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證類本草》)
【異名】楝皮(《斗門方》)
【來源】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態(tài)】①苦楝(《證類本草》)
落葉喬木,高15~20米
多生于路旁、坡腳
,或栽于屋旁、籬邊。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廣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②川楝,詳"川楝子"條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楝葉)
【采集】四時可采
,但以春末夏初為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藥材】①根皮
呈不規(guī)則條塊
、片狀或槽狀,長短寬窄不一,厚約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顯,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深溝紋,木栓層常作鱗片狀,衰老的栓皮常剝落。露出磚紅色的內皮;內表面淡黃色,有細縱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成層,可層層剝離,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wǎng)紋。氣微弱,味極苦。以干燥、皮厚、條大、無槽朽、去栓皮者為佳。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狀或長卷筒狀。長短不一
,長約30~100厘米,寬3~10厘米,厚3~7毫米主產四川
【化學成分】苦楝含有多種苦味的三萜類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為苦楝素
,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確定的微量成分。還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靈A、印楝波靈B、?皮酮、葛杜寧、苦里酮、苦內酯、苦洛內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在干皮中還有正卅烷
從日本產苦楝的韌皮部中
果實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
從日本苦楝的果實和果皮中
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
【藥理作用】川楝
高濃度的苦楝藥液(25~50%)在體外對鼠蟯蟲也有麻痹作用
【炮制】洗凈
【性味】苦,寒
①《別錄》:"微寒。"
②《日華子本草》:"苦
⑧《醫(yī)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熱
①《別錄》:"療蛔蟲,利大腸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
③《日華子本草》:"治游風熱毒
④《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寸白蟲
。"⑤《醫(yī)林纂要》:"殺疳、治疽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根皮對絳蟲
、蛔蟲、蟯蟲都有效。"⑦《湖南藥物志》:"治凍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1~2兩):或入丸
、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宜忌】體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選方】①治小兒蛔蟲:㈠樟木
,削上蒼皮,以水煎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此為有小毒。(《千金方》)㈡樟根白皮,去粗②治小兒蟲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兩
③殺蟯蟲:楝根皮二錢
,苦參二錢,蛇床子一錢,皂角五分。共為末,以蜜煉成丸,如棗大,納入肛門或陰道內。(《藥物圖考》楝皮殺蟲丸)④治鉤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⑤治癮疹:楝皮濃煎浴
。(《斗門方》)⑥治疥瘡風蟲:楝根皮
、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涂。(《奇效良方》)⑦治頑固性濕癬:楝根皮,洗凈曬干燒灰
,調茶抽涂抹患處,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醫(yī)藥》(2):43,1959)⑧治瘺瘡:楝樹白皮
、鼠肉、當歸各二兩,薤白三兩,生地黃五兩,臘月豬脂三升。煎膏成⑨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幸螋瘡:楝樹枝皮燒灰
,和豬膏敷之。(《千金方》)⑩治蟲牙痛:苦楝樹皮煎湯漱口。(《湖南藥物志》)
⑾治蛇咬傷:苦楝樹二層皮
、韭菜各四兩,加米酒半斤、醋四兩,燉熱放涼后用。傷口先行擴創(chuàng),用藥酒自上而下外擦,藥渣外敷,內服少許藥酒。(廣東《中草藥處方選編》)【臨床應用】苦楝皮驅蛔蟲
,民間使用已久,療效確實。解放后,各地臨床報道,病例數(shù)以萬計。但在實踐過程中,對藥用部分的選擇、制備、劑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驅蟲效果及毒性反應差距也很大。現(xiàn)根據(jù)部分臨床報道,綜述于下:①藥用部分及采集季節(jié)
苦楝樹的干皮
、根皮都可驅蛔。從唐《千金方》等歷代有關23種方書查考,其中有16種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記載更多采用根皮。根據(jù)近年臨床應用結果證明,根皮比樹皮療效高1倍;近根的樹皮(約在地面之上5寸處)較上層樹皮為優(yōu)②制備方法
一般采用煎劑
③驅蟲效果
根據(jù)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療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療約5000例腸蛔蟲病的臨床分析來看
④毒性反應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藥后1~6小時尚未排蟲之前發(fā)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_11/91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矮腳苦蒿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中藥含激素嗎