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對許多人來說,《詩經(jīng)》的重章疊唱總是顯得重復啰嗦
上期鏈接:古詩里的小昆蟲:《詩經(jīng)》里的“螽斯”是一種怎樣的草蟲
?除了考證那只小蟲的名字
,《螽斯》還有另外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雖然詩人也意識到應該在重章疊唱時做出一些表達上的變化
,因而在三個樂章中安排了“詵詵”、“薨薨”、“揖揖”和“振振”、“繩繩”、“蜇蜇”兩組詞進行輪替,但是每一組的三個詞從表意上看相似度仍嫌太高,《毛詩傳》甚至都懶得花功夫為它們分別做注釋。馬瑞辰分析說:
竊謂“宜”從“多”聲
,即有“多”義《螽斯》的作者應該慶幸“余生也早”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因為出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和對句“蠟炬成灰淚始干”從表意上看幾乎沒有差別——相比于散文
、小說,詩歌的篇幅本來就嫌太短。為了盡可能擴充文本的內(nèi)涵,詩人們不能不惜墨如金。下一個字得有一個字的意義,說一句話得有一句話的分量。像《無題》這樣,用兩個句子重復表達一個意思,那就等于浪費了一句的篇幅。要知道,七律總共才有8句呀
,哪里經(jīng)得起這樣“揮霍”?李商隱的表意重復可能是思慮不周所致,但《螽斯》卻更象是明知故犯。
甚至它還不是《詩經(jīng)》中的特例,僅僅《國風·周南》當中就還有《樛木》
、《桃夭》、《兔罝》和《芣苢》等作品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表意重復現(xiàn)象。而這其中,《芣苢》的表現(xiàn)最為極端。清代詩人袁枚嘲笑它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后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圣經(jīng)事實上,他的批評是帶著律詩的有色眼鏡去讀《詩經(jīng)》,話里話外不乏偏見。
《詩經(jīng)》為什么這么“啰嗦”?要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首先還原《芣苢》在上古時代的使用場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芣苢》是上古先民們采摘野菜時吟唱的歌詩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
簡單的唱辭更有利于勞作的伙伴們形成合唱的默契,而鮮明的節(jié)奏和律動則刺激了勞作的精神興奮程度。
純以藝術欣賞的價值而論
,《芣苢》當然不如唐朝歌妓抱著琵琶《詩經(jīng)》中的歌詩往往是有特定的使用場景的 《芣苢》和《兔罝》的使用場景是一類 試想 參考文獻: 高本漢《高本漢詩經(jīng)注釋》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6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卻一輩子坎坷難以受重用,最終因太心急而戰(zhàn)死" rel="prev">
他和諸葛亮齊名
下一篇:
,一支被殲滅" rel="prev">
秦末農(nóng)民起義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