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中庸》十條經(jīng)典名句
    ,學會中庸之道
    ,你才不會平庸

    孔子學堂 2023-11-03 14:52:07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



    時至今日
    ,《中庸》中的許多道理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并不斷被人引用

    今天分享《中庸》中的10條經(jīng)典名句,學會這些中庸之道
    ,你才不會平庸

    01

    ,你才不會平庸.png" />

    、怒、哀
    、樂之未發(fā)
    ,謂之中
    發(fā)而皆中節(jié)
    ,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
    ,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
    ,叫作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
    ;和
    ,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

    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
    ,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
    ,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中庸之道
    ,各安其所

    02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一個人獨處
    ,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

    因為不正當?shù)那橛菀自陔[晦之處表現(xiàn)出來
    ,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
    所以君子更應(yīng)嚴格要求自己
    ,防微杜漸
    ,把不正當?shù)挠⒁饽钤诿妊繝顟B(tài)克制住

    一個人的時候
    ,是檢驗人品最好的時候。

    03

    在上位

    ,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高居上位
    ,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
    ,也不會去巴結(jié)居于上位的人

    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
    ,就無所怨恨

    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事不成
    ,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04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辟如登高必自卑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路一樣
    ,一定要從近處開始

    就像登高處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所有的成就
    ,都是從小到大,由近及遠


    05

    凡事

    豫則立,不豫則廢

    不論做什么事
    ,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
    ,不然就會失敗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06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

    要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盡細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

    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謹慎思考
    ,辨清是非。
    當獲得了真理之后
    ,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

    知行合一。

    07

    自誠明

    ,謂之性;自明誠
    ,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于內(nèi)心誠實而明察事理
    ,這叫作天賦的本性

    由于明察事理后達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

    凡心真誠也就會自然明察事理
    ,而明察事理也就會做到內(nèi)心誠實。

    真誠永遠是處世的不二法門

    08

    愚而好自用

    ,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
    ,反古之道
    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
    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
    ;卑賤的人卻常常喜歡獨斷專行

    他們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不遵守當今的法律,卻一心想去恢復(fù)古代的法律

    這樣的人
    ,災(zāi)禍一定會降到他們的身上。

    自用自專
    ,災(zāi)禍不遠


    09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中立而不倚
    ;強哉矯。國有道
    ,不變?nèi)?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強哉矯。國無道
    ,至死不變
    ;強哉矯。
    君子善于與人協(xié)調(diào)
    ,又決不無原則地遷就別人
    ,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

    君子真正獨立
    ,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剛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國家太平、政治清明時,君子不改變窮苦時的操守
    ,這才是真正的剛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國家混亂
    ,政治黑暗時
    ,君子到死堅持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剛強的君子,在于堅持

    10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
    ,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

    在其位,謀其事



    朋友們
    ,《中庸》之道,你學會了多少呢

    《中庸》里面有哪些經(jīng)典中華句典?

    【其人存

    ,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出自《中庸》
    。意思是:執(zhí)政的人在位的時候
    ,他的政令能夠執(zhí)行;執(zhí)政的人不在位的時候
    ,他的政令也隨之停止
    。說明政治的殘酷性,表明“人走茶涼”的悲哀和深刻道理

    【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出自《中庸》。豫:有準備
    。立:成功
    。廢:失敗。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好準備
    ,有了準備就會成功
    ,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出自《中庸》。意思是:愛好學習就接近于智了
    ,努力實踐就接近于仁了
    ,知道羞恥就接近于勇了。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出自《中庸》
    。意思是:廣泛地學習知識,周密地探究它
    ,謹慎地思考它
    ,明晰地辨析它,堅定地實行它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出自《中庸》
    。事親:孝敬父母
    。意思是:所以君子不可以不進行自身修養(yǎng),想把自身修養(yǎng)好
    ,就必須孝敬父母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
    ,必得其壽】出自《中庸》。位:地位
    。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與之相應(yīng)的社會地位
    ,必然得到與之相應(yīng)的財富,必然得到與之相應(yīng)的名望
    ,必然得到與之相應(yīng)的壽命

    【仁者,人也】出自《中庸》

    。意思是:仁愛就是愛人民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出自《中庸》

    。意思是:誠信是天道的本來原則
    ,而要做到誠信,這也是人世間本來的原則。

    【天下國家可均也

    ,爵祿可辭也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出自《中庸》
    。均:平定治理
    。蹈:踩。意思是: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
    ,官位和豐厚的俸祿是可以辭去的
    ,刀刃是可以用腳去踩的,但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
    ,是非常困難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

    。反:違背
    。意思是:君子能夠順常理處事,做到中庸
    ,小人的行為卻是違反中庸之道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意思是: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賢臣
    ,要得到賢臣必須先修正自身
    ,要修正自身必須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要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
    ,必須以仁義為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辟如登高必自卑】出自《中庸》
    。辟:通“譬”。邇:近
    。意思是:君子的中庸之道
    ,就像是走路,一定要從近的地方開始
    ;又像是登山
    ,要從低的地方開始。

    【素隱行怪

    ,后世有述焉
    ,吾弗為之矣】出自《中庸》
    。素:索求。隱:隱僻之理
    。意思是:索求隱僻的理論
    ,做出怪異荒誕的舉動,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稱贊
    ,我也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

    【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出自《中庸》。述:完成
    。孝順就是能很好地繼承前人的遺志
    ,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業(yè)。

    【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出自《中庸》
    。意思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就算是遠避人世而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愚而好自用

    ,賤而好自專;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出自《中庸》
    。好:喜歡。自用:自作聰明
    。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總喜歡自作聰明
    ,地位低下的人總喜歡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生長在當今的時代卻想恢復(fù)古代的法令
    ,這樣的人會有災(zāi)禍降身。

    【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出自《中庸》
    。意思是:在上位的領(lǐng)導者不驕傲的話,下面的人就不會悖逆

    【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出自《中庸》
    。道:方法
    。意思是:想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假如得不到朋友的信任
    ,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出自《中庸》。陵:通“凌”
    ,欺凌
    。意思是:在上級的人不欺負自己的下級,在下級的人不去巴結(jié)上級

    【言顧行

    ,行顧言】出自《中庸》。意思是:說話時要顧慮到行為
    ,行事時要顧慮到說話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依照自己所處的地位行事

    【人之能一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出自《中庸》
    。意思是:別人只用一分氣力就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氣力去做
    ;別人用十分氣力做到的
    ,我就用一千分的氣力去做。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出自《中庸》。性:本性
    。意思是:上天賦予的秉性
    ,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這種本性行事就是順應(yīng)天道
    ;能夠修煉好天道甚至推廣它就叫做教化

    【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出自《中庸》
    。致:達到。中和:不偏不倚
    。意思是:如果達到理想境界中的不偏不倚
    ,中和狀態(tài),那么天地間的位置就會安排的很恰當
    ,世上的萬物就會順利地生長發(fā)育了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出自《中庸》

    。贊:幫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荷L變化。意思是:能夠幫助天地發(fā)揮對待事物生長變化的作用的人
    ,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間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中庸》

    。意思是:“中”是天下正確的道理
    ,“庸”是天下的永恒真理。

    【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出自《中庸》。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
    。膺:胸
    。服膺:緊貼胸前,表示牢記的意思
    。意思是:得到一種好的道理,就牢牢地記在心上
    ,而且永遠不失掉它

    【君子誠之為貴】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把誠實看成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君子和而不流

    ,強哉矯】出自《中庸》。流:隨波逐流
    。矯:剛強
    。意思是:君子待人和氣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剛強的表現(xià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出自《中庸》

    。意思是:君子對自己不是親眼所見
    、親耳所聞的事情,總是抱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

    《中庸》中的經(jīng)典語句賞析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注釋】


    選自《中庸》第一章

    。天命:上天所賦予的。命:令
    。率:循
    。率性之謂道:循著本性而行
    ,便是道。道:規(guī)律
    。修:修明
    。教:教化。


    【譯文】


    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

    ,循其本性就叫做“道”
    ,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賞析】


    這段話放在全書首章

    ,可見為全書的總綱
    ,說明性、道
    、教的含義與關(guān)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賦予的,循著本性而行便是道
    。使道能不斷的實現(xiàn)
    ,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斷的修養(yǎng)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
    ,萬物就得到化育


    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執(zhí)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注釋】


    選自《中庸》第六章

    。好問:不恥下問
    。邇言:淺近之言。隱:隱瞞
    ,揚:宣揚
    。兩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兩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
    ,是指恰當?shù)淖龇ā?/p>


    【譯文】


    喜歡請教別人

    ,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隱瞞不好的地方
    ,而宣揚好的地方
    ,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賞析】


    此處以舜之行事來說明中庸之道

    。喜歡請教并能體察淺近之言,可見舜的大智
    、卻不以為智
    ,他懂得
    ,其道無所不在,淺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
    。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確途徑
    ,也即擇善而行。懲惡揚善
    ,足見舜的性情篤誠
    ,在與人為善的心情底下,只見人的優(yōu)點
    ,而不覺人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兩方面時,自然分辨過與不及
    ,知道恰當?shù)淖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然后施行于人民。這便是舜的大智
    。以此鼓勵人們
    ,在人生的道路上擇善而行,走人生正途
    ,明辨善惡
    ,以誠堅持下去。



    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注釋】


    選自《中庸》第二十章

    。審:詳細
    。篤:踏實、忠實


    【譯文】


    廣泛地學習知識

    ,詳細地詢問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
    ,明確地辨別是非
    ,踏實地去實踐。


    【賞析】


    在道德實踐中

    ,知與行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兩者的目標都是相同的,即善
    ,堅持知行相結(jié)合的原則
    ,就能達到目的
    。為了能行,必須先知
    ,儒家主張的博學
    ,首先是學道、學禮
    ,學文
    。學道便是追求真理,學禮即“六藝”
    ,學文即古代文獻
    ,也是博學求知的快捷途徑,掌握前人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有不懂的問題就要請教別人
    ,并把學來的東西,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
    ,深刻領(lǐng)會
    ,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只有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
    ,考察
    ,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不被現(xiàn)象所迷惑
    。人學習之后
    ,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學的知識去付諸行動
    ,即運用到實踐中
    ,不斷努力,永無止境
    ,在道德實踐的征途上日益前進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
    ,謂之教。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


    【譯文】


    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

    ;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
    ,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賞析】


    論述誠與明的關(guān)系

    。人能夠明白事理,就可以確定自己內(nèi)心所向的目標
    ,以至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
    ,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
    ,即真誠。如此看來
    ,真誠與明白事理
    ,互為促進,相輔相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白哉\明”是說由真誠而明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白悦髡\”是說由明理而真誠
    。不論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結(jié)果,一個人處世立身的原則都應(yīng)是為仁行善
    ,自覺自愿
    ,不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這樣
    ,人就能達到至真至純
    ,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誠

    ,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注釋】


    選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贊:助

    。參:與天地并立而為三


    【譯文】


    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本性

    ,就能夠完全發(fā)揚別人的本性
    ;能夠完全發(fā)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fā)揚事物的本性
    ;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
    ;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賞析】


    至誠盡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

    。只有至誠者能盡其本性,實現(xiàn)其本性
    ,一切人都能實現(xiàn)其本性
    ,為仁善行表現(xiàn)在社會各個方面,則萬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實現(xiàn)了
    。人如果能發(fā)揚向善之心
    ,由仁民愛民而愛萬物,珍惜萬物
    ,就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類為萬物之靈,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讓大自然中的萬物得到適當?shù)纳鏅C會
    。人可以與天地并地而為三
    。儒家這種致極,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個人去追求
    ,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名句 中庸六條經(jīng)典名句

    1、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釋義】“中”就是天下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


    【賞析】“中”就是中正
    、中和之意,意思就是
    ,不偏不倚
    ,無過無不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坝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意為不改變。朱熹認為
    ,中
    ,就是天下最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杏埂痹谌寮铱磥硎且粋€最完美的概念,即是最完美的治國理念
    ,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2、天命謂之性
    ,率性謂之道
    ,修道謂之教。

    【釋義】上天所賦予的
    ,就叫做本性
    ,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
    ,修行明道的過程
    ,就叫做教。

    【賞析】這句話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理論的依據(jù)
    。說明“天命
    、性、道
    、教”的關(guān)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賦予的,依循本性而行便是道
    ,依道而行并不斷的實現(xiàn)
    ,按照道德要求修行就叫做教化。

    3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釋義】君子能做到中庸
    ,能順常理處事不偏不倚
    、無過無不及;小人的行為卻是違反中庸之道的


    【賞析】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
    ,意為有道德修養(yǎng)、有學問的人
    ,做事能謹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為都能符合天意
    ,喜怒不超過界線
    ,有分寸。小人由于缺乏道德修養(yǎng)和知識,不能守中庸之道
    ,其心理和行為往往違反常規(guī)
    ,缺乏分寸,無所忌憚
    ,粗野狂暴
    ,故敢于做出逆情違理之事。

    4
    、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釋義】廣博地學習知識
    ,謹慎的思考事物發(fā)展的原因
    ,腳踏實地的去實行。

    【賞析】儒家學說主張經(jīng)世治用
    ,故不學不為則以
    ,學之為之則必須強調(diào)實踐。掌握前人對自然
    、社會的知識
    ,有不懂之處就要向別人請教,并把所學經(jīng)過思考
    、領(lǐng)會
    、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
    ,不被表象所迷惑
    ,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并把所學付諸于實踐
    ,不斷努力


    5、仁者
    ,人也

    【釋義】仁愛的意思
    ,就是愛人民。

    【賞析】孔子學說的外在形式為中庸
    ,而其核心為仁
    。孔子對仁的闡述
    ,隨時而異
    ,因人不同
    。釋迦說慈悲,耶穌說博愛
    ,孔子說仁愛
    ,這三大哲人所處的時代、國情
    、地位都有很大的差異
    ,但其學說則似乎如出一轍,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智者所見略同吧


    6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釋義】愛好學習
    ,接近于智;努力行善
    ,接近于仁
    ;知道什么是羞恥,接近于勇
    。懂得這三件事
    ,就懂得了怎樣去修養(yǎng)品德。

    【賞析】所謂智
    、仁
    、勇,孔子認為是“天下之達德也”
    ,即天下公認的公共美德
    。因為“人所常行,在身為德”
    ,故智
    、仁、勇三者為“天下之大德”
    。為什么如此
    ?因為沒有智慧便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無仁
    ,便不能把事情辦好
    ;無勇,便不能果斷行事
    ,所以智
    、仁
    、勇三德是人所必備的品格。這三者也是修身的基礎(chǔ)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87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正在死亡" rel="prev"> 方言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
    ,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據(jù)路透社報道
    ,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