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醫(yī)健康

      防己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防己的副作用與禁忌,中藥防己

      中藥大全 2023-09-20 18:20:49

      防己為防己科多年生木質(zhì)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

      。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及南方各省。藥材稱粉防己,又稱漢防己
      。另外
      ,馬兜鈴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廣防己的根
      ,藥材稱廣防己
      ,亦稱木防己
      ,主產(chǎn)于廣東
      、廣西等地。防己在仲景書中
      ,《金匱要略》入6方次

      【藥性特點(diǎn)】防己苦、辛

      ,寒
      。入膀胱、肺經(jīng)
      。功能祛風(fēng)止痛
      ,利水消腫。主治濕病
      ,中風(fēng)病
      ,痰飲病,水氣病等

      【防己的臨床應(yīng)用】

      (一)治濕病

      風(fēng)濕表虛證

      防己黃芪湯證

      證見:身體重滯疼痛

      ,自汗出,畏風(fēng)寒
      ,脈浮緩
      ,伴納差,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或身腫,舌淡苔白(二-22)
      。證質(zhì)為風(fēng)濕束表
      ,困滯肌腠骨節(jié),表虛不固
      。治用防己黃芪湯
      。本方以防己、黃芪為君藥
      。防己苦辛
      ,祛風(fēng)除濕止痹痛,且能利水消腫
      ;黃芪甘溫
      ,益氣實(shí)衛(wèi)固表,且可利尿消腫除濕。白術(shù)苦溫為臣
      ,健脾益氣
      、燥濕。生姜散寒和胃
      ;炙甘草
      、大棗既助黃芪、白術(shù)健脾益氣固表
      ,更兼調(diào)和諸藥而為佐使
      。諸藥相配,標(biāo)本兼顧
      ,共奏祛風(fēng)除濕散邪
      ,益氣固表扶正之功。

      防己黃芪湯證

      ,又見于水氣病之風(fēng)水證
      ,屬異病同治法之例。

      (二)治中風(fēng)病

      風(fēng)邪入中證

      防己地黃湯證

      證見:病者如狂

      ,妄行
      ,獨(dú)語,如身熱
      ,脈沉而數(shù)(五-附)
      。證質(zhì)為陰血不足,風(fēng)邪入中
      ,熱邪擾神
      。治用防己地黃湯。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
      ,清營泄熱
      ;桂枝祛風(fēng)散邪;防己利水除濕
      ,通痹止痛
      ;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具有養(yǎng)血滋陰
      ,祛風(fēng)清熱之效

      (三)治痰飲病

      1.飲結(jié)腸間證

      己椒藶黃丸證

      證見:腹部脹滿疼痛,腸間瀝瀝有聲

      ,大便干結(jié)不爽
      ,口舌干燥,小便不利
      ,舌苔黃膩,脈沉弦(十二-29)。證質(zhì)為飲結(jié)腸間化熱
      ,腑氣壅滯成實(shí)
      。治用己椒藶黃丸。方以防己祛水除濕清熱
      ,椒目利小便消腹水脹滿
      ,兩藥相配,辛宣苦泄
      ,導(dǎo)水飲由小便而去
      。葶藶子瀉肺行水,破堅(jiān)逐邪
      ,大黃蕩滌腸胃
      ,瀉熱逐實(shí),兩藥相伍,攻堅(jiān)決壅
      ,逐水飲熱結(jié)由大便而出
      。因其力竣效猛,前后分消
      ,故煉蜜為丸
      ,顧護(hù)正氣。用藥后熱除飲去
      ,津液上承
      ,則口舌干燥自除。

      2.膈間支飲證

      (1)木防己湯證

      證見:喘滿

      ,胸膈滿悶
      ,咳嗽氣喘,倚息不臥
      ,心下痞塞堅(jiān)硬
      ,面色黧黑,伴心煩口干渴
      ,小便不利
      ,身腫少氣(十二-24)。證質(zhì)飲熱結(jié)聚于膈間
      ,虛實(shí)錯(cuò)雜
      。治用木防己湯。方中木防己苦辛
      ,利水除濕
      ,善行膈間水飲;桂枝辛溫,通陽化氣;二味相配
      ,辛開苦降
      ,行水飲而散結(jié)氣
      。痞堅(jiān)之處,必有伏陽
      ,故用石膏清郁熱而鎮(zhèn)逆定喘;人參益氣補(bǔ)虛而扶正
      。全方具有利水除飲,散結(jié)清熱
      ,益氣扶正之功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

      證見:膈間支飲證,經(jīng)服木防己湯后

      ,喘滿諸癥稍減
      ,但心下痞堅(jiān)不除(十二-24)。證質(zhì)為飲聚未散
      ,病根未除
      。治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即在木防己湯中減去石膏之寒涼
      ,加芒硝軟堅(jiān)散結(jié)而導(dǎo)下,茯苓淡滲利水
      ,導(dǎo)飲由二便而去,則飲聚之病根盡除

      (四)治水氣病

      皮水陽郁證

      防己茯苓湯證

      證見:四肢水腫

      ,按之沒指,四肢聶聶動(dòng)
      ,腹?jié)M
      ,小便不利,口不渴
      ,納差
      ,便溏(十四-24)。證質(zhì)為脾失運(yùn)化
      ,水濕內(nèi)停
      ,外溢皮下,遏郁陽氣
      。治用防己茯苓湯
      。方用防己通腠理,祛水濕;黃芪益氣健脾
      ,利尿消腫
      ;且防己與黃芪相配,實(shí)衛(wèi)走表祛濕,使皮下之水從表而散
      。桂枝
      、茯苓通陽化氣,使水濕由小便而去
      。桂枝與黃芪相合
      ,能通陽行痹
      ,鼓舞衛(wèi)陽;茯苓與黃芪相合
      ,益氣健脾助運(yùn)化
      ,補(bǔ)土制水;甘草調(diào)和諸藥。藥僅五味
      ,配伍嚴(yán)謹(jǐn),共奏通陽化氣
      ,健脾除濕之效
      ,用之可使水濕由表里分消。

      防己的配伍應(yīng)用

      1

      、防己治風(fēng)水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
      ,白術(shù)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上銼麻豆大
      ,每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大棗一枚
      ,水盞半
      ,煎八分,去滓
      。溫服
      ,良久再服。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
      ,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
      ,溫令微汗
      。(防己黃芪湯)

      2、防己治肺痿咯血多痰者:漢防己

      、葶藶等分
      。為末。糯米飲
      ,每服一錢
      。(《古今錄驗(yàn)方》)

      3、防己治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
      ,心下痞堅(jiān)
      ,面色黧黑,其脈沉緊
      ,得之?dāng)?shù)十日
      ,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湯《金匱要略》)

      4

      、防己治水臌脹:漢防己一兩,生姜五錢
      。同炒
      ,隨入水煎服,半饑時(shí)飲之
      。(《本草匯言》)

      5

      、防己治腳氣腫痛:漢防己、木瓜
      、牛膝各三錢
      ,桂枝五分,枳殼一錢
      。水煎服
      。(《本草切要》)

      6、防己治遺尿

      ,小便澀:防己
      、葵子、防風(fēng)各一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散服亦佳。(《千金方》)

      7

      、防己治遍身蟲癬瘑疥:漢防己三兩
      ,當(dāng)歸、黃芪各二兩
      ,金銀花一兩
      。煮酒飲之
      。(《本草切要》)

      8、防己治肺痿喘嗽:漢防己為細(xì)末

      。每服三錢
      ,漿水一盞,同煎至七分
      ,和滓溫服之
      。(《儒門事親》)

      9、防己治膀胱水蓄脹滿

      ,幾成水腫:漢防己二錢
      ,車前、韭菜子
      、澤瀉各三錢。水煎服
      。(《本草切要》)

      10

      、防己治皮水為病,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dòng)者:防已三兩,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防己茯苓湯)

      防己的食用方法

      防己湯1

      功效:治久風(fēng)邪入肝脾二經(jīng),言語不轉(zhuǎn)

      處方:漢防己(半兩) 防風(fēng)(半兩) 桂心(半兩) 附子(半兩) 麻黃(半兩) 威靈仙(三分)

      用法與用量: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
      ,入竹瀝地黃汁各一盞,生姜自然汁半盞
      ,和勻溫服之
      ,日三四。

      來源: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防己湯2

      方劑主治 中風(fēng)口噤

      ,頸項(xiàng)筋急
      ,飲食不下
      ,失音不能言者;亦治傷寒失音不能語
      ,口噤

      藥物組成 防己(銼)2兩,桂(去粗皮)2兩

      ,麻黃(去根節(jié)
      ,煎,掠去沫
      ,焙干)2兩
      ,葛根(銼)2兩,甘草(炙
      ,銼)1兩
      ,防風(fēng)(去叉,銼)1兩
      ,芍藥1兩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
      ,加生姜半分(切),煎取7分
      ,去滓溫服
      ,日3夜1。

      處方來源 《圣濟(jì)總錄》卷六

      防己湯3

      方劑主治:風(fēng)溫

      ,身重汗出。

      藥物組成:黃耆

      、白術(shù)
      、防己、防風(fēng)
      、甘草
      、大青。

      用法用量:加生姜

      ,水煎服

      處方來源:《傷寒全生集》卷四。

      防己湯4

      主治:歷節(jié)風(fēng)

      ,四肢疼痛
      ,如錘煅不可忍。

      組成:防己 茯苓 白術(shù) 桂心 生姜各12克 烏頭7枚(去皮,熬令黑) 人參6克 甘草9克

      用法:上八味藥

      ,嘆咀
      。以苦酒200毫升,水2升
      ,煮取740毫升
      ,每服160毫升,日三夜一
      。服后當(dāng)覺燥熱麻痹
      ,神識(shí)微覺昏沉;若不覺
      ,再服
      ,以覺乃止。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八

      防己湯5

      主治:妊娠脾虛

      ,通身浮腫
      ,腹?jié)M腸鳴,小便不利

      組成:防己4.5克 桑白皮 赤苓 蘇葉各6克 木香1.5克

      用法:水煎服

      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三。

      防己湯6

      方劑主治:膜外氣水病

      ,不限年月深淺,洪腫大端
      。亦治腳氣
      ,時(shí)時(shí)沖心。

      藥物組成:防己1兩

      ,大戟1兩
      ,木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海蛤1兩
      ,犀角屑1兩,胡椒1兩
      ,白術(shù)1兩
      ,葶藶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
      ,木通1兩
      ,桑根白皮1兩,紫蘇1兩
      ,陳橘皮(炙)1兩
      ,牽牛子1兩,訶黎勒(去核)1兩,郁李仁1兩
      ,白檳榔1兩
      ,大黃2兩,麝香少許(湯成下
      ,不用研)

      用法用量:上20味并須新藥,挫后稱為2劑

      。以水3升宿浸
      ,明日五更用鐺文火煎,減去1升
      ,絞取飲可3盞
      ,平旦空腹服1盞,如人行5里更服1盞
      ,又如人行5里更服1盞
      ,至第2-3服,如藥冷用重湯暖之
      ,不可冷服
      。若久病腹中虛,服至第3盞
      ,即微利2-3行
      。若腹中實(shí)者,至日午即轉(zhuǎn)瀉
      ,宜用盆盛驗(yàn)之
      ,必有惡濁黃水,或青黑惡物出3-5升
      ,并氣化為之
      。瀉若不甚困,慎而止之
      ,必自住
      ,若覺力乏,即服漿水粥補(bǔ)之
      。后隔3-5日
      ,更服1劑,還依此法服之
      ,小兒及老人
      ,隨意加減。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防己湯7

      方劑主治:產(chǎn)后通身腫滿

      ,氣喘煩悶。

      藥物組成:防己1兩,枳殼(去瓤

      ,麩炒)1兩
      ,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
      ,萎蕤1兩
      ,當(dāng)歸(切,焙)1兩
      ,葶藶(隔紙炒)1分
      ,木香半兩。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水1盞,加生棗2枚(擘破)
      ,煎至7分
      ,去滓溫服。以疏利腫消為度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防己湯8

      方劑功效:下氣。

      方劑主治:肺積息賁

      藥物組成:防己1兩半

      ,大腹皮(和子用)1兩半,郁李仁(湯浸去皮)1兩
      ,大麻仁(炒)1兩
      ,檳榔(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1兩,桑根白皮(炙
      ,銼)1兩
      ,甘草(炙,銼)1兩
      ,訶黎勒(微煨
      ,去核)1兩。

      制備方法:上除郁李仁

      、大麻仁外
      ,為粗末,再同搗勻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加生姜半分(拍碎),以水1盞,煎至8分
      ,去滓溫服
      ,空心、午時(shí)各1服
      。以利為度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防己花茶

      功效:利水消腫

      ,治膀胱水蓄脹滿
      、水腫。

      材料:防己5g

      、車前草3g
      、澤瀉3g、韭菜子3g
      、花茶3g.

      用法:用開水300沖泡5——10分鐘即可

      ,沖飲至味淡。

      來源:《本草切要》

      防己綠茶

      功效:行水

      ,清泄下焦?jié)駸幔绘?zhèn)痛
      ,抗菌
      ,消炎,抗過敏
      ,降壓

      用途:水腫膨脹;濕熱腳氣

      ;手足痹痛
      ;小便赤熱;高血壓

      材料:防己10g

      、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

      ,沖飲至味淡

      來源:傳統(tǒng)藥茶方。

      防己生姜茶

      功效:行水消脹

      ,治水飲停聚膨脹

      材料:防己5g、生姜3g

      、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

      。也可用防己、生姜的煎煮液沖泡綠茶飲用

      來源:《本草匯言》

      防己膏

      功效:主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四肢筋脈攣急

      ,身體麻痹

      處方:漢防己(去皮)半斤,茵芋5兩

      制法:用酒5升

      ,浸藥一宿,取豬脂肪1斤
      ,文武火熬三上三下成膏
      ,攤在紙花上。

      用法用量:貼病人患處

      ,以熱手不住摩膏上

      摘錄:《準(zhǔn)繩·女科》卷五

      防己木瓜茶

      功效:利水除濕,治腳氣腫痛

      材料:防己5g

      、木瓜3g、牛膝3g
      、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來源:《本草切要》

      茵陳防己湯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

      ,止癢

      組成:茯苓皮10克,茵陳12克

      ,防己12克
      ,苡仁30克,防風(fēng)10克
      ,白芷10克,地膚子30克
      ,銀花12克
      ,連翹12克,魚腥草30克
      ,焦梔6克
      ,烏梢蛇15克
      ,老鸛草2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來源:朱洪文方

      防己當(dāng)歸茶

      功效:除濕祛瘀

      ,治遍身蟲癬瘡疥。

      材料:防己5g

      、當(dāng)歸3g
      、黃芪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后飲用

      ,沖飲至味淡。

      來源:《本草切要》

      防己黃芪茶

      功效:益氣解表

      ,疏風(fēng)利濕,治風(fēng)水浮腫身重惡風(fēng)者

      材料:防己5g

      、黃芪3g、白術(shù)3g
      、甘草3g
      、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后飲用

      ,沖飲至味淡

      來源:傳統(tǒng)藥茶方。

      防己地黃湯

      功效:滋陰涼血

      ,祛風(fēng)通絡(luò)
      ,主治風(fēng)入心經(jīng),陰虛血熱
      ,病如狂狀
      ,妄行,獨(dú)語不休
      ,無寒熱
      ,脈浮
      ;或血虛風(fēng)勝
      ,手足蠕動(dòng),瘈疭
      ,舌紅少苔
      ,脈虛神倦
      ,陰虛風(fēng)濕化熱,肌膚紅斑疼痛
      ,狀如游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癔病
      、癲癇等證屬陰虛熱伏者。

      組成:防己7.5克

      、桂枝22.5克
      、防風(fēng)22.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四味藥

      ,以酒200毫升
      ,漬12小時(shí),絞取汁
      ;用生地黃1千克熬煮
      ,蒸1小時(shí),絞取汁
      ;以銅器將上二種藥汁和勻
      ,分二次服。

      方論:方中重用生地黃滋補(bǔ)真陰

      ,涼血養(yǎng)血為君
      ;防己善搜經(jīng)絡(luò)風(fēng)濕,兼可清熱為臣
      ;防風(fēng)
      、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疏風(fēng)為佐
      ;甘草調(diào)補(bǔ)脾胃
      ,和協(xié)諸藥為使。配合成方
      ,共奏滋陰涼血
      ,祛風(fēng)通絡(luò)之功。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防己麻黃湯

      功效:主治中風(fēng)

      ,四肢拘攣,急強(qiáng)疼痛
      ,口燥咽干
      ,舌上白屑,兼理寒冷風(fēng)濕
      、風(fēng)毒
      ,肢節(jié)攣急,及胸脅腰背心腹暴痛
      ,不可轉(zhuǎn)側(cè)

      處方:防己1兩1分,麻黃(去節(jié)

      ,先煎
      、掠去沫,焙干)1兩
      ,厚樸(去粗皮
      ,涂生姜汁,炙5遍)1兩半
      ,獨(dú)活(去蘆頭)1兩
      ,芎?3分,石膏1兩1分(搗)
      ,秦艽(去苗土)3分
      ,牛膝(酒浸,切
      ,焙)1兩1分
      ,桑寄生3分,桂(去粗皮)1兩
      ,葛根(銼)3分
      ,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

      ,煎至1盞
      ,去滓溫服,日3夜1
      ,不拘時(shí)候
      。咳嗽者
      ,加杏仁1兩(湯浸
      ,去皮尖雙仁,同搗)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八

      橘皮防己湯

      功效:治腳氣腫滿

      、上氣。

      組成: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 防己 桑根白皮(銼)各60克 吳茱萸(湯洗
      ,焙干,炒) 檳榔(銼)各30克 大腹并子(銼)7枚 生姜(銼
      ,炒)90克 甘草(炙
      ,銼)15克

      用法:上藥八味,粗搗篩

      。每服6克
      ,用水220毫升,入蔥白3莖(切)
      ,同煎至160毫升
      ,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防己枳殼湯

      功效:主治產(chǎn)后腫滿喘咳。

      處方:防已1兩

      ,枳殼(去瓤
      ,麩炒)2兩
      ,桑根白皮1兩(銼)
      ,當(dāng)歸(切,焙)1兩
      ,木香半兩
      ,紫蘇莖1兩(銼)
      ,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1盞半,煎至1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shí)候。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防己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2~6克

      最小量1錢匕(1.5克)

      ,如防己地黃湯。

      最大量3兩(9克)

      ,如防己茯苓湯

      2.用法 湯劑,丸藥

      按:防己辛苦寒

      ,降逆之力較大,有利水除濕之功。性善下行
      ,故對(duì)下半身水濕停留之證尤為適宜
      。味辛能散,長于祛風(fēng)濕而止痛
      ,為治風(fēng)濕熱邪壅滯經(jīng)絡(luò)所致的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的常用藥
      ,若治痹痛,可與溫經(jīng)散寒藥配伍
      。但本品究系苦寒之性,故以風(fēng)濕熱痹為宜
      。對(duì)體弱陰虛及胃納不佳者
      ,亦不宜用。

      漢防己與木防己

      ,都能利水祛風(fēng)
      。但漢防己利小便消腫之力較強(qiáng),木防己祛風(fēng)止痛之功較勝

      【防己的文獻(xiàn)摘要】

      ①《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溫瘧

      ,熱氣諸癇。除邪
      ,利大小便
      。"

      ②《別錄》:"療水腫、風(fēng)腫

      ,去膀胱熱
      ,傷寒寒熱邪氣,中風(fēng)手腳攣急
      ,止泄
      ,散癰腫惡結(jié),(治)諸瘑疥癬蟲瘡
      ,通腠理
      ,利九竅。"

      ③《藥性淪》:"漢防己:治濕風(fēng)口面歪斜

      ,手足疼
      ,散留痰,主肺氣嗽喘
      。木防己:治男子肢節(jié)中風(fēng)毒風(fēng)不語
      ,主散結(jié)氣癰腫,溫瘧
      ,風(fēng)水腫
      ,治膀胱。"

      ④《醫(yī)學(xué)啟源》:"療胸中(《本草發(fā)揮》引’胸中’作’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

      ,去留熱
      。"

      ⑤《醫(yī)林纂要》:"瀉心,堅(jiān)腎

      ,燥脾濕
      ,功專行水決瀆,以達(dá)于下
      。"

      ⑥《本草再新》:"利濕

      ,除風(fēng),解火
      ,破血
      。治膀胱水腫,健脾胃
      ,化痰
      。"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治風(fēng)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防己的藥理作用】

      1.據(jù)化學(xué)分析 廣防己含木防己素甲、乙

      、丙及黑褐色結(jié)晶木防己素丁
      。漢防己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為漢防己堿
      、去甲基漢防己堿
      ,另含揮發(fā)油。

      2.據(jù)藥理研究

      (1)漢防己甲素有消炎

      、抗過敏
      、解熱、鎮(zhèn)痛
      、擴(kuò)張血管和明顯的降壓作用
      。其降壓是通過血管運(yùn)動(dòng)中樞和交感神經(jīng)中樞的抑制以及對(duì)血管的直接作用。漢防己甲素還能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而使皮質(zhì)功能亢進(jìn)
      。漢防己乙素也有類似漢防己甲素的作用

      (2)小劑量漢防己有升髙血壓,興奮呼吸作用

      ,大劑量則降低血壓及抑制心肌作用
      ,中毒量則出現(xiàn)驚厥,呼吸
      、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3)漢防己小劑量可刺激腎臟

      ,使尿量增加47%,大劑量則作用相反

      3.據(jù)抗菌試驗(yàn) 漢防己對(duì)志賀氏痢疾桿菌

      、皮膚真菌及阿米巴原蟲有抑制作用。

      4.據(jù)現(xiàn)代臨床 本品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癲癇,腎炎水腫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
      ,心臟病水腫等

      【防己的副作用與禁忌】

      【注意】陰虛而無濕熱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殷孽為之使

      。惡細(xì)辛。畏萆薢
      。殺雄黃毒
      。"

      ②《藥性論》:"木防己:畏女菀、鹵咸

      。"

      ③李杲:"上焦?jié)駸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可用?

      ④《本草經(jīng)疏》:"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

      ,口苦舌干
      ,腎虛小水不利,及胎前產(chǎn)后血虛
      ,雖有下焦置熱
      ,均忌。"

      ⑤《得配本草》:"氣分風(fēng)熱

      ,小便不通
      ,禁用。"

      延伸閱讀:

      防己地黃湯原文
      ,方歌方解
      ,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桂枝加苓術(shù)附防己狗脊湯治療腰痛案桂枝加苓術(shù)附加防己湯治療足跟涼痛案防己黃芪湯的組成,功效與作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_11/900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中藥香加皮有哪些功效?禁忌
      ?主治什么
      ?炮制方法?性味歸經(jīng)
      名稱:香加皮 類別:祛風(fēng)濕藥 拼音:XIANG JIA PI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篊ortex Periplocae別名:北五加皮、杠柳皮
      、臭五加
      、山五加皮、香五加皮藥用部位:根皮藥材性狀:本品呈卷筒狀或槽狀 中藥香加皮有哪些功效<div   id= ?禁忌
      ?主治什么?炮制方法
      ?性味歸經(jīng)
      ?">
      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辦,8種夜間快速止咳的方法能治什么病
      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辦,8種夜間快速止咳的方法能治什么病|晚上咳嗽睡不好怎么辦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