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修行圈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yǎng)
袁了凡真名叫袁黃
孔先生見到袁黃母親
后來算到袁黃的未來:53歲壽終正寢,終身無子
直到遇到了一位禪師告訴他:一個人如果誠心竭力,為善不倦
,數(shù)就拘他不得。反過來,如果肆無忌憚,怙惡不悛于是袁黃先生拜禪師為師
在一次科舉考試前,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他會考中第三名
。但是袁黃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
,求登科第,按照禪師說的認真、用心的去做,結果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接下幾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靈了
,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再后來他不斷立誓行善,不僅順利得子還考上進士
,不斷升官。甚至還活到了73歲,多活了20年。這都跟袁了凡踏實用心行善有關系
,他一生做過無數(shù)善事,而且心懷人民,為民做實事,深得百姓們的愛戴。后來他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下來,訓誡后人。130年后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愚者拼命,智者改命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關鍵因素
,并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shù),而是一個人的心。我們要學會見心,心就是一個人的命,就是人的一生。見事見人,見人見心
,見心見命,見命見一生!縱觀《了凡四訓》全文
,袁了凡為后人留下了快速改命的四法寶:一
、懺悔,方能趨吉避兇如果以前做了很多錯事
1
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
2
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馳求
富貴要從心而覓
世界上有兩種值得稱贊的人,一種是不犯過失的人
3
一定要時時知道自己的不對,天天能改正過錯
;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對,那就一天安于自是的境地,一天沒有改正自己的過錯,那就一天沒有進步。世間聰明杰出的人不少,之所以品德沒有樹立,功業(yè)沒有廣大,就是被"因循"兩個字耽誤了一生啊。4、善改過者
犯了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錯在哪里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改過,從心開始
。《了凡四訓》及后說:"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二
、寬恕,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寬恕看起來是對別人的大度,細究起來
,真正的寬恕其實利人利己的。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恕,是原諒別人的錯,不要把別人的錯放在自己心中,讓自己和別人都活的輕松自在。1
人們有不到之處
,在情理上是應該加以寬怨的。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而鄙視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杰,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不能感到他人,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2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一定要積德
世事茫茫
寬恕他人
三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聞謗而怒
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就大發(fā)雷.霆
對于生氣
對于一個反求自身的人來說,外界的毀謗雖然很多
1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處事先做人
四、祈禱
,是為了改變我們自己祈禱最美好的東西,對著老天
、圣賢、祖宗父母等,祈禱所有親人平安當知有福沒福
1
命由我自己造
2
、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
,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孟子說:求而能得到
,由于所求的在我內心。道德仁義是內心的東西,可以力求;功名富貴,是由命運決定的,我怎么能求得呢?云谷禪師說:"孟子的話并沒有錯
,只是你理解錯了。你不見六祖惠能師說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從內心覓求,與外在感無不通。從內心尋求,不單能求得道德仁義
,也能求得功名富貴,那就是內外雙得,求對于得到是有幫助;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內心,而一味地向外馳求,那就如孟子說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世人只知穴在山,不知穴在心田間
好山好穴世間有,不是其人尋不見
我看富貴人家墳
待到富貴力可求
還是那句話
,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主要因素,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shù),而是一個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編寫,它就怎么運行。信什么
,行什么,便是什么。干什么,是什么,便成什么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57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修性的重要意義 | 陳全林
下一篇:
最靠譜的打坐方法(適合新手)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當庭表示后悔">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