月12日
,清帝正式退位。坊間開始熱傳:“段大帥歪歪嘴,發(fā)發(fā)電報,就把大清給推翻了。”載舟覆舟
,只在一瞬。轟隆隆推倒幾千年政體,走穩(wěn)一步,即是英雄,走錯一步,便臨萬丈深淵。憑一己之力敢力挽狂瀾
,一造共和,舉國上下,如此氣魄,除段祺瑞之外,哪有二人。段祺瑞曾和袁世凱小站練兵
大清亡后
02
不久
“個人進退得失事小
而袁世凱已經(jīng)鐵了心
論公,我死不參與
在大勢面前
,段祺瑞心里非常清楚,立場分明,不論私情,一心為公。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凱在天壇祭祀,正式稱帝那日
袁登基之后
1916年3月
放下電話
段祺瑞心中一片刺痛
袁世凱自稱帝之后,眾叛親離
袁世凱去世之后,段祺瑞悲慟萬分
他以民國總理的名義,通令全國降半旗致哀
君子之交,政見不合時揮手而別
段祺瑞又以一己之力,二造共和
而現(xiàn)在,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浪中
活在世上
但真正的偉大
無論何時
袁世凱過世后,國內(nèi)一片動亂
。大雪紛紛,前途蒼茫。北洋16年內(nèi),走馬換了20多任總理,最長不過一年多,最短的只有6天。1917年
京城便插大王旗,辮子軍叛亂
黎元洪萬般無奈
先是東拼西湊借來150萬,接著召集5萬精兵
國家陷入絕境之中
03
1918年3月
他為當時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quán)者,而日本人為了拉攏他不留余力
,段祺瑞非但不滿足于此,反而獅子大開口。時任日本首相寺內(nèi)正毅
,毫不含糊,于1917年到1918年的一年之間,以“西原借款”的名義先后8次給段祺瑞打了約5億日元,而段照單全收。寺內(nèi)正毅自以為在段祺瑞這里看到了希望
,可借此在中國大肆修建鐵路,達到借助鐵路從而逐步蠶食中國的目的。但是他們想不到的是
,這次栽的跟頭比袁世凱那次還要狠,段祺瑞收完錢之后就裝糊涂,鐵路的事只字不提,全當沒發(fā)生過。日本人表示很無奈
。當時的屬下看著國庫里平白多出來的這些錢
,曾問過段祺瑞: “借了這么多錢,將來該怎么還啊?”段祺瑞的回答極其霸氣: “對小日本當然只是利用
,將來國家強大了,眼一瞪誰還敢提這事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自此這筆錢成了一筆死賬
,到死都沒還。有了這5億
,開礦段祺瑞用近乎“耍無賴”的方式拯救我們這茍延殘喘危在旦夕的國家于水火之中
。 因此,他才是那個年代里,真正能夠決定中國走勢的人。1920年7月的直皖戰(zhàn)爭,論持續(xù)時間只有6天
,論傷亡人數(shù)不過200略余。與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數(shù)以千計的巨型戰(zhàn)爭相比,似乎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但事實上
,這場為爭奪北京統(tǒng)治權(quán)爆發(fā)的直皖大戰(zhàn),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直皖戰(zhàn)爭是以直(曹錕
、吳佩孚)、奉(張作霖)聯(lián)軍勝利,皖系(段祺瑞)失敗告終的。曹錕
、張作霖得到的戰(zhàn)爭勝果是北京統(tǒng)治權(quán),段祺瑞付出的戰(zhàn)敗代價是下臺。段祺瑞這個臺下得很徹底--政權(quán)不要了
,軍權(quán)不要了,榮譽也不要了,而且是他自己主動為之的。1920年7月19日,段祺瑞命令前線停戰(zhàn)投降
,并自請辭去所有職務(wù),褫奪所有勛章。戰(zhàn)爭僅僅進行了5天
,雖然皖系露出了敗態(tài),但遠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局面。段祺瑞卻在此時果斷作出停戰(zhàn)投降的決定
,因為他深知“舍得”的要義,有舍才有得,段祺瑞心如明鏡。從這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位有眼光
、有膽識、有氣節(jié)的高人,他審時度勢這次直皖大戰(zhàn)
無論勝負
所以即便是死磕到底
,段祺瑞要面對的最糟的結(jié)果也不過是下野。那他為什么還要投降呢?沒錯
,為了徐樹錚,為了段芝貴,為了他手下千千萬萬的將士。段祺瑞的主動投降和徹底下野
,讓大總統(tǒng)徐世昌以及直、奉兩系都很滿意。所以
,雖然皖系勢力全部瓦解,徐樹錚、段芝貴等高級將領(lǐng)因被通緝而四處逃亡,但沒有一個人被判死刑。這就夠了
,這就是段祺瑞不惜放棄所有想要得到的結(jié)果,這就是一位亂世梟雄骨子里真正的仁慈。政權(quán)可以不要
,軍權(quán)可以不要,榮譽可以不要,但兄弟不能不要04
讓大家更意料不到的是,段祺瑞一生清廉
江蘇督軍齊燮元給段祺瑞搬來一扇瑪瑙寶石屏風
馮玉祥天天跑過來給段祺瑞送禮
最后,馮玉祥生氣了
收到南瓜后,段祺瑞非但沒有一絲怒氣
段祺瑞步入仕途到坐上總理掌攬大權(quán)
家里人幾次三番的勸說
而古往今來那些稍有點實權(quán)的統(tǒng)帥,動輒父子將軍
他的一個妻舅吳光新得到重用
而他的侄子在府內(nèi)當勤雜工
更令人稱奇的是
但這個四姨太自打進了段家門,卻終日愁眉不展,無精打采的
段祺瑞得知后
當即改認四姨太為干女兒
不僅如此
成功發(fā)跡后私塾先生揣揣不安
一日三餐相伴
甚至還私人出資翻新了先生的幾座舊房
段祺瑞在任時
在權(quán)力江湖
在國家面前
段祺瑞還極其愛才。
05
圍棋雖然起于中國,但到了民國
吳清源當年11歲,父親早亡
30年之后
,吳清源成為一代“ 圍棋宗師”,打敗了日本所有頂尖國手。除吳清源,段祺瑞還資助過頂尖圍棋國手顧水如、汪云峰等人。1926年3月18日
,北京街頭陰冷無比。上午十點左右,數(shù)千名學生和市民高舉白旗,來到執(zhí)政府舉行“ 反對八國最后通牒的國民大會”。游行中,場面失控
,造成47名學生當場死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劉和珍就是其中一員。李大釗但段祺瑞當時并不在執(zhí)政府,開槍也根本不是他本人下令
聽到學生去世之后
一來痛惜這些年輕學生們猝然逝去的生命,二來是他一向愛惜自己名譽
第二天
終其一生,段祺瑞內(nèi)心一直是掙扎的
辭職之后
,段祺瑞回到天津稱為徹底的“宅男”,穿一件皺皺巴巴的長衫,頭戴一頂瓜皮帽,一日三餐都是青菜米粥。住在租來的房子里
,沒有經(jīng)濟來源,全靠領(lǐng)舊部的救濟糧。為節(jié)省開支,他遣散了所有傭人,自己上街買菜。“九一八”事變后
,日本人特地跑到天津拉攏段祺瑞,想讓這位曾經(jīng)在政壇叱咤風云的大人物出面組織華北偽政權(quán)。段祺瑞閉門不見
,深表決心,毋寧死,也拒不合作。真君子如竹,爭風逐露,卻心中有節(jié),在一身的傲骨之中,成就自己俯仰。雖已下野
,但段祺瑞不因風霜折腰,風骨猶存,雖然落魄,但氣節(jié)不改,正氣不泯。自始至終,維護了一個國人尊嚴。后日本人變本加厲
,屢次威逼,被逼無奈他宣稱:“ 愛護國家
,決不后人”。十幾位舊部早早侯在車站迎接段祺瑞。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一身戎裝
,見到段祺瑞,恭恭敬敬的敬了個軍禮,開口第一句話便是:“ 老師,一路辛苦了!”這一年,段祺瑞68歲
,已是人生暮年,垂垂老矣。06
去世前最后三年
,他一直居住在上海霞飛路蔣介石贈送的一間房子里。國民政府特批每個月給段祺瑞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只取一小部分作為生活開支
,其余的全部分給曾經(jīng)的老部下和家屬。晚年,段祺瑞身體極度虛弱
,醫(yī)生診斷他常年吃素,營養(yǎng)不良所致。常囑咐段祺瑞吃些葷腥補能量。段祺瑞卻沒有忘記之前許下的諾言:“人可死
,葷不可開!”這是段祺瑞給自己的承諾,君子一諾,五岳皆輕。1936年11月1日
,71歲的段祺瑞突然胃病發(fā)作,被送往醫(yī)院。第二天
,段祺瑞叫來家人和舊部,寫下遺囑,這份遺囑不談私情,只談國事在這份遺囑中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wù)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治家者
求學者
這“八勿”
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
他一生愛惜清名
他一生立志治國扶亂
,更多時候卻無可奈何。一生居于廟堂之上,威震八方,卻又清廉正直,坦蕩君子。當人生走到盡頭時
,他看上去卻更像是一個孤苦但隨和的老者,一個圍棋愛好者,一個干凈的讀書人。梁啟超這樣評價段祺瑞: “不顧一身利害
,為國家勇于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上下五千年,真正應(yīng)該尊重的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60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專家勸說上交,持寶人優(yōu)雅拒絕" rel="prev">
清朝唯一“龍床”現(xiàn)身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