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10首經(jīng)典《如夢令》
    ,滿滿詩情畫意

    詩詞美文閱讀 2023-11-02 17:53:37


    李存勖有詞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夢令的名字
    ,應是從此句中得來

    “如夢令”為單調(diào)
    ,三十三個字
    ,是一首小詞
    。以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最為知名。
    分享十首經(jīng)典的《如夢令》
    ,一起來體會其中的含蓄而美好吧
    最精絕的《如夢令》: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李清照的傳世之作
    ,也是她的成名之作

    這一天,李清照喝醉了
    ,但她還記掛著園中的海棠
    ,于是問侍女:海棠怎樣了。侍女答道:海棠依舊

    李清照卻反問道:昨天的風雨那么大
    ,你知道嗎?海棠一定是綠葉繁茂
    ,紅花凋零

    “綠肥紅瘦”一語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


    最孤寂的《如夢令》:人靜
    ,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滿滿詩情畫意.png" />


    宋·曹組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
    ,行到碧梧金井。人靜
    ,人靜
    。風動一庭花影。

    這是詞人睡起前后的所見所聞

    看似在寫無聊意緒
    ,但詞人由“動”生“情”
    ,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許是在等著一位女子的到來
    ,但詞人點到為止
    ,并不說破,就顯得言盡而意無窮
    ,其中意味妙不勝收

    這首詞寫靜境極有韻味:門外千頃綠陰中只有黃鸝相應之聲;碧梧金井畔只有風弄花影
    而這些都是閨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時的所見所聞
    ,背后透露出的是閨中人輕微的寂寞之感。


    最悲苦的《如夢令》:夢破鼠窺燈
    ,霜送曉寒侵被

    《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


    宋·秦觀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
    ,霜送曉寒侵被。無寐
    ,無寐
    ,門外馬嘶人起。
    此詞借寫夜宿驛舍的況味
    ,訴說旅途的艱辛
    ,把旅途的孤獨凄清和驛亭的寒冷蕭瑟描寫得讓人讀來如臨其境。
    鼠之擾鬧
    ,霜之送寒
    ,風聲陣陣,馬嘶人起
    ,如耳聞目睹
    ,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無緣飾
    ,不用替代
    ,只坦直說出,卻別有一番感人的力量

    詞人下筆精到,所寫驛館種種景況
    ,無不蘊含著天涯飄泊的旅思況味
    ,婉曲地傳出了郁積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讒受害,屢遭貶謫
    ,歲暮飄零如是


    最懷念的《如夢令》:居士
    ,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如夢令·春思》


    北宋·蘇軾手種堂前桃李

    ,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
    ,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橋流水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被調(diào)離黃州
    ,而后在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雖受重視,又陷入黨爭之中
    ,心生厭倦
    ,不由懷念起黃州的生活來,于是寫下此詞


    黃州
    ,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親手種下的桃樹和李樹
    ,到如今已是綠葉成蔭
    ,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簾外的鳥兒天剛蒙蒙亮就開始鳴叫
    ,把我從睡夢中喚醒
    。東坡啊東坡,不要忘記黃州小橋流水的美景
    ,早日歸隱吧

    蘇軾回憶了雪堂生活,表達對幽靜環(huán)境的懷戀和向往
    。但真實思想?yún)s在于排遣對仕途經(jīng)營的厭膩


    最凄惶的《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宋·向滈誰伴明窗獨坐

    。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
    ,影也把人拋躲
    。無那。無那
    。好個恓惶的我

    此詞抒寫作者的孤獨
    ,開篇突出了作者在窗前燈下為孤獨而久久苦惱的情態(tài),接著用“影兒把人拋躲”
    ,加倍襯出了自己的孤單
    ,最后以感嘆把孤獨感推向頂點。
    誰能陪伴我在明亮的窗子下獨坐呢
    ,只有我的影子啊
    。等到天黑熄燈要睡覺的時候,連影子也躲避起來不見我了
    。無奈啊
    ,無奈,好一個孤獨悲凄的我

    全詞構(gòu)思新穎
    ,行文生動,化抽象的愁思為具體的影兒
    ,用影兒反襯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使詞篇更具形象性,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


    最天真的《如夢令》: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憶昔詞
    ,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
    ,卻又惜墨如金
    ,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
    ,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
    ,別有天地
    ,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
    ,純潔天真
    ,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
    ,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
    ,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最深沉的《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清·納蘭性德萬帳穹廬人醉

    ,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
    、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
    ,納蘭奉命出塞。征途中
    ,詞人看到氣象雄壯的營地
    ,于是以奇景入筆,充滿激情地創(chuàng)作了這首頗具特色
    、氣象獨特的邊塞詞

    千萬頂行軍氈帳之中,將士們酣歌豪飲
    ,酩酊大醉
    ,滿天繁星搖曳,那星空仿佛搖搖欲墜
    。狼河阻隔
    ,回家的夢,被那河水滔滔之聲攪的粉碎
    。閉上眼睛
    ,讓夢境延續(xù)吧,我知道
    ,夢醒之時
    ,更加百無聊賴。
    全詞通過客觀地描寫身邊的環(huán)境
    ,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詞人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


    最絢麗的《如夢令》: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嚴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
    ,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全詞描寫一片紅白桃花的美景
    ,并由桃花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桃花源,使人疑惑好像是處在世外桃源中
    ,表現(xiàn)出作者對擺脫人生羈絆的理想的追求

    說是梨花又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ò臧装子旨t紅,風韻獨特有情趣
    。曾記得
    ,曾記得,武陵漁人被陶醉

    全詞寫得清新流麗
    ,既切合了所吟的桃花,又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顯示出少有的才情與機智


    最清新的《如夢令》:歸去。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夢令·有寄》


    宋·蘇軾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歸去
    。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
    ,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
    ;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就像這一首詞

    請代我
    ,向東坡舊鄰問候,就說我,羈絆在玉堂深處
    。問東坡:自從我走以后
    ,又有誰來過?是否雪壓小橋
    ,這斷了來路
    ?我將歸去啊,我將歸去
    ,徜徉東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chuàng)作清淡的一面
    ,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最悵惘的《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滿砌落花紅冷。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清·納蘭性德正是轆轤金井

    ,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
    ,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這首詞
    ,短小而情節(jié)完整,極似一出獨幕劇

    正是在清晨時分
    ,滿地的紅花雖紅卻已冷了。忽然之間
    ,在金井旁與你相逢
    ,可以是初見也可以是久別,你的眼神
    ,讓人看不出你的心事
    。有誰知道?有誰知道
    ?我從此將徹夜難眠
    ,輾轉(zhuǎn)反側(cè),孤燈難眠


    結(jié)尾也頗為意味深長
    ,表露了詞人無盡的傷痛悵惘之情。全詞情真意切,將詞人內(nèi)心的無奈與思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這10首經(jīng)典的《如夢令》
    ,雖然短小,卻藏著絕美的詩意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7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
    ,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
    ,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展覽是有關知青的,是一段特殊記憶的日子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